浅谈景德镇瓷器烧造过程及运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景德镇瓷器烧造过程及运作

摘要:柴窑和槎窑是两种不同的窑业运营景观,槎窑是景德镇最古老的行业,

到了明清时期,一方面由于昌江洪水使得槎窑受到严重损失,另一方面随着细瓷

的盛行,柴窑慢慢兴起。两种窑业生产景观的变迁表明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

变化,伴随的是技术成熟和生产方式的革新,使得瓷业生产能够脱离特定的地理

环境而进行。这种变迁主要表现为生产窑炉的变迁,瓷窑模式、瓷窑工序等方面

景观的异同。

关键词:景德镇;瓷器;烧造过程

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局限,瓷器烧造行业一直是最神秘和关键的行业,任何技术和人力

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影响瓷器烧成的质量,使得生产瓷坯的前面工序前功尽弃。瓷窑烧造包

括满窑、烧窑和开窑三个主要部分。

1)满窑

俗称装窑,是把放好瓷器的匣钵放入瓷窑的过程,是瓷器烧造的准备工作满窑的场景。

满窑先要计算出本次烧造的成本以及确认烧造瓷坯是否能够达到标准。如果不能,就要四处

打听是否还有其他的搭窑户,尽量装满整个瓷窑。满窑的时候,端匣钵要平稳,防止碰撞。

坯内的灰尘要吹出来;匣钵重叠的时候,动作要轻,防止灰尘和渣尘落入匣钵内。同时,要

贴好挂窑,即大器匣钵柱体之间,用匣屑调泥固定,保持稳定。全窑工人都要根据把桩者确

定的窑位排列好兜脚匣钵,不能放错位置。最后是“扑炉里”和砌结窑门。窑门封好后,就进

入点火开烧阶段。

2)烧窑

烧窑的时间大约在22~24小时。烧窑分为四个阶段:开始阶段叫溜火,就是慢慢加柴,

让火逐渐燃烧起来。溜火后,逐步转入高温,火力加大,称为“紧火”。中间两次清火,一次

在上半夜结束时候,一次在下半夜结束时候,封闭槎口,扒清余炭,让火下挫,以烧熟脚下

瓷器。最后被称为歇火,也就是慢慢停止烧造。歇火后,用长钩拆除窑门,让其冷却。经过

冷却以后,等待开窑。

3)开窑

简而言之,开窑就是把烧好的瓷器从瓷窑里面搬出来。先开小器,后开大器。开小器时,收兜脚工到打坯户家中“叫窑”,即通知开窑。在古代,景德镇瓷器开窑是一个神圣的过程,

成功的烧造是窑神保佑的结果。因此每次开窑要举行祭拜窑神仪式,随后才能开窑。且为了

保持圣洁,禁止女性接近瓷窑。开窑结束以后,打杂工和收兜脚工将兜脚匣钵等物品收集到

窑墙边,以备下次使用。

景德镇的瓷窑大部分被都昌人垄断,为了保证自身的垄断利益瓷窑形成了严格的准入制

度和各种行业习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槎窑生产景观:在槎窑人员中这一类人是烧窑

工人。其中“把桩”师傅地位最高,是全窑的总领头,也是全窑的技术核心。由于古代没有任

何科学仪器来检测窑内情况,只能凭借把桩师傅的经验和能力,因此优秀的把桩师傅深得大

家的信任,也是各窑户争相聘请的对象。“做重工”1人,他是负责满窑、烧窑及调配全窑装

坯数量的人,满容时把敲成椭圆状的厘屑调黄泥使其在厘柱间固定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也需要

一定的力气,所以“做重工”是仅次于把桩师傅的关键人物。“打大锤”1人,满窑的时候负责为

每根匣顶上一层匣钵,并负责领班烧窑,后来因工作量大增加为2人,包括红打大锤和黑打

大锤。“收纱帽”1人,槎窑后面主要烧大器,但前面也烧一定的小器,对于中间和上面有空

隙的地方,为了不浪费,就拿匣钵去烧,因形状像纱帽,所以被称为“收纱帽”。“端厘钵”1人,负责满窑撑匣、开窑剿表和清理开窑后窑中匣屑等物。“红半股”和“黑半股”各1人,“红半股”工作范围是撑坯,烧下半夜的窑,技术相当于最好的徒弟,工资为一般工人的一半,起初工

资是以肉牌计算,因为肉是红色,故称“红半股”。“黑半股”技术较红半股还低。打杂工和小

伙手各1人,负责平时窑工生活中的一些杂事,同时也向窑工学习相关的技术。第二类是挑

槎工,其负责人为槎头,他负责和窑户联系各项业务,其他包括“挑槎手”和“灰手”,总人数

大致5~7人。“灰手”负责挑、踩泥巴,堆槎柴,因为其负责歇火后把窑灰取出,故称“灰手”。“挑槎”专门负责把槎柴送到窑里去供应烧窑。第三类人是窑户请的管理人员,包括“管账簿先生”和购买槎柴的“下港先生”,这两类人是属于有文化的管理人员,也是窑户信任的重要人员。其中“管账簿先生”负责记载进出窑的坯数和计算烧炼人员的费用;“下港先生”负责买槎柴,

货源旺盛时期在河下等待,货源不足时下乡收购,其有帮工称“槎工”,听其指挥。

槎窑雇用人员通常由把桩师傅引见,由窑户雇用。如果解雇某师傅,通常在农历七月中

旬或歇业前进行,请把桩师傅等人到酒楼吃喝一顿,就可以解雇某脚位的师傅。对于收徒也

相对宽松,如果窑场人数不够,可以带徒弟,学徒可以从中学到技术,并且没有具体的学习

期限。

槎窑是从景德镇的葫芦窑演变而来的,从明代开始,到清代慢慢消亡,存在了500多年

的时间,由于其独特的技术,开创了景德镇历史上的“包青制”,也就是烧造包熟(没有达到

烧造标准的不收窑钱)。但后来,建造在昌江两岸的槎窑由于光绪十年(1884年)的大水,

全部被冲毁,后来虽然重建,但一直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再加上这段时期,适合槎窑烧

造的粗瓷逐渐减少,最终导致槎窑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柴窑的兴起。

柴窑的技术人员和槎窑的技术人员与分工相类似,包括“把桩师傅”“托坯工”“收兜脚”“小

伙手”“三夫半”“二夫半”“一夫半”“打杂工”和“推窑弄”等工种,以上人员是柴窑在烧造过程中

的人员,其中打杂工和推窑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其余人员属于技术型人员,大约15人。“一夫半”负责参与除窑弄最前面二路小器外满窑,还负责一些打杂的事情。“二夫半”级别比“一夫半”高,参与满窑和烧窑,烧窑主要是下半夜。“三夫半”级别又比“二夫半”高,参与满

窑和烧窑。“收兜脚”是开窑后,匣钵全部搬出,把最下一层的匣钵收出来的人。此外,和槎

窑一样,柴窑也有管账和下港等烧造前后的管理服务人员。

把桩师傅通过“看火眼”来对窑炉的温度进行控制。所谓“火眼”,就是瓷窑留有观察窑火

变化的洞。将窑内匣钵倒塌称为“倒窑”。火力未到,瓷器没有烧熟,称为“窑爽”;柴不干,

导致烟未成火,瓷胎吸了烟而带黄色为“窑黄”匣钵未关好,火直射到瓷胎上,导致在某一地

方出现了黄色,此为“射火”。窑弄里的坯匣全部或大部分倒塌,为“牵骡子”。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景德镇民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李兴华,李松杰.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3]陈海澄.景德镇瓷录{J}.中国陶瓷,2004

作者简介:王智元(1997—),男,汉族,江西景德镇,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