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合集下载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自读作业: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令人陶醉,自然之美,民风之美,爱情之美,风俗之美,亲情之美,或者语言之美,叙事之美,主题之美等等,自读全文,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写一篇赏析作文:边城之美,1000字左右。

参考例文一: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浅析《边城》论文

浅析《边城》论文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沈从文《边城》浅析

沈从文《边城》浅析

乡土乌托邦的陨落与重塑——浅析沈从文《边城》[摘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源于他对故乡的怀念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他提取出湘西净土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

故乡湘西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湘西故土乡土乌托邦人性美矛盾引言《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一、都市与乡土的双重失意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于二十岁左右。

在这个时期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作为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一分子,作为一个长期在这文化氛围中所养成的热爱故土、对家乡有着母亲般依恋的人来说,远离家乡无疑是一种痛苦,而这痛苦又往往会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知识的增多日益加重,同时引起儿时的许多美好、附着层层神奇光圈的回忆。

而同时都市生活环境对彼时的他也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刻的心理压力。

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找“理想”。

但是,理想中的北京却对他这个“乡下人”板起了无情的面孔。

大学他考不起,而无事可做的都市使他只能借住在同乡处。

[2]于是,这一切使早年的沈从文更加怀念儿时的湘西,以极其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他的家乡湘西沉水流域那块偏远山乡的风土人情,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回忆着早年家乡的生活,并且把这种记忆当作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来尽力表现,希望把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及其命运,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二来也以此安慰自己的一颗漂泊异乡的心。

而1934年1月,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放下只写了一章的《边城》,再一次踏上了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土,千里归乡路途的所见所闻,使沈从文倍感悲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一份浓重的乡土悲悯感浸透了全身:“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一、沈从文和边城沈从文啊,那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就像一个细腻的画家,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湘西画卷。

边城呢,就像是他最得意的画作。

这小说写的是湘西边境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的故事。

沈从文自己就是湘西人,所以他写起湘西来那叫一个原汁原味。

二、边城里的人物1. 翠翠翠翠这个姑娘可太招人喜欢了。

她就像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灵,单纯又美好。

她和爷爷相依为命,每天守着渡船。

她心里对傩送有着那种懵懵懂懂的爱情,但是又不会表达,就像山里的小鹿,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

她的这种纯真在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2. 爷爷爷爷是个善良的老头儿。

他守着渡船一辈子,对每个人都特别好。

他想给翠翠找个好归宿,可又不想违背翠翠的意愿。

他的那种爱既深沉又有点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孙女受一点委屈。

3. 傩送和天保傩送和天保两兄弟都喜欢翠翠。

傩送是那种帅气又有活力的小伙子,他的歌声在夜里能让翠翠的心都跟着颤动。

天保呢,也很实在,他们兄弟俩为了翠翠的事儿还闹了不少矛盾,不过这矛盾里又透着那种质朴的兄弟情。

三、边城的语言特色沈从文的语言就像涓涓细流,清澈又动听。

他用那种很朴素的文字,却能写出特别有韵味的句子。

比如说描写湘西的山水,简单几笔就能让你仿佛置身其中。

他的描写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就像湘西的民风一样,淳朴自然。

读他的文字,就感觉像是在听一个老人在你耳边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四、边城的主题这小说啊,主题可丰富了。

一方面它展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那些独特的民俗,像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之类的,让我们看到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呢,它也是在探讨爱情和命运。

翠翠的爱情就像是被命运捉弄一样,充满了无奈。

还有就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美好,在这个小山城里,大家虽然也有矛盾,但是总体上都是善良的,互相帮助的。

五、边城的魅力边城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

读完之后,心里就像被洗过一样,特别纯净。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全解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全解

编号:南华大学学年论文题目: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作者姓名:张凤香所在学院:文法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谢晓鸣班级: 14 级中文1班学号: 201441201152016 年 10月2日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考核表作者姓名张凤香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44120115 题目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指导教师谢晓鸣职称讲师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年月日建议等级:指导教师(签名)评审小组评阅意见年月日评定等级负责人(签名)审定等级负责人(签名)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摘要:任意一种新文学流派和样式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因素与人文环境。

湖南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的故事背景发生的场所,他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文化必然介入到作者的创作中,成为沈从文小说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们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时,耳边总是回响着一支支充满了湘西风情的民歌。

这些民歌的插入十分恰当,成为沈从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丰富的体裁、内容和形式的民歌在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沈从文,民歌,《边城》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in "border town" as an exampleAbstract: Any kind of new literary genres and styles are produc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Xiangxi, Hunan is the place where the 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Shen Congwen, he has a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inevitab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When people read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the ear is always echoed with a support of Xiangxi folk songs. The insertion of these folk songs are appropriat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with rich genre, content and form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have a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 and has a unique artistic effect.Keywords: Shen congwen ,folk song ,Border town引言湘西自古以来属荆楚之地,朱熹在《楚辞论集》中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令人回味无穷。

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人情.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在这民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

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

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

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

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

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此外,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一篇好的小说,要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边城之歌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歌声

边城之歌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歌声

邊城之歌:淺析沈從文《邊城》中的歌聲授課教師:潘少瑜先生歷史一B01103017張容兒一、前言《邊城》(沈從文,2008,頁387-472)為沈從文先生早年創作中,極具代表性的小說作品,歷來關於它的研究不甚枚舉,範圍涵蓋鄉土意識、城鄉衝突、美學意識、悲劇意義等。

而歌唱,在《邊城》中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本篇報告,將以此為突破口,從三種不同的歌唱出發,剖析其在全書中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其對劇情發展、小說架構、人物內心刻畫、鄉土描繪等起到的作用。

《毛詩大序》中有言:「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歌,可謂是心中所思所想,最直率的表達。

沒有華麗的修飾,透過聲音的本質傳遞彼此的情意,當是最貼合自然性情的。

而沈從文的小說,也常常予人這樣的感覺。

他筆下的湘西、邊城、邊城裡的人事物,都蘊含了一種淳樸潔淨的特質,如他的文字般,讀來平淡卻悠揚渺遠。

二、《邊城》中的歌唱淺析(一)翠翠與祖父間的歌唱在《邊城》全書中,不同人、不同情境下的歌唱都出現頻繁,尤其是兩位主角——翠翠和祖父間的互動,也常以歌唱表現。

《邊城》甫開篇,便有祖父到渡船上渡人,翠翠在岸邊銳聲喊著的描繪。

「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爺爺到溪中央便很快樂的唱起來。

(沈從文,2008,頁392)短短幾行字,一曲歌,便將翠翠與祖父間日復一日,互相依偎的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們之間尋常的快樂,亦勾勒出了「小獸物」般的翠翠,天真活潑的性情。

然而,沈從文亦在此留下伏筆。

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裡,溪中仿佛也熱鬧了一些。

實則歌聲的來複,反而使一切更加寂靜。

(沈從文,2008,頁392-393)從語意上講,這似乎不難理解。

平靜無人的河面,熱鬧的歌聲傳得更遠更廣,卻又反襯出了邊城的空曠寂寥。

然而這寂靜,究竟只是環境的寂靜,還是在與祖父和黃狗相依的少女心中,難掩的寂寞呢?與後文相對照,這一筆似又有說不完的韻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南华大学学年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张凤香所在学院:文法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谢晓鸣班级: 14 级中文1班学号: 201441201152016 年 10月2日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考核表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摘要:任意一种新文学流派和样式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因素与人文环境。

湖南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的故事背景发生的场所,他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文化必然介入到作者的创作中,成为沈从文小说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们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时,耳边总是回响着一支支充满了湘西风情的民歌。

这些民歌的插入十分恰当,成为沈从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丰富的体裁、内容和形式的民歌在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沈从文,民歌,《边城》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in "border town" as an exampleAbstract: Any kind of new literary genres and styles are produc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Xiangxi, Hunan is the place where the 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Shen Congwen, he has a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inevitab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When people read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the ear is always echoed with a support of Xiangxi folk songs. The insertion of these folk songs are appropriat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with rich genre, content and form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have a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 and has a unique artistic effect.Keywords: Shen congwen ,folk song ,Border town引言湘西自古以来属荆楚之地,朱熹在《楚辞论集》中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因此,湘西至今流传着许多民歌。

湘西民歌是湘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湘西民歌体现了湘西浓烈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湘西作家,受湘西文化的影响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浓烈的湘西情怀,他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融入大量的民歌元素。

这些民歌纯粹自然,或歌颂劳动的快乐和伟大,或倾诉爱情的美好和哀婉,或自古从湘西人民口中流传下来,或是沈从文根据小说的需要自己改编而成。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适当地运用这些民歌,让作品具有鲜明的湘西文化色彩的同时,也借助这些民歌展现人物心理,暗示情节发展,或作为小说的线索象征着人物命运。

可以说,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是沈从文创作的始发点和终点。

所以,笔者试图以《边城》为例,浅析沈从文作品的民歌元素。

一、沈从文作品中民歌元素的体裁和形式湘西人民个性坦率,个个能歌尚舞,擅长于通过歌舞来表情达意,通过数千年的演绎,形成了湘西独特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气质。

这种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形式给了沈从文创作上的灵感,他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渗透着湘西民歌,使其作品散发着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

1.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是与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一种口头即兴创作,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把心中的一切用力地呼喊出来。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

其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

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

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各色的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1摇橹号子摇橹号子实质上是渔民号子的一种,流行于水上,它的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一般是一人领唱而众人接着齐唱,以此来缓解紧张的劳动,释放劳动压力。

在《边城》中,翠翠和祖父第一次闹起别扭时祖父便唱起摇橹号子来缓解气氛。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祖父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寒糊。

”在他的作品《老伴》和《山水集》中也出现过摇橹号子。

1.2 打油号子打油号子是作坊号子的一种,是用木榨槌打油籽时工人喊的号子,一领众和。

音乐由上下句构成,曲调节奏鲜明,简单有力,歌词全为虚词。

油坊在湘西不在少数,淳朴嘹亮的打油号子使神秘的湘西更有了别样的韵味。

这种手工业劳动现已多为机器所代替,因此有些号子在生活中已不复存在。

但作为音乐文化遗迹,仍在民间留存。

打油号子在《边城》中没有出现,但这在沈从文的作品《油坊》中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2.山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是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

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山歌的内容和风格多样。

有的诙谐幽默,为日常生活增添乐趣。

这在《湘西苗族艺术》和《丈夫》中多有体现。

在《边城》中具体体现为翠翠在等待祖父时无聊自己根据原有的曲调改编的山歌:“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有的戏谑粗鄙,是骂人时的唱词。

这在《雨后》和《神巫之爱》中有出现。

有的自然原始,是巫师迎神唱的歌。

在《边城》中具体体现为:“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

他们大人会喝酒,会作事,会睡觉;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这一段则是翠翠唱的迎神的歌。

有的婉转多情,极具挑逗性,是适用于表白或是男女对唱的情歌。

例如《媚金•豹子•与那羊》中媚金和豹子的对唱。

《龙珠》中龙珠、矮奴与花帕族女人的对唱;《神巫之家》中神巫、仆人五羊与花帕族女人的对唱;《月下小景》滩佑与女孩子的对唱;在《边城》中具体体现为二老为娶翠翠选择走马路为翠翠在对溪高崖上唱了一整夜的情歌。

3.小调体裁小调,中国汉族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例如《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的《十想郎》《,柏子》中的《一枝花》、《众儿郎》、《孟姜女》《打牙牌》以及那《十八摸》等。

在《萧萧》中主人公哄小丈夫睡觉所唱四句头山歌的就是吟唱形式的小调。

二、沈从文作品中民歌的象征意义民歌是湘西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边城》中民歌这个元素是始终贯穿的。

在《边城》中无论是翠翠的母亲、父亲、祖父、二老还是翠翠本人都擅长于唱山歌。

他们所唱的不同的民歌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1.象征爱情在《边城》中,翠翠的父母唱起的情歌是对爱情的歌颂,向往,象征的是翠翠母亲与父亲悲戚的爱情。

在《月下小景》中,为爱而选择死亡的两个男女可以联想到翠翠的父母。

他们都属于月光的世界,即黑暗的阴之世界。

翠翠是暗示着月亮之生殖力的一个可受胎的生命的再生与复活的人物形象。

此外二老为翠翠唱的情歌,让翠翠做了一个梦,她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这正象征着翠翠的爱情,象征着翠翠愿意接受二老的马路而不是大老的车路。

但是上悬崖上摘了一把虎尾草,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翠翠来说是一件让她觉得快乐但几乎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也就暗示着翠翠的爱情注定是快乐却无结果的。

2.象征自然的生活方式翠翠的祖父用在撑船时唱起摇橹的歌,体现的是劳动人民苦中做乐的豁达,而翠翠唱的迎神歌,其内容是向神倾诉,告诉神湘西人民勤劳勇敢,早起晚归,耕田养鸡,养儿育女,象征的是湘西人民自然的,优美的,原始的生活方式。

翠翠在为团总小姐渡船后唱起:“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翠翠借大姐和二姐都有金银首饰可以戴,而自己戴着豆芽菜,以此来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同时喜欢上了二老,让她心里对自己和别人有了不同的看法,象征着翠翠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

这是人成长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自然的变化。

3.象征湘西文化在《边城》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沈从文对于端午节赛龙舟等传统风俗作了较大篇幅的描绘。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初见钟情、感情成熟到情感纠葛,都融会着端午节赛龙舟和捉鸭子,中秋节赛歌,春节的放烟花等节目习俗。

可见作者希望,在几千年间流传下来的节日习俗和自然求爱风俗中,完成健康生命的继承。

傩送与天保,作为湘西富贵人家的子弟,可以无条件地喜欢一个穷苦船夫的孙女翠翠,而且只为得其所爱而进行斗歌。

他们所生活的方式,正是沈从文所憧憬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些人物不依赖于金钱、地位而自由取得爱情,共同体化的生活方式,存有道德与热情的国度,就是继承楚文化之传统的湘西文化。

与爷爷的死一同坍倒、而后又重新被茶峒人所建立的“白塔”,是湘西文化也是民歌文化的象征。

三、沈从文作品中民歌的艺术效果民歌作为沈从文作品中一个极具艺术特点的元素,有机构成并推动沈从文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效果。

1.展现生活图景“湘西人民的生活之中处处都有民歌的身影,人们以歌言志,以歌传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