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C2011版2-基本概念与方法

合集下载

维生素营养-申伟贤

维生素营养-申伟贤
单位/吨饲料 维生素 A,MIU 维生素 D3,MIU 维生素 E,TIU 尼克酸补充,克 泛酸,克 核黄素,克 甲萘醌,克 硫胺素,克 吡哆醇,克 叶酸,毫克 生物素,毫克 维生素 B12, 毫克
Ward, 1993 a 平均是美国 62 家鸡场的平均数 b 高 5%是在高 25%的维生素水平上再增加 25%的维生素。
影响维生素稳定性的因素
PH 维生素 A D E* K C B1 B2 B6 B12 生物素 叶酸 烟酸 泛酸 热 -(+) + + + + + + + 氧 -(+) + + + + + + + 光 <7 + 7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罗氏
维生素营养基础及最佳维生素营养 (OVN)
罗氏(中国)有限公司 申伟贤
一、维生素营养基础 : 二、畜禽对维生素的营养需要(NRC)及维生素营养需要的 研究与估测方法 三、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 四、日粮中维生素的添加剂 ㈠、日粮中维生素添加应考虑的因素 ㈡、罗氏公司建议的各种畜禽的维生素添加水平 ㈢、国外畜牧生产中维生素的实际添加水平 ㈣、国内一些饲料厂及养殖场的维生素实际添加水平 五、日粮中维生素添加水平的变化趋势 六、罗氏单项维生素与市场常见的各种单项维生素的比较 七、近年来维生素生产与应用研究的方向 八、结束语录

2011年监理工程师培训(进度控制)

2011年监理工程师培训(进度控制)



25
3.流水施工工期

流水施工期是指从第一个专业工作队投入流水施工开始, 到最后一个专业工作队完成流水施工为止的整个持续时 间。
26
流水施工的基本组织方式 (p23)

流水节拍的特征将流水施工进行分类如图2-4所示。
无节奏流水施工
流 水 施 工
异步距异节奏 异节奏流水施工
一般成倍节拍流水
等步距异节奏 有节奏流水施工
20
2.流水强度 流水强度是指流水施工的某施工过程(专业工作队)在单 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程量,也称为流水能力或生产能 力。例如,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流水强度是指每工 作班浇筑的混凝土立方数。 流水强度可用公式(2-1)计算求得:
V Ri Si
i 1 X
式中:V——某施工过程(队)的流水强度; Ri——投入该施工过程中的第i种资源量(施工机械台数 或工人数); Si——投入该施工过程中第i种资源的产量定额; X——投入该施工过程中的资源种类数。
21
(二)空间参数 空间参数是指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表达流水施工在 空间布臵上开展状态的参数。 1.工作面 工作面是指供某专业工种的工人或某种施工机械进行施 工的活动空间。工作面的大小,表明能安排施工人数或 机械台数的多少。 工作面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专业工作队的生产效 率。
2.施工段 将施工对象在平面或空间上划分成若干个劳动量大致相 等的施工段落,称为施工段或流水段。施工段的数目一 般用m表示,它是流水施工的主要参数之一。
23
(三)时间参数
主要包括流水节拍、流水步距和流水施工工期等。 1.流水节拍 流水节拍是指在组织流水施工时,某个专业工作队在一 个施工段上的施工时间。第j 个专业工作队在第i个施工 段的流水节拍一般用tj,i来表示。

PSA概念和方法

PSA概念和方法

人因数据的来源 • 核电和相关工业的通用数据 • 军用数据 • 核电站模拟机 • 专家经验
人因分析方法 HCR THERP CREAM ATHEANA
人的行为是怎么结合进入PSA模型的
• • • 多数人因是作为基本事件,出现在故障树中 一些人因模化在事件树题头中 恢复行动通常放在事件树题头上,或在模型的 结果讨论时手动添加
TOP = G1 * G2 = (A1+A2) * (B1+B2) =A1*B1 + A1*B2 + A2*B1 + A2*B2 系统的最小割集为 {A1,B1}、{A1,B2}、{A2,B1}、{A2,B2}
TOP = A1*B1 + A1*B2 + A2*B1 + A2*B2 TOP = ∑ MCSi P(TOP) = P(∑ MCSi)
PSA的基本技术 事故序列定量化 Accident Sequence Quantification
A
工况一回路热端大破口 安注箱 (2/3)
安喷直接注入
低压安注直接注入
低压安注冷端再循环
BL1A
Q1
E3
IL1
IL2 1 2 3 4 5 4.00E-05 OK 3.14E-08 CD IL2 5.93E-09 CD IL1 4.67E-08 CD E3 9.39E-11 CD Q1
– 把共用设备模化在故障树中
• 大事件树/小故障树方法
– 把共用设备模化在事件树中
• 从数学上两种方法是等效的,但各有优缺 点
• 部件间的相关性用共因失效来进行 分析
PSA的基本技术 数据 Reliability Data
设备可靠性模型
部件类型与特征 第 1 类:连续监测的可修复部件 第 2 类:定期试验部件 第 3 类:不可用度为常数的部件 第 4 类:有固定任务时间的部件 第 5 类:故障频率为常数的部件 第 6 类:不可修复的部件 可靠性模型 Q(t)= λ· (1- e-(λ+µ)t)/(λ+µ) Q(t)=1-e- (t-nTI) (n·TI<t <(n+1)TI) λ· Qm=1- (1-e- TI)/λ·TI

2011年新版GMP宣贯培训

2011年新版GMP宣贯培训
23
GMP的核心控制内容 的核心控制内容
1生产工艺的实现 生产工艺、工艺验证、批生产记录与生产过程控 制 2生产管理的实现 内部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 公用系统的可靠运行 设备稳定、可靠的运行 有效的生产计划体系 系统的工艺技术转移管理
24
3污染与交差污染的控制 设备清洗、存放与使用的方法 清洁程序的验证 4质量控制结果的一致性和重现性 质量标准的建立与方法学验证 实验室控制 5持续管理的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全员参与的GMP工作氛围的建立 有效的员工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 生产运作系统的测量与控制 质量保证参与的质量体系运作模式
25
新版GMP最大的难点就是: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应用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理念 第二层次是------系统 第三层次是------工具与方法 质量风险管理(QRM)贯穿于质量和生产 的各个方面。
26
第三章 机构与人员
药品生产管理的职能部分的设置与职责明 确 关键管理人员的资质与职责 人员培训管理 人员卫生管理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版GMP主要变化 新版GMP主要变化 GMP
一是加强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大幅提 高对企业质量管理软件方面的要求。细化了对构 建实用、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强化药品生 产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管理,以促进企业质量管理 水平的提高。 二是全面强化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增加了对 从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条款和内 容,进一步明确职责。如,新版药品GMP明确药 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包括企业负责人、生产管 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受权人等必须 具有的资质和应履行的职责。 6
3
新版药品GMP的最大特点是: 新版药品GMP的最大特点是: GMP的最大特点是

2011 INS静脉输液实践标准

2011 INS静脉输液实践标准

导管的选择----导管材质
• 在美国出售留置导管不再使用乙烯和聚氯 乙烯。这些材料具有不规则的表面,有利 于某些类型的病原体黏附 • 使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导管特别容易造成细 菌的定植和继发感染 • 某些材料的导管更易于血栓形成,这个特 性也可促进导管上细菌的定植和导管相关 性感染 导管材质是静脉炎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针输液接头
无针接头每72h更换一次。为了降低感染率,更换频率不应 小于72h一次 在以下情况下,护士应该无条件更换无针接头 -无针接头由于任何原因从原输液装置上移除 接头松脱 移除接头推注 …… -从导管里抽取血培养样本之前 -无针接头中有血液或者残留物 -无针接头被污染时 -更换血管通路装置时
无针输液接头
• 职业安全与医疗安全的理念 • 2011年CDC关于CRBSI指南更改和INS指 南更改的共同焦点 • 指南更推荐结构简单的无针输液接头
无针输液接头
• 护士应知道:无针输液接头按设计(简单和复杂)和功能 来区分 -简单的无针接头:无机械装置的分隔膜设计,通畅的液 体通路,即可和钝针连接也可螺口连接 -复杂无针街头:多种内在机械装置设计,液体通路和螺 口连接 • 护士应了解:无针接头是一个已知的出现与导管相关血液 感染(CRBSI)的来源,并且被认为是产生微生物污染的 部位(II) -在CDC2011年指南中特别指出使用无针连接系统时,分 隔膜式输液接头要优于机械阀输液接头,因为机械阀接头 可增加感染风险
证据体的强度
证据体的强度 IV 证据的描述 设计良好的准试验设计的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群组研究、相关研究,时间序列研究、描述性和 定性研究的系统性文献回顾和心理计量特质研究; 包括一个设计良好的实验室研究 临床文章、临床/专业书、共识报告、病理报告, 以共识性和描述研究为基础的指南、设计良好的 质量改善实践,理论基础,评审机构和专业组织 的建议,或者产品或服务厂商的建立。包括普遍 接受的实践标准(如,患者的标识) 法规和一些有某些机构可强制执行的规则(如 state Boards of Nursing, OSHA, AABB)

2011年土地估价师考试《理论与方法》备考讲义汇总

2011年土地估价师考试《理论与方法》备考讲义汇总

2011土地估价师考试《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备考讲义汇总第一章土地价格一、考试大纲要求:一、土地价格的概念(一)考试目的测试应考人员对土地价格理论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类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1.土地价格概念(1)土地价格的内涵与外延(2)我国土地价格的形式2.土地价格的主要特征(1)土地价格是权益价格(2)土地价格不由生产成本决定(3)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4)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5)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土地价格的类型(1)按土地权利分类:土地所有权价格、使用权价格、租赁权价格、抵押权价格和其他他项权利价格(2)按土地价格形成方式分类:交易价格、理论价格、评估价格等(3)按政府管理手段分类:申报地价、公告(示)地价等(4)按土地价格表示方法分类:土地总价格、单位面积价格、楼面地价等(5)按土地的存在形态分为:生地价格、熟地价格、毛地价格、净地价格(6)按土地交易的方式分为:拍卖价格、招标价格、协议价格、挂牌价格(7)按土地价格使用目的分为:买卖价格、租赁价格、抵押价格、课税价格、征地价格等(8)其他一些划分方法形成的土地价格4.我国土地价格的主要类型5.我国土地价格理论的发展历史(三)考试基本要求掌握:土地价格的定义,土地价格主要特征和我国土地价格的内涵;熟悉:不同分类方式下的土地类别,我国土地价格的主要类型及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了解:我国土地价格理论的发展历史。

二、本章知识汇总:1.1 土地价格概念:从内涵上看,土地价格实际上是土地经济价值的反映,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地租的资本化。

购买土地实际上是购买土地的权利,也是购买一定时期的土地纯收益,土地纯收益现值的总和就表现为土地价格。

不同的土地权利价格因带给购买者的收益不同而不同,在实际中表现为所有权价格、使用权价格、抵押权价格等价格形式。

我国土地价格的含义不同于一般土地私有制国家,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价格是取得多年土地使用权时支付的一种代价,而不是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概要(一)

龙源期刊网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概要(一)作者:叶兆宁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2年第06期自1996年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简称NRC)颁布第一部科学课程标准至今的十多年以来,科学教育研究一直是美国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

国家研究理事会(NRC)、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达成机构(Achieve)[1]相继成为开展科学教育实证研究的重要支持者。

随着社会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K-12年级科学教育以较大的冲击。

美国在世界格局中下降的竞争优势、美国学生在国际科学教育评测中较为落后的学业成绩,以及学习科学的理论变革促使美国教育界对科学教育的不断反思。

通过基于标准的科学教育研究,2010年7月NRC公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草案)》,以及1年后正式出版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以下简称《框架》)标志着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已初步完成,如今即将面世的《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以下简称《标准》)则是该轮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今年5月,达成机构的官方网站(www. )以在线方式公布NGSS的内容以向公众征求意见。

本文结合达成机构及NSTA官网()上的具体内容,介绍美国《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内容概要。

NGSS的制定过程——从《框架》到《标准》先有《框架》再出台新标准,这是美国《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制定中的两个核心步骤。

首先由NRC根据1989到2011年期间汇集的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的一系列研究文献,制定新的科学教育纲领性指导建议,即2011年由NRC正式出版的《框架》,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确规定了K-12年级所有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则在达成机构的管理下开展K-12年级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该标准将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指导,以贯穿学科和年级的方式组织,为所有学生提供具有国际化基准的科学教育。

新版_1996_NRC肉牛营养需要新体系_NRC模型介绍

1996 年 6 月,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N a2 t iona l R esea rch Council, N RC ) 公布了第七 次修订版肉牛营养需要。 新版肉牛营养需要 全部接受了康乃尔模型的结构与思路, 并发 展成为新的“N RC 模型”。 尽管N RC 模型是 为估测肉牛营养需要和评价某一特定日粮是 否满足需要, 以及如何进行调整而设计的, 但 该模型用于估测泌乳母牛营养需要的原则, 同样适用于奶牛生产。N RC 模型包括 、 两个水平。 水平 I 适合于饲料营养成分方面 信息不足和不十分熟悉使用N RC 肉牛营养 需要新体系的使用者使用; 水平 是专门为
Ξ 美国第七次修订版 N RC (1996) 肉牛营养需要于 1996 年 6 月公布, 并于 6 月 25—26 日在依阿华州立大 学举行了隆重的新版 N RC 公布暨学术讨论会。会议实况通过卫星向北美地区转播。笔者当时正在美国密苏 里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有幸参加了这一会议。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系数
0. 65 0. 90 0. 90 1. 00 1. 03 1. 05 1. 16
0. 85 0. 70
空怀与妊娠母牛 DM I 的估测公式中考 肠消化率以及代谢能值和代谢蛋白质数量。
虑的 环 境 与 动 物 因 素 ( 表 3) 包 括 T EM P、 3. 1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区分
用于生长的代谢氨基酸 (R PAA ) 需要 量, 是根据动物所增加的空腹体重中蛋白质 (PB ) 含量、空腹体增重 (EB G)、组织中氨基 酸含量 (AA T ISS)、各种氨基酸用于生长的 效率 (EAA G) 等参数计算的。其计算公式为: R PAA (g day) = (AA T ISS ×PB × 0. 01 × EB G) ÷EAA G。式中 EAA G 是基于A in slie 等 (1993) 的试验结果, 即: EQ SBW < 300kg 时, EAA G = 0. 83- 0. 00114×EBW ; 否则, EAA G= 0. 492。 1. 3 泌乳 肉牛泌乳所需的能量和蛋白质

动物营养学(饲养标准)

▪ 选用按营养需要原则制定的标准,一般都要 增加定额,选用按 “营养供给量”原则制定 标准,营养定额增加幅度比较小,或不增加。 选用“营养推荐量”原则制定的“标准”, 营养定额可适当增加。
三、应用饲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三)“标准”与效益的统一性
▪ 应用标准营养定额时,不能只强调满足动 物对营养物质客观要求,还应考虑饲料生 产成本,需贯彻营养、效益相统一原则。
一、饲养标准的内容概述
(一)饲养标准的种类
▪ 已制定饲养的标准:猪、禽、奶牛、肉牛、 绵羊、山羊、马、兔、鱼、实验动物、狗、 猫、非人灵长类动物等。
▪ 一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珍稀动物、观 赏动物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一定的饲养 标准或营养需要量。
▪ 标准为适应动物的营养生理特点,对每一 种动物或每一类动物分别按不同生长发育 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生产性能制定 营养定额。
二、饲养标准的基本特性
(三)饲养标准的可变化性
▪ 饲养标准随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的发展而 变化。
▪ 其变化目的:所规定的营养定额尽可能满 足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客观要求。
▪ 可变化性能保证对动物经济有效的供给, 更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
二、饲养标准的基本特性
(四)饲养标准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 饲养标准的产生和应用都是有条件的,以 特定动物为对象,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研制 满足其特定生理阶段或生理状态的营养物 质需要的数量定额。
(四)饲养标准数值的表达式 1、按每头动物每天需要量表示
▪ 这种表达方式明确给出了每头动物每天对 各种营养物质所需要的绝对数量,对动物 生产者估计饲料供给或对动物进行严格计 量限饲很适用。
▪ 一般反刍动物的饲养标准以这种方式表达 各种营养物质的确切需要量,猪的饲养标 准也常用这种方式列出营养物质需要。

201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基因领域说明

CNAS-CLXX:2011 共 6 页;第 0 页201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基因扩增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CNAS对医学实验室基因扩增检验领域的认可要求,包括遗传学检验、病原体检验和病理学检查等领域涉及的基因扩增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68-2006《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卫办医政发〔2010〕194号《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管理办法》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3 术语和定义4 管理要求 4.1 组织和管理 4.1.1 从事基于组织/细胞形态学基础项目检测的医学实验室,应具有病理学诊断资质。

4.2 质量管理体系 4.3 文件控制 4.4 合同的评审 4.5 委托实验室的检验 4.6 外部服务和供应 4.7 咨询服务 4.8 投诉的处理 4.9 不符合的识别和控制 4.10 纠正措施 4.11 预防措施 4.12 持续改进 4.13 质量和技术记录4.14 内部审核 4.15 管理评审 5 技术要求 5.1 人员 5.1.2 基因扩增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操作人员应经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

5.1.4实验室负责人至少应具有以下资格:中级职称,医学相关专业背景,二年以上基因扩增工作经验。

5.1.11 实验室应制定员工能力评审的内容和方法,每年评审员工的工作能力;至少每半年评审新员工工作能力,并保存胜任的证据。

当职责变更时,应有政策规定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和再评审。

没有通过评审的人员应经再培训和再评审,合格后才可继续上岗,并记录。

5.1.13 实验室应提供工作人员对患者隐私及结果保密的声明及签字。

5.2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实验室原则上分四个分隔开的工作区域:(a)试剂贮存和准备区;(b)标本制备区;(c)扩增区;(d)扩增产物分析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基本概念及方法 水生动物营养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科学。虽然它和陆生动物营养有很多相似处,但是水生动物营养研究者要面临大量的在陆生动物研究中不曾遇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源于水环境,在水环境中需要特别考虑营养输送、观察摄食、废弃物的收集和定量,以及不同种类鱼虾的特定生理特征。试验动物的数量以及试验日粮的原料与营养组成都将进一步影响到准确数据的收集,干扰实际应用效果。 一定程度上,水生动物营养就是要持续定义试验方案,借鉴陆生动物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获得结果并以先前的研究结果为基础,严格审查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及正确性。本章为鱼虾及甲壳类动物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推荐了一些研究方法,为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些指导建议。采用合适的试验方案及正确的数据统计分析估计营养需求将有利于鱼虾营养学的发展。

营养需求量的确定 在试验设计前,谨慎的设定试验的目的十分重要。试验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种类、养殖系统、配方设计、样本及数据收集、指标测定和数据分析。试验设计必须建立在明确、简洁和可检验的假设之上。 鱼虾营养需要量测定过程,需要采用常规试验方法进行假设检验。采用常规试验方法获得的试验结果可以与已报道的结果相比较。虽然所有的试验程序不能通用于所有的种类或者某一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但是有必要为试验设计、养殖试验过程以及数据的分析建立基本的试验指导方针。因此,本章主要是提供一些建议,以便控制一些影响我们营养研究结果的误差及误差的来源。这些建议为更好地衡量和评价鱼虾营养需求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试验设计及条件 试验研究的目的是对试验处理效果下一结论。因此,试验设计要减少试验性错误造成的误差,使各处理组间存在的差异表现出来。虽然鱼类营养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与陆生动物(猪、牛、禽类)类似,但是水生动物的营养试验有其特殊性。水生动物生存的水环境为其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如限制了对养殖动物的观察,未被摄食的饲料及营养素溶失对结果的负作用,水环境本身还可以提供溶解性矿物质和浮游生物。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试验中的养殖系统和水源,以确保整个试验过程中有良好的水质环境。养殖过程中随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和采食率的上升,保证良好的水质环境将变得异常严峻和重要。控制养殖密度(数量和质量)在一个合适水平,将可以有效避免养殖动物的“密度依靠性生长”或“等级优势”等问题。 与禽类和小鼠(很多营养研究中的实验动物)相比,鱼虾由于遗传多样性,在营养试验中的特征和反应存在更宽的差异。这种同物种内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和环境造成。水生动物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缺少驯养,是其与家畜或实验动物(鼠)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试验养殖系统 养殖系统的设计是营养试验中提高试验结果可靠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养殖系统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养殖动物通过有效的饲料利用,发挥并达到其生长潜能。 营养试验中使用的养殖系统主要有:流水式、循环式、半循环式以及静水式。每一种系统都有缺点,但是选择一种养殖系统的目的,是为试验动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利于其正常生长。使用没有连续水流的养殖系统时要求严格管理水质,以避免代谢物的积累而降低动物的生长及影响其他性能指标。因此,静水养殖需要有规律的换水,它可以一定程度上中断对养殖动物生长性能的负影响。循环养殖系统需要生物物理过滤系统,来阻止影响鱼类生长的代谢产物和微粒(间接细菌量的增加)的积累。流水养殖系统也需要控制水质条件,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理想的养殖系统需要将各重复处理间相互隔离,也就是说,一个处理组的水不能流入其他处理组。这种设计可有效地避免一个试验组的代谢产物在水的流动过程中转移和积累,而影响其他处理组。虽然这些代谢产物可能是短暂性的,但是小的积累仍会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因此,在营养试验中要禁止使用串行方式输送水的养殖系统。 每个试验组(如一缸鱼即为一个重复)的养殖容积十分重要,每一个处理组都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容积,以避免是容积成为限制因素而不是营养水平差异造成的结果的出现。D’Abramo 等在对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研究时发生过这种情况。因此,养殖系统的容积设定应建立在预期的最终生物体的密度(生物量)之上。足够的养殖容积以及适当的水流速度将会消除养殖容器对试验的误差。 单个试验系统,不管是水槽、容器还是玻璃缸,都是是方便观察、数据分析的代表单元。进行方差分析或者其他数据分析时,前提假设都是每一个处理组都是相互独立的,包括水源。分配到每个养殖单位内的生物数量,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的动物种类。每个处理组内实验动物的数量,一定要远小于能产生等级摄食行为和发生不平等性别比例的数量。如果每个处理组内试验动物数量不止一个,应以处理组的整体参数用于数据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处理组内的试验动物可明显区别的,它们的个体参数也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如果是两个处理组相比较,简单的t检验是首选的数据检验方法。如果每个处理组内的每个试验动物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重量(包括初始体重和末体重)都有记录,那么就可以计算出生长率指数。以每个动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体重的对数做直线回归图,其斜率就是生长率指数。然后将每一处理组的生长率指数作方差分析来确定各处理组间是否有显著差异。然而,反复称量试验动物将产生应激导致死亡。

试验对象 鱼虾的来源、品系、生长阶段、以往营养史和环境都将影响营养试验的结果。所研究的鱼虾的来源和遗传背景需要被了解和报道,否则后续将无法操作试验差异的比较,因为遗传背景影响动物的生长。获得试验动物充足的生长率,对比较营养物质间的差异非常必要。了解试验动物的年龄,可以避免一些由年龄引起的生长差异导致的不令人满意的结果。 根据试验目的,使用来自同一亲本或者几个亲本的试验对象有助于减小系统误差。如果试验对象由多个卵子发育形成,按一定比列将其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可以减少由不同亲本造成的系统误差。

试验日粮 为了确定营养需求量,我们需要设计几个特定营养素在营养水平和组成上有变化(上升、下降或者缺乏)的日粮。研究人员通常采用由特定原料或化学物组成的基础日粮,即半纯化的日粮,这种日粮可以很好的控制试验日粮的营养组成(尤其是所研究的营养素)。然而,对于很多动物来说,当饲用纯和日粮时,其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都显著低于其最适水平。因此,可以采用由已知营养组份和被证明有助于目标鱼类的维持正常增重率的原料配制而成的日粮,来评估鱼类最终能达到的生长潜力。基础日粮可由应用日粮原料(如,小麦和鱼粉)或者半纯化日粮原料(如,淀粉和酪蛋白)配制而成。另外,一些实际日粮原料因某种营养素含量较高,会促使它在营养需求试验研究中的使用。使用实际原料时应确保除了所研究的营养素之外的所有其他营养素应维持在同一营养水平上。通过严格控制实际原料成分的质量和数量,可以确定所要研究的营养素的合适的水平范围。对一些种类来说,活饵日粮可以作为参考,它为试验动物和养殖系统在试验中的充分表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该参考日粮可以在数据分析中与其他试验日粮进行比较。但是,来源于参考日粮的数据不能用于采用化合物组成的日粮评定营养需求量的试验中。 无论是使用半纯化日粮还是实际日粮,为了确保所需的物理特性得到控制,必须做充分的日粮准备。饲料中的原料必须来源一致。混合完全后,所有原料必须粉碎到统一粒径,接着再次混合确保其均匀性。饲料制粒成型后应尽快被试验动物饲用耗尽,尽可能地避免由于温度过高降低营养素(尤其是所研究的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在试验过程中应低温保存(通常冷冻)饲料以确保其新鲜性(营养完整)。少量的饲料在饲喂前可储存在4℃环境下。 养殖试验开始前,必须检测日粮以确定所研究的实际营养水平是否和理论值一致。养殖试验的结果必须以日粮中的实际营养水平为基础进行分析。如果没有检测日粮营养水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出现。 准确确定营养需求量需要足够多的包含营养素不同水平的处理组,并且日粮中其他营养素能够满足试验动物的需求量。不添加目标营养素的基础日粮为反应变量的估计提供了基础水平。其他试验日粮应包含从缺乏到超过其预期需求量的所有营养水平。 营养需求量的试验设计通常先以较大范围的间隔水平来初步预测反应。再通过试验结果选择适当小的范围来精确估计需求量。一般来说,在选定范围内应该设定至少五个营养水平。

饲养管理和试验周期 试验动物通常需要饱食投喂来确保其最大生长,以便各组饲料之间如果存在差异的话,就使其能表现出来。可通过合适次数的饱食投喂和提供略微大于试验动物在特定生长时期所消耗的饲料量,来达到其最大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主要侧重于减少未吃食饲料量、回收未食饲料和减去未食饲料量。投喂频率是试验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幼年快速生长阶段的动物每天投喂数次并逐渐调整,将有助于其生长。 当试验饲料改变时,很多鱼类在短时间内会降低饲料摄入量。在进行试验前,应使用饲料驯化鱼虾一段时间,使其适应养殖环境及饲料。一般情况下,驯化饲料的营养成分和组成应与试验饲料相接近。这样就可确保每个处理组的试验动物在试验开始时都处于同样的营养状态。 幼年阶段动物的生长速度快于成年动物,因此其对营养物质不同水平的反应更灵敏。当选择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时,应着重考虑试验结束时其值能否达到足够高的水平来反应各处理组间的差异。对于生长速度快的动物,其增重率应高于1000%(初始体重的10 倍);但是对于较大的鱼类以及虾,增重率达到200%-300%便可接受,通常以增重率达到300%(比初始体重大两倍)为标准。前面提到的增重率只是参考,由于试验目的和试验动物生长阶段的不同其实际增重率会偏低。试验周期由水温和营养素的反应时间决定。当各处理组间出现差异,可提前结束试验。但是,如果提前结束试验,各营养水平间的潜在的重要差异反应就可能无法观察到。 有人建议养殖周期应为8-12周,但是随意指定一个特定的时间周期是不合适的(Cowey, 1992)。如果进行剂量效应试验,较大的增重率可以作为重要的剂量效应关系的评价指标。增重率是最常见的评价指标,但是不一定是最合适的(Baker, 1986)。

试验设计的重复性 需求量的判定通常以回归试验设计为基础。各处理组内重复的数量,由试验动物反应的差异所决定。试验中鱼虾的反应,是由处理组和实验生物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处理组间的差异,应高于由各重复间养殖系统造成的实验生物差异。当试验重复不多且有较大的系统误差时,将会导致处理组间的显著差异无法产生。试验处理的重复数量由试验设计、种类、鱼虾的品系和试验目的所决定。有力的数据分析可以决定重复数量,从而使统计结果更准确和可靠(Bausell and Li,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