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对儿童多动症患者介入的个案研究

社会工作对儿童多动症患者介入的个案研究
社会工作对儿童多动症患者介入的个案研究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曾经这样子提到过“一个人的童年是决定他一生的,世界给我们的最初图像就是在这时候出现。每个人其实都一样,童年会左右他的人生,虽然他长大以后可能会做这样或那样的工作,但无论他做什么,世界的图像是不可能更改的,充其量只是做了一些修改而已。只不过有些人修改得多一点,有些人修改得少一点。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

全球最大的心理学家协会,一个代表美国心理学界的专业科学组织——美国心理学会在2000年指出ADHD的患病率为3%-5%,男生与女生的比率为4:1到9:1,而在中国的患病率已达到4.31%-5.83%。直系家属如果有患ADHD的话,还会相对地增加患病的可能性,最高达57%。

本人在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道的正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辖下的钟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习,在整个钟村街道(包括了8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居委)管辖范围里面包括11间小学(其中2间为综合学校),幼儿园更是多达20多间。其中在读小学生有7500多人,儿童总人数达1万多人,潜在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患者接近600人。

因此,本文以ADHD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了社会工作中的三大方法之一——个案工作方法,利用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方法,对现有介入ADHD的方法进行整合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的案例,探究有关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ADHD的儿童患者,以及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或者长处,从而总结出更加系统的方法。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ADHD的儿童患者研究,探究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为日后相同的案例提供参考依据。由于国内关于多动症方面的书还是比较多的,但绝大

多数是由精神医生写的,也就是医学角度介绍多动症治疗和相对较多。因此,该研究结果将为社会工作介入ADHD患儿的服务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相关服务的专业化。

利用在广州市番禺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习的机会,研究社会工作利用个案手法在介入儿童多动症患者实施帮助过程中的方法和应用,来探讨社会工作如何对儿童多动症患者进行介入。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历史及现状

药物治疗(利他林,methylphenidate)也是治疗ADHD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与此相比还有克拉克(Clarke,2009)的神经反馈治疗——通过调整相应的脑电波刺激大脑皮层进而达到治疗目的[3]。

在国外,心理学研究关于ADHD的儿童患者具有认知障碍,这种认知障碍会导致儿童行为上的改变,如注意不集中、学习成绩不佳等。多伦多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坦诺克(Tannock,2005)提出认知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布法罗大学ADHD首席研究员威廉(William,2003)指出接受认知疗法的儿童患者效果显著。

神经科学家克林伯格(Klingberg,2006)指出工作记忆是日常生活中执行功能的瓶颈。克格梅德(Cogmed,2006)在前者的基础上,发表在《美国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的文章上报道经过这种工作记忆训练有60%不再符合ADHD的临床诊断标准。

以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分泌唾液实验和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中的社会学习理论为蓝本,学者刘明坤(2010)[5]、汤素素(2011)[6]也针对ADHD 患儿进行相应的奖惩制度,采用正性强化(激励)和负性惩罚(批评),从外给予ADHD患儿压力,使其形成应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治疗效果也有所体现。

我国学者对感觉统合训练治疗ADHD进行了许多研究(2005),针对药物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相两者对改善ADHD儿童的注意力和多动症状不存在显著差异,故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可以纠正ADHD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低下等症状[7]。

除此之外,儿童多动症主要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小儿,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此病乃精神、思维、运动、情志之病。特发于童期,与儿童此时处于不断生长、发育和不断完善阶段的特点密切相关。儿童多动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常用药物疗主要为中枢兴奋剂,如利他林、匹莫林(苯异妥英)等,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因需长期服药,停药后症状易反复。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动症一直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报道,心理治疗能改善机体大脑皮质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的摄氧能力和能量代谢,促进脑组织的损伤修复和新功能的形成。行为治疗是利用操作性反射的原理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N]。认知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

总的概括,目前国内外的治疗研究包活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都是使用药物利他林,研究发现药物对改善ADHD的学业成绩、专心程度的果效良好,但家庭因素会影响用药坚持度。

(2)认知行为治疗团体。研究结果显示能够增进患者的问题解决能力等。

(3)父母训练团体。采用行为治疗取向,教导父母合适的管教孩子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对个案的干扰行为有效减低,带给父母的困扰也减低。

(4)自我管理技能训练。有改善的治疗成效。

(5)采用特殊教育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改善ADHD的干扰行为,增强学习效果。

(6)药物与行为的整合治疗法。研究结果显示改善多动症患儿的行为表现。

(7)脑电生物回馈训练。有改善的治疗成效。

1.4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存在的第二手资料。

本文主要利用网络、书籍的方式,查找并收集以往国内外针对儿童多动症有关的研究与干预矫正的方式方法这些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研

究,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结论,总结出关于治疗多动症患儿的一些具体可靠的理论和形式。当然在这过程中参考并用以往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来支撑本课题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2)个案研究法

社会工作包含了个案、小组和社区这三大专业方法。针对该研究的特殊性,以具体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社会工作在儿童多动症中的介入方法较为恰当合理。

2 儿童多动症相关理论

2.1 儿童的定义

故对于每个人来说,在童年所发生的事物往往会对人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而这里写的童年,换句话说是儿童,一般是指年纪小于12周岁的小孩。具体涵盖了人类成长的三个时期:婴幼儿期(0-3岁)、学前期(3-6岁)和学龄期(6-12岁)[1]。

(1)婴幼儿期(0-3岁)

在这一段时期里面,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对环境的依赖性也是最大的。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整个人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婴幼儿时期个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类型取向,对个体一生个性特征、行为模式和主观幸福感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人生社会化的起跑线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直接作用的开端,婴幼儿期是一个至为关键的起始阶段。

(2)学前期(3-6岁)

这一时期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为大脑结构不断完善和大脑功能逐渐成熟。这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奠定了必备的生理基础。在游戏、学习和日常生活不断丰富复杂化的基础上,个体的言语能力发展迅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和语言的丰富,个体的认知水平也不断发展,并且性意识觉醒。同时,这一时期也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行为问题,值得充分关注从而以避免或矫正。

(3)学龄期(6-12岁)

这一阶段个体的身体发育正处于婴幼儿期和青年期两个生长高峰之间,因此该阶段儿童在生理方面正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从入学第一天开始面临着对学习的适应问题。智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运动技能在不断的发展与提升。与此同时,当今的儿童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成人未曾经历过的,容易产生令家长们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

总的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将会得到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基础的认知行为也会在这期间逐步形成。

2.2 儿童多动症的定义

对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德国医生霍夫曼(Hoffman)早在1854年就进行了详细描述。1902年斯蒂尔(Still)发现患此症儿童缺乏内在外在要求和原则的能力,因而将其称之为“道德控制力缺乏”(defect in moral control)。1932年,克雷默(Kramer)等人正式以“活动过度综合症”(Hyperkinesis)的名称予以报道。1949年,格赛尔(Gesell)等人认为此症与轻微脑损伤有关,因而将其定义为“轻微脑损伤综合症”(Minimal brain damage)。1962年,各国儿童神经病学专家在英国牛津开会讨论,提出在-本症病因尚未弄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fuction,简称MBD)。在1968年出版的《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二版中,此症被定义为“儿童期活动过度反应”(Hyperkinetic reaction of childhood)。该手册1980年第三版则将此症定义为“注意缺乏障碍”(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指出它既包括伴随多动症状的注意缺乏障碍,也包括不伴随多动症的注意缺乏障碍。1987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该手册第三版修订本中,将该症定义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并判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最近,可比(Kirby)等人认为,该症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是一个共同原因,因此建议将此症定义为“自我调节障碍”(Self-regulatory disorder)。

总之,由于研究学科、侧重点的不同,学者们对多动症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描述此类问题时所使用的术语也各异。有的强调“注意缺乏”或“多动”等表现于外的行为症状并以此命名;有的则强调产生这些症状的可能原因并按其命名。在本文中,我们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最新界定,将此症称之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

多动症的正式说法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典型

的慢性心理行为障碍。多动症又称为轻微脑损伤综合征,以学龄儿童最为常见,其问题主要表现为[2]:

(1)注意障碍

注意力短暂,容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不能自始至终地做完一件事,上课时不能注意听讲,爱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

(2)冲动

多动症儿童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哭,常发脾气,个性倔强、固执、急躁,表现幼稚。

(3)活动过多

多动症儿童常常手脚不停、坐不住,话多、乱跑、乱跳、爬上爬下、不知危险,喜欢扰人、常与同学吵嘴打架等。

(4)感知觉障碍

如拿筷子、握笔书写、扣纽扣、系鞋带、做手工操作等动作笨拙,手-眼协调性差,视-运动功能障碍,视-听转换障碍,空间位置障碍,左右分辨困难,眼球轻微震颤,阅读时眼球运动不协调,认字时把偏旁相近的字混淆,如6与9、b与p之间区分困难。

(5)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虽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现出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有的智力很好,但成绩波动很大。

2.3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

2.3.0 多动症的评估方法

ADHD的儿童在很多方面表现出适应不良,对于这些儿童需要进行特殊教育。如果学校将他们与正常儿童一样对待,会不利于这些儿童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准确的鉴别出ADHD儿童,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以使其病情得到改善。因此对于ADHD儿童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意识到,没有一种测试或者检查是完全可靠的。故我们在进行诊断的时候,要在多种情境下,运用多种的方法,考虑来自不同人员提供的讯息,才能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准确的诊断。

ADHD的诊断,需用直接评定和间接评定两种方法。间接评定主要指从疑似者的看护人,如家长和教师处获取资料,完成关于患者的行为评定量表,或与之访谈;直接评定主要是指通过直接观察疑似患者的方式来获取资料,比如心理测验和行为观察。

2.4 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2.4.1 行为修正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以求助者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求助者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指导求助者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在个案工作领域首先对行为治疗进行系统整理和运用的是史华哲(Schwarts)在1975年出版的《社会个案工作——一种行为途径》里面提到,这也标志着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的形成。行为修正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3种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会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反射性条件作用,它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又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指有机体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有集体的继后行为,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机体就会倾向于做出同样的行为;反之则会抑制。这样,有机体就可以根据行为的后果调节自己的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一种学习形式,即模仿学习或观察学习。这不同于前两者的学习,更强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它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

2.4.2 家庭干预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特征、父母个性等都会影响孩子患ADHD的概率。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儿童无论是实施药物治疗,还是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的行为干预,父母都是主要的实施者。因而,父

母们有必要去了解关于ADHD的相关知识、家庭环境中常见的不良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进而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常用的家庭干预方法有:

(1)家庭记分表

当孩子表现出色的行为时,父母在家里可以采用记分表的方法奖励。因为分数随后可以转换为具体的奖励,孩子不仅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不仅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可以在加分的过程中得到表扬和激励,有助于提高自尊心。邀请孩子参与制定记分表的过程有助于孩子成为自身矫正行为的设计师。

(2)家庭激励

这里的家庭奖励类似于社会型奖励,包括口头表扬、身体接触、小干部称号等,更多是作为激励手段,而非典型的奖励。家庭激励总体可分为言语激励和非言语激励。

①言语激励

这个就是通过言语肯定孩子的良好表现。父母说出的话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力,强化孩子重复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要注意的是,每一次的表扬要有所改变,以免产生“奖励疲劳”,并且要针对关注具体的行为。

②非语言激励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了舌体接触、各种手势、微笑等。如果将两者结合一起使用,能到达非常好的强化效果。

2.4.3 学校干预

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多动症患儿也不例外。在学校里生活、学习、活动、游戏,每天和老师接触,与同学为伴,因此如果将多动症的干预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那么多动症问题的治疗就能得到长期的保障。学校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课堂行为管理

①改变课堂环境:将患儿安排到靠近教师的座位,便于教师监控其行为;封闭的教室教学锻炼其专注力;利用更为显眼的展板或手势减少教师频繁的口头规则。

②调整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应该符合每个儿童的能力;经常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儿童学习的动机和提升学习的兴趣;学习任务尽量简短;保持上课内容简明,以任务为中心提高注意力;授课与短时间体育运动相结合,减少ADHD患儿长时间学习产生的疲乏感与单调感;提供多个作业让儿童选择,提高其任务相关行为和学习效率;考虑到其一天内的活动水平和注意分心症状逐渐恶化,酌情调整上课时间。

③改变课堂行为结果:教师经常性的积极关注,在出现适应性行为时给予真诚的表扬;有形的奖励和代币制;家庭奖励计划,将每日学校行为报告卡和代币制相结合;惩罚措施,尽管强调多使用正面的激励和强化,但适当的惩罚也是必须的;还有就是一个干预效果的维持。

(2)同伴干预

随着儿童的成长,同伴对儿童的影响逐渐扩大,尤其是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同伴的角色会逐渐替代父母成为儿童行为和人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同伴对ADHD儿童的巨大影响来减少儿童的破环行为,并提高他们的服从行为和学习成绩。而且同伴也是ADHD儿童学习的榜样,能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

(3)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保证ADHD干预效果的长效机制。自我调节训练的程序比较简单,对有注意问题的儿童训练效果明显。对ADHD儿童进行自我调节的训练,包括自我监督或自我管理,能有效改善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

①自我监督,要求学生自己评估自己有没有完成某些目标行为。

②自我管理,需要学生监督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并且同外在的标准相比较。

(4)社交技能训练

ADHA患者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即和同伴、教师乃至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良。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容易出现社会退缩、焦虑、抑郁、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社交技能训练主要采取集体训练的形式,其中包括:

①社交行为训练,包括指导、讨论、示范,角色扮演/行为演练,反馈和强化,主要为了ADHD儿童表现出适合的反应能力。

②社交直觉训练,纠正ADHD儿童对社交线索的错误解释。

③社交问题解决训练,包括识别问题、想出解决方法、预测结果、适合行为

反应的选择和计划。

④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训练,包括自我监控、自我对话和自我强化。

为保障私隐

案例:略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突出优势就是专业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但是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中它们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一个完整性的公益项目或者一个系列性专业服务大都融入了其中两种及以上的服务方法,甚至引入其他专业服务方法。因此,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中更加注重和强调综融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 从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注重不同直接服务方法的多方位介入,这也说明了问题和需求的复杂性需要不同方面的手法介入,以达至更好的服务成效。以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XX~XX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为例,根据该机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终期报告》显示,该项目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如下:开展4个系列专业小组和42次一般小组活动,基本活动内容为自我成长、兴趣培养、潜能挖掘、团队协作等;开展社区工作活动28次,基本活动内容以社区融入和节日主题性活动为主;开展25项个案工作与辅导,基本活动内容以亲子关系和环境适应调适为主。 这些数据能够显现出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介入农民

工服务的基本特点,即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综合运用为主,辅以其他服务方法,同时在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中以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主要方法。 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设计和实践中经常综合性应用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以及其他专业手法,这就是综融社会工作方法。它是对不同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的有机融合,既有针对农民工及其家庭个别化需求的个案工作,也有内容丰富的小组活动,还有依托社区、学校等开展的社区活动。 以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为例,在项目后期,社会工作者发现项目对象中的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回老家就学与留在上海就学的两难选择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个实际需求,社会工作者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情绪疏导和家庭辅导等专业手法相结合,引导流动儿童、家庭正确面对自身的成长发展以及对未来学习生活的规划。 基于农民工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还应尝试性地整合其他专业方法,使用扩展性服务方法,比如文艺表达法、影像传播法等,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方法比较适合农民工的群体特点和实际需求。同时,也应注重在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具体过程中将专门性服务方法和综合性方法相结合,形成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一方面专门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 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 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

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第六章——评估,对工作成效的检验第二节评估的方法与技巧一、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1.定义基线测量方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成的程度。 2.应用范围基线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 3.操作程序(1)建立基线第一,确定介入的目标,例如,服务对象行为、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指标;第二,选择测量工具,包括直接观察或使用标准化问卷及量表;中华考试论坛第三,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或者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情况。这个过程建立的是基线数据,此过程也称为基线期。(2)进入介入期测量建立基线后就开始对服务对象实施介入,并对基线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以为数据比较之用。这个过程称为介入期。(3)分析和比较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按测量时间和顺序制成图表,将每个时期的数据资料进行连接,呈现数据的变化轨迹和变化趋势,并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个数据不同,一般可以认为是介入本身作用的过程。(二)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目标是被分解成许多具体的行动和任务的,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完成哪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方法:运用5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的完成程度。(0)没有进展(1)很少实现(2)部分实现(3)大体上实现(4)全部实现将每项任务的最后得分加到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就能确定完成或者介入行动成功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有三个任务要去完成,而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是12(4×3),用得到的总分除去12,再乘100%就是完成任务的百分比。(三)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目标核对表在有些情况下,社会工作的目标行为比较难以清楚界定,此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共同协商选择一些目标来指示介入的方向,并将它们罗列出来。在工作介入过程中和介入结束时都用一些等级尺度来衡量介入后的行为,并记录下它们,将介入后的行为与介入前所没有的、介入后才出现的,并讨论这些行为对服务对象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现介入前后服务对象的行为变化。 2.个人目标尺度测量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制定非常个人化的测量尺度来评估他们的改变情况。方法:按照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出几个目标,然后使用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级尺度,例如5级制,来测量和计算出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化目标的情况。(四)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做法是由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到介入的看法。这是一种评估介入影响的方法,特点是操作简单叠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资源。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测量比较粗糙,有进服务对象会倾向于对介入给予积极的评价,因此评估有可能不准确。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社工介入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社工介入研究 摘要: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朝气蓬勃、不断熟悉社会的时期,也是从学生过渡到成人、校园过渡到社会、幼稚过渡到成熟的重要阶段。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令人堪忧。本文从朋友来源和数量、人际交往心理、主动性和重要性等方面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大学生更愿意与自己兴趣爱好相近或是为人处世好的人做朋友,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人际关系对自己很重要,但在与人交往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并表现得不是很主动。从社工介入角度分析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和技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社工介入 1 引言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们进行想法、心理、意见交换而形成的一种关系。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因为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程度,还关系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包括了和亲人进行交往、和朋友同学进行交往、和

老师进行交往以及和其他社会上的陌生人进行交往等。然而,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天天朝夕相处的不再是父母亲戚,而是同学和老师,所以学生最常接触到并经常发生人际交往的就是他们。据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外,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任务不光包括学习课堂知识,还包括与亲人之间的联系、同学之间的相处以及和其他人群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但往往在校园中,在校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有时会令他们感到苦恼和困惑,有时不敢主动去与人进行交往,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和面对。因此,让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克服在人际中遇到的困难,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大学校园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也对大学生自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社会上每个成员能更好地生存和成长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常用的交流和沟通,是人和人之间表达情感和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人和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一个过程,是人们最基本和普通的交流活动。1 (二)人际关系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近年来更是呈现出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中国老龄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亿增长到亿,比重将增加到16%,增幅高达%。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缺乏等不足,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总则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意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是整合各种养老资源、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并深受欢迎。 目前,我国内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以日托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在服务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从服务对象看,因宣传不到位,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认识不足,导致其自主参与度低下;从服务环节与服务内容看,服务前评估不完善,简单的菜单式组合及资源短缺导致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从服务人员看,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业认同度低下,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员缺乏;从社会氛围看,社会及公众认识不到位,难以链接、整合有效资源。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助人学科,老年社会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的社会工作者便已投身到社区照顾当中。历史和现实经验均揭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解决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将有效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现有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分为四类:一是社会工作组织直接对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项目进行托管;二是由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直接招聘专业社工参与服务;三是依托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由原先的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培训或学习取得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等相关资质,介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四是兼职社工长期或短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和活动。 在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社工往往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能。例如,在日托服务中,社工主要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组织小组活动、兴趣活动,为老年人处理心理问题,以及对日托所进行管理工作。在上门服务方面,社工多从事间接服务,如对助老员进行培训,并调解、处理冲突与矛盾。但目前,社工对某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统筹、设计的职能尚未体现出来。 在我国,虽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有十多年时间,但这种介入实践并不广泛。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没有全面强调社会工作的介入;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性质、项目资金情况和社工经验等条件限制,社会工作并未介入社区居家养老项目的整体运营。因此,将来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完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停留在提供直接服务的层面,宏观层面的介入尤其薄弱,无法体现出社会工作的政策建议和倡导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即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及其家属提供直接服务,注重对服务对象评估、服务方案制订、资源协调和服务输出等方面,以实现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的功能。同时,注重对老人家属的关怀,以缓解其压力、增强其技能、化解矛盾。中观层面,即从组织层面来说,主要可分为组织管理与资源链接、志愿者管理、工作人员督导、自我评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汇报

解开枷锁,放飞梦想 ——个案工作案例报告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案主:阿辉 性别:男 年龄:14岁 (二)个案来源 案主在学校心理报纸上看过社工的介绍,主动到社工室寻找社工。 (三)背景资料 1.情绪状况。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三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因为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的测验成绩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从而担心自己的中考成绩也不理想,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加上家庭成员给予其压力,时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父亲早逝,家庭主要靠母亲来承担,抚养其姐弟三人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服务对象姑丈对服务对象家庭较为关心,经常为其家庭提供意见甚至做决定,服务对象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会给予教育批评。母亲和姑丈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较高,希望他能考入高中,成绩不理想时会责备服务对象。母亲因为平时较忙,丢失东西时会误会服务对象,以致服务对象和母亲发生争吵。服务对象两个姐姐均在上学,比较关心服务对象的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会批评,但是也会提供学习辅导。 3.人际关系。该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和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平时班级里面关系较好的有两个,曾经因为和某一位同学产生误会,认为对方一直对他有意见。在家庭里面和母亲和姐姐的交流不多,最多集中在学习方面,服务对象的想法一般不会告知家庭成员,认为他们不支持,也不理解。 4.行为表现。该服务对象考试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状况,特别是试卷的前半部分不会做时,往往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态考试,导致最后成绩更加不理想。

5.支援网络。该服务对象的母亲、姐姐以及姑丈等家庭支援网络;班级里的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时服务对象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 (二)问题分析 1.非理性认知 服务对象因为接受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中学毕业后不上高中就没有前途,平时的测验成绩代表中考的成绩,所以平时考试测验不理想时,往往会认定自己已经考不上高中,自己以后就没有前途,家人也不会原谅自己等一些负面情绪。这些非理性信念往往会加剧服务对象的焦虑和紧张,过分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社工在跟进服务对象时,需要消除服务对象的这种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正确的看待考试成绩。 2.家庭沟通不良 服务对象因为家庭的情况,一直按照家庭成员的规定生活,很少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在面对一些挫折时,服务对象从家庭中不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得到的更多的是批评,造成服务对象内心不愿意和家庭成员沟通,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距离拉大。社工在跟进过程中要增强服务对象的沟通技能,让其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更好的和家庭成员沟通,从而消除家庭沟通的障碍,从家庭中获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3.自信心不足 服务对象本人和家庭都给予服务对象较高的期望,但是在现实中却不断经历现实的打击,在缺少支持的情况下,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在逐渐的下降,对学习和

一个社会工作者的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一个社会工作者的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作者:中华心理教育网 一、案主资料 姓名:wjk (本人)性别:男年龄:22 生理特征:身材矮、青春期**意识萌动性格特质:多愁善感,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自我观念差 家庭职业背景:农村农民 家庭感情:所谓“代沟”严重、少有交感互动 受教育经历:从初中到高中,是应试教育下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压力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压抑其他一切方面的学习、锻炼、培养、体验。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案例陈述 [内容提要]案主在大学里偷偷喜欢同班的女生M , —年多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白了,被拒绝后内心茫然失措,情绪多变,心情矛盾痛苦,影响了案主的日常学习生活。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 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 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 但从不外露, 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 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 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 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 “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 “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 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 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情书——我随便她怎么写, 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 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 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三、分析治疗 理论模式:人本心理治疗法( Rogers ) 基本概念:自我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个人在其成长生活的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交感互动时由所得经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一整套自我看法和评价体系。 理论假设:

社会工作中级实务介入策略

儿童介入: 1、儿童辅导,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通过游戏治疗模式(相像互动游戏治疗),学习沟通方式,学习方法 3、亲职教育小组,家长提供沟通,孩子教育、家庭环境改善,改善亲子关系 受虐儿童,一,优先考虑儿童安全,二、家庭、学校、医院、司法公安、保护机构或社会资源密切配合,积极介入。警察逮捕,老师及时发现。医院提供诊断,三对儿童隐私予以特别保护 1.这类儿童的需要 a)生存的需要:基本的吃、穿 b)爱的需要:与父母沟通少 c)学习的需要:老人没有辅导功课的能力 d)游戏的需要:与其他儿童一同玩耍 e)社会化的需要:学习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f)被保护的需要:自我保护能力弱,需要特别保护 2.方案设计 a)方案名称:儿童群益代代亲 b)方案目标 i.为因隔代教养而严重影响生活的儿童及家庭提供辅导; ii.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提倡父母每天与孩子的沟通不少于2个小时; iii.拓宽儿童的社交与活动范围,使儿童每周至少有1次机会与社区中的其他儿童一起游戏; iv.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提供集中的课业辅导,每周两次。 c)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i.儿童个人:爱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ii.隔代教养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iii.同辈群体: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游戏 iv.社区:儿童在社区中交往与学习的空间 d)介入策略 i.儿童辅导:可运用想象互动游戏治疗,为因隔代教养而严重影响生活的儿童及家庭 提供辅导 ii.小组工作:亲职教育服务,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及祖父母提供亲职教育的小

组工作,倡导父母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每天不少于2小时 iii.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资源,每周开展1次或更多儿童联谊、游戏活动 iv.招募社区志愿者队伍,比如大学生,为社区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每周两次 e)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i.家长 ii.社区中的学校 iii.社区志愿者队伍 f)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 i.社会工作者 ●服务提供者:提供儿童辅导、小组工作等 ●资源联络人:联络社区学校资源、社区志愿者队伍等 ii.服务对象 ●合作者: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合作 ●信息提供者:提供必要的儿童及家庭信息 g)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青少年工作 思想道德辅导 1、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掌握科学方法论 2、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对道德理论和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如弟子规 3、促使青少年学会梳理情绪的发生规律,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4、协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掌握面临诱惑而不迷失的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及认知辅导 1、辅导青少年了解和认识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基本的心理发展知识 2、辅导青少年掌握平衡心理发展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社会工作实务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社会工作实务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第五章介入——助人的关键阶段 第二节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一、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出发,社会工作的直接介入行动关注于提供完成生命任务的资源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消除问题。但是,有的服务对象由于缺少完成生命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影响了他们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的服务对象不了解现存可以使用的资源,还有的服务对象虽然知道存在哪些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总是的资源,但并不使用权用它们,致使问题恶化。当上述情况存在时,社会工作者都要采取介入行动促使用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资源。 具体策略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帮助服务对象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以达到改变的目标,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对事物采取正确的分析态度与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改进服务对象扮演社会性角色的技巧,发掘他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在这里,工作者主要扮演辅导者、促进者、提供意见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外部资源。运用外部资源的目的是将服务对象系统与资源系统连结起来以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外部资源包括了正式的资源系统—各类服务机构和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家庭、邻居、亲戚、朋友等,这里,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中介人、倡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二、进行危机介入 危机介入是一种特殊的介入,目的在于去除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恢复功能,使他们走出危机 危机介入的技巧包括: 1、将焦点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挥功能上,而不是解决整个问题。 2、帮助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支持,以防精神崩溃。 3介入目标要实现。要瞄准服务对象当前的需要,对服务对象不能要求太高。 4担任教导角色,包括告诉服务对象应该做什么,同时也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活动:针对某些既定的目标或者任务的行为。社会工作者运用活动作为帮助服务对象的介入行动,协助他们开展某些特别的社会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运用小组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来帮助不善表达的服务对象练习与他人的沟通技巧,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通过活动提升服务对象的的能力是单独一对一辅导方法达不到的效果来源:考试大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策略时,要考虑下列因素 1、介入目标 2、服务对象的情况 3、资源和设备的配备 四、调解行动 调解行动: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中的系统一起找到利益共同点、从而带来改变的介入策略 调解的重点是通过服务对象与环境系统互动,消除冲突,满足共同需要 旧房拆迁的调解考试大- 进行调解介入时,社会工作者要做到

社会工作介入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策略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策略分析 疾病预防是属于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的范畴,公共卫生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产生的。工业革命在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挑战,尤其是环境污染、生产性伤害、产品危害等均可能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因此工业革命催生了公共卫生。杜波斯指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能够消除疾病的措施,来源于用社会手段克服和矫正工业化所造成的不公正和丑恶现象。”预防医学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大众的力量,依据正确的医学和卫生知识,有计划地推行各项公共卫生措施、控制传染病、卫生教育,以达到消除各项妨碍大众健康的事物,并建立促进大众健康的生活环境,确保个人健康的平均水平。在目标上,预防医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目标有重叠之处,因而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社区介入的背景。 有学者从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角度提出群体行为的干预方法包括:开发领导、动员群众参与、培养骨干、利用舆论和规范力量,创造良好的环境,评价与激励。这些方法在具体的介入过程中都是比较切合我国实际的。但是,在此还应区分公权力行使与公益性领域来探讨社会工作的介入问题,因为在这两个部分其介入方法和策略是不同的。 一、公权力方面 在我国现阶段预防医学领域的公权力行使主要依靠劳动监察、安全生产和卫生监督等具有行使公权力能力的部门来完成,但是社区工作者和企业社工还可以做一些补充的工作,未消除生产和职业安全隐患尽一份职责: (一)社区工作者可以根据社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点,开展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共建活动,向企业做宣传安全知识,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增强其安全责任意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共建活动,尤其要积极利用本社区中的一些专家资源,既可以为社区居民安全和健康做指导,又可以为有效的卫生安全社区监督尽一份力。 (二)企业社工一方面可以针对企业特点,通过对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促进企业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促成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改善,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具体措施查漏补缺,消除隐患。 二、公益性方面 公益性的发挥,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即共性问题,如肿瘤疾病,各地知识和技术相同;也具有区域性的问题即个别性问题,如克山病;还有一些突发性的如“非典”。而后两者的知识和技术是专门性的。 (一)公共性健康问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书报期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宣传防治知识,同时还需要结合地方性、个别性宣传手段,以使更多的人获得相关防治知识。而且坚持具体、可行、易学等原则,方可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二)区域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区域化的防治策略,展开区域性密集宣教,让疫病区范围内的每个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的人都能知晓。 (三)突发性问题应开展时间性密集宣传,在短时间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教手段,使可能受到危害的每个人都知道该如何面对可能面临的各类疾病危险。同时还要区分不同的危险,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帮助人们消除对危险的恐惧感,

接受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接受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介人是将矫正服务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整个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人可分为直接介人和间接介入两大类。 (一)直接介入层面 就直接介人层面而言,可分为针对矫正对象个人的介人和针对矫正对象群体的介人。针对矫正对象个人的介人方面,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务对象面对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被裁定假释的,由于长期的监狱生活,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所谓的“监狱人格”,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受到严重损害,社会支持网络破裂,面对出狱后的生活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被宣告缓刑的,虽然其生活方式与原来相比没有很大的变化,但其心态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其身心,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的矫正对象,应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介人。 首先,针对矫正对象心理、情绪等层面的介人。无论是被宣告缓刑的矫正对象还是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他们在心理、情绪层面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很多矫正对象沉浸在悲观、失望、痛苦等情绪中。针对这些问题的疏导能够有效地缓解矫正对象的初期社会适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同理、倾听等技术,并进行必要的认知引导。针对矫正对象心理、情绪层面的介人,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和压力,而且能够更详细地分析介人方法和策略是否恰当,也能够为进--步巩固矫正社会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的良好工作关系打下基础。 其次,针对矫正对象性格层面的介人。很多矫正对象的违法行为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冲动易怒、自尊感低下、极端化思维等。而对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而言,除了其本身的性格问题以外,长期的监狱生活也可能造成其“监狱人格”,导致其做事畏首畏尾,回避社交活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对矫正对象的性格问题进行介人,可以通过个案工作方法,借助不同的个案工作理论和服务模式进行适当的干预,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问题,并勇于作出改变。针对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改变在监狱中所形成的生活模式和习惯,逐步适应社区生活。 再次,针对矫正对象社会交往、社会支持层面的介人。矫正对象往往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主要表现为缺少朋友、与家人关系紧张。被宣告缓刑的矫正对象,虽然其保持着原有的社交圈子,但他们在心理上还存在一些压力,不能像原来那样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而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的心理压力更大,很多时候会被贴上“罪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汇报

解开枷锁,放飞梦想 ——个案工作案例报告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案主:阿辉 性别:男 年龄:14岁 (二)个案来源 案主在学校心理报纸上看过社工的介绍,主动到社工室寻找社工。 (三)背景资料 1.情绪状况。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三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因为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的测验成绩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从而担心自己的中考成绩也不理想,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加上家庭成员给予其压力,时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父亲早逝,家庭主要靠母亲来承担,抚养其姐弟三人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服务对象姑丈对服务对象家庭较为关心,经常为其家庭提供意见甚至做决定,服务对象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会给予教育批评。母亲和姑丈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较高,希望他能考入高中,成绩不理想时会责备服务对象。母亲因为平时较忙,丢失东西时会误会服务对象,以致服务对象和母亲发生争吵。服务对象两个姐姐均在上学,比较关心服务对象的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会批评,但是也会提供学习辅导。

3.人际关系。该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和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平时班级里面关系较好的有两个,曾经因为和某一位同学产生误会,认为对方一直对他有意见。在家庭里面和母亲和姐姐的交流不多,最多集中在学习方面,服务对象的想法一般不会告知家庭成员,认为他们不支持,也不理解。 4.行为表现。该服务对象考试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状况,特别是试卷的前半部分不会做时,往往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态考试,导致最后成绩更加不理想。 5.支援网络。该服务对象的母亲、姐姐以及姑丈等家庭支援网络;班级里的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时服务对象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 (二)问题分析 1.非理性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