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必背学习知识重点整理编辑版

水文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必背学习知识重点整理编辑版
水文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必背学习知识重点整理编辑版

绪论

一、水文学简史

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

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 萌芽期(公元1600年之前)

2. 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年)

3. 实践时期(1900-1950年)

4. 现代化时期(1950年- )

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

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

规律。

数理统计法

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

地理综合法

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

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海洋→大气→大陆→海洋(纵向+横向)

小循环:海洋→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

大陆→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规律

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

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

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1、调节气候;

2、塑造了地球表面;

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水资源问题

?原因

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3)水环境污染;

4)水资源浪费。

?对策

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

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

3)节约用水。9

流域和水系

分水线:使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起着分水作用的地形,是流域的边界线。

流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由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河网密度流域单元面积内干支流长度

流域的地形起伏特征

1. 河流的落差和比降

2. 流域平均坡度

3. 流域面积~高程曲线

流域自然地理及下垫面情况

1. 流域地理位置

2. 流域的土壤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

3. 流域植被率

4. 流域湖泊率、沼泽率

降水

水分以各种形式从大气到达地面统称降水。包括雨、雪、露、

霜、冰雹等。

降雨的类型

一、按降雨的成因分类

1.气旋雨——随着气旋或低压过境而产生的雨。

2.对流雨

地面受热升温,下层空气膨胀上升和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下层暖湿空气

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雨。多发生在夏季午后,强度大、面积小、历时短。

3.地形雨

暖湿气团在运动过程中遇山岭障碍时,在沿山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冷凝结成雨。地形雨多在迎风坡上。

4.台风雨

由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到大陆的雨。灾害性天气,常发生在浙、闽、粤、台湾等沿海省份。

二按降雨强度及过程特征分类

1.暴雨——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不大。

气象方面规定:日降雨量> 50mm ——暴雨;

日降雨量>100mm ——大暴雨;

日降雨量>200mm ——特大暴雨。

主要影响小流域洪水。

2.暴雨型霪雨——历时较长、强度变化大。

影响区域洪水。

3.霪雨——历时很长、强度小、笼罩面积大。

影响大流域洪水。

冷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冷燥气团楔入到暖湿气团之下,使暖湿气团上升冷却而产

生降雨。

根据移动速度可分为缓行冷锋和急型冷锋。

1)缓行冷锋的降水与暖锋相似;

2)急行冷锋移动较快,坡度较大,约为1:70,故降水范围小、雨强大、历时短。

气团——物理属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峰面——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

峰在空间是倾斜的,且向冷空气一侧倾斜。

暖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湿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峰后暖空气一方面

向冷空气方向推进,同时又沿锋面缓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而产生降雨。因暖锋

坡度很小,一般为1:150,故暖锋雨降雨面积大、雨强小、历时长。

降水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和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常用的区域(或流域)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有:

1.算术平均法

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形起伏不大,站点较多且布设较均匀的流域。计算简便。

2.泰森多边形法

适用于降雨分布不均,站点较少,面积不大的流域。在确定各站的权重后也很

简便,且精度较好。缺点是在各场降雨中把雨量站权重视为固定,与实际情况不完全

一致。

3.等雨量线法

适用于面积大、站点密的流域。理论上较完善,但每次降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并计算权重,工作量大。

4 距离平方倒数法

土壤水

一、土壤水分作用力

分子力

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和离子对水分的吸力。

毛管力

在未充满水的毛管孔隙中,因存在液体弯月面的表面张力,形成毛管力,作用于土壤水。

重力

二、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吸湿水

土粒分子从空气中吸附的水分。约几个分子厚度,为紧束缚水,与水文现象关系不大。

薄膜水

吸湿水外面,土粒剩余分子力所吸持的水分。为受束缚水。

毛管水

a)支持毛管水——地下水面以上受毛管力支持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b)毛管悬着水——受毛管力支持而悬吊于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重力水

土壤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移动的水分。

a)渗透自由重力水

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渗入水分。

b)支持重力水

自由重力支持毛管水——受地下水支持而存在于毛管孔隙之中的连续水体,能传递静水压力。

相对不透水层支持重力水——由于土层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渗透水因交界面临时饱和而产生的能在重力作用下流动的水分。

三、土壤水分常数

最大吸湿量—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附的最大水汽量。

最大分子持水量——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最大水分量。

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土壤含水率。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

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率。

土水势的构成

1)基模势——在未饱和土壤中,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的作用而使土壤水具有的势,

称为基模势。基模势为负值。

2)压力势——在饱和或出现地面积水的土壤中,自由水面下的土壤水由于静水压

力的作用而具有的势,称为压力势。压力势为正值。

3)重力势——由于重力作用而使土壤水具有的势,称为重力势。重力势的值与参

照基面有关。

下渗

下渗的物理过程

根据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征,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分三阶段:

渗润阶段:主要受分子力作用,入渗水成为薄膜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时结束。

渗漏阶段:主要受毛管力、重力作用,入渗水主要成为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时结束。

渗透阶段:受重力作用,入渗水成为自由重力水向下渗出。

饱和下渗理论

基本假定

1. 半无限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均匀。

2. 地面积水深h p;

3. 下渗锋面以上是饱和的,θ=θS,K=K S;

4. 下渗锋面以下为初始土壤含水量,吸力h S。

非饱和下渗理论

1. 忽略重力;

2. 供水充分、表面无积水;

3. 均质半无限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均匀。

下渗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总的可归纳为供水和下渗能力两个方面下渗能力方面

(1)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水分物理性质;

(2)下垫面条件、地形地貌;

(3)人类活动。

供水方面

(1)降水性质。

蒸发与散发

土壤蒸发过程

θ> θ田,E=E m

整个土层水分输送通畅,供水充分,按蒸发能力蒸发,蒸发量大而稳定。

θ断<θ< θ田,E=f (E m, θ)

土层中部分毛管水断裂,供水不充分,随着θ的减小,连续状态愈来愈多地遭到

破坏,蒸发量急剧减小。

θ<θ断,E=CE m(C<<1.0)

毛管向上输送水分的机制完全遭到破坏,水分只能以薄膜水或气态水的形式供给

蒸发,蒸发量小而稳定。

流域蒸散发的影响因素

根据蒸发面不同,流域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被散发和冰雪蒸发等。通常流域内水面和冰雪覆盖面所占比重不大,故对绝大多数流域,总蒸发主要包

括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

因此,影响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的因素即是影响流域总蒸发的因素。综合起来,影响因素包括:

(1)气象条件(日照、温度、湿度、风速等);

(2)流域内土壤含水量;

(3)流域内土壤、植被分布;

(4)地形、地貌。

流域总蒸发规律

(1) θ> θa,E=E m(注:θa<θ田)

供水充分,蒸散发量大而稳定。

(2) θb<θ< θa,E=(αθ) E m(注:θb<θ断)

供水不充分,蒸散发量随θ的减小而减小。

(3) θ< θb,E=CE m,C=0.05~0.10

一、植物散发的影响因素

1、气象因素(日照、温度、湿度、风速等);

2、土壤含水量

当土壤含水量充分时,植物散发达到或接近散发能力。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减少,植物散发渐减。当土壤含水量低于凋萎含水量后,植物散发基本停止。

3、植物种类和生理阶段

产流机制

包气带又可划分成三带:

(1) 悬着毛管水带—供水结束以后,在包气带上部存在悬着毛管水,厚度约1.0m。其水分来源于降水,消耗于蒸散发。既是降水的承受面,又是土壤的蒸发面,水分变化剧烈,另称为影响土层。

(2) 支持毛管水带—在地下水面以上存在支持毛管水,厚度在1~2m左右。

(3) 中间包气带—在悬着毛管水带与支持毛管水带之间的水分过渡带。

包气带的水分动态

包气带的水分动态是指包气带中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剖面的增长与消退过程。

包气带水分的增长

包气带水分的增长来源于上界面的降水(或灌溉)和下界面的地下水补给。在天然情况下,地下水的补给一般处于均衡状态。故上界面降水是主要原因。水分沿垂向的增长可由下渗理论描述。增长量等于累积下渗量。

包气带水分的消退

包气带水分的消退是由于上界面的蒸散发和下界面的内排水补给。其中内排水只有当包气带存在自由重力水时才出现,故上界面蒸散发是主要原因。水分沿垂向的消退可采用三层蒸发模式计算。消退量等于蒸发量。

包气带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

1. 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降雨到达地面以后,一部分消耗于植物截留、蒸发、填洼等损失,剩下部分被分成两部分:超过地面下渗能力(容量)部分留在地表,其余部分渗入地下。分配的结果是将雨水分为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即:当雨强小于下渗能力时,降雨全部渗入地下。

2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下渗水量(F)一部分以蒸发形式逸出地面(E)。剩余部分又被分成“土壤蓄存”和“径流”两个部分。

蓄存部分是指水分运动中为维持土壤含水量等于或小于田间持水量所需的下渗水分。

层次土壤是指土壤物理及水分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均质土层。一般可概括为两种

典型层理:

(1)上层粗下层细

一层具有较高水力传导度的粗质地土壤,位于具有较低水力传导度的细质地土壤

之上。

当供水时,易在交界面形成积水,并逐渐向上回升,产生压力水头,在土层存在

一定坡度时可产生侧向水流。

(2)上层细下层粗

一层具有较低水力传导度的细质地土壤,位于具有较低水力传导度的粗质地土壤之上。交界面上不产生积水。

传统观念与实际现象之间的矛盾

如:

i

i

对应一次降雨形成两个形状不同的洪峰过程;

全流域产流是十分罕见的。

一、超渗地面径流(R s)的产流机制

条件: (1)要有界面,即地面(下渗能力f p);

(2)要有供水,即降雨(雨强i);

(3)要供水大于下渗,即i >f p ,r s= i –f p

条件:(1)要有界面,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如上层A和下层B,且下层比上层透水性差;

(2)要有供水,即渗入上层的雨水(下渗率f A);

(3)要上层供水大于下层下渗,即f A>f B , i >f B ;

(4)要在界面产生临时饱和带,并有侧向排水条件。

r ss= f A–f B

三、饱和地面径流(R sat)的产流机制

条件:(1)表层土壤具有较强透水性,i <

(2)要有相对不透水层;

(3)要有供水,即渗入上层的雨水(下渗率f A);

(4)要上层供水大于下层下渗,即f A>f B , i >f B ;

(5)侧向排水条件较差,界面上产生的临时饱和带不

断上升达到地面。

r sat=i -(r ss+f B)

四、地下径流(R g)的产流机制

条件:(1)要有供水f;

(2)包气带薄,地下水位高;在地下水面以上、包气带

下边界上存在支持毛管水带;

(3)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条件:(1)壤中流发育;

(2)土壤饱和带露出地面;

(3)要具备有利于壤中流流出的坡度及地形。

常见产流模式

R s型——超渗产流型

特点:(1)产流量R取决于i和f p,R= (i–f p)i ;

(2)雨止时土壤含水量仍未达到田间持水量W m;

(3)径流成分单一。

R sat+R ss + R g型——蓄满产流型

特点:(1)产流时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W m;

(2)产流量R取决于降雨量P和初始土壤含水量W0,

R=R(P,W0)=P-(W m-W0)

(3)径流成分复杂。

流域产流特征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流域的气候及下垫面特征

?长年气候干燥的流域,常以超渗模式产流;

?长年气候湿润的流域,常以蓄满模式产流。

?若下垫面土壤颗粒细小、结构密实、植被差,地下水埋深大,则常以超渗方式产流;

?若下垫面土壤颗粒较粗、结构疏松、植被好,地下水位高,则常以蓄满方式产流;

我国长江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蓄满产流区;西北干旱地区的一些内陆河流,属典型的超渗产流区;其余地区属于混合产流区。

分析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形状

?蓄满产流径流量中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比例较大,表现为出口断面洪水过程线矮胖,退水历时长,洪水过程线明显不对称;

?超渗产流径流量中几乎没有地下径流,表现为出口断面洪水过程线尖瘦,退水历时短,洪水过程线较为对称。

分析影响次洪产流量的因素

?蓄满产流径流量多少与流域初始土湿和降雨量有关;

?超渗产流径流量多少与流域初始土湿和降雨强度有关。

一、流域汇流过程

流域汇流过程——降落在流域上的降水质点,从流域各处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包括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两个阶段。

坡地汇流过程包括:地表汇流、壤中汇流、地下汇流。

地表水流:阻力小,流速大,流程短,汇流时间短

壤中水流:阻力比地表大,流速比地表慢

地二、流域汇流时间

流域汇流时间——降落在流域上的降水质点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等于坡地汇流时间+河网汇流时间。

下水流:阻力大,流速小,汇流时间长

通信原理考研知识点

By 夜阑寄语(yljy52725) 1绪论:1、了解通信的基本概念;2、了解通信中相关的消息、信息、信号之间的关系;3、正确区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4、掌握各类通信系统(通信基本模型、模拟通信系统模型、数字通信系统模型);5、掌握数字通信的特点以及通信的方式(单工、双工、半双工);6、了解各类通信系统分类;7、信息的度量(信息量、熵);8、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效性、可靠性)。 2确知信号:1、了解确知信号概念以及信号类型;2、了解功率信号的频谱以及能量信号的频谱密度。 3随机过程:1、掌握随机过程的概念;2、了解各态历经的概念;3、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的性质以及对应的功率谱密度;4、了解高斯随机过程的概念以及掌握其性质;5、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相关参数的变化; 6、掌握窄带随机过程的概念以及窄带随机过程对应的各类分量的统计特性; 7、掌握高斯白噪声(明确白噪声的概念)。 4信道:1、了解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的概念并且常见的该信道类型;2、掌握信道的数学模型(调制信道、编码信道);3、了解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特性的影响;4、了解信道中噪声的类型以及该噪声对信号传输所造成的影响; 5、掌握信道容量的概念以及计算式(Shannon公式)。 5模拟调制系统:1、掌握幅度调制(线性调制-AM、DSB、SSB、VSB)系统的概念及一般传输模型和解调模型(包络检波-非相干解调、相干解调);2、掌握各类线性调制系统(AM、DSB、SSB、VSB)的输出波形以及各类解调方式的抗噪声性能(信噪比增益);3、掌握判断各类线性调制系统性能的优劣;4、了解角度调制(非线性调制)的概念及对应的(FM、PM)传输模型; 5、掌握两类非线性调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PM->FM); 6、了解非线性调 制系统的解调模型及其抗噪性能(信噪比增益);7、掌握门限效应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8、了解信号的加重技术;9、掌握各类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以及各自适用的实际情况。 6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了解基带信号的概念及其谱特性;2、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的几种常见码型(AMI、HDB3、Manchester、双相码、CMI)的编码规则以及各自的适用场合;3、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传输模型以及理解码间串扰的概念;4、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无码间串扰的时频条件;5、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无码间串扰特性的设计;6、了解基带传输系统(二进制单极性/双极性)的抗噪声性能(判决门限);7、掌握眼图的产生以及由其可以确定的参数类型;8、理解部分响应系统和时域均衡的实际意义。7数字带通传输系统:1、掌握产生各类二进制数字调制(ASK、FSK、PSK、DPSK)的系统模型以及各自的解调模型;2、掌握DPSK系统的产生原因;3、掌握各类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输出波形;4、掌握各类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及其相应比较。 8新型调制系统:1、了解QAM系统; 2、掌握MSK系统的特点;3、掌握OFDM 系统的特性及其传输特点。 9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1、掌握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概念;2、掌握最佳接收机的模型(确知信号、随相信号、/起伏信号);3、掌握匹配滤波器的结构;3、了解最佳基带系统。 10信源编码:1、了解模拟信号数字化步骤(抽样、量化、编码);2、掌握各类抽样方式(理想抽样、自然抽样、平顶抽样—特点);3掌握各类量化(均匀量化、非均匀量化)方式;4、掌握PCM编码机及其编码方式;5、了解

南京大学水文学原理复习2014版

水文学原理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简述水文学的研究任务。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 水文学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风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而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性。 特殊性:不同流域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侯条件相似,但由于下垫面条件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水文变化规律。 3、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遥感技术、核技术等新的研究方法近些年也在被使用。 成因分析法:按基本站网或室内外实验资料,从具体实际出发,研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揭示水文现象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寻求其成因规律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水文现象各要素与影响各要素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确定性的水文模型也属此类方法。 数理统计法:基于水文现象特征值的出现具有随机性,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根据长期的水文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或对主要水文现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求出一定得经验关系以供应用,也是另一种统计规律。随机模型即属此类方法。 地理综合法:从气侯要素及其他景观要素的分布具有地区性得特点出发,求出各测站水文要素的分类地区特征值,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等,以分析水文现象的地区特征,揭示水文地区规律。 第二章自然界的水 4、全球水资源总量是多少。 水在地理圈中的存在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大部分。 广义的水资源概念:地球上一切形式的水。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108km3。 狭义的水资源概念:每年可更新和恢复的那部分动态淡水量。全球每年的水资源量约为4.7万立方公里。

数字视频基础知识

第三章 数字视频基础知识 3.1 视频的基础知识 在人类接受的信息中,有70%来自视觉,其中视频是最直观、最具体、信息量最丰富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电视、电影、VCD、DVD以及用摄像机、手机等拍摄的活动图像等都属于视频的范畴。 摄影机是指用胶片拍摄电影的机器,摄像机是用磁带、光盘、硬盘等作为界质记录活动影像的机器,广泛用于电视节目制作、家庭及其他各个方面。 摄影机使用胶片和机械装置记录活动影像,所采用的是光学和化学记录方式,摄象机是采用电子记录方式。 1 视频的定义 ?视频(Video)就其本质而言,是内容随时间变化的一组动态图像(25或30帧/秒),所以视频又叫作运动图像或活动图像。 ?一帧就是一幅静态画面,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能形运动的图像,每秒钟显示帧数越多,即帧频越高,所显示的动作就会越流畅。 『视觉暂留现象』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人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 ?根据实验人们发现要想看到连续不闪烁的画面,帧与帧之间的时间间隔最少要达到是二十四分之一秒。 ?视频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随时间而变化 ?有与画面动作同步的声音(伴音) ?图像与视频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静止的图片称为图像(Image),运动的图像称为视频(Video)。 ?图像与视频两者的信源方式不同,图像的输入靠扫描仪、数字照相机等设备;视频的输入是电视接收机、

摄象机、录象机、影碟机以及可以输出连续图像信号的设备。 2.视频的分类 ?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视频分为模拟视频和数字视频。 ?模拟视频(Analog Video) ?模拟视频是用于传输图像和声音的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电信号。早期视频的记录、存储和传输都采用模拟方式,如在电视上所见到的视频图像是以一种模拟电信号的形式来记录的,并依靠模拟调幅的手段在空间传播,再用盒式磁带录像机将其作为模拟信号存放在磁带上。 ?模拟视频的特点: ?以模拟电信号的形式来记录 ?依靠模拟调幅的手段在空间传播 ?使用磁带录象机将视频作为模拟信号存放在磁带上 ?传统视频信号以模拟方式进行存储和传送然而模拟视频不适合网络传输,在传输效率方面先天不足,而且图像随时间和频道的衰减较大,不便于分类、检索和编辑。 ?要使计算机能对视频进行处理,必须把视频源即来自于电视机、模拟摄像机、录像机、影碟机等设备的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要求的数字视频形式,这个过程称为视频的数字化过程。 ?数字视频可大大降低视频的传输和存储费用、增加交互性、带来精确稳定的图像。 ?如今,数字视频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包括直接广播卫星(DBS)、有线电视(如图5.2)、数字电视在内的各种通信应用均需要采用数字视频。 ?一些消费产品,如VCD和DVD,数字式便携摄像机,都是以MPEG视频压缩为基础的。 数字化视频的优点 ?适合于网络应用 ?在网络环境中,视频信息可方便地实现资源共享。视频数字信号便于长距离传输。 ?再现性好 ?模拟信号由于是连续变化的,所以不管复制时精确度多高,失真不可避免,经多次复制后,误差就很大。

制冷基本知识知识点归纳

制冷原理及设备期末复习 有不全的大家相互补充 题型:填空20分;选择10分;判断10分;简答45分(5道);计算1道,带计算器。 绪论 ?实现人工制冷的方法(4大类,简单了解原理) 1.利用物质的相变来吸热制冷; 融化(固体—液体),气化(液体—气体),升华(固体—气体) 气化制冷(蒸气制冷): 包括蒸气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吸附式制冷。 2.利用气体膨胀产生低温 气体等熵膨胀时温度总是降低的,产生冷效应。 3.气体涡流制冷 高压气体经涡流管膨胀后,可分为冷热两股气流; 4.热电制冷(半导体制冷) 利用半导体的温差电效应实现的制冷。 ?根据制冷温度的不同,制冷技术可大体上划分三大类: ?普通冷冻:>120K【我们只考普冷】 ?深度冷冻:120K~20K ?低温和超低温:<20K。 t=T-273.15 (t, ℃; T, Kelvin 开)T=273+t 常用制冷的方法有:液体蒸发制冷循环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过程:液体气化制冷制冷剂液体在低压下汽化产生低压蒸气, 气体膨胀制冷将低压蒸气抽出并提高压力变成高压气, 涡流管制冷将高压气冷凝成高压液体, 热电制冷高压液体再降低压力回到初始的低压状态。 按照实现循环所采用的方式之不同,液体蒸发制冷有 蒸气压缩式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吸附式制冷等 蒸气压缩式制冷 系统组成: 1-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阀4-蒸发器组成的密闭系统。 工作原理: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而蒸发,产生的低压蒸气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机压缩后制冷剂压力升高,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蒸气在冷凝器中被常温冷却介质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膨胀阀节流,变成低压、低温湿蒸气,进入蒸发器,低压液体在蒸发器中再次汽化蒸发。如此周而复始。

通信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通信的目的是传输消息中所包含的息。消息是信息的物理表现形式,信息是消息的有效内容。.信号是消息的传输载体。 2.根据携载消息的信号参量是连续取值还是离散取值,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3.通信系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信道中所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信号特征分类),相应地把通信系统分成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按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调制)传输系统。 4.数字通信已成为当前通信技术的主流。 5.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可消除噪声积累;差错可控;数字处理灵活,可以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刭一起传输;易集成,成本低;保密性好等优点。缺点是占用带宽大,同步要求高。 6.按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及全双工通信。 7.按数据码先排列的顾序可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8.信息量是对消息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的度量。 9.一个二进制码元含1b的信息量;一个M进制码元含有log2M比特的信息量。等概率发送时,信源的熵有最大值。 10.有效性和可靠性是通信系统的两个主要指标。两者相互矛盾而又相对统一,且可互换。在模拟通信系统中,有效性可用带宽衡量,可靠性可用输出信噪比衡量。 11.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有效性用频带利用率表示,可靠性用误码率、误信率表示。 12.信息速率是每秒发送的比特数;码元速率是每秒发送的码元个数。 13.码元速率在数值上小于等于信息速率。码元速率决定了发送信号所需的传输带宽。 第二章 14.确知信号按照其强度可以分为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功率信号按照其有无周期性划分,又可以分为周期性信号和非周期性信号。 15.能量信号的振幅和持续时间都是有限的,其能量有限,(在无限长的时间上)平均功率为零。功率信号的持续时间无限,故其能量为无穷大。 16.确知信号的性质可以从频域和时域两方面研究。 17.确知信号在频域中的性质有4种,即频谱、频谱密度、能量谱密度和功率谱密度。 18.周期性功率信号的波形可以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级数的各项构成信号的离散频谱,其单位是V。 19.能量信号的波形可以用傅里叶变换表示,波形变换得出的函数是信号的频谱密度,其单位是V/Hz 。 20.只要引入冲激函数,我们同样可以对于一个功率信号求出其频谱密度。 21.能量谱密度是能量信号的能量在频域中的分布,其单位是J/Hz。功率谱密度则是功率信号的功率在频域中的分布,其单位是W/Hz。 22.周期性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是由离散谱线组成的,这些谱线就是信号在各次谐波上的功率分量|Cn|2,称为功率谱,其单位为w。但若用δ函数表示此谱线。则它可以写成功率谱密度|C(f)|2δ(f-nf0)的形式。 23.确知信号在时域中的特性主要有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天函数。 24.自相关函数反映一个信号在不同时间上取值的关联程度。 25.能量信号的自相关函数R(O)等于信号的能量;而功率信号的自相关函数R(O)等于信

_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一、概念一、概念 1、水文学概念 水文 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 1.水的波纹。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文”作自 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 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 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 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 系的学科。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 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 核心是水循环。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 和地下水文学三种。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 与运动变化规律。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河川水文学;?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 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 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 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 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 循环。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 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水在向内陆输送过程中,沿途会逐步损 耗,故内陆距离海洋越远,输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越小,沿海地区一般雨量充 沛,而内陆地区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就是这个原因。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 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区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 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 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 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而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 性。

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一、概念 1、水文学概念 水文 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 1.水的波纹。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文”作自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核心是水循环。 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和地下水文学三种。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与运动变化规律。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 ①河川水文学;②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③沼泽水文学;④冰川水文学;⑤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循环。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水在向内陆输送过程中,沿途会逐步损耗,故内陆距离海洋越远,输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越小,沿海地区一般雨量充沛,而内陆地区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就是这个原因。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⑴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①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区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②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

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知识整理 专题1:名词解释 1.1水文类 (1)实测径流系列: (2)天然径流系列: (3)可能蒸发: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一定的气温和环流条件下的蒸发能力,实际蒸发量是测量得到的具体数据。 (4)最大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 (5)参考作物蒸发: (6)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生的原因是同期的降水量大于同期植物截留量、填洼量、雨期蒸发量及下渗量等的总和,多余出来的水量产生了地面径流。(7)蓄满产流:又称超蓄产流。因降水使土壤包气带和饱水带基本饱和而产生径流的方式,是降雨径流的产流方式之一。在降雨量较充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下潜水位较高,土壤前期含水量大,由于一次降雨量大,历时长,降水满足植物截留、入渗、填洼损失后,损失不再随降雨延续而显著增加,土壤基本饱和,从而广泛产生地表径流。 (8)释水系数:水头(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放(或贮存)的水量。 (9)给水度:一般指饱和水的土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的水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称为土或岩石的给水度,又称重力给水度。它是表征土或岩石给水能力的重要参数。 (10)持水度:饱和岩石经重力排水后所保持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11)容水度:岩石空隙能够容纳水量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2)潜热: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在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3)感热:亦称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水系数: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 (15)可能最大降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定历时内的最大降水量。 (16)净雨: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

《制冷原理与设备》详细知识点复习进程

制冷原理与设备复习题 绪论 一、填空: 1、人工制冷温度范围的划分为:环境温度~-153.35为普通冷冻;-153.35℃~-268.92℃为低温冷冻;-268.92℃~接近0k为超低温冷冻。 2、人工制冷的方法包括(相变制冷)(气体绝热膨胀制冷)(气体涡流制冷)(热电制冷)几种。 3、蒸汽制冷包括(单级压缩蒸气制冷)(两级压缩蒸气制冷)(复叠式制冷循环)三种。 二、名词解释:人工制冷;制冷;制冷循环;热泵循环;制冷装置;制冷剂。 1.人工制冷:用人工的方法,利用一定的机器设备,借助于消耗一定的能量不断将热量由低温物体转移给高温物体的连续过程。 2.制冷:从低于环境温度的空间或物体中吸取热量,并将其转移给环境介质的过程称为制冷。 3.制冷循环: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热力过程总称为制冷循环 4.热泵循环:从环境介质中吸收热量,并将其转移给高于环境温度的加热对象的过程。 5.制冷装置:制冷机与消耗能量的设备结合在一起。 6.制冷剂:制冷机使用的工作介质。 三、问答: 制冷原理与设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制冷原理的主要内容: 1.从热力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制冷循环的理论和应用; 2.介绍制冷剂、载冷剂及润滑油等的性质及应用。 3.介绍制冷机器、换热器、各种辅助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作用、型号表示等。 第一章制冷的热力学基础 一、填空: 1、lp-h图上有_压强_、_温度_、_比焓_、__比熵_、_干度_、比体积_六个状态参数。 2、一个最简单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由_压缩机__、__蒸发器_、_节流阀、_冷凝器___几大件组成。 3、一个最简单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由_绝热压缩、_等压吸热_、_等压放热_、__绝热节流_几个过程组成。 4、在制冷技术范围内常用的制冷方法有_相变制冷_、__气体绝热膨胀制冷_、_气体涡流制冷_、_热电制冷_几种。 5、气体膨胀有__高压气体经膨胀机膨胀_、_气体经节流阀膨胀_、_绝热放气制冷三种形式。 6、实际气体节流会产生零效应_、热效应_、冷效应_三种效应。制冷是应用气体节流的_冷_效应。理想气体节流后温度_不变_。 二、名词解释: 相变制冷;气体绝热膨胀制冷;气体涡流制冷;热电制冷;制冷系数;热力完善度;热力系数; 洛伦兹循环;逆向卡诺循环; 1.相变制冷:利用液体在低温下的蒸发过程或固体在低温下的融化或升华过程从被冷却的物体吸取热量以制取冷量。 2.气体绝热膨胀制冷:高压气体经绝热膨胀以达到低温,并利用膨胀后的气体在低压下的复热过程来制冷 3.气体涡流制冷:高压气体经涡流管膨胀后即可分离为热、冷两股气流,利用冷气流的复热过程即可制冷。4.热电制冷:令直流电通过半导体热电堆,即可在一段产生冷效应,在另一端产生热效应。 5制冷系数:消耗单位功所获得的制冷量的值,称为制冷系数。ε=q。/w。 6.热力完善度:实际循环的制冷系数与工作于相同温度范围内的逆向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之比。其值恒小于1。 7.热力系数:获得的制冷量与消耗的热量之比。用ζ0表示 8.洛仑兹循环:在热源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由两个和热源之间无温差的热交换过程及两个等熵过程组成的逆向可逆循环是消耗功最小的循环,即制冷系数最高的循环。 9.逆向卡诺循环:当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温度不变时,具有两个可逆的等温过程和两个可逆的绝热过程组成的

通信原理按知识点整理.

知识点:调制的基本概念 已调信号(AM 、DSB-SC 、FM 、PM 、OOK 、2FSK 、2PSK 时域表达式已调信号的频谱(AM 、DSB-SC 、OOK 、2FSK 、2PSK 已调信号的带宽解调方法 AM 信号的调制效率、调制指数 FM 、PM 的最大频偏、调制指数、 1、已调信号的表达式为((cos 2c s t A m t f t π=+????,其中(m t 是带宽为B 的模拟基带信号,c f B 。 (1求(s t 的带宽; (2若(m t 的功率为m P ,求(s t 的平均功率s P ; (3求(s t 是AM 信号的条件; (4假定(s t 是一AM 信号,求其调制指数。 2、某调频信号(610cos 2104cos 200s t t t ππ??=?+?? ,求 (1如果2f K =,求(m t ; (2求最大频偏; (3求调制指数f β; (4求调频信号(s t 的带宽。 3、已调信号的表达式为((cos 2c s t m t f t π=,其中(m t 是带宽为B 的模拟基带信号,c f B 。 (1求(s t 的带宽; (2若(m t 的功率为m P ,求(s t 的平均功率s P ; (3求(s t 的中心频率; (4求信号(s t 的包络。 4、(m t 为最高频率为W Hz 的低通型平稳随机过程,其自相关函数为(m R τ,将其调制到载波c f 处,已知(m t M ≤ (1、若已调信号(((cos 2c y t m t f t π=,求其带宽、功率。 (2、若采用频率偏移常数为f K 的频率调制,求已调信号(y t 的表达式以及带宽。 5、一个数字调制系统,载波为c f ,码元宽度为b T ,已知码元宽度是载波周期的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 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P9 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

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 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23 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

绪论 一、水文学简史 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 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 萌芽期(公元1600年之前) 2. 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年) 3. 实践时期(1900-1950年) 4. 现代化时期(1950年- ) 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 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 规律。 数理统计法 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 地理综合法 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 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海洋→大气→大陆→海洋(纵向+横向) 小循环:海洋→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 大陆→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规律 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 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 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1、调节气候; 2、塑造了地球表面; 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水资源问题 ?原因 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3)水环境污染; 4)水资源浪费。 ?对策 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 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 3)节约用水。9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通信原理》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1章绪论 掌握内容:通信系统的基本问题与主要性能指标;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信息量、平均信息量、信息速率。 熟悉内容:通信系统的分类;通信方式。 了解内容:通信的概念与发展; 1.1---1.3 基本概念 1、信号:消息的电的表示形式。在电通信系统中,电信号是消息传递的物质载体。 2、消息:信息的物理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数据或图像等。 3、信息:消息的内涵,即信息是消息中所包含的人们原来不知而待知的内容。 4、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的、脉冲有无的组合形式,是负载数字信息的信号。 5、模拟信号是指信号无论在时间上或是在幅度上都是连续的。 6、数字通信是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消息,或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它可传输电报、数字数据等数字信号,也可传输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语声和图像等模拟信号。 7、模拟通信是指利用正弦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的变化,或者利用脉冲的幅度、宽度或位置变化来模拟原始信号,以达到通信的目的。 8、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9、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0、按照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可相应地把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1、模拟通信系统是传输模拟信号的通信系统。模拟信号具有频率很低的频谱分量,一般不宜直接传输,需要把基带信号变换成其频带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频带信号,并可在接收端进行反变换。完成这种变换和反变换作用的通常是调制器和解调器。 12、数字通信系统是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数字通信涉及的技术问题很多,其中主要有信源编码/译码、信道编码/译码、数字调制/解调、数字复接、同步以及加密等。 13、数字信道模型 14、通信系统的分类 1 、按通信业务分类分为话务通信和非话务通信。 2、根据是否采用调制,可将通信系统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调制)传输。 3、按照信道中所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相应地把通信系统分成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 通信系统。 4、按传输媒质分类,可分为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两大类。 有线通信是用导线(如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波导等)作为传输媒质 完成通信的,如市内电话、有线电视、海底电缆通信等。 无线通信是依靠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的,如短波电离层传播、微 波视距传播、卫星中继等。 15、常见传输多路信号有两种复用方式,即频分复用、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是用频谱搬移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频率范围。时分复用是用脉冲调制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时间区间。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整理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带宽W】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数字设备中带宽用()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模拟设备中带宽用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 。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 【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其计算公式为1 。T 为传输1 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 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2 N。其中,N为进制 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 年,奈奎斯特()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 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2W。其中,W为理想低 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 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W ,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 1 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1+ a )。 其中,1/1+ a为频道利用率,a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 a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0.15,以调解频带利用率和波形“拖尾”之间的矛盾。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的是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 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香农定理是在研究信号经过一段距离后如何衰减以及一个给

摄像和视频编辑的基础知识 (1)

小陈视觉真诚合作客服QQ:1308877932 小陈视觉真诚合作 客服QQ:1308877932 摄像和视频编辑的基础知识 一、视频的扫描格式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解答 在制作视频之前,首先要对视频的扫描格式有一定的认识,以免在将来的视频制作中选择扫描格式时发生错误,而对于彩色信息的表述,也同样重要,我们应该了解视频标准中的颜色编码方法。 1 / 像素 像素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它是位图的基本单位。各像素之间有相对位置,并具有颜色能力,像素的大小取决于整幅图像中像素数量的多少。 2 / 分辨率 在位图中,所谓的分辨率是指单位面积内像素的多少。分辨率高,单位面积内的像素就多,图像就越清晰。这在位图制作软件中,如Photoshop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电视的清晰度也同样是根据分辨率来表示的,它主要是用垂直分辨率来表示。垂直分辨率与扫描的行数有关,扫描行数越多,垂直分辨率越高。 3 / 颜色深度 在图像中,每个像素能够显示出来的颜色数称为颜色深度。这个数值越大,显示出来的颜色越多,图像越绚丽。在计算机中,经常见到的颜色深度有2色(1位)、16色(4位)、256色(8位)、高彩色(16位)、真彩色(24位)和真彩色(32位)。每多1位颜色数增加2倍。 如256色=28色,高彩色(也叫16位增强色)共216=65536,24位真彩色共224=1680多万种颜色。而32位真彩色,则是在24位真彩色的基础上加了8位的灰色Alpha通道,用于存储图像的透明信息。 4 / 帧 帧表示影片中的单个图像,它是扫描获得的一幅完整图像的模拟信号。 5 / 帧速率 视频中的每秒帧数。 6 / 扫描格式 扫描格式是视频标准中最基本的参数,主要包括图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抽样参数,即每行的像素数、每秒的帧数,以及隔行扫描或逐行扫描。 扫描格式主要有两大类:525/59.94和625/50,前者是每帧的行数,后者是每秒的场数。NTSC制式的场频准确数值是59.94005994Hz,行频是15734.26573Hz;PAL制式的场频是50Hz,行频是15625Hz。

水文基本知识总结

一、重现期 重现期是指平均多少年重复出现一次,或多少年一遇。 频率P 与重现期T 的关系,对下列两种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研究暴雨洪水问题时,一般设计频率小于50%,则 T=1/P T 表示大于某值降雨量的重现期 例如:当设计洪水的频率为P=1%时,代入上式得T=100a ,称为百年一遇。 研究枯水问题时,为了保证灌溉、发电及给水等用水需要,设计频率P 常采用大于50%,则 T=1/(1-P) T 表示小于某值降雨量的重现期 例如:当灌溉设计保证率P=90%,代入式中得T=10a ,称为10年一遇的枯水年。若以此作为设计来水的标准,则说明平均10年中有一年来水小于此枯水年的水量,而其余几年的来水等于或大于此数值,也就是说平均具有90%的可靠程度。 均方差σ:又称标准差,说明系列离散程度。 变差系数Cv :又称离势系数、离差系数表示标准差相对于平均数大小的相对量,反映频率密度分配曲线的平均情况和离散程度。 偏态系数Cs :又称偏差系数,说明随机系列分配不对称程度的统计参数。当随机变量大于均值与小于均值的出现机会相等时,即当系列取值对称与x 时,Cs=0,此时均值所对应的频率为50%。当小于均值的出现机会多时,均值所对应的频率大于50%,Cs>0,为正偏(或右偏);当大于均值的出现机会多时,均值所对应的频率小于50%, Cs<0。 () n x X n i i ∑=-= 1 2 σ () n K x C n i i ∑=-= = 1 2 v 1σ () () 3 1 3 3 3 1 s 1v n i i n i i nC K n x x C ∑∑==-= -= σ 离均系数Φp :是对随机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随机变量,是标准化变量, Φ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的离均系数Φp 值表) 模比系数Kp :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模数与较长时段内的平均径流模数的比值。

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

试题 你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 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文学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规律,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演化、运动规律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即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重要科学基础,水资源学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 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基础。从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的发展过程看,水文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水资源学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为了研究和解决日益窋的水资源问题而逐步形成的一个知识体系。因此,可近似的认为,水资源学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从研究内容上看,水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规律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体系;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评价、配置、综合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按照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世界上大量的水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划归为水资源的范畴,水资源学对水资源的研究是建立在水文学对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水资源学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等工作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内容。水文学中的水循环理论支撑水资源可再生性研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依据。在对水资源进行量化进程中,根据水文规律和水文学基本理论,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模拟模型,是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研究、优化配置量化研究的基础。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水循环过程成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集合,在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等模型中,要充分体现这种集合,需要把水文模拟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嵌入到水资源模型中。 对水文学若干基础研究领域的展望 1、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时空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到大气、 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过程。近20年来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水危 机和洪涝灾害与此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由此引起的地球上 太阳辐射分布的改变将影响到自然的蒸发、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降 水时空分布。水文学应对这种被称为大尺度水文学的科学研究作出 贡献。 2、水文时间序列演变机理及影响因子:水文时间序列的长期演变既有

通信原理知识点部分自测题

模拟信号幅值,时间,且直接与消息相对应;数字信号幅值,时间,且不直接与消息相对应。 模拟通信系统是利用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 原始电信号通常称为,基带的含义是信号的频谱从附近开始。 基带信号是未经过的信号,其频带从或附近开始。 调制是指把变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调制的逆过程是。 已调信号又称为或或。 未经过调制的信号称为,也可以成为基带信号。 信源编码的作用是和。 信道编码的功能是,目的是提高通信系统的。 是指人为地按一定规律加入多余的数字码以达到接收端可以发现和的目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数字通信的。 数字调制的功能是把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中传输的。 同步的功能是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保持,是保证数字通信系统有序、准确、可靠工作的前提条件。 与模拟通信系统相比,数字通信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通信系统按调制方式分类,分为系统和传输系统;按信号特征分类,分为系统和系统;按传输媒介分类,分为通信系统和通信系统。 说出几种模拟通信系统:、、、、、。说出几种数字通信系统:、、。 通信的目的是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 按照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通信方式可分为:、和。 信息量是对信息发生的的度量。信息量的单位是。一个二进制码元含的信息量;一个M进制码元含有比特的信息量。 符号集为A、B、C、D,它们相互独立,相应概率为、、、,其中包含信息量最小的符号是。 信息源的熵,即每个符号的,其公式为。情况下,信息源的熵有最大值。 符号集为A、B、C、D,相互独立,相应概率为1/2、1/5、1/8、7/40,其平均信息量为。 某二进制信源,0符号出现概率为1/4,该信源的平均信息量为比特/符号。 衡量一个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和;其中模拟通信系统是用和来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是用和来衡量。 有效性是指传输一定信息量时所占用的信道资源(频带宽度和时间间隔),是“”问题;可靠性是指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也就是传输的“”问题。 码元传输速率R B,又称为或,其定义为单位时间(每秒)传送的数目,单位为;信息传输速率R b,又称为或,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传递的或,单位为。 表示R B与R b二者关系的公式为。若某十六进制数字信号的传码率是500B,则传信率为;如果传信率不变,则二进制传码率为。若某八进制码元的传码率为9600Baud,则其数据传信率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