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爵士组曲第二圆舞曲

肖斯塔科维奇爵士组曲第二圆舞曲
肖斯塔科维奇爵士组曲第二圆舞曲

《小步舞曲(巴赫)》教学设计

《小步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一、确定活动名称:三声部女声合唱歌曲《小步舞曲》排练 二、确定活动人数:20人。 三、声部划分:高声部音域中声部音域低声部音域 ( c1 — g2 )( a — e2 )( g — d2 ); 人数比例: 9 ︰ 6 ︰ 7 四、活动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大课间活动时间 教材简析: 《小步舞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经典的钢琴曲,由前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吴国钧填词而成。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我个人认为,编者的意图十分明确。为此,音乐课上,教师的自身的审美修养及素质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聆听、欣赏以及师生共同创设音乐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思路: 德国诗人和音乐理论家舒伯特曾经说过:“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无法创造出伟大的东西。”在《小步舞曲》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节奏、发声、唱歌、欣赏、律动等音乐要素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紧紧围绕3/4拍节奏的强弱和巴赫的《小步舞曲》做文章,环环相扣,带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本课内容丰富,知识量较大,各种活动的意图十分明确,能抓住节奏、旋律主要的东西为“切入点”,加强学生对3/4拍强弱的体验,了解巴赫生平、巴赫的代表作及小步舞曲的一般特点,会唱歌曲,实现了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愿意了解德国音乐家巴赫和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扩宽音乐视野,为更好地学习歌曲服务。 2、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步舞曲》,体验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

3、初步感受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能按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轻盈典雅的韵律,感受歌曲带来的愉快心情。 4、收集相同乐曲不同的演绎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巴赫及其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愿意了解德国音乐家巴赫和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扩宽音乐视野,为更好地学习歌曲服务。 2、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步舞曲》,体验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钢琴。 2、课前收集小步舞曲音乐知识,在排练此曲前已对此曲进行了视唱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语:同学们,伴随着一曲令人身心愉悦的旋律,又开始了我们愉快的音乐课。课前老师布置了关于收集小步舞曲音乐知识的作业,想必大家一定完成得很好了吧?那么我们请各个组的代表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首先我们用掌声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 (课件:用大事年鉴表的方式介绍一组德国各时期的音乐家) (学生:大家好,我们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问题……) (师:他的介绍是不是很精彩呀?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德国各个时期的音乐家……,老师想问问大家,在这些音乐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学生议论。 (师:对!喜欢一个音乐家自然有喜欢的理由。接下来请第二组的代表上台来。掌声。) (课件:推荐一组小步舞曲作品,重点聆听其中三首小步舞曲的片段) (师:哇!太美了。音乐把我们带进了小步舞曲美妙的意境之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教材推荐巴赫的小步舞曲。

柴可夫斯基作品列表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à la russe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Op. 2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3 pieces for piano (1867) Op. 3The Voyevoda, opera (1868) Op. 4随想圆舞曲Valse-caprice in D major, for piano (1868) Op. 5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for piano (1868) Op. 6 6 Romances (1869), including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Op. 7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A, for piano (1870) Op. 8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for piano (1870) Op. 93首钢琴小品 3 Morceaux, for piano (1870) Op. 102首小品 2 Morceaux, for piano (1871) Op. 11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1871) Op. 12The Snow Maiden(Snegurochka), incidental music (1873) Op. 13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1866) Op. 14Vakula the Smith, (revised as Cherevichki), opera (1874) Op. 15Festival Overture in D on the Danish National Anthem, for orchestra (1866) Op. 166首浪漫曲 6 Songs (1872) No. 1Lullaby (Cradle Song) No. 2Wait! Op. 17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little Russian(1872) Op. 18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in F minor, after Shakespeare (1873) Op. 196首钢琴小品 6 Pieces, for piano (1873) 1. Rêverie du soir [Вечерние грезы] (G minor) 2. Scherzo humoristique [Юмористическое скерцо] (D major) 3. Feuillet d'album [Листок из альбом] (D major) 4. Nocturne [Ноктюрн] (C-sharp minor) 5. Capriccioso [Каприччиозо] (B-flat major) 6. Thè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 [Тема и вариации] (F major) Op. 20芭蕾舞剧《天鹅湖》Swan Lake, ballet (1876) Op. 216首单主题小品 6 Morceaux, for piano (1873) Op. 22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1874) Op. 23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1875) Op. 24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era (1878) Op. 25 6 Songs (1874) No. 2As When Upon Hot Ashes (Over Burning Ashes)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几几. Q MUT P UW UT pueliUETaKoBI 906 ?1975) 苏联作曲家。 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 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他的母 亲曾在音乐 学院学过钢琴。 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在格利亚塞尔音乐学校开始受音乐教育。 9? 11 岁写作了第 1 批乐曲,包括在十月革命的气氛感染下写成的钢琴曲《自由颂》、《纪念 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 。这些童年时期的作品已经显露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特征: 力求通 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满怀激情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态度。 1919年肖斯塔科维 奇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师事 川B.尼古拉耶夫(钢琴)和 M . 0.施泰因贝格(作曲)。 这期间,他对I . F.斯特拉文斯基、A .勋伯格、P 欣德米特、法国 六人团”的音乐发生了 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 1923和1925年,他先后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毕业。 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1924?1925)隐含着A. H.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C.C ?普 罗科菲耶夫的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探索到成熟的15年(1925?1940) 20年代后半期?30年代初,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 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进行紧张探索的时期。他广泛借鉴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 验,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他试图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 《第二交响 曲》(《献给十月》, 1927) 、《第三交响曲》(《五一》, 1931)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前者采用了线条对位( 13个独立声部的喧嚣结合),试图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 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后者试图描写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 主观的创作意图与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927?1932年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两部歌剧、 话剧配乐以及 4 部电影音乐。在一些作品中,他一向热衷的讽刺性、 进一步发展。他的第 1 部歌剧《鼻子》( 1 92 7 ? 1 928 )以怪诞的手法再现了 原著的幻想形象,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 剧毁多于 誉,它在首演后即湮没无闻, 金时代》( 1 927 ? 1 930 )和《螺丝 钉》( 1930?1931),都是通过芭蕾反映当代生活的尝 试。后者也是突出漫画式笔法, 勾勒出现实中各式 反面人物的脸谱。 他的某些电影音乐也对 风靡一时的小市民庸俗趣味进行了冷嘲热讽。 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 两部舞剧、 5 部 怪诞性题材和风格得到 H . B .果戈理 当时苏联舆论对此歌 30 多年后( 1970)才重新上演得到肯定。舞剧《黄

18岁男孩的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讲解

18岁男孩的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 李怛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忽略了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首交响曲(Op.10)时,才刚刚18岁,因为这首交响曲实在是太成熟了。以至于让人们忘记了作曲家的年龄,也忘记了他当时还是个学生,那是1924年的秋天。 1924年之前 肖斯塔科维奇18岁那年,距1918年发生的俄罗斯历史性转折仅仅六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是肯定的,不论生活上,还是创作上。当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就读,但事实上,他的家居生活和学业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而是充满了坎坷挫折。 如我们所知的那样,肖斯塔科维奇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拥有一座夏季别墅,还有佣人和小汽车。不过,随着1922年父亲的去世,这样的高水准生活便随之消失了。肖斯塔科维奇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深具文化涵养,但是在刚刚到来的时代里,这反而让她变得谋职不易,在丈夫去世后,不得不以打字员或收银员的微薄收入过着艰难的日子。后来由于母亲的失业,家里的三个年轻成员——肖斯塔科维奇和他的姐姐、一个妹妹,都必须尽力承担家计,这位还是个学生的作曲家,曾在一个戏院担任默片的钢琴伴奏师,每天工作13个小时,薪水却十分微薄,这是一段令他

及其厌烦的经历。 就在这样的境遇中,肖斯塔科维奇成长了起来。在父亲去世那年,他接受格拉祖诺夫的建议,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岁尼古拉耶夫学习钢琴,并继续学习作曲。肖斯塔科维奇的做去训练承袭了以键盘乐为基础的传统,我们可以从他日后创作的《前奏曲与赋格》这套作品中看到这一影响,而且他创作的第一第五和第七交响曲中,也大量运用了钢琴,成为这些交响曲的一大特色。 贝多芬在当时的苏联是背后推崇的以为西方作曲家,被誉为艺术创作的绝佳典范,因其传播了符合那个时代脉搏的信息被加以利用。肖斯塔科维奇自然也是深受影响,他偏爱欧洲大革命时期的作品,曾研究过贝多芬的刚琴奏鸣曲,而他对于这位开创了欧洲浪漫主义的作曲家的独特见解,也影响到他自己今后的创作,故后来有人称肖斯塔科维奇是“苏维埃的贝多芬”。 肖斯塔科维奇在1923年的毕业演出中,演奏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并因之声誉鹊起。当时的一篇评论文章对他作有如下的评价:“……他演奏的李斯特改编自巴赫的管风琴《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全部显示出澄澈的艺术旨趣,表明他是一位能深刻感受并了解自身艺术的音乐家……”同时,还对他创作的前奏曲、变奏曲以及《幻想舞曲》大加赞扬,称之为“严肃思考的音乐的极好范例”。 这位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即将以贝多芬音乐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姿态而崛起,即将以音乐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学生杰

巴赫小步舞曲教案

巴赫小步舞曲教案 教学内容: 1.唱歌《小步舞曲》高声部。 2.介绍音乐家:巴赫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4.学跳小步舞。 教学重点: 1.背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 2.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的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复习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观看视频《皇后小步舞》了解小步舞曲。 3.介绍巴赫 4.欣赏巴赫两部《小步舞曲》 由第二首《小步舞曲》导入本课。 二、学习歌曲 1.聆听《小步舞曲》 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 2.有节奏的读歌词 3.视唱曲谱 4.学生自主填歌词,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5.学生完整表现歌曲 6.处理歌曲 按照这首歌曲的情绪演唱 7.巩固歌曲 8.背唱歌曲 三、小步舞的学习 1.基本动作教学。 2.学生边唱边加入动作。 3.两个学生一组配合进行舞蹈。

4.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步舞的风格特点,学习了歌曲《小步舞曲》,并为歌曲编排了动作,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现在,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出教室,下课! 《小步舞曲》 教材简析: 《小步舞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经典的钢琴曲,由前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吴国钧填词而成。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我个人认为,编者的意图十分明确。为此,音乐课上,教师的自身的审美修养及素质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聆听、欣赏以及师生共同创设音乐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思路: 德国诗人和音乐理论家舒伯特曾经说过:“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无法创造出伟大的东西。” 在《小步舞曲》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节奏、发声、唱歌、欣赏、律动等音乐要素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紧紧围绕3/4拍节奏的强弱和巴赫的《小步舞曲》做文章,环环相扣,带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本课内容丰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第四乐章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1840-1893),俄罗斯浪漫派音乐作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位。 以前听过柴可夫斯基的一些作品,由于对交响乐缺乏认识,所获得的感受也十分肤浅。之前听过有《1812年序曲》、《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天鹅湖场景》、《天鹅湖圆舞曲》、《第一交响曲》、《小夜曲》等,总体感觉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十分深刻低沉,大多给人一种沉郁、厚重、优美而又宏伟、广阔的感觉,后来,随着对作者以及俄国的了解,觉得这应该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深沉和作者个人经历与情感的结合的结果。由于对第六交响曲的不了解,最终只找到一个视频做了欣赏,也找不到什么专业合适的话语来具体表达,就把自己的感想简单陈述。 全套《悲怆交响曲》共四个乐章,本曲是最后一个乐章,使作品的终曲。乐曲采用哀伤深情的慢板,b小调,3/4拍,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①。一开始,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提琴令人感到一种阴暗、深沉的忧郁。前两个乐句就给人以一种不和谐、不稳定的感觉,提琴的下行音使人紧张的。几句后其他乐器声音减弱直至消失,由三只大管演奏,显出一种深沉的凄凉或者说绝望。而后是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继续重复了前两句和后面的部分内容,不过相比前面更加安静,气息微弱,在提琴的旋律下,是管乐的叹息般的声音。中间部分情绪似乎稍有转折,厚重的铜管带来了一小段悲壮,然后继续转入低沉的提琴,圆号(好像是)像垂死生命的叹息,附和着弦乐。再次经历一次悲壮的轰鸣后,突然收住,继续低沉地进行,只是这时的内容和前面的不很相像。后来提琴再一次令人紧张的上行,然后是弦乐和铜管的合奏,由长号和大号共同奏出稍快的、充满斗争,悲愤的音符,又一次收住,这时提琴低沉的演奏逐渐趋于缓慢、微弱,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的逐渐消失。 第一次听这首乐曲,除了明显的深沉和哀伤外没有更多的感觉和印象,后来反复欣赏多次,并且对照他人的赏析分部分去听,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当然,仍然是建立在别人的基本介绍的基础上的感受。柴可夫斯基有复杂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加上生活在沙皇统治晚期的俄国,这些因素的结合使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些许忧郁,但是他表现出的忧郁更为深刻,这也许和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关。前面说过,就个人感觉来看,此作品留给我十分深刻的悲痛之感。一开始的引子唤起紧张不安的气氛,就基本奠定了全曲沉重的悲伤基调。乐曲中用音色低沉的提琴声贯穿全曲,加上大管、圆号等,表现出强烈的悲怆主题。用通俗的话语来讲,使人的情绪一直被压得很低,处处透露出悲凉。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更像是一段哀乐,是对作者一生悲惨经历的总结,另外,相关资料中也提到结尾部分和旧时东正教安魂曲比较相像。在我听过《第六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后,也不禁把此交响曲当作了作者一生的写照。在亲自演奏了这部交响曲后不久,作者便与世长辞,这不但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加重了乐曲的悲怆气氛,也更像是作者生前为自己写的安魂曲,以此来结束他复杂、坎坷的一生。 另外,就个人感觉来看,这首乐曲同样表现出了柴可夫斯基一贯独特的旋律美感,既有交响乐的宽广,又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成分,对于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交响曲中的最一流的作品,由于自己对交响曲知之甚少,则无法做出自己的评价。

肖斯塔科维奇

青少年时代 列宁格勒有一条名叫波多尔斯克额街道,1906年9月25日,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就出生在这栋楼里。 肖斯塔科维奇家族一直受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和革命民主主义传统的熏陶和影响。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祖父博列斯拉夫·彼得罗奇,早在青年时代就走上了反对沙皇 亚后,他开始下格罗德铁路管理局任职。他加入了秘密革命组织——莫斯科“喀山大学生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名为“土地与自由”。 作曲家的交亲德米特里博列斯拉维奇就读于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自然科学专业。1900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彼得堡并开始在五H.门捷列夫创办的度量衡管理总局工作;后来负责管理 涅瓦河流域和伊林诺夫斯基铁路木材和泥炭加工厂。他是那里的工程师。他善于把自己的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他还从事过地方志研究工作。 德米特里·博列斯拉维奇的妻子索菲娅·瓦西里耶芙娜·科科乌林娜,原是位于祖国边陲的雅库特金矿矿长的女儿,所以作面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父母都是西伯利亚人。索菲娅·瓦西里耶芙娜曾就读于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师从A.A.罗扎诺娃。但是她没有毕业。她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活动,1902年出嫁。 德米特里很早就开始学习音乐,当时音乐是肖斯塔科维奇家里最愿意做的一件事,小德米特

里的钢琴家母亲和父亲自然促进了整个家庭的音乐气氛。父亲德米特里·博列斯拉维奇也曾热 爱音乐。他喜欢唱歌,还能弹奏吉他和钢琴。他们经常举办有朋好友参加的音乐晚会。 当时父母并没有想到,他们的儿子会成为一名音乐家。这是因为父亲和许多亲属都曾从事科学活动,他们预计小德米特里会走他们的科研之路。甚至到后来,当小德米特里已经开始学习钢琴演奏和尝试作曲的时候,母亲索菲娅·瓦西里耶芙娜的想法也没有改变。她对儿子的钢琴演奏和谱曲练习一直表示怀疑。但是她认为,她的孩子们应该接受音乐教育。她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培养和提高孩子综合文化素养的手段之一。 当他满9岁时,母亲才第一次让他坐在钢琴旁,开始给他上第一节钢琴课 如果认为,小德米特里对音乐的爱好和自然天赋使他对音乐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认为他少年时的音乐学习一直很顺利,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当时他根本不想学习钢琴演奏,也不愿意学习乐理知识。父母只好反复说服儿子。母亲一直坚持让他学习音乐,可小德米特里依然想方设法故意逃避音乐课。 不过,最后还是母亲的意志取得了胜利。显然是母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和良好的效果。按照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后来的评价,他的母亲是“初学音一乐者最好的教师”。 音乐天赋绝佳。 有史料证明,他在11岁时,已经能够弹奏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所有前奏曲与赋格。

管弦上的哲理——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浅析

中学时代,听老师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当局为鼓舞士气,在被德寇围困数月的列宁格勒演奏交响曲,苏军用飞机运送交响曲总谱,从前线士兵中抽调演奏人员,用密集的炮火作掩护,使列宁格勒免受徳寇炮火干扰,保证了交响曲的正常演出,同时还作了实况转播,借以鼓舞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当时,听了老师的叙述,内心惊撼于这是什么样的交响曲呀!能起到鼓舞将士奋勇杀敌的作用吗?后来,从有关的文章中得知,在列宁格勒演奏的交响曲是苏联著名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所作,曲名是《C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 前不久,孩子带回来一张肖氏《C大调第七交响曲》CD盘,我反反复复听了几遍,心灵所受的震撼自不待言,解除了几十年前的疑问,觉得在那严峻的时刻,演出这样的一部交响曲确实能起到鼓舞士气的效果,演出本身就是必胜信心的最好宣证,遑论那激动人心的音乐篇章。 自此,我开始关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先后听了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五交响曲》,但在心中留下的印象不太深刻,有人拿这部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比较,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层次的作品(也许当时我未能理解肖氏的立意),心中对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上的成就产生了怀疑,认为光凭一部《C大调第七交响曲》,还不能和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大师比肩。 前一阵子,一次我在收拾CD盘时发现有一张肖氏《c小调第八交响曲》,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安德烈·普列文指挥。一般情况,买了光碟我肯定会听,可是这个CD盘却没一点印象,说明听了没留下印象或者没听完就放下了。联想到令人血脉膨胀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于是就在诸事完毕后的深夜,躺下来静静地欣赏这部音乐。哪知道听完之后,乐曲中那怪异玄妙的独奏、那海啸般的喧嚣、那春雨冲洗后的清新宁静反反复复地在脑子折腾了大半宿,一直到第二天耳际都余音袅袅。之后的三四天,我都在夜深人静时独自聆听这来自异域的旋律,渐渐地读懂了流淌在管弦上曼妙哲理。我说我读懂了,可能是管见,也许是再创作(自诩?),说出来甚至会令人哂笑,但我还是要一吐为快,与诸位同仁漫聊,以期抛砖引玉的效果。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形式之一,它和舞蹈、绘画雕塑、文字一起奠定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基础。音乐源于生活和巫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需要表达,同样的,生活中焦虑与困惑也需要引导。巫的出现,起到了解惑的作用,巫师通过舞蹈和歌唱帮助人们完成了精神的寄托。 当巫师用歌声祈求神灵护佑的时候,音乐便显示了启蒙与探索的作用。在五线谱尚未成熟以前,音乐特别是器乐乐谱难以传承下来。巫师的歌唱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之间存在一大段空白,无从详细了解这期间音乐的沿袭和沿革。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里,特别是巴赫的宗教音乐中,沉思和祈祷是常见的主题,但缺乏深度和宽度,往往是即兴式的单主题,和唐诗中绝句和律诗表达的范围差不多,精准优美但狭窄。 我认为音乐自贝多芬始,交响曲变成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书,记述和表达了音乐家就某一问题或人生哲理大问题的见解,听过《英雄》、《田园》、《命运》、《合唱》,没人会认为我这样说是危言耸听。之后,又有许多音乐大师,为我们奉献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马勒、柏辽兹等。在这些作品里,大师们以娴熟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向人们阐述了真知灼见。肖氏的《c小调第八交响曲》就是这样的一部辉煌作品。 有人把第八交响曲看成是第七交响曲的姐妹篇,理由是它们都是以战争为题材。我认为这样看狭隘了,实际上,第八交响曲表达的是极为宏大宽广的哲学问题,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

目录 序言如何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 第一章冰冷的火焰——《第一交响曲》 第二章九级浪——《第二交响曲“十月”》 第三章红色,红色——《第三交响曲“五一”》 第四章燃烧的荆棘——《第四交响曲》 第五章桂冠音乐家——《第五交响曲》 第六章昼与夜的狂想曲——《第六交响曲》 第七章半个世纪的回音——《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八章墓碑前的花——《第八交响曲》 第九章“戴着镣铐跳舞”——《第九交响曲》 第十章涣然冰释——《第十交响曲》 第十一章恐惧的洪流——《第十一交响曲“1905”》 第十二章夙愿得偿——《第十二交响曲“1917”》 第十三章良知的裁决——《第十三交响曲“娘子谷”》第十四章丑陋的百合花——《第十四交响曲》 第十五章时间的灰烬——《第十五交响曲》 英雄的生涯: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创作总论

序言如何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 许多人听说过肖斯塔科维奇,但欣赏的范围仅限于《螺丝钉》中的加洛普舞曲、《爵士组曲》中的圆舞曲、《攻克柏林》中的《美好的日子》以及著名的《浪漫曲》这几首。肖斯塔科维奇的舞曲和电影配乐固然出色,但不能算作他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真正能够反映老肖深层次思想内涵及音乐风格的题材,非交响曲莫属。但很多爱乐者初听便浅尝辄止,究其原因,无非是七个字:“听不懂,听不下去”。 为何苏联头号桂冠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会给人“听不懂”的感觉呢?我认为,“听不懂”无标题音乐,80%的情况下,是由于无法大致分析出其曲式结构造成的。这个观点我提出过很多次,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马三好长啊!怎么第一个乐章就半个多小时,我听到十分钟就不行了啊!”“布七第一乐章好散漫啊,我怎么听不懂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曲式分析的失败。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重复的艺术。没有重复感的音乐是无生命力的。而曲式分析的失败,直接后果就是感受不到音乐的重复。在欣赏思维混乱的情况下,听一个较长的乐章,十分钟过后就会感觉不知所云,冲进耳朵里的音符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之后,就越听越乱,越乱越听,最终在一片混乱中熬完一个乐章,却没记住哪怕是一个动机。 同理,“听不懂”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尤其是无标题的那几首,主要原因也是无法准确分析出某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我在介绍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时,理所当然的将会把分析曲式的任务放在首位。老肖的交响曲曲式分析难么?难,当然难,不难我也就不写了。虽然老肖从不在曲式分析上给听众设置障碍,但其插部代替展开部、插部展开部并存、再现部主题呈倒影形式再现等写作方式在客观上阻碍了听众对音乐的顺畅欣赏。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会在每部交响曲的解析当中给予具体解释。 那么,“听不下去”又是何故呢?这就是老肖独特的音乐语言的问题了。总所周知,肖斯塔科维奇是重要的不协和音程作曲家,他的重要作品中总是充斥着大量的不协和音程。然而不同于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等人,肖斯塔科维奇的主题呈示,按照钱仁平老师的观点,大量运用“述衍互融”的手法。何为“述衍互融”?就是主旋律的骨干不是一段完整的旋律,而是几个反复出现的一个或几个简单动机。旋律的展开靠的是主要动机的有机重组和延伸,随即创造出无限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曲式分析还算简单的话,那么,准确地记忆关键动机确实是需要反复欣赏才能做到的。如果你是布鲁克纳或是马勒的忠实拥趸的话,欣赏时要注意,老肖一般不会使用漫长的旋律作为一个乐章的主题。例如,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第一句就长达21个小节,而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只用一小节就将整个乐章最重要的动机交代完毕!另外,在后期交响曲创作中,肖斯塔科维奇大量使用了一些新颖的音乐写作技术,例如十二音序列、下行半音阶对位等等,这些在正文中也将详细介绍。 最后,来说说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创作的特征。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融合了冷静理性的逻辑思维以及辛辣尖锐的音乐语言。因此,若想从整体上把握其创作特征,首先要理解其音乐发展的逻辑思维。虽然是俄罗斯人,但肖斯塔科维奇的情感并不像他的同胞们一样总是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喷发出来,而是如涓涓细流一般,轻盈而又克制地流淌出来。现在看来,老肖是正义、良知与勇气的化身。但不能忽视的时,“恐惧”二字几乎贯穿于老肖音乐创作的始末。作为一位有良知的音乐家,老肖总是时刻准备着,向恐惧的缔造者发出愤怒的吼声。这正邪两面的形象,在他的大部分交响曲里都有所体现。通过分析这一对形象的斗争与并存,挖掘老肖的多部交响曲的思想内涵应当不再是难题。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赏析 班级:13中药 姓名:赵媛媛 学号:20130221161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罗斯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生于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交响曲占有突出的位置,尤其是《第六“悲枪”交响曲》,它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顶峰之作,也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我们赏析和学习。 关键词:悲怆杰作表现力 一、创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悲枪”交响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在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时“深深地

哭过”。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这部交响曲虽然不是真正的标题音乐,但标题性却是十分鲜明,那就是人生的美好理想与笼罩着整个俄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无法调和,导致悲剧的结局。 柴科夫斯基创作这部作品的时期,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他像无数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心中苦闷仿徨、无所适从,在这段时期中,他曾苦苦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所要表达的是在铅一样沉重的天空下,那些被置于黑暗的深渊里的、面临着窒息的那个时代巨的全体俄国民众的绝望和悲哀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要摆脱那一切压迫而谋生存的人们的徒劳的热情。作为“最后的”《第六“悲枪”交响曲》,在音乐语言上既表现出柴科夫斯基对一生交响曲创作观念的总结,也体现出他对人生总结的“潜在标题性”。 二、音乐分析 全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第一乐章的调性是小调,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由三个基本部分和两个附加部分即引子和结尾组成。 这个曲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它长于表现戏剧性的、哲理性的与心理体验的内容。所以,柴可夫斯基用此曲式表现乐章的内容是大有深意的。乐章篇幅长大,规模宏伟,结构复杂,集中概括、表现了整部交响乐的内容。独奏大管—它的音质带有戏剧性,音色接近男。用它表现冷酷的、呆滞的感情非常适合。则在由低音琴轻轻地奏出的低沉和暗淡的背景上缓慢地奏出那个优郁、艰难地爬行着的动机。核心动机取材于主部主题的动机,两次模进,每次提高一个音级,最终以叹息的音调结束。 三,整体总结 作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天鹅之声”,《第六“悲枪”交响曲》的音乐语言不仅延续、巩固并发扬光大了他一生创作的总体特,而且有力地促成了这部交响曲的标题性内容。作为一个富有强烈道德感的艺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用那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交响曲形式,来表现自己乃至整个人类的情绪是可能的也是很自然的。伟大的列宁对这部作品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这部作品从诞生,一直深受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睐,它是不朽的。

《小步舞曲》

教学基本信息 课 题 《小步舞曲》 学科 音 乐 学段:初中 年 级 初一 相 关 领 域 感受与体验、表现、音乐与舞蹈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音乐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4 年 7 月北京第 3 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体验《小步舞曲》的音乐风格。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教师要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提倡学科综合,如音乐与舞蹈。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三册教材第五单元“巴洛克风格”的教学内容。本课是此单元的第二课时,学唱巴赫的《小步舞曲》。本单元是欣赏、感受和体验西方巴洛克时期的

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本课着力于感受和体验小步舞曲的音乐风格。希望学生能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小步舞曲》是由巴赫所创作的《 G 大调小步舞曲》填词改编,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时期的音乐对比度增强,体现在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的高低、不连续音与连续音的对比,音乐更富于律动感。歌曲《小步舞曲》是《 G 大调小步舞曲》的第一乐段,结构为 A(a+a')+B(b+c) ; 3/4 拍;节奏型较固定,变化简洁;旋律以音阶上、下行级进居多,偶有大跳音程;大跳音程加强了音乐的律动感,较固定、变化简洁的节奏和平稳的级进,使得音乐风格典雅、优美。歌曲的源出处为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一大特点,并且巴赫把复调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土风舞,一种三拍子的舞曲。约 1650 年传入宫廷,逐步变得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初中学生音乐基础一般,有些学生识谱能力弱。由于是舞蹈特色校,所以每班基本上有一至两名舞蹈特长生,初一的学生基本具备自学较简单知识的能力,这些都为这节课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以前的课里,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发声方法,但是,初一的每个班基本上已经有一小部分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不过,他们歌唱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 学生对巴洛克音乐比较陌生,以前没有接触。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观看、开始知道了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美术、雕塑作品,并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了初步的认知。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课堂教学以体验为基本方式,主要过程是:导入阶段采用问答的教学方式,通过设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知道作曲家。新课讲解阶段采用自主学习与教授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一方面通过听唱、视唱、启发、分析等方式,感受、体验歌曲风格;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观看视频资料与舞蹈队同学教授相结合,学跳小步舞,感受、体验歌曲风格。其次,以相互汇报的形式,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纠正。最后,以联欢会的形式进行歌舞表演,体验歌曲风格。拓展阶段采用对比、分析、体验等方式,初步了解复调音乐。 (四)技术准备 1.拍摄校舞蹈队《小步舞曲》的舞蹈。

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摘要:柴可夫斯基使俄国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的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本文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使我们能够通过《第六“悲怆”交响曲》对他音乐有较为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字: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19实际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音乐大师,他自幼就受到俄国民间音乐影响并对俄国和欧洲作曲家的音乐耳熟能详。他作为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多样、体裁不一,它的创作无论在歌剧、舞剧还是在交响乐、钢琴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作品中大量融合了俄国民间音乐与欧洲经典的古典主义和新兴的浪漫主义的音乐文化。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人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感的深入挖掘,将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暴露出来。在当时俄国封建沙皇的统治下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等的矛盾冲突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出来,人们往往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现实的社会让人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最终走向了死亡,真实地反映了19实际下半叶沙皇专制下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风貌。在他的音乐中多充满哀伤悲叹的气息,而不像贝多芬那样可以听到人们的呐喊、听到英雄们胜利的号角,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抒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他的音乐旋律流畅、旋律性强、主题明确、音调亲切自然具有了深刻而鲜明的抒情特点,充满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继承了开创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俄罗斯交响乐之父格林卡音乐的一些特点。 在以往看来,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初期,期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舞剧《天鹅湖》、钢琴小品集《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十一月雪橇(又名在马车上)》一系列优秀作品使他获得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任教的机会。第二是中期,此时他的作品做到能够将音乐内容与艺术紧密结合,其代表作有《第四交响曲》、歌剧《奥尔良少女》。第三是晚期,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刻。这期间他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钢琴组曲《胡桃夹子》、歌剧《黑桃皇后》、舞剧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芭蕾音乐《天鹅湖》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

肖斯塔科维奇笔记(一)

肖斯塔科维奇笔记(一)

————————————————————————————————作者:————————————————————————————————日期:

肖斯塔科维奇笔记(一)-音乐论文 肖斯塔科维奇笔记(一) 肖复兴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是其代表作,但对这部交响乐旨意的解读,却一直扑朔迷离。肖斯塔科维奇自己为什么把人们一直认为的反法西斯战歌与史诗的第七,说成是自己的“安魂曲”?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就是说,尽管第七有强烈的音响效果,但那并不是冒着敌人的炮火的反抗的勇气和士气,而是另含机锋。那么,这另含的机锋是什么? 音乐不同于文字和绘画,它诉诸的是听觉,反馈的是心灵,看不见,摸不着,其多义性从来就存在。同样一首乐曲,不同人听有不同的反应和感受,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是,作曲家自己在音乐中倾注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和我们的主观想法与传统固定的史论相违背,这是值得探讨的。如果完全是背道而驰,而且介入了非艺术政治化的因素,则应该进行反思的是我们。因为是我们的主观意图强行嫁接在了作曲家的音乐上面,人家作曲家本意要在这棵树上结苹果的,我们非要人家结出西红柿来。 当年,小托尔斯泰曾经专门撰写文章,高度赞扬第七的战争史诗意义。小托尔斯泰是不是奉命而写,我不太清楚,但知道为写这篇文章他请来好几位音乐学家到他的别墅,为他讲解他并不怎么懂的音乐初级知识。小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为第七定型与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猜想应该和我们那个时期姚文元或梁效的文章一样一言九鼎吧。 肖氏对小托尔斯泰非常不以为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作家,肖氏有自己的好恶,他欣赏的是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他最讨厌的是表里不一、极尽谄媚之态的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 郑雪洁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跳起来”中的一课《小步舞曲》。 【教学理念】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透析,舞蹈都可以说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音乐借助舞蹈特有的表现力可以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动人。结合四年级小学生好动且比低年级小学生更具备一定的表现舞蹈的能力及知识面的特点,我主要“以情入手”、“以动激情”、“以图激趣”,调动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学唱、欣赏、学跳产生共鸣。舞蹈中内在的旋律流动感、起伏感、强弱感等与本课教材丝丝相连、密切关系并切《小步舞曲》的本体风格的多种可利用的因素,使《小步舞曲》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乐曲的新授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多听多感受,然而在简单舞步的引导下,学生从身体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受了歌曲、乐曲美的风格。当然,本课的设计尚需推敲和尝试。 【教材分析】 《小步舞曲》是作曲家巴赫的经典之作。乐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太多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步舞曲的由来与作用,体验法国宫廷礼仪文化底蕴 2、聆听音乐并学会小步舞曲的三拍子舞步,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连贯以及弹跳的声音来演唱《大家跳起来》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 2、欣赏乐曲《小步舞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白纸、黑板、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小步舞曲》慢版,生进入教室 师: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刚才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播放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它是几拍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