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常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老年性膝关节炎。
临床上以中老年发病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软伤科高晓冬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与年龄、性别、职业、代谢、损伤等关系密切。
其病理改变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化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的关节病变,滑膜的炎症是继发性病变。
中医认为本病,一是因慢性劳损、受寒或轻微外伤所致;二是因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而致。
【临床表现】1.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劳累史。
2.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其特点是初起疼痛为阵发性,后为持续性,劳累及夜间更甚,上下楼梯疼痛明显。
3.膝关节活动受限,甚则跛行。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交锁现象或膝关节积液。
4.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磨擦音,部分患者关节肿胀,日久可见关节畸形。
【体征与检查】1.膝髌处有明显压痛,股四头肌可见萎缩。
2.X线摄片可见胫、股骨内外髁、髁间棘增生及髌韧带钙化。
3.髌骨研磨试验阳性。
4.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血沉正常,抗“O”及类风湿因子阴性,关节液为非炎性。
【证候分型】1.气虚血瘀:患处肿痛,动则加剧,功能受限,身倦乏力少气,自汗。
舌质暗有瘀斑,脉虚。
2.气血不足:关节畸形,隐痛较重,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乏力,自汗,舌质淡,脉虚。
3.阳虚寒滞:年高肾亏,久病伤肾,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关节剧痛,遇寒痛增,不可屈伸,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依据】1.反复劳损或创伤史。
2.多发于中老年人,症状多是逐步加重,可因劳累、外伤而突然加重。
排除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严重创伤(如骨折、半月板损伤等)、下肢畸形及关节感染。
3.有典型的膝关节疼痛症状伴关节活动受限。
上下楼梯疼痛及半蹲位膝部疼痛加重。
4.有以下典型体征:膝关节肿胀,有时内、外侧关节间隙有压痛或叩击痛;关节活动弹响磨擦音;关节挛缩或股四头肌萎缩。
5.X线片,可见骨关节边缘增生,关节间隙变窄,韧带钙化,胫骨髁间棘变尖,有时可见骨质疏松。
3、骨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及中医临床路径

3、骨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及中医临床路径
其病理特点为膝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或挛缩、肌肉萎缩无力等。
膝痹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达50%,75岁的人群则达80%o
该病的致残率可高达53%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依据有无局部和全身性致病因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通常所指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原发性这一类;继发性关节炎多有局部外伤、手术、长期慢性关节疾患等病史。
临床上骨科门诊中以膝痛就诊者50%都可诊断为骨性关节炎,而且以原发性为常见。
因此,本病引起的膝关节难受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负担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
随着中医药对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药物作用机制探讨的深化,治疗手段也渐渐丰富。
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有:
中药内・・・。
骨伤科增生性膝关节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增生性膝关节炎增生性膝关节炎亦称膝骨性关节炎,属退行性病变,广泛发生于50岁以上者,女性肥胖者较为多见。
【诊断】1.单纯疼痛型属早期症状,长途行走、锻炼过量常为诱发因素,常单膝发病,晨起下床行走感疼痛不适,活动几分钟后疼痛消失。
痛处微肿或不肿,局部不发热,有局限性压痛,伸屈基本正常,X片多无明显骨质增生。
如能减少运动量,不受风冷,症状可消失,缓解期或长或短。
2.肿痛发热型属病程中后期,常因劳累或受寒而加重发作,多两膝同病,或左膝重,或右膝重,难于长途行走,甚则跛行,不能下蹲,少数有静息痛,影响睡眠。
检查局部,肿胀明显,浮膑试验部分呈阳性;部分病膝虽较肿胀,系滑膜等组织病理性增厚,积液不多者浮骸试验呈阴性。
局部皮色正常,皮温可稍有增高。
患肢伸屈功能减退,伸直即感疼痛,屈曲可较正常者减少30°或更多。
X片上胫骨平台两侧、牌间崎、骸骨上下缘等均可见骨质增生。
3.单纯疼痛型和肿痛发热型均需和其他关节炎作鉴别。
本病血沉多正常,抗链“0”不高,类风湿因子阴性,HLA-B27阴性,X片膝部骨骼无吸收、破坏改变,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治疗】一、辨证论治单纯疼痛型用二藤汤,功能养血祛风,宣痹和络。
药物为全当归10g,丹参10g,鸡血藤12g,雷公藤10g,羌活10g,地龙10g,炒白术10g,制南星10g,白茯苓12g,生惹及仁15g,川牛膝10g,生甘草10g。
10剂为1疗程。
肿痛发热型用加味二藤汤,功能祛风宣痹,消肿止痛。
药物有全当归10g,丹参10g,鸡血藤12g,雷公藤10g,黄柏10g,地龙10g,炒白术10g,制南星10g,白茯苓12g,生惹及:仁15g,大力子10g,制乳香10g,生甘草IOgo10剂为1疗程。
说明:雷公藤为近年来广泛应用之药物,带皮全根每日常用量为10〜12g,去根皮仅留木质部分的根每日15〜25g,需严格控制用量,以免毒副作用。
二、外治单纯疼痛型可贴麝香追风膏或南星止痛膏。
2022骨关节炎的规范诊疗(全文)

2022骨关节炎的规范诊疗(全文)2022年10月12日是第26个世界关节炎日。
关节炎是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之一,发病率极高,其中,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
它不但可以导致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还可显著升高心血管事件、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馥部骨折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亿骨关节炎患者,而我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的总体患病率已高达46.3%。
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因此,规范化的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对于基层医生和基层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结合最新的《中国骨关节炎临床诊疗指南》(2021年版),我们就骨关节炎诊疗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向基层医生做一下解答。
问题1骨关节炎的高危人群有哪些?年龄在40岁及以上、女性、肥胖或超重、有关节创伤史的人群为骨关节炎的高危人群。
关节周围肌肉萎缩、长期从事负重劳动等特殊职业、有骨关节炎家族史等,同样也会增加骨关节炎患病风险。
根据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骨关节炎高危人群,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骨关节炎发病和疾病进展。
问题2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其中疼痛初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后好转,活动后加重。
重度骨关节炎可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
关节活动受限常见于骰、膝关节。
此外,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僵硬的症状,多发生于晨起时或较长时间未活动后。
但关节僵硬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常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极少超过30分钟。
这一点可以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压痛和关节畸形是骨关节炎患者体格检查时常见的体征。
关节肿大以指间关节骨关节炎最为常见且明显。
膝关节可因骨赘形成或滑膜炎症积液出现关节肿大。
此外,骨关节炎患者由于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不平整,所以活动时可以出现摩擦音(感),该体征最常见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
中到重度能、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出现步态异常。
骨关节炎康复诊疗规范

骨关节炎康复诊疗规范【概述】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 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的以关节软骨退变、破坏及伴有相邻软骨下骨板、关节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为特点,主要影响膝关节、髋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及脊柱关节,使其功能受损的慢性、进行性关节疾病。
【临床表现】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初期不严重,以后逐步加剧。
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
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感到疼痛,稍微活动后减轻,称之为休息痛。
如果活动过量时,也可产生疼痛。
疼痛有时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
病人常感到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需经过一定时间活动后始能解除僵硬状态,关节活动时有各种不同的响声。
关节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关节肿胀明显,关节内积液,浮髌试验(+)。
部分病人可出现关节游离体。
骨关节炎的影像学分级标准:1. 0级:正常;2. Ⅰ级:关节间隙可疑陕窄;可能出现骨赘;3. Ⅱ级:关节间隙轻度变窄;明显骨赘形成;4. Ⅲ级:关节间隙明显陕窄;中等量骨赘形成;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5. Ⅳ级:关节间隙可能消失;多量骨赘形成;关节面下骨质硬化明显;关节肥大或变形。
【辅助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完成功能量表(Harris评分);(2)血常规、尿常规;(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手术部位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CT检查、血沉、CRP、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等。
【康复评定】(1)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指数(visual analogous score or scale,VAS);结果判断:0-3 轻度疼痛;4-7 中度疼痛;8~10 重度疼痛。
(2)肢体围度和关节周径的测量。
(3)肌力评定:膝关节OA: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髋关节OA:髋屈、伸肌群肌力、髋内收、外展肌群肌力、髋内外旋肌群肌力;手关节OA: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屈伸有关肌肉的肌力、手指内收外展肌肉肌力及握力测定;脊柱关节OA:主要检测颈椎和腰椎屈伸活动有关肌群肌力。
膝骨性关节炎常见病诊疗规范

膝分离性骨软骨炎与关节内游离体一、分离性骨软骨炎【概述】分离性骨软骨炎也称干脆性骨软骨炎或剥脱性骨软骨炎,一般认为外伤造成关节面骨折或因多次重复外伤引起局部血运障碍致软骨下骨损伤坏死后,剥脱的骨软骨或软骨碎片与母骨完全分离,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
多有膝关节创伤史。
以膝、肘关节最多。
【诊断】1.临床表现典型表现受累关节疼痛、压痛,上下楼、半蹲位时疼痛加剧,在某一特定位置常有打软腿的现象。
并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肿胀、关节积液或交锁等症状。
查体:受累关节肿胀、压痛,关节积液征阳性,活动受限。
2.X线表现可见含骨的碎片及母骨缺损处。
晚期可见骨关节炎改变。
【治疗】关节内有游离体时,手术摘除。
母骨缺损处可用克氏针钻数个孔以刺激软骨生长,3个月后负重。
碎片尚未游离时,采用石膏固定及对症治疗。
二、关节内游离体【概述】膝关节内游离体是膝关节内可以移动的骨性或软骨性组织,可引起疼痛、交锁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游离体的来源包括:滑膜软骨瘤病、关节软骨磨损剥脱的软骨(如分离性骨软骨炎及骨软骨炎)、关节软骨骨折脱落形成、半月板破裂后脱落的半月板组织和脱落的骨赘。
关节内游离体的存在可诱发或加速骨软骨炎的发展。
【诊断】1.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
常在某一特定位置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或交锁现象,如合并骨关节炎则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和关节积液。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患者查体时可发现关节活动时的顿挫感,可于主动屈伸膝关节时出现关节交锁。
2.X线表现不伴随钙化的软骨性游离体在X线片上常不显影,骨性游离体可表现为关节腔内边缘光滑的高密度影,常存在于股骨后方关节间隙内,变换关节姿势后复查X线片发现高密度影位置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有时需与籽骨及滑膜软骨瘤鉴别。
籽骨位于关节腔外,位置不会改变。
滑膜软骨瘤病形成的关节内外高密度影常为多发或体积较大,单纯关节内游离体数量一般不超过l~2个。
【治疗】无症状的关节内游离体、关节活动受限不严重或交锁不频繁的患者可观察随访。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膝痹病,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初起症状为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气候变化加重,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
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___1995年制定的KOA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和放射学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治疗方面,需要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风寒湿痹证,表现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治疗方法为散寒除湿,祛风通络,可使用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等方药。
对于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治疗方法为清热疏风,除湿止痛,可使用大秦艽汤加减等方药。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可供选择,如风湿骨痛胶囊、追风透骨丸、蠲痹口服液等。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营养,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关节的温暖,避免受凉。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药品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瘀血闭阻证:如果曾经有外伤或扭伤的经历,或者是痹病反复发作,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络脉,导致关节刺痛、掣痛、疼痛剧烈等症状。
疼痛可能会定位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或者是痛并伴有麻木感,甚至会导致关节僵硬变形。
此时,关节及周围皮肤会呈现暗紫色,舌体也可能会有暗紫色或瘀点、瘀斑,苔白而干涩,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羌活15g、独活15g、乳香6g、没药6g、五灵脂10g、川牛膝10g、全蝎6g、蜈蚣2条、穿山甲10g、炙甘草6g。
加减:痛在腰腿者,加乌梢蛇10g、土鳖虫10g;痛在肩颈者,加片姜黄15g、葛根15g。
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舒筋活血片、九味通痹散等。
4.肝肾亏虚证:如果骨关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致骨节变形,筋脉拘急,肌肉萎缩,难以屈伸,腰酸肢冷,尿少便溏,或心悸气短,或头晕耳鸣等症状,就可能是肝肾亏虚所致。
骨科骨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骨科骨性关节炎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多发生于老年以后,以负重关节多见,可继发于创伤、畸形、关节不稳等。
2.多数有典型的静止痛,在休息或清晨感到关节疼痛。
3.呈慢性进行性病程。
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常表现为开始活动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过多又加重。
严重者出现肿胀、关节积液和畸形,部分出现关节游离体。
关节活动时常有粗糙的摩擦感和响声。
【体格检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常表现为开始活动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过多又加重。
严重者出现肿胀、关节积液和畸形,部分出现关节游离体。
关节活动时常有粗糙的摩擦感和响声。
【辅助检查】拍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观察呈囊性变,边缘部常呈唇样增生,部分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并结合X线征像,一般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目前尚无根治疗法,治疗着眼于减缓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增加关节稳定性及延缓病变的发展。
1.非手术疗法:(1)应用抗炎止痛药以镇痛;重者可定期适量关节内注射强的松龙类药物。
(2)适当的休息,保护受累关节,勿使过度负重。
(3)物理治疗,可用红外线灯照射,热敷及按摩。
2.手术疗法:(1)骨赘阻碍关节活动或关节内游离体影响功能者行关节清理术。
(2)关节己发生畸形者可行截骨术矫治。
(3)疼痛重、破坏大、畸形严重者,可分别选用关节融合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疗效及出院标准】1.好转:病情基本稳定,关节疼痛缓解,X线片显示关节及关节软骨下骨质无进行性破坏,关节活动部分受限或不受限。
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3.凡达到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 中医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 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
表1 膝关节OA诊断标准序号条件2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
(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40岁)
5晨僵≤3 min
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注: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OAX线片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根据Kellgren and Lawrence放射学诊断标准)
(1)0级:正常。 (2)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似有骨赘, (3)Ⅱ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明显骨赘, (4)Ⅲ级:关节间隙明确变窄、中量骨赘,3
(5)Ⅳ级: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大量骨赘、硬化和畸形。 疾病分期 (1)早期 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2)中期 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Ⅱ、Ⅲ级
(3)晚期 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现:Ⅳ级。
辨证论治 早期:(1)风寒湿痹 ① 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曲不利,或见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4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酸痛以膝踝等为主者,可加独活、牛膝、防己等通经活络,祛湿止痛。肾气不足者可加杜仲、桑寄生、续断等温补肾气。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可加芍药、知母等。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风湿骨痛液、蠲痹口服液等。②痛痹症状: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则减,遇寒加重为特征。局部肤色不变,苔薄白,脉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药:乌头汤中成药:可选择具有祛风散寒止痛功效的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丹、五虎散等。③着痹症状:以关节沉重、麻木、酸痛或肿胀为特征。一般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苔白腻,脉沉涩或濡缓。治法:薏苡仁汤加减。5
关节疼痛明显加全蝎3g、地龙15g、牛膝15g;关节重着冷痛,阴雨天加重加桂枝6g、制附子10g;形寒怕冷加仙灵脾15g。中成药:可选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功效的中成药,祖师麻片、舒筋活血片、九味通痹散等。(2)风湿热痹 症状: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疏风,通络止痛方药:大秦艽汤加减。关节热甚加忍冬藤30g,关节肿胀明显加防己15g、生米仁30g,关节游走痛加海风藤15g。中成药:可选择具有镇痛祛寒,通经活络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通络开痹片、四妙丸、三妙丸等。中期:(1)寒湿痹阻症状:关节冷痛重着,或肿胀,局部畏寒,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6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中成药:选择具有散寒除湿,温通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风湿药丸等。 (2)湿热阻络 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局部触之发热,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中成药:选择具有清热通络、止痛功效的中成药,湿热痹颗粒、三妙丸等。 (3)痰湿结滞 症状:肿胀持续日久,肌肉硬实,筋粗筋结,膝关节活动受限,舌淡苔白腻,脉滑。治法:温阳、利水、化痰。方药:五苓散合二陈汤。中成药:选择具有消痰化瘀、温阳作用的中成药,舒关清络冲剂、舒筋活血片等。晚期:7
(1)肝肾亏虚 症状:膝部酸痛反复发作,膝软无力,伴有耳鸣,腰酸,舌质淡,苔白,脉细或弱。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中成药:选择具有补益肝肾功效的中成药,益肾蠲痹丸等。 (2)气血虚痹症状: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濡弱或细数。治法:培补肝肾、益气活血,佐以通络。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中成药:选择具有培补肝肾、益气活血作用的中成药,壮腰关节止痛丸等。 (3)尪痹 症状:临床以关节强直、骨性肿大畸形、屈伸功能严重受限为特征。患者肌肉萎缩,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弱。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8
方药:尪痹丸 中成药:选择具有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功效的中成药,祛寒逐风合剂、尪痹冲剂等。手法治疗 1.一般操作 体位:患者先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踝关节下垫低枕。(1)治疗者以拿法或滚法施于大腿后侧(腘绳肌)、小腿后侧约2分钟。 (2)推、揉或一指禅推腘窝部2分钟。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膝关节下垫低枕。(3)先以滚法施于患肢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群约3分钟。(4)然后摩、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内外膝眼、阿是穴,每穴操作约40秒。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移去垫枕。(5)推髌骨。向上下内外各方向推动髌骨,先轻柔的推动数次,再将髌骨推至极限位,维持2-3秒,反复3次。(6)膝关节拔伸牵引:治疗者双手握持小腿远端拔伸并持续2秒,力量以有膝关节牵开感为度,反复5次;然后,以同法作持续牵引约309
秒(如有助手,可由助手固定大腿远端,再行上述操作)。(7)被动屈伸,收展髋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被动屈伸膝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手法:滚法、点、揉、一指禅推法、拔伸、牵引等手法。实施方案:其中(1)(2)(3)(4)(5)(6)为基本手法;关节活动受限者加手法(7):有明显关节肿胀疼痛者去手法(5),并降低手法强度。实施手法前可用按摩油剂或膏剂涂抹患处,增加消肿止痛的作用手法剂量:手法力量要求均匀柔和,患者舒适耐受为度。每次治疗约20分钟,每日1次。 2.按分期操作 (1)早期:重点施以夹胫推肘牵膝法和膏摩疗法,操作时间延长。第一步: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侧、内侧,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来回往返数次。轻柔手法点按承山、委中、委阳、承扶、三阴交、殷门、阴谷等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以放松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腘肌、腓肠肌、比目鱼肌为主。第二步:医者一手扶患者踝部,一手置于腘窝处,伸屈膝关节5-10次。第三步: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及髌10
周、韧带,循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来回往返数次。点按内外膝眼、鹤顶、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膝阳关、伏兔、阴市、梁丘、丰隆等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以放松股四头肌、髂胫束、内收肌、髌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为主。第四步:寒湿痹者,加风市、肾俞、关元温补阳气,驱寒外出,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风湿热痹者,加膈俞、血海活血祛风,大椎、曲池清泻热毒;肝肾亏虚加按足三里、太溪、肝俞、肾俞以滋养肝肾,巩固肾气。第五步:膏摩疗法,涂抹少许介质于膝关节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对肿胀处、压痛点及相应穴位进行膏摩治疗。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第六步:夹胫推肘牵膝法,操作方法同上。手法力度加强,每次牵嗓10下。此外,可根据患者膝关节疼痛点的不同,做膝关节内外翻动作,以增加膝关节内外间隙。第七步:双手搓揉膝关节,以透热为度。第八步:拍法、扣击法施于膝关节。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中期 11
第一步: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侧、内侧,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来回往返数次。大拇指循经点按,着重点按殷门、委中、委阳、承山等穴,以酸胀为度。第二步: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及髌周、韧带,循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米回往返数次。大拇指循经点按,内外膝眼、鹤项、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膝阳关、伏兔、阴市、梁丘、丰隆等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第三步:肝肾亏虚者,点按伏兔、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足三里、双膝眼、太溪、太冲、涌泉等穴,以酸胀为度。第四步:膏摩疗法,涂抹少许介质于膝关节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对肿胀处、压痛点及相应穴位进行膏摩治疗。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第五步:夹胫推肘牵膝法,操作方法同上,力度加大,同时做屈伸运动。每次牵膝20-30次。此外,可根据患者膝关节疼痛点的不同,做膝关节内外翻动作,以增加膝关节内外间隙。第六步:双手搓揉膝关节,以透热为度。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晚期:手法宜柔和、深透,以软组织手法结合远道取穴为主,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