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提取物中鑫公司企业标准修改稿826

合集下载

决明八宝茶(固体饮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决明八宝茶(固体饮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Q/GCH0083S—2018决明八宝茶(固体饮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决明八宝茶(固体饮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绿茶、决明子为主要原料、辅以火麻仁、马齿苋、栀子、莱菔子、山楂、郁李仁、大豆低聚糖(混合),原辅料按配方比例经精选、提取、浓缩、干燥、粉碎、混合、分装等加工工序而制成的决明八宝茶固体饮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710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13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126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GB/T 14456.1 绿茶笫1部分:基本要求GB/T 21733 茶饮料GB/T 22491 大豆低聚糖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T 29602 固体饮料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1Q/GCH0083S —201823 技术要求 3.1 原料和辅料要求 3.1.1 原料3.1.1.1 绿茶:应符合GB/T 14456.1 的规定。

astm uop 826-2010 胺溶液中二氧化碳

astm uop 826-2010 胺溶液中二氧化碳

astm uop 826-2010 胺溶液中二氧化碳
ASTM UOP 826-2010是一种用于测定胺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标准测试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胺类溶液,包括乙醇胺、二甲醇胺和二乙醇胺等。

该测试方法是通过将胺溶液与一定体积的CO2进入反应器,并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搅拌和反应,以使CO2与胺发生反应生成盐类。

然后,通过滴定法测定反应后剩余的未消耗CO2的量,从而计算出溶液中的CO2含量。

ASTM UOP 826-2010为胺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程和结果计算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该标准测试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等领域,以评估和监控胺溶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保证工业生产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茶叶检查标准你了解吗

茶叶检查标准你了解吗

茶叶检查标准你了解吗茶叶标准检测方法标准GB/T 5009.57-2003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509.176-2003茶叶、睡过、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蜻醇残留量的测定GB/T 8302-2013 茶取样GB/T 8303-201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2013茶水分测定GB/T 8305-2013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13茶总灰分测定GB/T 8307-2013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2013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13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2013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2013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2013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3-2008茶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检方法GB/T 8314-2013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GB/T 18798.1-2008固态速溶茶第一部分:取样GB/T 18625-2002茶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GB/T 18798.5-2008固态速溶茶第五部分:自由流动和紧密堆积密度的测定GB/T 18798.3-2008固态速溶茶第三部分:水分测定GB/T 18798.4-2008固态速溶茶第四部分:规格GB/T 18798.5-2008固态速溶茶第五部分:自由流动和紧密堆积密度的测定GB/T 21727-2008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GB/T 21728-2008茶砖含氟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9-2008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3193-2008茶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204-2008茶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205-2008茶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3376-2009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吐虫咻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30376-2013茶叶中铁、镒、铜、锌、钙、镁、钾、钠、磷、硫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GB/T茶叶中茶黄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企业产品执行标准

企业产品执行标准

企业产品执行标准三益竹峰茶Sanyi zhufeng tea2005年6月1日发布 2005年7月1日实施湖南省三益茶业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2)1范围 (3)2规范行应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要求 (3)分级 (3)基本要求 (3)实物标准样 (3)感官指标 (3)理化指标 (4)卫生指标 (4)净含量偏差 (4)5实验方法 (4)取样 (4)感官指标检验 (4)理化指标检验 (5)卫生指标检验 (5)包装标签检验 (5)净含量检验 (5)6检验规则 (5)检验批次 (5)检验分类 (5)判定规则 (5)复检 (5)7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5)标志、标签 (5)包装 (5)运输 (5)贮存 (5)前言湖南省三益茶业有限公司出品的三益竹峰茶产于雪峰山余脉、资水河畔的杨林坳山区,茶场为国际认证的有机种植场,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有机种植茶场,其产品品质卓越,生产规模大。

制定三益竹峰茶企业执行标准,用于生产和贸易,有利于确保三益竹峰茶的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企业及地方茶叶生产的发展。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三益茶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志高、李建辉、周军三益竹峰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益竹峰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三益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益竹峰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7718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4 茶水分测定GB/T 8305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10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3 茶茶多酚测定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NY 5196 有机茶SB/T 10157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绿茶执行标准在包装正确书写格式

绿茶执行标准在包装正确书写格式

绿茶执行标准在包装正确书写格式
1、范围
GB/T14456的本部分规定了绿茶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0.kunts)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的绿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445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
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
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8302茶取样
GB/T 830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8305、GB/T 8306、GB/T 8304茶总灰分测定、水分测定、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7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
GB/T 8308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GB/T 8309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
GB/T83010茶粗纤维测定
SB/T 83011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10037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SB/T10157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

《代用茶》标准编制说明

《代用茶》标准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说明
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芽)、花(蕾)、果(实)、根茎及普通食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冰糖、黑糖、红糖中的一种或多种,经拣剔、烘干或不烘干、炒制(适用于大麦、荞麦代用茶)、粉碎或不粉碎、拼配或不拼配、包装等工序加工制作、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产品。

为评定产品质量和产品上市销售依据的需要,本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有关规定,特修订本标准(Q/FJSH 0007S-2022)。

本标准的技术指标、参数,是依据本产品的特征并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来修订的。

1.本标准中的感官指标和特性指标(水分、总灰分)根据产品特征制定。

2.本标准食品安全依据 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其中铅指标严于国家标准规定,展青霉素依据 GB 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制定,农药残留限量依据 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

3.本标准为首次制定,符合产品特性,生产分装工艺,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本标准将作为本产品的生产执行标准。

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11月09日。

新标准 GB 31608-2023 茶叶 解读PPT

新标准 GB 31608-2023 茶叶  解读PPT
20XX
新标准 GB 31608-2023 茶叶 解读
首部茶叶基础标准
我国已制定茶叶相关国家标准100余项,包括《茶叶分类》 ( GB/T30766--2014)、《茶鲜叶处理要求》 ( GB/T 31748-2015 )、《茶叶 贮存》 ( GB/T 30375-2013 )和《绿茶第1 部分 : 基本要求》 ( GB/T 14456.1-2017 ) 等茶叶产品标准36 项;《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 ( GB/T 18650-2008 ) 等地理标志产品标准18 项等。
2. 术语和定义
茶叶与一般的食品不同,是不能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无非茶类夹杂物、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明确限制 是以适制品种山茶科山茶属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上的新梢为原料加工的产品。
茶鲜叶
从山茶科山茶属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上采摘的新 梢,作为各类茶叶加工的原料。
新标准的意义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茶叶的制作包括采摘、萎凋、杀青、闷黄、发酵等过程,是技艺的传承;茶的品饮不仅是品尝,更 是一种享受和文化交流。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限量项目也越来越多。
首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发布、实施后,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切实落实质 量安全主体责任。
花茶
以茶叶为原料,经鲜花窨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特殊花香和茶味 的一种茶叶产品,窨制工艺是指利用茶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新鲜 可食用香花挥发香气的特性,茶叶吸附花香的过程。
粉茶
以茶叶为原料,经研磨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粉状茶产品。
3. 技术要求

代用茶企业标准

代用茶企业标准

隆德县百花中药材有限责任企业标准Q/0001-2012代用茶隆德县百花中药材有限责任发布Q/0001-2012前言本标准编写的格式、结构和内容均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而编辑的。

本标准所确定的指标如有与国家强制性标准相抵触,应以国家强制性标准为准。

本标准由隆德县百花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隆德县百花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磊代用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可以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6 茶总灰分的测定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2009)《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3术语和定义4 技术要求4.1 原辅材料要求4.2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4.3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4.4净含量及其允许短缺量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5 生产过程卫生要求应符合GB 14881 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中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ZXSW

Q/ZXSW001S—2013

绿 茶 提 取 物

Green Tea Extract

2013-07-01发布 2013-08-01实施 湖北中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 布 前 言 绿茶提取物(Green Tea Extract)是以绿茶为原料经提取制成的产品。为了规绿茶提取物在生产、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规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鑫生物科技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由中鑫生物科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艳、振华、王坤波、龙菲菲、吴世华、马松。 绿 茶 提 取 物 1.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茶提取物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和产品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茶叶、茶鲜叶为主要原料,经提取而成,以茶多酚 (Green Tea Polyphenols, GTP)、总儿茶素(Green Tea Catechins, GTC) 为指标成分的茶叶提取物。

2.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收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3-2012 食品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 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9685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 4789.2-20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20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4789.4-20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T 4789.5-201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T 4789.10-20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4789.1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T 4789.15-20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菌检验 GB/T 5009.3-2010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4-2010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T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 5009.12-2010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27-2003食品中苯并芘的测定 GB/T 5009.145-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GB/T 5009.146-2008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GB/T 5009.22-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中华人民国药典》2010年版

3 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茶多酚(Green Tea Polyphenols, GTP),是指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其它酚类化合物包括未知酚类化合物的总称。总儿茶素(Green Tea Catechins, GTC)主要由儿茶素(Catechin, 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等单体组成,其名称、结构式、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见表1。 表1 茶叶提取物各组分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 组分名称 结构式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儿茶素 (Catechin,C) C15H14O6 290.27

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 C15H14O6 290.27

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 C15H14O7 306.27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 C22H18O10 442.38

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C22H18O11 458.38

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

C22H18O11 458.38 4.技术要求 4.1 工艺要求 4.1.1 植物基源 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的叶。 4.1.2 植物原料 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的鲜叶,或将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成的初制茶。 4.1.3 工艺过程 经提取、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适用于速溶绿茶IGT35和速溶绿茶IGT40)。 经提取、分离、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适用于GTC70、GTC80和EGCG60等)。 4.1.4 规格 EGCG60:主成分EGCG含量大于60%。 GTC80:主成分总儿茶素含量大于80%,茶多酚含量大于90%。 GTC70:主成分总儿茶素含量大于70%,茶多酚含量大于80%。 速溶绿茶IGT35:主成分总儿茶素含量大于23%,茶多酚含量大于35%。 速溶绿茶IGT40:主成分总儿茶素含量大于25%,茶多酚含量大于40%。 4.2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项目

要求

EGCG60 GTC70 GTC80 速溶绿茶IGT35 速溶绿茶IGT40 色泽 浅棕黄至浅棕红 汤色淡黄透亮 汤色乳黄透亮 汤色浅绿透亮 汤色黄绿透亮 气味 无 茶香,无酯味 茶香,无酯味 清香 高香

滋味 - 苦涩 苦涩 醇和 浓郁

外观 均匀粉末 黄绿色粉末、微粒 乳白色粉末 黄绿色粉末、微粒或颗粒

浅黄绿色粉

末、微粒或颗粒 4.3 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项 目 要求 EGCG60 GTC80 GTC70 速溶绿茶IGT40 速溶绿茶IGT35 粒度[80目筛的通过率/(%)] ≥ 90

堆密度/(g/100mL) 松密度 30~50

紧密度 50~70 水分/(%) ≤ 5 灰分/(%) ≤ 5 5 5 - -

指标成分含量 /(%)

茶多酚 ≥ 90 90 80 40 35 总儿茶素 ≥ 80 80 70 25 23 EGCG ≥ 60 45 40 - 13 咖啡因 ≤ 0.5 - - - - 4.4有害物质限量 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项 目 指 标 砷(以As计), mg/kg ≤ 5.0 铅(以Pb计), mg/kg ≤ 2.0 滴滴涕,mg/kg ≤ 0.2 六六六,mg/kg ≤ 0.2 氯菊酯,mg/kg ≤ 20 氯氰菊酯,mg/kg ≤ 20 氟氰戊菊酯,mg/kg ≤ 20 溴氰菊酯,mg/kg ≤ 10 顺式氰戊菊酯,mg/kg ≤ 2 乙酰甲胺磷,mg/kg ≤ 0.1 杀螟硫磷,mg/kg ≤ 0.5 苯并芘,μg/kg ≤ 5 黄曲霉素B1,μg/kg ≤ 5 菌落总数, cfu/g ≤ 1000 霉菌, cfu/g ≤ 50 酵母菌, cfu/g ≤ 50 大肠菌群, MPN/100g ≤ 30 致病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不得检出

二氯甲烷 不得检出 三氯甲烷 不得检出 放射性核素辐照 不得进行

5.检验方法 5.1感官检验 按表1中规定进行检验。启开试样后,立即嗅其气味和品其滋味;另取试样适量置于白色瓷盘中观察其色泽、外观,并检查有无异物。 5.2 理化要求 5.2.1 粒度 按附录A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2.2 堆密度 堆密度分为松密度和紧密度,按附录B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2.3 水分 按GB/T5009.3-20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2.4 灰分 按GB/T5009.4-20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2.5指标成分含量 5.2.5.1 茶多酚值 按附录C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2.5.2 总儿茶素、EGCG和咖啡因 按附录D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有害物质限量 5.3.1总砷 按GB/T5009.11-200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2铅 按GB/T5009.12-20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3 滴滴涕、六六六、氯菊酯、氯氰菊酯、氟氰戊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氰戊菊酯 按GB 5009.146-200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4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 按GB 5009.145-200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5 菌落总数 按GB/T4789.2-20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6 大肠菌群 按GB/T4789.3-20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7 沙门氏菌 按GB/T4789.4-20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8 志贺氏菌 按GB/T4789.5-20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9 金黄色葡萄球菌 按GB/T4789.10-20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10 溶血性链球菌 按GB/T4789.11-200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11 霉菌和酵母菌 按GB/T4789.15-20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12 黄曲霉素B1 按GB/T 5009.22-2003的检验方法进行测定。 5.3.13 苯并芘 按GB/T 5009.27-200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3.14 三氯甲烷、二氯甲烷 按《中华人民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VIII P 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