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VIP专享]辛德勇古文献学四讲
![[VIP专享]辛德勇古文献学四讲](https://img.taocdn.com/s3/m/3ca6bd75ccbff121dd368354.png)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
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
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
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
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
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
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
——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从古代书籍、手稿、铭刻到各种文物资料的研究。
要深入探究古典文献,就需要运用一系列有效的研究方法。
以下就为您详细介绍几种常见且重要的古典文献学研究方法。
首先是目录学方法。
目录学就像是古典文献学的地图,它帮助我们了解文献的存在、种类和大致内容。
通过研究目录学著作,比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我们能够知晓在某个历史时期都有哪些文献,以及它们的分类和流传情况。
目录学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亡佚的文献线索,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
比如说,我们可能在一部目录学著作中看到对某本书的简单介绍,但这本书已经失传,然而这个介绍却能激发我们去寻找相关的引用或残篇,以尝试还原其部分内容。
校勘学方法在古典文献研究中也至关重要。
由于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会经历多次抄写、刻印,难免会出现错误。
校勘就是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找出其中的差异,并判断正误。
这需要研究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在进行校勘时,要参考各种版本,包括善本、珍本、通行本等,还要考虑到历史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通过校勘,可以使文献的内容更加准确和可靠,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训诂学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往往有着与现代不同的含义和用法,训诂学就是要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
研究者需要查阅古代的字典、词典,如《尔雅》《说文解字》等,同时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语境来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
比如“君子不器”中的“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器具,而应该从古代的哲学观念出发,理解为“定型”“局限”的意思。
训诂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读懂文献,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考证学方法在古典文献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
考证是对文献中的史实、人物、地名、制度等进行核实和探究。
比如,在研究一部历史文献时,对于其中提到的某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需要通过查阅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来进行考证,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古典文学专业课程

古典文学专业课程
中国古典文学基础是一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流派和代表作品。
这门课
程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不同文学形式。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古代文学史:介绍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包括
文学流派的兴衰和代表人物。
2. 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分析代表作
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
内涵和价值。
3. 古代文学理论:介绍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批评和鉴赏的方法。
4. 古代文学翻译:通
过翻译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此外,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
1.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介绍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研究
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2. 古代文学创作实践:鼓励学生
尝试创作古代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古典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他们亲
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典文献考题

2014年考题707文史基础甲组:古代汉语一、根据所给文字回答问题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
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
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
人皆曰:…独此一,足矣。
‟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
”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
”1、解释加点字(5个)果信说信而(注:最后一个字应该是而,我记不太清除了)2、“一足”的含义变化说明了什么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语言现象?如何避免?二、翻译赵宣孟将上之绛,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飧,餐自含而哺之,饿人再咽而能食,宣孟问:“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宦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
”宣孟与之壶餐,脯二朐,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与汝。
”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
去之绛。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之面曰:“今固是君邪!请为君反,死。
”宣孟曰:“子名为谁?”及是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
”遂斗,而死,宣孟得以活。
丁组:中国古代文学一、连线(10个)山带阁注楚辞北征象山集世说新语注初刻拍案惊奇录鬼簿诗童子问武夷新集郡斋读书志归田赋(注:给了十个作品和十四个人名,人名记不清了)二、名词解释和简述(4个)诚斋体建安风骨陈子昂评价“别是一家”三、诗歌鉴赏范成大《夜过越上不得游览》王程公事两相催,冲雨片帆连夜开。
千岩万壑在何处?山阴道中无好怀。
岂有酒船寻贺老,兴尽却能访安道。
监湖春色漫芳菲,付与青青湖畔草。
四、标点世之言天者二道焉。
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故阴骘之说胜焉。
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尝择善;跖、蹻介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古文字学课程综述古文字学即国学大讲堂之国学基础——小学(古文字学)古人把文字学叫作”小学”,而古文字则是指秦代以前的文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真的懂得自己的文字吗?你了解文字是何时产生的吗?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呢?他们又是怎样创造文字的呢?创造文字的工作体现了什么思想和文化吗?搞清楚这些问题才可能开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所以,学好小学不仅是我们自身修养的开始,而且更是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开始。
一流的导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传授开设课程:《古文字学》课程目标: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素养的文物学研究者,使其兼具:鉴赏家的卓越眼光、投资家的远见敏行、收藏家的丰富底蕴,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佼佼者。
导师介绍: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并著有《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70余种。
入载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协会《世界五百名人录》。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以考古学甲骨金文学,古代文献和民族学等史料为基础,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天文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初步构建了天文考古学体系,为该分支学科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并在文物考古学界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卓越贡献。
《古文字学》教学大纲古文字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和诠释方法。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时期铸刻或书写于遗物上的古汉字及各种古文字资料,由于这些铭刻直出先民之手,并以文字的形式直录历史,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书籍文献,对考古学与历史学而言,具有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因而古文字学享有不同于文献学与古器物学的独特的学术地位,于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大古典文献学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面试背景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籍整理、版本校勘、文字音韵、文献考证等领域的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古典文献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次面试旨在考察考生对古典文献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热爱和追求。
二、面试题目一、基础知识与文献阅读(共100分)1. 请简要介绍《史记》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0分)2. 《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请列举《楚辞》中你最熟悉的一首诗,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30分)3. 请解释“古文”和“骈文”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0分)4. 请简述《四库全书》的编纂背景、编纂过程及主要内容。
(30分)二、版本校勘与文献考证(共100分)1. 请简述版本学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版本学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
(30分)2. 请谈谈你对“底本”的理解,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
(30分)3. 请简述校勘学的基本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40分)4. 请谈谈你对“伪书”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如何辨别古籍中的伪书。
(100分)三、文字音韵与文献研究(共100分)1. 请解释“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音韵学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
(30分)2. 请谈谈你对“通假字”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
(30分)3. 请简述《说文解字》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地位。
(20分)4. 请谈谈你对“古音”的研究,并举例说明古音研究对古籍整理的意义。
(20分)四、综合应用与问题解答(共100分)1. 请结合你所学到的古典文献学知识,谈谈你对古籍整理工作的看法。
(30分)2. 请谈谈你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其优势与不足。
(30分)3. 请谈谈你对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20分)4. 请谈谈你在学习古典文献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你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2014年9月《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编号:010131009总学时:36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教学目的与任务1.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
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
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
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人文审美素质,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 / 9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 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 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 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 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 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 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2 / 9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31、古书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注解术语读若、读如、如字。 32.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3.纪传体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34.东汉荀悦所编的《汉纪》全称《东观汉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也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35.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36.古书一般格式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周南关雎古训传第一”是小题,列于上;毛诗是大题,列于此行之下。 37.汉代人将《左传》《国语》看做是《春秋》的内外传,作者都是左丘明。 38、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叫夺文、阙文。 39、蜀本是指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颜体。 40、杭本是指宋代浙江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柳体。
二、名词解释 1、十家九流:「九流」是指: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 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 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 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 (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做「家」。 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 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5、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子。 6、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和考试取士的标准经说。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 7、别集:是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 8、《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3 / 9 9、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10、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石头上刊刻的经书。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照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其中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完的有《左传》。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和校勘学上都有很大价值。 11、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12、监本 :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13、叙录:又叫题解,提要,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件、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14、辑佚:文献学中古典文献的辑佚是专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摘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15、鱼尾:是指刻板中心部位所刻的折叠书页的标志。鱼尾因其数量、形状不同,分为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黑鱼尾、白鱼尾、线鱼尾、花鱼尾、顺鱼尾和逆鱼尾等。 16、古典文献学:是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 、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17、
三、指出下列文献学著作的作者及时代 1.《四库提要辨证》 近现代 余嘉锡 2.《中经新簿》晋 荀勖 3.《经籍籑诂》清 阮元 4.《水经注》 北魏 郦道元 5.《孟子正义》 清 焦循、焦廷琥、焦征 6.《周礼正义》清 孙诒让 7.《汉书补注》清 王先谦 8.《墨子间诂》 清 孙诒让 9.《春秋经传集解》周 左丘明传 晋 杜预 注10.《尔雅义疏》清 郝懿行 11. 《通典》唐杜佑 12.《经传释词》 清 王引之 13.《方言》西汉 扬雄 14.《七录》南朝梁 阮孝绪 15.《七略》汉 刘歆 16.《郡斋读书志》 南宋 晁公武 17. 《四库全书》清 纪昀 18.《文选》南朝梁 萧统 19. 《文献通考》元 马端临 20.《说文解字注》清 段玉裁 21.《抱朴子》晋 葛洪 四、问答题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