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文献载体的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文字载体的演变浅析

汉字文字载体的演变浅析

汉字文字载体的演变浅析发布时间:2021-02-26T11:14:37.88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9期作者:张蒙[导读] 文字是需要物质材料作为其载体的,张蒙新乡市博物馆 453000文字是需要物质材料作为其载体的,承载文字的物质材料可称为“文字载体”。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文字载体最为丰富的国家,从古老的陶器到甲骨、金石再到竹木和帛书,直至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纸张,中华先民们尝试了丰富的书写材料,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一、汉字发展准备阶段的文字载体此阶段的文字载体所记载的,首先是语言等信息,其次才是简单的文字信息。

中华民族曾经历了一段非常长的无文字时代。

当时人们传播信息,只能依靠语言,后人想要知道前人的事情,只有依靠口耳相传。

在漫长的口耳相传中,信息不免有遗漏、误传、歪曲,这是留下的古代文化信息都非常少的原因。

随着语言的发展,为了延长信息的保存时间,古代先民们逐渐发明出了辅助工具来增强信息的记忆,就出现了“结绳记事”和“契刻”这两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国最早关于结绳记事的文献记载为《周易·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关于结绳记事的突破性考古发现,但是在很多文化遗存中,都发现一种名为“觹”的器物。

这种器物是一种专门用于解结绳结的工具,且器身中间有孔洞,可以随身系挂。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绳索应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生活资料,为结绳记事的物质基础。

但是,结绳记事的作用只能帮助人们记录和回忆有某件事情或者与之有关的数量,无法让人们记得事情的具体细节或产生图像感,所以,人们就在可以刻写的竹板或木板上,用特定的线条或符号作为标记。

契刻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由普通计数信息向文字信息过渡的使命。

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有许多具有文字特征的契刻实物出现。

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挖掘出了多个骨质契刻,这些契刻已不是之前的简单刻画线条计数,而是有鲜明的“点画”“转折”等近似于文字的笔划,具备了文字的基本条件。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

h
16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
国在夏代就Leabharlann 进入青铜时代,铜的 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h
17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
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
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
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
咸称‘蔡侯纸 ’ 。”本
世纪考古发现,证明蔡伦
发明造纸术之说不太准确。
h
57
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古墓出土了公元前 2世纪西汉初期古纸,被称为“灞桥纸”,
它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和世界上
h
32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石刻之祖”。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 小篆。
h
33
h
34
h
35
h
36
四、简牍
简牍,《说文》:“简,牒也。”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竹谓之简, 木谓之牒。”《说文》:“牍,书版 也。”段玉裁注:“厚者为牍,薄者 为牒。” “简”字从“竹”,“牍”
h
60
自纸书出现以后,其编订装帧出现了以 下一些形式:
﹙1﹚卷子装
傅咸《纸赋》“揽之则舒,舍之则卷。” 从这一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纸质文献 是以卷子的形式出现的。魏晋以后,纸 书逐渐取代帛书流行。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PPT课件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PPT课件
还原
对于因时间久远或不当保存而变形的文献载体, 应进行适当的还原处理,以恢复其原始形态。
05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数 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扫描、拍照、数据库建设等
扫描
01
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将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格式,便于保存和
检索。
拍照
02
利用高清晰度相机对古籍进行拍摄,生成数字图像,适用于珍
贵文献的保护。
用于印刷书籍、报刊、杂志等。
特点
易于携带、阅读方便、易于传播 和保存。
03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特 点与价值
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拥有悠久的 历史,从甲骨文、简牍、帛书到 纸质书籍,历经数千年,承载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内容丰富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包含了各个 领域的学术成果,如哲学、历史、 文学、艺术等,是中华文化传承 的重要载体。
06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应 用与发展
应用:学术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
01
学术研究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为学者提供珍贵的历
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内涵。
02 03
文化教育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 容。通过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培 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是指记录和 保存古典文献的物质载体,是古 典文献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02
文献载体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 人类文明与科技的进步,对于古 典文献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分类:甲骨、竹简、木牍、帛书、纸质文献等
甲骨
竹简
木牍

阅读载体演变

阅读载体演变

• 朱元璋的《大明诏旨》碑,此碑位于大殿古 祭台东约四米御碑亭内,用料为石灰石,由碑 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碑首、碑 身连为一体,与碑座榫铆连接。整碑通高 6.8 米,宽2.2米,厚0.34米, • 《大明诏旨》碑额题“大明诏旨”四字,篆书, 字高30.5厘米,宽22厘米,阳刻。碑身正文为正 楷大字,阴刻,碑文竖排19行,539字,每字高7.5 厘米,宽6.2厘米。《大明诏旨》碑可以说是 “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宣扬的是朱元璋不 同于前代统治者的祭神主张。
阅读文献载体的划分类型
• 缩微型文献: – 缩微型文献也称为缩微复制品文献。它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 印刷型文献为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将文献的体积浓缩而固 化到载体上。如缩微卡片、胶卷等。 • 机读型文献: – 机读型文献以磁性材料为存贮载体,以穿孔、打字或光学字符识 别装臵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文献。如磁带、磁盘、光盘等等。机 读文献包括文摘、题录、全文等各种类型数据库。
西周 春秋:金石
西周 春秋:金石
• 摩崖:刻于崖壁,天然之石。秦刻石中的碣石,刻于碣石 门,可能是摩崖。汉代著名的《石门颂》(全名《故司隶 校尉犍为杨君颂》),记杨孟文修理石门道事,汉建和二 年(148)十一月刻,王升撰,隶书。在陕西褒城县,唐代 《纪太山铭》,在泰山东岳庙后石崖,开元十四年(726) 玄宗撰文,亲以隶书书之,汉以来石刻之雄壮未有及此者。 摩崖刻石因为简易速成,所以名山崖壁随处可见。泰山石 经峪《金刚经》,属于大摩崖石刻,富盛名,书法隶楷兼 半。潜山县天柱山麓山谷流泉、枞阳县浮山中学境内的摩 崖石刻。
西周 春秋:金石
• 墓碑立在墓前,又叫神道碑,是供人们瞻仰的。曲阜孔林 随处可见。东汉时产生了墓志铭,记生卒年月、姓名、事 迹,并系以铭,内容与碑文相似,但埋在墓圹中。魏晋南 北朝时期曾屡次禁碑,原因是立碑刻文多虚美,且浪费钱 财。禁碑刺激了墓志铭的发展,所以出土的六朝墓志铭特 别多,这一时期墓志铭也极发达。 • 碑除了大量用于丧葬外,还用于纪功纪事,表彰功德。从 唐代开始,还有进士题名碑。

文献的发展历程

文献的发展历程

文献的发展历程
文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古代人类并没有书面记录的能力,他们通过口头传统来传递知识和信息。

随着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和简单的符号记录重要事件和知识,这被视为早期的文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掌握了书写技巧和纸张的制作方法。

古代国家如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和古巴比伦等,开始编写各种类型的文献,包括法律、历史、宗教、哲学和文学等。

这些文献使用石碑、木板、竹简、革、丝织品等作为书写媒介,并借助刻写、雕刻和纺织等技艺进行制作。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文献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古代的印刷技术如木活字印刷、雕版印刷、石版印刷等,为文献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版和印刷业的兴起使得书籍和文献得以大规模生产和分发,进一步推动了文献的发展。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时代到来,文献的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文献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获取和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献。

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在线期刊数据库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文献资源。

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技进一步推动了文献的发展。

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文献检索和分析更加智能化和精确。

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兴起,使学术界的文献传播和
合作得以加强。

总之,文献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口头传统、手写文献、印刷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等不同阶段的演化。

这些阶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文献的形式和载体,也推动了文献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献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献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献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筮和记录祭祀活动。

这些文献所载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和古代汉字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周代的到来,金文逐渐取代甲骨文成为主要的文字载体。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篆刻技法更加熟练,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献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楚、秦两个时期的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到了秦汉时期,主要文献载体转变为竹简和丝绸。

竹简是用竹子制成的薄片,上面书写文字,丝绸是细细的绸缎上绣着文字。

这两种载体相较于甲骨文和金文而言,更加便于保存和传播。

秦代的《封禅书》和汉代的《史记》等文献都是以竹简形式保存下来的,这些作品对于研究秦汉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发明和推广使得文献的传播更加方便。

纸张载体的出现解决了竹简和丝绸在保存和复制上的一些困难,大大促进了文献的流通和保存。

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晋书》和《宋史》等,以及佛教经典的翻译、创作和注释,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随着唐宋时期的繁荣,文献的数量和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唐代的文献以《全唐文》、《新唐书》等大部头的编纂工作为代表,宋代则以《宋史》和《宋诗》等为标志。

这些文献的出现不仅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还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对于文献的整理和分类工作进一步加强。

明代的《明史》和清代的《清史稿》对于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对于后来研究明清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地方志书和族谱等地方文献,丰富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内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文献的保存、整理和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

目前,国内外许多重要的文献都以数字形式存在,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相关数据库进行访问和利用。

第二讲文献载体

第二讲文献载体

现在可能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实物是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甲,是指龟甲的 腹版。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羊、 猪的肩胛骨。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王懿荣 发现的。其最初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西 北五里的小屯村殷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选拓所藏部分
二、石 我国将石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也是相当早的。 《墨子· 明鬼》篇中就有“琢之盘盂,镂之金石。” 《史记· 封禅书》:“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 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桓谭《新论》亦云:“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余处,而 可识知者七十有二。”
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秦刻石鼓,是今
策由简编成,简有竹制的,云:“竹生于山,木长 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 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牒,札也。”孔 颖达云:“单执一札谓之简。”所以牒、札也就是简 了。 不过把把竹子加工成简,尚需杀青,应劭《风俗通》: “刘向《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 新竹有汗,善朽蠹,凡竹简者,皆于火上炙乾之,陈 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杀亦治 也。”
出版,题云《铁云藏龟》,这是记录甲骨文的 第一部书。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 编为《甲骨文合集》,共十三册,由中华书局 于1978年10月至1982年10月出齐。共收集甲 骨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六片,为进一步研究甲骨 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殷商时代,统治阶级凡进行与祭祀、征伐、狩
《说文》称:“椠,牍朴也。”显然,椠是牍的材料。牍以指版,
故《说文》又云:“牍,书板也。” 孔颖达亦谓:“牍乃方板。” 也可指木简。如《汉书· 昌邑哀王髆传》注:“牍,木简也。”由 于牍的长度相当于汉尺一尺,常用来写信,所以书信又称尺牍。 如果版做得大一些,则称为“业”,《尔雅· 释器》:“大版谓之 业。”《礼记· 曲礼》上:“请业则起。”郑玄注:“业,谓篇卷 也。”现在在学校上学叫做“肄业”,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学习任 务称毕业,就是这种现象的遗留。“肄业”的本义是读大版子, “毕业”则是大板子读完了。可见,简兼竹木,而版牍则专用木。

古代文献保存技术的演变

古代文献保存技术的演变

古代文献保存技术的演变古代文献保存技术的演变,是指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在保存和传承文献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技术手段的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保存技术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早的石碑、竹帛等材质的文献保存方式,到纸张和卷轴的使用,再到如今的电子数字化保存技术,每一次演变都对文献的保存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最早的文献保存方式是刻录在石碑上,用石刻的方式将重要的法令、历史事件等信息永久地保存下来。

这种保存方式的优点是耐久性好,但受制于石材的保存环境和尺寸,容量较小。

之后,人们发明了竹简和帛书等保存方式,将文献记录在竹片和丝织品上。

这种保存方式容量较大,适合保存大量的文字信息,但由于竹简和帛书容易受潮、泛黄等问题,保存质量有所欠缺。

到了中古时期,纸张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文献保存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纸张相比于竹简和帛书,不仅制作方便、保存环境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可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和装订,方便携带和传阅。

同时,卷轴的使用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献保存方式。

卷轴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但可以将文献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并通过展开卷轴逐一阅读,方便详细和准确地获取其中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文献保存技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复制效率和质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文献。

木刻印刷、活字印刷等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应用,使得文献保存和传承的范围得到了扩大,并且促进了文献与读者之间的广泛交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数字化技术成为了文献保存和传承的新方式。

将文献以电子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或者网络中,不仅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存储容量和检索速度,还能够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修复。

通过电子化的手段,人们可以轻松地复制、传播和引用文献,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研究和传承的进程。

总结起来,古代文献保存技术的演变经历了从石碑、竹帛到纸张与卷轴的使用,再到如今的电子数字化保存技术的发展。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文献的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更加高效和方便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今文献载体的演变文献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

文献载体是符号化的系统知识存贮体。

在我国,“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之中。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对孔子所说的文献,宋代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典籍是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而献同贤,是指阅历丰富、满腹经纶的贤人。

可见“文献”一词包含着“典籍”和“贤人”两个方面的含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献”的含义逐渐演化为专指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章和图书,而“贤”的含义逐渐消失了。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出现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的材料,发明了各种各样记录知识信息的方式,涌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文献。

我国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G B 3 7 9 2 1 - -8 3 ) 给文献下的定义是:“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可见,凡是人类的知识信息以文字、图形、代码、符号、视频、声频等形式,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记载在物质载体上,由此形成的每一件记录,都统称为文献。

文献载体有天然材料手工刻写的非纸张型材料:如古代的甲骨、玉石、青铜器、简策到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型为主的人造纤维( 纸张) 型材料再到现代的胶片、磁带、磁盘、光盘以及机读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为代表的电子载体材料文献。

这一发展演变也就是载体材料本身的笨重到轻便,信息记录的密度由小到大,信息记录传递由慢到快的进程。

一、天然材料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当贫乏,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传播经验要靠语言、表情、手势、行动等自然的表达方式。

用结绳、契刻等帮助记忆,结绳和契刻本身不是文字,它们没有和语言中的固定词联系起来,同一个结绳和契刻既可以代表一天,一个月,一个地点,只有当事人知道,别人难以捉摸。

这种原始的记录方式,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

但是,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在改造大自然和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完善着自己,丰富着自己,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渐增多,靠原始的交流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因此,人们为了延长记忆记录劳动成果,积累和传播劳动经验,贮存和积累知识,获得更多劳动果实的需要,同时也不断寻求新的一种表达交流方式,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到人们需要用语言把信息记录下来传之久远的时候,文字作为语言的辅助工具应运而生了,逐渐形成了人们共同创造最后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工具。

并且以甲骨、玉石、青铜器、简策、木牍、缣帛等作为记录知识语言文字的载体材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技艺、生活情趣、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信息,就此形成了文献。

古代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上,称甲骨文。

于是就有了中国最早的“文献”了。

后来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或在石块上,成为铜器铭文,石刻铭文。

这些兽骨、铜器、石器等天然材料确实曾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它们不一定是为了传播知识和供别人阅读,但是它们都是文字记录,是信息符号,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记载在物质载体上,由此形成每一件记录,也就形成了文献。

虽然兽骨、铜器上的文字记载,是以稽查、考证、纪念、保存为目的,不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但是它们记载了当时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

它们的信息密度小,体积重量大,难以搬运流传和复制扩散,主要具有文物保存性质。

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是起到了书的作用,但不算正式图书。

正式图书的出现以简策、木牍、缣帛为标志。

在竹简和木简上写字,要比在甲骨上刻字容易,而且也便于编连。

简策就是用毛笔把文字书写在竹、木片等载体材料上,然后按文义顺序片片连缀起来成为一部书。

这样,古人就有了编书的条件,我国最古的正式书籍就是用竹简和木简编成的。

春秋战国乃至两汉这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期间,都是简策书籍盛行的时期。

其中有《礼仪》九篇,这是以简策形式保存下来的一部古代经书。

据古书记载,西汉时候人们曾经在孔丘旧宅的墙壁中发现了许多竹简和木简,上面写着《尚书》、《论语》、《春秋》、《孝经》、《礼记》等几十篇儒家所谓的“经典”文献。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使用竹木简的同时,又发明了另一种办法,以丝织品作为写字、画图的载体材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运用蚕丝制造丝绸的国家。

养蚕业发展较快,丝织品的生产也更加普遍。

这些丝织品有帛、缣、缯、素等名称。

人们用毛笔在丝织品上面写字,抄书称为帛书、缣书、缯书、素书等。

战国初期的《墨子》中也几次提到“书于竹帛”,即写在竹简和丝帛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书籍发展也越来越精致。

到了汉代,生产的一种缣帛成为专门用来书写的载体材料。

在马王堆汉墓中有一大批帛书,上面用篆字或隶字缮写约二十多种古书。

其中《老子》、《易经》、《战国策》等书都与今本有很大不同,这些帛书为我们研究古代典籍提供了许多可贵的新资料。

缣帛、竹简经过人工加工修饰,便成为专门记载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文献工具。

但是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的文献载体,与甲骨、青铜比较有明显的优点,简牍的制作材料( 木头) 来源广泛,加工也方便,可以用笔墨书写,写错了还可以用刀削去重写。

缣帛柔软、光滑、轻薄,易于运笔、舒卷。

尽管简牍和缣帛有优点,但是它们也有不足的地方,简牍较笨重,不便于阅读和携带,不便于存放,存放时间长了还会裂开。

将简牍串起来的皮绳一断,竹片散乱,也不容易恢复原样。

史书上说,秦始皇当年每天批阅竹简公文重大一百多公斤。

西汉的时候,齐人东方朔上书汉武帝,用了三千根竹简,由两个身强力壮的人将它们抬进宫去,汉武帝看完它足足花了两个月。

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游学,随身携带的书就足足装了五车,故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这样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

缣帛也同样有许多不便之处,它虽然比简牍轻,便于携带和书写,但价钱太贵,普通读书人用不起。

正因为简牍和缣帛还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所以,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文献载体材料——纸慢慢发明出来了。

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竹木材料和纺织材料,作为图书文献载体,为纸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人造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的产生,纸的发明,为文献载体材料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物质条件,使得纸写本书籍才有了产生的可能,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发展,兼顾了竹木简策和缣帛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笨重和昂贵的缺点,使图书文献进入到社会化的生产、保存、传播的新时代。

在汉代初期,人们开始就探索新的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纸张的发明和应用给文献载体材料进行了新的革命。

到了东汉中期,宦官蔡伦总结了民间的经验,把造纸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从此有了轻便又适用于书写的文献载体材料——纸张。

由于这种纸价钱低廉,很快在人民中间推广,许多人喜欢用它写信、抄书等。

东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位造纸的能手,名叫左伯。

他造出的纸张结构细密,洁白光滑,色泽鲜明,进而造纸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

东汉武帝时,学者崔瑗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现在送你《许子》这部书,共十卷。

因为贫穷,我无力用帛抄写,只能用纸了。

”这个记载表明,创制出植物纤维以后不久,就有了抄在纸张型载体材料的整部书了,也反映当时纸的价格比帛低廉,可供一般知识分子使用。

三国以后,随着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纸的质量和数量继续提高,著书、藏书远远超过前期,出现了抄书的专门职业“经生”,荟萃前人著作要点,按内容分门别类的类书。

主要著作有南北朝的“八书”、《南史》、《北史》、《史记》、《汉书》,合称为前四史的《三国志》和《后汉书》,史评巨著《史通》以及典章通史《通典》等。

纸质型载体材料终于以本身物美价廉的优越性把简策和帛书型载体材料挤掉而居于首位,从此纸写本的文献载体书籍数量就越来越多了。

纸书载体材料轻便,密度大,成本低,流传阅读方便,成为图书世界的最主要的文献载体材料。

“印刷术”的发明,则对图书文献的快捷生产、存贮、复制、传递、交流信息等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印刷工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又一次飞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印刷术”使信息超时空存储,快捷存储、多处存储复制多份文献,增加复本等均变成现实。

三、光电磁化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材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光电磁化材料在图书文献中得到应用。

一大批新型载体材料出现了,其中包括缩微胶卷、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片和计算机磁带、磁盘等,光盘技术发展的同时,硬盘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以及优盘的出现使文献载体发展进入多种新型文献载体并存的时代。

它们同纸质载体材料相比,重量轻,密度大,强度高,适宜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适于社会化存贮和传播知识情报信息,特别是机读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问、地域的限制,使得文献家族日益繁荣,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型文献载体材料的不断涌现,让传统的纸型文献载体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使多种文献载体相互依存,互相补充,相互结合;从制作、出版、发行到收藏、传播、利用,更加广泛普及,向着轻量化和高密度方向发展。

从古到今,语言文字符号几乎是图书文献唯一的信息符号,尽管载体材料和制作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是沿着文字符号表达的轨道前进,始终没有突破脱离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

当今社会,生产、销售、收藏、流通领域中,涌现了一大批新型的载体材料,使各种载体材料并存并用,但纸书载体材料仍然占有主要地位。

当今,非纸书载体材料的数量和速度逐渐超过纸书载体材料。

纸书材料本身不断更新改造,纸书和非纸书载体材料结合使文献载体得到综合发展。

文献载体从非纸质文献过渡到纸质文献,直至现代的电子文献,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发展演变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献信息量的需求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期待着更加先进的文献载体问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