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合集下载

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形成、流布、收藏与散佚一、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竹木帛羊皮纸贝叶纸(二)纸质文献与装潢形制(书册制度)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册页制度是指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

它出现于唐朝末年,因为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页一页的单页,然后再将每一页装订成册,人们把书籍的这种形式称为册页制度。

✧卷子(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经折装(约出现于唐后期,多用于佛经装潢)✧蝴蝶装(约始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沿用至明清)其装订方法是将每页从中缝把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形成了蝴蝶装的书。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因而称为“蝴蝶装”,或“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做“书衣”(今称“书皮”)。

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为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

书册的上端称“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由于蝴蝶装的书衣都很坚硬结实,所以书上架的方法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是立放在书架上。

只不过今天的书籍插立时是书背向外,书头在上,书根向下压在板上,而蝴蝶装的书则是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书口向下压在板上。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在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

但有一个缺点,即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包背装。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源于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包背装书页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包背装”(“裹背装”)。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2课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形式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2课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形式

贰 历史文献的类别
二 史部文献
2.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的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事,其产 生早于纪传体,是先秦时代历史编纂的主要形式。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起居注和实录,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通鉴 ” 类史书是在《资治通鉴》 的 推动下产生的系 列编年体史书。
贰 历史文献的类别
分为四类: 帝王诸侯系谱、通国氏族谱、地方氏族谱、家谱
叁 其他形式的历史文献
二 方志与家谱
家谱内容主要包括谱序、世系、传记、恩荣录、像赞、 图、宗规家训、族产、艺文、诵芬录、派语、余庆录。核 心为世系。
宋以前,以官修为主,具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功能。 宋代开始,家谱转为私撰,发展为“尊祖、敬宗、收族” 的道德教化功能。
缩微文献,利用缩微摄影技术,将原始文献高倍缩 小记录于感光材料上而形成的文献——缩微胶卷、缩微 平片、缩微卡片等。
电子文献,早称机读文献,通过电子计算机加以识 别处理的特殊载体文献——磁盘、光盘等。
贰 历史文献的类别
中国古典目录学先后采用六分、四分、 七分和十二分等不同的分类方法著录图书文 献。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出现于西晋,定型 于唐初,最终成为官私目录的主流形式。
贰 历史文献的类别
四 集部文献
三 子部文献二 史部文献 Nhomakorabea一 经部文献
贰 历史文献的类别
一 经部文献
经部文献包括儒家经典 “十三经”、历代学者对 儒家经典的各种注释和阐发之书以及为解经需要而衍 生的各种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典籍。
➢ 先秦 “六经”(又称 “六艺”): 《易》《书》 《诗》《礼》《乐》《春秋》
•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 十三史:增加《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章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章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 “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 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牍”,后成 为信的代称。
⊙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
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 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
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 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 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 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 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 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 被废弃。
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史记》一 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假如 每简30字,需要1.755万枚竹简。《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
牍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 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 “业”。
或胫骨。 它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记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 骨文,由于从殷商废墟出土发现,故又称“殷墟卜辞”或“殷墟 书契”。
龟甲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 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 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 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刻之。以鼎最尊,视为 国家神器,有“问鼎”、“鼎革” 等说法。
楚金文(鄂君启节)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及文献学释义;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3、文献学学习目的;4、主要参考书目;5、预习:能熟悉使用常用繁体字。

第二讲古文献的载体一、古代载体1、甲骨;2、金;3、石;4、竹木;5、帛;6、域外;7、纸。

二、现代载体1、胶片;2、软盘;3、光盘;4、计算机硬盘;5、移动硬盘及U盘;6、其他形式载体。

第三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一、文献的产生1、著作类;2、编述类;3、钞纂类;4、注释类。

二、文献的流布1、口述类;2、传抄类;3、刻印类;4、影印类;5、铅印类;6、新技术。

三、典籍的记录1、历代史部艺文志的记载(书目多据皇家图书整理而成);2、历代官私书目;3、《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4、现存古籍总数的几种统计。

四、熟悉四库总目及细目(含近年出四库类丛书)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古籍的收藏——2、古籍的散佚——历代书厄——五厄、十厄之说,指中国古代历次书籍所遭的劫难。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1、典籍中关于版本的记录;2、版本类型;3、善本的定义;4、版本鉴定的依据;5、历代版本学著述。

第六讲文献的目录1、目录定义;2、目录的作用;3、目录的分类;4、目录的构成;5、目录的体例。

第七讲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定义;2、校勘的意义;3、校勘的具体方法;4、校勘的要求;5、校勘成果的撰写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僞(一)文献的辑佚1、辑佚的定义;2、古书亡佚的原因;3、前人辑佚的成就;4、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5、辑佚书的质量鉴定标准;6、辑佚工作的程序。

(二)文献的辨僞1、辨僞的定义;2、僞书的种类及作僞手段;3、僞书的价值;4、辨僞学著述。

第九讲文献的整理1、古文献的标点;2、古文献的注释;3、古文献的翻译。

第十讲古文献的检索利用1、常见的各类古籍目录;2、常见的检索书目;3、常见的检索方式。

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及文献学释义“文”与“献”最初分开,后来成一词。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 隹(唯)三年五月丁巳, • 王才(在)宗周, • 令史頌省蘇 (姻)友、里君、百生(姓), • 帥堣(偶)盩于成周, • 休又(有)成事, • 蘇賓章(璋)、马亖(四)匹、吉金, • 用乍䵼彝, • 頌其万年無彊(疆), • 日 (揚)天子 (景)令(命), • 子子孫孫永寶用。
司 母 戊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殷契”,殷人迷 信鬼神,凡事都要占卜,占卜之后 把结果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 甲骨文又称“卜辞”。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 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 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 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 “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 母亲戊而铸造的。
三、石
在石头上刻字由来已久,在周代就已经 出现。《穆天子传》卷二﹙又名《周穆 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 一﹚:“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 铭迹于悬圃之上,以长沙子弹库楚墓, 1942 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保存完整的 1 件 ,墨书楚国文字,共 900余字,奇诡难懂 ,附有神怪图形 ,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 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 。
六、纸张
《后汉书·蔡伦传》云: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 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 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 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 咸称‘蔡侯纸 ’ 。”本 世纪考古发现,证明蔡伦 发明造纸术之说不太准确。

2.1文献学之二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2.1文献学之二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甲骨
謂甲骨,龟甲和兽骨的合稱。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 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1.什么叫甲骨?什么是甲骨文? 2.甲骨文字产生并流行于那个朝代? 3. 3.甲骨文的内容有何特点? 4.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何时何地何人? 5.甲骨文出土于何地? 6.甲骨文献发现的意义? 7.甲骨文目前的收藏及文字识读情况? ?
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湖南长沙。 。 有子弹库战国楚墓 有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等(出土文物3000 3000件, 帛书12万字)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帛 画

)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什么时期开始,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为主导的文献载体。
电子
1)什么是电子载体? 2)电子载体的优缺点? 3)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毛公鼎 台北故 物院。 王时铸 《毛公 上的金 金 具有代 其铭文 行,49 是出土 铜器铭 长者。
毛公鼎 (西周晚期)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称“石鼓文”。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 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 六百多字,字体为籀文,亦称“猎碣” ”。今中国考古界 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箭亭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由大篆向小篆 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 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第二讲文献载体

第二讲文献载体

现在可能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实物是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甲,是指龟甲的 腹版。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羊、 猪的肩胛骨。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王懿荣 发现的。其最初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西 北五里的小屯村殷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选拓所藏部分
二、石 我国将石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也是相当早的。 《墨子· 明鬼》篇中就有“琢之盘盂,镂之金石。” 《史记· 封禅书》:“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 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桓谭《新论》亦云:“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余处,而 可识知者七十有二。”
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秦刻石鼓,是今
策由简编成,简有竹制的,云:“竹生于山,木长 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 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牒,札也。”孔 颖达云:“单执一札谓之简。”所以牒、札也就是简 了。 不过把把竹子加工成简,尚需杀青,应劭《风俗通》: “刘向《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 新竹有汗,善朽蠹,凡竹简者,皆于火上炙乾之,陈 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杀亦治 也。”
出版,题云《铁云藏龟》,这是记录甲骨文的 第一部书。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 编为《甲骨文合集》,共十三册,由中华书局 于1978年10月至1982年10月出齐。共收集甲 骨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六片,为进一步研究甲骨 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殷商时代,统治阶级凡进行与祭祀、征伐、狩
《说文》称:“椠,牍朴也。”显然,椠是牍的材料。牍以指版,
故《说文》又云:“牍,书板也。” 孔颖达亦谓:“牍乃方板。” 也可指木简。如《汉书· 昌邑哀王髆传》注:“牍,木简也。”由 于牍的长度相当于汉尺一尺,常用来写信,所以书信又称尺牍。 如果版做得大一些,则称为“业”,《尔雅· 释器》:“大版谓之 业。”《礼记· 曲礼》上:“请业则起。”郑玄注:“业,谓篇卷 也。”现在在学校上学叫做“肄业”,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学习任 务称毕业,就是这种现象的遗留。“肄业”的本义是读大版子, “毕业”则是大板子读完了。可见,简兼竹木,而版牍则专用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书契之 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 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先后,而竹木 之用为最广,竹木之用亦未识始于 何时。”
一:甲骨文文献
1、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 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 3、中国近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文献载体
▪ 世界历史上有过多样保存记录文献的载体。
▪ 南宋洪适《隶释》27卷,将隶书石刻文字用楷体写出, 考释其中的史事、人物、形制及文字释读。清人极为推崇 此书。
清代石刻学
▪ 清代石刻之学特点。 ▪ 第一石刻之学提升到与经、史并举的显学。 ▪ 第二除了研究碑刻书法外,还从考证史学角度收集整理石
刻文字。 ▪ 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缪荃孙《艺
▪ 石经:儒经、佛经、道经等。 ▪ 石刻图像:石刻图像也是重要的文献之一,前人有所忽略。
明清以来,肖像画逐步盛行,各地寺院将佛、菩萨等造像 刻于寺庙中,学校里还刻孔子,先圣,供人瞻仰。
石刻文献的价值
▪ 文字和书法价值。 ▪ 文学价值:传记文学的宝库,同时
石刻文献还可以用来辑佚古代诗词 ▪ 史学价值:欧阳修说:“因其载夫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 思考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方 言众多,为什么中国文字却是统一的?
▪ 《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 君子安雅。把语言和道德相联系,目的是 什么呢?
▪ 雅言:就是古代的标准语言,相当于普通 话。雅即夏也。说的是夏朝的正音。
甲骨文的辨识与发掘
▪ 思考题: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古老文 字,但是在它被发现、认识却在清末。什 么原因使其在地下长达数千年不被人发现?
2、石刻文献


▪ 以石头为文献载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文
拉 比 法
献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 王国汉莫拉比颁布《汉穆拉比法典》,
典 石
用楔形文字刻在玄武岩石柱上。

▪ 从殷商时代开始,我国石刻文献的历
史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主要类型有
灵石、摩崖、器物,墓葬。
▪ 一般认为,专门的石刻研究出现于宋 代,这时期,古器物和古碑刻发现日 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并加以研究。

文献学
▪ 主讲人: 陈彩云 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 1、甲骨文献 ▪ 2、简帛文献 ▪ 3、石刻文献 ▪ 4、抄写与雕版
导言
▪ 王国维1925年应清华大学学生会 邀请,作《最近二十年中国新发现 之学问》的演讲,“自汉以来, 中国学问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 孔子壁藏书,二为汲冢书,三则 为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 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 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 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
▪ 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10个标准,主持 了殷代帝王世系年谱、殷先王称号、 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异域地 名、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 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研究。
甲骨文工具书
▪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 1980年),以该书甲骨文、商周 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四栏, 互相对照,对研究字体演变颇为方 便。
▪ 在陕西岐山、扶风县的周原遗 址上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甲骨 风格相同,共计出土西周甲骨 7000余片,在可辨识的1 600多字中有“王季”、 “文王”、“王”等周王称谓。
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
▪ 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 《尚书》、《诗经》、《左传》、《世 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 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
▪ 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 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 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 《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 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
商代社会
▪ 商王把询问祖先的内容 刻在甲骨上,希望得到 行动的指示。
▪ 甲骨文的象形意味比较 浓重,内容涉及到殷商 时期的秘密:祭祀、战 争、农事等等,所刻的 文字在书法上有很高的 造诣。
碑刻文献的种类
▪ 碑碣:立于墓道前,列述墓主名讳、里贯、履历。
▪ 墓志铭:将墓志姓名、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他内容刻 在砖石上而埋设于墓中。(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 释》、《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
▪ 摩崖:在天然崖壁上刻字。 ▪ 隋唐以后,寺庙宫观、园林官邸、学堂书院凡兴建修葺必
有立碑。随着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 字碑刻逐步出现。
▪ 释读考证传世文献。 ▪ 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
▪ 例子:利簋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 昏夙有商,辛未,王在偃师,锡有司利金,用做檀 公宝尊彝。”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 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证明武王克商在甲 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 ,确立武王伐商时间为公元 前1046年。
3、甲骨学人与书
▪ 刘鹗的《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 著作。版本:1903年抱 残守缺斋墨印本,1959 年台湾艺文印书馆。
▪ 孙诒让(1848-1908)的 《契文举例》分上下二 卷,用字形比较和偏旁 分析法作考释,解读甲 骨文常用字。常见版本: 1993年齐鲁书社楼学礼 点校本(据原杭州大学 所藏孙氏原稿本)
甲骨四堂
▪ 郭沫若(国古代社会 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 编》。在分期断代,占卜方法复原, 甲骨文例,甲骨缀合校对取得突破性 成绩。
▪ 董作宾(彦堂)(1895-1963)引用 近代田野考古方法入甲骨学领域,研 究方法渐趋科学。
青铜器物的研究
▪ 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很重视前代的青铜器铭文, 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收有四五百个古字,并且 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 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 自宋代以来,金文研究逐步开展。 吕大临《考古 图》体例已相当完善,图象、铭文、释文等项都 已具备。专著录铭文,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 识法帖》,内容颇为丰富。
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 懿荣之狂喜,以厚值留之。
▪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 的中央研究院支持殷墟甲 骨发掘,由从哈佛大学人 类学博士毕业的李济先生 和董作宾先生主持。
系统的文字:甲骨文
▪ 由于甲骨文只发掘于安阳小屯 村的一小块地域,早期学者怀 疑甲骨文是仅使用于 商王朝 王室内部的文字,使用十分狭 隘。
两河流域的苏
美尔人使用楔形文 字,泥版文书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使用 莎草纸书写古文字和图画。
公元6~7世纪羊皮 纸抄本《圣经》
汉字起源是多元的
▪ 考古材料表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黄 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均发现有早期刻划符 号。
山东大汶口文 化中出土陶器上的 符号。有人说象征 着火焰,有人说象 征着大鸟。

近有掊得龟甲者,文如鸟虫,又与彝
器小异。按《周礼》有衅龟之典,未闻铭
勒;其余见于《龟策列传》者,乃有白雉
之灌,酒脯之礼,粱卵之祓,黄绢之裹,
而刻画书契无传焉。假令灼龟以卜,理兆
错迎,璺裂自见,则误以为文字,然非所 论于二千年之旧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 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 —章炳麟:《国故论衡》卷上,浙江图书 馆,1919年版。
▪ 清代汉学风行,崇尚考据,金文研究随之复兴, 最为著名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近代金文研究
▪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 存》,注意铭文与器物本 身相结合的研究,迄今仍 是一种最重要的金文汇集。
▪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 系图录考释》,为青铜器 断代创立标准器比较法, 为科学利用青铜器创造条 件。
现代石刻资料
▪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198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2万多 种拓本。
▪ 《石刻史料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陆续出版。共1-4辑。一般类、地方类、目 录题跋类外,考证、目录、一般类以及地 方志类,凡320种,并附以海外金石,巨细 无遗汇集于一典。
▪ 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检索历代石刻 题跋出处的工具书,案头必备。
风堂金石文字目》)、跋尾(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 尾》、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录文(地方志 中的金石文献,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 补正》)外,进一步出现分代,通纂,证史、书目的方式。 ▪ 概论:晚清时期叶昌炽《语石》10卷。第一部名副其实的 碑刻概论著作,梁启超推为“空前绝后”之作。
▪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 《金文编》
金文研究工具书
▪ 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青铜器 论文索引》。可以了解1986年前的中 国金文研究情况。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994年编著 《殷周金文集成 》完成主题铭文的 收录,共收11983件,记录铭文、字 数、时代、出土地等情况。
▪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有 《金文文献集成》,裒辑古今中外学 者数百人的研究论著二千余种,涉及 领域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著录研 究、器铭考释、文法韵读、断代历法、 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器铭辨伪及学术 史研究等,是目前国内外最完备的有 关商周金文研究的文献总集。
甲骨四堂
▪ 罗振玉(雪堂)1911年《殷 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安 阳小屯村为殷墟,并正确地 判明甲骨是“殷室王朝的遗 物”。不仅解决了甲骨文早 期释读问题,进入以甲骨文 为工具研究礼制和商代历史 的高层次研究。
▪ 王国维(观堂)(1877-1927) 著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 先王考》、《殷商制度论》 等,收于《观堂集林》。
▪ 消耗众多劳动力和社会财富, 目的为了铭记。《墨子·兼爱 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 闻其声,见其色也 ,以其书于 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 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金文的价值
▪ 了解汉字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文字结构发展 的规律,纠正《说文解字》的错讹,探究古字古义, 古代音韵,古代文法均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