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 文献载体[精]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PPT课件

对于因时间久远或不当保存而变形的文献载体, 应进行适当的还原处理,以恢复其原始形态。
05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数 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扫描、拍照、数据库建设等
扫描
01
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将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格式,便于保存和
检索。
拍照
02
利用高清晰度相机对古籍进行拍摄,生成数字图像,适用于珍
贵文献的保护。
用于印刷书籍、报刊、杂志等。
特点
易于携带、阅读方便、易于传播 和保存。
03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特 点与价值
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拥有悠久的 历史,从甲骨文、简牍、帛书到 纸质书籍,历经数千年,承载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内容丰富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包含了各个 领域的学术成果,如哲学、历史、 文学、艺术等,是中华文化传承 的重要载体。
06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应 用与发展
应用:学术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
01
学术研究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为学者提供珍贵的历
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内涵。
02 03
文化教育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 容。通过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培 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是指记录和 保存古典文献的物质载体,是古 典文献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02
文献载体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 人类文明与科技的进步,对于古 典文献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分类:甲骨、竹简、木牍、帛书、纸质文献等
甲骨
竹简
木牍
(完整)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文献的载体和形式•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 →书写型载体(简牍、缣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等) →书写兼印刷型载体(纸) →感应性载体(胶片、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第一节载体形式1。
甲骨•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当时,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求,其得约1500片。
•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收集,共计约5000片。
选出其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罗振玉于1913年先后印行了《殷墟书契后编》等专著,成为研究甲骨文献的必读之书。
•王国维于1917年发表《殷先公先王考》,以实物为依据论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王世系为信史,是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近年又编成《甲骨文合集》,洋洋大观,集甲骨文之大成。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959年社科院编辑《甲骨文合集》13册,后由中华书 局1978-1982年间出版,为甲骨文研究之权威文献。
1970s-1980s,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发掘出土周代甲骨 1000余件,有文字者约300多片,共刻文字约900个。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含拓片)14-15万 片,单字约4500个,可认者不及一半。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 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 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 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 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 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 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 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 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 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 究》,《青铜时代》,《十批判 书》 ,《奴隶制时代》等。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甲骨文的时代及其文献价值。 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
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 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
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殷、周均有金文,又 称铭文、铭辞。现存最早之石刻文为秦刻石鼓文,为刻 于十方鼓形石头上之十首四言诗。秦始皇巡游天下,先 后刻有泰山、琅邪、芝罘、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现 存唯琅邪石刻。后汉“熹平石经”、曹魏“三体石经”亦是 著名石刻文字。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章

⊙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
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 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
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 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 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 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 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 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 被废弃。
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史记》一 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假如 每简30字,需要1.755万枚竹简。《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
牍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 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 “业”。
或胫骨。 它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记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 骨文,由于从殷商废墟出土发现,故又称“殷墟卜辞”或“殷墟 书契”。
龟甲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 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 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 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刻之。以鼎最尊,视为 国家神器,有“问鼎”、“鼎革” 等说法。
楚金文(鄂君启节)
第2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第二节 简牍
简牍实际是古代几种文献载体的 总称。简,指的是竹简、木简; 牍,指的是竹牍和木牍 个的木片叫版,1 尺长的长方形版叫 牍,也叫尺牍。比较狭的版也叫木简。 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将“简”编 连而成的整体叫“策”或“编”,将 版牍捆在一起的叫函。 制作竹简要先用火烤去汁液,以防虫 蛀。烤制过程称为“杀青”或“汗 青”。后来汗青成了史册的代称。
纸张
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古墓出 土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古 纸,被称为“灞桥纸”,它 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 和世界上最早的纸。
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 大作用。
第四节 缩微胶卷
文献的缩微化,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收 藏单位文献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 上许多大型文献收藏单位都将手稿、珍本、 善本等准备长期保存的古籍文献制作成缩微 品加以收藏。 “缩微胶卷”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 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 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的大小。 19世纪普法战争,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 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 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1万种书大 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最大优点是忠实地保持了原件影像的真实性。
金文作品
毛 公 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 ,高53.8 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 47厘米,重34.7公斤 。铭文 的内容说:周宣王即位之初, 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政 务。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 永宝。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石:即刻石,包括石鼓文、碣、 摩崖石刻、墓碑。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世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 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 鼓文”。
2.1文献学之二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甲骨
謂甲骨,龟甲和兽骨的合稱。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 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1.什么叫甲骨?什么是甲骨文? 2.甲骨文字产生并流行于那个朝代? 3. 3.甲骨文的内容有何特点? 4.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何时何地何人? 5.甲骨文出土于何地? 6.甲骨文献发现的意义? 7.甲骨文目前的收藏及文字识读情况? ?
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湖南长沙。 。 有子弹库战国楚墓 有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等(出土文物3000 3000件, 帛书12万字)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帛 画
纸
)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什么时期开始,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为主导的文献载体。
电子
1)什么是电子载体? 2)电子载体的优缺点? 3)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毛公鼎 台北故 物院。 王时铸 《毛公 上的金 金 具有代 其铭文 行,49 是出土 铜器铭 长者。
毛公鼎 (西周晚期)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称“石鼓文”。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 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 六百多字,字体为籀文,亦称“猎碣” ”。今中国考古界 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箭亭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由大篆向小篆 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 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竹简:在中国古代,竹简是一种常见的书写载体。
竹简由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翻阅的书卷。
竹简因其轻便、易保存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记录和传播古代文献。
2. 石刻:石刻是将文字或图像雕刻在石头上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碑刻、石碑、山水石等都是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之一。
石刻因其耐久性强,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使得许多古代文献得以流传至今。
3. 纸质手抄本: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质手抄本成为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形式。
在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们通过手工复制古籍,将其记录在纸上,并且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图书馆和藏书楼。
4. 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用于纪念、记录重要事件或祭祀。
这些青铜器作为历史文献的载体,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
5. 古卷:古代文献也以卷轴形式流传。
卷轴由纸张、丝绸等材料制成,文字沿着卷轴展开,可以逐段阅读。
古代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就是以卷轴形式保存和传播的。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竹简、石刻、纸质手抄本、青铜器和古卷等。
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1。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 竹简体积大、笨重,阅读收藏不便;编连易 断,容易错乱。
五、纸张
❖ 纸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东晋几乎完全取代了 竹帛书。
❖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 1957年,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汉墓曾发现中国早期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西周“墙”铜盘,铭文284字,记载了西 周时期各先王的业绩和贵族徽氏的家族历
铭文的功用和字数
进入周代,青铜器皿被用作容器和生活用具, “列鼎而食”,“钟鸣鼎食”等成语都反映 了这种状况。同时还用作地位、财富、权力 的象征,贵族们在举行祭祀宴飨婚礼冠礼等 重大仪式时,多使用。而且习惯在重大仪式 上专门铸造一件青铜器用作纪念。
秦泰山石刻
石经
已经很接近正式的书籍了
以石为文献载体,一方面坚实而 不易泯灭,利于保存文献的原始 面貌。
另一方面石已经被用作专门的载 体。
刻经于石为石经,最早的是东汉末年蔡 邕所刻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
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 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 读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石刻之祖”。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 小篆。
四、简牍 简牍,《说文》:“简,牒也。”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竹谓之简, 木谓之牒。”《说文》:“牍,书版 也。”段玉裁注:“厚者为牍,薄者 为牒。” “简”字从“竹”,“牍” 字从“片”,《说文》曰:“片,判 木也。”
竹简的形制是:简一般的用狭长竹 片制成,宽约半寸,长度不一。陈 梦家指出:“凡编简为册的,因编 册可以成卷,所以简必狭长,只能 容一行。”
思考:“汗青”一词是什么意思?
甲骨之父王懿荣
郭沫若
董作宾
罗振玉
王国维
孙诒让《契文举例》 罗振玉 《殷墟书契》(前编)、 《殷墟书契菁华》(续编)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甲骨文编》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
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 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 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 的学问——甲骨学。
本章内容: 1、了解文献的几种载体的相关知识; 2、纸质文献的装帧形式的演变;
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 1、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相关知识 1899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 阳小屯村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 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2、甲骨文图片
•牛 车 女 弃 休 采 牢 盥 秉 好
监 即 伐 既 益 取 安 子大
二、金 1、金文的相关知识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 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 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 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 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 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2、金文图片
毛 公 鼎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 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 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
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 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 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 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 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 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 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 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 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 “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 兆的样子。
甲骨文的研究情况: 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 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 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 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 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 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 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 堂堂堂,郭董罗王”。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 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 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 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 “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 母亲戊而铸造的。
三、石
在石头上刻字由来已久,在周代就已经 出现。《穆天子传》卷二﹙又名《周穆 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 一﹚:“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 铭迹于悬圃之上,以昭后世。”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史 颂 鼎
•年代:西周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 公斤。特征:此器物大立耳,垂腹,近 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部上 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 铭文共六十二个字,记载了史颂受周王 之命省视苏国。
《左传》曰:“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 为九州;后夏启,令九州牧,献青铜, 铸九鼎。”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 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 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 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 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 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 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 朝称为“定鼎”。
• 隹(唯)三年五月丁巳, • 王才(在)宗周, • 令史頌省蘇 (姻)友、里君、百生(姓), • 帥堣(偶)盩于成周, • 休又(有)成事, • 蘇賓章(璋)、马亖(四)匹、吉金, • 用乍䵼彝, • 頌其万年無彊(疆), • 日 (揚)天子 (景)令(命), • 子子孫孫永寶用。
司 母 戊
郭璞注:“谓勒石铭功德也。秦始皇、 汉武帝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 类也。”
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 十分深远。代表性的刻石主要有:“周 秦石刻、熹平石刻、正始石经、开成石 经、广政石经、嘉祐石经、绍兴石经、 乾隆石经”等。石经和石刻书籍,使得 许多古籍版本得以流传,对保存和传承 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价值。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来传递信息,这种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 有很大的 打破了口耳相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 限性。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符号需要一 定的物质媒介才能完成传递信息的任 务,文献资料主要是由文字记载的, 它的传承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自 古至今,文献的载体有以下几种:甲 骨、金石、简牍、缣帛和纸张。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