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国民性之点滴思考

提到“国民性”这个词,比较官方、正式的解释是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它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向每个人的性格与习惯一样也有优缺点,并对该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国民性”的定义、概念及内容,中外的不少学者、哲人、社会学家都大大小小做过不少研究。美国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民族性格》中将其称之为民族国家的“众趋人格”。从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夹缝中求生时,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严复提出了“三民”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梁启超的“新民说”更是系统论述了改革国民性的问题。他们用自己的感悟与清醒想要唤醒国人,让中国真正找到生存富强不畏强敌的道路。而且,尽管从今天来看,当时的挣扎与浮沉没有为中国带来直接效应,然而这些对国民性的思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并为中国之后一系列的试图改良或是改革的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与理论基础。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对于国民性这个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词语,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追求、价值理念、理想基础、风俗习惯、生态文明、社区文化、交流沟通、教育公益……这些无不反映了中国的国民形象,而其中所映射出来的所谓中国人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国民性。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整个社会中塑造出中国独特的氛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同时每个人对它的看法或许也不同,它随着历史的脚步,随着全球的步伐,变化,升华。然而历史发展至今,有一点我相信是不变的,整体的国民性是每个人生活的总和,每个人的生活是整体的国民性的代表与象征。

那么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当代大学生的一员,以我自己来看看国民性的内容,剖析中国的变化、飞腾,尽管只是一家之言,尽管略显小气狭隘,但想必还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首先谈谈理想,我觉得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很基本的基础理念,这是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奋斗的方向,那么自然从中也可以看到人心中真正需要什么、相信什么、敬仰什么,

以及一系列的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

按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成功的定义是很广泛的概念,也可以有很多种,我认为能够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用奋斗挣取生活的快乐就是成功。喜欢惊心动魄、豪迈非常的诗句,它们让我有奋斗的动力,宽广的内心,也喜欢宁静淡定的从容,它会让我有思考决策的稳健。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女强人,驰骋商界,这或许是商品化,经济化的今天很多人的追求,充满火药味的竞争让我们养成了拼杀的习惯,但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心中对平静的呼唤。所以常常觉得自己是很矛盾的人,一方面渴望“走出去”,一方面又害怕“走出去”,害怕真正有一天迷失了自我,生活只是忙碌,没来得及思考就走过了。

就像今天的社会,很多人用浮躁来形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今中国的国情与风气,很大程度上说,是这样。人情世故,网络恶搞,道德滑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对中国的各种现象进行批判,毕竟目前来说这种现象还是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的,是有所改观的,但这种现象还是存在,中国历史的国民性像是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生活的艰难迫使人们走歪门邪道而谋取生活的继续发展都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影响。当今的浮躁不能说是生活的迫使,应当说是文化的流失导致的,所以各种恶俗的事物出现而影响整体的国民性。但我相信很多人心中还是像我一样潜意识里渴望和谐,期盼宁静祥和的社会、生活气氛,追求深邃、典雅的文化氛围。但是要发展经济还是不得不追求利益、金钱,而把很多富翁的创业历程奉为经典。我不是说这种做法一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在竞争拼搏的过程中,我们的各种能力,诸如组织协调能力、演讲辩论技巧等都能得到显著提高,生活的经验与磨砺或许能让我们在老年的时候回过头来更加从容。我只是很自我的认为很多人是像我一样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而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在文化特征上,中国的特点也很突出,这不仅仅是几幅帖、几幅画或是诗词散文单方面的影响。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中人们的普遍心理,普遍行为习惯,这本身也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文化内涵。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疑惑、感慨,而用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这种形式也是国民性的一种体现。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含蓄的。当然不排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民在与世界交流的过程当中,眼界开阔了,视野拓宽了,于是在开放性与直接性上有一些增强。但是,总体上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还是倾向于含蓄内敛的。在我的家庭里,可能我会对妈妈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感情,在公众场合也能流利顺畅的表达。但是,对于很多我们的父辈,像我的父亲,就很少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人甚至是家人倾诉自己的痛苦、烦闷,这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我们看中国人的讲话,像我们平

时的交流,当中国人想要表达一些与情境有些格格不入的或是难以开口的话时,常常会采用委婉的方式,出于好意的话可能是不愿伤人,隐藏恶意的话便是话里藏针,这使得中国人的交流显得很是复杂,所以才会有城府极深之人,所以很多大学生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常常因为讲话不当而得到教训,这种语言文化从古延续至今。在一些礼节上,中国人常常奉行的是谦逊、沉稳的处世态度,希望能有和谐和平的环境,所以看中国的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如果说前面说到的浮躁的问题是经济体制下的负面产物,那么在文化方面的内敛委婉含蓄在我看来是优缺点兼具的。一方面,他会对整个社会的欣欣向荣的和谐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许不利于真实想法公开而造成误会等问题进而产生一些社会矛盾。

另外,说到文化,不得不提中国的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在民族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从器物救国到制度救国最后到文化救国,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与深刻的过程。那么在今天,器物与制度蓬勃发展,文化却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前面说到社会的浮躁现象,文化流失肯定是当中的重要原因,各种恶搞的出现让我们思考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以我来看,确实对于好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却并不了解,对此,我也感到很内疚。相较之下,对于西方的文化及礼仪,像是圣诞节、万圣节等等很多大学生们包括我倒是十分推崇,纷纷办聚会、过节日,不在乎生肖属相却对星座痴迷不改,这种文化环境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显然是不利的。国家的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作为中华儿女,不否认我们可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应当始终被我们奉为价值体系的核心,这样社会的浮躁之气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的国家环境即国民性才会变得更加深邃、有内涵。

其次,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人们自古以来崇敬奉献为公的人,讲究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才算是实践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还是很难做到的。尤其在今天,还是经济的发展上的问题例如一些贫富分配不均的现象然很多人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了不信任,觉得应先为自己谋利益。

我们今天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学雷锋,用心宣扬奉献精神,应当是说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像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评选,那些触动心灵的人物,郭明义、最美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都是行动与心灵的楷模。但是小市民的心理在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心中还是无法完全消除。不否认,我自己也存在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吃亏,都渴望自己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有和谐的家庭环境,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最终希望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只有建立起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们

的生活状态,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要建立起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善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从我来说看,怎么说,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我不否认,这是很多中国人在这种谈及道德的问题上的普遍心理,当大多数人都在乱扔垃圾、私敛财物时,你怎么忍心自己吃亏,于是便丢弃曾经信誓旦旦的原则,加入到其中去。这个时候,保持自身的追求,坚持原则、用行动来践行道德的人绝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出淤泥而不染,确实是难以做到的,那么也就是说,构建一种每个人自觉行动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看看当下的中国,应当说,道德的力量较之从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是深刻了很多的。近些年来,关于公益、关于人文关怀都在大街小巷里传播开来,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我想应该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就开始做好,不再让宣传的道德理念与实际行动背道而驰,让每个人看到希望,同时每个人自身比如我尽力改掉自身的坏毛病,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每个人,积极奉献、践行道德,加入到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点点滴滴,从身边做起,不再让摔倒的老人无人扶、偷盗横行却无人理会的现象发生,让大家都体会到关爱与奉献的温暖,让人间充满爱!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中国整体的思想认识在我看来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但是,它的不完善性、不合理性却亟待改善。那么,现在就是该行动的时候了,我愿意和身边的每个人一起,众人拾柴火焰高,使和谐的人文环境在身边真正实现。

纵观以上的分析,在我看来,整个国家的理想即价值体系、文化倾向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国国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指引行动,思想构建和谐,文化深入社会。

当近代中国遭受一系列的民族危机之时,无数的思想先锋们前仆后继用一生去努力,在风云际会之际,军阀割据之时提出改造和重建国民性的思想,用他们的思想启蒙着蒙昧的国人,以期中国能独立自强。然而,他们所期望的中国的模样是富强的、民主的、自由和谐的,那么我们今天做到了多少呢?存在不完美就要改善,我想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有勇气、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做到更好,这些先杰们和今天的我们都期望看到一个更新更好的中国,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从我开始,一点一滴,我会努力去改变去创造去分享去奉献,奉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充实自己,做好新时代的大学生!相信滴水穿石,相信集体的力量强大到无可阻挡,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我们的大中国,那么就会拼尽全力使她变得更美好!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

浅谈《丰乳肥臀》中的国民性问题 摘要: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文学界对此赞誉者有之,批判者有之。赞誉者认为莫言将中国的文学推向了世界,意味着中国文学终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批判者认为莫言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通过丑化中国形象来迎合西方社会。笔者认同后一种观点,并就《丰乳肥臀》一书中体现的所谓的国民性问题进行梳理,对其产生、发展和影响做了比较粗浅的阐述,并揭露了其所蕴含的殖民本质问题,而莫言获奖恰好是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西方的殖民需要。 关键词:国民性;殖民话语;中国形象 Mainly talks about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buxom Abstract:Mo yan won the 2012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champion have, critics. Admirers that mo yan will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world, means that Chinese literature finally w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ritics argue that mo yan award because his image by demonizing China to cater to western society. I agree with the latter view, reflected in the book a buxom to comb, the so-called national issues,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n its made a systematic elaboration, and revealed their inherent nature of the colonial problem, and mo yan who happened to be the winning is to cater to the western colonial needs. Key words:National character; The colonial discourse; China's image

近代史国民性报告1

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国民性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国民性是一国大多 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 心因素。这是比较官方的解释,但我个人认为解释国民性一句话就可以,就是国民素质。国民性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 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最近翻阅了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书,里面有一句话我看了以后觉 得很有意思。该句如下:“今天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也是由历史塑造的。——张宏杰”。照此 所说,我国现今社会国民性的变化也能够从历史中找到答案。这就为我们对国民性的 思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那现在就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中国国民性的变化。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 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启超说:“凡是经过重重内乱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纯洁国民性的,内乱会在老百姓 心目中培养起六种倾向: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纵 观我们这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战争的不断进行,各种争斗持续,我们民众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复杂,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这些都是在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 为了更具体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这主要以元明清以来的历史为主,来细致的分 析一下我们国民性的变化。 中国文明的倒退,参考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我认为是从元朝开始的,宋朝以前中国都是由汉族人统治,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巅峰;而到了元朝,蒙古人 一直比较残暴,靠暴力统治;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先生是农民出身,则是专制集权到 顶峰,他认为凡是威胁到朱家统治的,文人、商人阶级,有目的地进行清除和屠杀, 往往是满门抄斩;到了清朝也是如此,扬州十日屠城,杀死80万人;嘉定三屠,浮尸满河。 清史记载,清朝入关以前,经常跑到关内烧杀抢掠,非常残忍,从东北跑到山东,就是为了抢牲口、抢人,清兵向努尔哈赤汇报时,是把人、马、牛、驴混到一起的, 因为满族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发展过来的,所以满族大臣喜欢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

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由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 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 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 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 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关于鲁迅国民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多元文化论文摘要:鲁迅对半殖民地民族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有利于唤醒民众,自我拯救。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封建文化,吸纳现代文化,才能使民族解脱包袱,在现代文明之路上前行。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七十多年了,但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战士,鲁迅不只属于2O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更属于未来的世界。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一、鲁迅的国民性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超阶级、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探究和改造“国民性”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孜孜不懈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鲁迅“国民性探讨”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出发,特别着重于挖掘国民“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着意于对国民性改造。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犀利批判上。早在留学日本时期,他就经常与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等问题。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击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人肉筵席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这人肉筵席的维护者。纵观鲁迅的内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描写,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将病态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无人可比肩,但鲁迅的创作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没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鲁迅的后期主要从事杂文创作,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虽然作品大多为当时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服务,但仍无情刮析了许多“正人君子”的灵魂,撕下了他们的面具,或借尊孑L以复古,或借友邦而卖国,同时对国民病态无情地嘲讽。翻开鲁迅的作品,无一不是侵染浓郁情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鞭笞入骨,痛心疾首的是国民缺乏觉悟的精神疾病,先知先觉地指出:“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1][2][3]下一页二、鲁迅国民性的历史意义[!--empirenews.page--]源于19世纪末的严复、梁启超等的新文化运动,到2O世纪初以鲁迅、陈独秀等为代表将其推向了高潮,特别是鲁迅以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引领着新文化运动。经历“五四”波澜荡涤,逐渐看清了民族衰落,国家积贫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整体的不觉悟和病态,并且深知已是病人膏肓,“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动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另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鲁迅知难而进,自觉地拿起这鞭子抽打拷问自己,更拷问民族的灵魂。在黑暗中探求民族的出路,正如尼采所说的“超人”一般来唤醒灵魂,解救民众。鲁迅的意义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鲁迅是当代的文学巨匠,当代文学的奠基人。更是一个思想者,但不管文学上还是思想上,他的成就更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犀利批判上。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意识到“农民是中国国民的大多数,落后民族的国民性必然带有浓厚的农民色彩”这一基本国情,因此他将观照的视线主要对准了广大农村的农民,其次为底层的知识分子。亲历了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不了了之,鲁迅敏锐观察到国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是显露出愚昧、麻木状态的“看客”,感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三、国民性与传统文化的现实思考鲁迅早已离开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然不是鲁迅所处的“非人间”,但从根本上说,我们是传承着鲁迅时代的民族,或者说我们是鲁迅时代之前的民族。不说五千年,因为太久远,留给考古专家去研究吧。至诚至圣的孔夫子、孟夫子,是有《论语》等专门记载的,仅仅是

让国民性更好些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大家或许记忆犹新: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吸毒者李桂芳三岁的女儿李思怡被锁在家中活活饿死的事件。 李桂芳因在一家超市偷窃两瓶洗发水而被押送派出所,后被确认为吸毒人员而送往戒毒所强制戒毒。其间,李桂芳多次向派出所及戒毒所提出自己三岁的女儿被独自锁在家中,竟无人理睬。十七天后,小思怡尸体发出的腐臭味才让人们发现了这个三岁小生灵的惨死。 学者康晓光先生前往事发地调查此事,并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对调查过程的感受。他写道: 在我去事发地调查时,为了提高效率,我找到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希望他能够帮助我联系有关机构。这位朋友告诉我,李思怡事件影响很大、很恶劣,不用请示他就知道,领导不会同意他帮助我。他还说,如果他今天帮助了我,明天他百分之百就要“下课”。于是,我只好提出“最低要求”,请他给我带个路。他说那也不行。他不想为维护正义付出一丁点的代价。 康先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权威主义的政府应该更好些。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不是没有保护李思怡的法律和制度,而是各级官员不能尽职尽责地把这些法律和制度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权威主义政府更好些。笔者以为,这一结论固然不错,但从这一现象中,我们似乎还应该得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结论,那就是“让我们的国民性更好些”。康先生的那位朋友十分清楚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却不肯为维护正义付出哪怕一丁点儿的代价,类似的问题还不光出在官员身上,也相当普遍地体现在我们的国民身上。 比如,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被小偷偷了,当小偷被抓的时候,被偷者居然不敢当着小偷的面承认自己被偷;或者抓住小偷的公安人员需要被偷者到派出所作一个证明,得到的也往往是拒绝的答复。在一辆长途汽车里,若发生暴徒抢劫、强*之类的事情,车中其他乘客默不作声是常见的情形。倒不是说所有乘客都没有同情心,而是没有反抗****的胆量。还有这样的事情:当公共汽车里有人丢了东西,行窃者已被发现就在车里,司机要将车子开到附近派出所以便公安抓捕,车里的多数乘客会因为耽误他们一点时间而群起反对。 前不久,笔者在由浙江义乌赴宁波的长途汽车里也亲身感受了一个类似的事件:随车的受雇服务人员违章在车里抽烟,烟灰被风刮到我的身上,将衬衣和裤子烧破了几个洞。下车时,我要求对方赔偿,岂料对方身上一文不名,我遂要求该车司机赔偿,因为那位服务人员是受雇于他的,我在车里受到的损失,他也负有责任。但司机以不是他肇的事为由拒绝赔偿,双方遂起争议。这时,车里的乘客站出来,完全不顾事情的是非,纷纷指责我耽误了他们的时间。我想,这时我如果以流氓暴徒的姿态出现,他们谁也不敢吭一声。但当他们发现你是讲理的常人时,就对你毫不客气了。这类不胜枚举的事例说明,“欺软怕硬”和“

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国民性之点滴思考 提到“国民性”这个词,比较官方、正式的解释是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它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向每个人的性格与习惯一样也有优缺点,并对该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国民性”的定义、概念及内容,中外的不少学者、哲人、社会学家都大大小小做过不少研究。美国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民族性格》中将其称之为民族国家的“众趋人格”。从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夹缝中求生时,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严复提出了“三民”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梁启超的“新民说”更是系统论述了改革国民性的问题。他们用自己的感悟与清醒想要唤醒国人,让中国真正找到生存富强不畏强敌的道路。而且,尽管从今天来看,当时的挣扎与浮沉没有为中国带来直接效应,然而这些对国民性的思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并为中国之后一系列的试图改良或是改革的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与理论基础。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对于国民性这个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词语,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追求、价值理念、理想基础、风俗习惯、生态文明、社区文化、交流沟通、教育公益……这些无不反映了中国的国民形象,而其中所映射出来的所谓中国人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国民性。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整个社会中塑造出中国独特的氛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同时每个人对它的看法或许也不同,它随着历史的脚步,随着全球的步伐,变化,升华。然而历史发展至今,有一点我相信是不变的,整体的国民性是每个人生活的总和,每个人的生活是整体的国民性的代表与象征。 那么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当代大学生的一员,以我自己来看看国民性的内容,剖析中国的变化、飞腾,尽管只是一家之言,尽管略显小气狭隘,但想必还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首先谈谈理想,我觉得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很基本的基础理念,这是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奋斗的方向,那么自然从中也可以看到人心中真正需要什么、相信什么、敬仰什么,

《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

介绍张锡勤教授的《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 濂溪公子 今天读到了一篇好论文,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是介绍这篇论文,所以其中大量引用原文,其中论文的第二部分我全部抄了过来。 这篇论文共分五部分,前边是概述,正文分为三大部分,加上一个简短的结尾。 概述中作者说“要求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一件大事,它曾受到几代中国改革者的持续关注。”“从这一问题提出之日起,提出者们所说的…国民性?乃是指中国…民性?、…积习?中的…劣根性?,所要解决的乃是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人的近代化(现代化)、进而实现社会近代化(现代化)的问题。” 正文第一部分,作者指出,首先是外国人的评价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国民性问题,然后是严复介绍的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梁启超又对这一学说做了发挥和宣传。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政见不同的维新派和革命党人的基本认识并无分歧。 正文的第二部分论述的是我们的国民性到底是什么,我把这部分内容全抄过来。 二 要想改造国民性,第一步工作无疑是梳理、揭示那时中国人身上的种种“劣下之根性”。最早从事这一工作的是梁启超。1901年,在《中国积弱溯源论》这篇长文中,梁启超将中国人“人心风俗”上的劣点归结为“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等六方面。次年,在《新民说》中他又作了较细的剖析。他认为,“我祖国民性之缺点不下十百”,主要表现为缺乏公德观念、无国家思想、又无进取冒险性质、无自尊性质、权利与义务观念薄弱……。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又在一系列文章中对中国人的各种缺点、劣点作了更全面也更尖锐的揭示。所列举的有:“好利无耻”、“老大病夫”、“不洁如豕”、“黄金崇拜”、“工于诈伪”、“不诚无信”、缺乏同情心,等等。陈独秀竟认为,当时“中华民族种种腐败堕落”,业已“到人类普遍资格之水平线以下”,令人“惭愧、悲愤、哀伤”。(《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其措辞既极端尖锐也极其沉痛。值得提起的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所创作的小说,对病态的中国社会的各色中国人的种种缺陷、弱点作了入木三分的生动刻画,比一些理论文章影响更深。 中国近代的改革者、新学家们进而揭示,中国人的弱点、劣点虽有诸多表现,但最根本的则是奴隶性。因此,从20世纪初开始,新学家们对国民劣根性的清算又集中表现为对奴隶性的清算。最早从事这一揭露、批判的是梁启超、麦孟华等维新派思想家;继起的革命派思想家、宣传家也发表了大量剖析、批判奴隶性的文章。对于奴隶性的种种丑恶表现,他们先后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如: 奴隶则既无自治之力,亦无独立之心。……言主人之言,事主人之事。依赖之外无思想,服从之外无性质,谀媚之外无笑语,奔走之外无事业,侍候之外无精神。呼之不敢不来,麾之不敢不去,命之生不敢不生,命之死亦不敢不死。得主人之一盼、博主人之一笑,则如获至宝,如膺九锡,如等天堂,嚣然夸耀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 [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 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日本的历史 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 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深刻认 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 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 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构 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 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 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 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 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 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 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 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 国的文化差异。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 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 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 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 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 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有 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 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 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除此 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oooo 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可见同姓不婚的法律根本不符合当时日本的风俗。 再如,“异姓不葬”这一在中国至关重要的人伦规范在日本能够得到轻易变通。异姓的养子女婿在改变了姓氏之后,就可以进入家庭,继承家业,而是否具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反之,如果没有继承和管理家业的能力及良好的资质,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可能被剥夺家业继承权。据日本学者考证,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期,日本男子的四分之一是养子,且主要是异姓的女婿』?]这就是所谓“暖帘重于家业”,十足体现出日本人的实用主义原则。日本人重家业而轻血缘的态度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封闭性,使人们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依据品德和才能标准选择家业继承人,这种态度不仅维护了家业和家族企业的延续,使日本随处可见拥有百年以上、甚或数百年历史的企业或店铺,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又如,日本人为了家族的整体利益,连自然的、血缘的辈分秩序也可以进行调整。辈分是在中国家族内部用以区别长幼、规范血缘秩序的等级制度,辈分秩序不仅深深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显现在人的姓名中。而对于注重纵式家族秩序的日本人来说,“代”是按家业继承情况而划定的,即使出生就决定了的人伦关系——祖孙、父子、兄弟,也可以因家业继承的需要而改变之。因此,在日本历史上,常常有弟弟当哥哥的养子,孙子当爷爷的养子这样的。差了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人们对现实利益的追 7l

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

鲁迅国民性的研究 内容摘要:鲁迅,我国的文学大师,他以文学为介质,批判性地反思传统,叩问人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意图以“救心”唤醒、通达社会的整体性自觉,实现国民理想人格的重建。本文从“国民性”概念、“国民性剖析”思想入手,探讨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成因。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吃人奴性看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代表,被学术界认作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鲁迅小说有三十三篇,其中二十五篇是近现代题材,收集在《呐喊》、《彷徨》两个集子里。内容主要是反封建——彻底地反封建,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社会。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赋予了小说的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由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他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把传统的手法和外国的良规融合再造,创作出崭新的现代新小说,把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新阶段。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遵命文学”,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的为人生,先是与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后来又是与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是同他对历史的深邃观察,对现实的锐利透视、敏感的反映和严密的分析紧密相联的,这就使鲁迅的小说把握了重大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具有了历史和现实的深度,熔铸了博大精深的作品内涵,真实反映了中国人们的愿望、要求和历史命运。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和国民全体的个性化特性相对应而言,“国民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征。从结构上看,国民性具有系统性,一般的讲,涉及结构的几个层面,即行为方式、文化和社会心理。 由“国民性”一说,发展成“国民性剖析”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严复、梁启超、胡适等思想家从社会文化、人文意识等层面,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反省、批判,以革新国民人格、提高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他们沉痛地思考过关于国民精神中存在的瘤弊,以及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如何才一有可能提高的问题,这些无疑都是属于对“国民性”问题的一种探讨,鲁迅继承前人,并从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维度,对“国民性”做出了深刻剖析。祖国危亡的现实、前代思想家与国外“国民性”思想的浸润、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等因子,促成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发展:早期,倡导“立人”,呼唤人格独立;中期,反思传统,对国民劣根性展开社会的、文化的批判,疗救病态的国民人格;后期,采用阶级分析法,剖析不同阶层的国民性,以铸造新的“民族魂”。 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这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鲁迅披露“瞒和骗”、“卑与怯”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呐喊·自序》(1922) 昏乱的祖先,养出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又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者,但却又绝得日见其光荣。 ——《坟·论睁了眼看》 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两地书·第一集(八)》(1925年) 中国国民性的堕落,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国家,他们也未必为“家”设想。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但这是历史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去掉。我对于攻打这些病根的工作,倘有可为,现在还不想放手,但即使有效,也恐很迟,我自己看不见了。 ——《两地书·第一集(十)》(1925) 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 ——《伪自由书·观斗》(1933) 乡下人捉进知县衙门去,打完屁股之后,叩一个头道:“谢大老爷!”这情形是特异的中国民族所特有的。 ——《从胡须说到牙齿》(1925年) 造化赋给我们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弯曲的,弯腰曲背,在中国是一种常态,逆来尚须顺受,顺来自然更当顺受了。所以我们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1934年)

典型的特征性

(一)典型的特征性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成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杜甫的《兵车行》,是通过一个场景,给我们留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件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夫妻对面不相识”的人际关系,让你产生透心的悲凉。也就是说,上述诸因素无论哪一种被“特征化”了,都可以产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尔扎克说:“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原则,是要求调动这一切方面特征化的表现力为形成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服务。这样,对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了。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说到底,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典型,同样表现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丰厚的历史意蕴。在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仅就大的方面讲有:(1)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2)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3)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4)对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的准确揭示;(5)对“阿Q相”和“精神胜利”的批判;(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显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认为,他还有全人类的意义。总之,他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阿Q。不读阿Q,何以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读阿Q,怎能知道中国人曾经有过怎样屈辱的历史和苦难的人生!这便是典型提供的丰厚的历史意蕴。 (三)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

老舍与国民性

老舍与国民性 庞永青 摘要:老舍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他一生创作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承载形形色色国民性形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发展了鲁迅等对国民性的看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用一个普通市民的眼睛看待国民性,他眼中的国民性是全面的、发展的,从简单的善恶对立发展到辨证的交错组合。他笔下的国民性丰富多彩,他既写出了其落后、腐朽、麻木、愚弱、妥协的一面,又写出了其进步性,优秀善良、自尊、狭义、勤劳、坚忍反抗的一面。而且他笔下的前一面是向后一面转化的。但其主流是他精心塑造和描写的大量平凡而又复杂的中间人物。老舍是集传统精神之大成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内心世界与处世态度存在着矛盾,因而他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识分子。 关键词:国民性;国民精神;民族性 Lao She and nationality Pang Yongqing Abstrac t:Lao She will be knowledgeable of East and West literature master, his life has created the innumerable classical works,he has portrayed a series of load bearing nationalistic image lifelike character of all forms in these works for us.He has developed Lu Xun and so on to the nationalistic view,and forms the oneself unique opinion.He uses an ordinary resident's eye regarding nationality,in his eye nationality is comprehensive,the development,develops dialectically to from the simple good and evil opposition interlocks the combination.His writing nationality is richly colorful,he both has written its backwardness,decayed,numb,simpleminded weak, compromise one side,and has written its progressive,outstanding good,the self-respect,the narrow sense,industrious,endure the revolt one side.Moreover his writing front is at the same time backward transforms at the same time.But its mainstream is he molds and the description carefully massive ordinary and the complex middl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8904441.html,o She is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who the collection tradition spirit accomplishes,his inner world with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manner to have the contradiction,thus he also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intellectual. Keywords:Nationalit;National spirit;National characteristic 一、老舍与国民性 民族精神、国民精神、国民性这一类词的推广运用,来自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鲁迅以他那尖锐的目光和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我们民

鲁迅小说国民性和群众麻木

(一)鲁迅小说艺术性研究 1.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客”的深刻体验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6] 正是这些麻木的、不觉醒的国民 所构成的铁屋让鲁迅深感空虚的悲凉,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对这些以他人痛苦为自己欢乐的民众给予了精辟的批判,并把这一类冷眼的旁观者定义为“看客”,让这群看客成为 这个民族的深刻的精神烙印。对中学生而言,学习鲁迅小说,对“看客”形象的理解和 批判,无疑,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会潜移默化地起到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 真实的现实生活、鲁迅个人的经历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的重要来源,看客促使 鲁迅的人生及他看待我们这个民族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折。早在仙台求学时,“幻灯片” 事件,让鲁迅深感这个民族的耻辱、麻木而冷漠的病态存在。《药》这篇小说应该说是 最直接的对“幻灯片”事件的注解,同样是刑场,同样是围观,杀人的、被杀的、看杀 人的与被杀的,都是愚弱的同胞,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夏瑜被杀是为拯救看客,看客围观仅为取乐与满足看杀头的快感,这使得鲁迅《药》的主旨陷入了极浓郁、极深厚的悲哀之中。民族的忧患,个人的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之源,以“立人”为启蒙文学立场,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因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便成了鲁迅先生批判的对象,这一形象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正是鲁迅才使“看客”这一群体形象上升为针砭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时弊的艺术经 典。 纵观这些描写看客的作品,“看客”似乎无处不在,触痛了鲁迅的灵魂。围观者的 姿态,是这个民族的生存巨大现实困境,看客的存在是人性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看客就是这种艺术化的悲剧对象 (二)鲁迅小说思想性研究 1.沉重的“隔膜” 现实中的鲁迅,与我们所听到、从作品中看到的鲁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鲁迅的思 想从始至终都和许多人是发生冲突的,有时甚至很严重,在论战中,有从敌方战壕投来的明枪,但更多的是让鲁迅感受到的由革命阵营内部射来的暗箭,其中不乏他信任者,最为突出的就是鲁迅和徐懋庸的矛盾。鲁迅死后,徐懋庸写了挽联:“敌乎,友乎?余 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以此来表达深重的无奈和遗憾。事实上,鲁迅的 论敌,几乎没有私敌,都是为了思想和主张的不和而挑起论争。但很多人因此而在公开场合刁难鲁迅,甚至以告密的方式来要挟鲁迅,让鲁迅深感人性的阴暗。无论后来给鲁迅冠以何种称号,但鲁迅首先是一位作家、学者,所以,有许多时候,这种争论仅是因为政治主张或是文艺思想的偏差,鲁迅是抓住黑暗不肯放松的,因此便让很多人不理解,转而将其视为敌人群起攻之。在对付一而再,再而三的恶意中伤中,耗费了鲁迅相当多的精力,无论标榜正义的一方,还是反动势力的帮凶文人,都将他视为异端,这样的状况,让鲁迅深感人与人之间的深重的隔膜。作为思想者,鲁迅并没有因为外界对他的不理解抛弃现世,也未因外界对他的恶意中伤而消沉,这反而促使他挖掘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根源,进而触发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从数量上看,小说这一文体只占鲁迅作品较小的一部分;然而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方 面来衡量,鲁迅小说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因而,隔膜,这一具有永恒性的话题,也许只是鲁迅小说的冰山一角,但即使就是这一个角,也会在鲁迅小说精神中放射出不朽的

解剖日本国民性

亲戚?友邦?世仇?——解剖日本国民性(合集版,原创,长帖) 俺断断续续写过一个系列帖子来解剖日本的国民性,蒙某论坛斑竹邀请,这次把它们整理一下。 在很多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文章中,往往偏重于残忍或者朴实,设计的精巧或者思想的僵硬,在某些所谓“真正的亲日派”和“知日派”的文章中,也没能把菊与刀的矛盾根源解释清楚,那么,俺就来试试。 1.地理因素 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地理将决定性格。 日本处于地震高发区,正好俺是唐山人,可能在地震多发区居住的人才会体会那种随时可能over的感觉。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紧迫感,所以只要想作的事情,就要抓紧做完。日本人往往会显得很急躁,无太长远的规划,缺乏战略构想,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很明显。同样,韩国人也往往如此,这与韩国的常年战乱和战争危机感有关,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日本的地域狭长,回旋余地很小(和中国正好相反),如果发生战乱,不能象中国老百姓那样跑来跑去,更不能躲进深山老林修道成仙,只能硬拼或者归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这就意味着日本人只能崇拜强权,或老实的做顺民,或死拼到底,他们崇拜的是这两种极端。 在其国内战争时,哪个大名胳膊粗力气大,就活该人家“挟天皇以令诸侯”,而战败者只能自杀或者归顺,反正很少能再获得“道义”上的支持。 这也可以解释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厌恶感之一:很多地区“投降”的挺快,却不安心做“顺民”,不承认“皇军”的“占领”地位,打又不正式的打,却总是“骚扰”“皇军”,良民大大的不是!而对于中国军人苦战至死者多尊敬有加。因为这就是日本的道德观,日本人尊重两极,而藐视中间,两极皆善,唯中间恶。 日本是一个岛国,那就意味着四面受敌,而日本的国土形状很狭长,只要南北两端受到牵制,不能相顾,必然全国震动。由于没有战略纵深,所以只要敌人能登陆,并建立桥头堡,军心必溃。日本人明白这点,所以力图御敌于海上,只要海上失利,只能投降。 常有人把日本和另一个大岛国英国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面对的大陆区别很大。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