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期文字载体的变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石 雕
除陶器、甲骨、青铜器之外,古人还在石头 上刻字,谓之石雕。 《墨子》书中有“镂于金石”之说。战国时 代,在石头上刻字已经流行。
最早的石雕:石鼓
现存最早的石雕是陕西出土的石鼓, 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石刻. 为花岗石质,圆顶平底,高约90厘 米,直径约60厘米,共十件,原文 700余字,现存272字。雕刻在 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典和佛、道经 典,谓之石经。 石经。 石经
带有文字的龟甲
3.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带有铭文的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直到 前5世纪止,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大体 相当于夏、商、周以至春秋时期,大约在商 代晚期的第二期铜器上才出现铭文。 较早的铭文只有几个字,商代末年开始有较 长的铭文,最长的有三、四十个字. 西周的铜器铭文增多,有近500字的长文,多 为与祀典、锡命、征伐,契约有关的记录。 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我国许多古代文献,因 此后人称之为青铜器的书。
熹平石经残片(东汉) 熹平石经残片(东汉)
熹平石经拓片
熹平石经之后,历代都有石经传世,如三国时期的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241)刻成古文、 篆文、隶书3种书体的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 唐文宗开成二年的《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 五代蜀广政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938─965年)刻 的《后蜀石经》, 宋仁宗庆历元年始刻的《北宋国子监石经》, 南宋高宗用楷书手写付雕的《御书石经》以及清朝 的《清乾隆石经》等。
帛书—— 云气占图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汉代帛书——《彗星图》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
帛书——《老子》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楚帛画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宗周钟(西周) 宗周钟(西周)
散氏盘(西周) 散氏盘(西周)
毛公鼎(西周,陕西歧山出土) 毛公鼎(西周,陕西歧山出土)
毛公鼎拓片
4.写有文字的石片和玉片 石片和玉片
侯马盟书(春秋,山西侯马出土) 侯马盟书(春秋,山西侯马出土)
禅地祗玉册(宋)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玉器
侯马盟书
1965-1966年, 在山西省侯马晋城遗址出土了一大批 春秋晚期写有文字的玉片和石片。 这批玉石文书的内容是反映韩、赵、魏三国分晋前 夕,晋国世卿赵鞅为战胜敌对势力,巩固内部团结, 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订立的盟约,故称为“侯马 盟书”。 盟书一式两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 在河底,以取信于鬼神。 侯马盟书是用毛笔书写的,多数为朱红色,少数为 黑色。侯马盟书的发现,表明春秋晚期的人们已经 有意识整制玉石成片,使之适于书写,作为文字的 载体。
陶文拓片
日月山形纹局部放大
刻纹陶尊(大汶口文化) 刻纹陶尊(大汶口文化)
2. 甲 骨
商周(公元前16 - 前11世纪)后期的甲骨文 书。甲是指龟甲,骨是指兽骨,主要是牛的 肩胛骨,写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被后人称为甲 古文。 因这些文字是商王朝用龟甲兽骨占卜凶吉时 写刻的卜辞和与占人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 被称作契文、卜辞;又因甲骨最初出土于河 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故又被称作殷墟甲骨 或殷墟文字。甲骨上记载的内容并不是为了 传播知识,因此不能称为正规的书籍,但它 是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字载体。
秦武王,四川出土) 青川木牍 (秦武王,四川出土) 汉简 (新莽地皇三年,甘肃出土)
7.帛 书
亦称缣书,是写在缣帛(丝织品 丝织品)上的书。 丝织品 《墨子》一书中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 盂”的记载。 帛书起源于春秋 春秋时期,实物则以1942年长沙子弹库 春秋 长沙子弹库 楚墓出土的为最早 最早。 楚墓 最早 战国时代,帛书与简牍是同时并用的 帛书与简牍是同时并用的。三国以后, 帛书与简牍是同时并用的 纸逐渐通行,帛书随之渐少。 帛书的使用时间大约在战国到三国之间,即公元前 4世纪到公元3世纪,长达七八百年之久。
6.简 牍
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是我国最早的正式
书籍。 书籍。
一根竹片叫做“简”,把多根简编连在一起叫做“简策”, “策”意与“册”相同。 一块木板叫做“板”,写了字的木板叫做“牍”,一尺见方 的“牍”叫做“方”。 简策一般为长篇著作或文字,版牍的主要用途是记录物品名 目或户口,也可画图和通信。 据考证,在公元前1300多年(商代末期),我国已有简策, 后世一直沿用到印刷术发明之后,其间以春秋到东汉末年 春秋到东汉末年最 春秋到东汉末年 为盛行。东汉以后逐渐为纸写本 纸写本所代替。 纸写本 迄今发现最早的 最早的简牍实物是战国时期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 最早的
1.汉代的官学 汉代讲经画像砖 汉代的官学
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 三国 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 刊立的三体石经残石(局部拓片) 魏正始二年 年 刊立的三体石经残石(局部拓片)
三体石经
原石残高112厘米,宽46厘米。 1922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石经刻于三国魏正 始年间(公元三世纪). 用三种字体书写《尚书》、《春秋》内容。 自上而下,碑文用分别为:大篆、小篆、隶书 三种字体书写,清楚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的 演变。 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文字传播的准确性和广泛性上,石雕具有更 大的意义,被后人称为石头书。
最著名:熹平石经 最著名 熹平石经
历史上最著名的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 公元175─183年)雕刻的《熹平石经》 (公元 年 雕刻的《熹平石经》 中国官方修订的教科书:包括五经及公羊传 论语, 包括五经及公羊传、 中国官方修订的教科书 包括五经及公羊传、论语, 万字, 共46碑,约20万字,始于熹平四年,现存于中国历 碑 万字 始于熹平四年, 史博物馆). 史博物馆 由蔡邕等人用隶书书写上石,共刻成46 46碑立于洛 由蔡邕等人用隶书书写上石,共刻成46碑立于洛 阳太学。 阳太学。 内容为《 》《书》《诗》《仪礼》《春秋》《公 仪礼》《春秋》《 内容为《易》《书》《诗》《仪礼》《春秋》《公 》《论语 七种儒家经典。 论语》 羊》《论语》七种儒家经典。 石碑高一丈,宽四尺。
我国初期的文字载体
1.陶 器 陶 龙山文化(公元前 公元前25 - 前 20世纪 和良渚文化 世纪)和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公元前 世纪 (公元前 - 前22世纪 公元前33 世纪) 公元前 世纪 陶器上已经发现了刻划简单的文字, 陶器上已经发现了刻划简单的文字,是我国发 现的最早的文字,称为陶文。 现的最早的文字,称为陶文。 这一时期的陶文尚未被辨认出来, 这一时期的陶文尚未被辨认出来,很可能是一 种消逝了的文字。但从中可以证明, 种消逝了的文字。但从中可以证明,陶器是已 知最早的人工制作的文字载体。 知最早的人工制作的文字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