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载体

合集下载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木制的则叫“版牍”。牍指较宽的 方木板,上面可以书写多行字。主 要用来书写公文、信件或图画,所 以现在称一国的疆域叫“版图”, 称书信叫“尺牍”。
西 汉 敦 煌 马 圈 弯 木 牍
❖ 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 的牍叫做“方”。《仪礼·聘礼》说:“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文献载体:指负载历史文献 资料的物体,如甲骨、金石、 简牍、缣帛、纸张、光盘等。
一、甲骨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 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见 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 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 墟,故又称“殷墟卜辞”。
❖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 书。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光绪二十五
年(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收集到 1000 多片。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章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章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 “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 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牍”,后成 为信的代称。
⊙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
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 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
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 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 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 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 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 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 被废弃。
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史记》一 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假如 每简30字,需要1.755万枚竹简。《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
牍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 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 “业”。
或胫骨。 它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记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 骨文,由于从殷商废墟出土发现,故又称“殷墟卜辞”或“殷墟 书契”。
龟甲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 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 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 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刻之。以鼎最尊,视为 国家神器,有“问鼎”、“鼎革” 等说法。
楚金文(鄂君启节)

第2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第2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第二节 简牍

简牍实际是古代几种文献载体的 总称。简,指的是竹简、木简; 牍,指的是竹牍和木牍 个的木片叫版,1 尺长的长方形版叫 牍,也叫尺牍。比较狭的版也叫木简。 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将“简”编 连而成的整体叫“策”或“编”,将 版牍捆在一起的叫函。 制作竹简要先用火烤去汁液,以防虫 蛀。烤制过程称为“杀青”或“汗 青”。后来汗青成了史册的代称。

纸张

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古墓出 土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古 纸,被称为“灞桥纸”,它 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 和世界上最早的纸。
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 大作用。

第四节 缩微胶卷




文献的缩微化,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收 藏单位文献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 上许多大型文献收藏单位都将手稿、珍本、 善本等准备长期保存的古籍文献制作成缩微 品加以收藏。 “缩微胶卷”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 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 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的大小。 19世纪普法战争,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 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 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1万种书大 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最大优点是忠实地保持了原件影像的真实性。
金文作品
毛 公 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 ,高53.8 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 47厘米,重34.7公斤 。铭文 的内容说:周宣王即位之初, 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政 务。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 永宝。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石:即刻石,包括石鼓文、碣、 摩崖石刻、墓碑。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世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 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 鼓文”。

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文献载体是记录文字符号的物质材料,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

从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历史来看,并按照载体的形式划分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帛文献、纸本文献和电子文献等。

这些文献的载体形式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现简述如下:一、甲骨文献甲骨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年。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这是已知的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偶然发现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是祭祀、占卜的产物,为鬼神服务,隶属于鬼神文化形态。

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商王所关心的所有重大问题。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后于河南安阳考古发掘。

甲骨文对于研究殷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甲骨四堂罗振玉《殷墟书契》、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和郭沫若《卜辞通篆》,他们对于甲骨文献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周公突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史鉴等观念,自西周以后,占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减弱,甲骨文献基本完成使命。

二、金石文献金石文献是在礼器、石头上刻的,从殷商后期到西周,以西周最为盛行,为了传给后代子孙,是记功的文献,为贵族服务。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宋代形成了“金石学”。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一)金文文献金文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

金,指青铜器,金文文献指商至战国时代以青铜器为载体的文献,所用文字旧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字。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等重大事件,内容直接记载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并在结尾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比甲骨文有进步意义,体现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

宋以后将金文作为学问来研究。

现已出土的著有金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两千多件,最大的是司母戊鼎,文字最多的是毛公鼎。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竹简:在中国古代,竹简是一种常见的书写载体。

竹简由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翻阅的书卷。

竹简因其轻便、易保存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记录和传播古代文献。

2. 石刻:石刻是将文字或图像雕刻在石头上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碑刻、石碑、山水石等都是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之一。

石刻因其耐久性强,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使得许多古代文献得以流传至今。

3. 纸质手抄本: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质手抄本成为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形式。

在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们通过手工复制古籍,将其记录在纸上,并且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图书馆和藏书楼。

4. 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用于纪念、记录重要事件或祭祀。

这些青铜器作为历史文献的载体,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

5. 古卷:古代文献也以卷轴形式流传。

卷轴由纸张、丝绸等材料制成,文字沿着卷轴展开,可以逐段阅读。

古代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就是以卷轴形式保存和传播的。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竹简、石刻、纸质手抄本、青铜器和古卷等。

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1。

01第一章_古典文献的载体

01第一章_古典文献的载体

1. 电子文献载体的特点:存储量大,存储方便, 易于携带,成本低廉。 2. 电子文献的出现正迅速改变人们对于古典文 献及其他文献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电 子文献的表现形式,既有文字,还有图像、 图形、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态。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 1.由口头传抄到书面文献 :文字诞生的重要
• 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 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 收集,共计约5000片。选出其 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 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 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 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 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 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毛边纸 连史纸
澄心堂纸
• 六、 胶片、磁带
• 胶片,感光材料的总称。印刷业使用的感光材料 有黑白感光片和彩色感光片。 • 磁带,通常是在塑料的薄带上,涂敷一层粉状磁 性材料制成。磁带可以用来记录声音、图像、数 据或其它电信号,免去文字印刷和书写,是一种 记录和贮存文献的最新载体。
• 以胶片或磁带的载体,利用音响、图像等方式记 录知识的材料,称为视听资料。
长沙马王堆帛书
• 帛书的产生大概在春秋简牍行时,已开始用丝织 品写文章。 • 先秦文献中常有“竹帛”并提的记载,就是指竹 简和帛书而言。 • 西汉刘向校书竹、帛兼用,到东汉官府及上层人 物,则喜缣帛,厌用简策。
•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 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 《老子》、《十大经》、《战 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 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其 多而完整,有极为珍贵的学术 价值,也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 认识。
•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义:“人未知 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 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 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篇》) • 张舜徽:“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 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 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 作。”(《中国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从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到利用的全过程。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古典文献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在古代,文献的载体多种多样。

最早的文献载体可以追溯到甲骨,古人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

随后出现了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往往记载着重大的事件或祭祀等活动。

竹简和木牍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将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串联起来。

帛书则是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相对昂贵,但质地柔软便于书写。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是汇集多人作品的文献,如《诗经》《楚辞》等。

2、别集是个人作品的结集,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

3、丛书把多种书籍汇集在一起,冠以总名,如《四库全书》。

4、类书是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或韵部编排,以供查检和引用,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

版本指的是一部书经过传抄、刻印等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善本通常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如精校精刻本、名家批校本等。

2、稿本作者的手稿,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和权威性。

3、抄本手写的副本,有传抄本和影抄本之分。

4、刻本雕版印刷的本子,又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四、古典文献的校勘校勘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纠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判断是非;他校法是用其他相关书籍来校勘;理校法是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正误。

五、古典文献的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存佚、内容和流传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① 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
主要有鼎(煮肉用)、鬲(煮饭用)、簋(盛 饭)、尊(酒器)、勺(取酒器)、豆(盛下酒 肴,肉酱之类)、缶(盛水或酒)等。礼器主要 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奠告之 用,另外还用作媵器(陪嫁之物)。
② 乐器,有钟(祭祀、宴飨用戟、剑、钺(大斧)、镞
(箭头)等。
④ 农器,有犁、锄、镰、䦆、铲等。
⑤ 度量衡,度,即尺;量,量容积的容器,主要
是秦统一天下后所制;衡,是一种天平,一头放 权,一头称物,后演变为秤。权就是秤砣,上有 铭文,主要有秦权、王莽权等。
⑥ 钱币,布,形似铲,著名的有战国布币;刀,
因形似刀而得名,以齐刀币最著名,另有燕、赵 刀币;圆币,先是圆钱圆孔,后改为圆钱方孔。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 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 做物质的载体。 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利用甲骨、金 石、简牍、缣帛来刻写记事,作为文献的载体。这 些载体,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作用。
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 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近 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 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 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4)《甲骨文字诂林》 于省吾(1896-1984)主编,1996年出版,该书是 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研究文字学者 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甲骨文献的作用: ①为研究商代历史、周代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 ②对文字的流变发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③甲骨文献是中国图书文献的源头。
④为古代文明探源研究提供实物佐证。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1989年姚孝遂、肖丁主编。该书以149个部首统摄4615个 单字,以4615个单字统摄20余万条甲骨刻辞,集九十年出 土甲骨材料之大成,是目前检索甲骨文辞例的较完备的工 具书。
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1)《甲骨文编》 孙海波著,出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 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 (2)《古文字类编》 高明编,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以甲骨、商周金 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相互对照,收单字 3056个,合文304条,徽号文字598个。每种字形注明出 处,对研究文字形体演变颇为方便。《古文字类编》是 我们研究文字形体演变的基本工具书之一。 (3)《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主编,1988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1)《考古图》十卷 宋吕大临撰,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收录当时官私 藏器234件,皆依器形分类编排,摹绘图形、铭文,记其 尺寸、重量、收藏者等。 (2)《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宋徽宗命王黼编撰。收宋宫中宣和殿所藏商代至唐代铜 器839件,依器形分类编排,每器摹绘图形、铭文,附释 文,及其尺寸、重量、收藏者,对器名、铭文有简略考证 说明。该书集中了宋代藏青铜器的精华,绘图精致,规模 宏大,保存了大量北宋末年存世的铜器器形、铭文等资料, 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多沿用下来,考证虽不无疏 漏,但也多有可取,故该书一向被认为是青铜器研究的重 要著述。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器,到公 元5世纪止,主要集中在商周秦汉时期,以周代 最多。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开始有铭文,但大 都较短。西周时期有铭文者多且铭文长,著名 的《毛公鼎》腹内总计有499字,是现存铭文最 长的一件青铜器。东周时期有铭文者减少,铭 文变短,战国晚期铭文多物勒工名,字数更少, 这时冶铁技术已产生并逐渐普及,青铜时代最 终被铁器时代所取代。
(二)载体形式 我国在纸发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献载 体: 1、甲骨
甲,指的是龟甲的腹板。骨,指的是牛肩胛骨或 胫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 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 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
但凡殷人要祭祀祖先、征伐、狩猎等,必事先占卜,以 定吉凶。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接 着放在火上烤,看上面的裂纹以定吉凶。“卜”字就是裂 纹之状。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 卜人、占卜结果。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词。
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古文字类编》和徐 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
青铜器铭文内容广泛,涉及邦国地理、贵族世系、外 交盟誓、战争征伐、经济财货、刑法狱讼、职官爵禄、 宗教祭祀、度量乐律、月相历法及许多重大史实,有 的可印证、补充传世文献的记录,有的则为传世文献 所未记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商代盘庚至秦代 统一中国,这段历史是汉字从奠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 代,金文文献作为这个时期语言文字的最重要的载体, 对研究汉语言文字及文献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也是最可 靠、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董作宾(1895-1963)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甲骨学家,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甲编》收中央研究院史 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 务馆出版。《乙编》从殷墟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出的甲 骨中选取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
郭沫若撰,此书创立了标准器比较法,为科学地利用 青铜器考史创造了先决条件,是金文研究史上的重大突 破。
(6)《殷周金文集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历时10年才完成主体 部分铭文集录,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齐,共18册。另有释文、 索引、图像部分尚未出版。铭文部分共收殷周金文11983件。 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无愧“集成”之名。 至于金文字典,以容庚《金文编》最有影响。该书是受 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写的,初版于1925年, 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校补本,容庚晚 年在马国权、张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张振林 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 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 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则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 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
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
毛公鼎
龙 纹 扁 足 鼎
司 母 戊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 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 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 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3)《西清四鉴》
奉乾隆敕所编。包括《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 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 古》十六卷,为庞大的青铜器图录,共收藏铜器4000余 件。 (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 罗振玉编,此书由其子罗福颐助编,系青铜器铭文集 大成之作。 (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 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 “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作宾、郭沫若在甲 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 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
罗振玉
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
1899年至199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 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 (1)《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 清刘鹗(1857-1909)辑。他在金石学 方面著有《铁云藏封泥》、《铁云藏 陶》、《铁云藏货》等。《铁云藏龟》 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 是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 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 有1051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