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载体34页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

h
16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
国在夏代就Leabharlann 进入青铜时代,铜的 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h
17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
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
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
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
咸称‘蔡侯纸 ’ 。”本
世纪考古发现,证明蔡伦
发明造纸术之说不太准确。
h
57
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古墓出土了公元前 2世纪西汉初期古纸,被称为“灞桥纸”,
它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和世界上
h
32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石刻之祖”。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 小篆。
h
33
h
34
h
35
h
36
四、简牍
简牍,《说文》:“简,牒也。”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竹谓之简, 木谓之牒。”《说文》:“牍,书版 也。”段玉裁注:“厚者为牍,薄者 为牒。” “简”字从“竹”,“牍”
h
60
自纸书出现以后,其编订装帧出现了以 下一些形式:
﹙1﹚卷子装
傅咸《纸赋》“揽之则舒,舍之则卷。” 从这一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纸质文献 是以卷子的形式出现的。魏晋以后,纸 书逐渐取代帛书流行。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西 汉 敦 煌 马 圈 弯 木 牍
❖ 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 的牍叫做“方”。《仪礼·聘礼》说:“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文献载体:指负载历史文献 资料的物体,如甲骨、金石、 简牍、缣帛、纸张、光盘等。
一、甲骨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 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见 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 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 墟,故又称“殷墟卜辞”。
❖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 书。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光绪二十五
年(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收集到 1000 多片。
古典文献的载体近代出土文献10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近代出土文献
一、简牍及有关出土文献
(一)简、牍的产生、有关术语
3、简的规格
简的长短不一,写字多少不等,通常每根简在二 十到二十五字之间,最多可达三十多字,最少的仅八 字。
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据王国维考证,汉代有二 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大体上,二 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 。《春秋》是经,用二尺四寸简。《孝经》为传,用 一尺二寸简。《论语》为记,用八寸简。另有六寸之 简,用来作符信,即通行证。
,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近代出土文献
二、帛书及其学术价值
(一)帛书
帛书的形态一般是把一篇文章截成一段,把这一段 卷成一束,叫做“一卷”,图书称“卷”概源于此。
帛书也有折叠成长方形存放的。帛书的长短不一。 帛书的高度,从出土的实物情况看,大致有48厘米、 23.4厘米和18厘米三种,各合汉尺二尺多、一尺左右 和七寸,其中规格似与简牍经、传、记相近。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近代出土文献
二、帛书及其学术价值
(一)帛书 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也叫“缣帛”,缣帛又叫“纸
”,这是纸的本义。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在简牍盛行的时代,同时出现了帛书,帛书是我国
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论语·卫灵公》曰:“子张书诸绅”,“绅”就
是丝织品。 《墨子》一书曾屡次提到“书于竹帛,镂之金石”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近代出土文献
一、简牍及有关出土文献 (二)近世出土简帛文献概况
2、战国楚简(湖北)。湖北江陵、荆门一带分布 着数量庞大的楚国墓群,这是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 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这一带楚墓进行大规模发 掘,迄今发现竹简字四万字以上,价值最大的是1993 年10月出土的郭店楚简。郭店一号1993年秋被盗,随 后由考古工作者进行发掘,所出竹简八百零四枚,清 出有字简七百三十枚,收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郭店楚墓竹简》一书。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959年社科院编辑《甲骨文合集》13册,后由中华书 局1978-1982年间出版,为甲骨文研究之权威文献。
1970s-1980s,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发掘出土周代甲骨 1000余件,有文字者约300多片,共刻文字约900个。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含拓片)14-15万 片,单字约4500个,可认者不及一半。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 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 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 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 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 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 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 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 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 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 究》,《青铜时代》,《十批判 书》 ,《奴隶制时代》等。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甲骨文的时代及其文献价值。 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
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 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
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殷、周均有金文,又 称铭文、铭辞。现存最早之石刻文为秦刻石鼓文,为刻 于十方鼓形石头上之十首四言诗。秦始皇巡游天下,先 后刻有泰山、琅邪、芝罘、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现 存唯琅邪石刻。后汉“熹平石经”、曹魏“三体石经”亦是 著名石刻文字。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章

⊙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
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 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
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 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 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 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 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 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 被废弃。
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史记》一 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假如 每简30字,需要1.755万枚竹简。《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
牍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 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 “业”。
或胫骨。 它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记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 骨文,由于从殷商废墟出土发现,故又称“殷墟卜辞”或“殷墟 书契”。
龟甲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 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 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 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刻之。以鼎最尊,视为 国家神器,有“问鼎”、“鼎革” 等说法。
楚金文(鄂君启节)
第2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第二节 简牍
简牍实际是古代几种文献载体的 总称。简,指的是竹简、木简; 牍,指的是竹牍和木牍 个的木片叫版,1 尺长的长方形版叫 牍,也叫尺牍。比较狭的版也叫木简。 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将“简”编 连而成的整体叫“策”或“编”,将 版牍捆在一起的叫函。 制作竹简要先用火烤去汁液,以防虫 蛀。烤制过程称为“杀青”或“汗 青”。后来汗青成了史册的代称。
纸张
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古墓出 土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古 纸,被称为“灞桥纸”,它 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 和世界上最早的纸。
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 大作用。
第四节 缩微胶卷
文献的缩微化,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收 藏单位文献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 上许多大型文献收藏单位都将手稿、珍本、 善本等准备长期保存的古籍文献制作成缩微 品加以收藏。 “缩微胶卷”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 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 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的大小。 19世纪普法战争,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 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 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1万种书大 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最大优点是忠实地保持了原件影像的真实性。
金文作品
毛 公 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 ,高53.8 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 47厘米,重34.7公斤 。铭文 的内容说:周宣王即位之初, 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政 务。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 永宝。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石:即刻石,包括石鼓文、碣、 摩崖石刻、墓碑。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世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 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 鼓文”。
2.1文献学之二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甲骨
謂甲骨,龟甲和兽骨的合稱。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 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1.什么叫甲骨?什么是甲骨文? 2.甲骨文字产生并流行于那个朝代? 3. 3.甲骨文的内容有何特点? 4.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何时何地何人? 5.甲骨文出土于何地? 6.甲骨文献发现的意义? 7.甲骨文目前的收藏及文字识读情况? ?
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湖南长沙。 。 有子弹库战国楚墓 有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等(出土文物3000 3000件, 帛书12万字)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帛 画
纸
)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什么时期开始,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为主导的文献载体。
电子
1)什么是电子载体? 2)电子载体的优缺点? 3)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毛公鼎 台北故 物院。 王时铸 《毛公 上的金 金 具有代 其铭文 行,49 是出土 铜器铭 长者。
毛公鼎 (西周晚期)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称“石鼓文”。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 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 六百多字,字体为籀文,亦称“猎碣” ”。今中国考古界 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箭亭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由大篆向小篆 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 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精品)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文献的载体和形式•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 →书写型载体(简牍、缣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等) →书写兼印刷型载体(纸) →感应性载体(胶片、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
新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第一节载体形式1.甲骨•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当时,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求,其得约1500片。
•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收集,共计约5000片。
选出其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罗振玉于1913年先后印行了《殷墟书契后编》等专著,成为研究甲骨文献的必读之书。
•王国维于1917年发表《殷先公先王考》,以实物为依据论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王世系为信史,是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
•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近年又编成《甲骨文合集》,洋洋大观,集甲骨文之大成。
•2.金石•商代至秦汉时期,奴隶主贵族主要采用铜和锡的合金,铸造礼器、乐器、日用品等器物,因它呈青灰色,故称青铜器。
青铜器其上常常铸上或刻有文字,简称“铭文”,又称“金文”。
•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又习称“钟鼎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罗振玉(号雪堂,1866-1940)辑。罗氏从1906年开始搜 集甲骨,计得二万片,为早期收藏最多者。他先后出版了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 专著,共收录甲骨3437片,将罗氏所藏精品大都包括在内。
(3)《殷墟书契考释》
罗振玉撰。民国三年十二月由王国维手写石印行世。民国 十六年二月又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加王国维序。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说:“甲骨文出土后,其收 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 罗氏。1915年有《殷墟书契考》一卷,则使甲骨文字之学 蔚然成一巨观。谈甲骨者固不能不权舆于此,即谈中国古 学者亦不能不权舆于此。”
(1)《甲骨文编》
孙海波著,出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 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
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 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 “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作宾、郭沫若在甲 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 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
罗振玉
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
1899年至201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 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
(4)《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
王国维(号观堂,1877-1927)辑著。1916年,英国商人 哈同在上海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片。次年,王国维得见其拓 片800纸,从中选出655片,辑为《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 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此书又有单行本,与王国维《戬 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合订二册。
但凡殷人要祭祀祖先、征伐、狩猎等,必事先占卜,以 定吉凶。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接 着放在火上烤,看上面的裂纹以定吉凶。“卜”字就是裂 纹之状。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 卜人、占卜结果。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词。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1)《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 清刘鹗(1857-1909)辑。他在金石学 方面著有《铁云藏封泥》、《铁云藏 陶》、《铁云藏货》等。《铁云藏龟》 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 是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 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 有1051片。
(2)《殷墟书契》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201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1989年姚孝遂、肖丁主编。该书以149个部首统摄4615个 单字,以4615个单字统摄20余万条甲骨刻辞,集九
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 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 做物质的载体。
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利用甲骨、金 石、简牍、缣帛来刻写记事,作为文献的载体。这 些载体,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作用。
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近 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 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 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二)载体形式
我国在纸发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献载 体:
1、甲骨
甲,指的是龟甲的腹板。骨,指的是牛肩胛骨或 胫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 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 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董作宾(1895-1963)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甲骨学家,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甲编》收中央研究院史 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 务馆出版。《乙编》从殷墟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出的甲 骨中选取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