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市镇的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与农村集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和农村集市的发展会计学院吴佳怡 20150755[内容摘要]明清时期由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商品市场的扩张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原因,商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而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全国各主要省区农村集市都有大规模的发展并陆续形成各自的网络体系,农村集市网络是明清时期全国规模的商品流通网中一个极为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这一农村集市网络的形成,才能沟通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覆盖全国每一个角落,从而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经济区域联结为一个整体, 形成分工与互补,推动了整个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
[关键词]商业繁荣;原因;农村集市(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概况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起源很早,“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小生产者之间的贸易至少可上溯到秦汉时代。
唐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坊市制度废弛,草市、墟集贸易日渐活跃。
宋代已有不少墟市征收商税,还有一些草市、墟集更因交通便利、贸易繁盛,逐渐发展为镇市。
1.农村集市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
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 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一个增至9个。
在华北地区,州城、县城集市多是在明初设立的;乡村集市中则有相当一分部分是在明代中叶成化一正德年间兴建的,嘉靖一万历年间其数更迅速增长。
到嘉靖一万历年间,全国各主要省区大体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
2.农村集市的时、空分布清代中叶华北平原区的集市密度约为1-2个/100平方公里,平均交易半径4-6公里, 也就是说小农赴集市贸易一般半日可以往返经济发达的江南珠江三角洲地区明代中后期已达到这一密度, 清代则超过之; 闽浙赣山区、沂蒙山区等则低于这一密度开市频率是反映农村集市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 在既定的集市密度下, 开市频率越高, 市场的实际效率也就越大。
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重点探讨江南地区的城镇发展

市工商业 的发 展提供 了较 为充足 的生产 原料 与生活资料 , 使 工商业市场与需求进一步扩大 . 尤其 是江南地 区 , 作为 明清经济最发达 的区域 , 在农业
城镇兴起 的条件 已经具备 ,但是不 同地方 的城 市兴 起 与发展 的途径是不 同的,与各地独特 的经济发展模 式又是
第3 0卷 第 3期 ( 上)
2 0 1 4 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o 1 . 3 0No . 3 Ma r . 2 0 1 4
明代工商业城镇 的形成发展
林 家 豪
( 河 南大学 历 史文化 学 院,河 南 开封
摘
4 7 5 0 0 1 )
要 : 明代 社 会 经 济 高速 发 展 , 随之 出现 的 是 一批 工 商 业城 镇 的崛 起 . 这种 现 象 是 之 前 任何 一 个朝 代 所 没 有 或 者 说 不
2商品性农业发展明中后期随着江浙地区桑棉更加广泛地种植侵占了许多粮食产地所以大部分粮食缺口量都由它处供应大量商品粮流入江浙地区苏湖熟天下足谚语也就改为湖广熟天下足了商品性农业发展与经济作物种植为手工业与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市农业发展是城市繁荣基础江南地区市镇大量涌现也是明朝商品性农业发展与城市市形成然结果第二劳力条件农业发展为城市保证了要粮食和原料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使得一部分农民脱离或半脱离农业劳从事它业总来说放弃农业农民分为被和主两种随着生产力提高人口迅速增加人多地少现象难以避免许多人开始舍本逐末从事工商业也有一分成为流民这是属于被主放弃是指原先一分农民在闲隙之际加工农产品经营到市上出售随着整个市断扩大农民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就背井离乡外出经商例如苏州吴县人人生十七八即挟货出商楚卫齐鲁靡远到有数年又如应天府句容县弘治时地狭人稠于勤农之外商贾工艺尤众江南地区既是全国最富庶之地也是土地兼并最严重之地因此无论是为了趋利还是被迫离家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个争事实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劳力城镇雇工经营日趋成熟商品市与工商业断发展一切条件都已成熟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市化道路城镇兴起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同地方城市兴起与发展途径是同与各地独特经济发展模式又是息息相关重点探讨江南地区几种主流模式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一、概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作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其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无疑对于整个明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江南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呈现出新的气象,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城镇的兴起、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动,共同构建了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经济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手工业、农业、商业的繁荣,使得江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如苏州、杭州、南京等,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同时,江南地区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虽然仍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变动,一些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士人阶层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商人阶层则通过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话语权。
江南地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如农民起义、士人抗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文化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文化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江南文人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他们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江南地区的科技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的兴起,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启示。
1. 简述明代中后期的历史背景在明代中后期,即大约公元1450年至1700年之间,中国江南地区经历了显著的社会变革。
江南古镇遗产背景与申遗思辨

江南古镇遗产背景与申遗思辨【摘要】西塘古镇是江南水乡城镇中保存极为完好的范例,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桥梁对于现代江南水乡城市景观和美学极有借鉴意义。
本文从世界遗产的视野,分析了嘉善西塘的历史文化背景、遗产地位,对江南古镇申报世界遗产历程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西塘;江南古镇;世界遗产1 文献综述1.1 检索范围和时间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题名检索“西塘”、“江南古镇”,分别得到结果60条和98条。
时间跨度从1934年到2010年。
北大图书馆检索“江南古镇”得结果9条。
1.2 检索结果中国知网题名检索“江南古镇”得相关结果60条,时间跨度从1989年到2010年。
其中有效文献约31篇。
分别从古镇旅游开发、古镇保护规划、园林艺术价值、历史文化、景观价值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与分析。
北大图书馆检索“江南古镇”得结果9条,主要阐述江南古镇的历史建筑与环境保护、旅游文化、保护矛盾等。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题名检索“西塘”得记录98条,时间范围从1934年到2010年,其中有效文献约45篇,大部分是对于西塘的简单介绍与游感杂记,缺乏相应的考证依据和文献来源。
核心期刊文章共13篇,分别从西塘历史文化、古镇保护思路、景观特征要素对历史地区风貌的作用、古镇城市化倾向、旅游目的地与形象、旅游发展模式、建筑物与构筑物特色价值等视角进行切入,但没有文章从世界遗产的视野对江南古镇进行整体的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规划的探讨。
2 西塘历史地理简述2.1 “吴根越角”区位西塘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嘉善县北11公里,地处吴越交界之地。
嘉善县有汾湖,现位于浙江嘉善与江苏吴江交界处,湖中主航道是江浙两省分界线。
吴越纷争时是吴越两国界湖,得名“分湖”,后谐音“汾湖”。
《明史地理志卷四四》载:“嘉善本嘉兴县魏塘巡检司,宣德五年三月改为县…西北有汾湖,与南直吴江县分界。
高三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答案及解析1.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
这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材料“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说明政府对耕、织的重视,这进一步强化了小农经济,故A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废止钱币等,而不是商品经济的萎缩,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下降为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上升为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土地所有权分散化趋势,联系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人们开始追逐商业利润,改变了曾经只有拥有土地的财富观,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分散化趋势,但是仍处于土地私有制状态,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分散化3.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这一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素养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世界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了解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3.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2.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1)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知识拓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对晚明经济发展的影响(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西方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大量需求;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在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影响:促进了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和农业与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满足了国内对货币的需求,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被打破,集权统治被削弱。
(二)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一)明朝中后期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压制、阻碍社会转型,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疆域扩大
14.(2021·岳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
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15.★(2021·广东)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 50%,清代则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台湾问题是中国内 政问题,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 国采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1.明朝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该是
( B)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命题点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2021·甘肃省卷)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统一,统一是历史大势,也是新 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问题: (1)元朝结束了唐以后 370 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成为我国 古代版图最辽阔的朝代。元朝设置的正式管辖台湾和西藏两地的机构分 别是什么? 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在西藏设立宣政院。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展
命题点 1:明朝的对外关系
1.★(2021·甘肃省卷)“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
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
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 D)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八溪上人家万卷

•
•
• •
•
显而易见,此种风俗带有迷信色彩,但如果没有繁荣的市镇经济支撑,断然 难以为继。富庶的商 品经济造就了市井繁荣昌盛、侈靡豪奢的风俗。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正如 《枫径小志》所说:“赛神 之举莫盛于枫径,始于乾隆己已岁,至戊戌更踵事增华,后间三四年辄一为 之”,“互相夸耀,举国 若狂,费几累万。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揖云集,河塞不 通,一时传为胜举。然废业耗时,莫此为甚”。 又如朱径镇三月初三清明,上下塘赌赛神会,赌出抬阁,“悉用珠玉珍宝, 穷极工巧”。谚曰:“忙做忙,莫忘朱径赛城陛”。《朱径志》说:“凡村庄胜会 最非善事,会中置办物件,有形之花费,动以累千计,倾动远近,四处人舟 云集,阂镇亲友盘桓,其无形之花销更以累万计”。此外,端午龙舟竞渡, 八月初一东林寺开香市,莫不轰动远近,耗费‘凉人。 市镇民俗风情另一值得注意之处在于,’亡与市镇及其四乡的经济运行、生 产活动休戚相关,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与商品化色彩。著名的蹼绸产地蹼院 镇,号称“日出万绸”,镇民及四乡农家多以养蚕织绸为生,因而风俗与蚕 桑密切相关。正月间,里巷酸资举办“田柴之会”,祭祀田祖及蚕花诸神。 巫者唱神歌俏神,入夜燃放爆竹,花筒,夜阑送神,焚烧田柴,谓之照田蚕。 照田蚕亦称烧田蚕,“盖祈年也”。三月初三日,清主蚕熟,育蚕家贴门神, 闭门不炊,亲戚朋友不相往来,揉草头和粉,作青白色茧圆,以祀蚕花诸神。 这一天镇上有迎神赛会庆典,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记万历三十八年三月初 三日蹼院镇神会,有如下描写:“结缀罗绮,攒簇珠翠,为抬阁数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鼎盛时代的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社会生活最生动的写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经济水平、文化素 质、社会心理。明清两代江南市镇的民俗风情光怪陆离、色彩斑烂。历史迅即而逝, 然而作为鼎盛时代投影的民俗风情在文献中遗留下来,使人们依稀可睹昔日之风采。 位于杭嘉水陆交通要道的塘栖镇,嘉靖年间已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市区氓椽鳞次 栉比”,“出贩者晨驰夕鹜,肩摩迹累”,至明末,“财货聚集,徽杭大贾视为利之 渊蔽”。万历至乾隆间,塘栖镇每逢年节,景况热闹非凡。有诗曰:“兹今元宵夕,群 游不夜天。画灯娇步影,春烛灿流烟。竹马更新立,星桥忆旧年。一欠平终日望,惭 愧鼓钟前”。 清明节的龙舟竞渡是汉次于元宵灯会的盛举。 钱塘人张仲甫《唐栖观水嬉曲》记龙舟竟渡五彩 缤纷的场面:“画船彩帜风中扬,两两相继成巨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摘 要] 现今旅游者们所见到的江南市镇的硕果仅存者,如周庄镇、同里镇、南浔镇、乌镇、角直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等,都是经历了几百年辉煌之后,留下来的一个空壳。它们在明清时代曾经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本文选取“早期工业化”这一视角,展现它们给传统社会带来的变革,诸如:以丝织业、棉织业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生丝、丝绸、棉布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巨额白银资本,江南市镇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权分散化趋势与田面权、田底权的分离。从而显示社会转型过程中,江南市镇在城市化、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明清 江南市镇 早期工业化 社会变革
一提起“早期工业化”,人们习惯性的理解,就是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殊不知,它是指“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亦即工业革命之前的工业化,也就是乡村的工业化。西方学者对此早有研究,他们指出,在中世纪早期,大部分工业品生产在农村,在中世纪接近尾声时,农村的工业生产再次兴旺起来。15世纪前后,西欧各国形成一种工业乡村化与乡村工业化趋势。西方学者把它定义为“原工业化”、“原始工业化”,或“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英国是其中的佼佼者,乡村工业的勃兴是16~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促使乡村工业化——早期工业化出现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业生产的增长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粮食保障,也为工业品提供了需求空间;剩余劳动力满足了乡村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1—p237~259]。 这种历史现象也出现在中国。李伯重的著作《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就是研究明后期到清前期江南的早期工业化,而并非洋务运动中的早期工业化。他的结论是: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江南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到了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在经济发达的江南东部,甚至可能已经超过农业。用西欧的标准来衡量,此时江南农村可能已经“过度工业化”了[2—p16]。笔者认为,李伯重的研究看似标新立异,其实是严谨的历史解读。 本文试图论证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来与之相呼应。
一、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一瞥
2000年,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江南与欧洲的英格兰加以比较,得到的结论是,在18世纪后期以前,亦即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江南)并不比欧洲(英格兰)落后。对此不少学者持有异议。但从他对早期工业化的比较研究看来,至少是颇具启发意义的。 彭慕兰在书中,把早期工业化叫做“原始工业化”,他的定义是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的手工制造业。比较的结果1750年欧亚大陆许多地区,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存在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1750年长江下游人均生产的棉布,与1800年英国一样多[3—p15]。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他对题目“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黄宗智译作“大分岔”),作了解释,说明他写此书的目的,是把中国与欧洲比较,把江南与英格兰比较,寻找一个时间节点,两者何时分道扬镳,一个走向落后,一个走向先进。结论是,欧洲的工业革命是“大分流”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并不存在“大分流”的现象。 这种观点,与先前流行的论断——明代以后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大相径庭。 其实在彭慕兰之前,西方学者早就发表过类似的论点。历史学家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指出,1500~1800年的世界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无论从经济分量看,还是从生产技术、生产力看,或者从人均消费看,欧洲都谈不上称霸。“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4—p27,166~167]。经济学家麦迪森(An- gus Maddison)更加言之凿凿,甚至列举了GDP的数据。他说,在欧洲工业革命完成以前,中国和欧洲(不包括前苏联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1700年,中国和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3.1%(中国)、23.3%(欧洲);1820年则分别为33.4%(中国)、26.6%(欧洲)。1700~1820年间GDP增长率,中国为0.85%,欧洲为0.65%[2—p15~16]。 对于这种说法,人们当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学术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根据笔者对江南市镇的长期研究来看,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业、棉织业所达到的水平,是领先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包括英国)的。 首先,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四乡,从明中叶以来,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明中叶谢肇淛在《西吴枝乘》中说,蚕桑之事“湖人(引者按:指湖州人)尤以为先务,其生计所资,视田几过之”[5]。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沈廷瑞《东畲杂记》关于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方式,有这样的描述:“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6]。可见,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也就是说,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当然是乡村工业、原始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因忙于工业而无暇顾及,不得不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种“跨脚田”。 这种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截然不同于传统农村,农民不再把农业作为主业,而把工业作为主业,是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在丝绸业中心盛泽镇同样存在。根据实地调查,“盛泽的纺绸业,也是农村副业的一种……不过盛泽纺绸业之为农村副业,和普通的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普通所谓副业,如其名所示,是从属于农业的一种农暇时的职业,农民的主要收入,当然还是以农业为主。而盛泽的情形恰恰相反,从事纺绸业的农民,固然都有土地,而大部分都是自耕农,可是对于农业并不重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在于纺绸,这一年纺绸业如果兴盛,他们竟至于让土地去荒芜”[7—p187]。盛泽镇的丝绸业兴盛于明末清初,因此这种现象至迟在清代中叶已经形成,也正是这种现象,才支撑盛泽镇的丝绸业中心地位历经几百年而不衰。 其他资料也证明了这一变革,例如: ——“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厂,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8—p1365]; ——“盛泽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9]。 你看,这两则资料明白无误地显示,畅销于海内外的盛泽丝绸,并非工厂生产的,而是农民家庭生产的,而且明确指出,这就是“农村工业”。由于农村工业的发达,农民对农业十分漠视,所谓“重织轻耕”,就是重视工业,轻视农业。 看到历史上的这种情景,令人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之下,苏南农民大多进入乡镇企业务工,农田雇佣外地农民耕种的那一幕。两者之间相隔几百年,却何其相似乃尔! 其次,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同样是乡村手工业的早期工业化,中国江南的丝绸业的工艺水平领先于欧洲。 据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的研究,16世纪下半期由菲律宾输入美洲的中国丝绸,由于价廉物美,十分畅销,而使西班牙丝绸业在竞争中落败,在美洲市场上几乎绝迹。由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贩卖于西属美洲的中国丝绸的利润,最高可达成本的十倍。中国丝绸不仅是马尼拉和墨西哥西海岸阿卡普尔科西班牙商人的利润来源,而且也是墨西哥一大批丝织工人的“主要谋生之道”[10]。 据汪敬虞的研究,1679~1833年的155年中,中国生丝的出口量,从微不足道的8担,上升到9920担,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起,每年的出口量经常在5万担以上;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原因就在于,中国江南生产的生丝工艺精良。他指出:“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这是举世公认的”[11—p341~342]。 而这些生丝,主要来自江南的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如南浔镇、震泽镇等地,在国际市场上称为“湖丝”或“辑里丝”。 “湖丝”、“辑里丝”以及用它们织成的丝绸,以其工艺精良,畅销全世界,通过“丝一银”对流,大量白银货币流入中国。据全汉升的研究,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点,流人中国[12—第一册p.435~446]。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刺激了江南丝绸业市镇的早期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说得好:“中国丝绸工业具有长期的发展历史,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就中国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中国蚕丝生产普遍于各地,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区域最为重要……海外市场对中国丝绸需求量非常大,因而刺激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3]。 再次,棉布业市镇也是如此。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一方面,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即所谓棉作压倒稻作。明末清初太仓人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