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强度的持续降雨,渭河相继发生了5次洪峰,洪量之大,水位之
渭河西安段是西安市地表地下水源的重要供给区,我市供水以 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主辅结合,缺一不可。在《西安市供水“十 二五”规划》中,沿渭河共有12处地下水源地,以建设先进的节水型 城市为目标,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用水规模 控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 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区域: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 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以开采井为中心,半径为30一55米的范围内设为一
作者简介:尚晓博.女,现供职于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方向:生态环境。
8
万方数据
生存环境和迁移路径。
(三)价值评估
三、渭河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一)固堤防洪规划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 及已批准的有关规划和各区县的防洪需求.确定渭河西安非城市段 堤防防洪标准为3个级别,即300年、100年、50年一遇设防标准。 渭河南岸沣河以东至高陵耿镇桥段按300年一遇标准: 高陵耿镇桥至临潼西泉段、户县涝河以东至沣河段、渭河北岸西
级保护区。
高,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大,为历史所罕见。渭河二号洪峰咸 阳站最高水位达387.86m,比历史最高水位高出0.48m。渭河临潼水 文站10月2日洪峰流量达到5270秒立米,是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
水,洪水位高达358.58米,是临潼水文站建站以来最高水位.南山支 流也发生了20年来罕见洪水。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 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莲花湖曾经是当地一个滨河储水池。几经衰退,面临严峻的储水 量和水体质量问题,但同时又为165种观赏鸟类提供了自然栖息
渭河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尚晓博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82)
摘要: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自西向东经甘肃省的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地后于宝鸡凤阁岭流 入陕西省,横贯关中平原,经宝鸡、成阳、西安、渭南等地市后于潼关注入黄河。随着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持续增加,国民经济
畅的空间。这项规划的主要难题就是对基辅市的方位进行改造,通 过对环境和主流文化的充实,使其面对第伯聂河,并将第伯聂河改
造成城市和企业生活的中心。 可借鉴的经验:充分考虑当地城市特色进行改造;为城市生活打
造流畅的空间:充满时代感:突出城市河流形成的线性绿色景观。
3.莲花湖
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下功夫治理渭河污染,对于保持我省乃 至西安发展的良好势头,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一、绪论
用水的大量增加,已严重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河道水量减少,甚至局部河段断流,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
环境日益恶化。开发治理中还存在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导致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地区之间、部
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用水矛盾Et益尖锐。水资源供需失衡。 关键词:渭河西安段:生态环境整治;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研究
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l世纪努 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研究思路 首先.本论文通过对渭河西安段的区位、资源等现状条件进行综
合分析。 然后根据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法规文件,确定规划思想、规划目 的、规划定位等。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大多数城市由
于本身财政实力、技术力量、重视程度等方面不足,生态保护观念比 较滞后。随着西安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而渭河的生
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依据渭河中下游的自然特性.渭河西安非城市段构成了重要的 城市湿地类型,宽阔的河道、丰富的水面、漫滩、沙坑、林地。孕育了 富有潜力的物种多样性资源。成为重要亲水元素,以不同形式拉近 水与城市的距离。 我们选取表面流人工湿地,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增加停留时间, 以蛇字型流向设置,以保证布水均匀和一定的推流效果。设计时应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避免出现水流死区。
1.莱茵河 莱茵河泄洪平原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水量,因此周边的景观处于
威胁之中。通过重新规划设计,将为河水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它们可 以帮助我们营造出合适的水流冲击景观。通过降低地面高度,连接
不同的水体和引入放牧.使得这个地区的生态多样性得到了很大提 升。与此同时.历史性建筑和肌理也得到了尊重并被赋予了新的游 憩功能。这个方案也具备很大的经济价值。
渭河流域生物资源丰富,与湿地环境相伴的两栖动物及河流沿
岸的陆生动植物,是渭河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补充,形成了多样性
“第伯聂河公同”包含了基辅市的两项重要资产——公园和河 流,将其作为基辅市主要城市绿色景观,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因
的生物群落。河流与河滩、河岸植被一起,控制着水和矿物质养分的 流动.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良好的
类的踪迹.河岸上也是一片荒凉,触眼尽是满地黄沙,偶有的绿色也
只不过一些稀疏的杂草,偶尔几只白鹤飞过,留下声声哀鸣,更给渭 河增添了几分沧桑。同时。有的地方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从而导 致地表植被退化.草木衰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目前.我省渭河流域的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由单一关注经济发展向经
是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繁衍生息的场所。
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
是关中平原塑造者和滋润地,是陕西的生命之河.是华夏的灵魂
之河。 2.西安层面
是西安市的生命线,对市区气候具有多重调节功能。
是西安城市的水资源供给源和西安重要的地下水源涵养区。
是西安市的城市滨水景观主轴线,是自然湿地聚集区。 是西安千年文明的蕴育血脉,是西安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凭借,是西安市建设山水城市的
堤外湿地
要达到治污、减淤,恢复河流生命健康的综合目的。合理的选择 应是恢复河道湿地系统。湿地系统是河流生命健康的核心内涵之 一,渭河干流基本丧失了堤外滩地,因而堤外湿地的恢复尤为重要。 本次堤外湿地公园规划是对渭河西安段区域独特的河流湿地水 文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体现生物重要性,为这一复杂和 敏感的区域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点。 3.河道保护 在增水、取沙的基础上,降低河道高程,既可增加河道自然水面, 还可使主河槽外形成自然湿地,西安市也完全有条件在治理河道问 题的同时,恢复和营造市区段河道自然湿地系统.实现真正的生态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 1.地下水源保护
目前,秦岭西安段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也不应忽视,其原因既有 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秦岭西安段的生态功能亟待保护与恢复。 主要表现在:水环境日益破坏、生物种属灭绝加速、山体破坏严重、
文化遗存逐渐消亡。 1.防洪方面
2003年8月27日至10月上旬.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长时间、
咸交界至临潼新丰大桥段按100年一遇标准:
通过对渭河的区位、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从国家 及西安两个层面对秦岭西安段做出了价值评估,其中:
1.国家层面
是中国黄河最大的支流,其孕育了华夏文明,成就了周秦汉唐盛 世.是著名的黄金水道。 是众多湿地资源保护区和岸滩景观的承载地,是世界湿地公园
和国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公园。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l(2013)05-0008-03
在五六十年代,渭河里鱼类丰富,品种繁多,河边水草丛生,白
为它们与市中心的联系紧密。第伯聂河公园作为一项总体设计规
划.它并不是基于大规模的建筑提议.更多的是为城市生活打造流
鹤、大雁、天鹅等各种鸟类应有尽有。然而现在,渭河里再也不见鱼
的山水城市格局。 (二)资源概况 1.水资源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 10.56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 69.88亿m,,天然径流量100.4亿m3(存在重复量),占黄河流域天然 径流量580亿m3的17.3%。 河流和滨河湿地两者的主要联系方式是漫滩洪水,在渭河天然
了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案例研究
通过对莱茵河、第伯聂河及国内的莲花湖进行了案例比较,吸取
西三省(区)13,5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818公里。陕西流经宝鸡、杨 凌、成阳、西安、渭南五市(区),境内河道长512公里,流域面积6.75 万平方公里,横贯关中腹地。西安境内全长140.6公里。渭河是长安 “八水”的主脉,与南部秦岭共同构筑了“南山北水”的独具西安特色
地.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可借鉴的经验:强调以湿地修复、边界整修、清淤、输水排水、湿 地人口动迂、植被修复、水产养殖和旅游观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 (三)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渭河西安段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自身区位,以及自然
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 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
径流量的长期积淀下,渭河流域是天然的河流湿地水文。目前在渭
河沿线湿地主要集中于陕西区域,建有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泾渭湿 地自然保护区、?产灞生态湿地公园。 2.动植物资源
可借鉴的经验:将安全性和自然保护相结合;保存已有的自然环 境:保护历史性景观:发展多样的水体类型:保持可达性;为户外游
憩提供机会。 2.第伯聂河
主要承载者。 (四)现状存在问题
其余段均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 对设防300年和100年段堤防采用格宾石笼覆土种草防护。这 是以生态混凝土和石笼网为主要技术的新型材料,保证水陆生物多 样性的延续,可渗透性的生态驳岸形式将安全性与渗透性结合起来, 形成人工渗透型的水陆边界空间。 对50年一遇段采用干砌石防护,以天然碎石、经防水处理的木 材或砼仿木桩进行护底,驳岸界面上覆水质和生境基础较好。此种 驳岸型式,既增强了堤岸抗洪抗冲刷能力,又维护了水陆边界条件 的自然景观效果和相对生态性。
二级保护区:背河侧由边缘井向外延伸,以平滑曲线连接的范围 内为二级保护区。其中渭滨水源地440米,西北郊水源地540米。 环境监控区:向河侧不设环境监控区,背河侧由二级保护区向外界 延伸100米,以平滑曲线连接的范围内为环境监控区。
2.湿地保护 堤内湿地
堤防设防标准不一致,高达50—100年,低为5—10年;堤线局部
在明确了规划总则后,对渭河西安段的各个方面提出规划研究 方向,为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渭河西安段的概况分析
(一)地理区位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域面积涉及甘肃、宁夏、陕
态地位不容忽视。为了两安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高,研
究渭河生态资源.对渭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梳理研究成为 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
有硬弯;堤冲节点年年变化,护堤坝垛据节点而建,稳定性差。因而 造成每年汛期度汛紧张。 2.水资源方面
渭河流域河川径流量100.4亿m3,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308m3,
为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13%,相当于黄河流域人均占有水量的一
半。水资源总量不足,承载能力有限,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随着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持续增加.1990年~ 2000年,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增加了17.1亿m3,年均增长率3.2%, 远高于黄淮海流域的0.3%和全国平均1.1%。国民经济用水的大量 增加,已严重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河道水量减少,甚至局部河段断 流,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 境日益恶化。开发治理中还存在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 益、轻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导致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地区之 间、部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用水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供需失衡。 3.水污染方面 随着西部大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市社会经济快速发 展.城市人口、工业企业的增加导致了排污量的不断增大.再加上我 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大量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 干流均为劣V类水质.支流为Ⅳ类水质和劣V类水质,化学需氧量 污染居高不下,水质混、脏、臭,渭河西安段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
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
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国内外相关 规划优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对渭河西安段的生态保护提
出合理化建议。
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 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 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
渭河西安段是西安市地表地下水源的重要供给区,我市供水以 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主辅结合,缺一不可。在《西安市供水“十 二五”规划》中,沿渭河共有12处地下水源地,以建设先进的节水型 城市为目标,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用水规模 控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 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区域: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 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以开采井为中心,半径为30一55米的范围内设为一
作者简介:尚晓博.女,现供职于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方向:生态环境。
8
万方数据
生存环境和迁移路径。
(三)价值评估
三、渭河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一)固堤防洪规划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 及已批准的有关规划和各区县的防洪需求.确定渭河西安非城市段 堤防防洪标准为3个级别,即300年、100年、50年一遇设防标准。 渭河南岸沣河以东至高陵耿镇桥段按300年一遇标准: 高陵耿镇桥至临潼西泉段、户县涝河以东至沣河段、渭河北岸西
级保护区。
高,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大,为历史所罕见。渭河二号洪峰咸 阳站最高水位达387.86m,比历史最高水位高出0.48m。渭河临潼水 文站10月2日洪峰流量达到5270秒立米,是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
水,洪水位高达358.58米,是临潼水文站建站以来最高水位.南山支 流也发生了20年来罕见洪水。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 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莲花湖曾经是当地一个滨河储水池。几经衰退,面临严峻的储水 量和水体质量问题,但同时又为165种观赏鸟类提供了自然栖息
渭河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尚晓博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82)
摘要: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自西向东经甘肃省的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地后于宝鸡凤阁岭流 入陕西省,横贯关中平原,经宝鸡、成阳、西安、渭南等地市后于潼关注入黄河。随着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持续增加,国民经济
畅的空间。这项规划的主要难题就是对基辅市的方位进行改造,通 过对环境和主流文化的充实,使其面对第伯聂河,并将第伯聂河改
造成城市和企业生活的中心。 可借鉴的经验:充分考虑当地城市特色进行改造;为城市生活打
造流畅的空间:充满时代感:突出城市河流形成的线性绿色景观。
3.莲花湖
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下功夫治理渭河污染,对于保持我省乃 至西安发展的良好势头,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一、绪论
用水的大量增加,已严重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河道水量减少,甚至局部河段断流,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
环境日益恶化。开发治理中还存在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导致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地区之间、部
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用水矛盾Et益尖锐。水资源供需失衡。 关键词:渭河西安段:生态环境整治;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研究
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l世纪努 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研究思路 首先.本论文通过对渭河西安段的区位、资源等现状条件进行综
合分析。 然后根据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法规文件,确定规划思想、规划目 的、规划定位等。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大多数城市由
于本身财政实力、技术力量、重视程度等方面不足,生态保护观念比 较滞后。随着西安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而渭河的生
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依据渭河中下游的自然特性.渭河西安非城市段构成了重要的 城市湿地类型,宽阔的河道、丰富的水面、漫滩、沙坑、林地。孕育了 富有潜力的物种多样性资源。成为重要亲水元素,以不同形式拉近 水与城市的距离。 我们选取表面流人工湿地,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增加停留时间, 以蛇字型流向设置,以保证布水均匀和一定的推流效果。设计时应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避免出现水流死区。
1.莱茵河 莱茵河泄洪平原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水量,因此周边的景观处于
威胁之中。通过重新规划设计,将为河水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它们可 以帮助我们营造出合适的水流冲击景观。通过降低地面高度,连接
不同的水体和引入放牧.使得这个地区的生态多样性得到了很大提 升。与此同时.历史性建筑和肌理也得到了尊重并被赋予了新的游 憩功能。这个方案也具备很大的经济价值。
渭河流域生物资源丰富,与湿地环境相伴的两栖动物及河流沿
岸的陆生动植物,是渭河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补充,形成了多样性
“第伯聂河公同”包含了基辅市的两项重要资产——公园和河 流,将其作为基辅市主要城市绿色景观,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因
的生物群落。河流与河滩、河岸植被一起,控制着水和矿物质养分的 流动.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良好的
类的踪迹.河岸上也是一片荒凉,触眼尽是满地黄沙,偶有的绿色也
只不过一些稀疏的杂草,偶尔几只白鹤飞过,留下声声哀鸣,更给渭 河增添了几分沧桑。同时。有的地方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从而导 致地表植被退化.草木衰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目前.我省渭河流域的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由单一关注经济发展向经
是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繁衍生息的场所。
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
是关中平原塑造者和滋润地,是陕西的生命之河.是华夏的灵魂
之河。 2.西安层面
是西安市的生命线,对市区气候具有多重调节功能。
是西安城市的水资源供给源和西安重要的地下水源涵养区。
是西安市的城市滨水景观主轴线,是自然湿地聚集区。 是西安千年文明的蕴育血脉,是西安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凭借,是西安市建设山水城市的
堤外湿地
要达到治污、减淤,恢复河流生命健康的综合目的。合理的选择 应是恢复河道湿地系统。湿地系统是河流生命健康的核心内涵之 一,渭河干流基本丧失了堤外滩地,因而堤外湿地的恢复尤为重要。 本次堤外湿地公园规划是对渭河西安段区域独特的河流湿地水 文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体现生物重要性,为这一复杂和 敏感的区域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点。 3.河道保护 在增水、取沙的基础上,降低河道高程,既可增加河道自然水面, 还可使主河槽外形成自然湿地,西安市也完全有条件在治理河道问 题的同时,恢复和营造市区段河道自然湿地系统.实现真正的生态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 1.地下水源保护
目前,秦岭西安段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也不应忽视,其原因既有 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秦岭西安段的生态功能亟待保护与恢复。 主要表现在:水环境日益破坏、生物种属灭绝加速、山体破坏严重、
文化遗存逐渐消亡。 1.防洪方面
2003年8月27日至10月上旬.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长时间、
咸交界至临潼新丰大桥段按100年一遇标准:
通过对渭河的区位、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从国家 及西安两个层面对秦岭西安段做出了价值评估,其中:
1.国家层面
是中国黄河最大的支流,其孕育了华夏文明,成就了周秦汉唐盛 世.是著名的黄金水道。 是众多湿地资源保护区和岸滩景观的承载地,是世界湿地公园
和国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公园。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l(2013)05-0008-03
在五六十年代,渭河里鱼类丰富,品种繁多,河边水草丛生,白
为它们与市中心的联系紧密。第伯聂河公园作为一项总体设计规
划.它并不是基于大规模的建筑提议.更多的是为城市生活打造流
鹤、大雁、天鹅等各种鸟类应有尽有。然而现在,渭河里再也不见鱼
的山水城市格局。 (二)资源概况 1.水资源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 10.56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 69.88亿m,,天然径流量100.4亿m3(存在重复量),占黄河流域天然 径流量580亿m3的17.3%。 河流和滨河湿地两者的主要联系方式是漫滩洪水,在渭河天然
了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案例研究
通过对莱茵河、第伯聂河及国内的莲花湖进行了案例比较,吸取
西三省(区)13,5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818公里。陕西流经宝鸡、杨 凌、成阳、西安、渭南五市(区),境内河道长512公里,流域面积6.75 万平方公里,横贯关中腹地。西安境内全长140.6公里。渭河是长安 “八水”的主脉,与南部秦岭共同构筑了“南山北水”的独具西安特色
地.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可借鉴的经验:强调以湿地修复、边界整修、清淤、输水排水、湿 地人口动迂、植被修复、水产养殖和旅游观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 (三)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渭河西安段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自身区位,以及自然
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 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
径流量的长期积淀下,渭河流域是天然的河流湿地水文。目前在渭
河沿线湿地主要集中于陕西区域,建有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泾渭湿 地自然保护区、?产灞生态湿地公园。 2.动植物资源
可借鉴的经验:将安全性和自然保护相结合;保存已有的自然环 境:保护历史性景观:发展多样的水体类型:保持可达性;为户外游
憩提供机会。 2.第伯聂河
主要承载者。 (四)现状存在问题
其余段均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 对设防300年和100年段堤防采用格宾石笼覆土种草防护。这 是以生态混凝土和石笼网为主要技术的新型材料,保证水陆生物多 样性的延续,可渗透性的生态驳岸形式将安全性与渗透性结合起来, 形成人工渗透型的水陆边界空间。 对50年一遇段采用干砌石防护,以天然碎石、经防水处理的木 材或砼仿木桩进行护底,驳岸界面上覆水质和生境基础较好。此种 驳岸型式,既增强了堤岸抗洪抗冲刷能力,又维护了水陆边界条件 的自然景观效果和相对生态性。
二级保护区:背河侧由边缘井向外延伸,以平滑曲线连接的范围 内为二级保护区。其中渭滨水源地440米,西北郊水源地540米。 环境监控区:向河侧不设环境监控区,背河侧由二级保护区向外界 延伸100米,以平滑曲线连接的范围内为环境监控区。
2.湿地保护 堤内湿地
堤防设防标准不一致,高达50—100年,低为5—10年;堤线局部
在明确了规划总则后,对渭河西安段的各个方面提出规划研究 方向,为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渭河西安段的概况分析
(一)地理区位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域面积涉及甘肃、宁夏、陕
态地位不容忽视。为了两安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高,研
究渭河生态资源.对渭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梳理研究成为 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
有硬弯;堤冲节点年年变化,护堤坝垛据节点而建,稳定性差。因而 造成每年汛期度汛紧张。 2.水资源方面
渭河流域河川径流量100.4亿m3,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308m3,
为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13%,相当于黄河流域人均占有水量的一
半。水资源总量不足,承载能力有限,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随着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持续增加.1990年~ 2000年,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增加了17.1亿m3,年均增长率3.2%, 远高于黄淮海流域的0.3%和全国平均1.1%。国民经济用水的大量 增加,已严重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河道水量减少,甚至局部河段断 流,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 境日益恶化。开发治理中还存在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 益、轻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导致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地区之 间、部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用水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供需失衡。 3.水污染方面 随着西部大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市社会经济快速发 展.城市人口、工业企业的增加导致了排污量的不断增大.再加上我 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大量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 干流均为劣V类水质.支流为Ⅳ类水质和劣V类水质,化学需氧量 污染居高不下,水质混、脏、臭,渭河西安段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
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
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国内外相关 规划优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对渭河西安段的生态保护提
出合理化建议。
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 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 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