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160;李济仁

【名老中医】160;李济仁
【名老中医】160;李济仁

【名老中医】 李济仁

李济仁,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

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李济仁: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 他带领学生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

● 他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创立效方验方

● 他突破家传囿规,进行开放式的医学传承,培养了一个

博士团队

自古名医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不是来自省城,不是来自中医医院,而是来自于偏处一隅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

李济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他主张立功,倡立“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在医教研岗位

上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成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他讲究立言,带领家庭乃至一个博士团队,著书立说,传承发展新安医学。志存高远仁心济世

从乡医到全国名老中医

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患顽固性失眠1年有余,三诊后,

严凤英一切正常,从此再也不用安眠药了。

1931年的寒冬,地处徽州歙县桥亭山凤逸村的贫苦篾匠李荣珠喜得贵子,取名李元善。几十年后,李元善从乡村医生一步步成为新安医学传人,成为全国名老中医和国医大师。

7岁时,李元善开始学四书五经。他天资聪颖,乐于思索,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43年,他遵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的古训,跟随当地名医汪润身学医,3年苦读出师后,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师学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叫门一帖传。”山村的夜里,一片漆黑,乡亲们提着灯笼去定潭求张根桂看病的情景,给幼小的李元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根桂是新安世医“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李元善心中萌生念头,“不当医生则罢,当就当这样的名医。”于是,他毛遂自荐拜张根桂为师,并改名李济仁,意为“仁心济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从1949年起,李济仁在歙县小川开业行医。解放后,他两度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还参与安徽中医学院和附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大基础教研室主任等职。随后在歙县人民医院、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等单位工作。

多年来,李济仁敏而好学,精勤不倦,在掌握复杂而深厚中医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一些疑难杂症屡起沉疴。

早在1965年,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患顽固性失眠1年有余,屡服进口高效安眠药无效。李济仁回忆,当时严凤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头昏烦躁,腰膝酸软。李济仁分析,失眠时久,诸治不应,应当从肝论治,以滋肝阴为主,辅以安神。于是,他开出了镇肝益肾、阴阳并调的方子。服7剂后,患者能睡4个小时。李济仁按照时间医学,嘱咐患者在午后及晚睡前各服一次,以便药效更好发挥。三诊后,患者一切正常,从此再也不用安眠药了。

1981年的夏季,53岁的黄某手术后高热达41℃,致使头痛、神志不清。医生采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热,均无效。午夜时分,院长派人请李济仁会诊。李济仁认为患者因暑热交蒸,致高热不退,开出解表祛暑、芳香化湿的方药,如香薷饮、加减白虎汤等。服下不久,患者便退烧了。

由于医名远播,疗效显著,来自全国各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慕名求诊者纷至沓来。李济仁也先后获得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系列荣誉。杏林伉俪风雨同行

从徒弟、女婿到“张一帖”传人

夫妻共同继承“张一帖”家传,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同被遴选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几十年来,二人在

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定潭的“张一帖”源远流长,至今有450余年的历史,传15代,被誉为新安医学第一家。张一帖远祖可上溯到北宋名医张扩,张扩之后人张杲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史著作《医说》的作者。张氏还著有《医流论》、《伤寒彻要》、《秘方奥旨》等书,影响深远。

时光荏苒,世医传给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张守仁。由于他医术高超,常一剂而愈,始称“张一帖”。他以仁慈为本,对

待患者不论贫贱均能悉心治之。特别是冬春流行病高发季节,都药物熬制后放置在茶水中,日夜无偿供应,村民和过路人因此受益。

旧社会,家传技术多传子不传女。张根桂对祖传“末药”

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其以“稳、准狠”为特点,辨证准、用药精、剂量重,往

往一二剂即起疴回春。国学大师吴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访京师名医皆不效,回家乡歙县以后,经张根桂医治而愈,感佩之余,特奉赠一联“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然而,张根桂唯一的儿子夭折,次女张舜华便立志学医。她勤学苦练,亲自上山采药,配药尝药,以至诚至孝感动了父亲,多年后悉得家传,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张一帖”。

作为徒弟,李济仁朝吟夜诵,勤于实践,与小师妹张舜华一起跟师抄方、巡诊,同采药、制药。张根桂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李济仁聪慧过人,老实能干,处理疑难杂症很有一套,令老师刮目相看,尤为欣赏。不久便把女儿许配给他,同时把家学也传了他,与张舜华同为“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大概还有这样的君子协定,即未来李济仁的第一个儿子要随母姓张。

解放后,李济仁夫妇二人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夫妻二人不仅在医术上继承“张一帖”,还继续着“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几十年来,他们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

夫妇还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

独创新解学文并茂

从传统医学到现代科学研究

他注重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从临床实践中加以体悟,建新说、立新法、研新方;提出“痹痿统一论”,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创立“归芎参芪麦味方”。

“北协和,南弋矶”是过去人们对全国西医院的最好评价。李济仁所在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888年由美国基督

教会创办,迄今已有120多年。蒋介石、孙科等来该院视察过,吴绍青、沈克非、陈翠贞等名医先后任职。在这样一所

有名气的西医院搞中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医出书,中医也出书,西医搞科研,中医一样搞科研。”李济仁凭借不服输的性格,孜孜以求、奋力拼搏,建新说、立新法、研新方。在皖南医学院和弋矶山医院“四大支柱”和“四大名师”中,李济仁名列其中。

李济仁业医60余年,在医治外感病、急症等方面,承

继“张一帖”心法,以认证准确为基础和前提,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往往1剂奏效;辨治杂病,则合参新安汪机“培元派”提出的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思想,重视培补肾本,辨证灵活机变。如对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李济仁系统提出以补肾法为主,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的方法,治愈数例。

李济仁根据新安医家诊治痹证、痿证的基本特色与规律,临床上既强调鉴别,又强调辨治痹痿同病,提出“痹痿统一论”,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即顽痹从虚、从瘀、从痰辨治,痹痿同病则重调肝肾,兼以健脾和胃、养血舒筋。

15岁王某,四肢痿弱无力,走路如鸭行,经常跌倒。经大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长期服用激素、维生

素等无效。患者父母慕名来求治。李济仁检查后,诊断为肝肾两虚型痿证,以《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确立了补肾益肝、舒筋活络的治则。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后,患者四肢感觉有力。李济仁根据病情连续调方数次,又嘱咐其坚持锻炼,不久,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臂力增,腿

力强,近如常人。

对于疑难病证,李济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治疗胃病倡导“和、降、温、清、养、消”六法,等,并创立了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痹证的“清络通痹饮”、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肾汤”、治疗乳糜尿的“苦参消浊汤”等效方验方。

李济仁身体力行于新安医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之特色规律,带领学生成功还原了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成为研究新安医学的奠基人。

他独著、主编《济仁医录》、《痹证通论》、《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学术著作14部,发表论文112篇,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评价其“独创新解,学术并茂,发前人之奥妙,作医津之宝筏。” 不囿家规培养后学

从名医世家到博士团队

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家族链;突破家传囿规,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张一帖”世医传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级学徒2名,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家族链传承方式是新安医学的显著特征,“张一帖”世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14代传人李济仁家里,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的家族链;两人突破家传囿规,培养

指导了一批研究生,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长子张其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专家,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二女李艳,现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硕导,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三子李梃大学毕业后在当地经营诊所,继续“张一帖”家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在民间”价值理念;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目前在美国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侧重于生物材料学角度,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师从王永炎院士和李衍达院士,现为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导,他以中医“证”为突破口,开辟“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学界极大关注。“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张一帖”不再是一枝单传,而是满堂芳菲。

张其成回忆,小时候,父亲常常告诫他们,“发愤读书终有益,飘摇游戏总无功”,并鼓励和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未知。父亲曾在中医院、综合医院以及中医学院和医学院工作,眼界开阔,胸襟豁达,对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独特见解,还鼓励儿子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和突破口。这些对孩子以后的志向兴趣影响很大。5位子女分别从文化、临床、科研的角度,传承光大祖国医学,并从定潭小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弟子仝小林,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

博导,是糖尿病专家。弟子孙世发,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导,是方剂学专家;弟子胡剑北,现为皖南医学院科研处长,硕导,专攻“中医形体医理学”;弟子朱长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医院博士后,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有独到见解。以和处世快乐人生

从“三高”患者到健康老人

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压高,耳顺之年血糖高,益寿延年有高招——手舞足蹈令五脏安和,珍藏字画享其中趣味,亲近自然览山川胜迹。

年近八旬的李济仁鹤发童颜,笑容可掬,待人亲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很难把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联系起来。然而,李济仁却笑称:“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压高,耳顺之年血糖高,益寿延年有高招。”

手舞足蹈令五脏安和是第一招。长期以来,李济仁为保持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自己揣摩总结出一套运动五脏养生保健法,即“养心、调肝、理肺、健脾、补肾。”此外,他认为,还要注意六腑养生。平时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以刺激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只有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机体才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珍藏字画享个中趣味是第二招。李济仁喜爱收藏字画,乐此不疲。在他家中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名人字画,各具特色。其中启功先生的书法非常抢眼,“神存于心手之间”是

对李济仁人品和业医的形象描述。繁忙工作之余,李济仁端一杯清茶,小憩于红木椅上,一一欣赏细品。他说:“收藏字画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既能增长文化知识和品味,又能怡情养性,延年益寿。”

亲近自然览山川名胜是第三招。李济仁就是位精研岐黄笔耕不辍,而又亲近自然、酷爱旅游的智者。他不但踏遍家乡的青山绿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远赴东南亚和欧美澳非等国旅游。著名书法家葛介屏先生特作对联相赠,“登五岳名山足迹园林继宏祖,精岐黄鉴古手披图籍踵青莲。”

在李济仁居住的医苑小区,林木荫翳,绿荫如盖。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里,李济仁晨起听鸟鸣,江畔听涛声,“江声画韵伴医书”,实为一大乐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李济仁的最大

养生秘诀是“和”,处世平和,待人随和,为人谦和。

在十年浩劫期间,作为“铁杆老保”的李济仁为保护他人

而牺牲自己,受尽了迫害。劫难之后,李济仁成为安徽省教委和卫生系统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中医评议组组长,以前曾经揪斗李济仁的人要求他帮忙评职称,李济仁一笑泯恩仇。

“未敢抱经国治世之宏愿,但常怀拯疾济羸之仁心。”闻

知自己荣获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时,李济仁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稽首党恩施甘露,深心亿兆沐霞阳;愿将仁术化“一帖”,

普济苍生永安康。如今,年近80高龄的李济仁以矫健的步伐,在承续新安医学千年血脉的同时,也谱写自己的灿烂人生。

李济仁小传

1931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

1943-1948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汪润身等,并临证随诊;

1949年,在歙县小川开业行医,任所长;

1955年、1958年两度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

1959年,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970年,转入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工作;

1972年,调至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工作;

1990年,成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

大陆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

大陆名老中医秘方大公开! 张镜人教授,名存鉴,1923年6月生于【上海市】。张氏家世业医,以擅治热病而称着于【江南】,由明末相传至今。张镜人教授为第12代传人。深研灵素经文,探索仲景奥秘,遍览历代名著,集思广益。学识日进。治热病服膺叶、吴二氏,于染病颇崇景岳、东垣。尝谓治学当厚古而不薄今,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讲究实效。擅长治疗外感热病、慢性胃炎、慢性肾炎、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他主张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对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曾获国家级科研进步奖。曾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参加《辞海?中医学科》《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书的编写工作。 现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长、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安中汤】 ﹝组成﹞:(1)柴胡6克(2)炒黄芩9克(3)炒白朮9克(4)香扁豆9克(5)炒白芍9克(6)炙甘草3克(7)苏梗6克(8)制香附9克(9)炙延胡9克(10)八月札15克(11)炒六曲6克(12)香谷芽12克。 ﹝主治﹞:脘部涨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白腻、舌质编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饮后一小时温服。 ﹝加减﹞: (1)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 (2)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 (3)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 (4)嗳气,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 (5)泛酸,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 (6)嘈杂,加炒山药9克。 (7)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 (8)苔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 (9)便溏,加焦楂炭9克。 (10)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 (11)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 (12)腹胀,加大腹皮9克 (13)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 (14)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 (15)腺体萎缩,加丹参。 俞慎初 俞慎初简介详见87期 【止咳定喘汤】 ﹝组成﹞:(1)蜜麻黄6克(2)光杏仁5克(3)炙甘草3克(4)紫苏子10克(5)白芥子6克(6)葶苈子6克(布包)(7)蜜款冬6克(8)蜜橘红5克(9)结茯苓10克(10)清半夏6克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 (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者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浸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由于关节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张晓鸣主任医师临床总结:豨签草具有降血沉,促内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常用量30-60g,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张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张老师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住潮湿,由于自然演化和适应,他们具备天然抗风湿能力,他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张晓明主任在临床上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祛邪为主的原则贯穿于各期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成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治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药物,佐以祛风除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签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张晓明主任根据以上原则创制息风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一是因为此类药物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少清热作用,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第一批全国 名老中医名单 含第二批 第三批 之河南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河南在指导老师合计:65 人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娄多峰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2赵清理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3李振华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4邵经明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5吕承全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6武明钦1河南省 7乔保钧1河南省 8唐祖宣1河南省 9郭维淮1河南省 10毕福高1河南省 11石冠卿1河南省 12张海岑1河南省 13郭春园1河南省 14冯化驯1河南省 15李鸣皋1河南省 16翟明义1河南省 17高体三2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18王宏坤2河南省河南省中医院中医科

19庞清治2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20张磊2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 21邵梦杨2河南省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医科22陈阳春2河南省 23赵国岑2河南省 24宋光瑞2河南省 25吴林鹏2河南省 26唐祖宣2河南省 27蔡福养2河南省 28邵福元2河南省 29秦继章2河南省 30李金明2河南省 31孟宪杰2河南省 32闻善乐2河南省 33郭维淮2河南省 34刘学勤2河南省 35崔玉衡2河南省 36杨友鹤2河南省 37崔公让2河南省 38石景亮2河南省河南理工大学中医科39李修五2河南省 40李宴龄2河南省

41张东岳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 42吕靖中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 43袁海波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一幅院中医科 44郑绍周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 45毛德西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46门成福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47石景亮3河南省河南理工大学中医科 48李鲤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49郑建民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50郑启仲3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51王自平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52侯士良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药 53黄明志3河南省 54张世峰3河南省 55邱保国3河南省 56杨之藻3河南省 57关思友3河南省 58贾太谊3河南省 59孫六合3河南省 60张天健3河南省 61赵金普3河南省 62祝庆堂3河南省

名老中医贺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名老中医贺词 篇一:全国名老中医偏方秘方 全国名老中医偏方秘方 (20XX-05-2617:36:53) 转载 转载▼标签:分类:中医良方原文地址:全国名老中医偏方秘方作者:养生家 哮喘 天气聚变,空气潮湿或是气压低时,最易诱发哮喘,患者异常敏感,发作时间并无规律,有的是夏发,有的是冬发,也有四季常发。 其症状就是气急。上气不接下气,不仅呼吸困难,且带喘声,喉中咪唯作响,胸喉之间,顽痰淤积梗塞,有的兼有咬嗽。患者面色苍白,甚至发青发紫,眼球突出,冷汗淋漓,坐卧不宁,睡眠不安,有的因呼吸困难而言语不便。此症致病原因,大致分为二种。一为心病性气喘,是因心脏有病而起。每个人心脏的收缩力量是不同的,心脏收缩力量小的人,

他的心脏在跳动时期输送出去血液就不多,也不能把血管内的血液顺畅的推进向前,于是,有些血液便散布在肺部或是其它肢体各部门为患。血液在心脏内排出不多,稍劳动,便感心跳,血液如散在肺里,便会通过神经起反射作用,引起大、小支气管收缩起来,空气通过便有困难,兼之肺里积有郁血,肺的呼吸面积缩小,就发生呼吸困难而气喘。例如有心脏病的人,因血液循环不好,血液散积在脚或腿时,会使血管肿胀,血液便从血管的疏松处渗入皮下,以致腿脚肿起,所以,心脏病患者皆可能患水肿。肺里积聚血液,自会引起哮喘,这是很自然的。另一种是支气管性气喘、这纯粹是支气管本身所引起的毛病,每个人的支气管对外来及内在的物质,其感觉也不同,有的人闻到某一种气味,神经就能反射到支气管发生变化,也有的吃到某种食物,也会如此,例如逢吃到咸味的食品,喉头沾着咸味味,哮喘便会发作,这是“咸哮”;有的人会因闻到煎糖的气味,促使哮喘发作,便称“糖哮”;或是油炒洋葱、烟熏鱼、油炒辣椒时,闻到热锅发出的气息,便大发“油哮”,这是敏感性的症状。也有因已身的某种慢病变分泌出来的毒素,也会起敏感作用,于是使引起支气管的收缩,而呼吸困难,形成为哮喘。 哮喘二字虽连称;但疾病不同,哮是喉中有痰,喘则胁肩呼吸急促,与哮各异,普通的哮症多兼有喘,有喘者有不兼哮者,故种类多,大都是因气管狭惫窄,肺部弹力不够与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老中医简介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老中医简介 姓名:徐经世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中医内科 应诊时间:周二上午、四下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安徽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系中医世家... 姓名:丁锷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骨伤科 应诊时间:周一、四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安徽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姓名:曹恩泽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肾内科 应诊时间:周二、五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安徽省名中医,省政协委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姓名:刘益群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眼科 应诊时间:周三、五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安徽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系中国中医眼科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会研究员。系中医世家,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临床擅长以家传方药结合针灸方法... 姓名:赵霭峰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泌尿外科 应诊时间:周二下午,五、日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分会常委,安徽省男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泌尿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 姓名:陈子义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外科 应诊时间:周一上午 名医简介: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外科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理事。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对胃肠、胆道、乳腺、甲状腺等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录

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录 (2010-03-21 12:32:16) 1李仲愚1四川省 2何天祥1四川省 3倪宣化1四川省 4杜琼书1四川省 5江尔逊1四川省 6陈枢懋1四川省 7廖孔禹1四川省 8王静安1四川省 9杨介宾1四川省 10李孔定1四川省 11郑陶万1四川省 12邹学熹1四川省 13张签铭1四川省 14唐卡昂旺降措1四川省 15陈治恒1四川省 16唐成德1四川省 17徐楚江1四川省 18王临轩1四川省 19陈潮祖1四川省 20张士良1四川省 21旦科1四川省 22周楚良1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区中医院中医科 23龚去非1四川省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中医科 24郑惠伯1四川省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中医科 25段亚亭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26王希知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27史方奇1四川省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28陶克文1四川省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科29陈枢燮2四川省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30王静安2四川省 31李孔定2四川省 32唐卡昂旺降措2四川省 33唐家福2四川省 34吴康衡2四川省 35杨家林2四川省 36冯志荣2四川省 37叶传惠2四川省 38蒋慧均2四川省 39吴孝恺2四川省

40邓世发2四川省 41张世明2四川省 42李恒明2四川省 43林万和2四川省 44牟玉书2四川省 45龙治平2四川省 46常振湘2四川省 47旦科2四川省 48黄修武2四川省 49格桑尼玛2四川省 50张之文2四川省 51杨宣舒2四川省 52张世明3四川省 53旦科3四川省 54张之文3四川省 55孙同郊3四川省 56陈福安3四川省 57郭子光3四川省 58刘金龙3四川省 59钟以泽3四川省 60杨宣舒3四川省 61王晓东3四川省 62邓亚平3四川省 63忠登郎加3四川省 64王明杰3四川省 65胡国栋3四川省 66刁本恕3四川省 67陈学忠3四川省 68陈天然3四川省 69牟希瑾3四川省 70李培3四川省 71邵章祥3四川省 72杨礼淑3四川省 73郭志雄3四川省 74张玉龙3四川省 75热巴3四川省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批 指导老师合计:19 人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 董德懋 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2 周济民 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科

名老中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

全国名老中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全国名老中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 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 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 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 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 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 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 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 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 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 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中医医院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

**中医医院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7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2017年1月获批正式启动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建设周期为3年。 名老中医**简介:主任医师,从医36年。擅长治疗应用传统针灸、火针以中医经络,温通理论为指导,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运用针灸、火针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蛇串疮、面瘫病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社会效应。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传承工作室软硬件建设及项目启动、经费使用情况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示诊室位于医院3号楼二楼东侧,用房面积20平米,已重新装修完毕,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加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示教室新购置文件柜用于展示老中医专家临床医案、处方、论文等原始

资料。增配电脑、复印打印机一体机、投影仪、视频传输系统、同步录音录像设备、手写输入系统等。 经费使用情况:1、房屋装修,内部装饰,大约用费用2万元。2、添置书柜、桌椅,添置神灯20个、电针仪10台大约用费用2万元。3、各类示教教材一套、各类经典医籍共计8千元。 2、任务计划书完成情况 (1)条件建设: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诊室、示教室已建设完成。 (2)传承建设: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 (3)人才培养:定期举行学术经验推广会,系统地研究并推广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经验方、诊疗方案、诊疗技术。洛河镇卫生医院建立名中医工作站2018年启动建设。每两个月到卫生院、卫生室进行巡诊,并考核继承人,帮助解决其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医案和指导资料,继承人笔记心得体会,交名中医学术经验展览室(资料室)存档。 (4)制度建设:根据《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已制定工作室建设计划,建立相关制度,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加强管理。

关于举办“何炎燊老中医学术思想”论坛的通知

东莞市中医学会关于举办“何炎燊学术思想论坛”的通知 各医疗卫生单位: 中医名家何炎燊今年年满九旬,仍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何老自从21岁起从事中医工作,至今已近70载。在这70年中何老博采众长,不拘一格,经过刻苦钻研及临床实践磨练,终成一代中医名家。多年来,何老不顾自己年逾古稀,体弱多病,为弘扬中医学术,启发后辈学思付出了宝贵精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何老的经验,何老的弟子及市中医院的医生经过1998年《中医名家何炎燊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及2005年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已总结出了何老6个方面的学术思想,出版专著7本,并总结出了何老成才之路经验。课题《何炎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获2010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除此之外,东莞市中医院已成立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目前工作室以入选工作室的成员为核心,以所在业务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及创新工作。

为了真正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继承下来,弘扬中医文化,发展中医事业,东莞市中医学会、东莞市中医院拟举办一期何老学术经验论坛。具体通知如下: 一、时间:2011年11月22日,8:30报到,9时开始。 二、地点:东莞会展国际酒店 三、论坛内容: 论坛将就何炎燊老中医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方面的行医经验进行专题讲座,并就何老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方法进行讨论。该项目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为契机,通过各知名专家的演讲、讨论,将何炎燊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推广及创新,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希望通过举办会议可以传承并创新何老中医学术思想,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中医技术水平,培养新一代名医。 四、主讲嘉宾: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梅国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万晓刚 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刘英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教授:戈焰 东莞市中医院教授:马凤彬 东莞市中医院教授:刘石坚 东莞市中医院教授:董明国 东莞市中医院教授:宁为民

知名老中医名录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广东 在指导老师合计:59 人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何炎燊1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 2林品生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中医科 3钟明远1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4周伯康1广东省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5周瑞石1广东省 6刘明1广东省 7刘佥1广东省 8梁剑波1广东省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9冯耀南1广东省中医科 10邱志楠2广东省广州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 11邱健行2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 12罗致强2广东省中山大学附一院中医科 13骆继杰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 14王孟庸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中医科 15郑志道2广东省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院中医科 16夏洪生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17陈一鸣2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中医科 18孙外主2广东省 19黄火文2广东省 20杨守玉2广东省中医科 21孙康泰2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22靳瑞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科 23黄春林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24李丽芸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25邓晋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26余绍源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 27邱健行3广东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科 28刘伟胜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29彭胜权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0禤国维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31陈纪藩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2王士贞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3丘和明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4许鑫梅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5赵立诚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36周岱翰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中医科 37陈全新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38刘庆思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科 39梁冰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40罗笑容3广东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科 41崔学教3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科

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评报告

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全国名老中医赵化南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于2014年09月在连云港市中医院正式启动,由市中医院肾病科承建,该项目由国家中医药局审批,是连云港市首家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一、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 赵化南工作室负责人陈波主任中医师,为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六个一工程”拔尖人才,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高层人才培养对象,连云港市名中医,连云港市临床医学重点人才,连云港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肾病学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连云港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学会主任委员、连云港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赵化南学术经验继承人。继承人包括陈波主任中医师和齐洪朝副主任中医师,其工作室传承团队成员数为11人,重点培养副高及以上中医药人员4人,重点培养中级职称中医药人员5人。 (一)工作室条件建设成果 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30 m2,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面积40m2,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面积40m2。工作室收集书籍、杂志、报刊、各种资料共计一千余份。 (二)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成果 通过跟师查房、跟师出诊、集中授课等方式,采用笔录及现代化声像采集系统对赵化南名老中医的医案、查房、会诊记录进行系统学习整理,深入发掘总结赵化南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将其

整理成论文、论着及宝贵的声像资料,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共享,将其学术思想系统继承、光大发扬。 名老中医学术具体传承方法 1、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主要成员轮流按计划每周跟随名老中医门诊,采集临床第一手资料,学习并分析名老中医的理法方药、四诊心得,加以整理,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 2、每周统一跟随名老中医病房查房,尤其是内科疑难杂症,系统学习记录名老中医对疑难杂症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将典型病例资料整理收集,加以研究分析,争取申报科研或知识产权。 3、建立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成果及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载体,网络为传播途径,实现学术经验的数字化和系统化,形成推广应用平台,实现快捷、广泛、有效的传播。 4、传承工作室成员在名老中医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精读中医经典,以《内经》、《温病》、《伤寒》、《金匮》为主,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 传承成果

名老中医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 唐伯亮是四川乐至县人,男,汉族,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尤其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内江市名中医》称号、2009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四川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陈善国医师简介 陈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200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从2010年至2012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继承人跟师发表论文目录 1.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 2.第33卷.第12 期,Page1147-1149.陈善国. 2.中药治疗顽固性哮喘36例.《心理医生》,2011.05.总第192期,Page50.陈 善国 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19 期.Page27-29. 陈善国. 4.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21 期.Page33-34. 陈善国. 5.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 期.Page246-247. 陈善国. 6.枳术汤丸治疗便秘.《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19期.Page55.唐 伯亮.陈善国.唐峻山等.

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

这是第三批的 北京市(44名) 马在山方和谦王嘉麟王应麟危北海许心如许彭龄刘琨陈文伯陈昭定陈彤云李贵李乾构张炳厚张淑文张士杰宋祚民郁仁存周耀庭周乃玉周德安柯微君贺普仁赵荣莱高忠英高益民钱英柴松岩屠金城黄丽娟温振英裴学义魏执真颜正华程士德孔光一聂惠民王琦刘燕池王洪图姜揖君郭志强商宪敏吕仁和 天津市(19名) 石学敏张大宁章臣桂韩景献张庚扬陈宝贵徐永庆张曾譻牟洪林李永成邓鹤鸣崔乃强丁素先田芬兰武成曹克光栗锦迁罗利毛舒和 上海市(24名) 张云鹏刘嘉湘蔡淦王翘楚严世芸夏翔叶景华彭培初 陈湘君黄振翘唐汉钧施杞严隽陶秦亮甫蔡小荪王霞芳马绍尧邹菊生谢金龙陈立羽陆德铭曹玲仙石印玉柏连松重庆市(15名) 罗本清郑新郭剑华戴裕光朱忠庆骆常义施锡璋王辉武高小珊刘兴文李配富刘静付灿鋆夏中和李寿彭 河北省(21名) 杨牧祥李士懋田淑霄邢月朋张士舜刘亚娴任琢珊诸云龙赵玉庸孙宝惠阮正帼李英杰陈益昀王敏淑姚希贤李佃贵崔金海吴以岭董燕平庞春景汪慰寒

山西省(14名) 李国章郭耀康侯振民贾六金吕景山柴瑞霭张玉芬王裕颐陈家礼白祯祥介霭尹翠梅高天爱单镇 内蒙古自治区(8名) 陈玉良张孝礼黄志刚赵宇明岳在文陈树廷那顺达来 魏汉奇 辽宁省(17名) 李德新周学文马智田维柱贾玉海洪治平齐连仲黄恩申刘佩志王心毓迟云志白长川王道林曹茂森高举真杨宝余白凤鸣 吉林省(19名) 任继学刘柏龄杨宗孟王烈曲生金润泉范国梁于凯成陈向明张文泰李莹王钰于作盈南征纪青山杨世忠 黄永生刘大同王耀廷 黑龙江省(21名) 张琪高奎滨吴秉纯郭文勤王铁良康广盛马宝璋李延王雪华李令根王秀霞孙申田董清平孙伟正高维滨王玉玺于忠学于万涛段富津卢芳高洪义 山东省(28名) 张珍玉隗继武王国才丁书文周翠英焦中华林惠娟程益春朱振铎徐敬才孟宪兰姚开炳彭延宽吕兰凯孙敏田文王法德朱惠芳王菊芬吕国清李鸿娟刘启廷谷越涛张继东

中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汇总

中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1、刘渡舟(1917年9月生,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 1-1、〔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嗷嵯灾?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备注〕1、1钱=3.75g 2、〔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 2、俞慎初(1915年10月生,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 2-1(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平遥县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平遥县“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县中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患者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中医临床专家。2012年,经基层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考核等一系列严格程序,我县推出“十大名老中医”。这些名医个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为民除疾疗伤,享有名望,为我县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培章,男,1932年5月生,平遥县道虎壁王氏妇科第27代、傅山女科第9代传人,主任医师。王氏中医妇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精于“胎前、产后、调经、种子、崩漏带下”而名噪三晋,远传冀、秦、鲁、豫、广东诸省。据王氏家谱记载,始祖王厚,宋朝名医,为泉乐里三甲中人。王氏妇科自此医道家传不断,名医世代迭出。王培章4岁受医学启蒙,12岁随父侍诊,17岁独立行医,22岁在榆次晋华纺织厂医院任妇科医师10年,后回平遥二轻医院工作。学术尤崇傅山、东垣二家,临证随机应变,辩证治疗得心应手,人称“当代傅青主”。20世纪70年代,创“环带汤”治疗上环后带下、出血之病,受到了省、市的表彰;1985年、1990年分别应邀在省中医研究所、山西中医学院进行专家坐诊;1987年撰《傅青主妇科家传应用》一书并出版,1992年再版发行。现担任山西省傅山研究学会顾问等职。临床60余年来,他刻苦潜心研究,医术日臻精湛,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接待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华侨患者达70多万人次,先后有全国20余家报刊和电台介绍其事迹。多年来因工作成绩突出屡获殊荣,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两次获得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予的一等功、二等功荣誉。其医疗技术和科研成就载入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大陆求医购药指南》。 张人杰,男,1943年生,平遥县赵壁村人。自幼随祖父张襄甫学习中医。在祖父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学院使用统编教材以及张景岳、柯韵伯、李士材、陈修园、顾松园、张寿甫诸家的著作,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全面继承了先祖的临床经验,并虚心向邢天敬、白恩佑、梁子明、赵中生等中老一代名中医请教学习。1963年参加工作,在本县手工业卫生所(后改称二轻医院)担任医生。1979年参加省卫生厅招收中医药人员考试,录取后调晋中地区中医院担任医师,后调入平遥中长纺纱厂、平遥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87年晋升主治医师,1994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95年调老干局卫生所担任医师,1998年退休。擅长胃肠消化道疾病、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湿病等中医中药的治疗。

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单

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指导老师 北京市40人王嘉麟温振英周德安陈彤云张炳厚魏执真黄丽娟柴嵩岩周乃玉李乾构王应麟许心如危北海郁仁存高忠英周耀庭钱英陈昭定方和谦谷世喆许彭龄张淑文李贵王琦聂惠民刘燕池孔光一陈文伯张士杰阎玉凝肖承悰郭维琴田德禄武维屏王沛周平安陈淑长柯微君王焕禄王莒生 天津市20人石学敏韩景献黄文政曹式丽金季玲张伯礼刘文峰于志强孙兰军武成徐志尧邓鹤鸣张大宁栗锦迁张曾譻章臣桂王子云陈宝贵陈津生李竞 河北省19人田淑霄李士懋杨牧祥赵玉庸李佃贵刘亚娴邢月朋王淑玲郭纪生张士舜李淑荣王国三孙光周李英杰任琢珊陈益昀李延芳韩志河高社光 山西省13人王晞星冯五金王裕颐张玉芬侯振民郭耀康关宝莲魏中海陈家礼白兆芝赵尚华吕景山高天爱 内蒙古自治区11人苏荣扎布阿古拉明根巴雅尔朱宗元张孝礼牛兴东杭盖巴特尔包金山查干金玉黄海波 辽宁省28人洪家铁曹幸馀王子正肖瑞崇侯升魁姜松鹤白长川石志超张天文齐清会曹林郭庆贺周耀群贾淑兰岳惠卿兰宏江孙洪卓周学文马智李德新田维柱张静生郭恩绵杨积武刘元禄郭振武洪治平田振国 吉林省16人刘柏龄杨宗孟王烈南征于凯成范国梁黄永生陈向明张文泰纪青山阎洪臣于作盈王钰李莹刘大同曲生 黑龙江省22人张琪郭文勤王铁良吴秉纯段富津康广盛王雪华孙申田高维滨王玉玺李延王秀霞孙伟正李令根董清平朱永志张缙张凤山栗德林李敬孝滕义和卢芳 上海市21人严世芸施杞蔡淦张云鹏秦亮甫叶愈青陆徳铭唐汉钧邹菊生王霞芳陈湘君柏连松石印玉蔡小荪何立人彭培初叶景华曹玲仙刘嘉湘李飞跃颜乾麟 江苏省31人周仲瑛汪受传朱秉宜徐福松邹燕勤单兆伟刘沈林盛灿若夏桂成孙浩诸方受唐蜀华吴旭许芝银李七一杨桂云王德明刘永年莫燕新丁义江李柏年吴新欲张志坚程子俊任光荣龚正丰朱良春邵荣世夏治平谢兆丰王少华 浙江省24人肖鲁伟范永升连建伟徐珊宋康俞景茂裘昌林王坤根潘智敏李学铭徐再春王樟连刘时觉王永钧周锦何嘉琳张玉柱董幼祺陈颖异方水林常青钟坚吴瑞华陈意 安徽省11人梁文珍徐经世丁锷周宜轩马骏魏福良张道宗张炳秀韩明向胡国俊郑梅生 福建省17人杜建王和鸣陈民藩周国英杨春波陈美华朱亨炤吕绍光黄秋云邓正明卢太坤洪炳根苏稼夫余天泰黄宝英吴熙吴允耀 江西省15人洪广祥皮持衡周士源伍炳彩谢强张小萍赵纪生邓运明熊墨年何晓晖傅淑清丁德秭王德祖欧阳枝磊李金生 山东省24人曹贻训程益春单秋华丁书文侯玉芬焦中华林慧娟王国才尹常健周翠英冯建华李安源华明珍浦家祚周兆山王法德赵法文王光辉赵学印谭远超陈权张志发左振素谷越涛 河南省23人张东岳丁樱胡玉荃冯宪章王自敏崔公让郑绍周李鲤王立忠李发枝袁占盈侯士良刘茂林赵法新赵时雨高惠然郑启仲丁世芹秦月好贾燕平刘学勤杨树亮唐宋 湖北省17人陈科力梅国强周安方李家康陈如泉凃晋文张赤志吴寿善熊昌源王胜利管竞环张介眉张唐法叶世登万远铁郑翔刘云鹏 湖南省13人杨寿峨石琴大尚品洁蒋兴磊黎杏群熊继柏潘敏求张崇泉欧阳恒杨秉

19位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全免费)

19位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 1、刘渡舟(1917年9月生,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 1-1、〔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2、俞慎初(1915-2002),福建福清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当代中医学家,中医医史学家,教育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学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2-1【止咳定喘汤】 ﹝组成﹞:(1)蜜麻黄6克(2)光杏仁5克(3)炙甘草3克(4)紫苏子10克(5)白芥子6克( 6 )葶苈子6克(布包)(7)蜜款冬6克(8)蜜橘红5克(9)结茯苓10克(10)清半夏6克﹝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 (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4)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来经常发作。近日不慎受凉,咳嗽不已,且见喘促气急,胸闷,痰多色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白。证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汤]加味。处方: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贝母10克、盐陈皮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仍胸闷,上方加干瓜萎15克,再进五剂后,诸症悉平。 2-2(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3、祝谌予(1914年生,北京市名中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师承京城名医施今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