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注1]:非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注2]:专业基础实验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 70 实验学时 8 实验学分[注3] 0

开出时间:二年级二学期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机械专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 1 个 4 学时,必做2学时,选做2学时。

一、课程简介

材料力学实验是《材料力学》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材料力学理论的建立和验证、材料力学性质的测定以及工程结构应力测试等都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因此,材料力学实验不仅为验证理论的必须,而且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实验知识和测试技能。

材料力学实验是以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拉伸、压缩、扭转、冲击、疲劳等试验来测定材料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弹性模量、疲劳极限等力学参数。运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如电测法、光弹性法、全息法、云纹法、散斑法等)来测定构件中的应力和应变,验证理论公式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精确性,为工程实际寻求最佳设计方案。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材料力学实验目的:

1.常规材料力学性质的测定;

2.材料力学理论的验证;

3.实验应力分析。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基本试验方法、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加深学生对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进行工程检测和科学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方式及要求

1.了解常用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其操作规程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2.掌握常规材料主要力学性能及测定方法,独立地进行试件准备、机器准备、安装试件等一系列试验过程。

3.了解电测法基本原理,掌握电阻应变片和电阻应变仪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有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四、考核方法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五、主要仪器设备

万能材料试验机,扭转试验机、引伸仪、组合试验台,静态电阻应变仪。

六、配套教材或指导书

熊丽霞吴庆华主编《材料力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孙训方主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

梅力彪编《开放性、设计性材料力学实验项目的说明》(内部讲义)

七、实验项目设置表

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

项目一:多原理、多方法材料弹性常数的测定

1、指导思想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式讲解下,自己有目的地阅读实验讲义和学习相关知识,然后自己去设计实验内容,安排实验程序,独立完成某一具体的测试项目或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团队精神。

2、实验目的及要求

在材料弹性常数E或G测试的实验项目中,选用一种材料样品,一种加载方法,一种测试仪器设备,一种计算原理的组合,只要四种中有两种不同,即为一种测试方法,要求起码用2种测试方法,只要运用的原理正确,能具体操作完成,多用一种方法,该考核成绩就高10分,合计能做出8种方法,该项目考核满分,有兴趣的同学可继续设计其它方法做,多做不限。

3、涉及的内容或知识点

1)实验原理方面:材料力学中的轴向拉伸及压缩、弯曲应力及变形、扭转变形、弯扭组合应力等知识;

2)测试仪器方面:引伸仪、千分表、转角测定仪、电阻应变仪等相关知识。

4、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在学生做完前3个实验项目,熟悉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后,给学生做开放性、设计性材料力学实验项目的开课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并布置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验任务。

2)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样品,确定测试方法,并提交测试方案,待老师确定方案合适后预约时间进行实验,学生能想到一种测试方法,就提交一种,实行一种。将参加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学生按照2~3人一组,该项目按组考核成绩。

备注:

1、课程性质:独立设课、非独立设课。独立设课:实验学时等于课程总学时;非独立设课:实验学时不等

于课程总学时。

2、课程属性: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专业方向实验课。

3、实验学分:实验36学时算1学分。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课程编号:012009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含实验 8 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指定必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 教材:《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工业出版社、束德林主编,2005年)参考书目:[1] 王从曾编著,《材料性能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Thomas H.Courtney(美)著,材料力学行为(英文版),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4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测试方法,主要内容有金属在静载荷(单向拉伸、压缩、扭转、弯曲)和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断裂韧度、金属的疲劳、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金属的磨损和接触疲劳、金属的高温力学性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金属材料工程方向指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工程材料的静载力学性能、冲击韧性及低温脆性、断裂韧性、疲劳性能、磨损性能以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与性能测试方法,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方法,探讨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途径,提高分析材料力学性能的思维能力与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能力,为研究开发和应用工程材料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材料力学性能》授课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八章。 第一章:金属在单项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6学时 主要内容:载荷—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塑性变形及性能指标;断裂 重点、难点:塑性变形机理,应变硬化机理,裂纹形核的位错模型,断裂强度的裂纹理论,断口形貌。 第二章:金属在其它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6学时 主要内容是:缺口试样的静拉伸及静弯曲性能;材料缺口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扭转、弯曲与压缩的力学性能;硬度试验方法。 重点、难点:缺口处的应力分布特点及缺口效应 第三章:金属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4学时 主要内容:冲击弯曲试验与冲击韧性;低温脆性;韧脆转化温度及其评价方法;影响材料低温脆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韧脆转化 第四章:金属的断裂韧度 7学时 主要内容:裂纹扩展的基本方式;应力场强度因子;断裂韧性和断裂k判据;断裂韧度在工程上的应用;J积分的概念;影响材料断裂韧度的因素。 重点、难点:断裂韧性。 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5学时 主要内容: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疲劳破坏的机理;疲劳抗力指标;影响材料及机件疲劳强度的因素。 重点、难点:疲劳破坏的机理。 第六章: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 5学时 主要内容:应力腐蚀;氢脆 重点、难点:应力腐蚀和氢脆的机理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6学时 主要内容:粘着磨损;磨粒磨损;接触疲劳;材料的耐磨性;减轻粘者磨损的主要措施;减轻磨粒磨损的主要措施;提高接触疲劳的措施。 重点、难点:磨损机理 第八章:金属高温力学性能 5学时

材料力学试验

第五章材料力学实验 5.1 拉伸 拉伸是材料力学最基本的实验,通过拉伸可以测定出材料一些基本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弹性模量、强度、塑性等。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塑性材料的上下屈服强度R eH 、R eL 、抗拉强度R m 、断后延伸率A和截面收缩率Z;测定脆性材料的抗拉强度R m; 2.掌握用引伸计测定塑性材料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3.绘制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 4.观察和分析上述两种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比较它们力学性质的差异; 5.了解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试件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引伸计,游标卡尺等。 最常见的拉伸试件的截面是圆形和矩形,如图5.1-1(a)、(b)所示。 l)是待测部分的主体,其截面积为S0。按标试件分为夹持部分、过渡段和待测部分。标距( l)与其截面积(S0)之间的关系,拉伸试件可分为比例试件和非比例试件。按国家标准GB228-2002距( 的规定,比例试件的有关尺寸如下表5.1-1。 表5.1-1 三.实验原理

1.塑性材料弹性模量的测试 在弹性范围内大多数材料服从虎克定律,即变形与受力成正比。纵向应力与纵向应变的比例常数就是材料的弹性模量E ,也叫杨氏模量。因此金属材料拉伸时弹性模量E 的测定是材料力学最主要最基本的一个实验。 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 一般采用比例极限内的拉伸实验,材料在比例极限内服从虎克定律,其荷载与变形关系为: ES Fl l = ? (5.1-1) 若已知载荷F 及试件尺寸,只要测得试件标距内的伸长量Δl 或纵向应变即可得出弹性模量E 。 000 Fl F E lS S = =? (5.1-2) 本实验采用引伸计在试件预拉后,夹持在试件的标距范围内,并在弹性阶段测试;当进入过弹性阶段或屈服阶段,取下引伸计。其中塑性材料的拉伸实验不间断。 2.塑性材料的拉伸(低碳钢) 实验原理如图5.1-2(a )所示,首先,实验各参数的设置由PC 传送给测控中心后开始实验,拉伸时,力传感器和引伸计分别通过两个通道将式样所受的载荷和变形连接到测控中心,经相关程序计算后,再在PC 机上显示出各相关实验结果。 图5.1-2(b )所示是典型的低碳钢拉伸图。 当试件开始受力时,因夹持力较小,其夹持部分在夹头内有滑动,故图中开始阶段的曲线斜率 低碳钢的屈服阶段通常为较为水平的锯齿状(图中的B ′-C 段),与最高载荷B ′对应的应力称上屈服极限,由于它受变形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不作为材料的强度指标;同样,屈服后第一次下降的最低点也不作为材料的强度指标。除此之外屈服过程中的最小值(B 点)作为屈服强度R e L : el el F R S = (5.1-3) 当屈服阶段结束后(C 点),继续加载,载荷—变形曲线开始上升,材料进入强化阶段。若在这一阶段的某一点(如D 点)卸载至零,则可以得到一条与比例阶段曲线基本平行的卸载曲线。此时立即再加载,则加载曲线沿原卸载曲线上升到D 点,以后的曲线基本与未经卸载的曲线重合。可见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标准规定答案解析

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长安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目录 、拉伸实验? 、压缩实验? 三、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实验? 四、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 五、扭转破坏实验-10

六、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 12 七、弯扭组合变形时的主应力测定实验? 15 八、压杆稳定实验"8

、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实验目的: 见教材 实验仪器 见教材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例:(一)低碳钢试件

服应力 (T s = P s /A _273.8 _MP a 屈度极限 (T b = P b /A _411.3 MP a 强试验前 试验后 最小平均直径d= 10.16 mm 最小直径d= 10.15 mm 截面面积A= 81.03 mm 2 截面面积A1= 80.91 mm 2 计算长度L= 100 mm 计算长度L 忤 100 mm 试验前草图 试验后草图 1 ' 1 ''1 1 最大载荷P b =__14.4 KN P s =_22.1 KN P b =_33.2 ____ KN 塑性指标: 伸长率 厘100% L 68.40 % 33.24 % A A 1 面积收缩率 - 100% A 低碳钢拉伸图:

强度极限c b= P b / A = _ 177.7 — M P a 问题讨论: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 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 0的剪切唇, 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最新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张少实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1 2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3 一、本课和的性质 4 本课程为农业机械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5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6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平衡、几何、物理三类方程在求解力学问题时的重要作用。能熟练地计算杆件的应力与变形以7 8 及分析其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的能力。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9 综合性的实验能力。 10 三、本课程的课程内容与体系总体设计 11 总的指导思想是:将教学思想与观念改革、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改12 革融为一体,统一进行。用面向新世纪力学学科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来审视、精选、强化、浓缩和重新组织经典内容,更加满足机械原理、零件和力学等后续课程对于力学基 13 14 础知识的需求;适当增加新内容,目的是为当代力学的先进成果和思想开辟窗口和开设15 接口。与传统材料力学相比,课程内容与体系以及理论知识的表述手段上有如下改革:1.将以变形为课程主线的传统体系改为以应力、应变分析为主线;引入取微元体的 16 17 分析方法,从而加强应力、应变分析观点;引入平衡微分方程、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18 几何方程、相容方程等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9 2.突出力学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这三大方程在求解力学问题时的普遍意义和20 本质所在。 21 3.将研究对象从一维杆件扩充到三维弹形体。同时阐述均匀与非均匀、连续与非连22 续、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小变形与大变形、线性与非线性等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假设,23 从而恰当引入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学科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并为此开24 辟窗口或开设接口。 4.将传统的杆件拉、压、剪、扭、弯、组合变形等五个章节内容加以浓缩,突出平 25 26 面假设,并揭示将这一问题作为三维问题的一个特例,再应用“平面假设”,从而得到问题解这一方法的本质所在。 27 28 5.彻底改变了书中插图是线框图形的传统面貌,代之而来的是运用计算机绘制的立体29 感与透明感很强的二维、三维图形与图像,这样更有助于对理论知识做形象直观描述;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册概要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 同组者_____________审批日期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拉伸和压缩试验 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材料拉伸的屈服极限σs 、抗拉强度σb、断后延伸率δ及断 面收缩率ψ。 2.测定灰铸铁材料的抗拉强度σb、压缩的强度极限σb。 3.观察低碳钢和灰铸铁材料拉伸、压缩试验过程中的变形现象,并分析 比较其破坏断口特征。 二、试验仪器设备 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系统 2.微机屏显式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 3.游标卡尺 4.做标记用工具 三、试验原理(简述) 1

四、试验原始数据记录 1.拉伸试验 低碳钢材料屈服载荷 最大载荷 灰铸铁材料最大载荷 2.灰铸铁材料压缩试验 直径d0 最大载荷 教师签字:2

五、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 1.拉伸试验数据结果 低碳钢材料: 铸铁材料: 2.低碳钢材料的拉伸曲线 3.压缩试验数据结果 铸铁材料: 3

4.灰铸铁材料的拉伸及压缩曲线: 5.低碳钢及灰铸铁材料拉伸时的破坏情况,并分析破坏原因 ①试样的形状(可作图表示)及断口特征 ②分析两种材料的破坏原因 低碳钢材料: 灰铸铁材料: 4

6.灰铸铁压缩时的破坏情况,并分析破坏原因 六、思考讨论题 1.简述低碳钢和灰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以及力-变形特性曲线 的特征。 2.试说明冷作硬化工艺的利与弊。 3.某塑性材料,按照国家标准加工成直径相同标距不同的拉伸试样,试 判断用这两种不同试样测得的断后延伸率是否相同,并对结论给予分析。 5

七、小结(结论、心得、建议等)6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5125001 课程总学时:64课时(讲课54课时,实验10课时) 总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材料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材料力学的任务就是在对构件进行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为设计构件时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尺寸,以保证达到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为使设备构件能够满足适用、安全和经济的要求,提供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稳定问题有明确的概念,必要的知识,能进行初步的设计及实验分析能力的具备。 本课程的学习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注意正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考虑到课程性质,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64课时的材料力学课程使用,可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作适当的增删。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材料力学》任务、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和应力的概念、截面法、线应变和角应变。 重点:变形固体基本假设、截面法、应力和应变的概念。 第一节材料力学的任务 一、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 二、材料力学的任务 第二节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一、连续性假设 二、均匀性假设 三、各向同性假设 四、小变形假设

第三节外力及其分类 一、外力的分类 二、载荷的分类 第四节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一、内力的概念 二、截面法求内力 三、应力的概念及单位 第五节线应变和角应变 一、线应变的概念 二、角应变的概念 第七节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一、轴向拉伸与压缩 二、剪切 三、扭转 四、平面弯曲 第二章轴向拉伸与压缩学时:11学时(讲课7学时,实验4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轴力和轴力图;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虎克定律;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计算;材料的力学性质;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应力集中的概念;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基本解法。 重点:轴力和轴力图;应力和应变;虎克定律;变形计算;低碳钢的力学性能;强度条件的应用 难点:简单超静定问题 第一节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一、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二、工程实例 第二节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一、轴力的计算和轴力图 二、应力的计算 第三节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 一、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二、几种特殊情况的讨论 第四节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质 一、低碳钢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机械性质 二、其他塑性材料的机械性质 三、铸铁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机械性质 第五节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一、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二、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三、强度条件的应用 第六节轴向拉压杆的变形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 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能科学地辨认材料力学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专业术语,使学生知道材料力学中各种构件的分类、受力过程和变化倾向。理解材料力学中杆件和梁的几种变形形式。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各种理论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并且能够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 熟悉各种概念、原理和定律,掌握其计算与应用的方法。具体反映在: 1. 对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 掌握一般杆类零件和构件的受力与变形原理,具有绘出其合理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初步能力。 3.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拉、压、剪、扭、弯时的内力,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应力和变形,并进行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5. 对应力状态理论与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组合变形情况下的强度计算。对应变状态有关概念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6. 熟练地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7.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理想中心受压杆件的临界荷载和临界应力,并对国家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工程压杆的稳定计算方法,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8. 对杆件的应变能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有一定认识和掌握,并能够熟练地用来计算简单梁、扭转圆轴和简单拉压杆结构的位移,进而计算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内力。 9.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10. 对于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绪论 内容要求: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概念;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熟悉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分类。 重点: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难点:理解变形固体的四个基本假设。

材料力学实验参考

实验一、测定金属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和面积收缩率ψ。 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3、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绘制拉伸图(l F ?-曲线)。 二、仪器设备 1、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简要 材料的力学性质s σ、b σ、δ和ψ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试验时,利用试验机自动绘出低碳钢拉伸图和铸铁拉伸图。对于低碳材料,确定屈服载荷s F 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使试件产生变形,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测力回转后所指示的最小载荷即为屈服载荷s F ,继续加载,测得最大载荷b F 。试件在达到最大载荷前,伸长变形在标距范围内均匀分布。从最大载荷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颈缩出现后,截面面积迅速减小,继续拉伸所需的载荷也变小了,直至断裂。 铸铁试件在极小变形时,就达到最大载荷,而突然发生断裂。没有流动和颈缩现象,其强度极限远低于碳钢的强度极限。 四、实验过程和步骤 1、用游标卡尺在试件的标距范围内测量三个截面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填入记录表内。取三处中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积的直径。 2、 按要求装夹试样(先选其中一根),并保持上下对中。 3、 按要求选择“试验方案”→“新建实验”→“金属圆棒拉伸实验”进行试验,详细操 作要求见万能试验机使用说明。 4、 试样拉断后拆下试样,根据试验机使用说明把试样的l F ?-曲线显示在微机显示屏 上。从低碳钢的l F ?-曲线上读取s F 、b F 值,从铸铁的l F ?-曲线上读取b F 值。 5、 测量低碳钢(铸铁)拉断后的断口最小直径及横截面面积。 6、 根据低碳钢(铸铁)断口的位置选择直接测量或移位方法测量标距段长度1l 。 7、 比较低碳钢和铸铁的断口特征。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 实验报告 对应课程 学号 学生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成绩总评 学年第学期

目录 1.低碳钢及铸铁拉伸破坏实验???????????????(3 ) 2.低碳钢及铸铁压缩破坏实验???????????????(8 ) 3.引伸计法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 12 ) 4.低碳钢及铸铁扭转破坏实验???????????????(15) 5.载荷识别实验?????????????????????( 19) 成绩总评定 : 拉伸压缩测E扭转载荷识别

低碳钢及铸铁拉伸破坏实验 实验日期: 同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及原理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名称及型号: 吨位: 精度: 2、量具名称: 精度: 三、实验步骤 (一)、低碳钢、铸铁拉伸实验步骤:

四、试样简图 低碳钢试样 实验前实验后试 样 简 图 铸铁试样 实验前实验后试 样 简 图

五、实验数据及计算 低碳钢拉伸试验 (一)试件尺寸 (a)试验前 试件标直径d0( mm )最小横截距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L0平平平A (1)(2)(1)(2)(1) ( 2)02 ( mm )均均均( mm ) (b)试验后 断后标断口直径 d 1 ( mm )距 L1 12平均( mm )断口(颈缩处)最小横截面面 积 A1 ( mm2 ) 屈服极限:强度极限:断后延伸率: F s s (MPa) A0 F b b (MPa) A0 ( L 1 L O ) 100% L0

A0 A1100% 断面收缩率: A0 铸铁拉伸试验 (a)试验前 试件标直径d0( mm )最小横截距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L0平平平A (1)(2)(1)(2)(1) ( 2)02 ( mm )均均均( mm ) (b)试验后 F b 强度极限:b(MPa ) (二)绘出低碳钢的“力—位移、及铸铁的“ 力-位移”曲线低碳钢铸铁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土木工程专业2014年)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 课程代码:11000010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58 实验学时:6 总学分数:4 编写人:胡玮军审定人:袁文华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掌握杆件计算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对各种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问题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计算。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具有对工程结构物中的部件和物体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 3、能够熟练地分析杆件在拉(压)、扭、弯时的内力,并正确做出相应的内力图。 4、能够熟练分析杆件的应力、位移、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并会解一次超静定问题。 5、对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6、对压杆的稳定性概念有明确认识,会计算轴向压杆的临界应力,并进行稳定性校核。 7、对能量法的有关基本原理有明确认识,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计算位移的能量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力学基本概念与假设,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时的内力、应力和位移计算,截面几何性质,应力与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剪切与连接件的实用计算,压杆稳定,能量法等。 (四)先学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学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后续课程:《弹性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材料力学实验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 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 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3,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 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4,低碳钢与铸铁在压缩时力学性质有何不同? 结构工程中怎样合理使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 答:低碳钢为塑性材料,抗压屈服极限与抗拉屈服极限相近,此时试件不会发生断裂,随荷载增加发生塑性形变;铸铁为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无屈服现象。压缩试验时,铸铁因达到剪切极限而被剪切破坏。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低碳钢材料塑性好,其抗剪能力弱于抗拉;抗拉与抗压相近。铸铁材料塑性差,其抗拉远小于抗压强度,抗剪优于抗拉低于抗压。故在工程结构中塑性材料应用范围广,脆性材料最好处于受压状态,比如车床机座。 5,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测定弹性模量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 6,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是否相同?为什么必须用逐级加载的方法测弹性模量? 答: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不相同,采用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可降低误差,同时可以验证材料此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7, 试验过程中,有时候在加砝码时,百分表指针不动,这是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检查百分表是否接触测臂或超出百分表测量上限,应调整百分表位置。 8,测G时为什么必须要限定外加扭矩大小? 答:所测材料的G必须是材料处于弹性状态下所测取得,故必须控制外加扭矩大小。 9, 碳钢与铸铁试件扭转破坏情况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答案

篇一: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答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评分标准拉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 测定低碳钢的强度指标(σs、σb)和塑性指标(δ、ψ)。 2. 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3. 观察拉伸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绘制拉伸曲线(p-δl曲线)。 4. 比较低碳钢与铸铁的力学特性。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电子万能试验机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游标卡尺精度 0.02 mm 三、实验数据(2分) 四、实验结果处理(4分) ?s??b? psa0pba0 =300mpa 左右=420mpa 左右 =20~30%左右=60~75%左右 ?? l1?l0 ?100% l0a0?a1 ?100% a0 ?= 五、回答下列问题(2分,每题0.5分) 1、画出(两种材料)试件破坏后的简图。略 2、画出拉伸曲线图。 3、试比较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低碳钢在拉伸时有明显的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而铸铁没有明显的这四个阶段。 4、材料和直径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其延伸率是否相同?为什么?相同 延伸率是衡量材料塑性的指标,与构件的尺寸无关。压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 测定压缩时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2. 观察铸铁在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并分析原因。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电子万能试验机(0.5分)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游标卡尺精度 0.02 mm (0.5分) 三、实验数据(1分)四、实验结果处理(2分) ?b? pb =740mpaa0 左右 五、回答下列思考题(3分) 1.画出(两种材料)实验前后的试件形状。略 2. 绘出两种材料的压缩曲线。略 3. 为什么在压缩实验时要加球形承垫?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一 拉伸试验 一、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流动极限(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和面积收缩率?。 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3、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绘制拉伸图(l P ?-曲线)。 4、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机械性质的特点。 二、设备 1、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试样 试件可制成圆形或矩形截面。常用试样为圆形截面的。如图1-7所示。试件中段用于测量拉伸变形,此段的长度o l 称为“标矩”,两端较粗部分是装入试验夹头中的,便于承受拉力,端部的形状视试验机夹头的要求而定,可制成圆柱形(1-7),螺纹形(图1-8)或阶梯形(图1-9)。 试验表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试验结果会有所影响,为了避免此各种影响,使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数值能互相比较,所以对试件的尺寸和形状都有统一规定。目前我国规定的试样

有标准试件和比例试件两种,具体尺寸见表1-1, 0. A是圆形或矩形截面面积。 试件 标距 ) (mm l o 截面面积 ) (2 mm A 圆形试件 ) ( mm d 直径 延伸率表示 符号标准试件 长100 78.5 10 10 δ 短50 78.5 10 sδ比例试件 长 3. 11A任意任意 10 δ 短 65 .5A任意任意 s δ 四、原理 材料的力学性质 s σ、 b σ、δ和?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试验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器绘出低碳钢拉伸图(图-10)和铸铁拉伸图(图1-11)。 对于低碳材料,图1-10上的B-C为流动阶段,B点所对应的应力值称为流动极限。确定 流动载荷 s p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使试件产生变形,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测力盘主针回 转后所指示的最小载荷(第一次下降的最小载荷)即为流动载荷 s p,继续加载,测得最大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实验报告

扭 转 实 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的构造原理,并进行操作练习。 2.确定低碳钢试样的剪切屈服极限、剪切强度极限。 3.确定铸铁试样的剪切强度极限。 4.观察不同材料的试样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扭转试验机,游标卡尺、扳手。 三.试验原理: 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能。(在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时所支撑的理论依据。参考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课本的介绍,以及相关的书籍介绍,自己编写。) 四.实验步骤 1.a 低碳钢实验(华龙试验机) (1)量直径: 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 启动扭转试验机,手动控制器上的“左转”或“右转”键,调整活动夹头的位置,使前、后两夹头钳口的位置能满足试样平口的要求,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沿箭头方向旋转手柄,夹紧试样。 (3)调整试验机并对试样施加载荷: 在电脑显示屏上调整扭矩、峰值、切应变1、切应变2、夹头间转角、时间的零点;根据你所安装试样的材料,在“实验方案读取”中选择“教学低碳钢试验”,并点击“加载”而确定;用键盘输入实验编号,回车确定(按Enter 键);鼠标点“开始测试”键,给试样施加扭矩;在加载过程中,注意观察屈服扭矩的变化,记录屈服扭矩的下限值,当扭矩达到最大值时,试样突然断裂,后按下“终止测试”键,使试验机停止转动。 (4)试样断裂后,从峰值中读取最大扭矩 。从夹头上取下试样。 (5)观察试样断裂后的形状。 1.b 低碳钢实验(青山试验机) (1)量直径: 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 启动扭转试验机,手动“试验机测控仪”上的“左转”或“右转”键,调整活动夹头的位置,使前、后两夹头钳口的位置能满足试样平口的要求,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s τb τb τ 0d S M b M 0d

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 学分: 6学分 总学时: 5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8学时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 执笔人: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工科大学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材料力学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处于由学习基础理论过渡到工程专业设计课程的地位,构筑作为工程技术根基的知识结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构件的有关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等问题有必要的基础知识、明确的基本概念,具有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一定的实验能力。材料力学是变形固体力学入门的专业基础课。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并为学生后继课程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熟练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自学查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将一般零部件和结构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 3.熟练掌握杆件基本变形(拉或压、剪切、扭转、弯曲)下的内力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内力图 4.熟练掌握构件的各种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应力和位移、强度和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掌握运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条件对构件进行校核验算的方法。 5.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6.理解应力状态理论和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7.了解压杆的稳定性概念,会计算细长受压杆的临界力与临界应力。 8.了解常用材料如低碳钢和灰口铸铁的基本性能及其测试方法。 三、教学学时数安排

材料力学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实验一实验绪论 一、材料力学实验室实验仪器 1、大型仪器: 100kN(1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00kN(2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WEW-300C微机屏显式液压万能试验机;WAW-600C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2、小型仪器: 弯曲测试系统;静态数字应变仪 二、应变电桥的工作原理 三、材料力学实验与材料力学的关系 四、材料力学实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2、独立完成 3、性能实验结果表达执行修约规定 4、曲线图一律用方格纸描述,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5、应力分析保留小数后一到二位

实验二轴向压缩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I、测定低碳钢压缩屈服点 II、测定灰铸铁抗压强度 2、实验原理及方法 金属的压缩试样一般制成很短的圆柱,以免被压弯。圆柱高度约为直径的倍~3倍。混凝土、石料等则制成立方形的试块。 低碳钢压缩时的曲线如图所示。实验表明:低碳钢压缩时的弹性模量E和屈服极限σε,都与拉伸时大致相同。进入屈服阶段以后,试样 越压越扁,横截面面积不断增大,试样抗压能力也继续增强,因而得不 到压缩时的强度极限。 3、实验步骤 I、放试样 II、计算机程序清零 III、开始加载 IV、取试样,记录数据 二、轴向压缩实验原始数据 指导老师签名:徐

三、轴向压缩数据处理 测试的压缩力学性能汇总 强度确定的计算过程: 实验三轴向拉伸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1)、用引伸计测定低碳钢材料的弹性模量E; (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比较两种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和断口特征。 2、实验原理及方法 I.弹性模量E及强度指标的测定。(见图) 低碳钢拉伸曲线铸铁拉伸曲线 (1)测弹性模量用等增量加载方法:F o =(10%~20%)F s , F n =(70%~80%)F s 加载方案为:F 0=5,F 1 =8,F 2 =11,F 3 =14,F 4 =17 ,F 5 =20 (单位:kN) 数据处理方法: 平均增量法 ) , ( ) ( 0取三位有效数 GPa l A l F E m om ? ? ? = δ(1) 线性拟合法 () GPa A l l F n l F F n F E om o i i i i i i? ? ∑ - ∑? ∑ ∑ - ∑ = 2 2 ) ( (2)

材料力学(本科)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本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讲授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 授课总学时:90学时(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受力分析、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初步的力学建模及对简化模型近似性评估的能力,一定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它的任务是在保证构件既安全适用又经济的前提下,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提供必要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它为学生学习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后继课程奠定基础,把它应用于工程,即可对杆类构件或零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设计。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总学时90) 第一部分绪论 讲授2 学时。 1、基本内容 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基本假设,外力,截面法,内力和应变的概念,位移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基本要求 1)理解外力、内力、应变等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3、重点 力的基本概念及杆件变形的几种基本形式。 第二部分拉伸和压缩 讲授6 学时,习题课2 学时,试验2学时,共10学时。 1、基本内容 轴向拉、压概念,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斜截面上的应力;许用应力及强度条件;轴向拉、压时的变形; 2、基本要求 1)了解许用应力及强度条件的概念。 2)掌握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斜截面上的应力;虎克定律的应用条件。

3)掌握低碳钢的拉伸试验及其试验特点。 4)熟练掌握应力集中,安全系数等基本概念。 3、重点 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斜截面上的应力。 第三部分剪切 讲授2学时。 1、基本内容 剪切的概念,纯剪切,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剪切弹性模量。 2、基本要求 1)了解剪切的概念。 2)掌握纯剪切状态的受力特性,剪应力互等定理。 4)理解胡克定律的应用条件及适用范围。 3、重点 纯剪切状态的受力特性,剪应力互等定理。 第四部分扭转 讲授4 学时,习题课2 学时,试验2学时,共8 学时。 1、基本内容 扭转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强度和刚度条件;抗扭刚度,极惯性矩,抗扭截面模量。 2、基本要求 1)理解扭转的概念。 2)会计算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3)熟练掌握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计算。 4)了解抗扭刚度,极惯性矩,抗扭截面模量。 3、重点 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第五部分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讲授2学时,习题课0 学时,共2 学时。 1、基本内容 静矩,轴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主形心轴和形心惯性矩。 2、基本要求 1)了解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 2)会求静矩,轴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青岛黄海学院实验指导书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 课程编码: 04115003 主撰人:吕婧 青岛黄海学院

目录 实验一拉、压实验 (1) 实验二扭转实验 (6) 实验三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的测定 (8) 实验四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 (12)

实验一低碳钢拉伸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目的 σ、延伸率δ,截面收缩率ψ。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σS,强度极限 b σ,观察上述两种材料的拉伸和破坏现象,绘制拉伸时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 b 的P-l?曲线。 (二)要求 1.复习讲课中有关材料拉伸时力学性能的内容;阅读本次实验内容和实设备中介绍万能试验机的构造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有关千分表和卡尺的使用方法。 2.预习时思考下列问题:本次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低碳钢在拉伸过程中可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需要测量和记录哪些数据?使用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有哪些注意事项?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万能实验 2.千分尺和游标卡尺。 3.低碳钢和铸铁圆形截面试件。 三、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 四、实验步骤和内容: (一)步骤 1.取表距L =100mm.画线 2.取上,中,下三点,沿垂直方向测量直径.取平均值

3.实验机指针调零. 4.缓慢加载,读出 s P .b P .观察屈服及颈缩现象,观察是否出现滑移线. 5.测量低碳钢断裂后标距长度1l ,颈缩处最小直径1d (二)实验内容: 1.低碳钢试件 (1)试件 (2)计算结果 屈服荷载 s P =22.1KN 极限荷载 b P =33.2KN 屈服极限 s σ=s P /0A =273.8MPa 强度极限 b σ=b P /0A =411.3MPa 延伸率 δ=(1l -0l )/0l *100%=33.24% 截面收缩率ψ=(0A -1A )/0A *100%=68.40% (3)绘制低碳钢P~ l ? 曲线

材料力学(64学时)教学大纲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力学III(64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 (64) 课程编号:0000163 课程类型:技术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机类、土建类、近机类各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材料力学》,郑承沛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再版;参考书:《材料力学(I)、(II)》,单辉祖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02年2月第4次印刷;《Mechanics of Materials (Fifth Edition)》,James M. Gere, Brooks/Cole, 2001.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变形体力学入门的技术基础课。教学任务是:构筑作为工程制造技术根基的知识结构;通过揭示杆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等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二、 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符号说明:[1] :掌握、[2] :理解、[3] :了解、△:自学或粗讲标 记、[!]:重点、[*]:难点) (1) 绪论: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外力、内力、应力、应变的基本概念[1,*],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3]。 (2) 轴向拉压:截面法、轴力与轴力图[1];直杆横截面及斜截面的应力 [1],强度条件[!],安全因数概念[1],许用应力的确定方法[2]; 拉压杆变形,纵向变形、线应变,横向变形、泊松比,虎克定律, 弹性模量,节点位移计算[1];材料拉伸及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应力 -应变曲线,材料在卸载及再加载时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塑性[2]。 应力集中的概念,圣维南原理[3];拉压超静定问题[!,*],温度及 装配应力简介[△];连接件的强度计算,剪切及挤压的实用计算[1]。 (3) 扭转:扭转概念,纯剪切,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1];扭矩及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应变[1,!],扭转强度及刚度条件 [1];简单扭转超静定问题[3];简介矩形截面杆和开口、闭口薄壁 杆件扭转时应力及变形特征[3]。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64 学分:4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编制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土建专业教学计划及后续课程的关系;结合上述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并考虑到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本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力学是由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工程设计及后续课程建立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有关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的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 三、课程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 1.教学任务: (1)具有将一般杆状结构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 (2)分析、计算杆件在拉(压)、剪切、扭转、弯曲时的内力,并作出相应的内力图。 (3)熟练掌握杆件在各种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应力和变形的理论计算方法。(4)能熟练运用强度、刚度条件对杆件进行校核和截面选择,能运用稳定条件对压杆进行稳定校核。 (5)对能量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6)能掌握计算构件疲劳强度的方法。对动载荷应有初步的认识。 (7)了解并掌握最基本实验的试验手段和测试技术。 2.基本要求 (1)熟悉掌握四种基本变形 (2)了解、掌握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动载荷。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变形计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查阅有关文献,能独立完成强度、内力、刚度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自学、实验课、答疑。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读阅参考文献、书籍为铺。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书,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学。 (4)实验课: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 (5)答疑: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进行答疑。2.教学手段 实验需要:拉压试验机,扭转试验机,冲击机,应变仪等。 附: 教学法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的辨证关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讲授应灵活多样,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联系实际。提倡运用以重点内容为龙头的单元传授法。 实验课,学生应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并作好观察和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只做必要的讲解、示范和组织安排,增加学生联系的机会。 五、考试要求 本课程总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命题要按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即能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考核其能力发展水平;即能保证有效、可靠,又能有代表性和辨别力。注意要难度适宜,试题要测试出对该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重点突出,覆盖面要广,题量适当,题型多样,答案要准确,评分要客观。 每次考试结束后,都要对考试进行分析,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实际性程度,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为今后更好的进行教学和命题积累经验。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材料力学,讲授时应使学生对材料力学的性质和任务有较明确的了解。对其他内用则作一般介绍,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以后逐步加深领会。对于强度、刚度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感性知识 和曾听到过,故应结合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知识来引出。对于稳定性问 题简提即可,这一概念一开始学生是不可能清楚领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