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风中劲草分析题必背知识点简洁版 (2)

考研政治风中劲草分析题必背知识点简洁版 (2)
考研政治风中劲草分析题必背知识点简洁版 (2)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②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3)发展与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②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③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多选、分析)★★★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6)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①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矛盾解决的形式: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④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4)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区别:

①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②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③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③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单选、87多选、分析)★★

1)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区别:“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①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反事例:“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单选、多选、04分析)★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注意多选时不要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三项搞混)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3)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①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②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客观实践和主观认识都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反对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单选、多选、分析)97辨析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唯心真理观: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表现:

①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②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单选、多选、分析)★★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客观真理、世界可知、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④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4)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具有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

1、科学发展观(单选、多选、分析)★★★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依据及其内容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必要性)

①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③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客观条件)是根本原因

②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必备客观条件)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主观条件)

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关键主观条件)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是革命的战略阵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统一战线(单选、多选、分析)

1)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①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②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①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4)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①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②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③对反共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④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4.分配制度(单选、多选)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依据: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4)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②才能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性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人会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③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④城乡、地区、脑体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单选、多选、分析)★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1)“两个坚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

①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②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5)政策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统筹区域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目标),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基本途径),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0单选、多选、分析)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我国基本国情)

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要求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

①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②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从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17大第一次提出)(4)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单选、多选、分析)★★★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

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单选、多选、分析)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①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②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③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2)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其中发展进步势力是中心环节)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①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②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③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④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尊重他们的利益;③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单选、多选)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单选、多选、分析)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①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民族精神,是指—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

精神。

2.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时代精神的内涵

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

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崇尚和谐的观念,发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风尚,确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增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单选、多选、分析)★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①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③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

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3)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

(3)人生价值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单选、多选、分析)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①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素。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会有价值。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单选、多选、分析)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

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

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6.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单选、多选、分析)

(1)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以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应做到: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内容。

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不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要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个体道德自律是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自觉做到自律不逾矩。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单选、多选、分析)

1)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②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④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⑤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相互合作即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90年代,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有:

①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

②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③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当前,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是主流。

(2)南南合作的意义。

①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②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③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3)南南合作的形式。主要形式有四种:

①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成员国之间减免关税,实行商品自由流通,对外统一关税和实行共同市场。

②贸易合作。七十七国集团在成立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优惠制、建立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组织、建立发展中国家多国销售企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③货币金融合作,如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协会、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等,他们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援助。阿拉伯国家和一些货币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其特点是利息低、周期长,且不附加任何政治和经济条件。

④技术合作,如相互转让技术、出售专利、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交换技术情报等,以及通过发展中国家合资经营、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等方式,发展互利的技术合作。

(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世界和平问题,首先是指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也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以及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2)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有:

①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积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④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⑥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⑦努力解决南穷北富差距扩大的问题。(3)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

①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②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

③第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条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解读。

(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7)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

①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②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③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

④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⑤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舍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202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版)

202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版) 34. 【参考答案】 1.“巧”在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承认规律的 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启示之一:联系是普遍的,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启示之二: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违背 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35【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主要是在近30年的改革开 放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中国式难题” 主要是指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包 括生态平衡被破坏,雾霾污染严重等等。 2.按照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 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按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 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6【参考答案】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因此“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 下去”。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这就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扫清了 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 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 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 造性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不失 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党还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符合 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 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实践探索,党积 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两个不能否定”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当前国际形势、国内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作出的又一个准确务实的判断和清晰的论述。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一、记忆和理解相结合 1、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对于政治来说,人物,实质,原因这 几个就是掌握一个原理的关键所在。同学们可以简化记忆来加深印象。 2、根据时间,结合史纲 史纲可以说是贯穿其他所有科目的基础,而且它又是这几科目中最简单的一门,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复习毛中特等内容时,将知识 点放入时间的纵轴中去理解记忆,与史纲结合起来,既容易理解也 能方便记忆。 3、根据内容,分析整合 在政治记忆中,有很多理论和知识点非常相似,容易记混,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把同类的整理出来,拓展各自的背景及意义, 对比记忆。比如以会议为线索,以理论为线索,以著作为线索等等。这些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记忆,而且经过整理,知识结构已经 很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记忆也不容易弄混。 4、关键词记忆法 有时候,我们对于一些知识点比较难懂,记忆也比较吃力,这时候可以采取关键词记忆法,从中提取关键词来记忆,也方便自己的 理解。 二、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在暑期阶段复习中,同学们有每个人自己的复习计划和安排,在政治复习上的时间不会很多,但是只要分配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

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复习记忆政治考点,效果不会差。对于政治重要 知识点的记忆,同学们要多加重视,多记忆几次,让其在脑海里能 够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形成知识网络,全方位记忆 很多同学们记了很多东西,但是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往往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还没有完全的吃透知识点,只是单纯的记忆,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持,各个知识点没有结合 在一起,也是不够的。 在复习的.时候,多试着将政治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有自己的一 个框架,这样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 四、结合真题巩固 政治也不是单纯的记忆就可以的,还需要同学们配合真题来巩固。历年真题是同学们复习的必备材料,不仅可以巩固知识点,对知识 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相应的题型也会了解,在根据真题 对自己进行查漏补缺,起到辅助记忆的作用。做完真题最好能够在 结合做题情况做好笔记,另外自己再花时间做好总结。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的总结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 的总结 《中国制造2025》是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主要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结合知识点来说,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针对《中国制造2025》总结一下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备考: 首先是实现制造强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其次是实现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二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四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五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六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七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共5道分析题,题号是34-38题,分别对应5个科目: 第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般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5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36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时候是纲要+毛泽东思想) 第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38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通用模板 一、是什么?(阐述原理) 联系原理: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 照抄方法:**原理要求我们(原理包含的方法论) 二、为什么?(过渡部分) 联系材料: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解释说明:如果有错误观点要批驳(以上观点具有完全的欺骗性,是毫无根据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把xx问题政治化) 三、怎么做?(行动性的语言) 提出行动 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自然条件+科技(主体、客体、媒介) 分析题:马原(哲学) 1.实践(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题模版一:马原(哲学)——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一、是什么 1.实践的定义:

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客观性=物质性=无条件 2.范畴 ①生产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 3.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4.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思想道德修养) ③人与自然(马哲) 二、为什么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做:调动三个积极性4点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人)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科技) ③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 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考研政治快速记忆

第一套 1-2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现金)的战略支撑(支付)。(创新驱走现金支付——因为有了移动支付) 1-28 八七会议:八七清右倾,土革兴,抗国民,队伍拿枪上道路,秋收工农土地是任务。 1-35 脱贫:康内人口区域标,小康内涵人口区域标志。(康内人口区域飙,尔康穿着内裤在人口密集区域狂飙) 第二套 2-6 四个自信:道理度化 2-12 党的思想路线:党想路线联系实际出发(当你想好路线就联系司机出发) 2-22 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生根群众)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核心党和人民心连心) 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压舱石:三农 第三套 3-5 毛思形成时的著作:毛泽东站在《井冈山》手拿《红色》小《本本》仰望《星》空 毛思成熟时的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8 解决污染,绿色发展 3-10 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志:离开西伯坡进香山。(从农村去城市进香。) 3-14 权利保障的体现:宪法前提,立法重要条件,行政关键环节,司法最后防线。 宪兵提着钱袋,理发准备参加重要会议,行走(行政)时关节炎犯了,死了发臭(司法)周围围起防线。 3-36

初心性理奋政丢马忘变性(心里奋朕丢马忘变性) 初心奋斗独新革穷三基改现路党建课(独你新皮革我们穷三基你最好改线路因为挡剑客路)3-37 奉献高求个体职(奉献高管求个体面职位) 3-37 英雄模范尺(尺度)规量制(智慧)服 第四套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反不平继承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不平衡性 历史继承性 五四精神:爱进民科(吾是精神病爱进民生医院科室) 国防: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总结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 总结 毛中特作为考研政治中分值最高的科目,是同学们在考研政治复习中的重点。在此整理2015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9个高频考点,赶快来收藏吧! 1、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4、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且通过坚定不移地开拓这条道路而取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2019考研政治 思修知识点背诵汇总(背诵版)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她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并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1、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考研政治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对特定原理的解释和说明,尽管抽象程度不同,但是并非完全无法理解。 记忆首先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想把繁杂的政治知识点都记住,必须先理出个头绪来。这个时候,梳理知识脉络就变得很重要。考研政治的知识点错综复杂,互相联系,在整理过程中须要以清晰为上,彼此有联系的内容可以放到一起对比着记忆。知识脉络梳理清楚了,不一定所有的内容都记住,但一定能对各部分知识点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再背诵记忆,更容易事半功倍。 如何做到背和理解相结合 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三个w 例如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我们只要记住"WWW"就可以 了具体来说就是who, what, why。Who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创立的;What ,是无产阶级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及普遍规律的学科,可以从 3 个角度去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Why,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书中的知识点更加的贴近书面用语,比起自己的分析,更加富有合理性,也是大题采分点的依据。我们在记忆这类题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记忆关键字的方法。例如维新运动的意义:首先是爱国救亡运动,其次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最后思想启蒙。当然我们现在复习时应该把它拓展开来,但是只要记住这三条,答大题得时候不会扣太多

的分,因为你的要点都答上了。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3、抓住逻辑体系答题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应该答什么。有一些同学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可是却有这样的问题,知识点在头脑中乱作一团,等需要的时候,就使用不出来; 有些同学政治复习了挺长时间,也做了挺多的题,但是考试就是考不出什么好成绩。为什么答题达不到点子上,这固然有复习不到位的原因,可更多的在于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撑,所有的知识点在头脑当中乱作一团,考试的时候不知道该答什么,这还是好的,有些学生一着急知识点全忘了。 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先把政治各科目录在看书过程中记下来,再用自己的理解串起来,最终做到能够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记起大框架、大目录,小目录,小目录下的知识点,通过背诵记起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至少重点章节要做到这个程度,重点内容(原理)要逐字逐句背诵。形成一个思维导图以后记忆起来就会更加清晰。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4、重点知识重点记 考研政治中,很多理论由于太枯燥,每次都只是看一眼、背一遍就丢到了一边,没有兴趣再去回顾,自然不能及时巩固记忆。尤其是很多大段的文字,如一些理论、内容、意义、作用、教训等等,往往都是考试爱考的,尤其容易出大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重点记忆、重点背诵。 因此,建议大家对于现阶段还掌握不熟的知识,拿出专门的精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2020考研政治冲刺必背考点

2020考研政治冲刺必背考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删除四个知识点,调整两处知识点,新增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所以思 修部分没什么实质性变化,对我们考试没有什么影响。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部分:一处变化考点,在第十六个知识点部分,将原“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改为“以来中国对外工 作新思想、新论断”。除此之外大纲还丰富了两个知识点的内容: ①在第九个知识点“西方新干涉主义”新增了一部分内容。西方新干涉主义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披着什么样的外衣,都掩盖不 了其逆历史潮流的本质,其动机是损人利己的、手段是残酷的、后 果是严重的。 第一,西方新干涉主义违背并践踏了平等、和平、共存的人类文明之基本法则。 第二,西方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干涉主义打着维护“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为的却是自己国家的私利和霸权主义 目标,结果是害人害己,祸及全世界,严重违背国际公共法理和行 为规范,造成国家间矛盾与国际关系动荡。 第三,西方新干涉主义使西方国家自己噩梦缠身。西方国家因为其干涉政策和举动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道义谴责,承受着利比亚、 叙利亚、马里等相关国家难民不断涌入的冲击。最直接的压力来自 因进行军事干涉而产生的巨大人力、财力投入,使原本已经陷入债务、金融危机或社会动荡的美、英等国疲于应对。 ②在第十三个知识点“南南合作”中新增内容:主席2015年9 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由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南 南合作圆桌会,就新时期南南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要致力于探索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 大特征 考研政治复习要把握科目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认为大家通过逻辑图来复习,更有利于记忆和梳理,下文我们就通过图片来记忆马原知识点,18考生注意巩固。

说明: 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

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考点: (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 (4) 发展与过程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 矛盾分析方法 (1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1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5)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20) 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试题型: 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考查的频率很高。 复习策略: 除了根据所给图示,掌握基本框架之外。考点(1)至(17)都要作为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理解记忆。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还要培养用所记忆的知识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是对考生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期的练习。考点(18)至(21)则以选择题的方式了解记忆即可。

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指导:马政经重要知识点

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指导:马政经重要知识点 来源:文都图书 2016年考研落下帷幕,政治作为公共课的一门,是不可忽略的 重要一门考试,所以我们要多总结归纳一些考研政治理论知识,各门课程穿插复习,多看多记,充分利用时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政经中的重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 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