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沿海防护林的重要性
浅述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

Ab t c : f r sa in o a u r ai o s l a d a e a t h n u tb et es e i s t i , n l sr t A o e tt f s a i c a t n r ac n mac i g s i l e p ce h s e a d i a - a o C n n as a r wi t s
等高 线全 垦 、 带垦 , 防止风 沙 、 沙埋 压 幼 苗 。 穴 内 流 在 以磷 肥 、 有机 肥 等作 基肥 , 利于 保水 保肥 。 1 3造 林措 施 . 目前 沿 海地 区普 遍采 用容 器苗 造林 ,造 林 季节 从春 季 到秋 季均 可 ,但 以雨水 湿透 土壤 和 种 植 后 有
立地 环境 特 点 。 木麻 黄 Csai q i toi aur aeu eil L属木 n s f a 麻 黄科 (aur aee 木 麻 黄 属 (aur a 热带 阔 C sai ca) n Csai ) n 叶 常绿乔 木 ,原 产于 澳大 利亚 、太平 洋 岛屿和 东 南 亚 , 有 4属 9 现 6种 , 干 通 直 , 高 可达 3m 胸 径 树 树 0, 达 7 c 。 因木 麻 黄根 系 具根 瘤 菌 , 在 瘦瘠 沙 土速 0m 可 生 , 抗 风 能力 强 、 盐碱 、 干旱 、 潮 湿 , 已成 且 耐 耐 耐 现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作用及育苗造林技术

能 , 时 还 能吸 收 和 反射 太 阳光 线 , 约 有 2 %~ 5 同 大 0 2 %的 热
量被 反射回 空 中 , 3 %的热 量被 树冠 吸收 。 有 5
13 对 土壤 的生态 作 用 .
土发芽, 发芽 率达 8 %以 上 。 5
23 苗期 管理 .
木麻 黄 防 护 林 具 有 改 善小 气 候 的 作 用 , 而 对 土 壤 的 从
12 调 节小气 候 .
22 播 种 育 苗 .
沿海 春季 气 温 回升 比 内 陆推迟 1 月 , 种 过早 , 苗 个 播 幼
出 土后 易 受 寒 害 ; 种 过迟 , 受 高 温 干旱 的影 响 , 播 易 生长 期 缩 短 , 必造 成 苗 木木 质化 程 度 不 够 , 势 质量 下 降 。 试验 , 经 3 月 上 、 旬为 木麻 黄 的最 佳 播种 期 。 种时 采 用开沟 条播 的 中 播 方 法 进 行 , 距 2 c 种 子 间 距 7c 沟 深 4 5c 播 种 后 沟 0 m, m, ~ m。 立即 用 火烧 土 覆盖 , 土厚 度一 般 为种 粒 直径 的 2 3倍 , 覆 — 随 后 在 床 面上 再盖 上 I 稻 草 , 淋湿 稻 草 以保床 面 湿润 , 层 并 在 种 子 萌 发 和 苗 木 生长 期 间 注 意 保持 苗 床 湿 润 . 般播 种 量 一
罗源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20 征 06
剩下的多是立地条件差 、 造林难度大的地段 , 单位面 积造林费用高 , 投入 资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从 投资结构上看, 存在 “ 重造轻管 ” 现象 , 往往注重造 林规模 , 资金投入量较多, 而林地管护 、 森林防火 、 病 虫害防治 、 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方 面资金投入量较
总蓄积量 l . 万 m , 47 。平均蓄积仅为 7 75 h .5 ・ m~。 特别是基干林带, 大部分是马尾松 、 湿地松纯林 , 林
来, 经过一 、 二期工程及沿海防护林 中央预算内专项
资金建设项 目的实施 , 取得 了较好 的成绩。据《 福
分生长状况好的仅 占3 .% , 4 9 防护林体 系未形成多 建省沿海防护林体 系建设工程规划》 调查统计 , 截 树种的林分结构,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防护功能 止 20 05年底 , 全县沿 海有林 地面积达 1 8 m , 不强。二是沿海基干林 带断带缺 口仍然存在 , 926h 大部 沿 海 森 林 覆 盖 率 上 升 至 4 . % , 化 程 度 达 分岩岸林带宽度偏 窄。据调查 , 77 绿 罗源县海岸线总长
深入 , 森林资源逐步增加 , 生态环境得 到进一步改
善。
2 存在 问题
2 1 沿海防护林体系质量不高、 . 功能作用不强
绩。但 由于管理体制 、 运行机制 、 科学技术的推广应
罗源县沿海防护林体系总体质量不高 , 难以发
用等方面的问题 , 体系建设成效不尽人意 , 生态建设 挥应有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 : 一是结构简单, 树 仍处于“ 治理与破坏相持 的关键 阶段” 生态环境依 种单一 , , 林分质量不高 。据 20 03年全县森林资源数
关键词 : 沿海防护 林体 系; 现状 ; 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7 8 4 ¥ 1 .3 文献 标识码 : B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分析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分析作者:路玉萍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33期摘要: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
雷州半岛作为我国三大半岛之一,拥有十分丰富的红树林资源。
近年来,湛江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的保护,秉持着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了一系列雷州半岛生态修复项目。
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的提出,在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开发红树林的固碳能力,这也必将推动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无论是固碳开发还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赖于红树林植被的恢复,如何有效地恢复红树林,维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确保红树林湿地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
本文围绕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价值、生态系统退化原因以及生态保护与恢复优化策略展开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阳春三月,雷州半岛生机盎然,红树林沿海岸线生长,中华白海豚逐浪湛江湾,珍稀鸟类在绿色钢厂筑巢安家,各地游客在菠萝之乡徜徉。
近年来广东省湛江市将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有效恢复红树林生态环境,加大红树林植被恢复力度,保护候鸟,并且利用生态资源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营造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
但是,就在此前,雷州半岛沿岸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具体表现为红树林面积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缺失,使得雷州半岛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台风、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生态环境愈发脆弱,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差[1]。
基于此,湛江市党委政府大力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所谓湿地生态恢复主要就是指通过生态工程或者是生物技术对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或者是重建。
致力于到2030年雷州半岛要建成结构合理、力分布均匀且生态功能稳定的红树林湿地发展体系[2],真正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GDP,让周围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利。
台州植物种类

沿海黏涂重盐碱地和基岩型海洋岛屿,是迄今国际国内仍未完全攻克的绿化技术难关。
开展沿海困难立地绿化造林技术研究,对加快沿海优良防护林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改善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沿海岛屿、滩涂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是一座依山、临江、傍海的港口城市。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沿海困难立地绿化造林技术难关尚未突破,全市沿海大小岛屿基本荒芜,滩涂盐碱地上难觅一棵生长良好的树木。
沿海地区由于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台风、干冷风、干旱、风暴潮,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但对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致使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浙江省其他地区。
为了开展沿海困难立地绿化造林技术攻关工作,从1963年开始,台州市就选择大鹿山岛为荒岛绿化的试验研究基地。
通过长达47年的沿海困难立地绿化造林技术的探索研究,发现引进优良适宜的树种是攻克沿海困难立地造林绿化技术难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
现就如何开展沿海困难立地绿化树木引种栽培试验研究工作谈几点体会。
批量引种对于历来荒芜,绿化技术难关尚未攻克的沿海困难立地,哪些树种适宜引种栽培和推广应用?应该对造林地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后,选择一大批比较适宜该立地环境条件的树种开展多树种引种栽培试验,如此才能筛选出适宜的绿化造林树种,然后推广应用。
而沿海困难立地绿化,也需要树种多样性,才能够取得一定绿化效益。
只要引进地区与树木原产地气候条件基本相似,就可以作引种栽培。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差异最大的是风力。
例如大陈岛年平均风速8.1米/秒,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186天,最大风速58.5米/秒。
同纬度的丽水地区年平均风速1.4米/秒,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3.2天。
沿海地区降水量往往偏少,而蒸发强度大,因而夏季干旱和冬季干旱比较严重。
沿海地区的海风、海雾含盐分,对树木生长有较大影响。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Lin ye yu a n yi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王金高
1 自然地理条件
积极建设绿色生态化种植圈,将树木种植、 物柴油,不但能够减少化石能源的应用,
1.1 地理地质
家畜养殖以及农作物种植相结合,不但能 还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利
册亨县处于贵州西南部地区,总面积 够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用木材产品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减缓气
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平均 1m3 的 步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
木材能够吸收 0.8t 二氧化碳。除此之外,可 续发展。
以利用林业产品加工时剩下的材料或是灌
(作者单位:552200 贵州省黔西南州
木进行发电,还可以使用油料植物开发生 册亨县林业局)
3.3 重视林业管理工作
候区,海拔高程在 600m 以下,年平均温度 海平面不断上升,南北两极冰川融化等都
有关部门应当关注林业管理工作,以
在 19~21℃左右,主要分布南、北盘江河谷 是树林被破坏之后产生的结果。因此,大面 市场对林业的需求为基础,参考册亨县的
地带。
积种植树木,积极发展林业能够有效减少 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优良树种,科学合理的
村建设的政策要求。当地林业的发展带动 情况,还能有效防风固沙,避免土地沙化的 为种植树木的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了相关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本地区经济发 情况出现。在沿海地区建设防护林,改善树 还能有效建设生态林业,促进本地区现代
展奠定坚实基础。
林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对抗海洋可能带来 林业产业的发展。
2.1.2 节约土地资源
的自然灾害,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
连云港赣榆县沿海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

近年 来 , 沿 海地 区 台风暴雨 、 海 啸等 自然灾 害频
交林 比例 大 幅度提 高 , 防护 林 、 混 交林 比例分 别 占人
工 林面积 的 林 地生 产 力
繁发 生 , 严 重威 胁 着人 民群众 的生命财 产 安全 , 而沿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l 2 - 1 8 ; 修 回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5
批 林业 产业 集 中度 高 、 规模 大 、 效益好 、 辐 射 带 动
副产 品加 工 、 林 下种植 养殖 业 的发展 和壮大 , 出现 了
一
积6 1 1 9 h m , 其 中基 干林 带 面积2 1 6 8 . 7 h m , 占全 县沿 海有林 地 面积 的 3 5 . 4 %; 长度 5 6 k m, 占全县 海 岸线 总长 的 8 9 . 6 % 。人工 林 树种 结 构 得到 优 化 , 混
海 防护林 可 以调 节 气 候 , 改 良土 壤 , 提 高农 作 物 产 量, 固岸 护坡 , 还可 以抵 御 台风 等 自然 灾 害 , 产 生 巨 大 的生 态效 益 、 经 济效益 和社 会效益 。因此 , 沿 海 防
显 著提高 。 目前 , 全县 基 本 建成 了 以基 干林 带 为 主 导, 城 乡防护林 网 、 山体 绿化 、 镇 村 绿 化 等 有机 结 合
摘要 : 该文总结 了 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尤其 是“ 十一五” 期间连 云港 赣榆县存 沿海 防护林 体系建设 过程 中所取得
的 成 果 和 存 在 问题 , 有针对性地提 } _ } { 今后沿海防护林建设 的对策建议 , 可 为 江 苏 沿 海 其 他 地 区 防 护 林 体 系 建 设 提 供 参考 和 依 据 。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问题的探讨

林业 勘察设计
( 福建 ) 2 o 0 6年第 2期
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调查和分析研究。
参 考 文 献
[ ] 李风华等. 1 秃杉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和生长[] 亚热带林业科技.9 8 1 .1 ~ 1. J. 17 ( )2 6 29
[ ] 阮传成等. 2 秃杉引种造林试验研究 [] 福建林业科技.94 2 ) J. 19 ( 1 增刊.4~ 7 7 7.
万 h 占全省 3 h m, 万 m 沙荒地的 7 % , 0 海岸红树林 0 1 h 水土保持林 38万 h 为沿海防护林建 .万 m, . m,
设 奠定 了基 础 。
“ 文化大革命” 期间: 沿海防护林遭到严重破坏 , 06 近 .7万 h m 的木麻黄林带和片林、 l0 k 的护 超 O0 m 路林被毁。至 17 年 , 98 全省大陆 56 m的沙岸线上还有近 13 万 h 3k .3 m 的宜林沙荒地 , 一些岸段形成新 的风口, 风沙危害继续发生。此外, 毁林造 田、 无序采石采矿 , 加剧了水土流失 , 2 世纪 8 年代初期 , 至 0 0 沿
维普资讯
20 o 6年 第 2
处, 市县级 l 处, 3 总保护面积 l.hI 32I 。总的看, I 2 沿海地区初步建成了“ 网、 相结合, 带、 片” 生态、 经济、 社
会效益相统一的多功能、 多效益的综合森林防御体系。 2 存在 问题 ’
2 1 沿海防护林体系质量不高、 . 功能作用不强 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总体质量不高 , 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结构简单 , 树种单一 , 林分质量不高 。据统计 , 0 年沿海地 区松类面积达 6 . 2 3 0 5 8万 hI 占有林地面积 4 .% , I, I 2 7 6 阔叶树面积仅 为 l. 90万 hl 占有林地面积的 1.% , I, I 2 3 8 林分平均蓄积仅为 1.5 m / m 。特别是基干林带 、 田林 网 4 35 Sh 农 的林分 , 大部分是木麻黄、 湿地松纯林 , 林分生长状况总体偏差 , 林分结构不合理 ,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 防护功能不强。②林带林网不健全 。全省基干林带普遍存在老化 、 断带 、 偏窄等问题 , 削弱了海防林 的防 御功能。据调查 , 在现有基干林带木麻黄面积 9 6 h 2 进入防护衰老期急需更新的达 38O m , 7 m 中, 0 1h 2 占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沿海防护林的重要性发展沿海防护林的重要性一、自然概况合浦县地处我国大陆的南缘,面临北部湾,面向南海,海岸西起大风江口,东至洗米河口,全长277.13公里。
沿海岸段分为铁山港、大风江弱谷海岩,福成,营盘堆积海岸及南湾江三角洲型海岸类型,其中大片农田分布在南流江下游,为广西最大的三角洲。
按照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合浦属北热带季风区。
土壤主要类型:大部分是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层次不明显,质地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少,透水性良好,呈酸性反应。
滨海地逞为海滨沙地。
潮间带为盐渍化沙滩或半沙半泥滩。
河流入海处港湾地带为淤泥质泥滩。
原行植被为北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群落,至今还保留有箭毒木、铁线仔、红车椽木等大树,但基本上己被破坏,自然植被己非原来面貌,沦为次生植被。
目前普遍常见的乔木,主要的有马尾松,台湾相思和新引种成功的大面积窿缘桉、柠檬桉、木麻黄及湿地松等。
灌木主要的是岗松和桃金娘。
草本有鹧鸪草、蜈蚣草、野香茅及画眉草。
在海滨沙地有露萖树、仙人掌与海红薯。
在海滨沼泽化盐渍海滩有红海缆、木榄、秋茄、桐花树与白骨壤等红树林。
二、防护林的规划与设计沿海防护林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没有翔实的调查和理论指导,不可能规划设计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起到防护效应的防护林。
因为复杂的地理因素,地形地貌和社会因素都是直接影响着防护林建设质量或成败的重要因子,如在北热带气候海岸区建设什么样结构的防护林,才能发挥森林多方位的功能,获得生态、经济效益,什么样的地形地貌设置什么样的防护林,才能防御什么样的自然灾害;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种什么样的树种,如何配置,才能生长成有效应的防护林;在林少,耕地少,群众穷困的地区兴建防护林,如何做到既起防护作用,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受到群众的欢迎等等,这一切必须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调查和实验才能解决。
树种的选育是规划设计防护林的首要问题。
在合浦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的森林迹地上恢复森林是不容易的。
原生的乡土优质针、阔叶树种己不适应在长期裸露的迹地上生长,有的树种,虽能生长,但不是防护林建设的理想树种,要重新选育适宜防护林建设的适生树种。
桉树在三十年代引种合浦庭园和路旁,经观察,有的可选作防护林树种,选用了窿缘桉、柠檬桉、大叶桉等多种桉树在国营林场、乡村林场与林科所试种,并在各地广泛种植,选出窿缘桉和柠檬桉树种,这两种树种各有其利弊,窿缘桉能耐薄瘠的砖红壤,又容易成活,全树干弯曲,矮化。
柠檬桉是高大乔木,但树冠稀疏,防风效力差,根系不发达,棵根造林很难成活,按照造林必备的“适地适树”和“造林成活率”及“防风要素”考虑选定窿缘桉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并按照窿缘桉生物学特征,采取改变和控制环境的技术措施,经过几度技术改革,改棵根大苗,块状整地造林为容器(营养砖)小苗、全垦整地造林,改株行等距造林为宽行窄株造林,改直播容器育苗造林为先撒播后选健壮小苗分植容器苗造林,克服了窿缘桉树干弯曲、矮化及林分分化严重,出材量很低的弊端,最终把窿缘桉列为防护林建设的主要造林树种。
在合浦沿海的沙滩,仅生有稀疏的仙人掌、露萖树和海红薯,不能防风固沙,是当地群众最大的恶害。
必须引种抗风沙的树种。
木麻黄原产澳洲。
常绿乔木。
叶退化为齿梢状,叶七片细小,轮生于幼枝节间,幼枝线形,桉冠均匀,透风良好,树干坚韧,树干和树枝都有不定根,根系发达,接种菌根瘤,促其速生,能抗强风和固沙,对海岸防护具有良好的作用。
又能耐咸碱,适生于海水浸渍的沙丘。
在营盘公社青山头营造木麻黄1200亩,当时虽因台风流为残林,但开合浦沙滩能种树的先河。
由于合浦沙滩质地为粗沙地,成活率极低,为改变这种情况,经过试验,改客土造林为肥泥浆水拌沙深植造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在沿海岸边缘沙地种的木麻黄,因风、潮冲击,把植苗冲去而累遭失败,改用竹篓培育大苗深植五行,并在内缘种树二十行,开成木麻黄林带,阻止风蚀海蚀沙丘,把合浦沿海的沙丘造就绿油油的木麻黄森林。
森林有调节气候的功能,自然灾害实质上是森林遭到破坏后生态失调的气候灾害,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就是通过造林,改变不利的气候为森林气候,造成优质的自然环境。
过去,合浦县是少林县,常发生严重的风、沙、旱、洪四种自然灾害。
在一年内,交替而频繁的发生。
造成极严重的灾害,是广西区重灾区。
风灾:风灾是合浦县严重的灾害。
一般在7-9月发生,每年发生八级以上的台风有2-3次,损失极大。
1966年7月26日第8号台风,风力9-11级,阵风12级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受灾村公所97.9%倒塌房屋3677间,其他农作物损失严重。
在5-7月间,常发生西南大风,风力强,影响水稻扬花授粉,增加秕粒,减产30-50%。
雷雨大风,阵风强,风向多变,引起甘蔗、木薯等高杆作物倒伏或折断,甘蔗风折率达30%-80%,甘蔗倒伏直接影响产糖率,每百斤倒伏蔗比直立蔗减四斤糖,早春大北风常对春种花生埋掉或种子裸露不发芽而失收。
在十月发生发生寒露风,影响晚稻,增加空秕率30%-50%。
沙灾:常发生在沿海地区,沙随风起,摧毁农作物,淹没农田,有种无收。
还要花大量劳力修复。
旱灾:是当地普通的灾害,有春、夏、秋、冬旱,春旱最严重,秋旱次之,夏旱少而轻,冬旱少雨,冬种红薯遭到灾害严重时,全部失收。
洪灾:在5-9月,因海洋暖湿气影响,在南流江流域和合浦县境内普降大雨,海潮顶住不能迅速排洪,南流江、三角洲护田堤没有植被保护。
及时加固,出现溃堤,发生洪灾,破坏极大。
1971年5月29日至6月3日,各流域普降大雨,过程降雨量300毫米以上,全县124个行政村,1615个自然村受灾,是稻受淹面积26.2万亩,崩塌房屋8956间,崩海堤525处,长18363米,破坏山塘堤坎511处,长6472米,损失惨重。
在选育适种速生树种和摸清合浦的自然灾害的基础上,根据合浦的气候和地形地貌,地利类型等自然状况,社会经济情况,提出了“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的规划”设计防护林的原则,规划设计出合浦的防护林体系。
1、海浪护堤林:沿海地区农田较少,且分布在海边港湾地带。
这些农田是当地群众用巨额资金,远地运回石头围田砌成的,但挡不住风潮冲击,不能确保堤身安全,每当风潮到来时,都要组织大量人力,日夜看守,还要每年花大量人力、物力维修,给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在海堤外泥质或半泥质的滩涂,规划设计种植红树林,在堤身坡面种植黄槿、杨叶稍槿、酒饼勒、假茉莉(苦榔树),减低潮水流速,消灭海潮的冲击波能,起滞流,消浪荡作用,保护海堤。
2、防风固沙林:在高潮水上方分布有海滨沙丘或者沙带,当大风到来时,风带沙起,流沙摧毁农作物,淹没农田,风后还要修复农田,损失巨大,因此,在沙丘、沙带规划设计种植木麻黄防风固沙林,固定流沙,抗御风沙害,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免受污染。
3、水土保持林:沿海地区的台地边缘和农田周围,因长期没有植被覆盖,不合理的耕作及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水土流失严重,大片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并危害生产,因此,在这些水土冲区,规划设计种植马尾松、台湾相思混交林,防止土壤继续侵蚀和崩塌,保护农田,保安国土。
4、海岸边缘林带:在堆积海岸内地有大片的平原台地,为沿海地区主要的农业旱作物区。
由于台地缘没有森林屏障,海面大风直接袭击农作物,造成减产或失收,为此,在沿海岸线台地边缘,规划设计营造桉树、台湾相思或木麻海岸边缘林带,保护农业生产,在溺谷海岸丘陵地海岸边缘,规划设计桉、松、台湾相思混交边缘林带,保护海岸,不受侵。
5、农田防护林网:设置防护林网的目的是为农作物创立良性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
因此,在堆积海岸陆地平原台地耕作区和三角洲型海岸内地的水网区,规划设计农田防护林网。
因上述农地立类型不同,规划设计也不一样。
在旱作物耕作区,按照既起到防护效应,又少占用耕地的原则,方便机耕,连续海岸边缘林带,设计小网络窄林带型农田防护林网。
林带位置是与有害最大风力(南风)垂直的北向设置,主林带(南北向)带间距离150米,副林带(东西向)带间距300米,营造带宽10米的台湾相思、木麻黄混交的疏透结构林带,形成农田防林网,或选用桉树营造透风结构的橡胶防护林网,为农作物或橡胶树生长发育创立优质生境,稳产增收。
在水稻生产区,沿河堤两边坡面种植8-10行近海段中木麻黄内陆段窿缘桉,在公路、水渠和机耕道两旁,选种落羽杉、池杉或木麻黄,形成水网区的农田防护林网,保护水稻免受西南大风危害。
三、生态、经济效益合浦人工生态防护林系统工程,按照规划设计,有计划的施工营造起来。
到1979年,全县陆地森林面积达到10.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五十年代的7%提高到34%。
桉森种分,防护林3218.66公顷,用材、经济、薪炭林87448公顷,形成了合浦县防护林体系,是一幅“兴邦立业”画卷的生态、经济效益系统工程,能有产地发挥合浦县生态经济效益。
绿色森林的存在引起气候的变化。
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大规模造林前的六十年代与造林后的七十年代的气候,有着显著的转变。
六十年代十年平均温度22.4℃,七十年代上长到22.5℃,气候变化,从全年看,七十年代比六十年代虽有微小的提高,但从高、低温季节分析,夏季6、7、8月,六十年代月平均温度27.96℃,七十年代27.93℃,冬季12、1、2月,六十年代平均温度14.8℃,七十年代15.21℃,体现着森林在高温季节能降温和低温季节能升温的功能。
六十年代平均降雨量1544.9毫米,七十年代升到1850.9毫米,特别有意义的是,旱季月平均降雨量比雨季月平均降雨量增加幅度较大,六十年代为216.9毫米,七十年代为277.1毫米,后者比前者增加降雨量27.7%。
气候的转变明显地有利于农业生产。
旱稻秧不因寒冻而烂秧;5-7月的西南大风不致影响水稻扬花授粉而大幅度减产,更不为台风袭击而倒伏或脱粒,遭到减产,冬种红薯免受寒害和旱害;春种花生不会被大北风大面积摧毁,高杆作物木薯、甘蔗、黄红麻不为风沙袭击而折断或倒伏,造成减产,水土流失减轻,沙不埋田,崩溃海堤和护田堤减少,农田免受潮水浸溃而减产、失收或荒芜。
自然灾害减少了,农业就有了好收成,森林促进了农业的稳产和高产。
海浪护堤林对海堤的保护起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堤外有红树林,堤上又生长灌丛,保护海堤效果非常显著,即使遭到特大风暴潮,损失极少。
山口镇英罗港的海堤长2公里多,保护了农田86.8公顷。
由于堤外有大片红树林,堤上又有灌木丛,1986年7月21日发生的特大风暴潮,只在堤上藻木丛遭到破坏的地段轻度渍堤三处,破坏不大,灾后很快修复,随即种上晚稻,得到高产。
防风固沙林防止海滨地区风、沙灾害和改良沙地有着特殊的功能,制止了风沙袭击农作物和淹没农田的危害,营盘镇白东村海滨2.5公顷的农田,过去常遭到风沙危害,十年有九年歉收或失收,有林后年年获得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