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简介

合集下载

乌兰浩特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浅析

乌兰浩特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浅析

乌兰浩特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浅析一、三北防护林工程简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该工程于1979年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

工程涉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

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

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实施年度为1979年到2050年,历时71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15.95%。

1979-1999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9-1984年为一期工程,1985-1994年为二期工程,1995-1999年为三期工程;2000-2019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0-2009年为四期工程,2010-2019年为五期工程;2020-2049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0-2029年为六期工程,2030-2039年为七期工程,2040-2049年为八期工程。

二、乌兰浩特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乌兰浩特市2006年至今,三北防护林工程总造林面积9.75万亩。

分别为:2006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总投资62.5万元,国家投资50万元;2007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总投资62.5万元,国家投资50万元;200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2万亩,总投资250万元,国家投资200万元;201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4万亩,国家投资325万元;2011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05万亩,总投资18.75万元,国家投资15万元;2013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1.4万亩,总投资525万元,国家投资420万元;2014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2万亩,国家投资600万元;2015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1万亩,国家投资300万元;2016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国家投资250万元;2017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国家投资250万元;201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国家投资250万元;2019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4万亩,国家投资200万元。

关于三北的手抄报模板

关于三北的手抄报模板

关于三北的手抄报模板以下是一个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手抄报模板:标题:三北防护林体系一、简介:三北防护林体系,是指我国在北方进行的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解决退耕还林、抗击沙尘暴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背景:1. 北方地区常年受到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困扰。

2.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为三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提供了契机。

三、目标:1. 建立起防沙护绿的生态屏障,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2. 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3. 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成果:1. 大规模植树造林,林地面积逐年增加。

2. 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所下降。

3. 涵盖的地区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减少耕地面积。

五、亮点:1. 确定了三北地区适宜的植树造林种类,如沙柳、沙棘等。

2. 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种植效率,加快防护林建设。

3. 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六、未来展望:1. 持续加大投入,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力度。

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和保护工作。

3. 积极探索防风固沙技术的突破,提高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七、结语: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持续的植树造林,能够为北方地区带来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机会。

参考资料:- 《三北地区植树造林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注意:手抄报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或修改,以突出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性和成就。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

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这项工程,根据我国国情,采取民办国助形式,实行群众投工,多方集资,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为辅的建设方针,走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建设之路。

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造林中重视依靠科学技术。

我国在“流动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旱作林业丰产”、“窄林带、小网格式农田防护林网”、“宽林网、大网格式的草牧场防护林网”和“干旱地带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难题的研究及其有关新技术大面积推广,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05%提高到8.2%,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边成森海。

三北地区有1/3的县农业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其规模和速度超过美国“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原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生态工程世界之最”,198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第三期于1996年启动,总投资78.57亿元,是前十五年总投资的2倍多,奋斗目标是在造林4万平方公里。

到20世纪末,从东北西部和内蒙东部京津与河北东北部、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等地区建成了一批不同等级的区域性防护体系,使三北地区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2012年8月26日到27日,国务院在山西省朔州市召开三北防护林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为根本任务,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民生需求作为基本要求,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作为主要手段,坚持全面推进,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凝集各方力量,大力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北防护林名词解释

三北防护林名词解释

三北防护林名词解释三北防护林指的是由中国政府提倡建立以秦岭、青藏高原、东北防护林植被带为基础,并采取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带状防护林体系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位于中国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覆盖了1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绵延大约4200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植被带系统。

“三北”指的是“秦岭、青藏高原和东北防护林”,这三种植被带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

秦岭位于中国西北,是中国最大的山脉,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防护林,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其复杂的地区,占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东北防护林北起黑龙江省,南至辽宁省,覆盖东北森林草原带,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三北防护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国家和地方提供着重要的保护功能。

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它以植被、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为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多种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水利类型。

秦岭植被有森林、山地草地、棉草草原、冻土草甸等;青藏高原植被有干旱草原、高寒草原、高山森林、湿地植物等;而东北防护林有红松林、白杨林、桦木林、小灌木林、沼泽林等特殊植被带。

这些植被带不仅能有效控制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有效的水土资源,而且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此外,三北防护林还是一个多样的生态体系,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食物供应地。

其中秦岭森林地区拥有濒危物种中国熊、金丝猴、丹顶鹤、三趾鸟、豹等哺乳动物,藏疆地区拥有濒危野生动物喜马拉雅藏羚羊、多毛暴象、雪豹、松鼠、黑虎等。

除此之外,这些森林还拥有珍稀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冷杉、白冰洋等,以及一些野生动植物,如同源物种和杂交物种。

三北防护林植被带既是中国的重要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水土等自然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北防护林的保护力度,在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止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北防护林主要林木害虫防治

三北防护林主要林木害虫防治

三北防护林主要林木害虫防治三北防护林是指我国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防沙绿化工程,即北方人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中国要线的黄河的上游和中国屋脊的长白山。

为了稳定沙化土地、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发展农牧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们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

在这样的工程建设中是很容易发现有害昆虫的,并会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保护三北防护林的安全,人们不仅要进行病虫害监测,还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对三北防护林进行害虫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的观察和调查,可以及时发现害虫的出现和分布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捕捉、留样检测和陷阱监测等。

并且还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通过无人机和卫星图像等手段,对范围较大的地区进行害虫监测,及时了解害虫的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

三北防护林的害虫防治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这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中药杀虫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人工手段,如修建围栏、挖沟建坎等,阻止害虫的入侵和传播。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天敌微生物等进行防治,如利用大量的蜂类和鸟类等天敌捕食和控制害虫。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农药等化学药剂来进行防治,如喷洒、灌溉、熏蒸等方式来杀灭害虫。

中药杀虫是指利用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来进行防治,如黄连、槐花等中草药的抑虫作用。

三北防护林的害虫防治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害虫防治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培训工作可以帮助农民和林业工作者提高害虫防治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三北防护林的害虫防治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

需要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农林部门、农民和林业工作者等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和交流,在害虫防治的研究、技术和经验等方面进行共享和借鉴,共同保护和发展三北防护林的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主要林木害虫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三北防护林主要林木害虫防治

三北防护林主要林木害虫防治

三北防护林主要林木害虫防治三北防护林是指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风固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林带工程,其三个主要区域分别为祖国北疆、内蒙古和北方沿海地区。

在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林木害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林木害虫对于三北防护林的健康生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林木害虫成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主要林木害虫1. 松毛虫松毛虫是三北防护林地区常见的一种害虫,成虫常见于5-7月份,幼虫则在夏秋季节为害松树。

松毛虫的幼虫以松树的嫩叶为食,大量吞食导致松树的叶片枯黄凋落,严重影响松树的健康生长。

松毛虫的危害范围广泛,对林木的影响较为严重。

2. 松虫松虫是三北防护林地区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发生在柏树、松树等针叶林中。

成虫和幼虫均以树木的嫩叶为食,造成林木叶片减少,影响木材的生长发育。

松虫对于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威胁。

二、林木害虫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捕食者等天然生物对林木害虫的防治,其优点是环保、无污染、不易产生抗药性。

在三北防护林地区,可以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天敌、捕食者,进行引种繁殖,建立完善的生态平衡系统,减少害虫对林木的危害。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林木害虫进行防治,其优点是效果明显、作用快速。

在三北防护林地区,可以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对林木害虫进行定向防治,减少林木受到的危害。

3.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指利用机械设备对林木害虫进行防治,包括人工捕捉、树木割除、陷阱等方式。

在三北防护林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害虫种类,选择适合的机械设备进行害虫防治,有效减少害虫对林木的危害。

4. 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针对三北防护林地区的林木害虫防治工作,可以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等多种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高林木害虫的防治效果。

要加强对林木害虫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害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三北防护林是指中国北方的三个腹地,即内蒙古、甘肃和宁夏地区。

由于天然条件恶劣,这三个地区一直被沙漠化困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为此,中国政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建立面积约4130万公顷的防沙治沙绿化带。

以下是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一、治理区域三北防护林覆盖区域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三个省份,覆盖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在这个范围内,政府要求建设防沙治沙绿化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扩散。

二、防沙治沙管控要求为了实现防沙治沙绿化带的建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包括:1. 禁止砍伐森林和采挖矿物资源政府要求在三北防护林范围内,严格控制采伐森林和开采矿物资源的行为。

这可以有效减少林地和土地的破坏程度,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 实行土地和水资源的管控制度政府建立了防沙治沙绿化带的土地和水资源的管控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占用土地和过度使用水资源,保证了绿化带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建设绿化带政府在这个区域内大力推行植树造林,补植荒山,种植抗风沙树种,适量增殖野生动植物,形成生态系统。

这一系列行动大大减少了沙漠化的范围,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4. 加强防风林护林员队伍建设防风林护林员是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力量,是防沙治沙的重要保障。

政府加强了防风林护林员队伍建设,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装备,确保绿化带的建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结语: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了沙漠化的进一步扩散,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实施的防沙治沙管控要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绿化带的建设顺利进行,也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我国为什么要兴建“三北”防护林?

我国为什么要兴建“三北”防护林?

我国为什么要兴建“三北”防护林?
1978年11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兴建“三北”防护林,即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简称“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一个大型的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

这一工程要经过70年才能最后完成。

“三北”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少雨干旱,地表裸露,蒸发量大,生态平衡早已打破,风沙滚滚是常见的事。

黄土高原地区因夏秋季节集中的暴雨,每年流失的水土面积就达43万平方米。

平均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直接威胁着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在保护原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三北”防护体系采取多种途径,如飞机播种、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建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牧场防护林、水源涵养林,以及薪炭林、经济林、用材林等各种林木保护带,使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补充,林带、林网、片林相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协调发展,真正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