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合集下载

王国维意境二分法举例

王国维意境二分法举例

王国维意境二分法举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意境)做的划分。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经历国破家亡,痛苦不堪,所以其描写的景物都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

在这些作品中,自我融合于世界之中,正如王夫之所说:“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以天地之心为本,作品风格也犹如出水芙蓉,自然天成。

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虽然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深藏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

菊花、篱笆、南山等这几个意象便轻描淡写地勾画出了一幅超越世俗的田园生活,一种怡然自得的出世心态。

借鉴朱光潜先生评价“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看法,他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可以说是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返照。

所以,“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实都是写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只是主体因素隐显程度不同。

“有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将主体的因素“显”在审美客体上,赋予审美客体以审美主体的思维感受,从而达到人与物的融合,从而体现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杜甫笔下的花会溅泪,鸟会惊心;王国维先生的这个一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如,绘画,不同的绘画手法、不同的绘画角度,这都体现了艺术作品中的主观能动性,画家“自我”的意识渗入到“境”中,这也可谓“有我之境”,不同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来的关于世界的不同视角,体现出审美主体不同的心境。

“无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主体因素“隐”在审美客体中,“客观”描写,从作品外表看不出创作主体的身影。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焦韵晗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灵魂之所在,该理论的诞生引起了文坛的震荡,朱光潜、顾随、饶宗颐、佛雏、周振甫等大家均对此进行过评议。

朱光潜先生认为“无我之境”即为“同物之境”,“有我之境”实为“超物之境”;顾随先生曾谈到“无我”乃庄子“忘我”“丧我”之意;周振甫先生也曾发表过“有我”是意余于境,“无我”是“重于写景”的评论。

而笔者认为要想探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应先从“意境”开始。

一、“意境”的流变“意境”指的是于抒情型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开拓衍生出的审美意象空间。

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周易·系辞上》曾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

”《庄子·外物》篇也曾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

”时至魏晋,因玄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概念。

刘勰也曾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谈到了构成意境的元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及至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意境”一词,“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皎然也在《诗式》中提出了“取境”一说,讲明了提炼“诗境”的具体方法。

中唐刘禹锡受禅宗影响提出了“境出象外”的理论。

到了晚唐,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重要概念,展现出诗境的不同层次,并对概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宋代关于“意境”的理论大多承袭唐人没有做出过多突破,但值得一提的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意境”的创造要给予诗人的兴发感动,才能创造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超脱之意境。

明清时期,“意境”理论已在文艺领域内广泛应用,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境的审美性质分为“妙境”“实境”“佳境”“化境”。

清代叶燮则在《原诗》中提出了有才学见识的作家基于现实则“有境必造,有造必能成”的观点,纠正了前人将“意境”神秘化的谬误。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

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

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

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

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

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

[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

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

[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

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

高中写作指导: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N种解读

高中写作指导: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N种解读

●古诗词鉴赏○三境界之结构/发散思维/评说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1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2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3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4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5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6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7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8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9
王国维三种人生境界的N种解读 10
附:不同的作者,对原词及王国维“三境界”的理解有区别,更有联系。

不同的作者,对原词及王国维“三境界”的理解有区别,更有联系。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

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

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

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

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

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

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

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

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方式,创作过程的不同特征,不同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评价的高低等,颇受文艺界的重视。

关于“境界”,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意境”,在王国维的著述中有两处较为明确的阐释。

一处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另一处是《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第一,“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在王国维看来,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都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写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

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对情与景的处理有两种效果类型,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的创造不是要消弥“我”(情、意)的存在,而只是要求这种存在表现得尽可能的隐晦和宛转。

王国维“境界说”渊源及内涵

王国维“境界说”渊源及内涵

王国维“境界说”渊源及内涵作者:王琳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6期摘要:通过对王国维“境界说”在社会实际渗入意义开展分析,本文明确了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理论“境界说”的来历及经历,并以四个方面为切入点阐述了这种传统理论的内涵。

旨在为文学爱好者提供相关研究意见,为我国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境界说”;渊源;内涵“境界说”的内涵非常丰富,既能够对王国维学者的思想进行总体概括,也是传统理论的一种精髓体现。

这种理论对强化情感和境界的相互融合,关注韵味,同时对艺术和自然的崇尚感非常强烈。

在“境界说”不断完善扩充的氛围下,出现了一些特定的词汇或词组对人或物进行形容。

一、“境界说”的起源通过对王国维学者的作品研究发现:最早“境界说”这种理论出现在王国维曾翻译过的日本文学作品中。

境界不仅是国家边境、边缘的代名词,也可以代表知识的某种形态,还可以作为评价一个人或事物的状态的词汇。

由此可见,这种理论的形成,是王国维学者一生的总结,生活的写照,具有变化性。

纵观王国维学者的翻译作品或文化作品,“境界”出现的概率非常高,且比较随意,有的出现位置与后期的理论相呼应,但也有一些出现位置与境界并无直接的關系。

“境界”已经由一种地理学科的基础概念,拓展到知识的范围中。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境界”理论具有地域美和意境美。

王国维学者在翻译日本著名的《地理杂志》时,在第二章第一次出现了境界这个词,他将这个词定义为地界;但在后期翻译其他日本学者的《算数教授办法》时,将其定义为数学算法中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境界说”的最真实变化[1]。

虽然,日本学者也在创作作品中使用过“境界”这个词汇,但抽象性质较严重,不能够支持该理论的发展和进化。

我国学者王国维才是这种理论的最原始创作者,在他的各种作品中到处都能看到“境界说”的影子,尤其是《人间词话》。

二、“境界说”的内涵(一)情感与景色的相互辉映王国维学者曾经在《文学小言》中提到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强调两者与氛围的融合氛围,同时情和景的合二为一,能够提升融合的高度,继而实现“情景交融”的美好愿景。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灵均《九歌》之类,是鬼境界文字;子瞻《大悲阁记》之类,是佛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境界可在文学之外,或指地域疆界,如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在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北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说,“妄觉非境界”宋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说,“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卢之境界。

”一般言谈中,境界也有佛教这种用法。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境”并非景色外物,故此有“令境生”之说。

王昌龄的“诗有三境”说,可以理解为,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明确说,“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作者,可无大误也。

”“沧浪之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

王国维对境界还有大小之分,他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内容提要】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或心灵境界,无法分解;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关键词】 意境论;观;心灵境界;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重大影响,但一般论着又大都将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混同,并过多地用西方美学理论来分析境界说。我们这里希望进行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意境论 在王国维的有关论着中,出现过“境界”、“意境”、“境”三个近似的概念。其实,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区别颇大,《人间词乙稿序》所体现的理论是意境论,而《人间词话》的观点则是境界说。其意境论主要流露出西方式的分析推理倾向,所以我们称之为“意境论”;而其境界说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的特色,重在直觉感悟和经验描述,所以我们称之为“境界说”。 在《人间词话》发表以前,王国维曾发表过《人间词》。其中《人间词甲稿》收入作者1905年以来所填词共61阕,1906年发表于《教育世界》杂志第123号上;《人间词乙稿》收入甲稿以后所填43阕词,1907年发表于《教育世界》第161号上。两稿均有署名为“山阴樊志厚”的小序,被分别称为《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赵万里认为,此二序均为王国维自撰而假托樊志厚。王国维的意境论最为集中地表达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意境”一词就出现了16次之多,而将“意”与“境”二者分开来讲的又达6处(一句话即一个较完整的意思算一处),而“境界”一词则根本没有出现。因此,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意境”论而不是什么“境界”说。我们将“意”、“境”分开来讲的文字抄录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静安之词,大抵意深于欧,而境次于秦。至其合作,如《 甲稿·浣溪沙》之“天末同云”、《蝶恋花》之“昨夜梦中”、《乙稿·蝶恋花》之“百尺朱楼”等阕,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P151) 这一则评姜夔词,意境是与“格调”对举的,我们可以据此来分析意境的含义。紧接着这一则的第53则在批评姜词时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1](P151)在这句评语中,“格”与“情”是对举的;如果说“格”指“格调”,那么,“情”就指“意境”。这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可以找到佐证,如郑板桥所说:“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人之意境何如耳。”[4](P78)意境指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在《人间词话》中,大量出现的是“境界”和“境”两个概念。据笔者统计,境界共出现22次,境出现23次,并且完全可以肯定,“境”就是“境界”的略语。如第6则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1](P142)第26则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下面就分别说“第一境”、“第二境”、“第三境”。[1](P147)如果我们将《人间词话》中出现的境字都视为境界的略语来统计的话,那么,境界一词的出现总数将多达45次。十分明显的是,《人间词话》所使用的核心概念是境界。 要准确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含义,我们有必要结合他《人间词话》以外的论着。王国维最初用到境界的是《红楼梦评论》这篇着名论文,在那里,境界共出现了2次,指的是为人所感受的“世界”或小说作品所描绘的艺术世界。《清真先生遗事》的一段较长文字,非常明确地将境界区分为二,一为“常人之境”,一为“诗人之境”。这些,都为我们理解《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提供了参照。 《人间词话》有“手稿本”与发表的“通行本”之别。将二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手稿本与通行本文字出入并不大,但二者次序完全不同。手稿本125则排列比较随意,难以寻绎出什么头绪;但发表的64则却不同,其理论线索颇为可寻。可以肯定的是,王国维在发表《人间词话》时,对各则的次序经过比较用心的排列。一般说来,发表本64则的前9则所标明的是王国维的评词标准,但这1—9则在手稿本中分别为第31、32、33、36、37、35、46、48、79则,调整的幅度相当大。我们先来看第1则: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P141) 细致看来,这一则实际上包括了三层意思。“词以境界为最上”所要解决的是“词应该怎么样”这

一问题,也就是关于词的理想,王国维提出词应该把境界作为最高要求;第二层意思所解决的是“有了境界会怎么样”的问题,王国维认为词有境界自然会形成“高格”,自然会有“名句”;第三层意思则提出五代、北宋词之所以绝妙无比,正在于有境界。要理解王国维这些提法的含义,必须了解王国维论词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首先要弄清王国维为什么把境界作为词的最高要求。 关于王国维的词论背景,已经有学者从词史的角度进行过说明。如王镇坤曾指出:“夫考先生之严屏南宋者,实有其苦心在。词自明代中衰,以至清而复兴。清初朱(竹坨)、厉(樊榭)倡浙派,重清虚骚雅而崇姜、张。嘉庆时张皋文立常州派,以有寄托尊词体而崇碧山。晚清王半塘、朱古微诸老,则又倡学梦窗,推为极则。有清一代,词风盖为南宋所笼罩,卒之学姜、张者流于浮滑,学梦窗者流于晦涩。晚近风气注重声律,反以意境为次要,往往堆垛故实,装点字面,几如铜墙铁壁,密不透风。„„先生目击其弊,于是倡境界之说以廓清之。《人间词话》乃对症发药之论也。”[5](P268)这一段话尽管也混同了意境与境界,但它从清代词史的角度,说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乃是一部“对症发药之论”,非常清楚地指明了《人间词话》标举境界的历史原因。从这里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断定,境界(意境)是与“声律”、“故实”(典故)、“字面”(辞藻)相对立的,它只能是作者的感情。联系王国维的其他论述可知,王国维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真情,反对过分讲究格律雕琢辞藻,还不满“深文罗织”式地发掘作品的“微言大义”。从时代的角度说,王国维最为推崇的是北宋词,经常批评的则是南宋词。如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王国维所对之“症”而空谈理论,特别是像时下的一些论着,过分地用西方美学理论来发挥引申,势必愈骛愈远。这是我们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前提。

以此为背景再来考察《人间词话》第1则,那么其含义就十分明朗,它绝不是空发议论,空谈理论;也就是说,它并不试图回答“什么是境界”这个问题,而是直接提出“词应该怎么样”,“词有境界会怎么样”,并以五代北宋词为例来说明这一论断。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它不同于《人间词乙稿序》的意境要素分析方式,而是与中国古代大量的诗话、词话一样,进行直观的经验描述。并且,“境界”的含义在此并非传统诗论中的“情景交融”式的意境,而是接近于王国维所评姜夔词中“有格无情”的“情”,王国维 在其它地方又称为“真情”。在回

答了“词应该怎么样”、“词有境界会怎么样”两个问题之后,紧接着的第2、3、4、5等四则所写的则是“境界有什么样的形态、种类”。关于境界的形态、种类,王国维有两种区分方法,一种侧重从境界的构成材料的角度来讲。第2则与第5则分别从“自然”与“理想”的关系将境界划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造境是理想派诗人创造的虚构境界,写境是写实派诗人创造的与自然现实相似的境界。这一区分实际上是在讲文学与自然人生的关系。对于境界形态的另外一种区分侧重从物、我关系的角度来谈,这主要是《人间词话》第3、4两则的内容: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1](P14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1](P142) 从词源上来看,“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都是宋代理学家邵雍的话。邵雍的着作《观物篇》解释过什么是“观物”:“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6](P122)这说明,“观物”并不是对于外物的观察了解,不是感性地反映外物,也不是理性对于外部事物的分析综合或抽象。其实质是指人对于身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态度和觉解,是人基于一定的精神境界观照事物、看待事物的态度。总之,观物不是西方认识论意义上的“认识”,而是在一定精神境界上对于事物本性的审美式把握。正因为如此,精神境界的层次决定了观物所见的层次:“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6](P122)古代理学家追求的都是通过心灵境界的提升而达到“以理观物,见物之性”的最高层次。所以邵雍又说:“以物观物,性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