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纯题目有解析

易错题纯题目有解析
易错题纯题目有解析

【例题1】我国学校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A.教学进度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解析】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每门学科都有对应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都有相应的教材。因此答案选BCD。

【例题2】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学科顺序

B.课程设置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解析】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因此本题答案选ABCD。

【例题3】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解析】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因此答案选A。

1.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指的是不同的人智力发展的早晚不一样,强调的是个别差异。

【老师提示:有的同学易错选不平衡性,是因为只看到了早晚。注意不平衡性的先后(早晚)体现在个体内部,是有的方面……有的方面……而个别差异强调的是个体间差异,指的是有的人……有的人……】

2.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反映。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题干强调的是高速发展期,强调的是发展速度不同,因此选不平衡性。

【老师提示:有的同学易错选阶段性,是因为只看到了“新生儿与青春期”两个阶段。注意不平衡性的同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年龄段上,但强调的是发展速度不同。阶段性也强调年龄段,侧重的是不同阶段的特点矛盾和任务不同。】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题干强调的是小学和中学的教学任务不同,因此选阶段性。

【老师提示:有的同学易错选顺序性。注意题干表述,如果题干中说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里体现的是顺序性。若是说小学儿童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这里体现的是阶段性。】

4.《学记》中指出,“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体现教学应遵循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古语的意思,这是“长善救失”在《学记》中的出处,整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人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应该针对性的施教,利用优点克服不足,强调针对性,因此选个别差异性。

【老师提示:有的同学易错选互补性。注意题干表述,题干选自《学记》意思是: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教者应全面看待学生的优缺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做到取长补短,长善救失。这里的长善救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

5.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必须做到()。

A.长善救失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

5.答案:A

解析: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对暂时落后和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因此选A。

【老师提示:注意与第四题的区别,不能死板识记“长善救失”对应哪条规律,具体要看题干的表述。】

6.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违背了个性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6.答案:A

解析:这道题是争议题,一般而言,“一刀切、一锅煮”既可能违背个别差异性的(对一个阶段不同的人施教),也可能违背阶段性(对不同阶段的人施教)。由于考编真题参考权威教材,就出处而言,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第57页中讲述阶段性时指出“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叫娃娃同成年人一样的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当然出处中指出来违背阶段特点一定是违背阶段性,然而有的教材参照此说法,

默认“一刀切”、“一锅煮”即违背了阶段性,因此选A。当然若是题干中限定在同一年龄段、年级(排除阶段性),那就侧重个别差异了。

【老师提示:此题为争议题,结合各地真题,仅出现“一刀切”、“一锅煮”的选择了阶段性,因此优选阶段性。】

【例题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思想反映的是教育的()

A.历史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题干的意思就是: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体现了古代社会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所以答案为C

【例题2】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的设置体现了古代教育的()

A.历史性

B.等级性

C.专制性

D.阶级性

“六学二馆”其中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官职不同的人的子弟分别上不同级别的学校,这明显体现了等级性,即“不同阶级的人受不同的教育”。因此答案选B

目前我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反映了教育具有____。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答案】B

【解析】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反映的是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永恒性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阶级性指不同的社会中,教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表现在____。

A、构建多样性、开放性的教育大系统

B、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D、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ABCD

【解析】现代化教育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2)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现代化教育史立体的教育。(4)现代化教育表现在教学上具有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中国的私学开始于春秋时期,一般将孔子开始讲学作为私学的开端。

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是教育的___。

A、劳动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神话起源说

【答案】D

【解析】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劳动起源说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和社会形成、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一切活动,包括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劳动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产物是人的平均发展___。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出,劳动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他从分析现代工业的革命变革中,指出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必将要求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和各种职业的固定分工,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乐事的是__。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C

【解析】在我国,“教育”一词被连起来使用最早出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作者是孟子。故本题选C。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属于哪个阶段教育的特征__。

A、原始社会的教育

B、古代社会的教育

C、现代社会的教育

D、未来社会的教育

【答案】B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始社会的教育完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纯粹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处于从脱离走向融合的过渡阶段;未来社会的教育则完全实现融合。

19世纪初由德国柏林大学首创,并被确立为大学的第二功能的是__。

A、教学

B、科研

C、公共服务

D、讲座

【答案】B

【解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人们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学职能代表了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但到洪堡大学出现后大学增加了一项新职能即从事科学研究的职能。

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除《论话集注》外,还有__。

A、《大学章句》

B、《学记》

C、《中庸章句》

D、《孟子集注》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科举考试的四书。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以选择ACD。《学记》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的专著。不是封建教育科举的标准教材。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__。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学记》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话出自《学记》。意思是:教化人民形成一定的风俗,一定要通过学习的方式。建立一个国家,统治人民,要先发展教学。

1.1.居于教师心理素质核心地位的是()。(单选)

A.认知品质

? B.个性品质

? C.适应能力

? D.职业意识

1.【答案】B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在已有研究

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健全的个性是合格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也叫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它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

?

2.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单选)

? A.共同的活动

? B.共同的奋斗目标

? C.学校的目标

? D.班主任的要求

?

2.【答案】B 本题考查了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要条件就是

制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也可以成为激励全班同学的一个动力。在确定奋斗目标时,班主任要结合本班的情况和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薄弱环节,提出适当的目标。制定目标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互动紧密联系。让学生在一个个成功体验中,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

?班集体必须有四个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

3.3.教学目标中,由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属于最高层次的是()。(单选)? A.远程目标

? B.中程目标

? C.短程目标

? D.学期目标

3.【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的外延。教学目标包括远程目标、中程目标、

短程目标。其中远程目标即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它属最高层次。

?

4.4.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提问属于()的提问。

(单选)

? A.知识水平

? B.理解水平

? C.应用水平

? D.分析水平

4.【答案】C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应用”。是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

这种提问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故是应用水平的提问。知识性提问是考察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提问。

理解性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多用于某个概念、原理讲解之后,或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应用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问方式。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

?

5.5.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的特点是()。(单选)

? A.只能概括事物的外部感性特点

? B.能很好地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

? C.逐渐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 D.还依赖于事物的直观的形象

5.【答案】C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深刻,他们对事物进行

概括时,只能利用某些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性,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概念中的所有的特性。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

6.6.师生关系可以分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其中教育关系是一

种(单选)

? A.基本关系

? B.背景关系

? C.认知关系

? D. 情感关系

6.【答案】A 师生关系是由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构成的关系体系。教

育关系是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为这一关系服务;社会关系是一种背景关系,常以比较强硬的方式投射到其他师生关系之中,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等特点;心理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基础和深化,常以内隐、感性的方式反映社会关系并直接影响教育关系,具有情景性、弥散性等特点。

7.7.如果让学生来评论老师,最为关键的是要( )。(单选)

? A.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 B.设计出适当的方法与工具

? C.使抽样评价的学生不能过于集中

? D.采用匿名的方式

7.【答案】B 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评

价结果的效度。学生评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标体系的科学化程度。

8.8.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含的两个层次为()。(单选)

? A. 现实性与理想性

? B. 个性与共性

? C. 一般性与特殊性

? D. 形式与内容

8.【答案】A 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我们要注重

德育的现实性。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总之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

9.9.当代教学评价呈现的新的特点,下列表述有误的是()。(单选)

? A. 注重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

? B. 强调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C. 不再注重学业成绩的考量

? D. 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

9.【答案】C 当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和特点:注重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

展教育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方法定量和定性的结合,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评价本身的评价。强调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而不是不再注重学业成绩的考量,故C项不符合题意。

?

10.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通常以()的形式开展,其主要的方法是评价

面谈(单选)

? A. 教师自评

? B. 课后讨论

? C. 课后评教

? D. 教学评价

10.【答案】B 对教师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往往以课后讨论的形式出现,其主要方

法就是评价面谈。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师自评和课后评价都是教学评价的具体形式。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动机理论为( )。

A.强化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成就动机理论

D.成败归因理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动机理论的掌握,属于识记型题目。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的提出者是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维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者是班杜拉。

2.一个人在考试的前夜出现了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 )。

A.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药物性失眠

D.情境性失眠

答案D 【解析】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引起的。

3.气急败坏表现了( )情绪状态。

A.表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答案B 【解析】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气急败坏属此类。

4.《水浒传》一书中的林冲应该属于( )气质类型。

A.黏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答案A 【解析】林冲沉着老练,这种气质属于黏液质。

5.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有关身心健康的( )。

A.《巴黎宣言》

B.《北京宣言》

C.《开罗宣言》

D.《阿拉木图宣言》

答案D 【解析】l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

6.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的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答案D 【解析】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由此可知,题中运用的是鸟的正例。

7.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杜威

【精析】A埃拉斯莫斯正式提出“班级”一词。

8.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精析】B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9.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精析】C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0.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

A.明清时期

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精析】C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

11.下列( )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A.认识定义的符号

B.熟练地运用定义

C.叙述定义的含义

D.背诵定义

答案B 【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 )。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D.近墨者黑

答案B 【解析】蜜蜂采蜜属于本能行为,与学习的内涵不符。

13.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

A.认识基础

B.关键

C.核心

D.行动指南

【精析】A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4.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精析】D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是赫尔巴特。

1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

A.内容型策略

B.方法型策略

C.形式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精析】C 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6.强调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构建简明知识体系的是( ) A.结构化策略

B.问题化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精析】A结构化策略强调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

17.形式教育论的主要倡导者是( )和裴斯泰洛齐。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精析】B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8.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 )

A.刹帝利

B.吠舍

C.婆罗门

D.首陀罗

【精析】C婆罗门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是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最高种姓。

19.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精析】D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20.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精析】D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中公教师考试网为考生整理了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常见易错考题,希望考生在做题时多加注意,避免丢掉不该丢失的分数。

1.下面关于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

A.高智商者一定高创造力

B.低创造力者一定低智商

C.高创造力者一定高智商

D.高创造力者不一定高智商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 )。

A.写字教学

B.情感教学

C.艺术熏陶

D.感悟教学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3.歌德痛苦时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这属于( )防御机制。

A.压抑

B.置换

C.升华

D.投射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

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歌德将自己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种升华的防御机制。

4.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社会活动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学校课外活动主要以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学科活动为主,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5.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A选项属于意义识记。小明记忆成语的方法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通过阅读成语故事,从而理解成语的意义来对成语加以记忆,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属于意义识记。B项不属于意义识记,因为题干只是提到了小明利用课余时间记住了圆周率,但是没有说小明记忆圆周率的方法是什么?C项不是意义识记,虽然小明采用了时间顺序作为线索来记忆了历史时间的年月日,但是他并没有理解历史事件发生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只能说他的记忆借助了某些线索,不能说他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D选项不属于意义识记,而是属于典型的机械记忆。通过不断阅读,加深印象,而记忆英语单词,这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识记,属于机械识记。

6.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父亲是XX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补偿:指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如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突出,或因有其他特长,而使自己能够得到满足。

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反映。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8.在教鸟的概念时,列举“鸡、鸭、鹅”等,是恰当运用了( )。

A.变式

B.反例

C.同位概念

D.以上三者兼有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反例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9.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收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

A.消退抑制和干扰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前摄抑制和消退抑制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专业名词。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很少或几乎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既要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要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有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早晚复习、学习效果好也是这个道理。

10.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的规律是 ( )。

A.阶段性规律

B.可变性规律

C.不均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察的同样是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题中“有的方面”字眼,正是不平衡性的表现之一。

11.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

A.人格培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教师的素养包括思想素养、能力素养、知识素养、身体和心理素养等,其中知识素养可以划分为学科知识素养和教育知识素养,那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育知识素养即题目中教育专业素养。

12.学生王林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你又违法纪律了?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的脸皮实在太厚!你找家长请求,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

初中数学易错题型大全共20页文档

初中数学易错题 一、选择题 1、A、B是数轴上原点两旁的点,则它们表示的两个有理数是() A、互为相反数 B、绝对值相等 C、是符号不同的数 D、都是负数 2、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a-b|-|a+b|的结果是() A、2a B、2b b C、2a-2b D、2a+b 3、轮船顺流航行时m千米/小时,逆流航行时(m-6)千米/小时,则水流速度() A、2千米/小时 B、3千米/小时 C、6千米/小时 D、不能确定 4、方程2x+3y=20的正整数解有() A、1个 B、3个 C、4个 D、无数个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C、一条直线不是平角 D、把线段向两边延长即是直线 6、函数y=(m2-1)x2-(3m-1)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是 ( ) A、当m≠3时,有一个交点 B、1 m时,有两个交点 ≠ ± C、当1 m时,有一个交点 D、不论m为何值,均无交点 = ± 7、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R>r),圆心距为d,且(d-r)2=R2,则

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 、内切 B 、外切 C 、内切或外切 D 、不能确定 8、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a 、b 、c 的小点分别是A 、B 、C 且b

高一物理易错题(整理)

易错题第四季 【例1】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90 ,两 底角为α和β.a 、b 为两个位于斜面上的质量均为m 的小木块,已 知所有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发现a 、b 沿斜面下滑,而楔形木块不 动,这时楔形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 ) A .Mg mg + B .2Mg mg + C .(sin sin )Mg mg αβ++ D .(cos cos )Mg mg αβ++ 例题1: 【答案】A 【解析】本体最好以整体的方法受力分析,直接就可以得到N F Mg mg =+ 下面我们用隔离的方法来解决一下: 取a 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则加速度沿斜面向下,设大小为1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sin mg ma α= ?1sin a g α= 同理,b 的加速度也沿斜面向下,大小为2sin a g β=. 将1a 和2a 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a 、b 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分别为 2212sin sin y y a g a g αβ== 再取a 、b 和楔形木块的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仅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桌面支持力N 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2(2)sin sin N M m g F mg mg αβ+-=+ 又o 90αβ+=,所以sin cos αβ= 则(2)N M m g F mg +-= ? N F Mg mg =+ 【例2】 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小球以及水平天花板上的固 定点O 之间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 作用于A 球上,此时三根轻 绳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 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三根 轻绳的长度之比为::3:4:5OA AB O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 B 绳中的拉力小于mg B .OA 绳中的拉力大小为53 mg C .拉力F 大小为45mg D .拉力F 大小为43 mg 例题2: 【答案】BD 易错:先分析B 球,根据平衡应该知道AB 绳子是不受力的,而不是受到三个力。 【解析】由于A 、B 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且OB 绳中的拉力等于mg ,AB 绳中的拉力为零,此时,A 球受重力、 拉力F 、OA 绳拉力T F 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据平衡条件可求得5/3,4/3T F mg F mg = =,故B D 、正确. 【例3】 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1F 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1l ;改用大小为2F 的力拉弹簧, 平衡时长度为2l 。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 .2121F F l l -- B .2121F F l l ++ C .2121F F l l +- D .2 121F F l l -+ b a β α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若a b +=1ab =,则33a b ab -的值为( ) A .± B . C .±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原式进行变形,3322 ()()()a b ab ab a b ab a b a b -=-=+-,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的 变形22()()4a b a b ab -=+-求得a-b 的值,从而求解. 【详解】 解:∵3322 ()()()a b ab ab a b ab a b a b -=-=+- ∴33)a b b ab a =-- 又∵22()()4a b a b ab -=+- ∴22()414a b -=-?= ∴2a b -=± ∴33(2)a b ab =±=±-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因式分解及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应用,掌握公式结构灵活变形是解题关键. 2.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为( ). A .()x a b ax bx -=- B .()()222111x y x x y -+=-++ C .()()2111x x x -=+- D .()ax bx c x a b c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作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详解】 解:A 、是整式的乘法运算,故选项错误; B 、右边不是积的形式,故选项错误; C 、x 2-1=(x+1)(x-1),正确; D 、等式不成立,故选项错误. 故选:C . 【点睛】 熟练地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明确因式分解的结果应是整式的积的形式.

最新整理中考数学易错题集锦及答案

初中数学选择、填空、简答题 易错题集锦及答案 一、选择题 1、A 、B 是数轴上原点两旁的点,则它们表示的两个有理数是( C ) A 、互为相反数 B 、绝对值相等 C 、是符号不同的数 D 、都是负数 2、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a-b|-|a+b|的结果是( A ) A 、2a B 、2b C 、2a-2b D 、2a+b 3、轮船顺流航行时m 千米/小时,逆流航行时(m-6)千米/小时,则水流速度( B ) A 、2千米/小时 B 、3千米/小时 C 、6千米/小时 D 、不能确定 4、方程2x+3y=20的正整数解有( B ) A 、1个 B 、3个 C 、4个 D 、无数个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C 、一条直线是一个平角 D 、把线段向两边延长即是直线 6、函数y=(m 2-1)x 2 -(3m-1)x+2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情况是 ( C ) A 、当m ≠3时,有一个交点 B 、1±≠m 时,有两个交 C 、当1±=m 时,有一个交点 D 、不论m 为何值,均无交点 7、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 和r (R>r ),圆心距为d ,且(d-r)2=R 2 ,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B ) A 、内切 B 、外切 C 、内切或外切 D 、不能确定 8、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a 、b 、c 的小点分别是A 、B 、C 且b

高一物理易错题整理)

易错题第四季 【例1】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 的顶角为90,两底角为α和β.a 、b 为两个位于斜面 上的质量均为m 的小木块,已知所有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发现a 、b 沿斜面下滑,而楔形木块不动,这时楔形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 A .Mg mg + B .2Mg mg + C .(sin sin )Mg mg αβ++ D .(cos cos )Mg mg αβ++ 例题1: 【答案】A 【解析】本体最好以整体的方法受力分析,直接就可以得到N F Mg mg =+ 下面我们用隔离的方法来解决一下: 取a 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则加速度沿斜面向下,设大小为1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sin mg ma α=?1sin a g α= 同理,b 的加速度也沿斜面向下,大小为2sin a g β=. 将1a 和2a 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a 、b 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 分别为 再取a 、b 和楔形木块的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仅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桌面支持力N 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2(2)sin sin N M m g F mg mg αβ+-=+ 又o 90αβ+=,所以sin cos αβ= 则(2)N M m g F mg +-=?N F Mg mg =+ 【例2】 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小球以及水 平天花板上的固定点O 之间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 作用于A 球上,此时三根轻绳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 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三根轻绳的长度之比为::3:4:5OA AB O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 B 绳中的拉力小于mg B .OA 绳中的拉力大小为 5 3 mg C .拉力F 大小为45 mg D .拉力F 大小为43 mg 例题2: 【答案】BD 易错:先分析B 球,根据平衡应该知道AB 绳子是不受力的,而不是受到三个 力。 b a β α

最新初中数学数据分析易错题汇编

最新初中数学数据分析易错题汇编 一、选择题 1.郑州某中学在备考2018河南中考体育的过程中抽取该校九年级20名男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以便知道下一阶段的体育训练,成绩如下所示: 成绩(单位:米) 2.10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人数23245211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 5 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 2.30 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 2.25 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是 0.07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公式和定义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由表格中数据可得: 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2.35,错误; 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2.30,正确; 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 2.30,错误; 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不是0.0725,错误; 故选B. 【点睛】 考查了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熟练掌握定义和计算公式是本题的关键,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2.某射击运动员在训练中射击了10次,成绩如图所示: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众数是8 B.中位数是8 C.平均数是8.2 D.方差是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图形数出各环数出现的次数,在进行计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 【详解】 根据图表可得10环的2次,9环的2次,8环的3次,7环的2次,6环的1次.所以可得 众数是8,中位数是8,平均数是102+92+83+72+61 =8.2 10 ????? 方差是 22222 2(108.2)2(98.2)3(88.2)2(78.2)(68.2) 1.56 10 ?-+?-+?-+?-+- =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统计的基本知识,关键在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特别是方差的公式. 3.有甲、乙两种糖果,原价分别为每千克a元和b元.根据调查,将两种糖果按甲种糖果x千克与乙种糖果y千克的比例混合,取得了较好的销售效果.现在糖果价格有了调整:甲种糖果单价下降15%,乙种糖果单价上涨20%,但按原比例混合的糖果单价恰好不 变,则x y 等于() A.3 4 a b B. 4 3 a b C. 3 4 b a D. 4 3 b 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价格变化前后两种糖果的平均价格,进而得出等式求出即可.【详解】 解:∵甲、乙两种糖果,原价分别为每千克a元和b元, 两种糖果按甲种糖果x千克与乙种糖果y千克的比例混合, ∴两种糖果的平均价格为:ax by x y + + , ∵甲种糖果单价下降15%,乙种糖果单价上涨20%, ∴两种糖果的平均价格为: 1520 (1)(1) 100100 a x b y x y -?++ + , ∵按原比例混合的糖果单价恰好不变,

高一必修一物理易错题回顾

高一二部物理期末错题回顾 1.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5m/s,1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7m/s,在这1s 内该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该物体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该物体的速度可能先减小后增加 C.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2m/s 2 D.该物体的位移大小可能为6m 2.物体沿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物体某1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m/s ,则物体在这1s 内的位移一定是5m B 、若物体在10s 内的平均速度是5m/s ,则物体在其中1s 内的位移一定是5m C 、若物体在第1s 内的平均速度是5m/s ,则物体在0.5s 时的瞬时速度一定是5m/s D 、物体通过某位移的平均速度是5m/s ,则物体在通过这段位移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2.5m/s 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 、B 两点时,其速度分别为v 和7v ,经历时间为t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经过A 、 B 中点时速度为5v B .经过A 、B 中点时速度为4v C .从A 到B 所需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为4v D .在后一半时间所通过的距离比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距离多1.5vt 4.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可能受静摩擦力作用。 B 、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 C 、静摩擦力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 D 、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5.人用手竖直地握着玻璃瓶,始终保持静止,则 A .手握瓶子的力越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力就越大 B .往瓶子里加水后,手与瓶子间的摩擦力将增大 C .手握瓶子的力大小等于手与瓶子间的摩擦力 D .若手握瓶子的力大小为F N ,手与瓶子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则手与瓶子间的摩擦力大小为μF N 6.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1F 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1l ;改用大小为2F 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2l .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 、 2121F F l l -- B 、2121F F l l ++ C 、2121F F l l +- D 、2 1 21 F F l l -+ 7.木块A 、B 分别重50 N 和60 N ,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 ;夹在A 、B 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 cm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 。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 =1N 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 上。如右图所示.力F 作用后 A.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8N C.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8.如图所示,一倾斜木板上放一物体,当板的倾角θ逐渐增大时,物体始终保持静 止,则物体所受( ) A .摩擦力变大 B .支持力变大 C .合外力恒为零 D .合外力变大 9.如图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 —t 图象,在t 1和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时间由t 1到t 2的过程中 A .加速度不断增大 B .加速度不断减小 C .平均速度122v v v += D .平均速度12 2 v v v +> 10.轻绳一端系在质量为m 的物体A 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竖直杆MN 的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 拉住绳子上一点O ,使物体A 从图中实线位置缓 慢下降到虚线位置,圆环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 1和环对杆的 压力F 2的变化情况是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代数式难题汇编及答案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代数式难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A 、 B 表示两个不同的整式,则 A B 一定是分式 B .()2442a a a ÷= C .若将分式xy x y +中,x 、y 都扩大 3 倍,那么分式的值也扩大 3 倍 D .若35,34m n ==则253 2m n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式的定义、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相除、分式的基本性质解答即可. 【详解】 A. 若 A 、B 表示两个不同的整式,如果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A B 是分式.故此选项错误. B. ()244844a a a a a ÷=÷=,故故此选项错误. C. 若将分式xy x y +中,x 、y 都扩大 3 倍,那么分式的值也扩大 3 倍,故此选项正确. D. 若35,34m n ==则()22253 332544 m n m n -=÷=÷=,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定义、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相除、分式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各定义、性质及运算法则是关键. 2.若2m =5,4n =3,则43n ﹣m 的值是( ) A .910 B .2725 C .2 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法则求解. 【详解】 ∵2m =5,4n =3,

∴43n﹣m= 3 4 4 n m = 3 2 (4) (2) n m = 3 2 3 5 = 27 25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除法,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3.下列各运算中,计算正确的是( ) A.2a?3a=6a B.(3a2)3=27a6 C.a4÷a2=2a D.(a+b)2=a2+ab+b2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A、2a?3a=6a2,故此选项错误; B、(3a2)3=27a6,正确; C、a4÷a2=a2,故此选项错误; D、(a+b)2=a2+2ab+b2,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积的乘方运算以及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等知识,正确化简各式是解题关键.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2+a3=a5B.a2?a3=a6C.(a2)3=a6D.(ab)2=ab2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a2与a3不是同类项,故A错误; B.原式=a5,故B错误; D.原式=a2b2,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的乘法. 5.如果多项式4x4+ 4x2+A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A不可能是(). A.1 B.4 C.x6D.8x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逐一判断各个选项,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4x4+ 4x2+1=(2x+1)2, ∴A=1,不符合题意, ∵4x4+ 4x2+ 4不是完全平方式,

初中数学易错题分类大全

初中数学易错题分类汇编 一、数与式 例题:A )2,(B ,(C )2±,(D ) 例题:等式成立的是.(A )1c ab abc =,(B )632x x x =,(C )1 12112a a a a + +=--,(D )22 a x a bx b =. 二、方程与不等式 ⑴字母系数 例题:关于x 的方程2(2)2(1)10k x k x k ---++=,且3k ≤.求证:方程总有实数根. 例题:不等式组2,.x x a >-??>? 的解集是x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2a <-,(B )2a =-,(C )2a >-,(D )2a ≥-. ⑵判别式 例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22310x x m -+-=有两个实数根1x ,2x ,且满足不等式121214 x x x x <+-,求实数的范围. ⑶解的定义 例题:已知实数a 、b 满足条件2720a a -+=,2720b b -+=,则a b b a +=____________. ⑷增根 例题:m 为何值时,22111 x m x x x x -- =+--无实数解. ⑸应用背景

例题:某人乘船由A地顺流而下到B地,然后又逆流而上到C地,共乘船3小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千米/时,水流速度为2千米/时,若A、C 两地间距离为2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 ⑹失根 例题:解方程(1)1 -=-. x x x 三、函数 ⑴自变量 例题: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⑵字母系数 例题:若二次函数22 y mx x m m =-+-的图像过原点,则m=______________. 32 ⑶函数图像 例题:如果一次函数y kx b =+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26 -≤≤,相应的函数值 x 的范围是119 y -≤≤,求此函数解析式. ⑷应用背景 例题:某旅社有100张床位,每床每晚收费10元时,客床可全部租出.若每床每晚收费再提高2元,则再减少10张床位租出.以每次这种提高2元的方法变化下去,为了投资少而获利大,每床每晚应提高_________元. 四、直线型 ⑴指代不明 ________.⑵相似三角形对应性问题 例题:在ABC BC=,D为AC上一点,:2:3 DC AC=, AC=18 △中,9 AB=,12 在AB上取点E,得到ADE △,若两个三角形相似,求DE的长. ⑶等腰三角形底边问题

高一物理易错题

易错题第一季 【例1】在2012伦敦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63s和19.32s的成绩获得两枚金牌,成为奥运会历史上连续两届卫冕100米和200米冠军的第一人.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m决赛的位移是100m决赛的两倍【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B.200m决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35m/s C.100m决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38m/s D.100m决赛的最大速度约为20.76m/s 正确答案: C 易错选项:BC 易错:平均速度为位移除以时间,100m为直道可以计算出C正确,但是200m是弯道,我们无法求出位移,也无法求出平均速度,所以B是错误的。 【例2】汽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 4 m/s2,那么开始刹车后 2 s与开始刹车后 6 s汽车通过的位移大小之比为()

A.1∶4 B.3∶5 C.2∶3 D.16∶25 正确选项: D 易错选项:A或C 易错点:选择A的同学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刹车为减速运动,所以带入的公式加速度为负值 。选C的同学主要是掉进了刹车陷阱里,刹车为减速运动,减速到零的时间为5s,所以刹车6s的时间即为5s走的时间。 【例3】以6m/s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小车,如果获得大小为2m/s2的恒定的加速度,几秒后它的速度大小将变为10m/s A、5s B、2s C 3s D 、8s 正确答案:BD 易错选项为只选 B 易错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的性质,题中给的是速度大小变为10m/s,有可能物体以6m/s 做减速运动一直到零,然后反向到-10m/s,所以速度变化大小为16m/s,时间为8s也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例4】如图所示,为某一质点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关于该质点运动的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质点做曲线运动 B、该质点做加速运动 C、该质点做直线运动 t x

初中数学三角形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0),B(0,3),以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正半轴于点C,则点C的横坐标介于() A.0和1之间B.1和2之间C.2和3之间D.3和4之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点A,B的坐标求出OA,OB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即可得出OC 的长,再比较无理数的大小确定点C的横坐标介于哪个区间. 【详解】 ∵点A,B的坐标分别为(﹣2,0),(0,3), ∴OA=2,OB=3,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AB22 = 2+313 ∴AC=AB13, ∴OC132, ∴点C132,0), <<, ∵3134 <<, ∴11322 即点C的横坐标介于1和2之间,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弧与x轴的交点问题,掌握勾股定理、无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 5cm 和 11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16cm B.21cm 或 27cm C.21cm D.27cm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两种情况讨论:当5是腰时或当11是腰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析求解即可.

【详解】 解:当5是腰时,则5+5<11,不能组成三角形,应舍去; 当11是腰时,5+11>11,能组成三角形,则三角形的周长是5+11×2=27cm.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B.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 C.将一次函数y=3x-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 D.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13 x m x -≤ ? ? +> ? 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1 m£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详解】 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正确,是真命题; 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错误,是假命题; C. 将一次函数y=3x-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正确,是真命题; D. 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13 x m x -≤ ? ? +> ? 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1 m£,正确,是真 命题;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如图,在ABC ?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AC的中垂线交BC于E, 20 DAE ∠=o,则BAC ∠的度数为( )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 抛体运动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一、第五章抛体运动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半球形碗竖直固定,直径AB水平,一质量为m 的小球(可视为质点)由直径AB上的某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小球落进碗内与内壁碰撞,碰撞时速度大小为2gR,结果小球刚好能回到抛出点,设碰撞过程中不损失机械能,重力加速度为g,则初速度v0大小应为() A.gR B.2gR C.3gR D.2gR 【答案】C 【解析】 小球欲回到抛出点,与弧面的碰撞必须是垂直弧面的碰撞,即速度方向沿弧AB的半径方向.设碰撞点和O的连线与水平夹角α,抛出点和碰撞点连线与水平夹角为β,如图,则由2 1 sin 2 y gt Rα ==,得 2sin R t g α =,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 2sin y v gt gRα ==,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为 22 (2)(2sin)42sin v gR gR gR gR αα =-=-,又 00 tan y v gt v v α==,而2 00 1 2 tan 2 gt gt v t v β==,所以tan2tan αβ =,物体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为2cos x Rα =,又0 x v t =,联立以上的方程可得 3 v gR =,C正确. 2.如图,光滑斜面的倾角为θ=45°,斜面足够长,在斜面上A点向斜上方抛出一小球,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小球与斜面垂直碰撞于D点,不计空气阻力;若小球与斜面碰撞后返回A点,碰撞时间极短,且碰撞前后能量无损失,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可以求出的物理量是()

A .α的值 B .小球的初速度v 0 C .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间 D .小球初动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初速度v 0与竖直方向夹角β,则β=90°?α(1); 由A 点斜抛至至最高点时,设水平位移为x 1,竖直位移为y 1,由最高点至碰撞点D 的平抛过程Ⅱ中水平位移为x 2,竖直位移y 2。A 点抛出时: 0sin x v v β=(2) 10cos y v v β=(3) 21 12y v y g = (4) 小球垂直打到斜面时,碰撞无能力损失,设竖直方向速度v y2,则水平方向速度保持 0sin x v v β=不变,斜面倾角θ=45°, 20tan 45sin y x x v v v v β===(5) 2 222y y y g = (6) () 222012cos sin 2v y y y g ββ-?=-= (7), 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偏向角正切值等于位移偏向角的正切值的二倍,所以: ()111111 tan 90222tan y x v y x v ββ ==-=(8) 由(8)变形化解: 2 011cos sin 2tan v x y g ββ β==(9) 同理,Ⅱ中水平位移为:

初中数学概率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初中数学概率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某人随意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投掷了n次,其中有m次掷出的点数是偶数,即掷出 的点数是偶数的频率为m n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 n 一定等于 1 2 B. m n 一定不等于 1 2 C.m n 一定大于 1 2 D.投掷的次数很多时, m n 稳定在 1 2 附近 【答案】D 【解析】 某人随意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投掷了n次,其中有m次掷出的点数是偶数,即掷出的点数是 偶数的频率为m n , 则投掷的次数很多时m n 稳定在12附近,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频率估计概率的知识点,根据在同样条件下,大量反复试验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在概率附近判断即可. 2.岐山县各学校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活动,在某校国学诗词组、篮球足球组、陶艺茶艺组三个活动组织中,若小斌和小宇两名同学每人随机选择其中一个活动参加,则小斌和小宇选到同一活动的概率是() A.1 2 B. 1 3 C. 1 6 D. 1 9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画树状图(国学诗词组、篮球足球组、陶艺茶艺组分别用A、B、C表示)展示所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数,再找出小斌和小宇两名同学的结果数,然后根据概率公式计算即可.【详解】 画树状图为:(国学诗词组、篮球足球组、陶艺茶艺组分别用A. B. C表示) 共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数,其中小斌和小宇两名同学选到同一课程的结果数为3, 所以小斌和小宇两名同学选到同一课程的概率=31 93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法适合于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适用于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3.一个布袋里放有红色、黄色、黑色三种球,它们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红球、黄球、黑球的个数之比为5:3:1,则从布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是黄球的概率是() A.5 9 B. 1 3 C. 1 9 D. 3 8 【答案】B 【解析】 分析:用黄球所占的份数除以所有份数的和即可求得是黄球的概率.详解:∵红球、黄球、黑球的个数之比为5:3:1, ∴从布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是黄球的概率是 31 = 5+3+13 .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概率公式的应用.注意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4.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 A.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奇数 B.操场上小明抛出的篮球会下落 C.车辆随机到达一个路口,刚好遇到红灯 D.明天气温高达30C?,一定能见到明媚的阳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必然事件的概念作出判断即可解答. 【详解】 解:A、抛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奇数是随机事件,故A错误; B、操场上小明抛出的篮球会下落是必然事件,故B正确; C、车辆随机到达一个路口,刚好遇到红灯是随机事件,故C错误; D、明天气温高达30C?,一定能见到明媚的阳光是随机事件,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必然事件的定义,必然事件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发生的事件,熟练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5.经过某十字路口的汽车,可能直行,也可能向左转或向右转,如果这三种可能性大小相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易错题汇总情况大全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易错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 1.未正确理解垂线的定义 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一条线段有无数条垂线; B.过线段AB中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线段AB垂直; C.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一个角为90°,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D.若两条直线相交,则它们互相垂直. 错解:A或B或C. 解析:本题应在正确理解垂直的有关概念下解题,知道垂直是两直线相交时有一角为90°的特殊情况,反之,若两直线相交则不一定垂直. 正解:D. 2.未正确理解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B.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就是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C.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D.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错解:A或B或C. 解析:本题错误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垂线段的概念及垂线段的意义. A.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仅仅

有垂线段,没有指明这条垂线段的长度是错误的. B.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垂线是直线,直线没有长短,它可以无限延伸,所以说“垂线的长度”就是错误的; C.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画”是画图形,画图不能得到数量,只有“量”才能得到数量,这句话应该说成: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量出垂线段的长度. 正解:D. 3.未准确辨认同位角、错角、同旁角 3.如图所示,图中共有错角(). A.2组; B.3组; C.4组; D.5组. 错解:A. 解析:图中的错角有∠AGF与∠GFD,∠BGF与∠GFC,∠HGF与∠GFC三组.其中∠HGF与∠GFC易漏掉。 正解:B. 4.对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理解有误 4.下列说法: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不平行必相交;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错解:C或D.

高中物理易错题

高中物理易错题.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高中物理易错题 151.如图所示,人站在小车上不断用铁锤敲击小车的一端.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地面水平、坚硬光滑,则小车将向右运动. (B)如果地面水平、坚硬光滑,则小车将在原地附近做往复运动. (C)如果地面阻力较大,则小车有可能断断续续地向右运动. (D)敲打时,铁锤跟小车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内力,小车不可能发生运动. 解析:敲打时,铁锤跟小车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人、车、铁锤)内力,如果地面水平、坚硬光滑,系统无水平方向的外力,合动量为零,不可能向一个方向运动,A错,B正确.又地面粗糙,系统合外力不为零,根据敲击技巧,车可能往复运动,也可能向一个方向运动,有点类似骑独轮车,手的摆动相当于铁锤的运动.本题选B、C. 152.三块完全相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A块自由下落,B块在开始下落的瞬间即被一水平飞来的子弹击中(击穿出),C块在下落到一半距离时被另一相同的水平飞来的子弹击中(未穿出),则三木块落地时间关系为: (A)tA=tB=tC. (B) tA<tB<tC. (C) tA<tB=tC. (D) tA=tB<tC 解析:由题分析出,A块自由下落,B块平抛,所以tA=tB,C块中途被水平子弹击中,击穿过程中,C块受到子弹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阻力作用,此时C块竖直分速度变小,竖直方向相当于粘合了一个子弹,动量守恒,所以C块要比A、B到地时间要长,本题选D. 15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一个质点在一个过程中如果其动量守恒,其动能也一定守恒. (B)一个质点在一个过程中如果其动量守恒,其机械能也一定守恒. (C)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在一个过程中如果动量守恒,其机械能也一定守恒. (D)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在一个过程中如果机械能守恒,其动量也一定守恒. 解析:动量守恒只能说明,考虑的对象合外力为0,当然对一质点来说,合外力的功也为O,所以A答正确;合外力为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如匀速下落的物体,合外力为0,动量守恒,机械能在减少,B答错误;对于一个系统,内力作功也会影响机械能的变化,如子弹水平击穿光滑水平面的木块,系统动量守恒,内力(相互作用的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减少,所以C答错误;机械能是否守恒,与做功有关,动量守恒与合外力有关,两者条件不同,没有直接的联系,D答错误.本题选A. 154.三个半径相同的弹性球,静止置于光滑水平面的同一直线上,顺序如图所示,已知mA =mB=l kg,当A以速度vA=10 m/s向B运动,若B不再与A球相碰,C球质量最大为kg. 答案:mC≤mB=1kg 15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块沿光滑水平面以初速v0滑上质量为M的小车,物块与车间有摩擦,小车上表面水平且与小物块原所在平面等高,支承小车的平面水平光滑.小物块滑上小车后最终与小车一起运动而保持相对静止.从物体滑上车到物块与车相对静止的整个过程中,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总共做功W=,其中转化为热量的部分W1=,其余部分W-W1转化为. 答案:小车动能

初中数学典型“易错题”的分析及对策

初中数学典型“易错题”的分析及对策 摘要】初中数学中有一些不难解答,却很容易产生错误的题目,影响学生升学 考试的分数,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如学生基 础不牢固、解题过程粗心、按照解题经验想当然导致思维障碍等。这些问题从侧 面反映出学生学习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初中易错题,能够 为学生查漏补缺,为学生未雨绸缪,不至于在考试中丢失不盖丢失的分数。也能 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 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各方参考意见,分析初中数学中易错题的失分原因,并就这些题型展开研究,探究初中易错题的解题策略,力图为学生的学和教 师的教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易错试题分析研究 1.初中数学易错题失分原因 1.1经验性错误 有时,学生会犯一些经验性错误,这是由于学生思考问题过于想当然,追求 解题速度,考虑问题不够严密和细致,没有深入思考题目背后的隐含条件。这反 映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不足,还需要教师引导,通过习题探究来改善、纠正学生的问题.例题“学校外围墙为边长200米正方形,A、B两人站在对角 线位置,逆时针方向往前走,A每分钟走90米,B每分钟走70米,什么时候两 人能碰头?”,如果学生粗心大意,会认为只要A走了400米两人就能碰头,故会 得出400÷(90-70)=10(分钟)的结论。其实,由于墙有拐角,当A走了400÷(90-70)=10(分钟),A和B处于相邻两边的中点,A并不能见到B。A需要再 往前走100米,才能与B处于墙壁的同一面。因此还需要走100÷90(分钟)。 1.2概念性错误 学生在生活中如果缺乏深入思考,很容易混淆不同的概念,在解题时就很容 易产生概念性错误。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看清题目,思考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行合理转化,得到正确答案。例题“船顺流航行时速度为m千米/时, 逆流航行时(m-6)千米/时,则水流速度为?A.3千米/时B.6千米/时C.2千米/时D.不能确定”。如果学生弄不清楚水流速度,顺流速度与逆流速度三者的关系,就 很容易选B,其实正确答案为A. 1.3实际问题错误 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原因,除了过失性失分,初中易错题 中还包含学生能力不能及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日常学习中对重点题、难题下的功 夫不够,解决难题的能力不强,进而影响初中分数。教师需要直面学生的差异, 通过适当的引导,展开针对性、差异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完善 自己的不足之处,尽可能让学生能够自主解答疑难问题,培养良好的学科素养。 2.初中数学易错题的解题策略 2.1初中数学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初中试题中综合题解题有技巧和规律可循,如果能够降低综合題的错误率, 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具有较大作用.综合题中通常有很多条件,条件有明有暗,明者 易于发现,便于应用;暗者则隐含于有关概念、知识的内涵之中,因忽视隐含条 件而造成解题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隐含条件的能力。隐含条件通常藏在各种形式的条件中,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的a≠0,零指数幂a0中底数a≠0,就是隐藏条件。学生只要重视了这些条件,就能找到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