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_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及发展战略转变的回顾与展望

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_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及发展战略转变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发展研究2011.1专题·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及发展战略转变的回顾与展望笮谢仁业谢仁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新世纪首个十年的大发展、大跨越以后,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新起点上。

新一轮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建设,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新一轮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包括人口、就业、创新驱动、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等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巨大变化,迫使我们思考,高等教育用过去的发展方式(外延扩张、粗放、超常规、系统生态破坏)能不能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以内涵(质量、结构、效益)建设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战略调整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和主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着力点(主要抓手)是什么?一、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期间取得的成就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09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2002年我国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坎时的15%提升了9.2%。

其价值在于:我国不仅用不到十年时间跨越式走过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而且顺利越过了南美和非洲部分发展中国家虽先于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停顿在18%至23%的“过渡期”和“停滞期”;北京、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57%,已先期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超过了OECD 国家同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稍高于50%的水平,江苏、浙江、湖北、陕西、辽宁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正迅速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2005年至2009年,我国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已从1613人上升至2128人,提升了31.9个百分点,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源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

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38卷第1期,Jan.,2008,Vol.38,No.1Journa l of No rthwest Univ e rsit y(Phil oso p hy and S ocia l Sc iences Editi on) 作者简介严汉平(—),男,陕西户县人,西北大学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回望与前瞻】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严汉平,白永秀,申 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2007年10月16日,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西北大学商科发展95周年暨经济学系恢复30年MBA教育10周年庆典———中国30年经济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30年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及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及其趋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开大学周立群教授以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为题,首先梳理了经济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当前经济学教育现状和改革举措;他认为中国经济学布局和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重点大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重心上移,以及高等教育扩招都反映了经济学教育布局的多层次性;此外,经济学教育要国际化。

国际化分为内向型(主要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角度参与国际化)和外向型(主要是抢占国际市场和向国外扩张)。

他还提出经济学人才培养要实现“四化”,即目标国际化、课程和师资国际化、评价认证和机构国际化、教育资源配置国际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曙光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经济人假设、企业理论、制度分析、宏观经济理论、通货紧缩、人民币汇率、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学风等。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陈东, 刘宝印, 樊杰, 等.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20-62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09003.Chen D, Liu B Y, Fan J, et al.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outlook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e.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20-62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09003. (in Chinese)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陈东1,3*刘宝印2樊杰1,2,3周道静2郭锐2王朝2伍健雄1,3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摘要主体功能区作为我国工业文明时期瞄准生态文明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可划分为2个阶段。

文章对党的十八大以前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研制阶段,以及党的十八大后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基础制度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梳理。

对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分类发展成效显著、主体功能区制度初步建立等成效问题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提出主体功能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更大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主体功能区作为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自上而下实现现代空间治理的重大战略、布局方案和制度安排,应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指向,拓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和国家安全需要的新功能,依托空间治理体系健全更为精准的功能区发展指引和配套政策。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回顾与展望

62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1期总第806期No.11,2020Total of 8061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口变化特征自1978年以来,全国人口变化状况分为两个时期;1978—1995年,全国总人口增长较快,年均增长3107.75万人;城镇人口数量稳步提升,年均增长2241.13万人;相比之下乡村人口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866.625万人。

这一时期,处于稳定增长的有全国的总人口、乡村人口、城镇人口。

1995—2017年,总人口增长减缓,平均增长813.0455万人;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2098.773万人,增长迅速;然而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则是乡村人口,呈负增长,年均减少1285.73万人。

在这一阶段是城镇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口发展过程中,全国人口总量呈现稳定低缓增长的趋势,乡村人口占比较多,在数量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城市人口比重随小,但其增速较快。

自1978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由82.08%下降到2017年的41.48%,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7.92%上升到58.52%,这说明全国城镇化水平在稳步提升。

由于教育的普及、计划生育等国策的实施、妇女地位的提高等,都促使全国人民尤其是乡村人口的生活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人口城市化发展。

2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发展规律四十年以来,我国解决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成功实现转型,解决了中国未来社会向何处发展的难题,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建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主体能动性被大大激发,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得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除此之外,四十年来在国家政策干预和宏观调控下,不仅克服了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的弊端,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国家繁荣发展。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业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使中国工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

回顾过去,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及工业现代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未来10余年,中国工业经济将依然沿着这条路前行,同时将逐步迎来产业转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核心,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业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环境友好,精密制造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es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swiftly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has come to a time of quick development due to reform and opening-up. A series of great achievements makes China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quick industrialization, quick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have been the major features of Chine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coming 10 years,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will still develop in this way, and meanwhile, come into a change which aims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enters o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precision manufactured’.Keywords:industrial economic,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friendly, precision manufactured1引言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24-2028年)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24-2028年)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园区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 国际市场和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03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目标
总体发展规划与目标设定
制定全面、科学的产业园区发 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 目标和发展路径。
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提出产业园区发展的总体要求 。
社会招聘
利用各类招聘网站、人才市场等渠道,发布招聘 信息,广泛吸纳社会人才。
激励机制设计
制定完善的薪酬体系,根据人才的贡献和业绩给 予相应的奖励;提供多样化的福利待遇,如住房 补贴、子女教育等;建立畅通的晋升通道,让人 才在园区内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人才培训体系搭建及成果转化应用
培训需求分析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分析其培训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 训计划。
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低 碳生活方式,降低产业园区碳
排放强度。
制定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广计 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 ,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
08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本次规划成果总结回顾
1 2 3
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通过本次规划实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 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
培训资源整合
整合园区内外各类培训资源,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形 成多元化的培训体系。
培训课程设置
结合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 等多样化的培训内容。
培训成果转化
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器等平台,促进培训成果与实际工作的 紧密结合,推动人才的快速成长和企业的创新发展。
01
产业园区现状与问题分析

周年回顾与展望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纪念日的重要性与意义

周年回顾与展望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纪念日的重要性与意义

周年回顾与展望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纪念日的重要性与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步骤。

中国改革开放纪念日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旨在回顾过去的成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纪念日的重要性与意义,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一、回顾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通过引进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贸易等措施,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封闭与计划经济到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

其次,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众享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权利,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加强,人民身心健康得到了保障,社会稳定得到了维护。

第三,改革开放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关系。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利共赢,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

二、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挑战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国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中的体制性问题。

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需要解决。

其次,中国需要应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和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加全面合理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中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中国正在努力成为全球话语权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事务,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中国改革开放纪念日的重要性与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纪念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事业的肯定和庆祝。

区域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区域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区域 经 济理 论 的 回顾 与展 望
孙 淑 平
( 山钢铁公 司设备机动部材料科 , 河 北 唐 山 0 0 0 唐 6 0) 3
摘要 :当前,全球 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具活力, 区域经济理论得到人们 重视和研 究。本文梳理 了西方区域经济理论 的源 起 、确立、形成 、发展脉 络 ,介绍了一些代表 性的区域经济理论观 点。指 出了区域经济理论 的研究 内容扩展 到了国际的区 域经济领域 ,研 究方法运用新 古典经济模型作为工县 ,研 究的新方 向为新经济地理理论 等最新进展 ,并对西方区域经济理
论面 临的网络经济挑战进行 了分析 。 关键词 :区域经 济理论 ; 区位论 ; 演进 ; 新经济地理理论


引 言
பைடு நூலகம்
应在边缘地区建立新的核心区以促进区域 问的平衡发展 。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世界经济的热点问题 ,区域经济理论在国
际分 工 和经 济 的 全 球化 的 背景 下 ,其 理 论 在 不 断地 演 进 ,其 核 心
理论重点倾向于区域综合分析 ,研究区域 总体均衡 ,使得区域经
济 理论 对 解 释 经 济 问 题 更 可 信 。
参考文献:
4 发展。区域经济理论 的发展阶段主要有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
[] 国 红 1 张
王 晓 丽 :西 方 区域 经 济 理 论 演进 初 探 .哈 尔滨 商
论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 。前者代表人物为美国经济学家赖宾 业 大 学学 报( 会科 学 版) 0 4 (6:58 . 社 .2 0 , )8 4
3形 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西方区域经济 产业 区位选择不受运输成本的影响 , . 而消费者偏好对其 的影响却 理论逐渐形成。区位论从韦伯成本决定论到现代 的利润和综合因 明显 。因此,区域经 济学还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 ,使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回顾与展望王荣科(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主要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地缘政治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从属于国防安全目标,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实践与理论探讨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当前,我国区域政策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政策;公共政策;中国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2)03-0064-06 区域发展政策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是为了解决国家面临的区域经济问题、特别是区域差距问题而采取的干预行为。

在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已成为党和国家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

回顾和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全面深入认识区域发展政策,有力地贯彻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都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区域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的制订实施,除了受自然地理环境基础差异的制约和影响外,另外则主要受计划经济体制与地缘政治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在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基础上,很快建立起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计划经济管理基本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此后,这个体制曾多次进行调整与变革,以克服这种体制存在的弊端,但这些变革都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不可能获得实破性进展。

区域政策的指导思想,是由苏联学者提出的平衡/协调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这个理论根据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分布不平衡规律的理论分析,强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通过国家的计划安排,依靠国家掌握的财力物力援助落后地区,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从地缘政治环境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面对的是世界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与冲突。

建国不久就爆发了朝鲜战争,紧接着美国宣布要用武力阻止我国解放台湾,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

从50年代末起,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更加严峻。

一方面,美国继续奉行反华政策,不断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唆使台湾当局对大陆进行骚扰活动。

1964年8月,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扩大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不断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大量增兵中苏、中蒙边境。

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制造边境冲突。

美苏两国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中国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

这种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的区域政策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时间内,我国的区域政策虽然以平衡/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但在实践中则更多地是从国家安全和原有的工业基础等方面因素考虑,制定和实施的是从属于国防安全目标的区域发展政策。

这种以国防安全目标为主导的局面到1973年后开始转变,而在1949———1972年期间,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4年),国家的区域政策是收稿日期:2002-03-06作者简介:王荣科(1951-),男,重庆市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2002年5月第26卷第3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May 2002V ol.26N o.3平衡生产力分布,加强内地建设。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国家就提出“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状况”,把一些工厂迁移到接近原料的地区。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为了改变原来地区分布不合理状况,必须建立新的工业基地,而首先利用改造和扩建原来工业基地是创造新的工业基地的一种必要条件。

”“一五”计划进行了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基本建设(实际150项),国内自行设计建设的694项限额以上的重点工程,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这些基本建设的重点是在内地,150项重点工程中有4/5布局在中西部,布局在东部的仅1/5,494个限额以上工程,内地占68%,东部地区仅32%。

1952—1957年期间,工业增长速度内地为17.8%,沿海为14.4%。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原则,“即在全国各个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的产区和消费地区,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并逐步地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态,提高落后地区的水平。

”从当时执行情况看,实际上更为重视的还是国防原则。

根据当时兼任财政部长的副总理薄一波的回忆:“审查厂址时,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基地的距离,说明美国的什么型号的飞机可以攻击到它。

”对国防安全的考虑,成为当时选定厂址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阶段(1965—1972年),国家区域政策是突击进行“三线”建设,向“大三线”实施“战略转移”。

重点投资的是作为战略大后方的“大三线”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两省,陕西、甘肃、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中部的豫西、湘西、鄂西等地区。

出于对50年代末起国际环境的恶化和备战的考虑,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全国按一、二、三线布局工业,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略后方,向“大三线”实施战略转移,并强调在各地区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

1965年8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确定了“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方针,确定国家投资重点是处于内地的“大三线”地区,而每个省区建设重点又都要放在各自的小三线地区。

“三线”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在地域上的一次空前规模的西移,是极端向内地倾斜的态势。

“三五”期间,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已占到全国的66.8 %,其中用于“三线”地区的占52.7%。

国家在西南、西北投资所占比例,由“一五”计划时期占全国的16.9%上升到”三五”时期的35.1%。

在1969—1972年期间,大项目较多的四川省占全国投资比重达12.09%,湖北省占7.38%,而同时期上海仅占2. 38%,广东占3.44%。

这一时期内地投资额为沿海地区的2.4倍。

在集中向三线地区投资的同时,国家还将一批工厂和研究机构从沿海搬迁到“大三线”地区,主要的迁出地是北京、上海、江苏、辽宁等省市。

根据国家计委、建委1971年联合提出的关于搬迁问题报告的统计,从1964年起共实施了380个搬迁项目,共有14.5万职工、3.8万台设备从沿海搬迁到了内地。

国家对三线建设先后投入2000多亿元资金,其中工业投资占70%以上。

这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援助力度最强时期,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交通、电子、化工为先导,交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等为基础,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使得西部地区工业落后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

1973—1978年期间,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了第一次调整,开始克服在区域政策上存在的偏差。

引起这次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首先是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改善,国际形势开始趋于缓和,在工业布局与区域投资分配上以国防安全为第一原则的依据不再充分。

其次,三线建设中的失误与困难也充分显露出来。

由于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紧迫性作了过分估计,对三线建设的要求过急,投入了过多的力量,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

而多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整个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国家的建设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工业布局必须尊重经济原则,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1973年1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增加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计划,展开了以引进项目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从1973年起分两批引进的47个主要成套项目中,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24个,中部地区12个,西部地区11个。

在东部地区又集中在辽宁中部、京津唐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下游沿岸,在西部地区又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部。

由于项目相对集中,前后配套协作条件好,企业的投资效率和运营状况都较好。

这表明国家的产业布局开始由内地向东部特别是向沿海经济发达区域逐渐转移,这是中国国土开发与产业布局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

不过,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还只是局部的。

尽管“四五”计划期间,内地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三五”计划期间下降13.3个百分点,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比重上升8.5个百分点,但内地的投资总额仍远远超过沿海地区。

在继续进行大西南建设的同时,“三线”建设的中心转向中南的湘西、鄂西、豫西地区。

1976年起,“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配套阶段,“五五”计划安排了相当的后续投入,以保证“三线”地区建成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纵观改革前近30年的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在实现全国生产力的均衡配置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国家把投资重点放在社会经济落后的内地,表现了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援助”。

大批重点项目的西移,大批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内迁,使中西部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内陆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初步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但在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关系问题上,一度过分偏重内地,忽视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对内地建设要求过急,投入了过多的力量,其结果是沿海地区原有的较好经济基础未能充分利用,而在内地的投入也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内地与沿海的区域经济差距并未缩小。

二、改革开放中的区域政策70年代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转轨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尽管我国的改革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逐步推进,采取的是渐进的改革方式,对外开放也是逐步推开的,但改革的取向从一开始就始终是市场取向的,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随着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也发生重大变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政策的指导思想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要求平衡协调发展的理论束缚。

在总结我国区域发展经验教训和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地区协调发展战略思想,为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反思了在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区域政策实践,认识到过去的区域发展政策不考虑经济原则和投资效率,客观上迟滞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强调投资效率的地区差别。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要想实现均衡发展是难以奏效的,应合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优先发展那些具有较强增长势头的地区,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来推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