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四下《人类的“老师”》教案2

苏教版语文四下《人类的“老师”》教案2
苏教版语文四下《人类的“老师”》教案2

7.人类的“老师”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人类的“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2、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3、交流讨论。(可选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人们模拟造出了。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3)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4)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5)工程师模拟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6)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7)人们模拟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8)人们模拟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鱼潜水艇

鸟、蜻蜓、苍蝇等飞机

鲸轮船

鸡蛋建筑

袋鼠汽车

贝壳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科学家从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科学家研究了的原理,发明了,以后还从、、等的飞行特点受到启示,造出了许多;工程师模拟,改进了,大大提高了;建筑师根据的特点,设计出许多;人们模拟造出了;模拟造出了……所以说,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真是人类的老师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各种生物)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初步认识“首尾呼应”。

3、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

二、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出示: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引导学习。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自学课文3---6小节,找出课文中人类的“老师”。

提示:1.“老师”是谁?

2.“老师”教给人类什么?

3.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现在,你们能仿照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

(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组图片,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投影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你也来说说看?)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回答,指名读句)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指名读)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读)

(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

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著名建筑还有许多:白宫、克里姆林宫:、圣路易斯拱门:、太空针塔,就连我们学校的接替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书本上还列举了两个,谁来读一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投影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呢?

2、其实本篇课文是有关于仿生学的内容,仿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质、能量转换和信息加工的处理过程,用来改善现有的或创造出崭新的机械、仪器、建筑结构和工艺过程的边缘学科。看来大家对仿生学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仿生学的知识,老师推荐一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五、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诵读——体悟”法,诵读学生很投入,可是对文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体悟到。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能从地坛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我要求学生从第5、7节的描写中寻找答案,费了不少时间。分析第二部分时学生虽诵读了,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我建议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不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再有就是学生缺少那种人生经历,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位了。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他们已经溺死在父辈爱的潮水中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尽管课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由于缺乏实践的原因,实际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爱生命,所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琼珊在这里可以作为不热爱生命的反面典型。另外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如何体现出他那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处作了铺垫。通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积累了经验,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反思: 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低起点,高落点”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的评价依据是:教学是否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是否注重教学环节的层递性;是否注意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是否注重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与效度。我觉得我的这堂课还是可用这些依据进行评价:开篇对圆和水的联想就很好的联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理解,品味,感悟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散文语言的品味,句式的套用就是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材料阅读后的谈感受以及“人生”的话题作文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后的反馈。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语文园地四》精品教案

语文园地四 语文园地四共安排了6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编排的是一张火车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要求会读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生对需要识记的几个生字比较陌生,除了借助拼音识字外,还需要结合火车票,建立情境识字,将生活实际与识字结合起来。认识“下铺”“硬卧”,理解“限乘”含义。 “字词句运用”编排了两组内容,第一组是让学生用“像”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挥想象,训练口语表达。教学时,从例句出发,引导学生观察鞋与船、鞋与鸟窝的共同点,再调动生活感知,利用图片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第二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时,不要拘泥于词语的字面意思去机械识记,只要能够根据上下文领悟、感知即可。 “写话”要求学会写留言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书写格式和要求,第二个部分是学写留言条。教学时,可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需要写留言条。接下来要明白格式和书写要求,最后学写留言条。可以让学生互评互改,并鼓励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写一写留言条。 “我的发现”编排了4组表示颜色的词语,意在引导学生发现同一颜色的细微变化,发现独特的构词方式,感受词汇的丰富性。教师可利用泡泡学习小助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积极仿说。对颜色的感知可结合生活实践、观察画面等多种方式感受色彩之丰富。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妙处,像雪一样白的叫“雪白”等,从而举一反三。四组词语教学,可重点引导第一组。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关于风景名胜的名言俗语。应该以读背为主,通过师生接读、赛读、轮读等方式,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我爱阅读”编排的是一篇写景散文《画家乡》,文中的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分别画了自己家乡的美景。本文是对本单元的阅读拓展,编排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教学时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读通读顺后,可接力读或分角色读,开展“看家乡”“夸家乡”“画家乡”等活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识字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逐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教学难点】 识记9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成语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讲故事《拔苗助长》。(贴成语卡片“拔苗助长”) 简单介绍成语的特点。(注意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一些常识。)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如有本课的就贴上成语卡片。) 3、引导学生读第四组导语: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揭示课题:识字4)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用卡片出示其他成语,指名读,纠正个别生字读音。 2、学生自读全文,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你会读哪些成语?教教大家: (1)指名教读,纠正读音。重点教读:相得益彰,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分组开火车读。注意区别平翘舌音。 (3)齐读成语。 4、资料交流: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些成语的意思吗? 学生自愿上台交流:我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我能讲××××这个故事…… 三、朗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 注意读准确,读通顺。 2、师生对读: 老师读前一个词语,学生对后一个词语。读后交换。 3、生生对读: 一人读一个词语,或一人读一节,互相正音。 4、齐读: 指导读出韵味,注意体会韵脚的读音:长—彰,天—山,功—成。 5、刚才听了同学的介绍,现在读了这些词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

苏教版数学高一学案必修二练习2.1.6点到直线的距离

2.1.6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基础过关 1.已知点(a,1)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1,则a的值为________. 2.点P(x,y)在直线x+y-4=0上,O是原点,则|OP|的最小值是________. 3.到直线3x-4y-1=0的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 4.P、Q分别为3x+4y-12=0与6x+8y+5=0上任一点,则PQ的最小值为________.5.已知直线3x+2y-3=0和6x+my+1=0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6.过点A(2,1)的所有直线中,距离原点最远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 7.△ABC的三个顶点是A(-1,4),B(-2,-1),C(2,3). (1)求BC边的高所在直线的方程; (2)求△ABC的面积S. 8.如图,已知直线l1:x+y-1=0,现将直线l1向上平移到直线l2的位置,若l2、l1和坐标轴围成的梯形面积为4,求l2的方程. 二、能力提升 9.两平行直线l1,l2分别过点P(-1,3),Q(2,-1),它们分别绕P、Q旋转,但始终保持平行,则l1,l2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0.直线7x+3y-21=0上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个数为________. 11.若直线m被两平行线l1:x-y+1=0与l2:x-y+3=0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22,则m 的倾斜角可以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①15°②30°③45°④60°⑤75° 12.已知直线l1与l2的方程分别为7x+8y+9=0,7x+8y-3=0.直线l平行于l1,直线l与l1的距离为d1,与l2的距离为d2,且d1∶d2=1∶2,求直线l的方程. 三、探究与拓展 13.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C和顶点B都在直线2x+3y-6=0上,顶点A的坐标是(1,-2).求边AB、AC所在的直线方程.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 全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美丽的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我是一只小虫子》这四篇充满美好想象的文章。这些课文题材丰富,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能唤起学生对生活里的真善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彩色的梦》是一首儿童诗,主要描写了彩色铅笔能够创造出彩色的梦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枫树上的喜鹊》通过描写孩子眼中枫树上的喜鹊阿姨跟喜鹊弟弟一起快乐生活的情景,体现了美好的童真童趣。 《沙滩上的童话》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主要写了一群孩子在沙滩上筑城堡并展开想象编织美丽的童话,再现了孩子快乐缤纷的童年生活,表达了崇美向善的美好情感。 《我是一只小虫子》借助奇妙的想象展现了虫子世界的有趣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界昆虫的喜爱之情。 “语文园地四”主要内容有字词认读积累、说话写话训练、汉字书写巩固、传统名言警句诵读以及短文阅读练习,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感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0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学会“量、泡”这2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对话;进行词语积累,提升感悟、运用文字的能力。 3.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主动阅读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心世界的美好,体会美好的想象力给人带来的快乐感觉,培养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50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积累生字新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共137页)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

超级资源(共31套137页)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 精品教学案汇总

高一数学教学案 必修2 棱柱、棱锥和棱台 班级 姓名 目标要求: 1、了解并掌握棱柱、棱锥和棱台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区别; 2、能画出简单的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空间图形; 3、明确多面体的概念. 重点难点 对几何体直观图的认识及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定义、几何特征的理解. 典例剖析 例1、仔细观察下列图形, 并将图的序号填入横线内: (1)棱柱有 ;(2)棱锥有 ;(3)棱台有 ;(4)多面体有 . 例2、画一个四棱柱和一个三棱台. F E B C D

例3、(1)以四棱柱的侧棱为对边的平行四边形有______________. (2)某棱台的上下底面对应边之比为1:2,则上下底面面积之比为. (3)一个骰子由1~6六个数字组成,请你根据图中三种状态所显示的数字,推出“?”处的数字是____________. 例4、下列三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1)有两个面平行, 其余各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2)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其余各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3)有两个面平行, 其它各个面都是梯形的几何体是棱台. 学习反思 1、熟练掌握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定义,它们的几何特征分别是 ,并且知道它们相互转化过程; 2、对于几何体的类型的判断除了熟悉基本几何体的基本性质、特点外, 对于一些复杂的判 断还是要回归到定义中去判断. 课堂练习 1、棱柱的侧面是形, 棱锥的侧面是形, 棱台的侧面是形. 2、多面体至少有个面, 这个多面体是;六棱台是面体. 3、平行于棱柱侧棱的截面是什么图形?过棱锥顶点的截面是什么图形?请画图说明. 4、判断:(1)棱柱至多有四个面是矩形;(2)四棱锥是四面体; (3)有两个面平行且相似, 其它面是梯形的几何体是棱台.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童话篇”,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童话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的成长会起到非同寻常的积极作用。它可以开启孩子的思想,对复杂生活的单纯反映可以使孩子易于接受,并且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美感、愉悦童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充分获得快乐。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50个生字;会写34个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词汇。 3.要能在阅读中想象故事内容,拓展思维。 4.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感悟童话故事的美好,并联系生活,学会做一个快乐的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布置好预习任务,学生初步自主预习和了解生字 2.课堂利用教学资源讲解课文中的省,加深理解。 3.开展多种形式的书写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有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 2.对汉字有积极主动认识的意愿。 三、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了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学具准备: 拼音、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8.《彩色的梦》…………………………………………………1课时 9.《枫树上的喜鹊》………………………………………… 2课时 10.《沙滩上的童话》…………………………………………1课时 11.《我是一只小虫子》…………………………………2课时 语文园地四…………………………………………… 2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注意要在学生朗读课文、口味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的美好。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14 ) 3、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三、拓展延伸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语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背景及诗人生平简介。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 3.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古诗大意,培养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师生) 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教师) 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学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

杜甫、王之涣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 3.诵读汇报 (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富有感情的朗读)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展示本古诗书写生字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3.教师讲解书写要点。 4.教师范写,弄清笔顺。 5.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6.组织展示。 四、讲解文章大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

必修二文学常识 1、史铁生:《我与地坛》作者,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2、劳伦斯:《鸟啼》作者,英国作家,代表作品《儿子与情人》、《虹》等。 3、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 4、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代表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其作品主要艺术特色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5、师陀:《说书人》作者,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谷》、《果园城记》。 6、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作者,苏联作家,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7、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者,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8、朱启平:《落日》作者,中国记者,《落日》被看成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 9、杜牧:《阿房宫赋》作者,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有《樊川文集》,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10、苏洵:《六国论》作者,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稼轩长短句》。 12、朱自清:《荷塘月色》作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散文集《你我》等。 13、汪曾祺:《金岳霖先生》作者,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14、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作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品《红楼梦》。 15、鲁迅:《祝福》作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16、《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17、沈从文:《边城》作者,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等,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

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 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矮墩墩(dūn)砖砌(qì)昵(nì)称 蹑(niè)手蹑脚苔藓(xi?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 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全单元)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背景及诗人生平简介。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 3.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古诗大意,培养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师生) 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教师) 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学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

杜甫、王之涣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 3.诵读汇报 (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富有感情的朗读)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展示本古诗书写生字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3.教师讲解书写要点。 4.教师范写,弄清笔顺。 5.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6.组织展示。 四、讲解文章大意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