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人教版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絹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契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达斡[wò]尔族
党 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 融合
蒙古族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历史是 由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缔造——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耶律阿保机( 872—926)
想一想 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Fra bibliotek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 (1)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隋
隋
唐
唐
朝
末
初
末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表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表现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
其主要表现是民族关系的战争与和平一、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一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在学习中应注意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冲突,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
但是战争有是非之分,即它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区分的根本标准在于战争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外,还应注意有些民族之间的战争性质是按照阶段的不同有变化的。
例如金国建立以后,对辽的战争,就带有反抗民族压迫的性质;但是,当辽一再被金所打败,已经不可能对金实行民族压迫的时候,金仍然对辽继续发动进攻,这时的战争性质就属于非正义的民族掠夺战争。
历史上的蒙古对金的战争、后金对明朝的战争都属于这一类情况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在中国古代用和平方式进行交往,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注意:怎样评价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三次和议?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
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即辽宋于1005 年的澶渊之盟、夏宋于1044 年的和议,金、南宋于1141 年的绍兴和议。
这三次和议基本是宋朝统治者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的产物,是两宋软弱的表现,对两宋来说多是屈辱性,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结束了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处于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
从民族关系来看,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是主要的。
第二,为各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见,民族间的和与战不但要从民族双方的利害得失衡量,更要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评判,看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

——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 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 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带来了新鲜 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形成了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 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前 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 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
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
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
问题是( A )
A.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 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7.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 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 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D ) A.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 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8.(跨学科·语文)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 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 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 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B ) A. 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 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地推动着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中国境内多民族共存,各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承与演进。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例如,与汉族文化接触最早最直接的蒙古族、满族等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使得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
其次,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明显,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形成和兴起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既促进了两种文明的交融与发展,又带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例如,北方的辽金时期,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交替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各个民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形成了统一的政权,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经济上,贸易和物资的交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互动。
例如,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等,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受到文化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包含了多元的元素,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互相融合交流,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分类复习:中原与周围民族ppt 人教版

时期 4 世 纪 后 期
与之相关皇 帝、人物
民族 鲜卑
事
件
拓 跋 珪
建立了北魏。 439年,统 一 黄河流域。
时期
与之相关皇 帝、人物
民族 鲜卑
事
件
北 魏 孝 文 帝 时 期
北 魏 孝 文 帝
1、从平城(大 同)迁都洛阳。 2、迁都以后, 进一步实行改革。 3、为了宣扬佛 教,开凿河南洛 阳的龙门石窟。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
第一章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

• 较发达民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 封建宗法的政治制度 • 中等水平民族:封建王公的政治制度、土 司制度 • 落后民族:瑶老制、石碑制、山焕制度等
二、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多民 族国家
• • • • • •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1.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 2.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科学文化 (四)各民族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创建了新中国
云南
大理古城
昭君
昭君墓1
昭君墓2
三、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关系的 建立
• 1.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 (1) 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 (2) 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 林业、草原业、农业、水利资源、 • 矿产资源、旅游业资源 • (3) 居于边疆。
清明上河圆
泰山
龙门石窟
天安门
响沙湾
黄果树瀑布
成吉思汗陵
(三)建国前中国民族地区的社会 经济制度
• 1. 在回、壮、满、白、侗、畲、苗、瑶、朝鲜、土家、裕固、保安、 哈尼、布依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以及蒙古、维吾尔、彝、黎等民族 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在解放初期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 2.在藏族、傣族、部分蒙古族、维吾尔族地区,当时处在封建农奴 社会阶段。 • 3.在云南、四川交界的大小凉山,约有100万人口的彝族地区还处在 较为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 • 4.云南边境地区的独龙族、怒族、佤族、傈僳族、布朗族、德昂族、 景颇族、基诺族和内蒙古、黑龙江兴安岭林区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全 部、大部分或一部分,当时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