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

一、选择题

的压力,加快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这里的“文化”()

①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③指高深的科学知识

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及过硬的本领④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是广义的文化的概念,与材料中所说的文化不符。

③说法不科学。

答案:B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②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在福州

举行③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南海问题阐明中方立场④席卷欧洲的债务危机导致美国出口放缓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③是政治现象;④是经济现象;①②都属于文化现象,选A。

答案:A

3.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故A说法错误;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故B

说法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故C说法错误。

答案:D

4.近年来,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检察院重视文化的润泽和引领功能,开辟“文学一角”,鼓励引导干警多读、多写,由该院干警创作的长篇小说《雄鸡一声天下白》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该院之所以开辟“文学一角”,是因为文化()

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②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③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④对社会和个人有深刻影响

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③④

解析:先进文化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②③说法错误;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选C。

答案:C

5.2012年8月2日,在第三届前门历史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士透露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有望纳入申遗范围。世界文化遗产的确定,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解析:“世界文化遗产的确定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体现A。B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C错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D错误,文化与经济不能相互决定。

答案:A

6.“创意创造价值”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某企业稳步发展的原因,即一般产品加入了文化元素,它的价值就会发生变化,就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这说明()

A.文化是经济的反映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以经济为基础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知识。一般产品加入文化因素,产品附加值就能得到提高,这体现的是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具有传承性等知识,故其他选项虽表述正确但不选。

答案:B

2012年5月,第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荧幕带领全国观众“尝遍”全国地方美食。回答7~8题。

7.该纪录片展现了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大自然馈赠的食材,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展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说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D.美食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

解析:中国的美食文化需要通过纪录片来呈现,说明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B正确;A不符合题干指向;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C错误;D夸大了美食文化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答案:B

8.同名书籍《舌尖上的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在当当网上的销量就突破了20万册。不仅如此,由此书引发的“吃货”效应将其他餐饮美食类书籍也带入了销售高峰。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④文化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③B.③④

C.②③D.①②

解析:一部美食文化纪录片带动餐饮美食类书籍的畅销,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①③正确;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错误。

答案:A

9.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解析:农谚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说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 符合题意;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B错误;C、D与题意不符。

答案:A

10.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具有调控并保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功能③一个国家的历史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

实力④国家先有历史,再有文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题干强调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①②正确。③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A

11.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后一桶金”。有人说:“文化产业是无污染的产业。”这种说法()

A.正确,文化产业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B.正确,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网络文化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道德滑坡

D.错误,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

解析: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笼统地说“文化产业是无污染的产业”

是错误的,故选D。

答案:D

12.2012年8月24日晚,2012孔子文化节宣传月暨青啤嘉年华在山东济宁市全民健身广场拉开序幕。据悉,一直到2012年9月10日,市民都可以到全民健身广场体验“激情圣城夜、欢乐运河情”。该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①发挥山东文化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②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③发展旅游文化,确保山东经济的飞跃发展④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山东文化竞争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本题以2012孔子文化节宣传月暨青啤嘉年华活动为背景,考查文化与文化竞争力的相关知识。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说法错误。③中“确保”的说法太绝对。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C当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2012年伦敦奥运会奖牌排行榜中,美国和中国分别位居第一、第二,这凸显了两国强大的体育实力。有人认为,奥运奖牌之争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非凡的综合国力,也折射出了中美两国不同的外交风格。美国在田径、大球项目上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在外交上也显得霸气十足。中国则反其道专攻举重、跳水、小球等项目,以求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功效,这种方法也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特色:通过扩充不对称战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美国进行有力的对衡。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解析: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知识点,

也是2014年考生备考的重点。本题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载体,以中美两国激烈的奖牌争夺为切入点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相应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紧紧围绕设问要求,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知识,从奥运会体现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①奥运会是全球性的文化体育运动盛会,各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拼搏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奥运奖牌之争反映了中美两国非凡的体育竞争力背后的非凡的综合国力,这说明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奥运奖牌之争折射出了中美不同的外交风格,说明文化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美两国体育文化竞争力的强弱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两国整体综合国力的强弱。14.2012年8月18日,2012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在张家口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大,绝不仅因为她的富足,更因为她的文明。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应当以增强国家软实力为目标,通过文化的复兴与再创造,实现从富足到强盛的转变。

有人据此认为,文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解析:回答本题,主要运用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和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等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发挥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使文化消费更加丰富,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扬优秀的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高中《文化生活》必修三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课后限时检测》,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进行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①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 4、社会作用: 1)文化的实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影响+交融):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相互交融: A、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 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越来越突出。 B、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 养)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 斗争的重要内容。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 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 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 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 实力。)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 和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5)启示: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 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 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补充: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 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 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是在长期的生活 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 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 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 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增 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 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 面提高)。 ☆问题补充: 1、建设“书香社会”的文化生活依据。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书 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提高文化软 实力;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 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增 强综合国力;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书香社会”有利 于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讲稿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导课 探究: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 2.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活动? 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文化现象 多媒体展示: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时间上:无处不在 (图片展示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楔形文字、龙图腾、摩岩石刻中国印、奥运标志)(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图片展示音乐、舞蹈、小品、影视) (3)空间上:无处不有(图片展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 一、感受文化现象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2.空间:文化不处不有 3.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4.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 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知识点巩固练习: 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 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D) 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 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境 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 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第二部分:知识点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多媒体展示:文化是什么 钱钟书语录: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时候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引导思考:从身边的活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购买蔬菜 水果(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某国议员竞选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1节体味文化》优秀教案.doc

第一课《第1节体味文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完整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4)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3. 文化的形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4. 文化的作用 (1)总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侵略,提高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影响力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 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对人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练习(教师版)

1.1体味文化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现象不同于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①③都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②属于政治现象,不符合题意。④属于经济现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2.杭州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的《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这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也包括自然现象 C.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D.文化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 答案: D 解析:《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说明文化源于客观存在,D入选;A与题意不符;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排除;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C 错误。 3.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与江北的朴实,孕育出《双下山》《种大麦》般的清新风格。川剧出自巴蜀,重庆的火辣味道和云贵的奇谲风俗催生出“变脸”“喷火”般的瑰丽色彩。这最能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 C 解析:材料说的是在不同区域,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故选C。 4.“圆我中国梦,传播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上传递活动”启动。全国百家网站将运用专栏专题集中展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利用微博、QQ群等方式刊发转载,吸引网民阅读品评,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doc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1课 文化与社会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1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情感及态度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文化的内涵(广义、狭义) 三、教学设计 【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知识要点】 1、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 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 级性。如:语言学。 2、特点: (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 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 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 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表现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

一、选择题 的压力,加快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这里的“文化”() ①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③指高深的科学知识 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及过硬的本领④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是广义的文化的概念,与材料中所说的文化不符。 ③说法不科学。 答案:B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②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在福州 举行③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南海问题阐明中方立场④席卷欧洲的债务危机导致美国出口放缓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③是政治现象;④是经济现象;①②都属于文化现象,选A。 答案:A 3.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故A说法错误;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故B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与社会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资源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情感及态度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识要点】 1、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语言学。 2、特点: (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表现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常考、易错点提示】 (1)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我们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领域。 (2)文化与文明: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文化发展中的精华、积极成果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 1、下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有哪些?( 2、 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2、思考: 1、大自然的山水是文化吗? 2、画家笔下的山水是文化吗? 3、两者有什么区别? 3、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实用版!)

高中政治必修三__文化生活_主观题答题模板(实用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 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转化为一种 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长生深刻影响。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劳动 者的素质的提高。 3.文化现已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源泉。 4.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怎样提高文化软实力 1.以经济科技为基础,发张经济,提供高综合国力。 2.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3.提高文化人实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人们的素质。 4.大力发张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 5.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力。 二. 实行“文化建设”的文化生活依据是什么?对“文化建设”的理解. 1.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联系材料)..….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2009年4月23日是世界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各地书店应时举办读书活动并推出折扣图书。当前许多人已经把读书当做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公车上.地铁里.电脑前.甚至是手机上.无论是纸质书刊还是网络文字,读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必须 1.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接 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在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我们必须要……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四. 文化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eg: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意义) 1.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 文化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作业布置

第一课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的是 ①理想②道德③科学技术④信仰⑤语言⑥理论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 D.③⑤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2016年9月4日,G20杭州峰会开幕 B.观看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 C.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下线D.中共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4.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以“不畏强敌、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力克强敌,荣膺冠军。“女排精神”成为鼓舞全民族团结一致,为中国梦奋斗的时代强音。这说明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B.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C.文化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 D.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6.漫画《不能没有手机》反映了生活中某些人过分依赖智能手机进行娱乐休闲的病态现象。克服这一现象,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