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中考考点

□1.声音的产生

考点精讲: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气体、液体和固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如泉水“叮咚”是泉水振动发声;气球破裂时发出的“爆响”是空气振动发声。

2.转换法: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该物体的各种效应或表现来判断它的存在及性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泡沫塑料球被音叉弹开(或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精讲:

实验中一般无法达到绝对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种方法称为“理想化实验”,具体过程如下:(1)把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听到铃声逐渐减小;(2)拧开进气阀,让空气慢慢进入玻璃钟罩,随着罩内空气的增多,听到铃声逐渐增大。根据以上实验现象,通过推理可以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特别提醒:真空不能传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

□3.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考点精讲: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控制发声体振幅相同,如将钢尺按压在水平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频率的快慢并比较音调的高低。

□4.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考点精讲:

音叉发声时的振幅不容易观察,可以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具体做法如下: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敲击的力量不同,振幅就不同),然后与细线悬吊且静止的乒乓球接触,观察乒乓球的振幅,并比较声音响度的强弱。也可以用钢尺探究:在设计实验步骤时,应注意控制发声体振动频率一定,如将钢尺按压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仅改变拨动力量的大小,观察钢尺的振幅大小并比较响度的强弱。

□5.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精讲:

实验步骤:(1)如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

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用笔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甲乙

(2)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1)两次;

(3)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

(4)如图乙所示,将纸板NOF向后或向前折叠,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法线是为了科学、准确地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而引入的“辅助线”,因此法线必须用虚线表示;另外法线既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又与反射面垂直。

(5)如图甲所示,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向平面镜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

分析:1.现象分析及数据处理:分析步骤(1)和(2)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一直分居于□C法线的两侧;分析步骤(3)中的三次实验数据会发现:反射角的度数等于或基本等于入射角的度数。步骤(4)中纸板NOF向后或先前折叠后,与纸板NOE不再在同一平面内,此时也不能再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步骤(5)中,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也沿OE的方向射出,说明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实验结论:(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概括为:“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误差分析:本实验测量的三次数据中,可能并非每次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可能某次测量中数据有微小的差异,这是由于量角器不够精确,或我们读数时造成的误差,但趋势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易错点:

(1)分清反射角和入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切不可将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入射角和反射角。

(2)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光线靠进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即反射角也减小,因此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3)“三线”合一: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此时反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即“三线合一”,如右图所示,此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4)多次实验的目的:本实验中进行了三次测量,目的是广泛收集实验数据,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影响,使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

(5)反射角与入射角的逻辑关系: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同样的道理,先有入射角,然后才有反射角,也就是说,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反射角的大小,所以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考点精讲:

1.器材的选用:(1)要注意查看是否有光屏、光具座(或刻度尺)、火柴等;(2)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不能太大或太小,一般5~20cm为宜,因为如果焦距太大,成实像时像与物间的距离太大而不易操作;如果焦距很小,则对应的物距和像距都很小,测量数据时同样不易操作。(3)蜡烛的高度不宜太高,原因是不好调节烛焰、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在光屏上得不到像的四种原因:(1)蜡烛、凸透镜、光屏没有在同一直线上;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上;

(3)光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

(4)蜡烛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或一倍焦距内。

物距

成像特点像距应用成像示意图

1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f

_____

2 u=2f 倒立、______的实像v=2f 测算焦距

3 _____

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幻灯机

4 u=f 不成像测算焦距

5 u

_____

规律一实像都是倒立的,并且物像异侧;虚像都是正立,并且物像同侧。

规律二1倍焦距是实虚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是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巧记口诀: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规律三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近像变大,像距也变大;成虚像时,物像同侧,物距变近像变小。(巧记口诀:物像异侧,物近像大像距大;成虚像时反变化)

规律四物距大于像距照相机物距小于像距投影仪

虚像同侧正。

□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的选用:(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2)需要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2.实验步骤的设计:一般考查7个方面:(1)如何探究像和物等大?首先将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点燃一支蜡烛立在玻璃板前,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它的像;然后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的后面,并适当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好像也点燃了。

(2)探究像距等于物距: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

(3)探究像是虚像?可用光屏探究,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本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5)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不论探究像和物等大还是像距和物距等距,都

要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目的是广泛收集实验数据,使结论更

科学合理。

(6)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

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玻璃板和桌

面不垂直。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3.实验结论:像与物等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左右相反;像是虚像。总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概括为“虚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特别提醒: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如右图所示。

□8.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的组装:首先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确定放烧杯支架的位置(让外焰加热),再根据温

度计确定挂温度计支架的位置(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且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2.隔水加热(水浴法)的原因:(1)防止温度升高过快;(2)使固体均匀受热。

3.为了方便测出蜡熔化时的温度,在做蜡的熔化实验前,可先将蜡熔化,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插至

蜡的中心位置,再让蜡凝固。或者将蜡烛切成碎块,然后将温度计插至碎蜡的中心。

□9.探究水的沸腾

考点精讲:

1.实验目的:(1)观察水的沸腾现象;(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避免加热时间过长的方法:(1)用温水,不要用冷水;(2)给烧杯加个盖子,防止热量散失;(3)增大酒精灯的火焰;(4)减少水量。

3.沸腾现象:水沸腾时,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同时听到气泡破裂时的“爆响”。

4.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0.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考点精讲: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应采用“控制

变量法”:研究蒸发跟液体的温度关系,应控制液体的表面

积和空气的流速相同;研究蒸发跟液体的表面积的关系,应

控制温度和空气流速的相同;研究蒸发跟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的关系,应控制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11.天平、量筒、水测量固体密度:

实验步骤:①调节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 ;

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 1;

④将固体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为V 2;固体的密度为:21

m V V ρ=-。 注意:用量筒、量杯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齐平。若量筒和量杯里的液面是凹形的,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液面是凸形的要以顶部为准。

□12.天平、量筒、烧杯测量液体的密度(易错实验)

实验步骤:①调节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 1;

③将烧杯中的待测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记下量筒内待测液体的体积为V ;

④用天平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量m 2;待测液体的密度:121

m -m V ρ=。 □13.天平、烧杯和水测石块密度 (缺少量筒)(较难)

方法一:1、用天平测石块质量m 1

2、烧杯中装满水,测出质量m 2

3、将石块放入烧杯中,溢出一部分水后,测出烧杯、石块及剩余水的质量m 3, 表达式:

方法二:1、在烧杯中装适量水,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m 1

2、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入水中,使石块不与杯底杯壁接触,用天平测总质量 m 2

3、使石块沉入水底,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 3

表达式:

□14.量筒测石块密度(缺少天平)(较难)

方法一:一只溢水杯、几只小烧杯和清水,

步骤:①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先将小烧杯漂浮在水面上,再将小球轻轻放在小烧杯中,同时用另一只小烧杯承接玻璃球放入杯中时溢出的水,用量筒量出溢出水的体积V1;

②先在量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读数V2;把玻璃球浸没在水中读出体积V3;

表达式:

方法二: 1.量筒中放适量水,把小烧杯口朝上放在量筒中(漂在水面)记下水面刻度V 1

2.石块轻放到小烧杯中,待水面静止记下水面刻度V 2

3.将石块从小烧杯中取出,轻投入量筒中浸没记下水面刻度V 3

表达式:

□15.弹簧测力计测石块密度(利用浮力)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玻璃杯、石块、棉线、水

实验过程:1、用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1

2、用测力计测出石块浸没入水中的重力G 2

表达式:

□16.刻度尺测石块密度(与杠杆组合利用浮力)

实验原理: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烧杯、石块A、B、刻度尺、水、细线

实验过程:1、在调平的杠杆两端分别挂上石块AB,调节AB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

2、用刻度尺量出力臂L1、L2;

3、使A浸没在水中,调节B的位置至杠杆再次平衡,量出力臂L3.

表达式:

□17.天平、烧杯、水测定牛奶的密度。

步骤:1、用天平称出烧的质量M1;

2、往烧杯内倒满水,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2;

3、倒去烧杯中的水,往烧杯中倒满牛奶,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3。

表达式:

□18.弹簧测力计、水、小石块、细线测液体密度(较难)

步骤:(1)先用弹簧秤测小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2)将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1;

(3)将金属块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2;

表达式:

□19.刻度尺测液体密度(利用杠杆以及浮力知识,另外还有一密度已知的金属块)(很难)说明:找一根直硬棒,用细线系在O点吊起,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将已知密度为ρ的金属块B 挂在硬棒左端C处,另外找一个重物A挂在硬棒右端,调节重物A的位置,使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重物挂在硬棒上的位置为E。

(1)用刻度尺测出OE的长度L o;

(2)把金属块B浸没在油中,把重物A从E处移动到D处时,硬棒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3);

(4)利用上述测量出的物理量和题中的已知量计算ρ油的表达式为:。

□20.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原因: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获得相同的______;

(2)为何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近,在木板表面运动的最远?因为毛巾表面粗糙,摩擦力大,而木板表面比较平滑,摩擦力小,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

(3)结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将永远运动下去(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甲(正确)乙(错误)丙(正确)

(1)实验中经常选用小车(图甲)或小卡片(图乙)为研究对象,而不选用木块(图丙)等物体,原因是小卡片的重力很小,小车与桌面的滚动摩擦力很小,都可以忽略对实验的影响,而木块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较大,会影响实验效果;

(2)小车(或小卡片)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如何探究两力大小相等?

两侧放等质量的钩码,小车(或小卡片)静止;放不同质量的钩码时,小车运动;

(4)如何探究两力在同一直线?

将小车或小卡片扭转一定角度,两侧放等质量的钩码,小车不再静止。

□2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压力的大小;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时,应控制压力相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因为根据二力平衡可知,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无关。

□2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考点精讲:

1.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2.实验过程:

(1)实验室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在水平位置静止时进行的,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恰好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12-20-15所示;二是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

(2)在实验中要多次改变力和力臂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广泛、全面的收集实验数据,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影响,使实验结论更科学,更准确。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达:F1?L1=F2?L2。

□2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考点精讲:

1.实验方法:(1)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关系时,应控制受力面积相同,改变压力的大小;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压力相同,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2)转换法:通过观察被压物体形变的大小来判断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变式实验:

“端午节”吃完了咸鸭蛋,王聪同学将几个蛋壳按不同方式放置在桌面上拍打,发现有的蛋壳“脆弱”,有的蛋壳“坚硬”。他想蛋壳能够承受压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于是找来了一张大的纸板模拟蛋壳进行研究,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1: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纸板的形状有关

猜想2: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纸板的大小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是否正确,王聪在这张大纸板上分别裁出两张大小为40cm×10cm的小纸板A、B和一张大小为40cm×20cm的小纸板C,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两个相同的木块、若干重物,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一:将纸板A用两木块支撑起来,如图14-21-19甲,在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1;

步骤二:保持两木块的距离不变,将纸板B弯成拱形,如图14-21-19乙,在拱形纸板的上面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2;

步骤三:保持两木块的距离不变,将纸板C用两木块支撑起来,如图14-21-19丙,在纸板的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3。

图14-21-19

(1)比较数据发现G2>G1,可以验证猜想(填写序号)是(正确/错误)的。利用上述结论,王聪对水库大坝的形状进行设计,设计的四种大坝形状俯视图如图14-21-20所示,请你把最合理的设计图的字母标号填在括号内()

(2)比较实验数据G3与可验证猜想2;

(3)王聪受步骤二现象的启发又提出新的猜想:猜想3:拱形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拱形纸板拱起的程度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3,请你帮助王聪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继续设计实验方案:

步骤四:在这张大纸上再裁出的小纸板D,。在拱形纸板的上面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4;比较实验数据G4与G2的大小,可以研究猜想3。

图14-21-20

□25.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考点精讲:

1.压强计的使用:(1)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

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如图所示;液面的高度差越

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2)若将压强计的金属

盒放入液体后U 形管液柱没有出现高度差,可能是橡胶管

与U 形管密封不好。

2.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1)将金属盒分别放到同种液体某一深度的各个方向,观察U 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2)将金属盒分别放到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观察U 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3)将金属盒分别放到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观察U 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

□26.托里拆利实验

考点精讲:

1.实验原理: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因为水银柱的高度由大气压强决定的,所以当管子倾斜、上提、下压或换成粗的(或细的),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会变。

2.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3.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玻璃管太高,不好操作,故不能用水进行实验。

□27.探究浮力的大小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要注意查看是否有两种液体;是否有弹簧测力计。

2.设计实验方案: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因此在实验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ρ液的关系时,应控制V 排相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V 排的关系时,应控制ρ液相同。

3.本实验中计算浮力的大小时,采用“弹簧测力计法”: F 浮=G -G 视。

□28.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的选用:要注意查看是否有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

2.实验原理的考查:η=总有W

W ×100%

3.猜想与假设的提出:猜想很多,一般有:猜想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动滑轮的重有关;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提升的重物有关;猜想三: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绳重有关;猜想四: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摩擦有关。

4.实验步骤的设计:(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的重G ;钩码上升高度h ;细线移动距离s ;弹簧测力计示数F ;

(2)注意事项:①实验过程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运动过程中进行读数;

③钩码提升高度h 、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s 可由竖直放置在旁边的刻度尺直接读出,也可以根据s 与h 的关系求出;

④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的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5.

拉力F/N 细线移动距离s/m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机械效率η1

2

3

6.

□29.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考点精讲:

1.实验方法:(1)转换法:本实验通过观察小纸盒运动距离的远近判断动能的大小;

(2)控制变量法:①在探究动能和质量的关系时,控制了铁球的速度相同,改变了铁球的质量,即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如图15-24-6甲、丙所示;

②在探究动能和速度的关系时,控制了铁球的质量相同,改变了铁球的运动速度,即让同一铁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如图15-24-6甲、乙(或丙、丁)所示。

甲乙丙丁

图15-24-6

2.实验结论:质量一定时,物体的速度越快,动能越大;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由此可知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特别提醒:(1)让铁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目的是让铁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质量和速度是影响动能大小的两个因素,其中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30.用若干大小不等的铅球,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案:①将质量不同的铅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落至地面,观察地面砸出坑的深浅;②将质量相同的铅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落至地面,观察地面砸出坑的深浅;

(2)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的方法:根据铅球对地面的作用效果(或引起地面形变的大小、砸出坑的深浅、砸出坑的大小),作用效果越明显,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反之,重力势能越小。

分析:影响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因素有两个:质量和高度,当研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时,应控制物体的高度相同,改变物体的质量,因此使用大小不等的铅球;当研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的关系时,应控制物体的质量相同,改变物体的高度,因此使用大小相等的铅球。铅球对地面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说明铅球对地面做的功越多,即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1.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的选用:要注意需选用多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目的是便于多次实验,广泛收集实验数据,使结论更科学,更准确。

2.实验步骤的设计:不论是串联还是并联,都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必须换用其他规格的小灯泡,多次实验。

3.实验结论的总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等于干路中的电流。

□32.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考点精讲:

(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实验器材的考查:需要多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目的是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使得

出的物理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

2.设计实验:(1)如图6-8-7所示,将两只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

(2)分别将电压表并联在图中的AB、BC、AC之间,并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3)换上另外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次测量AB、BC、AC之间的电压。

U AB/V U BC/V U AC/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图6-8-7

3.设计实验表格时应设计多次,且物理量必须带单位,如下表所示。

4.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串联电路中部分电压之和,即:U=U1+U2+U3+……。

(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实验器材中同样需要多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

2.设计实验:(1)如图6-8-8所示,将两只灯泡L1、L2并联在电路中;

(2)分别将电压表并联在图中的AB、CD、EF之间,并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3)换上另外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并更换电源,再次测量AB、CD、EF之间的电压。

图6-8-8

3.实验表格:

U AB/V U CD/V U EF/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4.123=……。

特别提醒:(1)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处于断开状态;

(2)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接法(正入负出);

(3)故障分析:当出现两灯不亮且电压表的示数接近于电源电压时,故障原因是与电压表

并联的小灯泡出现断路;若两灯中仅与电压表并联的灯发光,且电压表示

数等于电源电压,则一定是不发光的灯发生短路。

□33.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考点精讲:

1.实验中如何判断电阻的大小?常见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电流的大小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也可以用小灯泡的亮度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2.电路的连接:连接过程中,开关—定要断开,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不可接反,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3.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本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如“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

4.总结实验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5.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非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完美版)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 【导语】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 篇一: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二: 一、思想方面 一个学期以来,我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服从领导,团结同

初中物理实验题汇总(全面)全解

初中物理实验题汇总 熔化 [示例]一、小方同学发现: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于是,小方同学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他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碎冰或碎蜡放在试管中,在烧杯中倒入水进行加热并记录数据. (1)小方同学应在试管中加入多少碎冰或碎蜡 ( ) A .越少越好 B .越多越好 C .能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其中即可 D .随意多少 (2)在熔化冰的实验中,用水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他画出了冰和蜡的熔化图象.其中,图乙是 (冰/蜡)的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象。 二、图(3)是给某种固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像可知,该固体一定是________。(“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1分钟时,处于________状态;在第6分钟时,处于________状态;在2~5min 这段时间内处于__________状态,要____热量,但温度________。 (3)由图可知该固体的熔点是________℃。 (一)观察水的沸腾 某组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 记录1次水温如下表.(9分) (1)这次实验所用的器材除图中的,还应有 ,他们看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上升,体积_____ ____,到水面破裂开,里面的___ _散发到空气中;由此可知水沸腾时,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剧烈的______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 __,停止加热后,水将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由此可知水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_____ _ _ __; 二是_____ ______ __。 甲 乙 O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记录总结数据和思索得来的。例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几匹马拉不开半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例如: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得出欧姆定律I=U/R。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通过观察花粉证明水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阿基米德原理) 2.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原理) 3.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托里拆利实验) 4.在研究物体吸热能力(比热容)时,我们通过温度计示数判断热量的多少。 5.通过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等, 四、累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 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 寻求其共同效果。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 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 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 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 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即多次实验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初中物理实验题全部汇总(含答案)

一、力学部分 (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 [示例]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 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 (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在方案B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 (二)测滑动磨擦力 [示例]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 (三)探究浮力大小 [示例]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实验考题就这15个点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实验考题就这15个点一.力学 1. 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 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 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 实验记录 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 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

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4. 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3。 【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 2400 kg/m 3 。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3.测容器质量(m容)与剩余液体质量(m剩=m总-m容)。 4.算出密度:ρ 5.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 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 3.设计表格: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及目的(相互垂直,用于验证三线共面). 3.光路的确定(描出两点,连接并标出方向). 4.纸板可以折转的作用(验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反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光路可逆). 6.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①避免实验结论的特殊性和偶然性;②验证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7.实验结论(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2.实验仪器的选取.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用来确定像的位置、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 (3)选用较薄的玻璃板(避免出现较明显的重影现象); (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距和物距); (5)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好处(测量像距和物距更方便). 3.实验环境暗一些(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更明显). 4.平面镜的放置(垂直于水平桌面,否则像与物无法重合). 5.用光屏无法承接到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6.多次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7.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物像等大;②物距等于像距;③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④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⑤所成的像为虚像).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2.凸透镜焦距的判断(①定义法;②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 3.刻度尺的读数. 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6.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的方法(缓慢地多次前后移动光屏,并不断比较光屏上像的“清晰程度”,直到光屏上的像“最清晰”为止). 7.像的位置因蜡烛烧短而变高后的调整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下移动). 8.光路可逆性的应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互换,等同于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若互换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互换后仍然能够呈现清晰的像). 9.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好处(所成像比较稳定,且更容易比较大小). 10.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无法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原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或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 11.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后的成像情况(仍然能够成像,且仍然是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一些). 12.在物体和凸透镜之间加远视镜片、近视镜片后的成像情况(远视镜片为凸透镜,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加远视镜片后相当于减小了凸透镜的焦距,加近视镜片后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 四、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只改变压力的大小,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②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压力大小相同). 3.转换法的应用(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4.拉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保证滑动摩擦力与拉力二力平衡). 5.运动速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速度大小不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初中物理实验题全部汇总(含答案)-中考必备版

一.力学部分 (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 [示例]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 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 (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在方案B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 (二)测滑动磨擦力 [示例]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 (三)探究浮力大小 [示例]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 1>R 2 (4)若UI 线是曲线:说明组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二.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2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 额=P 额/U 额 或I 额=U 额/R 选择量程。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R 1 R 2 I U V A Rx R ′

三.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 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I2Rt 。Q1:Q2:Q3:…Qn=R1:R2:R3:…:Rn 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U2t/R Q1:Q2= R2:R1 ②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总热量常用公式Q= Q1+Q2+…Qn ③分析电灯、电炉等电热器问题时往往使用:Q= U2t/R=Pt 四.影响电阻大小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 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初中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总结 一、等效替代法 用一个物体或现象代替另外一个物体或现象得出的物理结论。 1、等效电路: 2、等效电阻:如求解两个串联的电流,已知其阻值分别为R,则可用一个2R的电阻替代该段电路,然后计算电流 3、合力与分力: 4、排水法测体积: 5、研究平面镜成像中的“虚像”:人眼睛只能看到镜子里面的虚像,可用虚像代替实物研究光线的反射定律。 6、用变阻箱测未知电阻:当开关闭合于a时,记录电流表的电流值;然后

开关闭合于b,然后调节变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和记录数据相同,则未知电阻与此时电阻箱的阻值相同。 二、理想模型法 构建一种模型来表述不易理解的物理量 1、光线 2、磁感线 3、力的图示 三、控制变量法 当有多个因素对实验结论有影响时,研究其中一个 ..物理量时,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动的研究方法。 1、影响弦乐器发音音调因素研究:当琴弦松紧度相同时,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同种琴弦时,音调与琴弦松紧程度的关系;同种琴弦在张紧力度相同的条件下,音调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研究:同种液体温度相同、蒸发面积相同时,蒸发和

表面风速的关系;同种液体温度相同、表面风速相同,蒸发和液体蒸发面积的关系。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研究: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下滑,不同粗糙度的地板对小车滑动距离的影响; 4、导体电阻大小因素:同一导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导体材质和长度相同,导体截面积和电阻的关系;导体材质、截面积相同,导体长度和导体电阻的关系; 5、动能实验;同一球体从相同高度的坡面下滑,不同斜面角度对球体动能的影响;相同体积的同种球体,从相同斜面的轨道下滑时,不同球体质量对球体动能的影响 6、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电压不变,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电流不变,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7、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同一电加热棒,相同加热时间,电压和加热量的关系;相同电压、相同加热时间,加热棒阻值和加热量之间的关系。 8、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同一电磁铁,电压不同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相同电压,不同电功率的电磁铁对其磁性强弱的影响。 9、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力的大小相同,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相同,物体受力大小和压强间的关系。 10、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同种液体,相同液体深度,不同的受力方向对液体压强的影响;相同液体深度、相同受力方向,不同密度的液体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 11、探究物质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四、转换法 人类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用其他现象表现出来。 1、测量原子的直径:采用多个原子一字排列,计算原子的个数,然后测量总长度,计算出原子的直径; 2、物体内能的研究:采用物体温度表征物体内能的大小;

初中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和思路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题解题方 法和思路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验原理定方向 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用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 第一、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 第二、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第三、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 第四、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条理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第二、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量的等值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也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通过这个物理量对周围的影响或与别的物理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确定这个物理量的大小,然后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待测物理量的值. (4)实验的设计性 这种方法是灵活应用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过程,然后应用物理公式和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待测物理量的表达式. (5)实验的开放性 这种方法是多向思维、全面考虑、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把各种可能的方法都考虑到.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6)实验过程的评估性 科学探究题是近几年各地市中的宠儿,它们分别从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出发,考查某一个或某两个知识点,此题是考查交流与评估方面,看学生能否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改进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乐于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物体的颜色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仪器和器材】 三棱镜,白色光屏,平面镜,狭缝,红色玻璃和蓝色玻璃,红纸和蓝纸。【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实验考试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实验考试 力学 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物=m砝+m游) 【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5 N,最小分度值是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8 N。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3 。 【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2400 kg/m3 。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 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 电流。根据Rx=U/I 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 1>R 2 二.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 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 额=P 额/U 额 或I 额=U 额/R 选择量程。 三.伽利略斜面实验: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初中物理实验题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题汇总 一、基本实验仪器的应用 1.刻度尺:用图1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 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 2.温度计:关于温度计,请你填写以下空格。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2)图2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图是体温计,甲、 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和℃。 (3)下表是几种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 ①南极的最低温度为-88.3℃,应选用_____温度计来测量南极气温, 因为______________; 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应选用_______温度计来测量沸水温度,因为______________。 3.天平: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 (1)他把已经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搬到另一实验桌上,则使用前应() A.只要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只要调节横梁平衡 C.不需要再调节 D.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再调节横梁平衡 (2)当他把天平重新调好后,就把药品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用手向左盘中 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记下盘中砝码的质量 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他的操作中的错误 是。 (3)当他改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后,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 则物体的质量是。 4.量筒: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筒中的液面是凹形的,测量者的视线应与凹面的__ __相平(填“顶部”、“底部”)。如图4所示,其中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cm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由图5可知,液体的体积为___ __cm3,固体的体积为_ __cm3。5.弹簧测力计: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的是: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指针要___________。使用过程中,指针、弹簧不得与外壳有摩擦.使用过程中,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_________。如图6所示,弹簧测力计测量范围是_______,指针所示被测物重是______N。 图4 图5 图6 6.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它是根据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_________来测定液体内部压强的。 (1)在做“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时,如图7所示,该实验的现象说明。

初中物理实验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归类复习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一、测量的理论 (一)测量本质 测量就是一种比较。为了科学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就叫做________ 。 为了便于交流,人们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单位体系——“国际单位制”,简称“SI”。请填写在国际 (二)误差理论 1、误差与错误 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误差是________(能/不能)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 2、影响误差的因素 (1)测量的工具。测量所用的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陷越深______。 (2)测量的方法。 (3)估读。测量总要估读,因而测量总要产生误差。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设计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多次测量,取__________,是减小误差的重要方法。 注:1)“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 2)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数位必须与测量值的数位一致。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做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 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7、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学习和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试题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通过描述相关情境,直接提出相关问题。这是一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解题时要围绕的核心,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能偏题。二是要人们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较多,考试时则较少出现。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 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 向后折,观察在纸板 B 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 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 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4)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 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 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 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 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 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 12、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 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三 . 凸透镜成像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 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时发现蜡烛的像呈在光屏的上半部分,要想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该如何操作:①向上移动光屏②向上移动蜡烛③向下移动凸透镜。 2 、如果用手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光屏上依然是一个完整的 像,但亮度较暗。 3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u2f倒立缩小实像f2f幻灯机 四、测物体的密度u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比赛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比赛方案 (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实施方案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展示我校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有效提高我校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确保落实五个100%教育工作目标。特制订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实施方案。 一、参赛对象 初二年级学生。 二、比赛内容和范围 物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中的科学探究部分。 三、比赛时间 实验操作竞赛时间定于2017年6月6日下午一二节,具体时间由学校教务处确定。每组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为20分钟。 四、组织与管理 (一)实验操作比赛有物理教研组组织实施,实验操作比赛试题由初三物理科任老师统一提供。

(二)初二年级每个班抽取6名学生为一组,共9个小组。 (三)每位评委老师同时负责3个小组位学生的实验操作比赛(同一实验内容),并进行打分。 五、评价要求及结果使用 (一)对学生物理实验操作的打分,强调实验的操作技能与方法,重视实验的态度,关注实验操作的过程,不过分强调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二)实验报告打分 (三)总分=实验操作分+实验报告分 (四)按总分高低顺序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 六、保障机制经费标准 七、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考试评分表(附表)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考试评分表 评委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考试评分表 评委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考试评分表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汇总 实验目的: 1.通过对干冰升华的观察,进一步体会物质升华的过程不需要经过液态阶段。 2.体会物质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实验原理: 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时,不经历液态的过程。 实验器材: 烧杯、温水、二氧化碳灭火器。 实验步骤: 1.将一个棉布袋套在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口部,手按灭火器的手柄,过一会儿,棉布袋内会有干冰出现,将干冰迅速放入保温桶内保存。 2.在烧杯中放一小块干冰,仔细观察,发现干冰逐渐变小,并且没有液体产生,说明干冰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也就是说干冰发 生了升华。此时,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感觉烧杯底部变冷,说明升 华的过程需要吸热。 3.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此时观察到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 水中的气泡是固态干冰升华变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4.在烧杯中放少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大块干冰,然后放入一大块干冰,此时烧杯内水的状态变化情况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同时烧杯 内壁会出现“霜花”。这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使水快速凝固成冰,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极低的烧杯壁会凝华成霜。 操作注意: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由于干冰的温度非常低,温度为- 78.5℃,因此经常用于使物体维持冷冻或低温状态。干冰能够急速 的冷冻物体和降低温度,并且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干冰在发生物态 变化时不是由固态转化为液态,而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因此 其变化过程并不会产生任何水或液体,也由此称它做“干冰” 1.干冰温度极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干冰,防止手被冻伤。拿取干冰一定要使用厚绵手套、夹子等遮蔽物(塑胶手套不具阻隔效果!)。如果是在长时间直接碰触肌肤的情况下,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 2.使用干冰请于通风良好处,切忌与干冰同处于密闭空间!因为 干冰升华会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可能引起呼吸急促甚至窒息! 3.不可以将干冰储存在不透气的保温箱内,因为干冰升华所产生的压力会引起爆炸。 猜你感兴趣的: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步骤说课材料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步 骤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练习题 步骤 A1.探究平面镜成虚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1.画记录表格 2.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3.把方格纸平铺在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立放在方格纸上,使玻璃板的下缘与方格纸上某一条水平线对齐。 4.把一“小人”摆放在玻璃板前,使其下缘与方格纸上某一条水平线对齐,记录下物距;拿另一“小人”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直到它与前面“小人”的像重合,观察并记录像距。 5.再重复步骤4一次。 6.写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相等。) A2. 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1.画记录表格 2.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3.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透 镜和光屏,并点燃蜡烛,使烛焰、透镜和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4.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透镜的距离大于2 倍焦距的地方,记录物距;沿光具座移动 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 实像,像的性质记录在表格中。 5.把蜡烛移向透镜,使它们的距离等于2 倍焦距,记录物距;沿光具座移动光屏, 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 像,把像的性质记录在表格中。 6.写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当蜡烛到 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 A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画记录表格 2.检查器材是否够用,观察天平标尺分度 值,量筒量程和分度值。 3.双手托住底座把天平移到面前,用镊子 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拨不动 时也可以用手),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标 志是天平静止时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 线)。 4.把小石块(用细线已系好,称时带线) 放入天平的左盘中,用镊子从砝码盒中夹 取砝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向右盘中添 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观察 并记录小石块的质量。先把砝码放回砝码 盒中,把游码拨到零刻度处,把小石块取 下放到桌面上,把游码拨离零刻度,双手 托住底座把天平移放到原来的位置。 5.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把量筒放到桌 面上适当的位置,把刻度面向自己,观察 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应与水面的最低处 相平),若水面没有对准刻度线,可用滴 管向量筒中补充,直到水面对准某一刻度 线,观察并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 6.把小石慢慢浸入量筒中的水中,观察并 记录量筒中水面到达的刻度。 7.根据测得数据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并 记录在表格中。 8.整理器材。把小石块从量筒中取出并用 抹布擦干放回原处,把量筒中的水倒到废 液杯中并放回原处。 A4.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1. 画记录表格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