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冬至

合集下载

冬至介绍简短

冬至介绍简短

冬至介绍简短冬至( 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之间。

至日( Christmas Eve)在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就确定了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那时的人们对冬至很重视,因为它是新年的第一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农历冬至这天,天气转寒,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

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之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冬至的认识越来越深。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据说,“九九歌”为明代一位叫台公的人所作,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也说:“九九八十一日,冬至入九九,数九完毕,过此九九,则春深矣。

”清乾隆《皇都通志》云:“冬至,九九八十一日,为阳数终,九九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到了近代,冬至日更是变成各企业单位全体放假的节日。

冬至也是数九、计算岁数的起点。

冬至一阳初生,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是为数九开始,俗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冬至一阳初生,所以称为“阳生”,从冬至算起,九九八十一日,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日,数完了,寒天暑天都结束了,所以说“冬至一阳生”。

冬至传统节日的故事与传说

冬至传统节日的故事与传说

冬至传统节日的故事与传说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为冬至。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同时也有许多有关冬至的故事和传说流传至今。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冬至故事与传说。

一、黄帝游昆仑相传,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他的统治时期,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

然而,当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远,寒冷的天气使人们开始感到不适应。

于是,黄帝决定去昆仑山寻找神仙,以取得对抗严寒的方法。

黄帝成功登上昆仑山之后,遇到了一位名叫炎帝的神仙。

炎帝告诉黄帝,冬至这一天,太阳的光芒会达到最强,人们通过欢庆冬至,可以迎接阳光的回归,战胜严寒。

黄帝听后深受启发,于是带着这个消息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人们纷纷庆祝冬至,表达对太阳的敬意。

二、南柯一梦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做南柯,在冬至这一天神奇地穿越了时空,来到古代的中国。

她探索了这个陌生的世界,目睹了人们的庆祝活动。

南柯发现,冬至这一天人们热闹非凡,有的放鞭炮,有的吃汤圆,有的进行传统的活动,表达对冬天的喜悦和渴望春天的期待。

三、黄粱梦古时候,有一个叫做曹操的将军,他看到人们在冬至这一天这么高兴,就问众人为什么要庆祝冬至。

一位老人告诉曹操,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黄粱梦”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贫穷的书生梦到了中了状元的美梦,他的人生转眼变得富裕和荣耀。

然而当他醒来时,才发现原来这只是一个梦境而已。

人们庆祝冬至的含义,就是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成真,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四、祭祀祖先冬至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节日之一。

相传,古时候人们盛大地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为祖先准备美食和鲜花,燃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幸福、子孙繁荣。

五、宴席盛宴冬至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举行隆重的宴席盛宴。

宴席上,有丰盛的食物,如饺子、汤圆、糖果等,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分享着冬至的喜悦和温馨。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意义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意义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意义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冬至到来的时候,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表达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和祝福。

那么,什么是冬至呢?冬至有什么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冬至的历史背景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一个节气。

它一般出现在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的时间点。

冬至的到来标志着天气逐渐寒冷,白天变短,黑夜变长,人们开始迎接冬季的到来。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将冬至定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当时的人们将冬至视为“阴气至盛”的日子,认为在这一天,阴气已经到达了顶峰,阳气开始逐渐增长,从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希望。

二、冬至的文化意义1. 重视家庭团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团聚一直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冬至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家庭聚会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是亲朋好友们相聚的时刻,表达情感,分享快乐,传承文化。

2. 重视节制养生冬至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时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在这个时间点人体阳气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而适当调整饮食习惯,有助于保持健康。

因此,在冬至这个节日,人们通常会食用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食材,比如饺子、汤圆、芝麻糊等,以及热气腾腾的饮食。

3. 注重传统文化冬至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被人们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冬至这个节日,缅怀历史,传承文化,同时也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三、结语通过对冬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冬至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既与太阳运行轨迹和气候变迁有关,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和团聚、健康和养生、传统文化和社会团结的重视。

在今天这个日益快节奏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更应该珍惜每一个传统节日,保持文化意识,传承文化,把握生活的美好时刻。

冬至传统习俗及意义

冬至传统习俗及意义

冬至传统习俗及意义在中国传统农历中,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正式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冬至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习俗和深刻意义的节日,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冬至相关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一、汤圆:温暖和团圆的象征汤圆是冬至节日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

据传,汤圆的圆形代表团圆,象征着家人团聚。

在冬至这一天,家庭成员会一起包汤圆,并在晚餐时一同享用。

吃汤圆的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温暖的渴望,因为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吃热腾腾的汤圆,给人们带来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二、食用饺子:团聚与福气除了汤圆,冬至这一天也是食用饺子的时候。

吃饺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团圆和福气的象征意义。

饺子的形状类似于古代的铜钱,代表着财富的象征。

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一同包饺子并享用晚餐。

同时,饺子也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福气。

三、祭祀祖先:延续血脉与传统冬至也是中国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食物和酒,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向祖先祈福和表达敬意。

祭祀祖先是中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通过这样的行为,人们希望延续血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向祖先祈求保佑和庇护。

四、围炉:驱赶寒冷与团圆冬至这一天,家庭成员会围坐在炉旁,享用丰盛的晚餐。

此习俗源于古代,人们相信围炉可以驱散寒气,保持温暖。

在围炉时,家人们会互相分享快乐和喜悦,增进亲情和友情。

这种习俗也是冬至节日中体现团聚和亲情的重要形式。

五、上冬至节目:增进亲友关系在某些地区,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举办各种传统节目和活动。

例如,赛龙舟、舞狮子、杀鸡、跳舞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友之间的关系,也为人们提供了欢乐和娱乐的机会。

这些传统的冬至节目和活动既有盛大的规模,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结: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充满着丰富的习俗和深刻的意义。

从汤圆、饺子、祭祀祖先、围炉到上冬至节目等等,每一个习俗都代表着团圆、温暖、祈福和福气。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日历中是一年中的24个节气之一。

冬至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正值冬季的正中时节。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首先,冬至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而中国的冬季通常是严寒的。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以祈求寒冷季节的顺利度过。

在冬至这一天,许多地区会举行祭祖活动。

人们会烧香、献祭,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家人们会一起祭祀祖先,祈求祖灵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此外,中国的冬至还有着丰富的食俗。

人们会准备特色的冬至食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团子,有着圆满的寓意。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全家团圆享用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和睦。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有吃饺子、糖蓝蓝等习俗。

除了以上的习俗之外,冬至在中国各地的习俗还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小孩穿上彩衣,头戴红花,骑驴穿街而过,以祈求来年庄稼丰收。

又如,有些地方会举办划龙船的比赛,以庆祝冬至的到来。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冬至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仍然深入人心。

大家会尽量抽出时间和家人共度这一特殊的时刻。

而且,这一传统节日也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热爱和关注。

许多人会利用这一天来感受传统文化、欣赏民俗表演、制作手工艺品等。

冬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日期,更是传达着人们对团圆、繁荣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更是联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血脉。

无论在何地,冬至这一传统节日都得到了人们的热爱和传承,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传统文化的美好。

总之,冬至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环,它带给人们祥和、团圆的美好。

无论是祭祖、品尝特色美食还是参与地方习俗活动,冬至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冬至的重视和热爱会一直延续下去,传统文化会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冬至的传统习俗介绍

冬至的传统习俗介绍

冬至的传统习俗介绍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标志着寒冷季节的正式开始。

在我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冬至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北方吃饺子在北方,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美食。

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时节看到百姓耳朵被冻烂,便用面皮包上羊肉、胡椒等驱寒食材,做成“娇耳”为百姓治病。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冬至这天吃饺子。

包饺子是个技术活,也是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时刻。

大家围坐在一起,有的擀皮,有的调馅,有的包。

饺子的形状各异,有月牙形的,有元宝形的,寓意着团圆和财富。

馅料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猪肉大葱、韭菜鸡蛋、牛肉萝卜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味道。

煮饺子也有讲究,水要宽,饺子下锅后要用勺子轻轻推动,防止粘底。

等到饺子浮起,再点几次凉水,煮熟的饺子口感更加劲道。

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蘸着醋和蒜泥,吃得津津有味,寒意顿时消散。

二、南方吃汤圆与北方不同,南方在冬至这天更倾向于吃汤圆。

汤圆象征着团圆、圆满,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汤圆的外皮通常由糯米粉制成,软糯香甜。

馅料有芝麻、花生、豆沙等,甜而不腻。

制作汤圆的过程也充满乐趣,先将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然后分成小块,包入馅料,搓成圆球。

煮汤圆时,水开后放入汤圆,轻轻搅拌,等到汤圆浮起,再煮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

煮好的汤圆晶莹剔透,咬上一口,香甜的馅料流淌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在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在汤圆里包硬币的习俗,吃到硬币的人意味着来年有好运。

三、祭祀祖先冬至不仅是一个美食的节日,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祭祀的祭品通常包括水果、糕点、肉类、酒水等。

人们会在墓前或祠堂里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磕头行礼,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冬至介绍PPT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冬至介绍PPT
02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 达到最短,夜晚达到最长。
冬至的历史背景
01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02
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如祭祖、祈福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并发展出了许
03
多与冬至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冬至的文化意义
03 旅游文化
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节日,人们会前往风景 名胜区欣赏雪景、参与冰雪活动等,为旅游文化 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冬至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
冬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到来和农闲季节的开始。农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农田水利 建设、农业设施维修等准备工作。
农业政策
政府也会根据冬至节气的特点,制定和实施一些农业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冬至在旅游文化中的价值
旅游资源
冬至的雪景、冰雕、温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旅游业提 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冬季旅游体验。
文化交流
在冬至期间,各地会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如冰雪节、 冬至庙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 了旅游文化内涵,还有助于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2
这些歌曲以冬至为主题,传唱广泛,如《冬至歌 》、《冬至饺子歌》等。
3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表现了人 们对冬至的热爱和庆祝。
冬至的文化符号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 的一个,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最重 要的节日之一,被认为是一 个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有着 丰富的文化符号,如“冬至大 如年”、“冬至不吃饺子会冻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冬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对生活节奏的调整。

本文将探讨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一、冬至的历史渊源冬至,是指太阳到达黄经270°时所在的位置,通常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间。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就已经确立了冬至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冬季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冬至被赋予了许多祈福和团圆的象征意义。

二、冬至的文化内涵1. 祈福祭祖冬至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和保佑。

祭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传统之一,它代表着人们对家族的承诺和对家庭传统的尊重。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水果、糕点、肉类等,摆放在祭坛上,烧香祭拜。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向过去的家族致敬,也向未来表达了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祈愿。

2. 团圆与节气观察冬至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团圆时刻,也代表着人们迎接新年的开始。

在古代,冬至的到来标志着一年的收官,人们会抓紧时间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人们还会通过观察冬至日的天气变化来预测来年的气候和农作物的收成,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业的关注。

3. 迎接阳气的开始冬至过后,白天渐渐变长,阳光逐渐加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认为是阳气开始复苏的时刻,标志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脚步正在接近。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尽量避免熬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据信这样可以迎接阳光的到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三、冬至的庆祝方式1. 吃汤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物,取其寓意“团圆”。

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亲手制作汤圆,全家人一起坐在一起,品尝这个寓意着团聚和和谐的美食。

2. 晒冬至在一些地方,冬至这一天有着特殊的庆祝方式,如在江南地区的一些乡村,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将酒、豆子、韭菜等食物放在户外晒日光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冬至
冬至及冬至节的由来(The
winter
solstice;
Midwinter

节气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
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
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
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
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
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
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
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
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
或二十三两日。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
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
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於冬季的
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
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
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
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
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
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
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
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
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
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
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
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
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
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
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
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
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
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
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
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
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
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
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
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
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冬至节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
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
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
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
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
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
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
过节庆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