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传统节日吗

合集下载

冬至是传统节日吗

冬至是传统节日吗

冬至是传统节日吗一、冬至是传统节日吗冬至是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岁除(年尾最后一天)等。

另: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节气也是节日。

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二、冬至习俗有哪些祭天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

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数九九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十二
月初十左右。

冬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阳光最短,昼长夜短,阳气极虚,阴气极盛,天气最为寒冷,气温逐渐下降,大地冰冷,草木凋零,生
机渐减。

下面我们来看看冬至节日的含义及寓意。

冬至,在中文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

首先,冬至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预示着严寒的到来。

人们要开
始做好御寒准备,加强保暖,以抵御严寒对身体的伤害。

这也提醒人
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健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冬至在古代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家人团聚,共同
享用团圆饭,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
家庭关系、尊重长辈的体现。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祭祀祖先,燃灯
祈福,祈求祖宗庇佑,消灾解难,平安吉祥。

此外,冬至还象征着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从而预示着寒冬将过,
春天即将到来。

人们看到冬至这一天,冬日将渐渐走向尽头,希望和
温暖即将到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来临。

因此,冬至也被赋予了充
满希望和憧憬的寓意。

总的来说,冬至这一传统节日,既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又寄
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
个承载着文化、情感和希望的特殊日子。

让我们在冬至这一天,怀着
感恩之心,祈福祖先,珍惜家人团聚的时刻,迎接春天的到来,展望
未来的希望。

祝愿大家冬至快乐!。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意义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意义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意义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冬至到来的时候,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表达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和祝福。

那么,什么是冬至呢?冬至有什么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冬至的历史背景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一个节气。

它一般出现在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的时间点。

冬至的到来标志着天气逐渐寒冷,白天变短,黑夜变长,人们开始迎接冬季的到来。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将冬至定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当时的人们将冬至视为“阴气至盛”的日子,认为在这一天,阴气已经到达了顶峰,阳气开始逐渐增长,从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希望。

二、冬至的文化意义1. 重视家庭团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团聚一直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冬至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家庭聚会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是亲朋好友们相聚的时刻,表达情感,分享快乐,传承文化。

2. 重视节制养生冬至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时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在这个时间点人体阳气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而适当调整饮食习惯,有助于保持健康。

因此,在冬至这个节日,人们通常会食用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食材,比如饺子、汤圆、芝麻糊等,以及热气腾腾的饮食。

3. 注重传统文化冬至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被人们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冬至这个节日,缅怀历史,传承文化,同时也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三、结语通过对冬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冬至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既与太阳运行轨迹和气候变迁有关,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和团聚、健康和养生、传统文化和社会团结的重视。

在今天这个日益快节奏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更应该珍惜每一个传统节日,保持文化意识,传承文化,把握生活的美好时刻。

冬至的传统文化

冬至的传统文化

冬至的传统文化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冬至的传统文化:
1. 饮食文化:冬至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要节气,人们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因此在冬至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丰盛的家庭聚餐,以庆祝一年的收获和丰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2. 祭祀祖先:冬至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烧香拜祭,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3. 养生文化:冬至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时节。

根据中医理论,冬至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人体阳气也相对较弱。

因此,人们通常会注重保暖和养生,如喝热汤、吃补品,穿暖和的衣物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 民间习俗:冬至也有一些民间习俗,如吃饺子、贴门神、放爆竹等。

吃饺子是中国南方的习俗,寓意着“年年有余”,而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俗。

贴门神和放爆竹则是为了驱邪避凶,带来吉祥和平安。

5. 文学艺术:冬至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也有广泛的体现。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以冬至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词和绘画作品,表达对冬至的独特感受和美好祝愿。

这些传统文化使冬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冬至的由来与意义

冬至的由来与意义

冬至的由来与意义冬至,即冬天的至日,是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冬至的由来与意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

一、冬至的由来冬至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冬至就被正式确定为重要的农事节气。

史书上记载,周朝的冬至是皇帝朝廷举行盛大宴会的日子,各地民众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冬至的由来与我国古人的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冬季是寒冷的季节,而冬至恰逢阳光直射南回的时刻,标志着阳光开始逐渐北移,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庆祝活动,以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家庭幸福。

二、冬至的意义冬至不仅仅是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节日,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 团圆与祈福:冬至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回家与亲人共享美食,传递家庭的温暖和情感。

此外,冬至也是祈福的日子。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祈愿来迎接新的一年,希望全家人平安、健康和幸福。

2. 规律与节气: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代表着大自然的规律和节律。

冬至之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缩短,意味着春天的脚步逐渐临近。

农民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为来年的农耕工作做好准备。

3. 饮食与养生: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节点。

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吃汤圆、饺子等传统美食,寓意着团圆和完整。

此外,中国民间还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法,即在冬至这一天,要注意养生、保持身体健康,以迎接来年的幸福生活。

总结起来,冬至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气和节日,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习俗,更承载着民族团结、家庭和睦、顺应自然的精神价值。

当冬至来临时,无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还是古老的农村,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冬至,传承这一重要节日的意义。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冬节”、“长至节”,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气之一。

它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标志着冬天正式开始,夜晚变得更长,白天变得更短。

冬至在中国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与华夏文化和民俗传统密切相关。

一、冬至的起源与含义冬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时代,古人观察到太阳从南方移到北方,开始回升,意味着气温将逐渐回暖,并且春天的希望即将到来。

因此,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被认为是年度最冷的一天,但也标志着冷冬即将过去。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在家中祭祀祖先,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冬至饭菜,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此外,人们还会采取一些民间传统习俗,如吃汤圆、喝姜汤、挂艾草等活动,旨在化解寒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是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这一习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汤圆的形状酷似中国古代的铜钱,人们希望通过吃汤圆每年都能有“圆满”的生活。

此外,汤圆的发音与“团圆”的发音相似,寓意着全家团圆和睦。

另一种说法是,冬至时节,阴气最重,人体阳气相对较弱,容易受寒。

而汤圆是用糯米粉做成的,糯米粉具有温暖身体的作用,吃汤圆可以驱寒,增加体内的阳气,对于保持健康非常有益。

无论是哪种说法,吃汤圆的习俗都已经成为冬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汤圆,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三、冬至节的温暖食品除了汤圆,冬至节还有一些特色的温暖食品,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温暖与快乐。

1. 姜汤姜汤是中国冬至节不可或缺的温暖饮品。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鲜姜煮水,加入红糖和枸杞,煮成一锅香气扑鼻的姜汤。

姜汤具有温暖身体、祛寒驱湿的作用,能够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保持健康。

2. 糍粑糍粑是一种以糯米为制作原料的甜食,形状像小方块。

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用糯米制作糍粑,并且蘸上糖和花生粉一起食用。

糍粑甜而不腻,富有粘性,非常适合在冬天享用。

最新二十四节气冬至是传统节日吗_冬至的习俗特点

最新二十四节气冬至是传统节日吗_冬至的习俗特点

最新二十四节气冬至是传统节日吗_冬至的习俗特点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那么你们知道关于冬至的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二十四节气冬至是传统节日吗_冬至的习俗特点,欢迎参阅。

二十四节气冬至是传统节日吗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20_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中国传统节日冬至节

中国传统节日冬至节

中国传统节日冬至节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这一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象征着冬季的开始和阴阳交替的重要转折。

在中国,冬至节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有着特定的庆祝活动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农历的冬至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在一起举行家庭聚餐,共度这一重要时刻。

传统的冬至餐食主要有汤圆、饺子、元宵等。

这些食物代表着团圆和增加福气的象征意义。

汤圆是最具代表性的冬至食品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盛行,其圆润的形态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美满。

除了餐食,冬至节还有其他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方人民在冬至这一天会蒸一碗黄米饭,并在家中的屋角或门口摆放五色丝线。

这些丝线通常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祟的作用,也被视为一种祈福的仪式。

此外,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刮年糕贴冬至的习俗,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带来好运和平安。

而在中国北方地区,冬至的习俗则主要是饮食方面,尤其是食用饺子。

北方人民认为饺子形状像元宝,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可以象征着财运亨通。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放天灯、燃烛等庆祝方式,以示喜庆。

除了家庭庆祝活动,一些地方还举行各种民俗表演和游戏活动。

比如,南京地区有传统的游街活动,北方一些地方会有冬至冰灯展览,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则有举办庆祝冬至的划龙船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了冬至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节日冬至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

无论是南方的祈福仪式还是北方的食俗活动,都彰显了冬至节的独特魅力。

冬至节不仅让人们享受美食、感受家庭的温暖,更是传递了团圆、幸福和希望的美好寓意。

通过庆祝和传承冬至节,人们对于家人和传统文化的关爱与传承得以体现,也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更多温情和文化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是传统节日吗冬至是传统节日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

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

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

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

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

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

”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

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

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

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人过冬至——冬至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

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

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

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

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

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人过冬至——“冬至暝”搓丸“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

”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

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

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

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

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

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

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

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

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

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

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

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

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

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

“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

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

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

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

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

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人过冬至——上坟扫墓吃甜丸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

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

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

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

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

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

成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

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

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

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

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

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人过冬至——“做冬至”、“送寒衣”、“冬至酒”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