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它涵盖了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20世纪初,中国的儿童心理学研究主要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一些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中国,开始对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环境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这些西方理论和方法并不彻底适合于中国儿童。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的社会化和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与中国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儿童发展理论。
例如,他们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思维和情绪的理论。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探索了儿童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和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研究。
他们研究了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探索了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和干预措施。
此外,中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还关注了儿童发展中的特殊群体,如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等。
他们研究了这些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引入西方理论到适应中国国情,再到关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发展,最后到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特殊群体的问题。
这个领域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教育改革密切相关,为促进中国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心理学各阶段

•自控行为:“延迟满足”—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道德发展: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同伴交往 •自我意识: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 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很强的自尊 心 •自我中心性 •第二反抗期: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有迁移性(反 抗的形式-外显/内隐),要求人格独立 社会地位平等 精 神和行为自主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人生观/价值 观) •道德认知-推理发展: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人格的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 •人格: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 于保守、回忆往事
•记忆:无意识记有意识记、形象记忆词语 记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自我中心 •想象:新颖、神奇、超越、指向未来 •言语:幼儿期是词汇增长和丰富的快速期
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思维:具体形象思维(9-10)抽象逻辑思维
推理能力(演绎、归纳、类比)的发展 掌握守恒 •记忆: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思维: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 容的束缚;抽象逻辑推理能力发展
婴儿期 0-3
幼儿期 3-6
童年期 6-12 青春期 12-16
青年期 17-35 中年期 35-60 老年期 60+
生理发展 •动作发展:手的抓 握(五指分化/手眼协 调)、独立行走 •发展顺序:头尾原 则、近远原则、大小 原则
•生理发育加速:不 协调 •第二性征出现
达到成熟水平
•更年期
特点 •模仿学习 •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思维:形式运算思维(二元论;相对性来自约定性)•思维:更加成熟
发展心理学概述

图1-1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a代表发展是连续的累进,b为波浪式向前的曲线,代
表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16
从图1-1看出心理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 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 质中由包含着旧质。但作为某一阶段特征的是 那些占优势地位的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 质特征。
14
3 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 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既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心理 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发生一些细微变化, 即属于量的积累,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 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新质要素 取代旧质要素占据主要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 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 象,意味着新的阶段形成。
37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Hall)的复演说(个体心 理的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也属 于遗传决定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8
评:家族不仅在遗传上有联系,而且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处于相同的环 境。由家族内的相似性得出遗传因 素的决定作用过于绝对。
39
(二)环境决定论
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 的。这种理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 的作用,但是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 育的作用。
31
毕生发展观
•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 束,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心理的结 构与功能在其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 和衰退的过程。
32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 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天性与教养) 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近年来,心理学发展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领域。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应用领域,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19世纪。
早期的心理学主要关注思维和意识的研究,如威廉·詹姆斯的“功能主义”理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随着实验方法的引入,心理学开始关注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行为主义学派。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认知心理学崛起,开始研究思维、记忆、学习等内在心理过程。
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出现,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观。
20世纪后半叶,神经心理学开始兴起,研究神经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此外,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二、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响应,强调外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伊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和约翰·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是行为主义的经典研究。
2.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等内在心理过程。
乔治·米勒的“短期记忆的魔数7±2”和尼尔·波特的计算模型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的里程碑。
3.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况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研究方法。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通过诊断、治疗和咨询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临床心理学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焦虑、抑郁、依赖等心理问题。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中国的心理学发展

广州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返回
停滞阶段
• 在文革期间全盘否定了心理学工作,撤 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各大专院校 的心理学教研室,停止开设一切心理学 课程。广大心理学工作者下放劳动,多 数被迫改行,有的还遭到迫害。“文化 大革命”开始后中科院心理所撤消,科 研事业处于完全停滞状态。这十年使中 国心理学加大了与国际心理学水平的差 距。
•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理工科,1924年毕 业。1925~1930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 得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
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曾 任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1935年开始与陈立合 作,进行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中断。抗战前夕
停滞阶段 的积极进展
• 首先,自然科学发展模式定向为心理学 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建制基础。
• 其次,重视提高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 研究水平。
• 第三,突出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加强应 用研究。
返回
改革开放新阶段
• 1、学习引进与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 2、实证化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 3、认知化成为引领学科前沿的主要方
返回初步繁荣阶段1957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脱离实际的倾向开展了对心理学如何联系实际为经济建设服务问题的讨论这使心理学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要密切联系实际的必要性在劳动心理工程心理医学心理和教育心理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推动了应用心理的发展
中国的心理学发展
(建国后)
小组成员
鲍海晗、鲁翠琼、杜三琼 罗玉珍、陈元琪、李绍芹
• 周先庚(1903~ 1996),安徽省全椒 县人,中国实验心理 学家。 周先庚主要的 研究工作为汉字心理 的实验,成果连续在 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 上发表。他热衷于阅 读心理实验仪器的设 计与改良,曾发明四 门速示机并写出论文 在第九届国际心理学 会议上宣读。他还撰 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 构,提出汉字分析三 要素,即位置、方向 及时间连续,为实验 工作提供基础。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了人类在学习和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 - 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心理学刚刚成为独立的学科。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威廉德提出了“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并开始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同时,美国的教育家爱德华·李·托尔曼也开始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问题。
这些早期的研究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2. 实证阶段(20世纪20年代 - 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运用实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来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斯密斯·索克斯提出了“试错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尝试和错误来促进学习。
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习得过程,这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
3.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 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智力、人格和学习风格等因素。
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导向对学习成就起重要作用。
此外,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也为教育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研究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
4. 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应用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场景,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并提倡因材施教。
此外,情绪和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中国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领域,它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本文将从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和成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的心理学家们开始开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儿童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他们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研究儿童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影响因素。
二、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儿童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
2. 儿童情感发展:研究儿童情感的发展过程,包括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认知等方面。
3. 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研究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合作行为、攻击行为等方面。
4. 儿童发展中的特殊问题:研究儿童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如儿童自闭症、学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以上只是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部份领域,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性别差异、文化因素等。
三、研究成果与应用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儿童发展评估工具:研究者开辟了一系列的儿童发展评估工具,用于评估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儿童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2. 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研究者通过对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教育干预等,匡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发展心理学人类发展阶段与心理变化的解析

发展心理学人类发展阶段与心理变化的解析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的成长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认知产生的影响。
通过研究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变化,并为个体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发展心理学中人类发展阶段和心理变化进行解析。
一、婴儿期(出生至2岁)婴儿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个体生命中最显著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婴儿经历了身体和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
他们从无法控制自己的头部运动,逐渐学会坐、爬、走。
同时,他们开始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通过触摸、听觉和视觉来获取信息。
婴儿期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
他们逐渐形成了依恋关系,开始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情感纽带,并通过哭泣和笑容等方式表达情感。
在认知方面,婴儿逐渐学会分辨和识别声音、颜色和形状,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
二、儿童期(2岁至12岁)儿童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了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他们学会了更复杂的运动技能,如跳跃、奔跑和打球,并逐渐建立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
在认知方面,儿童期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他们开始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的记忆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三、青春期(12岁至18岁)青春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变化最为剧烈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上的重大变化。
他们的身体开始经历青春期的发育,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同时,他们的心理也逐渐发展成熟,逐渐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自我认同和同伴关系方面。
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认知。
他们积极地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形成了同伴群体,借此满足社会认同的需求。
四、成人期(18岁至中年)成人期是人类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变化逐渐稳定的阶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