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教师版

《劝学》学案-教师版
《劝学》学案-教师版

《劝学》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荀子比喻论证的魅力。

2.学会分辨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方式。

3.学会分辨文言虚词“而”表达“修饰”“承接”“转折”等含义时的用法。

4.学习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类文言特殊句式。

5.背诵、默写全文

二、课前小拓展

姓名荀况

别名荀子、荀卿、孙卿,字卿

国籍战国——赵国

出生地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

生卒前313年-前238年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思想尊崇儒学、主张人性本恶,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

主要成就儒家代表人物,辞赋之祖

代表作品《荀子》

著名弟子李斯、韩非

三、翻译下面句子,并注明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学识广博但是每天还不断自我反省。日:名词作状语。

2. 非能水.也:不是会游泳;水,名词作动词。

3. 不能十步

..:(骐骥)跨一下也不能跑十步的距离;数量词做动词。

4. 驽马十驾

..:跑的慢的马拉车能走十天的路程;数量词作动词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蚯蚓)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饮到泉水;上、下:名词作状语6.故木受绳则直.: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直:形容词做动词。

7.金就砺则利.:金属在磨刀石上打磨之后就变得锋利;利:形容词做动词。

8.非利足

..也:不是长着飞快的脚;利足:名词作动词。

四、写出下列虚词的词性及在句中的作用。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转折“却”

3.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4.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5.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6.顺风而.呼:连词:表修饰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8.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却”

9.锲而.不舍:连词,表修饰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1.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这里)

2. 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3.蛟龙生焉.:兼词,在那里(这里)

4.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五、翻译下面句子,并写出句式特点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状语后置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定语后置

六、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荀子引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目的是什么?

通过类比,指出事物经过一定的锻造过程,就可以发生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这个锻造的过程与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荀子在课文第三段主要想强调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采用什么方式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主要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采用例证法来论证积累的重要性的。

3、感觉荀子的观点一个人要如何学习,请用三句话概括。

第一、要不断的学习;第二、要注意借助外物的辅助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第三,学习要重视积累。

七、质疑

荀子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者,在《劝学》中他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你是否同意他对自然现象的这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不同意,这显然是因为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极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缺乏一个合理的认识所造成的误判,风的形成主要是地球的转动以及地球表面受太阳加热程度的差别所致。荀子的这种解释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个类比在劝导人勤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八、课外小拓展荀子名言名句大全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4、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5、公生明,偏生暗。

6、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7、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8、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0、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1、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2、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3、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4、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6、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7、学无止境。

1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1、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2、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3、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4、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5、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26、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27、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28、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9、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1、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2、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3、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4、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36、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37、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38、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39、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0、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3、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4、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5、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4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47、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48、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4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0、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1、酒乱其神也。

52、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4、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5、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56、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57、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58、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0、公生明,偏生暗。

61、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65、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66、思索以通之。

6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68、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6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0、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71、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2、笃志而体,君子也。

73、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75、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76、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7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7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79、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0、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8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2、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3、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荀子《劝学》三课时导学案

必修四第15课《劝学》(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荀子以及作品风格。 2、正确朗读文章的疑难字词。 【学习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结合课本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担任稷下学官祭酒。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自主学习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荀子及其相关知识。 2. 熟读课文弄清字词。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2.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课堂探究】 一、检查反馈,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位,确定重点。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完整版)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课堂过程】 ,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 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劝学》的导学案学生的的版.doc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 :王健 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 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 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 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 臾()跂()而望矣假( ...()步骐骥()驽( ...)规輮()以为轮知()明须..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马十驾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螯()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 案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 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 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孙权劝学》选自,这部书是主持编纂的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朝代)、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⑦更()

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②卿: ③当涂:④辞: ⑤治经:⑥邪: ⑦涉猎:⑧见往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⒀蒙乃始就学:⒁肃遂拜蒙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

2020届高中语文 2.1.1《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劝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2、理解文意,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资料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自主学习】 1、第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有几层意思? 2、找出第二段最能证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作者是从哪几种生活现象进行设喻来说明君子 “善假于物”的? 3、课文的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点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证的? 四、【合作探究】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2、本文是说理主要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的,那么,文章在设喻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巩固练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绳(zhòng)槁暴(pù)须臾(y ú)闻者彰(zhāng) B. 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 C. 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 D. 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拓展阅读与识记】 文段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文段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①涅:黑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两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文段一:环境对人的影响文段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七、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劝学导学案 答案

《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 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 靛.青()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舟楫.() 跬()骐骥()驽()锲()镂()蟮()螯()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完整版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王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着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 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跂.()而望矣假.()舟楫.()者生.()非异也跬.()步()驽.()马十驾锲. ()而舍之 ()螯.()蛇鳝.()爪. ()牙 二、 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博学而.. 行无过矣。

劝学2019最新导学案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必修2语文导学案《劝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四、读课文,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6.君子【生】非异也()7.【輮】以为轮()8.故不积【跬】步()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王健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 )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 ) 跂.()而望矣假.( )舟楫.()者生.( )非异也跬.( )步骐骥 ..( ) 驽.( )马十驾锲.( )而舍之 金石可镂.( ) 螯.( ) 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为 轮,其曲中规;故木受绳则直,金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己,则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望矣,不如登高之

第9课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

编者:刘晓斌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 1 春 我 开 口 , 我 表 达 。 我 交 流 , 我 收 获! 第九课劝学 【学习目标】 1.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1.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 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 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 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 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 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 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 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概括作者:荀子,名,时期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家、家、 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 肯定,并提出的思想。强调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2.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象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识记字音 中() 参()省( ) 须臾() 跂( )望磨砺( ) 镂()刻跬( )步

劝学导学案(1)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导学案 题目:《劝学》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劝、学、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而、焉”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3、了解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积累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5、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重点】 1、掌握并积累“劝、学、中、疾、致、假、绝、 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难点】 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第一课时 I、知识准备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着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了解背景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 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

劝学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 设计:潘虹时间:2014年4月20日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其人及其思想。 2、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荀子及其思想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熟读课文、正音、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四、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熟记掌握以下文言虚词 之、而、以(复习上课)焉(461页)于(463页)者(464页) 五、通读课文,写出以下虚词的用法与意义。1、者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2、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3、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对) 4、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靛青)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代词,代朽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因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 蟹六跪而二螯(并列) 6、以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介词:把)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连词:用来)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

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 2.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 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09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2.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f)

孙权劝学 导学案(教师版)

孙权劝学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 1、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2、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知识链接】 1、有关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2、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自主学习】 1、选出加粗词解释全对的一组[ ] ①A.初,权谓吕蒙曰(起初)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学位名) C.及鲁肃过寻阳(到) ②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B.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 C.见往事耳(知道) ③A.但当涉猎(渡河打猎) B.孙权劝学(规劝) C.权曰(权且) 答案: ② 2、选出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