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观念中的国家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姚大力2002年第4期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明初甘为元遗民者为数众多。
这里所谓遗民,指的是经历改朝换代后拒绝这样一种遗民概念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元明之际。
但是,凡在前一个王朝作过一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从宋朝起就得到大力提倡和强调的。
所以宋朝灭亡以后留下当然上述道德约束并没有要求作遗民的人直接去反对新政权或者从事秘密抵抗运合法性,只要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不再作官)就可以了。
著名的宋遗民谢枋得就只不过他本人已是“宋室孤臣,只欠一死”而已。
1传说中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土国家的概念去考量这段史事时,他们发现,像这样作遗民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草,莫不属于周朝所有。
因此他们宁可把“不食周粟”解释成不接受周的俸禄。
当那意思是:“伯夷久不死,必有饭之者矣。
”这是实际上在婉转地说,他们并不是食。
元朝这样一个由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也留下大批心甘情愿的遗民,并且其中个人遭遇差别很大。
其中名声最大的三个被明人称为“国初三遗老”,入明后分别考试的试卷等文化活动,但拒绝到明政府里面正式做官,居然都安然无恙地活到杨维桢写过一篇《老客妇谣》,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愿再嫁的话题来表诗拿给朱元璋看,建议朱元璋杀他。
朱元璋说“老蛮子止欲成其名耳”,没有采取行因为也有一点名气,躲了几年,还是被政府找出来,强迫他们做官,结果只好自当然更多的人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命运,能够平安无事地以遗民身份了却一生。
二是遗民心态的泛化。
如果遗民是指拒绝在新王朝做官的人们,那么遗民的范王朝做官的机会而又拒绝了这种机会(包括拒绝科举考试)的人们。
这样的人数量总能扩大到比之大得多的社会范围中去。
元明之际的遗民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改仕舆论中间。
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晚年因为子孙犯罪受牵连,被流放四川,息说,宋濂对自己一生小心为人,却几次遭遇命运颠簸很有点想不通。
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融合而形成 的民族 实体。“ 中华 民族作为 一个 自觉
的民族实体 , 是近百年来 中国与 西方列 强对抗 中 出 现的, 但作为一个 自在 的 民族实 体则是 几千 年的历 史过程 中形成的” ① 近代 时期 , 中华 民族” 。 “ 的概念
忆等基础上实现整合 , 构建 民族共 同体 、 政治共 同体 与文化共 同体三位一体的命运共 同体 , 以“ 并 中华 ”
随着时空背 景 的转换 与 西方 文 明这 一强 势 的 “ 他者” 的出现 , 中国人对新 参照 背景之 下 “ 自我形 象” 的身份认 同得 以明晰 : 是 “ 一 血缘 或种族 身份 ”
与这 三种认 同对应 。 近代 中国的民族认 同、 国家认 同与文化认 同既 有区别 , 又有 内在 的一致性 。三种认 同的一致 性主
要体现为对 中华一体 的认知 上 , 即强 调在现代 国际
秩序与世界文化格局 下 , 中国境 内各 族人 民应 在共 同地域 、 同心理 、 同语言 、 共 共 共同文化 、 共同历史记
中华 民族是在数千年 的历史长河 中繁衍发展与
近代形成 的“ 中华 民族 ” 这一 概念 , 只具有 同 不 宗 同种 、 血缘相 同的 民族学的意义 , 且表征着文化上 接受华夏文化 、 中原文 化的影响 与辐射 并融入 中华 文化圈 。“ 中华民族” 一概念酝 酿之初 , 这 就渗 透着 鲜明的倡导民族融合 、 民族统一 的宗 旨, 康有 为、 严
体, 并竞立 于世界 民族之林 、 国际政治格局之 中与全
球文化生 态之列 。
( ) 一
华夏认同的历史名词解释

华夏认同的历史名词解释华夏,这个历史名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部落联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认同。
华夏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丰富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象征。
在古代,华夏指的是中国史前时期和封建时代的先民。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华夏先民开始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世袭为天子的社会制度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华夏指代的是具有一定文明程度和行政组织的部落集团,他们使用相同的文字和语言,拥有共同的先祖崇拜和社会价值观念。
汉朝以后,随着中央政权的统一,华夏的含义逐渐扩展。
这时的华夏已经不再是特指部落,而是广义上的中国,包括中国的边疆地区。
华夏成为了统一中国的文化标志,为日后的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然而,仅仅将华夏定义为中国的代名词是不够的。
华夏还承载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共同记忆,在民族认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认同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是各个民族和地区相互交融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期演变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
华夏成为了这一整体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自豪感。
华夏认同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还是对中国人民奋斗和牺牲的认同。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通过努力和团结不断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
在他们心中,华夏代表着团结、自强和民族自豪感。
华夏认同还包含了对祖先智慧的崇敬和传承。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发明。
这些文化遗产是华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与先民的深层联系和历史使命。
当代中国,华夏认同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接受和认可。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华夏认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深入了解华夏的内涵和价值。
然而,华夏认同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民族认同在历史中的演变与表现

民族认同在历史中的演变与表现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对于自身身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知与归属感。
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进不断变化和表现出多样的形态。
在古代社会,民族认同往往与地域、血缘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以华夏民族为例,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依赖着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进行农耕生产,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这种基于共同地域和生产方式产生的认同,使得人们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同时,血缘关系在古代民族认同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家族、部落的传承和延续,让人们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着明确的认知和归属感。
古代的民族认同还体现在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例如,汉字的使用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传承和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汉字,人们能够记录历史、传承思想、交流情感,从而强化了民族内部的联系和认同。
宗教信仰在某些民族中也发挥了类似的作用,如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成为藏族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代以来,民族认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工业革命的兴起、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更加频繁,民族的概念也逐渐超越了地域和血缘的限制。
在这一时期,民族国家的兴起成为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力量。
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法律、推广共同的语言和教育体系,努力塑造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例如,法国大革命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成为法国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激发了民众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同时,近代以来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对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被殖民和压迫的地区,人们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团结起来反抗外来侵略。
这种共同的斗争经历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例如,印度人民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印度民族认同,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浪潮给民族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专题02 民族交融与华夏族的形成-2023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

衔接点02 民族交融与华夏族的形成一、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日益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各民族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取得广泛的一致性和共识性,形成强烈的集体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属于更高位阶的心理空间层面。
二、华夏族:华夏民族,简称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
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
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
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
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最普遍的。
【华夏含义】在不同情景下“华”“夏”具有相同的意义,均指称“华夏”民族。
“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
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初中(部编版七上)高中《中外史纲要》上以中国古代史早期为例。
从以上课标及教材内容比较可以发现:1、初中教材知识铺开的面较广,主要是让同学了解更多的基础知识,而且趣味性强。
2、高中教材在这一部分内容重点不是普及基础知识,而是转而让同学在价值观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认识“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而认知“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3、初中、高中教学要求不同,同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学习习惯、方法,尽快适应高中学段的学习。
4、【知识拓展】拓展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
性
李禹阶
【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9(000)002
【总页数】10页(P3-12)
【作者】李禹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现代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如何塑造、巩固和强化现代国家认同 [J], 林奇富
2.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与矛盾性关系评述 [J], 佟铃
3.网络社会中的民族国家认同
——卡斯特网络国家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J], 王平原
4.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再到"华夏认同"
——论北朝佛教如何化解少数民族的多元认同跨越难题 [J], 赵立敏
5.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协调还是相对立?——民族理论前沿研究系列论文之六 [J], 王强;王瑜卿;秉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
我们将首先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构建国家认同中的作用。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教育、历史传承、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培育这种共同体意识。
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关注文化多样性与共同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共同体意识。
我们也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在国际交流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激发全社会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共同为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贡献力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内核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这种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体现了“大一统”思想的深厚底蕴。
在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相互认同,共同形成了这个强大的民族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意识在人民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优势和精神财富。
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自身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敌人、建设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体现在历史上,更在当代得到了强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
这种精神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它体现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纽带,它涵盖了历史、现实和未来,贯穿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意识不仅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源泉,更是我们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的基石。
以文化认同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浅析

以文化认同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浅析摘要: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各种矛盾凸显期,既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需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其中如何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民族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文化认同对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提出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来不断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观点。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危机民族凝聚力国家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思潮、新思想不断涌入国内,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们每个人不管处于哪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各种文化的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现代的国人一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却也表现出极大的病理性焦虑和文化迷茫。
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造成的。
中国现代的文化认同问题自“五四”以来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民族问题的冲突,道德伦理的丧失,行为规范的混乱,心理的自卑等这些都是文化认同丧失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也提到,人们越来越需要寻找一种文化认同,无论她是塑像还是旗帜。
因此新形势下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被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一种“自我认同”。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上的一朵奇葩。
古代中国就是以自己辉煌灿烂的文化影响了四周的民族,可以说中华文化是“根”,维系着中华民族长期的稳定与发展。
但是近几年,我国民族问题又成为一个焦点,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民族认同的危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
从词源意义上讲,民族国家意味着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民族与国家是重合的。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潜在分裂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民族观念中的国家认同
作者:李禹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历史上国家的产生与演进,“一类其演进最初是由内部固有的因素引起的,另一类演进
则是由外部影响引起的”。(乔纳森·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早期国家内部的阶级、阶层冲
突与在外力压迫下人们为生存而产生的融合,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没有内部阶级冲突,
国家演进就缺乏质的变量;没有外部生态、人口、种族压力,由血缘组织向地域性国家组织
的转化就将非常缓慢。
国族相通构成民族、国家的基础
早期华夏文明也是如此。尧、舜、禹时期,既是一个灾异频仍的时代,又是一个部落间
冲突激烈的时期。酷虐的自然条件以及部落间无序的争战,产生出以尧、舜、禹部落为主体
的庞大的部落间联盟。
夏国家与夏文化、夏民族共同体几乎同时产生,相互交织、融合,共同形成民族、国家
与文化的共同体。他们之间的互生耦合关系,是作为一种族类共识和理性而存在的。从史实
看,大禹治水、驱逐三苗成功之时,也是史前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达到最高点之时。
融合总是与冲突相伴而生。当以夏为象征的国家和族类认同达到顶点时,阶级冲突也日
益激烈。不过,由于国家这一新兴事物对社会整合和抗击外侮的积极作用,使得其在古人心
中掩盖了激烈的阶级冲突。
夏代族类融合与政治上国家体制的建立,打破了昔日部族界限。由于夏民族、国家是由
各氏族部落凝聚的共同体和政治联盟,因此在政治上它是“大国小邦”,在民族上则是“大民
族小宗族”,国、族相通的组织形式构成整个民族、国家的基础,形成华夏民族与国家的同
构。
“尊王攘夷”是华夏民族、国家认同新旗帜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一体化进程,华夏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更明显地表
现出来。春秋时期,华夏诸部的民族自我意识开始鲜明,国家意识日益高涨,交侵与反交侵
作为时代主题凸现出来。
这个时代主题在春秋时代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主线是政治上重整“礼崩乐坏”
的局面,将邦国内阶级冲突导致的无序化转向新的社会整合的有序化。由于打破了血缘性宗
族壁垒,以地域为行政单位,过去属于宗族、“诸夏”的个人成为统一国家的成员,以华夏为
主体的“大九州”观念及“定于一”的政治一体观念产生了。另一条主线以民族生存自救为中心
展开,这首先表现在华夏民族自我意识的强化上。
这两条主线的展开呈交叉之势,交叉点就是国家与民族在新起点上的认同。这一时代主
题的交叉点就是齐国高扬的“尊王攘夷”大旗。“尊王攘夷”体现了时代政治与民族的主题,也
是华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向新时期转化的旗帜。从政治上说,“尊王攘夷”突出了华夏国家
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从民族意义上说,周天子又是团结“诸夏”的一面旗帜。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合一
春秋时代强化了自夏国家产生以来的民族、国家、文化在认同意识上的一致性,即在政
治、文化和民族意识上都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兼容的、内聚的形式与态度。战国时,由诸夏
向汉族的民族一体化和由邦国向帝国的政治一体化,秦、齐、楚、汉的文化融合互渗,其原
因就在于春秋时国家与民族调节机制的成功转化。此后,形成了较明确的民族、国家合一的
认同意识,形成了我们的民族、国家、文化在思想认识上的重要特点。
一是族别上的兼容性。自春秋到近代,许多氏族、部落和周边民族融合入华夏民族这一
大家庭,成为现在中华民族的一员。尤其是春秋战国、魏晋、宋元明清等时期几次大的民族
冲突和融合,加速了华夏民族的发展与壮大。
二是国家的安全性。在华夏族与周边各族人民的意识中,作为主权的“中国”国家与作为
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汉)民族的不可分割的同一性也成为共识。在民众看来,国家对民族
的安危存亡有极大的政治责任,每当民族危机来临时,人们就将救亡与救国联系在一起,将
拯救民族危亡的期望寄托在国家身上。
三是文化的开放性。自秦汉以来,东西齐、楚汉等文化的交融,影响了华夏民众开放的
文化观念。汉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来自东西南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传入中原
大地,与华夏文化融合,影响着华夏文明的进程。
在世界历史上,不乏一个民族长久地分为多个国家的情形,但是在中国,人们往往将国
家作为民族的象征,以民族作为国家的基石,甚至将国家、民族的双重统一看做完成自身生
命价值的崇高的目标取向。
在中国古代,分与合常常相伴而行,但分总是暂时的,合则是长久的。每一次“分”往往
为其后更大的“合”奠定了基础。这说明国家一体化进程与民族一体化进程始终保持一致。分
分合合,铸就了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久经考验的民族,也造就了一个人口最多、幅员辽
阔的泱泱大国。而由冲突向融合转化的必然性背后,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民族意
识中所积淀下来的深层价值结构,即国家、民族统一的一致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同一
性。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积淀深厚
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与对国家机器公共职能的实际需求和对祖国的情感相互交织,形成巨大
的精神力量,从古到今激励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
徐蓉: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
我国是一个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当前,
在民族价值观领域呈现出认同与分化、协调与冲突相互并存、相互交织的局面,这种局面及
其特点突显出寻求有效方式对民族价值观进行引领与整合的重大现实意义。
通常情况下,民族认同是在民族聚居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国家认同则由国家
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进程逐步建构而成,因而,民族认同往往先于国家认同而出现。国家认同
的出现需要民族国家能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上,不断生成各民族人民赖以生
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并使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积淀中实现固化。
然而,这一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各族人民在一定的理性力量(如国家意识)支撑下逐步弥合
差异而形成共同的目标与追求,倘若理性力量不充分具备,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把民族作为
情感的归属对象和行为的依托对象,从而出现民族认同超越国家认同的现象,这也是民族价
值观出现分化的重要原因。
从利益表达的层面来看,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民族作为具有特定历
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通常也各有特殊的群体利益需求,而这些需求由于法律、政治、
经济等的因素制约又可能难以得到实现,因此,一些未能实现特殊利益的民族群体,就会强
化民族成员对其利益特殊性的认识,从而也强化了对其身份特殊性的认识,这些认识的出现
是导致民族价值观分化的重要思想因素。同时,在利益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的前提下,或者
当某一民族的利益被威胁或是受减损的情形下,则就更容易导致民族观念和行动的分化和冲
突。
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客观现实,民族地区之间在财
富和资源的分配上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各民族成员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容易
出现分层与分化,甚至还会在内部和外部各种复杂势力的干扰下形成新的冲突,并有可能在
一定程度上削弱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就当前我国民族价值观的分化与冲突而言,从其内容、性质和程度来
看,应该说都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各民族在国家的政治认同、民族利益的表达和民族精神
生活的追求等方面,一致性和协调性远远大于矛盾性和对抗性,许多正在出现中的问题是可
以得到妥善解决的。当然这也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
规划把价值冲突控制在局部的、非本质的范围之内,在民族价值观协调与分化两种力量的共
同作用下,努力在运动和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以实现民族价值观的整合,从而形成高度
的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