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合集下载

认同与秩序:民主改革时期佤族的国家认同研究

认同与秩序:民主改革时期佤族的国家认同研究

作者: 袁娥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页码: 166-17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佤族 部落意识 国家认同 三江木洛 认同动力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发展,赢得了各族人民对国家的依赖和归属,国家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文章基于笔者的实证调查,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佤族为例,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与佤族的互动,探求其间佤族对国家的认同以及秩序的生成情况,进一步阐释了国家认同的建构性特征,指出佤族的国家认同之动力是江三木洛。

文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毕业论文

文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毕业论文

文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毕业论文文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毕业论文一、相关概念解析1、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民族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包含了民族关系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民族关系认同是针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的,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于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界限划分;民族文化认同指的是在一个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2、多民族社区的概念传统型多民族社区是指,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也一直被社区成员所意识到的社区。

该种社区类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历时性。

历史上长期存在,不受解放后民族识别工作的影响;(2)多元性。

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上,各民族文化长期共存,形成了现在地区文化多元共存的现象;(3)传统性或原生性。

这是就社区本身而言的,是放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性与原生性,这类社区相对于现代都市社区而言,它的传统建筑、饮食与服饰等都保存较好,具有原生态的一面论文格式模板。

湘西州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

其中毕业论文题目,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

通过上述的介绍,很明显湘西州属于一个多民族社区。

按照我们民族学对多民族社区的分类,由于湘西州是自古就存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共聚的情况,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社区定义为传统型多民族社区。

二、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的维度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学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们的民族认同情况。

1、民族身份的认知: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认知湘西州是有着四十三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尽管这里有着不同的民族群体相互杂居,但是这里的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历史传统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知度却依然十分强烈。

高中历史教材塑造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高中历史教材塑造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高中历史教材塑造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研究摘要:历史教材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是认同平衡的有效工具,首先本文将会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本概念出发,其次探讨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简要分双向互动下产生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探究高中历史教材如何塑造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

关键词:历史教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概念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却又相互区别,两者是分别建立在民族和国家概念上,却又认同层面的涵义。

卡拉(J. Carla)和雷格奈德(J. Reginald)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国内学者在借用“族群”概念的同时,也试图对其重新定义和解释,以适应中国的国情,王希恩把民族认同界定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06).]],国内的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一种“族群的认同”;但与民族的内部认同相比, 国家的认同却不是一帆风顺地发展,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国家认同是建立在统一的国家基础上,每个人在国家拥有了国民的身份,成为了国家组成的要素,人们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了解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个人自觉归属于国家,把自己视为集体中的一部分,并产生了依赖感和荣誉感,形成主体意识。

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双向互动、产生问题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是一个相互隔离的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学界有些人提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立”的观点,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看做相互独立冲突的个体,把民族国家拆散来看,是一种分解民族国家的手段,这种观点是片面、经验主义的。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张禧瑞摘要: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历史演进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互作用中最终确立起来的。

就历史渊源而言,与传统认知恰恰相反,原始的国家认同是近现代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民族认同则催生了民族国家,其本身也就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底色。

因此,在处理现在多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态稳定性问题上,需要着重处理二者的关系,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原则,但同时也不能抹杀和否定民族认同的存在,这里的民族认同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037-03民族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作为一种政权存在形式被历史所选择、社会成员所接受。

但随着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即单一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被重新定义。

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不仅重构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也给这一现代国家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使得维系国家统一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准确把握矛盾的根源;要维护民族国家形态的稳定,就要找到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认识其历史和理论依据,并根据这些认识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建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具有争论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影响民族国家存续的主要矛盾来自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冲突是相关民族国家理论的着手点,由此产生了两大相互对立的理论派别。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的根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在现有的主流研究中主要源于二者利益的不一致性。

首先是随着移民和多民族国家的增多,族群的地域边界与国家边界重合度不断降低,但对于民族关系和文化的认同仍然强烈地存在,即民族认同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这与以政治性和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冲突,对于国家归属感的缺失使得国家认同被动摇。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直以来,文化认同是贯穿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基石。

但是,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到来,“三股势力”衍生出新的力量,逐渐蔓延到我国,少数民族成为了国内外分裂分子对我国进行民族分裂的最有价值的工具。

因此,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机的统一起来,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

标签: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关系途径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概念(1)民族认同的概念“民族认同”概念可做两方面的解读:一是指人们以某一国族作为归属对象的认同;二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成员对于本族身份的认同,以及其他国家类似族体单位的成员对于本族身份的认同。

本文所关注的“民族认同”属于第二重意义。

目前,“民族认同”在许多研究中也以“族群认同”的面貌出现。

这是因为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将第二种含义上的“民族”改称为“族群”,以区分“民族”概念的两种含义,且便于与国外学术研究接轨。

但由于“族群”概念内涵外延的广泛性、不確定性与流动性,“族群”的使用仅止于学术研究,政府实务界仍使用“民族”称谓来制定政策和处理问题。

(2)国家认同的概念“国家认同”的的概念首次被引入政治学是在所谓的行为科学革命时期,而且是与处理政治发展、整合以及与国际关系等议题有关。

大陆学者林劲认为,所谓国家认同,意即某个地区的人们(包括阶级及其政党和社会集团、个人),对该地区、国家归属的认可和赞同。

国家认同问题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政方面,即国家主权和治权关系,政府的代表性、合法性等问题;二是外交方面,即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处境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从一般理论上讲,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存在相互联系性又存在着区别。

在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个体必然属于某一个民族,但同时必然也属于某一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共同存在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之中的,是统一起来的,而不是非此即彼。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
陆海发;袁娥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0(021)004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陆海发;袁娥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反思及对策 [J], 丁清晔;张玉霞
2.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对策 [J], 范根平
3.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及对策分析 [J], 荣燕
4.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以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为例 [J], 张万一
5.试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对边疆稳定的意义——以新疆为例 [J], 朱秀红;张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收 稿 日 期 :2013-10-20 作 者 简 介 :马 升 翼 (1988- ),女 ,辽 宁 大 连 人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部 硕 士 生 ,上 海 200241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公民教育的视角”(批准号 B12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 )“国 家 认 异 ”说 。 有 的 学 者 指 出 ,国 家 认 同 就 是 指 国 家 “独 特 属 性 以 及 由 此 而 来 的 保 持 该 独特属 性 的 权 利 得 到 国 际 社 会 的 承 认 ”[2]。 有 的 学 者 也 以 此 为 基 础 ,进 一 步 认 为 国 家 认 同 的 关 键 要 素 就 是 国 家 独 特 性 的 认 同 ,认 为 这 种 独 特 性 “可能是 由 族 群 或 语 言 文 化 所 构 成 的 文 化 独 特 性 ,也 可 能 是 由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与 制 度 所 构 成 的 信 条独 特 性,当 某 种 独 特 性 被 大 多 数 国 民 所 认 同, 进 而 就 构 成 了 国 家 认 同 的 关 键 要 素。”[7]可 见, 从国家特性的视 角 看,国 家 认 同 实 质 上 就 是 “国 家 认 异 ”,即 认 同 本 国 相 对 于 其 他 国 家 的 差 异 性 。
(二)国 家 认 同 对 权 力 合 法 性 的 建 构 价 值。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权 力 合 法 性 的 实 现 离 不 开 人 们 对 共同 的 文 化、共 同 的 疆 域、共 同 的 价 值 观 和 政 治 共同体的认同和拥护。以公民对国家的普遍认 同为心 理 基 础,权 力 的 合 法 性 才 得 以 彰 显。 因 此,国 家 认 同 是 权 力 合 法 性 的 基 础,是 国 家 统 一 和稳 定 的 底 线,为 国 家 维 系 自 身 的 统 一 性、独 特 性 和 连 续 性 提 供 保 障 [9]。

基于UCINET的民族认同研究综述

基于UCINET的民族认同研究综述
40
20
0
图1 1987-2017年民族认同研究论文发表趋势图
渊二冤文献期刊来源 现以筛选获得的945篇文献为样本袁运行 统计分析工具SATI袁 统计出发表数量居于前 10位的期刊名称尧 发表次数以及所占百分比 渊见表1冤遥
表1 有关民族认同研究期刊发文情况
序号
期刊名称
1
贵州民族研究
2 黑龙江民族丛刊
究机构袁 其中居于发文数量首位的是中央民 族大学渊43篇冤曰其次是云南大学尧西北师范大 学遥 论文发表数量大于1的研究机构共有84 家袁占研究机构总数的8.75%遥而发文量为1的 研究机构为514家袁占比为91.25%遥可见袁当前 关于民族认同的研究较为分散袁专业性较弱遥
50
45
40
35
30
25
20
3
民族论坛
4
民族教育研究
5
世界民族
6
广西民族研究
7
青海民族研究
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9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10
思想战线
发表次数 34 26 21 17 15 13 12 11 11 11
百分比渊%冤 累计百分比渊%冤
3.60
3.60
2.5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14
2.22
8.36
1.79
10.15
1.59
11.74
1.38
咱关键词暂民族认同曰UCINET曰研究综述 咱作者简介暂余冬林渊1972要冤袁男袁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袁博士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 业尧公共文化服务遥渊湖北武汉 430048冤 咱基金项目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野服务价值与文化传播评估理论与技术冶渊2017YFB1400400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

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

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¹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

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º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一旦少91*¹º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0(项目编号:09CM Z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5民族)国家与暴力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参见[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5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6,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数民族认为他们的利益无法在现存国家中得到安排,他们就会考虑分离。

¹一、采借初探:多维视野下对民族认同研究的聚焦/认同0作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由英语名词/identity 0及其蕴含动态含义的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 n 0翻译而来,因此,同时具备/认同感0与/认同行为0之义。

/认同0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并把其表述为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º/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0。

»后来,埃里克森(E.H.Erikson)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认同0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0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

因此把/认同0放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考察,指出/认同0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

在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中,认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群体的、社会的。

认同就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¼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0概念开始走出单一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进入到广泛的人文和社科领域,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大流行词汇,并聚焦于民族(族群)、国家这类社会群体,国内外学者对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从民族认同的概念开始,学界就展开了丰富的讨论,由此衍生出对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层次、要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的系统研究。

卡拉(J.Carla)和雷格奈德(J.Reg inald)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

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族群与族群认同的研究论文很多。

国内学者在借用/族群0概念的同时,也试图对其重新定义和解释,以适应中国的国情。

王希恩把民族认同界定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¾庄锡昌进一步划分了民族认同的类型,认为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一国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族群认同。

¿郑晓云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即对/我0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看法。

À王亚鹏在卡拉所提民族认同定义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认为群体态度是民族认同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而群体认同的态度表现在民族认同上有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之分。

前者是指成员以身为本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充满了优越感,行为上努力维护本民族的利益。

积极的民族认同不仅使民族成员具有强92¹º»¼½¾¿À参见[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5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6,第90页。

参见祁进玉:5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车文博:5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6(上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5页。

参见贾志斌:5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6,5西北民族大学学报62011年第1期。

参见Carla J.,Reginald J.,/Racial identity,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in Decision M 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 om en,0Journal of M 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 d Developmen t,1998Vol.26(No.1)。

参见王希恩:5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6,5民族研究61995年第6期。

参见李忠、石文典:5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述评6,5西北民族大学学报62008年第3期。

参见郑晓云:5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6,5云南社会科学62002年第6期。

烈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这种认同模式在强势民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成员以一种悲观甚至是自卑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以自己隶属本民族的一员感到耻辱,因而产生了一种认同的污名感(stig ma)。

这种消极的民族认同运作的结果表现在行为上就是部分民族成员不愿意暴露其民族身份。

¹国外对族群认同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后,学者们多把目光集中在认同模式的划分及族群关系上。

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是针对美国有色人种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获得积极的民族认同,从而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而进行的。

最初,研究者往往只对少数族群,且多以美国黑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移民、难民、留学生和其他弱势群体的认同研究情有独钟,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对少数民族族群的自我认同及跨文化族群认同研究。

伴随着对弱势族群认同研究的热潮,西方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族群认同研究的模式来解释特定族群的认同发展状态。

菲尼(J.Phinnery )发展了埃里克森的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个体的族群认同主要经历了弥散性阶段、排斥性阶段、延迟阶段和整合阶段。

º70年代格罗斯(Feliks Gross)提出了一个黑人族群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即前遭遇阶段、遭遇阶段、浸入和浮现阶段、内化阶段、承诺与信仰阶段。

»这一模型勾画出了黑人青少年认同发展的方向)))最初表现出对白人的过分认同,贬低自己的文化,而这种认同是极不健康的,直至发展到认同于自己的黑人群体,走向健康的认同。

1996年赫尔姆斯(J.E.H elm s)提出了白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后,又于同年提出了更具有包容性的适合于所有有色人种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¼这一认同发展模式的发展过程由以下发展的因素组成,分别是一致性(Confo rmity )、不协调(Disso nance)、浸入-浮现(Immersion -Emers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及整合意识(Integr ative Aw areness)。

赫尔姆斯认为,认同是一个包含着复杂的认知、情感因素的图式,从图式可以测定出认同的不同维度和发展水平。

除了对认同模式的划分进行研究外,国外部分学者倾向于从族群边界及边界维持的角度来解释族群现象。

挪威人类学家巴斯(Fredr ik Barth)首次提出从族群结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族群边界来解释族群现象。

他认为,族群主要是由其成员自我认定和建构的范畴,族群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之中,其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是其社会边界,而社会边界通常都是情境性和建构性的。

½此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泰勒(Charles Taylor )、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等人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全球化与现代性对个体或群体认同的意义,并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致使人们身份日益模糊化。

¾与此同93¹º»¼½¾参见王亚鹏:5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6,5心理科学进展62002年第1期。

参见J.Phinney,/Stage of E 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 in ority Group Adoles cen ts,0J 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89,9(1~2)。

参见万明钢、王舟:5族群认同、族群认同的发展及测定与研究方法6,5世界民族62007年第3期。

参见H elms,J.E.,/An u pdate of H elm .s w hite an d people of color racial identity models,0Ponterotto JG,Casas,J.M.,Suzuk i LA,Alexan der,C.M.eds.,Handbook of multicul tural counseling,Thousand oaks.CA:Sage,1996,pp.181)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