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教科书研究的新动向——《帕尔格雷夫教科书研究手册》述评

教科书研究的新动向——《帕尔格雷夫教科书研究手册》述评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书刊评介General SerialNo.992019No.2教科书研究的新动向———《帕尔格雷夫教科书研究手册》述评刘靖1王琳2(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61)摘要:教科书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教科书研究已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对教科书进行研究,有助于规范、完善教科书的编写、出版、使用。

基于对《帕尔格雷夫教科书研究手册》一书的概述和评析,探讨对教材研发的启示,并以大学英语教科书为例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教科书;述评;大学英语1刘靖(197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多模态语篇分析,翻译2王琳(1994-),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1.引言《帕尔格雷夫教科书研究手册》(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Textbook Studies )是由Eckhardt Fuchs 和Annekatrin Bock 主编,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有关教科书研究的一本手册。

该书概述了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专家学者围绕教科书的理论、方法和主题等方面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为教科书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书是乔治·埃克特研究所(George Eckert Institute)对国际教科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教科书研究的历史、影响教科书的生产过程的因素和背景,探讨了基于文化、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教科书研究者、学生和教育实践者提供了跨学科参考。

本文对《帕尔格雷夫教科书研究手册》一书做简要评析,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和借鉴。

2.内容简介这本手册分为五个部分:教科书研究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第一部分),各种背景下的教科书(第二部分),教科书及其内容(第三部分),教科书的使用、效果和实践(第四部分)以及教科书研究的新方向(第五部分)。

讨论与述评:西方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研究概要

讨论与述评:西方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研究概要
梳理 和 讨论 。

本 主 张 概 括 为 如 下 六 个 方 面 : 一 , 界 由 不 同 的 民 其 世

民族 主 义 的 含 义 及 起 源
族 所 组 成 ,每 个 民族 都 有 它 自己 的 特 征 、历 史 和 认 同 ; 二 , 族 是 政 治 权 力 的 惟 一 源 泉 ; 三 , 民族 其 民 其 对
二 、 族 主 义 的 主 张 民
关 于 民族 主 义 的 基 本 主 张 ,西 方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观 点 有 两 大 类 。一 方 面 , 将 民族 主 义 的核 心 理 念 概 是
已经成 为学 界 的共识 。 这 一背 景下 , 很 多学 者将 括 为 “ 个 国家 、 个 民族 ” “ 代 主义 ” 族 理 论 在 有 一 一 的 现 民
民族 主 义 作 为一 种 产 生 于 1 1 5、6世 纪 的 西 欧 ,
并 在 1 、0世 纪 影 响 整 个 世 界 的 意 识 形 态 和 社 会 运 的 忠 诚 超 出 所 有 其 他 的 忠 诚 ; 四 , 赢 得 自 由 , 92 其 为 每
动 ,在 经 历 了 几 个 世 纪 的 自 身 历 史 发 展 和 对 世 界 历 个 个 人 必 须 从 属 于 某 个 民 族 ; 五 , 个 民 族 都 需 要 其 每 史 的 巨 大 作 用 后 ,至 今 依 然 对 人 类 历 史 进 程 产 生 着 完 全 的 自决 和 自治 ; 六 , 球 的 和 平 和 正 义 需 要 一 其 全 极 其重 要 的影响 。 民 族 主 义 形 态 众 多 ,但 通 过 梳 理 和 归 纳 还 是 可 以找 到 其 中 的 共 性 。在 这 方 面 , 东 尼 ・ 密 斯 进 行 安 史 个 各 民 族 自治 的 世 界 。… ’ (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中国回族心理研究述评

中国回族心理研究述评
【 收稿 日期 】2 1— 2 1 02 0— 4
力 。回族心理 的这种传 统性 和和现代性相 结合的双重
特 性 就 直 接 增 强 了民 族 的 适应 能力 和发 展 能 力 。
须 要 以 民 族语 言 和 民族 文 化 ( 括 各 种 民族 文艺 习 俗 、 包 信 仰 、 理 道 德 以及 日常生 活 的 几 乎 所 有 侧 面 1 为 自 伦 作
己客 观 的 表 现 形式 和 载体 。 ”
我 们 全 社 会 提 倡 和 谐 的今 天 ,作 为 一 个 多 民 族 的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少 数 民族 的 民族 心 理 的 研 究 将 受 到 普 遍 关
第2 9卷 第 3期
VO .9 NO 3 12 .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0URNAL OF ABA EACHERS COI GE T 正
21 0 2年 9 月
S p2 1 e .0 2
中国回族 心理研究述评
邵 二 辉
( 庆 师 范大学 治学 院 ,重庆 4 1 3 重 0 3 1)
注。 回族是一个散居全 国各地 的民族, 生存在浩瀚 的汉
文 明的 世 俗 世 界 中 ,虽 散 居 于 中 华 大 地 的 每 一 个 角 落 却 没 有 被 其 它 民 族 所 同化 , 因 为 “ 族 穆 斯 林 同 时 也 是 回
在 有 意 识 地 、顽 强 地 保 留着 自 己 民 族 文 化 的 核 心 内


回族 群体 心理
拓、 进取的民族性格特征 ;. 2 夹缝 中求生存 , 断适应 环 不
境 的 能 力 特 征 ;. 格 约 束 , 身 律 己 的行 为 特 征 ;. 3 严 持 4回

回族文化研究综述

回族文化研究综述

当前,关于回族的研究,尽管已有关于回族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但在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民族融合等深层次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缺乏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系统性、连续性探讨。

研究回族的专著源远流长,自1867年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Vasil ev V.P.1818—1900)在圣彼得堡发表译作《论中国穆斯林的运动》(O dvnshenii magometanstva V Kitae)以来,国外对于回族及其伊斯兰教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目前为止,已发表专著数十部,论文及译著几千种,可以说是蔚为壮观的。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炮舰打开后,大批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腹地,亲眼目睹了中国穆斯林的现状,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著作、游记,如法国路易·卡乃(Louis Carne)的《印度支那及中华帝国之行》、英国约翰·安德森(Anderson John)的《滇西历险记》、法国罗舍(Emile Rocher)的《云南回民革命见闻记》、英国丘奇·珀西(Church Percy)的《回疆游记》、英国布鲁姆霍尔·马歇尔(Broomhall Marshall)的《伊斯兰教在中国: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等等,都是值得参考的。

与此同时,中国回族和穆斯林问题在国外学者中也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出版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如德国哈特曼·马丁(Hartmann Martin)的《中国伊斯兰教史》、美国劳费尔(Berthold Laufer)的《中国伊朗编》、法国伯希和(P·Pelliot)的《郑和下西洋考》、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田坂兴道《回教传入中国及其弘通》等。

国外著作主要聚焦在宗教领域,对其他文化研究较少。

同时,我国对于国外在研究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上所取得的成果一直缺乏介绍和述评。

回到国内视角,一方面,我国学术界对于回族文化的研究专著较为分散,种类较多,如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回族典藏全书》(2008)是迄今为止最原始、最权威、最完整的大型回族典籍,是我国首部少数民族大型文献集成,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回族民俗学》围绕回族民俗的来源、回族民俗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回族民欲的特点下笔落墨;阳光出版社的《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是一部以回族人的视角,全面展示回族的口头和书面文学成果乃至文化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型著作。

国家自豪感研究述评

国家自豪感研究述评

国家自豪感研究述评作者:朱雅丽郝梦阳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国家自豪感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国家自豪感的概念及性质,简要介绍了国家自豪感的测量工具,并对国家自豪感的具体研究如国家自豪感的影响因素,国家自豪感水平对国民态度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国家自豪感概念测量相关研究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80A Review of National PrideZHU Yali, HAO Mengyang(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national pride,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national prid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asuring tool of national pride and national pride, for the specific study of factors such as the impact of national pride and national pride of national attitudes affect the level of review.Key words national pride; concept; measure; related research随着社会认同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个体在群体中表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例如群体认同、集体情绪、集体自尊等。

国家认同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公民身份的自觉意识和感情依附(张莹瑞,佐斌,2012)。

家族与民族之间黔中通道上金竹金氏族属认同及其变迁探析——以《金氏家谱》为中心

家族与民族之间黔中通道上金竹金氏族属认同及其变迁探析——以《金氏家谱》为中心

家族与民族之问:黔中通道上金竹金地方文化研究氏族属认同及其变迁探析2——以《金氏家谱》为中心叶成勇(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O●,年第6期一总第6期一【摘要1以贵州广顺《金氏家谱》为中心,结合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可以深入剖析金竹金氏“夜耶竹王”认同及其变迁的实质。

金竹金氏是黔中苗族中最罗的一支。

很可能是战国晚期楚庄踌入夜郎时从楚地带来的苗族部众的后裔。

因与夜郎国境内的且兰君长“竹王”及浞郎濮人长期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土著上层势力。

在上千年的中央王朝治理下.为了保证其社会政治权利。

金竹金氏土司采取了灵活多变的认同策略和价值取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一民族”之长时段互动关系.从而构成金氏家族文化中充满深刻历史韵味的特质。

【关键词】金竹金氏;《金氏家谱》;族属认同;夜郎竹王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13)06—0001一13本文所说的黔中,指贵州中部,包括今贵阳一安顺及其毗邻地区,是贵州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通道。

笔者在文献资料搜集和田野调查中发现,黔中土著金氏的族属认同及其变迁跟其他土著有很大的区别,如布依族姓氏往往追述始祖为江西、湖广或广西起源,而苗族大部分则叙述各自的迁徙史时都强调外来性;与此不同,金氏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金竹土司金氏①、布依族金氏、苗族金氏和苗族得氏,但都鲜明地提出为汉代夜郎竹王的后裔,强调真正的本土性,又参与了部分苗族和布依族的族体及文化的建构。

这其中有着极其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

所谓族属认同,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家族成员为了生存发展,对与其历史文化有某种渊源关系的群体持亲近认同态度,对其社会地位、身份持灵活的认同取向。

族属认同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在诸多族群之间充满着选择与被选择的双重互动,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

它反映社会政治环境对家族认同的影响,是族群共同心理认同的重要部分。

金氏族属认同是其作为土著上层家族在各个王朝时期为了生存发展所采取的灵活多变的认同策略和价值取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一民族”之长时段互动关系。

004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专家推荐版)申请书-老踏

004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专家推荐版)申请书-老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请书(同行专家推荐)成果名称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学科分类民族问题研究申请人申请人所在单位填表日期 2013年8月2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年2月修订申请者的承诺: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保证没有如下任何情形之一种:1.申报成果完成不足80%;2.申报成果为博士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通过后不满2年或未作较大修改;3.申报成果存在知识产权争议;4.申报成果为出版著作的修订本或与已出版著作重复10%以上;5.申报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含子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成果;6.申请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尚未结项;7.不同意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统一安排出版;8.本成果距上次申请未立项不足一年。

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全国社科规划办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人(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一、本表用计算机如实填写,所用代码请查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

二、封面上方编号框不填;封面上的“学科分类”填写代码表中的一级学科名称,如“世界历史”。

三、申请书报送一式2份,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活页夹在申请书内。

填写注意事项一、数据表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认真如实填写。

填表所用代码以当年发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为准。

二、表中粗框内一律填写代码,细框内填写中文或数字。

若粗框后有细框,则表示该栏需要同时填写代码和名称,即须在粗框内填代码,在其后的细框内填相应的中文名称。

三、有选择项的直接将所选项的代码填入前方粗框内。

四、本申请书前四项栏目内容由申请者填写。

栏目无内容的,请填写“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袁娥 2012-10-10 16:45:07 来源:《民族研究》(京) 2011年5期

内容摘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社会秩序 作者简介: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① 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② 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数民族认为他们的利益无法在现存国家中得到安排,他们就会考虑分离。③

一、采借初探:多维视野下对民族认同研究的聚焦 “认同”作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由英语名词“identity”及其蕴含动态含义的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而来,因此,同时具备“认同感”与“认同行为”之义。“认同”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并把其表述为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④“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⑤ 后来,埃里克森(E. H. Erikson)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认同”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因此把“认同”放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考察,指出“认同”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在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中,认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群体的、社会的。认同就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⑥ 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概念开始走出单一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进入到广泛的人文和社科领域,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大流行词汇,并聚焦于民族(族群)、国家这类社会群体,国内外学者对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民族认同的概念开始,学界就展开了丰富的讨论,由此衍生出对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层次、要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的系统研究。

卡拉(J. Carla)和雷格奈德(J. Reginald)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族群与族群认同的研究论文很多。国内学者在借用“族群”概念的同时,也试图对其重新定义和解释,以适应中国的国情。王希恩把民族认同界定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⑧ 庄锡昌进一步划分了民族认同的类型,认为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一国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族群认同。⑨ 郑晓云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即对“我”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看法。⑩ 王亚鹏在卡拉所提民族认同定义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认为群体态度是民族认同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而群体认同的态度表现在民族认同上有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之分。前者是指成员以身为本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充满了优越感,行为上努力维护本民族的利益。积极的民族认同不仅使民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这种认同模式在强势民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成员以一种悲观甚至是自卑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以自己隶属本民族的一员感到耻辱,因而产生了一种认同的污名感(stigma)。这种消极的民族认同运作的结果表现在行为上就是部分民族成员不愿意暴露其民族身份。(11) 国外对族群认同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后,学者们多把目光集中在认同模式的划分及族群关系上。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是针对美国有色人种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获得积极的民族认同,从而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而进行的。最初,研究者往往只对少数族群,且多以美国黑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移民、难民、留学生和其他弱势群体的认同研究情有独钟,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对少数民族族群的自我认同及跨文化族群认同研究。伴随着对弱势族群认同研究的热潮,西方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族群认同研究的模式来解释特定族群的认同发展状态。菲尼(J. Phinnery)发展了埃里克森的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个体的族群认同主要经历了弥散性阶段、排斥性阶段、延迟阶段和整合阶段。(12) 70年代格罗斯(Feliks Gross)提出了一个黑人族群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即前遭遇阶段、遭遇阶段、浸入和浮现阶段、内化阶段、承诺与信仰阶段。(13) 这一模型勾画出了黑人青少年认同发展的方向——最初表现出对白人的过分认同,贬低自己的文化,而这种认同是极不健康的,直至发展到认同于自己的黑人群体,走向健康的认同。1996年赫尔姆斯(J. E. Helms)提出了白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后,又于同年提出了更具有包容性的适合于所有有色人种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14) 这一认同发展模式的发展过程由以下发展的因素组成,分别是一致性(Conformity)、不协调(Dissonance)、浸入-浮现(Immersion-Emers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及整合意识(Integrative Awareness)。赫尔姆斯认为,认同是一个包含着复杂的认知、情感因素的图式,从图式可以测定出认同的不同维度和发展水平。

除了对认同模式的划分进行研究外,国外部分学者倾向于从族群边界及边界维持的角度来解释族群现象。挪威人类学家巴斯(Fredrik Barth)首次提出从族群结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族群边界来解释族群现象。他认为,族群主要是由其成员自我认定和建构的范畴,族群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之中,其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是其社会边界,而社会边界通常都是情境性和建构性的。(15) 此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泰勒(Charles Taylor)、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等人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全球化与现代性对个体或群体认同的意义,并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致使人们身份日益模糊化。(16) 与此同时,国内关于族群认同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相关专著。(17) 张剑峰指出,族群认同是族群及其文化存在的基础,经由心性结构和社会现实,即心理认同和文化实践认同决定的行为边界才是理解当前中国少数族群认同的有效途径。(18) 纳日碧力戈认为族群各有自己独特的行为结构和认知结构。(19) 周大鸣对族群、族群理论与族群关系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指出“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些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20) 栗志刚则进一步强调文化在民族认同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石。(21)

关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研究者未取得一致的观点,但都认为青少年时期不仅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阶段,也是民族认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个体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国内一些学者对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族认同现状进行了探索性量化研究,如万明钢、张庆林等。(22) 一些学者通过对藏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汉族朋友的数量、父母民族身份、学习汉语的时间与其民族认同息息相关。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民族认同对文化适应、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3) 高永久认为,积淀深厚的民族心理认同意识往往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能够对民族社会稳定、协调和有序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表现出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对本民族及祖国的强烈情感,二是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公正的强烈需求,三是对本民族自身利益的关切。(24) 关于民族认同,存在着原生论和工具论两种相对立的理论。原生论强调认同中那种相对稳定、依靠传承而延续的维持认同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会随着社会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原生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先赋、原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个体出生后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的,即族群文化儒化的结果。(25) 工具论则强调认同的场景性、不稳定性和成员的理性选择,在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利益是个人和群体选择认同的指南针。事实上,认同意识的强弱,既源自原生性的因素,也受到现实条件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是原生性因素与工具性因素的相互博弈。在不同时期,人们认同意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因此“原生论”和“工具论”的二元预设,使得任一理论都无力单独对族群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正如王明珂先生指出:“将族群视作由家庭、家族发展而来的亲属体系的延伸,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族群能凝聚人群的基本力量所在,这也是族群的‘根基性’由来。在另一方面,以血缘或假血缘关系凝聚的基本人群,其维持、延续与发展都需借着集体记忆与结构性失忆,来重组过去以适应变迁,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族群的现实性或工具性。族群认同便在这两种力量间形成与变迁。”(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