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案教材第五单元《最后一片叶子》《最后一片叶子》教学案教材分析:《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02年,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
这篇小说通过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态人情,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对小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构成了小说独特的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1、初读文章,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理清全文情节结构。
2、细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味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
4、赏读精彩语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味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
难点:1、体味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而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的人,更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永远记住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著名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共同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情感。
而诠释这篇闻名中外的作品的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
(此处提示学生回答)哪位同学可以试着介绍一下欧•亨利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作小结。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巨匠,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干过多种营生,后在银行工作时由于账务上的事于1897年入狱,1901年出狱后在纽约靠写作为生,经常混迹于码头、贫民窟、血汗工场、小酒店和下等剧场。
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痛苦,语言幽默,结构巧妙,结局总出人预料。
代表作品还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最后一片叶子》。
(板书题目)二、揭示目标同学们,首先我们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项链》

《项链》 《项链》 [学习导航]: 一、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二、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和环境。莫泊桑的小说以结构精巧见长,结构技巧包括线索、悬念、起伏、抑扬、伏笔、铺垫、顺序、首尾技巧等,品读《项链》时,要着重欣赏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巧妙的结尾和伏笔技巧。 三、《项链》的主题素有争议,我们可以通过品读文本、了解作者、探寻时代背景、比较阅读等途径来理解。在自学过程中,要坚持独立思考,在课堂上,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取舍、学会反思。 自学思考: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A佳肴()B赝品()C裙褶()D寒伧() 2、下面是几个很容易写错的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A、油nì()B、租lìn()C、těng()写 3、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的分别是国的,国的,国的。 4、莫泊桑(1850—1893):后半叶法国杰出的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短篇小说代表作、,。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它能体现材料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很显然,本文的情节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字字珠玑:在下列短语的划横线处填一个动词(限用一个字)。 项链——项链——项链——项链 2.小说情节非常曲折,但小说仅有曲折是不够的,或者说仅有出人意料是不够的。一篇优秀小说的情节除了让人觉得“意料之外”,更要能够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要安排好伏笔。我们来研究一下,小说情节的安排哪些地方在“情理之中”。“项链假的”合乎情理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3分) 1) 2) 3) 其实,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也是有伏笔的,我们不妨做一回福尔摩斯,判断一下 玛蒂尔德可能是什么时候丢的项链,当然,要从字里行间去“侦破”。(3分) 三、阅读理解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第一段方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慢慢悠悠B犹豫不决 C挑三拣四D心中无数 2、这部分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路瓦栽夫人在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合理的一项是()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贪婪、挑剔——意外——焦急——狂热 C慎重而犹豫——高兴——迟疑焦急——狂喜而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3、选出对“我只借这一件”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路瓦栽夫人怕对方不同意,自己失去好机会。 B突出“只”和“一”,强调自己借得少,表现路瓦栽夫人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C强调“只”和“一”,表明自己决不多拿,表现路瓦栽夫人坚决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 D突出“只”和“一”,说给对方听,表现路瓦栽夫人急不可待又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的心情。 交流探究 一、玛蒂我眼中的玛蒂尔德。 我的理解: 特别提醒: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立刻纪录下同学发言的亮点。 1、 2、 3、 二、为什么玛蒂尔德没有发现项链是假的? 我的解释: 别忘了纪录下同学发言要点。 1、 2、 3、 三、学了本课后,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我的启示: 别忘了纪录下同学发言要点。 1、 2、 3、 [作业与提示] 怎样理解玛蒂尔德十年间的变化,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人物的评 价,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一夜风光, 下联:十年艰辛。 附录一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病,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仅43岁。 莫泊桑于1850年8月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辈都是贵族,但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没落了,父亲做了交易所的经纪人。他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议论,见解独到。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经常闹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亲住在海边的一个别墅里。幼年时的莫泊桑喜欢在苹果园里游玩,在草原观看打猎,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干活,这些经历使莫泊桑从小就熟悉了农村生活。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培养他写诗,到儿子成为著名作家时,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学顾问、批评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亲是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另一位为莫泊桑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的是他13岁在卢昂中学学习时的文学教师路易布耶。路易布耶,他是一个著名的巴那派诗人,他经常指导莫泊桑进行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到巴黎入大学学习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里十分难过,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1871年,战争结束后,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写作。那时,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因此,在70年代里,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发表了,它使莫泊桑一鸣惊人,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从此,他一跃登上了法国文坛。莫泊桑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从这时到1890年的10年间创作的。此间,他写成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还写了3部游记、1部诗集及其它杂文。莫泊桑光辉的文学艺术成就,对世界文学宝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写作艺术技巧的成就,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后来的欧洲及中国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附录二 对于莫泊桑的《项链》及其女主人公,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郭定国主编《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通过《项链》女主人公这个典型人物的可悲遭遇,表达了他对追求虚荣浮华的资产阶级卑俗风尚的辛辣讽嘲和断然否定”(张英伦语);“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林亚光语)……可见,各家之言大同小异,其共同之处在于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这在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给予接受。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妥帖和全面:如果玛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女人,那她丢失项链后十年间的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还清巨债而表现出的英勇不屈、坚忍不拔又如何解释呢?事出无奈?这绝不是惟一的理由。从初读《项链》至现在,历隔多年,此种疑虑和不平非但没能解除,反而变本加厉。重读作品并深思熟虑之,终至释然: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即使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精心妆扮是虚荣,为生活的简陋寒伧而痛苦是虚荣,那这种虚荣也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追根溯源,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人物反抗意识的出场,是作者基于自身的长期体验,对当时法国中下层人民精神面貌的优越性敏锐捕捉后的真实再现。由此可见莫泊桑对下层人民既讽刺、不满,又悲悯、同情的胸襟和立场。 一、丢失项链前消极、庸俗的抗争 “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的玛蒂尔德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精致高雅的陈设,优雅迷人的清谈,而小科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她的愿望只能是痴心妄想时,她“非常痛苦”。在她看来,这一切对那些阔太太们来说是理所当然而她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原因是她没能嫁给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而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无法结识她、娶她就因为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得到的遗产”这些命定的、她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外在条件。因为家庭出身和门第低微就注定一生简陋、寒酸吗?就注定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吗?此类怀疑和不平在她心中潜滋暗长着,她认为是“造化安排错了”。“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女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好一个“气愤填胸”!不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而是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不肯向造化低头服输、心中窜燃起奋争和反抗的丛丛火焰!这种内心的对峙和拒斥,只有在她白日梦般的幻想中,才会暂退一时,给她瞬间的放松和解脱。幻影消
短篇小说(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短篇小说(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 分析和理解短篇小说的结构和要素;
- 掌握阅读短篇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 能够撰写简短的短篇小说。
二、教学准备
- PowerPoint演示文稿;
- 故事或短篇小说的复印件;
- 纸和笔。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 引出短篇小说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短篇小说结构(10分钟)
- 分享一篇简短的短篇小说,并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包括引子、起承转合和结尾部分。
3. 研究阅读技巧(15分钟)
- 教授不同的阅读技巧,如快速扫读、重点标记和理解上下文等。
4. 阅读短篇小说(15分钟)
- 学生自主阅读一篇短篇小说,并在纸上做相关的标记和笔记。
5. 分组讨论(10分钟)
-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所读的短篇小说进行讨论,分享
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6. 撰写短篇小说(20分钟)
-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所学技巧,撰写一篇简短的短篇
小说。
7. 分享和评价(15分钟)
- 学生彼此间分享自己所写的短篇小说,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短篇小说的结构和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阅读和写作短篇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继续探索和创作更多精彩的短篇小说作品。
> 注意:本文档为短篇小说教案的整理精校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教学需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

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法令制度、生活环境(生
活圈子)。如何辨证看待“套子”?
人是社会人,都要与别人产生各种各样
的关系。社会为了维持一种秩序,会制定各
正
种各样的套子,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 人一产生,好像都要落入套子,生活在各种 套子之中。社会没有套子不行,人不受套子 的束缚也不行。如果天下人都各行其是、为
一个普通的教师,竟然让整座城市里的人变 得什么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 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
念书写字,为什么这个人身 上,有着那样大的魔力?让 我们一起走近他。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契诃夫
•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评现实 主义作家,乐趣隽永、文笔锋 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 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 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暴露和批评了 别里科夫腐朽丑陋的灵魂。
拓展延伸
别里科夫与科瓦连科的交锋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科瓦连科是一个敢做敢当、 具有新思想的、充满生命
别 活力的新生力量的代表。 科 里 他们之间的交锋,实质上 瓦 科 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锋, 连 夫 是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冲 科
思考:尾声部分,别里科夫这么一个人,他的死 却使人觉得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为什么呢?
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抹杀自由和进步,他 的存在让许多人生活在压抑和窒息的环境中,他 的死使大家有了一种解脱感。
思考: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 ?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 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 样子。
怕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 恐惧生活中的新事物,恐惧社会变革,
高中语文课件-《欧亨利》

俄国的契诃夫(1860-1904),
• 代表作:《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套中人》
• 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
美国的欧·亨利(1862-1910)
• 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 家 • 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创始人)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 义著名作家。
•大事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顺利吗?
• 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 • “未完,请看背面。” • 背面是这样写的: • “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 • 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
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
• 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 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 • 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 父亲当即泪奔!
节选段落:
• 一元八角七。全都在这儿了,其中六角是一分一分 的铜板。这些分分钱是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 老板那儿软硬兼施地一分两分地扣下来,直弄得自 己羞愧难当,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 眼。德拉反复数了三次,还是一元八角七,而第二 天就是圣诞节了。
• 除了扑倒在那破旧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显然别无 他途。
我的小说结尾很不一般......
今天坐公交,看到一个男孩和一个女 孩坐一块,女孩靠着窗睡着了,男孩 看着女孩,轻轻的在女孩的脸上亲了 一口,女孩醒了。这该是个多么美好 的画面......
如果他们两认识的话。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讽刺) 小说家——你知道是谁吗?
法国的莫泊桑(1850-1893):
• 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 • :《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 勒》 • 他写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被选入 2001年、2009年和2010年七年级下册 的语文书。
短篇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

短篇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短篇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短篇小说的阅读兴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1.2 教学内容短篇小说的定义与特点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短篇小说中的角色塑造与情节安排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短篇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短篇小说中的角色塑造与情节安排2.2 教学难点短篇小说中的深层主题与象征手法短篇小说中的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短篇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短篇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短篇小说的内涵与外延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短篇小说,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掌握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短篇小说选集:提供经典的短篇小说文本,供学生阅读与分析在线讨论平台:搭建线上讨论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进度4.1 教学安排第1-2周:讲解短篇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短篇小说的内涵与外延第3-4周:分析经典短篇小说,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掌握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第5-6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第7-8周:进行短篇小说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意思维4.2 教学进度第1周:短篇小说的定义与特点第2周: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第3周:经典短篇小说案例分析(1)第4周:经典短篇小说案例分析(2)第5周:小组讨论与交流第6周:短篇小说写作练习(1)第7周:短篇小说写作练习(2)第8周:总结与反馈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与互动情况,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短篇小说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意思维,考察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与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反思: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与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第六章:经典短篇小说案例分析(1)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掌握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分析经典短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与角色塑造,深入理解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6.2 教学内容选择一部经典短篇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短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与角色塑造,探讨其艺术价值与主题内涵6.3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引导学生理解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短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与角色塑造,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掌握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第七章:经典短篇小说案例分析(2)7.1 教学目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的理解通过更多经典短篇小说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分析能力与审美情趣7.2 教学内容选择多部经典短篇小说进行案例分析分析短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与角色塑造,探讨其艺术价值与主题内涵7.3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引导学生理解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短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与角色塑造,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掌握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分析技巧第八章:小组讨论与交流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8.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就自己阅读的短篇小说进行分析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思考8.3 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交流法: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第九章:短篇小说写作练习9.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意思维培养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兴趣与热爱9.2 教学内容布置短篇小说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短篇小说的写作练习9.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短篇小说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意思维反馈法: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第十章:总结与反馈10.1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10.2 教学内容对短篇小说教学进行总结,梳理关键知识点与技能点学生反馈学习收获与建议,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与不足10.3 教学方法与手段总结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反馈法: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进度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安排涵盖了短篇小说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进度等关键要素。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9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9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和学生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
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
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
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
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
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
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
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朴实,易懂。
课前了解到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小说所反映地问题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
学生也是初次学习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教材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巧妙的情节安排,还是深刻的主题揭示,都是值得学习、鉴赏和探讨的。
然而课只有四十分钟,注定要有所舍弃,注定要有所侧重。
我想,学生初次学习小说,是应该让其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另外,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小小说的意外结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研究3、课前预习能提高口算能力预习是课前自学,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过程。
只有阅读没有思考,孩子们会形成浏览教材,口动、眼动、脑不动的现象。
因此在预习口算部分,教师要结合 教材有特点,对学生提出一般性预习要求,课前熟悉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从中的出不理解的算理,在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疑,如果孩子们真能从预习中找出相应的问题,那就说明学生对教材理解了看透了。
在数学上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孩子们在课前预习了,会说出不同算法。
只有自己领会学到的方法才是最有效、最难忘的好方法,那么孩子们的口算才会有效提高。
素质教育是当代的教育先锋,数学应从基础口算中实施,提高孩子们各种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小说的意外结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李 娅 汤 亮 汤玉春(重庆市巴南区南湖小学,重庆 巴南 401347)【选文来源】《小学生群文读本》六年级(上)【执教年级】六年级【阅读篇目】“1”:《在柏林》“X”:《窗》《雪夜》【议题分析】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
它往往从一个侧面、一个瞬间之中,捕捉生活,表现主题,显著特点是:小、新、巧、奇。
细读它的结局,能发现作者情节设置的巧妙。
通过结局去找线索,根据线索推理结局,体会其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文体特点。
【文本解读】《在柏林》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老后备兵役的一段话控诉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重大灾难。
《窗》这篇小小说以“窗”为线索,展开情节。
结局的构思是最精彩的部分,体会到靠窗病人的善意,对他油然生出敬佩之情,更鄙视不靠窗病人的丑恶灵魂,从而体会到人性的美丑,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雪夜》篇幅虽短,情节曲折离奇,一波三折。
最意外的还是小说的结局,落差感极强,一系列“儿子还活着”的假象之后,最后才由警长说明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给人一种突转的奇特感受,富有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1.梳理文本线索与结局,感知小小说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觉得,文学与生活之间是怎样
的关系呢?
(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如果说,文学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那么《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一定是
最美味的一道心灵鸡汤。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集中学习著名短篇小说其
中的两篇,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能认识短篇小说,并且爱上这一
道美味的心灵鸡汤。
二、 出示课件:短篇小说概念。
英文:novelette,小说的一种。其特点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
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
全豹”。
过渡语:这不禁令我们联想到这学期我们接触过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那就是法
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小说三要
素,是哪三要素呢?
三、 出示课件: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过渡语:这堂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课堂的主人,发散自己的思维,开动脑筋
来投入学习,并能做到踊跃发言、畅所欲言。而我,则是你们课堂的引导者。
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位短篇小说作家。
四、 课件出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过渡语: 接下来的课堂我们会先学习其中两位作家的两篇短篇小说:
出示小说篇目:《麦琪的礼物》、《我的叔叔于勒》。学习之前,我们先
来看看短篇小说阅读课的四个环节要求:
五、 出示课件:阅读四环节及阅读要求的前三个。
1、读一读
要求:①注意小说人物;②动笔圈画
猜一猜
要求:①大胆猜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②进行小组讨论
议一议
要求:①概括全文;②小说表达的主题;③短篇小说的主要特征。
(该环节,利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小说阅读三环节及三要素的提醒,来
自读文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先设悬疑,引导学生猜想短篇小说令人出乎意
料的结局及其他体裁特点。)
• 2、同学们,通过刚才对两篇短篇小说的阅读,你悟出了短篇小说的哪些
特点?
• 篇幅短小
• 情节简单
• 人物集中
• 意想不到的结局
• 揭露批判了某种社会现象
• 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
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来动笔,续写一篇短篇小说,注意结合短篇小说的特
点来续写。
六、 写一写:续写俄国契诃夫的《牡蛎》,学生动笔。
(提示:可怜的“我”被有钱的食客带入餐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我”的结局又会怎么样?)
七、 交流汇报续写结果,小结课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小说三要素: 阅读方法:
人物 读一读
故事 议一议
情节 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