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合集下载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巴布猎狮身亡。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和她的丈夫巴布去 非洲打猎。不久,她收到弟弟的电报。
运其尸回家。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
狮收到,弟误, 请运回巴布尸。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 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了电报。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
无误,巴 布在狮腹中。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
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
----令人叫绝的智慧背囊
观音镇小
罗贵芳
情理之中
智慧
意料之外
三封电报
(美)佚名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和她的丈夫巴布去 非洲打猎。不久,她收到弟弟的电报:“巴布 猎狮身亡。”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运其尸回 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 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了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运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 在狮腹中。
阅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文章,说说 主要内容。
合作提示:
(1)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2)抓住要点,完成阅读卡。
文 章
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 成功原因
智慧实践:
智慧实践: 选择一款裙子推销给我们学校 的袁亮校长。
文 章
情理 之中


意料 之外
《把子 卖不出一把梳子 推销给和 尚》
接受香 客捐赠
回报香客
劝说主持 卖掉几千把,还 有订货。
----令人叫绝的推销智慧
和 尚
把 梳 子 卖 给
阅读要求:
1.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情节是在“情理之中”?哪些 情节是在“意料之外”?
交流提示:
文 章
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 成功原因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_600字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_600字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_600字生命总在重复恰似相同的四季。

春的柔和,夏的炙热,秋的冷瑟,冬的冻结,不同的季节演绎着不同的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切都在意料之外。

3月伴着柔和的风,大地迎来了春季。

春的到来解脱了冰封的爱。

在这个春季父亲用他和蔼的笑容抚慰着我,鼓励着我,用他最无私的爱关怀着我。

从来没有想到过父亲会在夜晚接我放学,但在这个春天这样的事发生了,这的确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在这个柔和的春季我和父亲共同演绎了唯美柔和的爱。

6月伴着火暴的日光,将夏拥来。

花儿开的旺盛,树儿茁壮挺拔,河水湍流不惜。

在着炙热的夏季,似乎应该发生一些事了!从未想到过父亲会带我和弟弟一起去旅游,可是在这个夏季,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

按说着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却有些意料之外。

不管怎样,在这个炙热的夏季,我和父亲共同演绎了比这个夏季更加炙热的爱。

9月伴着稀落的红叶,麦田迎来了秋季。

花儿谢了,草儿枯了,叶儿落了,冷瑟的秋风吹起来了。

从来没有想到过父亲会离我远去,可是在这个秋天这样事别无须假的发生了,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却意料之外的发生了,让我无法面对,失亲的痛让我无奈的将爱冷瑟奏起。

12月伴着洁白的雪花,冬季来了。

大地,房子,花草树木,都换上了白色素装,似乎在悼念,悼念已逝的季节。

没有父亲的陪伴,我只有独自走过寒冷,我告诉自己要坚强,可是,当凛冽的寒风无情的向我袭来之时,那本就疼痛的心愈加疼痛。

要我独自面对苦难,这是情理之中吗?让我承受巨痛,这是意料之外的吧?!在这冰冻的季节,我想将爱冰封储存。

人这一生有多少个3月,6月,9月,12月。

四季轮回里永不停息的只有爱。

所有爱的发生和结束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

我们做的只有珍惜所有的一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事迹材料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事迹材料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事迹材料摘要:以课本中两个习题的相似性为头,以学生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为着力点,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问题意识与创新的重要性,并理解利用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是问题产生的一种有效策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进一步论述了这种学习方式是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而对于面临高考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复习的高三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尤其显得更有意义.反思;生成;学习方式;能力在最近一次执教高二理科普通班数学时,由于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笔者平时除了精心备课之外,还非常注重从作业中获取反馈信息,以达到查漏补缺、强化基础的目的.那天,笔者在借助多媒体讲完《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后,学生们的作业中几乎没发现什么错误,他们掌握的都非常好.于是,笔者就认真地备好了下一节课,准备在课堂上再大展身手一番,不料在上课时却从“斜刺里杀出个程咬金”,搅乱了全盘计划.在那天的数学课上,笔者首先对学生们的作业情况予以了表扬,然后准备上新课.正在这时,一个学生在下面讲道:“张老师,我觉得作业中第1题与课本第96页的小练习中的第4题是一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吗?”作业中第1题,即课本(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第二册(上),2022年6月第一版,下同)第108页习题8.3中第1题:△ABC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课本第96页的小练习中的第4题:△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什么关系呢?”笔者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这个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担心的是课堂计划完成不了.“相关性.”不少学生在下面叫道.看样子笔者昨天在课堂小结时强调的“椭圆和双曲线的某些性质具有相关性”,有些学生已经学以致用了.如果笔者现在浅尝辄止,马上把学生们的思维拉到新课“轨道”上来,不少学生肯定是心有不甘.于是笔者来个就坡下驴.“能说得具体些吗?”笔者问.学生:“这两个轨迹,一个是双曲线,一个是椭圆,虽然两个定点的位置不同,但这不影响轨迹的形状,差别主要在斜率之积的符号上.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考虑它们一般性的情况.”“非常好,先考察它们的一般性.为了发现问题的方便,我们把两个定点都定在横轴上.下面请大家互相讨论交流一下,它们的一般性情况是怎样的.” 笔者及时给予了鼓励.几分钟后,笔者请几个学生讲了他们的讨论成果,并经大家讨论完善,得到如下两个一般性的情况.题1:△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a,0),(a,0),a>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a>b>0),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答案是:+=1摇(x≠0).题2:△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a,0),(a,0),a>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b>0),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答案是:-=1摇(x≠0).笔者引导学生们比较这两题的题设、结论及解法的异同,并启发大家能否合二为一?在大家讨论交流之后,一个学生给出如下一个问题:△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a,0),(a,0),a>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m,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它的轨迹方程是……”笔者话还没讲完,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1(x≠0)”.由前两题做铺垫,这道题的结果简直是水到渠成.摇“那么,它表示什么曲线呢?”笔者不失时机地问.摇“m>0时,表示双曲线;m<0时表示椭圆.” 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真的吗?”一听这句话,大家开始认真思考起来.学生1:“m>0时,表示去掉A,B顶点的双曲线;m<0时表示去掉A,B顶点的椭圆.”学生2:“不对,它也可表示圆.”学生3:“m<0且m≠-1时表示去掉A,B两个顶点的椭圆;m=-1时表示去掉A、B两个端点的圆.”“真是太棒了,”笔者总结道,“我们由课本上的两道习题得出其一般性的情况,并发现了它们的内在联系,而且还有了一个意外收获,知道了它什么时候可以表示圆,其实这种情况乃是课本第72页第8题的一种变式.学生们在以后解题当中,就应该像今天一样,多思多想多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解题能力……”这时笔者已看见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我发现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对于椭圆方程+=1(a>b>0),A(-a,0),B(a,0),C(x0,y0)为椭圆上不同于A,B的点,则有kCA·kCB=-,在双曲线中也有这样一个结论.” 这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太绝了.学生们都被这个学生穷追不舍的钻研精神所折服,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双曲线中的结论是怎样的?”笔者环视大家,然后叫了一个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在双曲线-=1中, A(-a,0),B(a,0),C(x0,y0)为双曲线上不同于A,B的点,则有kCA·kCB=.” 他犹豫了半天,最后才说出来.一语惊醒梦中人.通过学生们的探索,使笔者猛然想起了2022年春季上海市的一道高考题.笔者马上启发大家:“若A,B不是曲线的顶点,而是曲线上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任意两点,结论怎样?”然后笔者急步赶到办公室,从其文摘卡中找到该题.当笔者回到教室时,发现有些学生已经成功了.“结论怎样?”笔者问道.“结论不变.” 大家众口一词.“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试题.” 笔者边说边把这道试题投影到屏幕上.题(2022年春季上海市高考题)已知椭圆C1:+=1(a>b>0)具有性质:若M,N是椭圆C1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PN的斜率kPM,kPN都存在时,则kPM·kPN是与点P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C2:-=1写出类似的性质,并加以证明.通过前面的探索,大家对这道习题的回答已不成问题了.本节课纯属是一堂“意料之外”的一节课,事先毫无准备,但从整节课的气氛及效果来看,气氛是热烈的,学生们的参与度也比较高,效果也比较好.为什么会产生这堂课,笔者想这与其平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多用联系的观点审视问题,多注重解后反思”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有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通过这节“意外”之课,使笔者深有感悟.(1)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结构中如果没有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那么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是难以实现的,而反思解题实际上是一个解题学习的强化过程,一个增加解题的可供联想储备信息的过程.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即元认知的意识.通过反思使整个解决问题的活动得到升华,使学生新的知识经验得到巩固.本节课可以说是学生通过作业反思而引申出来的一节课,在学生不断的反思中,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另外,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交流,充分给学生以发现、探索、总结、发展的空间,以使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修正自己对新问题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教材首先是学生获得知识结论的载体.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积累的增多,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中的纵向联系和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密切,不失时机地构筑知识网络并在各个阶段逐步扩充和完善是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一课.教材中的许多例题和习题都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对这类数学问题,通过类比、延伸、迁移、拓展,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能有效地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发挥教材的扩张效应.美籍匈牙利数学家G·波利亚也指出:在解题时,应不断地变换你的问题,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到最后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本节课通过学生作业的“偶然”发现,以一及类,层层递进,不断变化,使学生在“火热的思考”当中,欣赏了数学“冰冷的美丽”,也发现了高考试题的“庐山真面目”.这对挖掘教材习题的潜在功能,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信心,无疑是有帮助的.摇(3)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也要求,在高中阶段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应如何开展?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本节课从课本中两个习题的相似性出发,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问题意识与创新的重要性,并理解利用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是问题产生的一种有效策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完全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而且这对于面临高考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复习的高三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尤其显得更有意义.。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生活常常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事情,這些事情往往讓我們感到措手不及,甚至有時會覺得無助。

然而,在這些意料之外的事情背後,卻常常隱藏著情理之中的道理,它們在生活中造就了我們的人生,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有一次,我們班級裡的學生組織了一次郊遊活動,一個叫阿明的同學當時負責帶著所有的午餐食材,可惜他並沒有像其他的同學那樣仔細地檢查一次午餐的食材就把它們裝進了包裡。

當我們到了郊遊地點後,發現阿明沒有帶上鹽巴和醬料,但是他卻裝了兩次的沙拉醬!這讓我們非常不解,因為明明帶這麼多醬油還有鹽巴,卻只帶沙拉醬,這是他到底想幹什麼呢!?這的確是一次意料之外的行為。

然而,當阿明向我們解釋時,我們才知道了其中的情理。

阿明說:“我想裝兩次沙拉醬是因为它們是我最喜歡的調料了,而我沒有想到大家可能不一樣,但我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法是讓大家多加一點想像力,把沙拉醬搭配到各自的食物上。

”他的話讓我們非常感動,因為在這種意料之外的情況下,他從失敗中體悟到一個重要的道理:多做事前的思考和準備,可以減少意外的發生,而對於已經發生的問題,則需要從心態上面去改變,讓人生變得更加成熟和豐富。

再舉一個例子,我曾經遇到一個朋友,他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對待,然而他卻並沒有採取報復或抱怨的方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多學習和成長。

這讓我開始思考,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遭遇不公正的對待時,我們往往會採取報復或抱怨的方式,但是這種做法只會讓我們更加煩惱和負面。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反其道而行之,多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多學習和成長,那麼我們就能夠迎接更多的成長和成功。

總結起來,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其實並不矛盾,往往在意料之外中蘊含了人生的成長和思考,而在情理之中中則包含了我們人生的奮斗和努力。

我們需要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有開放的心態,並且試著從每一個意料之外的事件中學習和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散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散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散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散文昨天下午在公交车上,听朋友马实惠讲,今年他的孩子参加高考,用的是全国卷,作文题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不由使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仔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容应对,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19年我的侄儿升初中,哥嫂自然会把侄儿分班的事交我办理。

说实在的我已经在校工作整整16年了,平时与领导和各位老师和平共处,自认为关系还不错。

分班之事可以说三个手指捏田螺,小事一桩。

当然孩子读书关键靠自己。

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对此事十分负责。

8月25日我先跟马校长打招呼,他说没问题。

第二天我又跟班主任王老师说:“万一我侄小强不是分在你班,你再跟校长提醒一下,你帮我操作一下。

”王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8月31日下班时,我再次找马校长强调此事,并把名字抄给他,他依然满口答应,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回家了。

晚上8:00嫂子打电话问我,我叫她尽管放心。

谁知刚放下电话机,意料之外的事真的发生了,王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小强不在我班,后来我跟校长说了,他讲不要调了,现在我也不知小强在哪个班。

”我一听,惊呆了,这下子我的脸往哪儿搁?马校长你也太不够情意了:五年前马校长入党材料是我写的;三年前苏州市对我校进行验收,校长的听课笔记也是我一边开会,一边给抄的;暑假对退休教师进行慰问是我代你东奔西跑的;开学前两天,又是你打电话叫我喊几个小伙子到校搬运教材的……再说调班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更何况又是你答应的,这事于情、于理、于法我想不通,我痛心……2019年9月,我在《苏州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亲情敌不过几张假币》,说的是张女士帮她的亲戚开了五百多元的香烟,晚上竟然发现其中有两张假的百元钱,这意料之外的事让张女士气愤不已,她赶紧向报社记者反映情况,记者的一名话:“亲情敌不过几张假币”让张女士恍然大悟,如此看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以后得小心才是。

预料之外 情理之中 作文

预料之外 情理之中 作文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作文《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哎呀!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就像我那次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样。

那天,阳光灿烂得好像要把整个操场都烤化了。

我本来只是去凑凑热闹,给参加比赛的同学加加油,根本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故事的主角。

比赛开始了,先是100 米短跑,我们班的“飞毛腿”小明像箭一样冲了出去,毫无悬念地拿了第一名,大家都兴奋得又蹦又跳。

接下来是400 米跑,这可一直是我们班的弱项,谁都没指望能拿奖。

“砰!”发令枪响了,运动员们像脱缰的野马冲了出去。

跑在最前面的是隔壁班的大牛,他腿长步子大,把其他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我们班的小李咬着牙拼命跑,可还是落在后面。

一圈下来,小李的脸涨得通红,气喘吁吁的,看着都让人心疼。

就在大家都觉得没啥希望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大牛突然脚下一滑,摔了个大跟头。

这一下,全场都惊呆了,大家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难道不是预料之外的事儿吗?说时迟那时快,小李趁机超过了他。

可小李自己也累得够呛啊,每一步都好像有千斤重。

这时候,我们班的同学都扯着嗓子喊:“小李,加油!小李,加油!”那声音大得能把天上的云都震散了。

小李听到我们的加油声,就像汽车加了油一样,速度又快了起来。

一步,两步,三步……他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最后居然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哇塞!这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大家一拥而上,把小李举了起来,欢呼声响彻整个操场。

这结果谁能想到啊?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小李平时就刻苦训练,从不偷懒,这次能拿第一,不就是他努力的回报吗?就像一颗种子,你精心地浇水、施肥,盼着它发芽开花。

也许在某个你不经意的早晨,它突然就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让你又惊又喜。

这惊喜是预料之外,可也是你付出后的情理之中啊!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有时候,一些事情的发生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可当我们回过头去想想,又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有它的道理。

所以啊,不管遇到什么预料之外的事儿,咱们都别慌,说不定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它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呢!。

初一作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_700字

初一作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_700字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_700字一切看似意料之外的结果都应该尽在情理之中。

____题记。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美丽,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血雨。

”不要总是对别人的成功惊叹,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运气,你看到的只是他们经历了无数次付出之后所得到的情理之中的回报。

与此相反的是,若你看到与你想象当中大相径庭的意料之外的现象,那是他们经历无数次掠夺之后得到的情理之中的惩罚。

“你挑着帚,我牵着车……”赶在太阳公公上岗之前,就投身于工作当中的人群----环卫工人。

一声声急忙而又仓促的步伐,一刻也停不下来。

这头扫干净了,那头,那头又扔得满天是。

道路上的垃圾桶很多很多,可能行人觉得这些垃圾桶造型不够特别吧,总是随手乱扔。

在他们随心所欲的行为中造就了一座城市的风貌,塑造了他们的性格----低素质。

换一个角度来说,要是人人都注意讲究卫生,爱文明,坚决做好自己本分,社会难道不和谐吗?“先发展,后治理。

”这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盲目模仿国外道路。

为了解决现时的贫穷,引进企业进乡投资办厂,工厂的污水滥排滥放。

导致村民饮水问题,破环植被,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在摧残着农民的资本天地。

什么?是该这样。

要富不要木,只贪图眼前利益,所受到的惩罚也尽在情理之中。

人们对90后的评价说是脑残的一代,作为90后一员的我,不否认这个观点,但也不完全赞同。

90后的孩子性格极端,言语粗俗。

在受到社会舆论的评价时,我有一个问题:青少年是原本就具有这样的特性的吗?我可以很坚决的告诉你,不是。

要是没有社会各成员的功劳,没有家庭教育的辛勤,没有网络生活的推广,我们会学到这些吗?要是我们都具有一颗文明的心,至少90后也不会贬的那么低。

不要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关重要,其实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

必。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父亲的恩惠》赏析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父亲的恩惠》赏析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父亲的恩惠》赏析“人的一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记忆的一生。

”——高尔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情景——就在电车行驶到一个站点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身旁还放着一个大碗,里面装满了许多硬币。

“请您把钱给我吧!”一个年轻的女孩伸出了手。

然而,老乞丐却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而是拿起一枚硬币,抓了一下自己那已经肮脏不堪的双手,塞进了自己的破衣服口袋中。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年轻人挡住了乞丐的去路,微笑着将自己的钱全部掏了出来,投入那个破旧的大碗中。

老乞丐看到了,十分感动地朝着这位青年点头致谢。

原来,这位年轻人就是作者的父亲。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报答父亲对自己付出的爱。

她怎么能这样对待父亲呢?从小到大,父亲辛辛苦苦地照顾家庭,供她和哥哥读书,又为她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供她们学音乐、学舞蹈,并且自己还省吃俭用,积攒了好多钱。

她不仅没有感激,反而还恩将仇报,这也太过分了吧!可是,作者却以赞赏的口吻来写道:“就因为这样,父亲那干燥无光的脸上有了笑容,哥哥也露出了笑脸,母亲虽然脸上还带着忧愁,但似乎那乌云遮住了太阳的笑脸。

”“不要管这些闲事了,再唱一遍《月光曲》。

”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转过身去,用热切的目光望着歌词。

这不正是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吗?父亲在世时,时常教导自己:遇到困难,不要逃避,更不要屈服。

当今天终于遇到了困难,可以向父亲寻求帮助,如果不敢面对,不敢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父亲的恩惠就无法实现。

这篇文章可以用《小王子》中小王子的话来总结:他觉得一朵花中只有用心才能看见玫瑰的花刺,真正的爱情之所以令人向往,并非因为它有如玫瑰的芬芳,而是因为这种爱恋会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朵玫瑰。

即使被刺伤,也要向心中的玫瑰勇敢的开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作者与父亲两人性格截然相反,父亲吝啬、拘谨、顽固、保守,但却舍得为孩子花钱,毫无保留地支持她,关爱她;而女儿则完全相反,洒脱、奔放、自由、追求美好、崇尚快乐、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关于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一点思考运河中学赵程晖2014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起步年,这张试卷预示2015的高考还将有重大变化。

对比试卷,反思备考复习,对指导2015备考,甚至高一高二的教学,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拿到2014高考语文试卷,第一感觉是出乎意料,细分析题目,却发现这样考,又在情理之中。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考题布局历年北京卷诗歌鉴赏题位置固定,均放在第三大题。

此次各城区备考模拟题也大多这样安排。

但也有例外,2014东城二模一大题第8小题: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虽然题目是从考查修辞的角度设计,但已经开了有关诗歌的题目放在一大题的先例。

所以,此次高考第一大题安排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也并不突然。

《考试说明》测试内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赋分约15分,有8个考点: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2.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6.标点符号的使用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8.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2014高考试卷一大题7小题22分,1—6小题共15分,属语基部分,7小题的3个题放在一大题却属于古诗阅读的考查。

另外,虽然《考试说明》中的一大题题型示例并无诗歌鉴赏的相关题,但题型示例11“关于闻一多的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明确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通州二模也有类似的一题“对金岳霖形象的高度概括,选择恰当的一项”。

再看高考7题题干“‘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和示例考查内容呼应,考点落在“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

因此,关于古诗部分的考题呈现在一大题和三大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题量大,分值高近四年高考,北京卷古诗阅读都安排2个小题,一个选择,一个简答,分值7分。

(2011、2012两年,10分的延伸题放在诗歌鉴赏部分。

)此次备考2014,各城区模拟题分值虽有提升,但也只在10分上下,2—3个小题。

2014高考古诗阅读共有6个小题,一大题7题有3个小题7分,三大题3个小题11分,学生需要完成6个小题,18分。

题量大,分值高,可谓空前。

但,《考试说明》中明确古诗文阅读赋分约36分,并没有把古诗的分值单列出来。

我们细细分析考题,古诗18分,加上古文部分5分断句题,9分的选择题,3分的默写题,总分在35分。

以往高考默写题均占8分,此次少了默写的5分,加在了古诗阅读部分,虽然总分值没有变,古诗题量却增加了。

考题与《考试说明》严丝合缝。

虽与以往相比题型变化大,我们也似乎没有理由质疑。

(三)文学常识的考查2013高考题未涉及文常,09—12年均出现在一大题,以选择形式出现,考点单一。

2014各城区模拟题虽有变化,也只是变选择为填空,从一大题挪到三大题,或单独设题,或与默写安排在一起。

2014高考试卷中涉及的文学常识放在7题第3小题:《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

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此题一举两得,既考查了文常又考查了古诗。

现在高中生里读过《红楼梦》的不多,但教材《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文中写宝玉眼中的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页下有详细的注释。

所以即使不知道“冷月葬花魂”是黛玉的诗,也可做对此题。

考题新颖,又很平和。

(四)互文修辞的考查2014高考7.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历年北京高考从未涉及过互文。

《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所列修辞共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并没有列出互文修辞。

但《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的考试内容明确要求考查“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互文是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

修辞方式之一。

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在初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互文修辞。

以《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为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教学中肯定要讲到。

单句互文,初中所学诗歌中最典型的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烟笼寒水月笼沙”,分别出现在题干和选项中,且高考背诵篇目里有《泊秦淮》。

虽然出乎意料地考查了互文修辞,却不能说试题超纲。

选出答案也很容易。

另外,单句互文高中诗歌篇目里“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等比较典型,还有一些在古文中出现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选项里涉及的陌生诗歌之多6个诗歌鉴赏题里涉及的诗歌15首,其中课内3首,完全陌生的诗歌有12首,创历史之最。

所有诗歌考题如下: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

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

此才女是(2分)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与《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31(2012年高考10题)比较: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示例31(7分)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陌生诗歌有5首。

与2014各城区模拟题比较,东城二模考查题量最大,涉及的陌生诗歌有4首。

一大题8小题: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12分)独不见李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4分)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又云:…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

(5分)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2014高考无疑开创了古诗考题的先河。

(六)考点涉及之广《考试说明》中古诗部分的考试内容很明确: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五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