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pdf

合集下载

对2005~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反思

对2005~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反思
M a 。 2 0 1 y 1
对 20  ̄ 2 1 0 5 0 0年 中 国儿 童 文 学 翻 译 研 究 的反 思
张 群 星
( 京信 息科技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北 北京 10 9 ) 0 12
摘 要 : 国儿 童文 学 翻 译 研 究 目前 还是 一 个 十 分 薄弱 的领 域 , 于 极 其 边 缘 的位 置 。与 20 我 处 04年 前 的研 究相 比 ,
国 内的 儿 童 文学 翻译 研 究 在 20  ̄ 2 1 间进 步 明 显 , 究数 量 和 质 量 都 有 较 大 提升 , 是 , 国外 同 领域 的研 究 相 0 5 0 0年 研 但 与 比 , 然 存 在 明 显 的 不足 。 仍
关 键 词 : 国儿 童 文 学翻 译 ; 究成 果 ; 究方 法 中 研 研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70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19 4 ( 0 1 0 —0 0 0 1 7 - 2 7 2 1 ) 30 3 -3
Re lcin n t eS u y o r n ltd Ch l r n’ tr t r n Ch n r m 0 5 t 01 fe to so h t d fT a sa e i e SLie a u e i i a fo 2 0 o 2 0 d
质, 较早 地树 立跨 文化 交 际 意 识 。诸 多 西 方 经 典童 话 作 》 18 ) 金 燕玉《 (9 6 、 茅盾 的儿 童文学 翻译 》 18 ) 徐家 (96 、 故事 , 以及 近 年 来 风 靡 全 球 的 畅销 儿 童 文 学 作 品 , 如 荣《 童文学 翻译 中形象再 现的艺术手 法 》1 9 ) 张 文 儿 (91 、 《 哈利波 特系列 》《 皮 疙瘩 系列 》 , 、鸡 等 均表 现 出 旺盛 的 萍《 论“ , , ” 试 信 达 雅 在儿童文学 翻译 中的运 用 》2 O ) (o 2 、 生命力 , 成为 了我 国少年 儿 童 生 活 中 不可 或 缺 的 一部 于天 池《 论李 长之 的童话译 著及其儿 童创作论 ) 20 ) ) 03、 ( 分 。在 国家教育 部推荐 的 10部小 学生课外 读物 中 , 0 外 秦 弓《 五 四” “ 时期的安徒 生 童话 翻译 》 2 0 ) 《 四时 (04 、五 国译作 共计 3 部 , 中文学 翻译作 品 2 8 其 7部 。 ] [ 此外 , 1 翻 间儿 童文学 翻译 的特 点》2 0 )《 四时期 的儿童文 学 ( O4 、五 译 读 物 长 久 以来 占据 了我 国少 儿 图书 市 场 的 重要 位 翻译 ( ) ( o 4 及《 四时 期 的儿 童 文 学 翻译 ( ) 上 》2O ) 五 下 》 置, 比重 呈不 断上 升 的趋 势 。据 官 方 统计 ,9 5 9 9 (0 4 、 德 荣《 童 文 学 翻译 刍 议 》 20 ) 99年 1 9 ~1 9 2 0 )徐 儿 (0 4 。1 9 年 问 , 国外 文 图书 版权 贸易 达 2 O 中 . 7万 宗 ,9 9年 至 19 至 20 0 4年 , 国优秀硕 士学 位论 文全 文 数据 库及 中 国 中 20 0 3年则达 4 2 万 宗 ;0 3年 当年 的外文版权 贸易额 .7 20 博 士学位 论文全 文数 据库 中 , 只有 4篇 相关 论 文 : 士 硕 为 1 9 亿 美 元 。2 0 .4 0 5年全 国引进 或 翻 译 作 品少 儿读 论 文包 括夏历 的《 五 四” “ 时期儿童 文学 的翻泽 》2 0 ) (o O 、 物类 4 6 次 , 计 3 . 2万册 。 338种 共 91 [ 和儿 童 翻译 图书 2 何 静《 童文学 翻译 中 的审美过程 》 2 0 ) 儿 ( O 4 和谭 晶的《 儿 的出版热度相 比 , 儿童 文学 翻译 研 究显 得甚 为 滞后 , 一 童和成 人的对话 》2 0 )博 士论 文为刘少 勤 的《 火者 ( 04 , 盗 直处 于极其 边缘 的 位 置 , 论 是 文 学 研究 领域 还 是 翻 不 的足迹 与心迹—— 论 鲁迅与 翻译 》2 0 ) (03。 译研究 领域都少 有对儿 童文学 翻译 的特 别关注 。 上述 1 4篇论 文 主要 探 讨 了儿 童 文 学 翻 译的 以下 正如徐德荣 在 2 0 0 4年 刊载 于《 国翻译 》 儿 童 中 的《 几个 方面 ; 童文学 翻译 的策略 或原 则 、 别译 者 的 翻 儿 个 文学 翻译 刍议 》 文 中指 出 的 ,儿 童 文 学 的 翻译 在 理 一 “ 译 活动和翻译 思想 、五 四” “ 时期 儿童 文学 翻译 活动 的文 论 和实践两 方 面 的发 展 很不 平 衡 : 童 文 学 的译作 层 儿 献梳理 以及文学研究会对 国# J 童文学作 品的推介等 。 bh 出不 穷 , 而针对 儿童文 学 翻译 的专 门研究 却少 得 可怜 。 对 儿童文学 翻 译 的研 究 在 国 际 上 已经 起 步 , 在 中 国 但 这一 领域 的深入研究还 暂付 阙如 o[ -3 ]

中国儿童文学拟声词的翻译策略—— 以《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

中国儿童文学拟声词的翻译策略—— 以《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

2472019年07期总第447期ENGLISH ON CAMPUS中国儿童文学拟声词的翻译策略—— 以《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文/沈心怡【摘要】本文旨在以《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探讨中国儿童文学拟声词的翻译策略。

译本对拟声词的翻译采取两大策略,即删去和保留。

笔者进一步将删去策略细分为:“直接删去拟声词”和“删去拟声词并用非拟声词表示其含义”;保留策略细分为:“保留原有拟声词”和“译为其他拟声词”。

【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拟声词;翻译策略【作者简介】沈心怡(1995.06.15-),女,汉族,浙江龙游人,浙江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一、引言1.拟声词。

拟声词(Onomatopoeia)是摹拟自然声音的词。

中英文学作品中,拟声法都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烘托语境,渲染效果。

中英拟声词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

2.中国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黄云生,1996)。

《青铜葵花》(曹文轩,2011)是曹文轩于200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拟声词,以便儿童读者更好地感受故事情节。

2015年,由英国汉学家汪海岚(Helen Wang)翻译的《青铜葵花》英文版(Bronze and Sunflower)(Cao, 2015)问世,并且在西方赢得良好口碑。

二、拟声词的翻译策略经统计,原文共有拟声词137个,笔者将其翻译策略概括为两种:删去(53个)和保留(84个)。

笔者进一步将删去策略细分为:“直接删去拟声词”和“删去拟声词并用非拟声词表示其含义”;保留策略细分为:“保留原有拟声词”和“译为其他拟声词”。

1.删去拟声词。

(1)直接删去拟声词。

译者对原文一些长短句做了删减处理,有些拟声词随着其所在的长短句一起被删减。

原文中,作者通过对同一件事物进行大量描写来推进情绪的抒发,渲染氛围,而译文则更倾向于简洁明了:例1:ST:那边是海,浪是白的,这边也是海,草海,浪是金红的。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童趣再现问题研究——以任溶溶译E.B.怀特儿童文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童趣再现问题研究——以任溶溶译E.B.怀特儿童文

ywjszxk@儿童文学面向的是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对文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儿童文学必然与成人文学不同。

儿童文学一般在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上更贴近儿童的年龄特征,并在故事情节及语言应用上更具吸引力。

童真是儿童文学的灵魂,翻译人员必须紧紧抓住儿童文学这一特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儿童易懂的语言还原原著,从而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

儿童不同于大人,其在心态、思维及语言等方面都与成人有较大差异。

本文以E.B.怀特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将其与任溶溶所翻译的作品作比较,阐述儿童文学中的童趣,分析翻译作品中的童趣再现问题,同时在对原作品进行分析概述的基础上,以译作实例分析译文中的童趣。

一、翻译作品中的童趣再现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再现原著中的童趣往往有很大困难。

第一,翻译时除了注意原著所用语言的结构以及特点外,还必须注意儿童所具有的特定语言特点。

儿童在阅读时一般很难理解较为复杂的语言,这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使语言简洁明了,同时用儿童的视角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心智发育方面的特点、语言能力以及审美意识,而且在用词上多用一些实体词、口语词以及颜色词、叠词等。

翻译人员还必须注意儿童在文学作品上的心理需求,在进行翻译时,尽量对原著中的语言进行断句及缩句,使儿童的阅读过程充满情趣,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另外,翻译员可以降低对译文语言内涵以及审美方面的要求,只要将译文翻译得通俗易懂即可。

这需要翻译人员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以儿童的角度看待原著作品,这样翻译出来的语言才最容易被儿童接受。

第二,原著语言与翻译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必然会导致文化差异,这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时,除了再现原著中的文化,还要保持其中的童趣。

第三,翻译人员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E.B.怀特的作品《精灵鼠小弟》比较适合处于少年期的孩子。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斯图尔特虽然个头与年龄都较小,但是他表现出了少年期儿童所具有的心理特点。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及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出去”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及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出去”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及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出去”
王宪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西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发展迅速,而国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甚为滞后。

中国儿童文学外译应抓住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迎接挑战,重点译介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建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总页数】2页(P395 397)
【作者】王宪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对2005~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反思 [J], 张群星
2.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1985-2014年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 [J], 李佳畅
3.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19852014年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 [J], 李佳畅;
4.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现状及\"走出去\"的障碍和策略研究 [J], 孙茜
5.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思考中国儿童文学英译作品怎样"走出去" [J], 刘臻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加忠诚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绿野仙踪》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

功能加忠诚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绿野仙踪》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

功能加忠诚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绿野仙踪》
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的成长教育。

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

相比成人文学,儿童文学的发展长期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研究也一直经历着理论与实践失衡的状况。

随着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国外儿童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儿童译作的数量逐年上升,因此迫切需要专门展开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儿童文学进行了研究,包括用操控理论,目的论,顺应论等研究其翻译策略,阐释学研究译者的主体性以及关联理论研究儿童用语等,但是从接受美学角度的研究甚少。

所以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期待视野,读者为中心,和空白点三个层面来对比分析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绿野仙踪》的两个中译本,探索它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可行性,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始终以儿童读者为中心,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鉴于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译本语言应该做到用词简单生动,口语化表述,童趣话口吻,关照儿童的期待视野;在处理意义未定性时,一方面译者应该填补不确定性,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应该得到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尽管两个译本都很成功,但是马爱农的译文在期待视野,读者的地位和空白点三个层面更加充分的关照了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因此能很快的被儿童读者理解和接受。

目的论视角下的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以《夏洛的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以《夏洛的网》为例

四、结论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言说类动词可以采用保留原 词、意译和增词译法等策略进行翻译。通过这些策略,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 作意图和语境,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作。这些策略也可以为其他儿童文 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在儿童文学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以具象的 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此,隐喻翻 译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对于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略的研 究还相对较少,这也为本次演示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内容摘要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任溶溶儿童文学隐 喻翻译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出其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其次,采用问卷调查 和访谈的方式,邀请一批英语专业的学生和儿童文学爱好者对这些策略进行评价 和反馈。
内容摘要
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找出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 略的规律和特点。
内容摘要
通过分析发现,任溶溶在儿童文学隐喻翻译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保 留原隐喻、替换隐喻、增加隐喻和删除隐喻。其中,保留原隐喻是最常用的策略, 能够保留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 事情节和人物
内容摘要
形象。替换隐喻和增加隐喻则是在保留原隐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 充,以确保译本的本土化和可读性。删除隐喻则是为了防止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 难或干扰,以保证译本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内容摘要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略的成功在于其能够恰当 地处理文化差异、语言风格和读者接受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隐喻 翻译策略,任溶溶成功地传达了原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同时 也考虑到了目标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中文翻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引入中国,并在译者们的努力下,逐渐为国内读者所了解。

然而,在早期的翻译工作中,有一些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对外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理解不足,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儿童心理的适应不够。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中文翻译逐渐成为一门研究领域。

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符合中国读者口味的作品,如何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同时,使其更符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同时,随着对儿童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对儿童文学中文翻译进行专门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

研究多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确保翻译作品的语言和文化与目标读者相契合。

近年来,随着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的不断壮大,儿童文学中文翻译也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作品被引入中国,同时中国作家和翻译家也开始将更多本土作品翻译成外文,向国际读者展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

总的来说,国内儿童文学中文翻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者们在翻译质量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马克·吐温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以张友松《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第一章为例

浅析马克·吐温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以张友松《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第一章为例

浅析马克吐温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以张友松《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第一章为例黄玉霞【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几乎处于文学研究边缘地位,为了解马克·吐温儿童文学著作在中国的翻译,文章以张友松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为考察对象,研究其译本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发现:张友松翻译的语言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他自身的翻译思想,二是儿童文学翻译特点。

张友松用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将儿童心理、儿童生活描写出来,更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各色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激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scholars pay little attention t o the stud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for such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Mark Twain’s Children’ s Literature in China,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ranslated by Zhang Yousong.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Zhang’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th a comprehensive study, this paper finds out that Zhang’s translation is mainly affected by two factors: the first reason is Zhang’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other one i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 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n the whole, Zhang de-scribe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life in a specific language with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he depictsdifferent traits of character vividly, thus it arouses children's interest and empathy.【总页数】6页(P50-55)【作者】黄玉霞【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从功能对等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r——基于张友松中译本 [J], 王琲2.从功能对等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基于张友松中译本 [J], 王琲;3.论马克·吐温青少年文学中感伤叙事存在的成因——以《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研究案例 [J], 李莉4.贾平凹和马克·吐温作品本土化色彩的对比研究——以《秦腔》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 [J], 角宏睿;赵侃梅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张友松英译《汤姆·索亚历险记》 [J], 胡晓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历史角度谈儿
童文学翻译;第二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的研究。
第一类研究,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属于儿童文学
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它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催生、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该类研究
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发展总体进程的分析研究,
涵盖了自儿童文学产生、发展到逐渐成熟的各个时期,如朱自强(2000)、王泉
根(2003)、陈子典(2005);另一类研究则是针对某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发展的
研究,如秦弓(2004)、李丽(2005)、伍荣华(2006)、吴雪珍(2007)。
第二类研究是针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家是儿童文学传播
的媒质,他们的儿童观、翻译策略、个人性情、喜好等各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他
们对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他们的译作又或多或少地对整个儿童文学的
发展产生影响。此类研究包括对周作人的研究,如杨英颖(2002)、杜传坤(2005)、
刘冰(2005)、张道振(2006)等;对鲁迅的研究,如毕玉珊(2001)、王金禾(2001)、
罗莉芳(2004)、丛立(2005)等;对矛盾的研究,如金燕玉(1986);对叶君雅
的研究,如熊显长(2000)、叶念伦(2006);对赵景深的研究,如李红叶(2005)。
第三类研究是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该类研究是从实践角度探讨儿童
文学翻译所应遵循的准则。近年来对该块领域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
们分别应用接收美学理论、目的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
学翻译进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