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超声诊断
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1.胆系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胆囊位于肝右叶脏面下方的胆囊窝内,为梨形中空器官。
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分,长约7-9cm,宽2.5-3.5cm,容量30-60ml。
胆囊底部微露于肝脏下缘,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上腹直肌外缘和右肋弓缘的交界处或右侧第9肋软骨处。
胆囊体是胆囊底向左后上方逐渐缩窄的部分,在近肝门右侧与胆囊颈相接。
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为哈德门囊(Hartmanrh’s pouch),其远端较细,内有螺旋瓣,与胆囊管相接。
胆囊结石常嵌顿在胆囊颈部,超声探测时须注意。
胆囊管长约2-3cm,内径0.2-0.3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囊按机体需要起着贮存、浓缩和调节胆汁排放作用。
胆总管下端的奥狄括约肌在空腹时处于收缩状态,能承受一定压力,因而肝胆管内胆汁转流入胆囊,胆囊壁能吸收大部分水份及盐类。
胆汁浓缩后贮存于胆囊内。
进食后,由于神经反射及内分泌作用,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松弛,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内。
肝内胆管由肝内毛细胆管汇合成小叶间胆管,再汇合成段肝管(三级分支)、叶肝管(二级分支),在近肝门处汇总成左、右肝管(一级分支)。
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4cm。
肝总管背侧有右肝动脉横行通过,有肝动脉在门脉和肝总管之间穿行,是肝总管定位标志之一。
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6-9cm,内径0.4-0.6cm,管壁厚0.2-0.3cm。
胆总管依行程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十二指肠下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等四部分。
除十二指肠上段外,其余各段易被十二指肠和横结肠遮挡。
通常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后略膨大,形成Vater壶腹,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十二指肠乳头,此处有奥狄括约肌。
2.胆道超声探查前的准备及探测方法如何?(1)探查前准备:①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于扰。
胆囊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与胆道【检查方法】(一)、患者准备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二)、仪器条件: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
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三)、扫查方法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隔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一)、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二)、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三)、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四)、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五)、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一)、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二)、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
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超声诊断

三.超声检查技术
1
1.病人准备(?):
空腹8小时以上;
检查前24h内少食油腻食物或 清淡饮食。
禁止服用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
(阿托品及利胆素等)。
2
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及 胆系造影2-3日后进行。
2.体位:仰卧位(最常用体位)、 左侧卧位、坐位及半坐位等。
三.超声检查技术
3.仪器:常用凸阵及矩阵探头, 成人选用频率为3.5MHz的探头, 肥胖者用2.5MHz,儿童和消瘦者 用5.0MHz的探头。
③小结石型(IIIa型)
④泥沙型(IIIb型)
1
超声表现:胆囊腔内显示细小 颗粒强回声堆积于胆囊后壁及 底部,后方声影不明显,可随 体位改变缓慢移动。
2
超声表现:胆囊腔内显示粗大 颗粒强回声堆积,呈泥沙样, 后方伴宽声影明显,可随体位 改变移动。
其他类型的结石
1
胆囊颈部结石
2
胆囊壁内结石 (彗星尾征)
粗大光点,呈“云雾状”
慢性胆囊炎
无明显变化或轻度增大,少 数可萎缩,出现“WES”征 增厚、毛糙,回声增强
可
墨菲征
阳性
阴性
其他表现
多伴有嵌顿型结石
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 胆囊收缩功能差
“双边影”: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其间出 现断续或连续的弱回声带。
1
2
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1
2
1
胆囊结石
思考:
如果结石发生在胆管内, 超声应该如何诊断?与胆囊 结石如何鉴别?
感谢您与我的共同学习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watching
2
2
胆囊息肉样病变
鉴别诊断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道疾病超声诊断-PPT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第九节 胆管癌
好发于左右肝管汇合处,早 期即出现黄疸,易误诊为黄疸性 肝炎、胆道结石。病因与长期结 石刺激和慢性胆管炎有关。
超声表现 直接征像:分为三型: 1. 乳头型 2. 团块型 3.截断型或狭窄型 间接征像 1.病灶以上胆管扩张 2.肝脏增大 3.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有转移灶
慢性胆囊炎
正常胆囊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
第二阶段:胆囊肿大,囊壁增厚、毛糙, 囊腔内透声差,可见沉积层
第三阶段 增殖型胆囊壁明显增厚达10~15mm, 萎缩型胆囊缩小,壁明显增厚,囊内 可充满结石,呈“WES”征
胆囊萎缩
胆囊萎缩伴胆囊结石
WES征
第五节 胆囊结石
胆系结石可分为: 胆固醇结石 胆色素结石 混合性结石
胆囊腺肌症(弥漫型)
胆囊腺肌症节段型
胆囊腺肌症局限型
第七节 胆囊癌
胆囊癌超声表现分五型: 1.小结节型 2.蕈伞型
3.厚壁型 4.混合型 5.实体型 彩色多普勒见肿块内血流丰富
胆囊颈部癌(小结节型)
胆囊癌蕈伞型
胆囊癌厚壁型
胆囊癌混合型
胆.肝内胆管结石 多为胆色素结石,可引起近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Caroli病
Caroli病
第十二节 肝外胆道阻塞
主要超声改变为肝内胆管扩张,可与 肝源性黄疸鉴别。正常肝内胆管因很 细而不显像,如于肝内见胆管扩张与 门静脉呈平行管征即为扩张。
病因:结石、肿瘤、炎症、蛔虫、损 伤、先天性狭窄等。
超声表现: 1. 肝 内 胆 管 扩 张 , 与 门 静 脉 呈
3~4cm
肝总管内径3~4mm 胆总管内径3~6mm
胆囊管内径2~3mm
简述胆道超声检查常用的扫查方法

简述胆道超声检查常用的扫查方法
胆道超声检查常用的扫描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肝内外胆管扫描:通过探头在肝脏区域扫描,可以观察到肝内外胆管的形态、大小、通畅情况。
2. 胆囊扫描:将探头放置在胆囊区域进行扫描,可检查胆囊的大小、形态、壁厚及内部内容物。
3. 壶腹部扫描:将探头放置于壶腹区域,检查壶腹部与胆总管的连通情况。
4. 胆总管扫描:将探头放置在胆总管区域进行扫描,可观察到胆总管的形态、大小、梗阻及是否存在结石等情况。
5. 动态观察扫描法:在特定的动作下进行扫描,比如让患者吸气、呼气、换位等,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胆道的状况。
以上是胆道超声检查常用的扫描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法进行检查。
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和解释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
胆囊脂餐试验是一种通过超声检查来评估胆囊的功能和形态的方法,可用于诊断和评估胆囊疾病及其相关病理变化。
超声标准是指在超声图像上对胆囊脂餐试验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价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指标和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进行介绍和论述:- 引言:提出问题并说明文章目的;- 胆囊脂餐试验:定义与背景、实施步骤、检查结果解释;- 超声标准概述:包括胆囊图像采集要求、胆囊形态评估指标和胆囊收缩功能评估指标;- 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说明:包括胆囊图像解读流程、正常胆囊脂肪吸收过程表现及评价方法以及异常胆囊脂肪吸收过程表现及评价方法;- 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的目的在于规范并提供解读胆囊脂餐试验结果所需的参考指标和流程。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解释,读者将能够理解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的重要性、运用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这将有助于医生正确评估患者胆囊功能和形态,帮助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介绍了文章概述、结构以及目的。
文章旨在详细说明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操作流程和结果解读等方面的信息。
2. 胆囊脂餐试验2.1 定义与背景胆囊脂餐试验是一种通过口服含有脂肪的食物来刺激胆囊收缩并观察其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
该试验可以评估胆囊在摄入脂肪后的排空能力和收缩功能,为胆囊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2 实施步骤进行胆囊脂餐试验时,患者需要在空腹状态下先喝一杯水以清洁胃部,并确保没有食物残留。
随后,患者会被要求进食一定量的含有高脂肪成分(通常为150-200g含40%-60%脂肪的奶制品)的食物。
此后,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30-60分钟),医生会使用超声仪器来跟踪观察胆囊的变化。
2.3 检查结果解释通过观察超声图像,医生可以判断胆囊是否正常收缩,并能否及时排空胆汁。
医院超声检查胆囊、胆道检查常规

医院超声检查胆囊、胆道检查常规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3.5MHz,儿童可用5MHz,寻找胆管时用较低灵敏度。
电子线阵、电子凸阵、电子相控阵等均可使用。
检查前准备及体位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禁食8h以上,前一天晚餐不进油腻饮食。
超声检查要在胃肠、胆道X线造影之前进行,或在上述造影3d后进行。
如横结肠气体干扰严重,必要时灌肠后或素食3d后空腹检查。
2.体位①仰卧常规体位。
②左侧卧位:用以减少胃肠气体的干扰,寻找胆囊颈部结石,追踪观察肝外胆管,尤其胆总管上段、下段病变,观察胆结石的移动性。
③坐位(双足垂于床下)或立位:用于胆囊位置较高的患者,以及观察胆结石的移动及胆囊底部病变。
④头低脚高位:探头挤压胆总管下段,使结石上移而易于显示。
③右侧卧位:当以上体位检查不满意时,可取右侧卧位。
此体位也用以观察胆囊结石的移动及胆总管的显示。
检查方法1.右肋缘下纵切法探头在右肋下右腹直肌侧缘行纵切扫查,在深吸气时,胆囊的纵断面图可充分显示。
2.右肋缘下斜切法探头在右肋缘下沿肋弓水平放置,并向上倾斜,显示肝右叶、门静脉右干、右肝管及胆囊。
探头向左移动至剑突下,可显示门静脉左干、左肝管以及门静脉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左内支及伴行的胆管。
3.右肋间斜切法从右第6~9肋间沿肋间斜切扫查,显示肝右叶、胆囊、门静脉右干、右肝管、肝总管等。
4.右肋缘上、下纵切法探头在正中旁线右肋缘上斜切扫查,然后移至肋缘下行纵切扫查,显示门静脉主干、胆总管,并尽可能追踪胆总管下段。
5.剑突下及上腹横切法探头在剑突下水平放置,斜向上,对肝左叶横切扫查,可显示肝左叶、门静脉左干、左肝管、门静脉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左内支及伴行的胆管。
探头在上腹横切扫查,显示胰腺及总胆管。
观察内容胆囊形态、大小,胆囊壁轮廓、清晰度、规整性、壁厚,胆囊内有无回声,回声形态、数量、大小、强度,与胆囊壁的关系,有无声影,有无移动性。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管及胆总管注意有无扩张,胆管壁轮廓是否规整,壁回声强度,胆管内有无回声,回声的形态、数量、大小,有无声影,有无移动性。
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

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关于胆囊脂肪餐试验超声标准胆囊脂肪餐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胆囊功能和胆囊排空功能的医学检查方法,也是常见的胆囊疾病的诊断手段之一。
在进行胆囊脂肪餐试验时,患者需要餐前禁食一段时间,然后服用含有蛋黄和橄榄油等高脂餐,通过超声检查观察胆囊收缩和排空情况,以判断胆囊功能是否正常。
而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超声检查方法和评估标准对于保证胆囊脂肪餐试验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十分重要。
一、胆囊脂肪餐试验超声检查前的准备工作1. 患者应在试验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食,以保证胆囊处于空腹状态。
2. 患者应提前到医院做好登记手续,并尽量保持放松状态,减少身体的紧张感。
3. 定期检查超声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确保超声图像清晰。
二、胆囊脂肪餐试验超声检查步骤1. 初次检查:患者进入超声室后,医师应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及疾病情况。
2. 体位调整:患者应保持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医师应调整超声探头的位置,使得胆囊位置得以清晰显示。
3. 检查胆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的胆囊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胆囊的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等情况。
4. 饱和脂肪餐摄入: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饮用脂肪餐,并在进食后进行定时观察,记录患者进食后的胆囊状态。
5. 脂肪餐后超声检查:通常在进食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分别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胆囊的收缩和排空情况。
三、胆囊脂肪餐试验超声图像评估标准1. 胆囊收缩能力:观察胆囊在餐后各个时段的收缩情况,评估其收缩能力是否正常。
2. 胆囊排空情况:观察胆囊在餐后各个时段的排空情况,评估其排空功能是否受损。
3. 其他结构变化:除了胆囊本身的变化外,还应观察胰管、胆总管等相邻结构的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其他病变。
4. 超声图像质量:评估超声图像的清晰度和精细度,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进行胆囊脂肪餐试验超声检查时,医师应严格按照上述步骤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