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引起神经损伤

哪些原因引起神经损伤
哪些原因引起神经损伤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3935325.html,/

1 哪些原因引起神经损伤

1、过度疲劳。超过五分之一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发病前几天有过度疲劳史,排在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有十分之一的面神经损伤患者承认得病前遇到了自己难以承受的心理事件,如调换工作岗位、亲友患病、家庭危机等,这也是引发面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

2、受凉。调查显示,有53%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发病前患侧头部受到过冷风、冷水等刺激,名列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排行的第一名。这说明面神经微循环障碍在面神经损伤发病过程中占了主导地位。很多患者是在体力活动后出了一身汗,为图一时痛快,用电扇或空调对着头直吹,殊不知此时人体的抵抗力正处在最低点,遇冷后面神经的血管发生了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而引发了面神经损伤。

3、病毒性。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和风疹病毒侵入机体后,均易与面神经亲和,使之充血、水肿,影响其功能的传导,亦可能为引发面神经损伤的原因。

(1)带状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多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呈休眠状态。外伤、发热等因素能激活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活化的病毒经感觉神经纤维轴突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增殖后引起带状疱疹。可通过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来预防。

(2)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 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咳嗽、流涕、呼吸困难等急性上呼吸道症状,并借由空气迅速传播,在世界各地有周期性的大流行。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只有经常掌握流感病毒变异的动态,选育最新流行的病毒株,才能及时制备出有特异性预防作用的疫苗。

(3)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经飞沫传播,易感者为学龄期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感染者会出现腮腺、舌下腺、颚下腺肿大、头痛、发烧等症状。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4、炎症性。可能由潜伏性的分泌性中耳炎所致。在面神经损伤的治疗过程中,行减压手术时,常发现乳突气房内含有棕黑色粘性液体,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的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内分泌物颇相似。

5、血运性。可能由于血运供给紊乱致面神经缺血,一般认为这一学说比较合理,这种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是由于受凉风吹袭引起血管神经机能紊乱,致小动脉痉挛。当面神经发生水肿,因血管被压迫,则缺血更为严重,使面神经的血液供应受到障碍,从而影响神经的传导,支配面肌运动的功能暂失。若面神经血供的侧支循环建立,则面神经的功能可以恢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b13935325.html,/zwsjss/2014/0806/188740.html

第二十二章_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 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围等因素有关。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源性两种。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后者是被体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出血,最后瘢痕化。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 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痛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的指南规范标准

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

临床科室诊疗规范 科室:康复科 负责人:丁笑 2017年6月修订版

目录 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 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 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 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 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 GF-07 眩晕诊疗规范 GF-08 腰痛诊疗规范 GF-09 痹症诊疗规范 GF-10 面瘫诊疗规范 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

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2.肌电图检查证据 (三)康复评定。 `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住院4-15天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肌力评定

2、感觉功能评定定 3、关节活动范围评 4、反射检查 5、神经干叩击试验 7、患肢周径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常规治疗。 ] 2.康复治疗: (1)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 (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3)物理因子治疗 (4)肌力训练 (5)作业治疗

(6)感觉训练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神经损伤。 -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科或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查项目: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七)出院标准。

精选-常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臂丛神经损伤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型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臂丛上部损伤表现为整个上肢下垂,上臂内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内收伸直,不能旋前旋后或弯曲,肩胛、上臂和前臂外侧有一狭长的感觉障碍区。臂丛下部损伤表现为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缩而呈爪形,手部尺侧及前臂内侧有感觉缺失,有时出现霍纳氏综合征。 2.腋神经损伤 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3.肌皮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肌皮神经受伤后肱二头肌、肱肌及前臂外侧的皮肤感觉障碍。 4.正中神经损伤 感觉障碍:若损伤部位在腕部或前臂肌支发出处远端,手的桡半侧出现感觉障碍。拇指对掌、指功能受限:拇指处于手掌桡侧,形成“猿形手”畸形,拇指不能外展,不能对掌及对指。由于解剖的变异,在某些正中神经完全伤断的病例中,由于尺神经的代偿,拇指掌侧外展运动可不完全丧失,少数病例也有表现正常者。拇指、示指屈曲受阻:

若在肘部或其以上部位损伤时,除上述症状外,由于指浅屈肌和桡侧半指深屈肌麻痹,因此,拇指与示指不能主动屈曲。

前臂旋前不能或受限。大鱼际肌群、前臂屈面肌群明显萎缩。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拇长屈肌、示指深屈肌、拇指对掌肌功能障碍。 5 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为全身诸神经中最易受损伤者,常并发于肱骨中段骨折。主要表现为伸腕力消失,而“垂腕”为一典型病症;拇外展及指伸展力消失;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感觉完全消失。 6.尺神经损伤 腕部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间肌、蚓状肌、拇收肌麻痹所致环、小指爪形手畸形及手指内收、外展障碍和Froment征(为拇指、示指远侧指间关 节不能屈曲,使两者不能捏成一个圆形的"O"型。即食指用力与拇指对指时,呈现食指近侧指间关节明显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及拇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 节屈曲。),以及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特别是小指感觉消失,手部精细活动受限,手内肌萎缩。肘上损伤除以上表现外,另有环、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 7.股神经损伤 运动障碍,股前肌群瘫痪,行走时抬腿困难,不能伸小腿。感觉障碍,股前面及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股四头肌萎缩,髌骨突出。膝反射消失。 8.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完全断伤时,临床表现与胫腓神经联合损伤时类同。踝关节与趾关节无自主活动,足下垂而呈马蹄样畸形,踝关节可随患肢移动呈摇摆样运动。小腿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消失,膝关节屈曲力弱,伸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1-2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 1、合并骨折者,X线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稳定; 2、无社经卡压现象或筋膜腔综合症; 3、暂无再次手术探查治疗指征; 4、合并软组织损伤已基本愈合; 5、无其它康复禁忌证; 6、近期不适宜做神经移植手术,需康复训练。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 (二)选择性检查 1、胸片检查 适应症: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或伤后长期卧床不起者。 2、神经电生理检查: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F波、H反射等。 适应症:需进一步了解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性质及了解治疗的改善情况等。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药物对症治疗等。 2、中医中药治疗。 3、经康复治疗后需手术探查或神经移植等。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水肿:药物及理疗,并预以抬高患者肢、温泉浴、弹力绷带及压力衣的应用、向心性按摩等治疗。 2、挛缩:水疗、患者肢主动及被动活动,必要时配带矫形器等。 3、继发性损伤(感觉丧失部位的烫伤、肌无力导导致的意外损伤):抗感染药物、理疗(超短波、紫外线、激光等)。 4、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可采取药物和神经阻滞术等。 5、晚期畸形后的矫形手术或功能重建手术。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指周围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而发生得损伤, 损伤后得典型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因 周围神经损伤就是常见得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她组织损伤合并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得运动,感觉与营养均将发生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得臂丛损伤;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得神经受压;火器伤,如枪弹伤与弹片伤;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她医源性损伤。?病理生理 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 1、神经断裂?神经完全断裂,临床表现为完全损伤,处理上需手术吻合。? 2、神经轴突断裂?神经轴突完全断裂,但鞘膜完整,有变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神经完全损伤。多因神经受轻度牵拉伤所致,多不需手术处理,再生轴突可长向损伤得远侧段。但临床上常见得牵拉伤往往为神经完全或部分拉断,如产伤或外伤,恢复较差。 3、神经失用 神经轴突与鞘膜完整,显微镜下改变不明显,电反应正常,神经功能传导障碍,有感觉减退,肌肉瘫痪,但营养正常。多因神经受压或挫伤引起,大多可以恢复;但如压迫不解除则不能恢复。如骨折压迫神

经,需复位或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临床表现 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得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3、正中神经损伤:(1)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2)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3)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4)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 4、尺神经损伤:(1)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2)呈爪状畸形,环、小指最明显;(3)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4)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5)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6)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 5、腋神经损伤:(1)肩关节不能外展;(2)肩三角肌麻痹与萎缩;(3)肩外侧感觉缺失。? 6、肌皮神经损伤:(1)不能用二头肌屈肘,前臂不能旋后;(2)二头肌腱反射丧失,屈肌萎缩;(3)前臂桡侧感觉缺失. 7、臂丛神经损伤:(1)多为上肢牵拉伤;(2)上干损伤为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3)中干损伤,除上述肌肉麻痹外,尚有桡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4)下干损伤前臂屈肌(除旋前圆肌及桡侧腕屈肌)及手内在肌麻痹萎缩;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or综合征;(5)全臂丛损伤,肩胛带以下肌肉全部麻痹,上

神经损伤类型

神经损伤临床常见疾病 1 、震荡性神经受累是指神经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渐短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可在数小时或一周内恢复的病症。但震荡性神经受累同时合并神经间质轻度的水肿导致功能性神经损害,其临床症状往往会出现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但各种影像检查难以确诊,有时在肌电图可以反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多数检查不出神经功能有问题,临床多见于脑震荡,脊髓震荡。 2 、休克性神经受累,是指神经受到外力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发生麻痹,在一周到三月左右能自行获得恢复的病症。临床可见于神经直接冲击,神经压迫解除,炎症侵袭神经并发神经水肿。其致病机理是受累神经得不到良好的供血及营养恢复神经功能,并导致部分患者功能恢复不佳,神经缺血时间越长,恢复功能越差。临床多见于脑外伤,脊髓压迫,脊髓炎,周围神经炎,外伤性神经水肿等。 3、器质性神经损害是指神经受到外来因素或病理改变导致的神经组织发生变异失去功能的病理改变。常见于发病突然的外伤性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发病后受损神经支配区功能迅速障碍。也可见于迟发性神经损害,此神经损伤往往比较严重,其原理是神经受到损害后治疗缺乏神经供氧(养)不足发生萎缩软化病变。多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血管意外,脑炎、脑水肿,脑缺氧,脊髓损伤,脊髓肿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炎症后期,脱髓鞘疾病后期,脊髓空洞,先天性发育不全等。 4、病理性神经损伤,此病是由于某种疾病导致神经慢性损害的疾病,发病时症状多不明现,只有轻微的神经症状,由于诊断失误,往往使本病发病非常严重时才能确诊,大多为神经器质性损害后就医确诊的,一但确诊病非早期的疾病。因早期的症状非常近似于不同类型的疾病症状,按其它疾病治疗,越治病情越严重,最后到大医院就诊使病情确诊的疾病,但此时的病症已非早期。临床多见于,神经元变性疾病,慢性脱髓鞘疾病(格林巴利),脊椎结核发生在下腰部痛,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炎症侵袭神经继发的缺血性脊髓病变,放射性脊髓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迟发性神经损害等脑脊髓及周围神经间接或直接受到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完整版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 路径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2.肌电图检查证据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住院4-15天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肌力评定 2、感觉功能评定定 3、关节活动范围评

4、反射检查 5、神经干叩击试验 7、患肢周径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 (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3)物理因子治疗 (4)肌力训练 (5)作业治疗 (6)感觉训练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神经损伤。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科或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查项目: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病情稳定。 2.功能恢复进入平台期。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之令狐文艳创作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令狐文艳 1.臂丛神经损伤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型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臂丛上部损伤表现为整个上肢下垂,上臂内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内收伸直,不能旋前旋后或弯曲,肩胛、上臂和前臂外侧有一狭长的感觉障碍区。臂丛下部损伤表现为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缩而呈爪形,手部尺侧及前臂内侧有感觉缺失,有时出现霍纳氏综合征。 2.腋神经损伤 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3.肌皮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肌皮神经受伤后肱二头肌、肱肌及前臂外侧的皮肤感觉障碍。 4.正中神经损伤

感觉障碍:若损伤部位在腕部或前臂肌支发出处远端,手的桡半侧出现感觉障碍。拇指对掌、指功能受限:拇指处于手掌桡侧,形成“猿形手”畸形,拇指不能外展,不能对掌及对指。由于解剖的变异,在某些正中神经完全伤断的病例中,由于尺神经的代偿,拇指掌侧外展运动可不完全丧失,少数病例也有表现正常者。拇指、示指屈曲受阻:若在肘部或其以上部位损伤时,除上述症状外,由于指浅屈肌和桡侧半指深屈肌麻痹,因此,拇指与示指不能主动屈曲。前臂旋前不能或受限。大鱼际肌群、前臂屈面肌群明显萎缩。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拇长屈肌、示指深屈肌、拇指对掌肌功能障碍。 5 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为全身诸神经中最易受损伤者,常并发于肱骨中段骨折。主要表现为伸腕力消失,而“垂腕”为一典型病症;拇外展及指伸展力消失;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感觉完全消失。 6.尺神经损伤 腕部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间肌、蚓状肌、拇收肌麻痹所致环、小指爪形手畸形及手指内收、外展障碍和Froment征(为拇指、示指远侧指间关节不能屈曲,使两者不能捏成一个圆形的"O"型。即食指用力与拇指对指时,呈现食指近侧指间关节明显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及拇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以及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第一节概述 (一)周围神经结构 1、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内。感觉神经元位于脊髓旁的脊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位于脊髓侧角内。 2、神经纤维由神经轴突组成,其内含有许多线粒体及流动的胶状轴浆流。以磷脂为主的髓鞘包在轴索外面,其外裹以由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组成有细胞鞘,在每两个细胞鞘间的中断部分称朗飞结。 3、神经末梢包括:(1)运动末梢:即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2)感觉末梢:即各种感觉小体。 (二)周围神经损伤后变性与再生 1、神经元 (1)变性:尼氏小体消失,核外移,神经元死亡。变性程度与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有关,越近神经元的损伤,其变性程度越重。 (2)再生:于3周后开始时,神经元代谢活跃,供应充足轴浆流,以满足神经再生的需要。此代谢活跃现象在3个月内处于高峰,6个月后渐减弱。因此神经断伤后3-6个月内是进行修复的最佳时机。 2、神经损伤近端 (1)变性:轴索断裂,溶解及消失。髓鞘破裂、溶解并吸收。神经膜细胞增生。变性范围局限到上行1-2个朗飞结处。

(2)再生:修复术后,通过轴浆流的“阿米巴”运动,其生长锥可长入远侧神经的神经膜细胞管内。 3、神经损伤远段 远段神经干因失去与神经细胞联系,中断了轴浆流的营养和酶供应,因此发生变性。 (1)变性:轴索和髓鞘溶解并消失。神经膜细胞(靠神经外血管系统营养)活跃增生形成神经膜细胞管。上述三种变化合称华勒(Waller)变性。 (2)再生:由神经近端轴索生长出的轴浆流呈“阿米巴”运动,其生长锥长入远段神经细胞管内,此管获得了轴浆流的营养供应后,在新生的轴突外,形成髓鞘,并呈螺旋样自身包绕筑成板层结构,进而恢复神经的膜电位,传递神经冲动,此即为神经纤维的再生过程。 4、神经末梢的变性与再生 (1)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装置,其变性及再生情况与远端神经干相同,运动终板发生纤维化后,神经不能再生。但运动终板纤维化时间目前没有定论。 (2)感觉末梢:感觉末梢一般变程度较轻,因其在神经断伤后仍不断接受周围刺激,只是这些刺激不能传到中枢产生感觉而已,因此感觉神经损伤后修复时间不限。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1、神经失用 神经失用即神经轴突和鞘膜完整,但功能丧失,表现为运动瘫痪和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周围神经损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朱振安 周围神经损伤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引起严重的功能丧失。与颅脑和脊髓损伤相比,周围神经损伤更为常见,例如12%的肱骨干骨折可伴有桡神经瘫痪,18%的膝关节脱位可致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由于人们对周围神经解剖、生理及代谢的认识不断增加,神经修复方法越益改进,神经的修复效果也更为理想。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与分类 (一)损伤机理 引起软组织损伤的一切致伤因素均可导致周围神经损伤。最常见是钝性损伤,其次为贯通伤或撕裂伤。由于神经特有的解剖和结构特征,周围神经损伤也可由牵拉引起。此外周围神经与骨和血管相邻,易受骨折断端和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对缺血敏感,因此当周围组织压增高,例如上肢或下肢的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时,也可引起损伤。损伤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是影响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方法选择和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由刺伤所致的边缘整齐、锐利的神经切割伤不很常见,有可能在伤后一期修复。这类损伤切口边缘锐利,组织损伤小。由于周围神经通常与主要血管相邻,因此这类损伤常需急诊探查止血或修复血管。并可立即进行神经的一期修复。 钝性损伤或贯穿伤是周围神经损伤最常见的致伤原因。神经断端常不整齐。偶可引起神经的部分或完全断裂,但绝大多数为不完全离断。钝性损伤在急诊检查时常无法从功能或解剖上确切辨别神经损伤的程度。损伤即使较轻,也常可引起神经功能丧失,但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神经功能可自行完全恢复。即使最终需要手术探查的较严重病例,损伤当时也无法判断神经损伤的确切范围和需要切除的长度,因此,周围神经的钝性损伤多数不必早期修复。由枪击伤(无论是高速还是低速)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2/3可晚至伤后11个月才开始有神经功能的自行恢复。枪击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较低,约为45%。伴有骨折的周围神经损伤,约95%发生在上肢,最常见的是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尺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低,正中神经损伤更少见。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多发生于肱骨干远1/3骨折。实际上关节脱位时神经损伤更为常见,主要为牵拉伤,据报道,18%膝关节脱位和13%以上的髋关节后脱位可发生周围神经损伤。继发于骨折的神经损伤80%以上能自行恢复,而继发于脱位者自行恢复的可能要低得多。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可能由多种损伤引起。当间室内组织肿胀压力达到很高水平,神经和肌肉的血供可被阻断,引起细胞缺血损伤和死亡。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如能及时发现,可通过立即而广泛的筋膜切开加以有效的治疗,肢体功能有可能完全恢复。如果缺血时间较长,神经和肌肉就会发生严重缺血坏死。由于伴有严重的肌挛缩、神经周围有广泛瘢痕形成及神经损伤涉及很长一段,因此往往难以进行延期修复。 (二)诊断 多数病人,通过物理检查结合病史即可明确诊断和损伤类型。臂丛神经损伤往往伴有肩部和颈前部的软组织损伤,手、臂可有明显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神志清楚的病人可以较准确地测定感觉和运动功能。当损伤涉及特定的神经时,可有相应的感觉和运动异常。 (三)神经损伤的分类 表14-1神经损伤的分类 ─────────────────────────── 损伤的分级损伤的解剖结构 ─────────────────────────── 一级仅神经传导功能丧失,无解剖学损伤 二级轴索断裂但神经鞘无断裂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型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臂丛上部损伤表现为整个上肢下垂,上臂内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内收伸直,不能旋前旋后或弯曲,肩胛、上臂和前臂外侧有一狭长的感觉障碍区。臂丛下部损伤表现为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缩而呈爪形,手部尺侧及前臂内侧有感觉缺失,有时出现霍纳氏综合征。 2.腋神经损伤 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3.肌皮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肌皮神经受伤后肱二头肌、肱肌及前臂外侧的皮肤感觉障碍。 4. 感觉障碍:若损伤部位在腕部或前臂肌支发出处远端,手的桡半侧出现感觉障碍。拇指对掌、指功能受限:拇指处于手掌桡侧,形成“猿形手”畸形,拇指不能外展,不能对掌及对指。由于解剖的变异,在某些正中神经完全伤断的病例中,由于尺神经的代偿,拇指掌侧外展运动可不完全丧失,少数病例也有表现正常者。拇指、示指屈曲受阻:若在肘部或其以上部位损伤时,除上述症状外,由于指浅屈肌和桡侧

半指深屈肌麻痹,因此,拇指与示指不能主动屈曲。前臂旋前不能或受限。肌群、前臂屈面肌群明显萎缩。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拇长屈肌、示指深屈肌、拇指对掌肌功能障碍。 5? 为全身诸神经中最易受损伤者,常并发于肱骨中段。主要表现为伸腕力消失,而“垂腕”为一典型病症;拇外展及指伸展力消失;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感觉完全消失。 6. 腕部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间肌、蚓状肌、拇收肌麻痹所致环、小指爪形手畸形及手指内收、外展障碍和Froment征(为拇指、示指远侧指间关 节不能屈曲,使两者不能捏成一个圆形的"O"型。即食指用力与拇指对指时,呈现食指近侧指间关节明显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及拇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 节屈曲。),以及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特别是小指感觉消失,手部精细活动受限,手内肌萎缩。肘上损伤除以上表现外,另有环、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 7. 运动障碍,股前肌群,行走时抬腿困难,不能伸小腿。感觉障碍,股前面及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股四头肌萎缩,髌骨突出。膝反射消失。 8. 坐骨神经完全断伤时,临床表现与胫腓神经联合损伤时类同。踝关节与趾关节无自主活动,足下垂而呈马蹄样畸形,踝关节可随患肢移动呈摇摆样运动。小腿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消失,膝关节屈曲力弱,伸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指南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指南 一、预防肌萎缩及增强肌力 受累肌的肌电图检查出现较多的动作电位,就应开始增强肌力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瘫痪肌肉的功能有部分恢复时(肌力为2-3级),可进行范围较大的助力运动,当受累肌的肌力增至(3-4级)时,可进行抗阻练习,以争取肌力的最大恢复。 二、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 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部分肌肉的瘫痪常会导致相应关节活动度变小或关节活动受限,应积极通过调整体位摆放及各种康复训练进行预防与治疗。 三、感觉再训练 让患者学会去辨认周围神经系统受干扰后产生的异常类型感觉冲动的方法。 (一)定位觉训练早起感觉再训练 (二)两点辨别觉训练后期感觉再训练 四、疼痛的治疗 (一)脱敏治疗不适感觉的再训练。不断地增加刺激使患者对感觉过敏的耐受力逐渐增加,逐渐适应和接受该刺激强度。 (二)综合运用各项理疗措施综合运用各项理疗措施 (三)口服药物治疗 (四)局部注射及手术治疗 五、运动协调性训练 神经肌肉的控制训练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个别的控制某一活动的原动肌;而协调训练则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训练如何在神经系统中形成预编程序的自动的多块肌肉的协调运动的记忆痕迹,其目的是使患者能够随意的再现多块肌肉的协调的自动的运动形式,而且这种形式比单块肌肉的产生动作更平稳精确有力 六、矫形器和外固定架的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有时需要使用上下肢的固定性、矫形性、承重性和功能性矫形器,适当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改善肢体的活动功能,并可能避免实施某些修复手术。 七、心理康复 损伤后,患者不仅劳动工作学习的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日常生活能力也可能出现困难,加之对康复前景的忧虑,促使患者承受心理负担。因此,心理康复十分重要。 八、全身状态的保持 保持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整体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损伤后康复的重要但易忽略的一部分。因此,除了局部的功能锻炼,还应在康复治疗总体计划之内指导训练 九、肿胀防治 卧位时应垫高患肢,坐立位时用肩托或三角巾等悬吊患肢 鼓励患者坚持尚有功能的肌肉收缩带动关节活动,肢体被固定时则每天多做肌肉静立性收缩 按摩患肢或使用气囊脉冲加压、减压交替治疗,以促进患肢的静脉与淋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