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三大地貌单元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四、丰富多样的植被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兀,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

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

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

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325~800米,约占全省土

地总面积的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1200~2000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陕北黄十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

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风沙区分布着连绵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间和洼地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沼与草滩地。黄土区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塬、梁、峁为主体的沟间地和以各种沟壑组成的河沟地。塬面一般平坦开阔,边缘支离破碎;梁顶多呈穹性,两侧缓倾,脊线起伏;峁呈园穹状,顶部面积不大,峁坡较

长且陡。高原上自北而南分布有白于山、崂山、子午岭和关山等山脉。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绵延360多km ,号称" 八百里秦川

"。其南北宽窄不一,宝鸡附近只有30km ,西安以东宽达100多 km ,状似喇叭型。关中平原以渭河为轴,项两侧呈台阶式结构,即河床一河 漫滩一河流冲积阶地一黄土台塬一山前洪积扇。 但两侧并不对称,南窄北宽。平

原北部渭河北为一断续低山,自西向东较高的山峰有岐山、五峰山、嵯峨山、将 军山、尧山、梁山等。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的产粮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陕南山地,北自秦岭、南至大巴山,中间夹汉江谷地。秦岭东西 走向、横贯

中部、山坡南缓北陡,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其主峰太白 山是我国大陆东半部的最高峰。巴山位于陕西最南端,是陕西与重庆、四川的交 界线。在陕西境内的是大巴山的北坡,山势交换,岩溶地貌比较发育。汉江把一 连串的谷地和峡谷连接起来,谷地中较大的盆地有汉江盆地、 地等,其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是陕西的鱼米之乡。

陕西地貌复杂性不仅从地貌分区上表现出来, 区中,

地貌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在黄土区,有塬、梁、峁、沟、 谷地貌之

分;在秦巴山地,有低山丘陵、中山、高山及河谷地貌之别。又因组成 物质的不同,它们在地貌形态上,也表现着各自的特点。因此,陕西地

貌形态处 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第三个大地貌原类型之外, 此下还可分出比较 小的13种二级地貌单元类型。

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

(一)气候特征 1.陕西省地处中纬地区,从太阳辐射粮的特点上,决定了其在气候热量带中的 位置。同时,因东亚季风的影响破坏了行星风带的正常分布, 从而在世界其他地

区多为荒漠的同纬度地带,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东亚季风区这块“绿洲”。

由于陕 西省位置偏于内陆,海洋水气输送受到限制,所以其降水量不如东南沿海那么充 沛,夏热冬冷的大陆性特点也比较突出。 因此可以说,地处中纬度东亚大陆所具 有的特定辐射、环流和海陆相对位置,在根本上决定了陕西气候具有温带大陆性 半湿润和半干旱、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为:

四季分明,分配不均。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升温较快,秋 季降温迅

速;干湿季节分明,秋末冬春少雨,夏季初春多雨。

2. 因南北而异,随地形而别。温度南高而北低,降水南多北少。

在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上,由于受纬度、海岸距离和冬夏季风 影响的程度

不一,使得北部比南部呈现出更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温度变化, 无论年较差或日较差都比较大,春季温度(4月)高于秋季温度(10月), 春旱严重。相反,关中、陕南由于夏季风影响,雨季长而雨量大,但每当

7月 中旬至8月,由于副高的控制,常出现伏旱。秋季副高中心区退居长江流域时, 关中、陕南又

位于东、夏季风交绥地带,秋雨连绵。

根据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差异,通常把陕西省划分为长城沿线温带 半干旱气

候、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秦岭山 区温带湿润气候、秦岭高山寒温带湿润气候、汉江河谷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大巴 山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等七个气候区。 石泉盆地、安康盆

即便是在同一地貌 石质山地及沟

3.年际多变,灾害较频。

陕西省气候资源不仅在季节和地区间差异明显,而且年际间变化也很悬殊,尤以降水为甚,加之其它气候要素的年际波动,造成频繁的灾害。

全省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各地夏雨的集中程度及其旬、月分配也不尽相同。由南向北集中程度渐次增加,且由双峰型转换为单峰型。陕南、关中降水峰值有两个,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而6月和8月则为雨季里两个相对少雨时期。因而夏初及伏期干伏旱明显。陕北雨季短而集中,最大降水出现于7月、8月,无明显伏旱,而春旱及夏初旱严重,影响春播和夏田生长。全省降水变幅,与常年平均值相比,涝年最大可偏多250~300mm,旱年则偏少

150~250mm,各地旱涝年降水量极差均在570mm以上,7月降水极差可达195 —332mm。以汉中为例,年降雨量1956年多达1137.2mm,1959年只621.1mm,而1976年同期仅33.5mm,相差8倍多。其它气象要素的年际波动亦相当剧烈,以至灾害较频。

4.雨热匹配,同季同区

陕西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农地休闲或农作物越冬苗期,温度低、雨量少。夏季农作物旺盛生长期,温度高、雨量多。四季的冷暖干湿变化与作物的生长需求匹配。雨量和热量的南北低于分布也是同步的。温度南高北低,降水量相应南多北少,即雨热同季同区。但在垂直分布上,预热却不同区,一般是低处温热而干燥,高处冷凉而湿润。在时间分配上,夏热的雨季内,还会出现伏旱期这样的少雨时段。确切的说,谁热在宏观分布上,基本协调匹配,而在垂直地带及个别具体的旬月时段上,也有不协调现象。这正是在正常年份有规律的出现旱涝时段或旱涝地区的直接原因。

(二)两大河流水系

在河流方面,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为133301km2 (其中内流区面积km?占全省面积的2% ),占全省面积的64.6% ;长江流域面积72265km2,占全省面积的35.4%.据统计,省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 km2的大河由7条,5000 —10000 km2的河流由14 条,1000 —5000 km2 的河流47 条,500 —100 km2 的河流由64 条,100 —500

km2的河流由427条,3726条100 km2的河流由10 ―。

晋、陕交界上的黄河,由北向南穿切黄土高原,在禹门口以上穿流于峡谷中,禹门口以下进入平原。其在陕西境内的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渭河等,其中渭河最大。

渭河由甘肃省流入陕西,在省内长度492km,横贯关中平原,其支流很多,主要由北洛河,径河,漆水河,千河,霸河,沣河,黑河等。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从甘肃流入陕西省,在陕西境内长度275km;

长江在陕西境内的主要支流为汉江和嘉陵江。

汉江源于秦岭西端南坡,在白河县流出省境, 支流众多,主要有褒河、胥水河、子午河、牧马河、岚河、其中以丹江最大。省内长625km。汉江月河、旬河、丹江等。

丹江经商州,丹风于商南流出省境,省内长243km。

这一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优的地区, 热量丰

富、无霜期长、稻麦两熟,切盆地、平坝两熟有余。水分充足,出水田外, 雨水可供旱作两熟。冬季温暖,冷月多在0 C 以上,越冬作物基本上无休眠期, 小麦品种以春性为主。沿秦岭北坡海拔约 800m 一线以南,冷月温度1 — 3 r , 年极端最低平均温度-5 — -9 C,亚热带作物一般可安全越冬。秦巴山区,热 量条件虽次于盆地平坝,但雨水丰沛,尤以巴山为胜,雨量多在 1000mm 以上, 发展喜温凉潮湿寡照的林土特产条件优越。优越的水热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小气候 环境使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该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夏秋季的暴雨 山洪、秋莲阴雨,伏旱也有一定影响。

本地区气候温和,热量可满足夏秋两季,水分你能满足一熟种植, 但本区农业

历史悠久,水利发达,平原区通常是夏秋两料。渭北无灌溉条件,以 一熟为主,正茬小麦表现稳产高产,是一优势。西部雨水较多,适宜油菜种植; 东部光热较好,有利棉花生长;北部高原,气候温凉,雨量适中,为苹果、梨、 花椒及烟草的优质产区。关中地区大中城市较多,发展以蔬菜、水果、肉、禽、 蛋、奶为主的郊区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越。 其主要的气象灾害是伏旱和秋霜, 对秋粮、棉、菜生长不利,但秋雨对积蓄夏粮的秋播底墒有利,这和华北秋高气 爽、常常抗旱种麦的情形恰成鲜明对照。

4、陕北光照充足、水热资源较差区。

这一地区长城沿线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 以南大部为暖温带半干旱、 半湿润气

候。产能沿线,基本与陕西省极端最低平均气温 -23 r 和降水量

400mm 等雨量线一致。

嘉陵江源于秦岭主峰南坡,子宁强县流出省境,境内长

244km 。 内流河地区由300多个"海子"和数十条小河组成, 90km2海子中最大者为神木县的红碱淖,水面面积 57。2km2, 的内陆湖

泊。

水面近

是陕西省最大 河网密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

一般都超过

1.02 — 1.70km/km2, 减少。秦岭以南降水量河经流量最丰富,河网密度相应最大, 0.5km/km2,汉江干支流在汉中地区的和王密度一般均达 汉江北岸堰河的河网密度高达

2.21 km/km2

。而秦岭以北地区的河网密度小,一般不超过0.3 km/km2 ,关中平原东部及长 城沿线的部分地区形成低产流区或无流区,使全省河网密度显著减小的地区。

(三)水热资源地域分异明显

1、从气候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出发, 结合气候资源的区域特征,陕西水 热资源在地域上可明显分为三个区, 即:陕南水热资源优势区、关中光热资源丰 富地区、陕北光照充足、水热资源较差区。

2、 陕南水热资源优势区。

3、 关中光热资源丰富地区。

此界线以北,沙丘遍布,气候干旱,雨雪稀少、多风沙,无霜期 短,是陕西

省水热条件最差的地区,但光热资源为全省之冠。冬季严寒,负积温

C 以上,冬小麦越冬困难,多种春麦。农作物以年一熟,无灌溉 主产耐寒的球杂

旱不明显。暴雨、冰雹、洪水为害,水土流失严重。北部早霜、南部晚霜及秋季 连阴雨,均有一定影响。热量可供喜温农作物一熟,以秋粮为主。区内向南水热 渐次改善,农耕制为两年三熟,夏粮油比重增大,但作物越冬条件仍差,小麦冻 害时有发生,油菜只有耐寒型品种。

延安以南,海拔高,气候温凉湿润,温差大,土层深厚,适 宜果树生

长,洛川苹果驰名中外,是为我国苹果的优质产区。此外,玉米高产稳 产,也是一个优势。

四、丰富多样的植被

陕西位于我国中部偏东,南北狭长,这种狭长居间的地理位置, 为生长

多样性的天然植被及人工植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

一般而言,一个大面积的植被类型是由气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来 决定.陕西

省整个地势、虽然其物质组成和地貌形态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向 东及东南季风区开放是其共性。此种地势特征,既有利于东南湿润季风区的植物 成分侵入平原和谷地,又有利于高原和内陆植物成分纳入山地。据张志英

(1989 )、王荷生(1994 )等人的研究,指出秦岭(尤其是其西端的“三江 流域”上游区)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天然“避难所”, 其造就了中国种子植 物特有属及其种类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也是种子植物向北迁移的主要路线之一。 因而,宽广的秦岭山地不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植物成分,其对南下和北上的气流 所具有的屏阻作用,使得秦岭南北分别适于较多的亚热带成分的居留及中旱、

旱 生内陆成分的就地繁衍。

此外,秦岭地处东亚两大植物区系(即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和中国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界地带,其有着强烈的过渡性

(。这些构成陕西植物

成分复杂和群体多样性的内在原因。

陕西省热量和水分自北向南递增,因而植被的群体、个体、类型 组成等方

面产生了差异和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温带草原、暖 温带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植被。 秦巴山地高大雄伟,还出现明显的

植被垂直分布的差异。

陕西是我国人类经活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农耕、樵采、

平原盆地的自然植被以被人工植被所代替。 "丝绸之路",在把原产与中亚得石榴(Punica

vinifera

咼达 600

不能稳收。农耕地多集中于沙丘之间的滩地与河谷两岸的滩地,

粮,牧业比重大,羊只占全省的1/4 。 此界线以南至关中北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旱、半湿润气候,光照较充足,而水热条件较差,冬春干旱严重, 属暖温带半干

夏雨集中,伏

陕南 放牧 以古 等对自然植被的影响极为深刻。 长安为中心通往西域和中亚的 gyannatum ),葡萄

(Vitis

),等多种植物引入陕西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原产于印度的棉花也在陕西安家落

户,并成为陕西主要的经济作物。新中国建国

50年来,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并引入和驯化了许多外来成分,如引入了南方的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大叶桉(E.robusta), 细叶桉(E.tereticornis )

原产于北美的加拿大杨(Pop ulus can ade nsis ),欧洲大叶扬(Pop ulus canadicans ),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 ),以及原产欧亚的欧榛

(Corylus avellana )和分布于蒙,新一代的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Ionche )等,从而增加了陕西植被的复杂多样性。

总结上述,可以看出陕西植被的基本特征是;植被种属和类型丰富,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植被所收人为影响深刻。据雷明德等人初步估计,现今分布在陕西境内的种子植物约有—种。其中绝大部分在陕南

山地中,仅太白山一带已知有1600多种,陕北约有1000多种。区系组成上,陕西包含了许多喜马拉雅,印度,马来亚,华中的区系成分,如华西成分的华山松分布到秦岭北麓,华北成分的白皮松( Pinus )分布到陕南山地的东部和

低山地带,草原成分的长芒草(Stipa bungeana )向南延伸到秦岭北麓的山脚地带。这些地理分布上的明显特征,反映着陕西植被复杂的历史演化进程。

根据植被地带性原则,并考虑到发生学观点、区系成分与全国植被区划的联系,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及植被类型的地区性差异和相似性,陕西植被

自北而南可以划分为草原、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等三个植被带和六个植被区(图1 —2 )。

即:1长城沿线风沙草原区

n陕北中部森林草原化森林草原区

m陕北南部森林草原区

W关中落叶阔叶林灌从区

V秦岭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区W陕南含

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区。

其中,草原地带是内蒙鄂尔多斯东部干草原的西延部分,境内气候干燥,沙土广布,植被稀疏,以沙生植物为主。落叶阔叶林地带属于华北落叶阔叶林地带的西段,包括陕北大部和关中地区,地带北部以草原化的森林草原、森林草原为主,地带南部为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地带包括秦岭山区、大巴山地以及其间的河谷盆地,地带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中部和南部为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

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一般而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具体表现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有所不同。就全球性或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来看,主要是以自然带的空间分布所体现的(包括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和非地带性分布);就一个国家或省区纪的空间尺度的自然环境结构来说,则主要表现为自然景观的空间结构。

自然景观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向的总特征,其反映一地的综合自然面貌。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受非地带性因素(地质构造、地貌单元) 制约;首先分异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平原、陕南山地三个景观区;在此基础上受地带性因素(气候、生物、土壤等)影响,并将处于相互关联中的水、热、土、植被以及农作物等的内在联系充分表现出来,又自南而北分异出六个景观带,即:长城沿线温带风沙化干草原一淡栗钙土景观带、陕北中部暖温带草原化森林草原一轻黑垆土及黑垆土景观带、陕北南部暖温带森林草原一灰褐色森林土及黑垆土景观带、寡波暖温带半干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一褐土景观带、陕南暖

温带秦岭山地针阔叶混交淋与落叶阔叶林一山地棕壤和山地褐土景观带、陕南北

亚热带秦巴山地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一黄褐土与黄棕壤景观带。景观带

下以大面积地形地势为依据,再划分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高原景观、陕北黄土塬梁景观、关中盆地景观、秦岭山地景观、汉江南北丘陵谷地景观、丹南山地丘陵景观及大巴山地景观等13个大的自然景观类型(图1 —3 )。

I陕北黄土咼原景观区

I一陕北长城沿线温带风沙化干草原一淡栗钙土景观带

A1 定一靖风沙碱滩盆地景观

A2 长城内外流沙草滩地景观陕北中部暖温带草原化森林草原一轻黑垆土及黑垆土景观带

B1 东部黄土梁峁丘陵景观

B2 西部白于山地景观陕北南部暖温带森林草原一灰褐色森林土及黑垆土景观带

C1 黄土塬丘陵景观

C2 石质山地景观

n关中盆地平原景观区

n—关中暖温带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一褐土景观带

n A1 渭北山塬景观

n A2 渭河谷地平原景观秦巴山地景观区

m—陕南暖温带秦岭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一山地棕壤和山地褐土景观带秦岭咼山亚咼山景观

m A2 秦岭中山低山景观

m B陕南北亚热带秦巴山地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一黄褐土与黄棕壤景观带

高中地理:地表环境的特征达标检测(含答案)

髙中地理:地表环境的特征达标检测(含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 5分,共50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岀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乂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屮、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海拔 (米) 1.与乙山脉相比,屮山脉自然带谱较丰富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②纬度较低 ③南北走向④相对高度较大 A.?? B. ?? C. ?? D. @? 2?乙山脉相同的自然带,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南坡为() A.阳坡,热量较多 B.阴坡,热量较少 C?迎风坡,降水较多D?迎风坡,降水较多 3.判断图中两座山脉纬度高低的依据有() ①基带类型差异 ②南北坡雪线高度差异 ③同一自然带海拔差异

④同一自然带的相对高度差异 A ?①? B??@ C.@? D ?③? 下图示意某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物或植物叶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枫叶 ① 4.图示该山地的四类植物所在海拔山高到低依次是() A.?@?? B. ??@? C. ?@@? 5?③是樟树叶,樟树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考察队员在屮、乙、丙、丁四地看到的典型自然景观依次是() A?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B?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C?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硕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7.考察队员发现戊地的降水比丁地多,该现象的产生() A.主要是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 B.主要是山于两地距海远近的不同 C.会导致自然带出现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一 特征描述类

题型二综合题规范答题指导技法一特征描述类 命题人话命题特点 阅卷人说失分盲区 考查方式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 料为载体,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 析、提取加工,论证回答地理事物 分布特征、过程特征、变化特征等。 1.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进 行分析回答问题。 2.不能够正确把握限制性 词语,回答不全面。 3.回答问题没有条理,要点 不清晰。 设问形式“简要回答……特征”“描述……过程”“归纳……分布特征”“说明……变化趋势”等。 难度分值难度中等。分值6~8分。 典题示例 【典例1】(2017·北京文综,36,(1),(3),(4),3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8分) (2)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10分) 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构。近年来,杰尔、肖普朗、埃斯泰尔戈姆和松博特海伊等城市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厂,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3)说明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和原因。(12分) 【阅卷抽样】 【阅卷点评】 第(1)题,该答案答出了地形类型和地势的高低起伏,缺少对地形的分段描述和地势的准确方位描述,可得4分。第(2)题,水文特征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流速等方面回答,整体思路较好,但对气候判断不准确(该处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应该有结冰期,可得8分。第(3)题,工业分布特点定位不太准确,应该是国土的西北部。原因中注重了文字信息的提取,但忽视了文字中“用于出口”即市场因素和图示中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因素,可得6分。 答案(1)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山地,面积小,多流水的侵蚀地貌;南部为平原,面积大,多流水的堆积地貌;地势是北高南低;冰川地貌广布。(2)甲河段流经山区,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域面积小;流量小;且纬度高,结冰期较长而乙河段流经平原,河流流速慢;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量大,流量大;且纬度低结冰期短。 (3)分布特点: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匈牙利西北部的首都和城市中。 原因:西北部汽车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完善,工业部门齐全;西北部公路、铁路线密集,交通便利;有众多的研发和教育机构,西北部汽车工业技术水平高,技术先进;西北部靠近欧洲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广阔。 特征类试题考查答题“三步法” 第一步,精准定位描述主体 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2019版高中地理:答题建模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描述类 Word版含答案

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描述类 模板展示 描述角度答题角度 位置高、中、低纬,东(西、南、北)半球 地形地形类型、分布状况 气候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水文内流河、外流河,河流的特征 植被主要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 土壤土壤类型,如红壤、黑土,土壤肥力高(低),等等 应用体验 1.盐地碱蓬染红了半个中国。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盐地碱蓬,一年生草木,夏秋季节呈火红色,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简述我国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答示例:

答案略。 解析略。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描述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答案精解精析 应用体验 2.答案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含沙量小。植被: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结合答题模板,从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等方面说明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答案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以及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解析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特征。根据图示判读该地地形格局。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生长习性,可以得出水稻主产区在该地的分布。人口与城市多沿河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我国人口基数大。各族过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生活。基本以黑河腾冲为界,以东人口多,以西人口少。沿海人口多,内陆人口少。平原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 中国人口现状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1.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影响珊瑚的生存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3.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答案】 2.A 3.B 4.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种群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解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最终绵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 C 5.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沼泽众多,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的肥沃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沼泽就是地表积

地理特征描述类(答案版)

高考地理综合题设问模式系列 (一)地理特征描述类 一、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二.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 三、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 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1)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2)地势特征: 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3)地表环境特征: 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4)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5)河流的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6)气候特征: 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热量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也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一)疆域 (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地理位置(纬度及海陆位置)②地形类型及地貌特点③气候类型及特点④水系水文特征⑤植被类型及特点⑥土壤类型及特点⑦自然资源⑧自然灾害 2、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特点: (1)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特点①半球位置(世界范围)②纬度位置(经纬度位置、热量带)③海陆位置(所处的大陆、濒临的海洋)④相邻位置(所处行政区、地形区的方位;周围所临地区)(⑤板块位置) (2)说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①所处地理位置②通过的重要交通线分布③处于联系哪些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和交通 枢纽地位④在交通或战略方面的意义 3.描述区域地形特征、分析成因(等高线、图例、河流流向) ①描述地形特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高低趋势、海拔和地形起伏、典型地貌) ②描述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分布的方位、排列特点、山脉和平原的走向和延展) ③分析地形成因(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形成的地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形成的地貌) 4、说明区域主要地质灾害 ①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 ②分布: ③成因: ④危害: ⑤防御措施:监测预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5.描述该区域气候特征、分析成因 ①描述气温空间分布特点(高低变化的总趋势、海陆差异、地形差异、洋流差异、高温与低温中心、极值地点),分析影响因素(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地形、洋流)。 ②描述等温线特点(走向、数值递变、疏密、弯曲、闭合) ③描述气温时间变化特点(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大气环流、海陆、洋流) ④描述降水时空分布特点(递变趋势、多雨区和少雨区),分析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地形、洋、 ⑤描述等降水量线特点(走向、数值递变、疏密、弯曲、闭合),分析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地形、洋流) 6、说明区域常见的气象灾害 ①类型: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 ②分布: ③成因: ④危害: ⑤防御措施:监测预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7.描述区域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分析影响因素: ①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流域面积、支流、长度、河网密度、落差、 ②分析影响水系特征因素 ③描述河流水文特点 ④分析影响水文特征因素

最新地理特征描述类综合题答题模版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版 特征描述类 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 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1、自然环境特征 描述角度: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及特征(湿、热、冷、干);河湖特征;植被状况(自然带);土壤、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警等 (09年四川卷39题) 2、地理位置特征 描述角度:半球位置;纬度位置(中高低纬、热量带);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相对位置)(13年四川卷14题) 3、地形、地势特征 描述角度: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形空间分布(某某地形分布在什么地区);地势特征(起伏大/小;倾斜方向);海岸线(曲折/平直) (12年四川卷36题) 4.1气候特征 类型特征(多样/单一,若为山地高原区则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气温(年均温定量高低+定性年、日较差+积温+生长期);降水(年降水总量的定量多少+定性的季节变化);水热组合(越热同期,水热条件好等);若材料中有光照、风等情况也需要描述 (11年四川卷36) (08年四川卷36) 4.2天气特征 气温高低或变化;气压高低或变化;干湿状况;风的大小及方向;天气状况(阴或晴)(13年新课标卷I) (08年山东卷26) 5、河流特征 5.1水文特征 径流量大小;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集中时间和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有无及长短);水流平缓或湍急;含沙量大小;水能、水运条件 (注:根据分值多少重点描述) (09年安徽卷) 5.2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注入地;干流流程及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水系状况(放射状、向心状、对称状、树枝状、平行状等);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例如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四川盆地向心状水系和盆地地形;横断山区南北平形状水系与平行山脉);河道特征(河面宽窄、河床深浅、河道曲折、河道形状V型/U型);干支流河床比降(比降:河流落差与长度之比) 6、经济特征 描述角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总GDP);三大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 6.1农业生产特征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一、地理位置和疆域 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 18000km, 岛屿岸线 14000km。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通中国和欧洲。 二、地形地貌 1、概况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地形的主要特征是: (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2、分述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三、河流水系 1、概述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内外流区域兼备。总的来说,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多为内陆咸水湖。 2、河流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大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

秦皇岛市自然地理特征 秦皇岛市自然地理特征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经118°33'至119°51',北纬39°22'至 40°37',北依燕山,南濒渤海,东西宽74km,南北长132km,总面积7750km2。 秦皇岛市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与平原。 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东段,海拔高程200~1000m,主峰都山,海拔高程1846m, 山与山间小盆地相间分布,面积4503 km2,占全市总面积58.1%。山地南麓属 冀东丘陵,海拔高程50~200m,面积1852km2,占全市总面积23.9%。南部为洪 积、冲积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间分布有洼地、残留水洼及沙带,沿海 有沙丘广布。面积1395 km2,占总面积18%。 本市地质构造处燕辽沉降带东部,华北凹陷带东北边缘。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以中生界燕山期侵入岩分布面积最大。广泛出露于北、东、东北三面,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境内都山、老岭、碣石山等为这一地层代表。第四纪沉积地层分布于山间谷地,和山麓、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地质构造以断裂变动为其主要特征,基底断裂多期活动,影响着全市境内地貌分异,水系展布及泉水出露。岩石主要类型俱全,对市内地下水分布影响较大。石灰岩分布地下水比较丰富,花岗岩区裂隙水水质优良,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区第四纪含水层地下水埋深浅,厚度大,储量丰沛,水质好。

秦皇岛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干燥,降雪稀少。以日均气温小于0℃为寒冷天气,自11月下旬至来年3月中旬,约100天。春季很短,受变性冷空气影响,天气多变,大风多,降水仍然稀少,蒸发量大,常有春旱发生。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高温多雨,但因受海洋调剂,并无酷热期。受地形影响,山地迎风坡多形成暴雨中心。秋季极地大陆气团逐渐加强,天气晴朗,气温迅速下降。 全市多年平均气温8~11℃,昌黎县最高,为11℃,青龙县最低为8.9℃。历年月平均气温最高为7月份,为24.1~24.5℃,极值40.3℃(昌黎县,1961年6月10日),历年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月份,为-5.0~-9.0℃,极值-29.2℃(青龙县,1962年2月13日)。 降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58.0mm (1956~1993年),降水量地域分布自北向南呈减少趋势。长城以北山区年降水量682.1mm, 最大区平均800mm,市境东部石河流域山区687.1mm,南部沿海区62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1273.5mm(市区 1969年),最小年降水量332.9mm(卢龙县1982年)。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其多年平均降水量533.5mm,约占年均总量的81.1%,沿长城一线大于550mm,分向北部山区530mm,南部平原500mm,东部石河流域山区560mm。10~翌年2月间,降水量最少,约占年均降水量的7.5%,3~5月,约占11.3%。据水文部门统计,全市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504.6mm,北

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讲解)

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讲解)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复习建议 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区别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知识清单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的。人口增长总趋势:不断________。 (2)时间变化特点 A、农业革命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________。 B、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有很大增加,增长速度________。 C、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又有大的增加,人口增长速度明显___ _____。 D、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________时期。 (3)空间变化特点: A、空间变化总特点是人口增长________。 B、发达国家增长________,一些国家人口数量会逐渐________。 C、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________。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A、原始型:________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B、传统型:高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和________自然增长率。 C、现代型:________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3)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均由原始型向传统型,再向________型转变。中国已基本实现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及其分类 1〕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_在国际或________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________并改变________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 (2)国内人口迁移:在________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________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后,以________、________的移民为主,客观上开发了________,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________的空间分布。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_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_国家,________减少,________的人口增多。________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________、土壤、水和________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________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政治因素:是特殊因素,政策、政治变革、________等影响较大。 4〕社会文化因素:包括________、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及典型题训练

描述地理位置特征 (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2、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及评价(影响)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点 面状 具体的经纬度 海陆位置 是一个范围 相邻位置 所处(跨)纬度带、热量带 岛屿、半岛、大陆东西部,太洋东西岸,临海、离海较近,深居大陆 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行政区相邻、隔海相望 重要的经纬线 半球位置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东南临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 经纬度位置 位于某地什么方位

该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三边临海(水) ,西南、 东北、东南边靠陆 2、图为菲律宾区位图及地形图。 归纳菲律宾的地理位置特征。 经济位置 交通位置 政治位置 所处经济区及地位、临近(远离)某经济区 所处重要的交通要道、枢纽、控制重要海峡等 政治地位(首都、省会)

位于太平洋西部(北半球、亚洲东南部、东南亚等)的热带岛国。

4、据图简述马尔代夫的地理位置特征。 地处低纬度(热带); 跨南北半球; 印度洋中的岛国。 日本 3据图简述乍得湖的地理位置特征。 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处非洲中北部内陆,周边有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个国家。

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南北跨越纬度约25度.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北部,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5、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 位于南美洲(西)北部, 赤道从北部穿过(位于 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 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特征 经纬度位置:116。E、。N;地处中纬度、位于暖温带 海陆位置:距渤海近 相邻位置:地处华北,与河北和天津相邻 经济位置:位于环渤海经济区,是该经济区最大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经济城市交通位置:是我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中心 政治位置:首都 简述该区域的地理位置

描述地理特征类

类型二描述地理特征类 解答特征类设问的一般思路: 首先,看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区域定位。如果不需要,则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需要,则结合经纬网和区域特征进行定位,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其次,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的时空特征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若题目要求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则应注意审题:第一步,审比较对象;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清题目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是异同点都找;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特征;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清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去比较,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若题目要求分析地理事物特征,则应注意两点:一是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图文材料体现的特征和设问涉及的特征),二是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最后,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使答案简洁、准确。 考向1地理位置特征描述 [真题再现] (2012·上海地理)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答案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

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则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各自带来的影响。 [模板构建]地理位置的描述,常用答题模板为: [对点练1]读图,简述乍得湖的地理位置特征。 答案地处非洲中北部内陆;位于低纬度、热带,与周边四个国家相邻。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乍得湖位于14°N附近,纬度较低,处于热带,是内流淡水湖。位于非洲中北部,乍得盆地中央,地处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尼日利亚的四国交界处。 考向2地形特征描述 [真题再现] (2011·大纲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4人类活动是自然界发生深刻变化 陆上相邻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老挝 四至点:135°5′E抚远乌苏镇,73°40′E乌恰县西侧,5200千米时差四小时,4°N曾母暗沙,53°31′N漠河附近黑龙江江心约5500千米 我国的三级阶梯:一级阶梯:4000-5000M,青藏高原区,盆地:柴达木,西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二级阶梯:1000-2000M,高原盆地区,盆地:塔里木,准格尔,四川,高原:内蒙古,黄土,云贵东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级阶梯:500M一下,平原与低山丘陵区,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三级阶梯的地理意义:加强了我国东西分异,对河流影响显著,大的河流多数向东流 山脉众多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地),南岭,北西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北东南西走向: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东列长白山,胶辽丘陵,武夷山,外列:台湾山脉 地貌空间分布特征:山脉为骨架,与镶嵌分布其间的高原,盆地和平原,构成了网格状镶嵌分布的地貌分布格局,东半壁三列北东南西向山脉,与期间相对低洼的区域,构成了三隆三坳的地貌分布格局,第一坳陷带:呼伦贝尔,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广西盆地,第二: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第三: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巨大山脉的地理意义:山脉往往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东西分异: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南北分异:秦岭 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1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冷空气过境时,南北间温差打6-7°C,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以北属温暖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2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3北坡为温暖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 地貌类型多样的地理意义:加强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使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多彩 三大地台:中朝准地台(早元古代)塔里木地台(早晚元古代)扬子准地台(早晚元古代)六大地槽:天山,大兴安岭褶皱区,昆仑秦岭褶皱系,华南褶皱系(古生代)滇藏褶皱区(中生代)喜马拉雅褶皱系,台湾褶皱系(新生代) 大地构造演化对我国地貌格局的影响:我国山脉大多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多旋回)中生代燕山运动使我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成型,经过燕山运动,除了喜马拉雅山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退出了我国大陆,分散的地块互相连结,奠定了我国的地貌格局。新生代喜山运动,对我国现在的大地貌结构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经过喜山运动,形成了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台湾山地,同时产生了普遍的断裂活动,引起了大幅度的垂直升降,造成了我国现在的西高东低的总趋势,强烈隆起区: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如喜山自第三纪以来,上升了3000m,含局部断陷区:地堑性盆地,如吐鲁番盆地,西南部几个高原,也是上新世以来隆起的,贵州高原1050m,云南高原2000m,中甸高原3100m青藏高原面4100m:均有残留的红色风化壳(低海拔,高温多雨形成)太行山,大青山,秦岭:常见高峻的断层崖耸立于平原之上

描述地理特征类

描述地理特征类

类型二描述地理特征类 解答特征类设问的一般思路: 首先,看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区域定位。如果不需要,则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需要,则结合经纬网和区域特征进行定位,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其次,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的时空特征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若题目要求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则应注意审题:第一步,审比较对象;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清题目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是异同点都找;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特征;第四步,审比较角度,

审清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去比较,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若题目要求分析地理事物特征,则应注意两点:一是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图文材料体现的特征和设问涉及的特征),二是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最后,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使答案简洁、准确。 考向1地理位置特征描述 [真题再现] (2012·上海地理)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答案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主要从纬度位置、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