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钧生 韩克庆: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两种理论范式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五章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PPT

2021/8/28
5
价值中立观
• 韦伯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属于经验 科学的范畴,因而必须坚持价值中立 (value-free)的原则。
•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他应该做什 么,而只能告诉人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 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 。人 们并不能从事实判断逻辑地推出价值判断。 因此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应致力于 事实判断,尽力排除价值判断。
• ——,1998,《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9,《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 ——, 2021/8/28 2000,《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27,
补充参考书目
•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姚曾廙译,韦森校订,上
逃逸的“铁笼”(iron cage)。
2021/8/28
20
社会分层的标准
• 财富(property)。经济标准 class
• 权力(power)。政治标准 party
• 声望(prestige)。社会标准 status
• 在任何社会中,利、权、名对人们来说都是稀缺 资源,人们总要在各个活动领域千方百计地逐利、 争权、求名,由此形成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结构。 韦伯认为,上述三个分层标准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们指向社会分层的三个重要的维度。按三种标 准对同一人群进行划分,所得结果并不一定吻合。 在强调三个分层标准的独立性的同时,韦伯又.指 出分层中轴原理。
2021/8/28
12
理性化过程
• 理性的含义:理性在英语中有两个相应的词: reason和rationality,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 者基本上是一个哲学概念,并贯穿于整部西方思 想史之中,主要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 后者则是韦伯及其他的一些社会科学家通常使用 的理性概念,主要指在社会行动以及社会形成物 当中,行动者所赋予的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 的主观意向。
《社会学》第七章 社会分层

分层广告
二、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及影响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
济、文化和政治的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依据“市场
购买力”来划分 。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影响人们
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风度仪表、知识 教养、生活样式。
普通村民阶层:是指那些拥有少
量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的农村 居民(他们的社会关系网大多仅 限于自己的家人、亲戚、街坊邻 居等)。这些人生存的权利得到 了一定的保障,解决了温饱问题。
弱势群体阶层:指农村社区的下
春天什么时候才来呢
层,他们基本上没有多少社会资 源可以利用,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也受到威胁。
展权利都会得到最充足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管理者骨干、私营 企业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农村的种养殖大户等,也就是我 们通常所谓的农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这些人是农 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代理人阶层:是指那些间接握有
社会资源或掌握社会资源中的某 一小的方面,比如具有某种社会 关系、某方面声望等的农村居民。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产业服务人员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
十六大报告指出: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 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 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据相 关统计,新的社会阶层以及 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 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 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 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 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 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分层与流动解析

•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 1.从流动的动因上分 • 结构性流动:由社会因素引起的、非本人意愿 的流动。 • 自由流动:由个人原因引起的。 • 2.从流动的方向上分 • 水平流动:在同一社会地位之间横向流动。 • 垂直流动: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 • 3.从流动主体分 • 代内流动:个体一生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 • 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
• 第二,划分标准不同: • 阶级是一元的经济标准 • 阶层可以是一元的、多元的、也可以是复 合的标准。 • 第三,存在时间不同 • 阶级是历史范畴 • 阶层是永恒范畴。
2.社会分层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 社会分层主要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造成 阶层隔阂。 • 交往原则——趋同性
二、社会分层标准
1.收入 2.职业 3.受教育程度 4.权力
四、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
• (二)社会流动的条件
• 1.社会因素—决定了社会流动的规模和频率 •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 平。 •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分化出新的、地位较高的 职位,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上向 流动。 • (2)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它直接影响社会 流动的难易程度。 • 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劳动力流动受价值规 律的支配,劳动者在法律上有自由迁徙、自由 择业的权利,人为约束少,流动较多。
• 中国的社会分层以1978年为界 • 78年以前分层简单,之后复杂。 •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课题组 •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 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 • • • • • • • • • •
十大社会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过渡性特殊阶层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题(课程代码264004)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生平和著述一、生平(life)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
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
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
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1848,《实证哲学概观》;等等三、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
The belated com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
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
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92
中国民商 2018年第3期/总第63期
《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三大阶段
什么是成功的职业生涯?
《远见》中,向我们展示了职业生涯
成功的职业生涯不在于找到 中 3 个截然不同但相互关联的阶
热爱的工作,而在于建立起你热爱 段,教会我们如何不断储备职场燃
的生活。我们期盼梦想,但惧怕现 料以创造长期的成功。《远见》提
文化|阅读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自古以来,平等就是人们普遍 的相反论点的支持者组成,认为社
重视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会不平等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公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不平等的 正的。
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关于不平等的
《权 力 与 特 权》主 要 回 答 了 社
问题,自古以来,基本的矛盾都是存 会分层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谁得到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作者 : 樊登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大多数人都有过工作的焦虑: 有的人把工作视为获得美好生活不 得不忍受的痛苦。有的人期待财务自 由,而致富之路却如此漫长。有的人 厌倦于重复机械的工作,亟待解脱。 有的人渴望出类拔萃,却不得其门而 入。其实,在人生的漫长之旅中,工 作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学会与工作 相处,在工作中磨砺自己,它会让我 们的生命变得丰盈而厚重。
《基因传:众生团
基因的发现,破解了生命的奥 秘。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 时,“人类”的概念将从根本上发生改 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悉达多·穆 克吉的《基因传》像侦探小说一样讲 述了基因和科学家的全部故事,而这 本书所讲的故事,和每个活生生的人 都息息相关,你所有关于病理、行为、 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的问题, 都会在书中找到新的答案。
《穿越危机》
社会学讲义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
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 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 生的能力和才干。精英分子总能改变自己的 地位,实现上向流动,而非精英分子则不得 不向下流动。 社会系统稳定与否,不在于是否存在不平等 的分层结构,而在于是否拥有完善的精英循 环流动机制。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阶级状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阶 级状况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特 别是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划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 大批“新中间阶级”。但是,从整体上看,阶级不 平等的状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理论还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在坚持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同时,面对当代世界 和中国的实际,也应该积极发展它,丰富它。
社会不平等概念本身通常不包含价值取向,
但其内涵涉及特定社会价值,确切地说,它 是对有价值的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有差别的分配状态的客观概括。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 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 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 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
4、权力分层模式 冲突学派认为用社会报酬来解释分层是不对 的,权力才是社会分层的决定因素,社会分 层是拥有权力的统治者群体强加给没有权力 的被统治者群体的一种社会秩序。 米尔斯在《权力精英》、《白领——美国的 中产阶级》两部书中,对权力分层模式进行 了论述,并将工人分成白领阶级和蓝领阶级, 并对新中产阶级进行研究。
许多社会学家都认为不能用阶级这个 概念来代替阶层: 概念性质不同:类别与群体;社会类别。 划分标准不同:生产资料;财富、地位、权 力与声望。 关系的性质不同:对抗性的矛盾;非对抗性 的矛盾。
[攻略]社会学之社会阶层的两大划分方法
![[攻略]社会学之社会阶层的两大划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14d65e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0.png)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传统理论1.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渊源,分别是: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传统理论,二是以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强调社会冲突的方面,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论更多的强调社会协调的一面。
2.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内容:1.阶级的含义:划分阶级的标准化是经济地位,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阶级产生的条件:首先,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其次,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的利益,因此在社会表现的各个方面容易取得一致,具有共同的可能性。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最终随着私有制的铲除消亡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存在于阶级内部,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总结:资本的私人占有以及以此为核心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
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相对平等。
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3.西方的社会学分层理论1.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阶级是指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声誉地位是指社会评价的高低权力地位就是是否拥有权力及权力的大小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存在精英人物,精英人物可以跌落到下层,下层也可以奋斗到上层。
不稳定性。
理论图:执政层高于非执政层才能保持,否则非执政层就会上升为执政者。
与前者的区别精英理论借鉴:社会流动研究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关于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提出其特定的社会内容,有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讲义

社会分层讲义主要内容:一、概念鉴定(社会分层、阶级、阶层)二、社会分层的原因三、社会分层的标准(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帕累托精英循环论、帕森斯职业分层理论)四、我国社会分层一、概念鉴定1.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由索罗金、金斯伯格、盖格等开始使用。
1946年德国社会学学会提出并采纳了“社会分层”一词。
此外,1952年国际社会学协会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定为共同的研究课题。
以前社会结构都是用阶级、身分、地位等概念来表示。
社会分年代层概念并不否定上述概念,它是一个包括这些概念在内的更加深一层的概念。
索罗金曾给分层研究做出开拓性的指导,他在《社会流动论》一书中提出分层研究这个问题,把社会分层解影成是一定的人口间垂直的、层次重叠的阶级的分化。
TalcottParsons)将社会分层下定义为:‘从社会角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中,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刘祖云(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说,关于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和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总体来说,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分层概念基本达成了共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若干等级层次。
从论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学者们基本上很少探讨概念鉴定,而具体的具有争议的是社会分层的标准,这个我们之后会具体讲到。
2.阶级和阶层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层。
学术界和理论上对层的的表述和界定主要是阶层和阶级,总的来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1.二者可以相互代替使用,使用何者完全取决于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目的2.阶级包括阶层,阶级是个大概念,阶层是个下属概念,每个阶级下面按照不同的标准再分为若干阶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认,为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钧生/韩克庆: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两种理论范式 内容提要 西方社会分层研究有两种理论范式——功能论范式和冲突论范式,分别为以涂尔干、戴维斯和摩尔、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论分层观点以及以马克思、韦伯、达伦道夫为代表的冲突论分层观点。两种范式划分有助于厘清分层研究的理论逻辑,为中国的分层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研究中国的分层问题,不能单纯地用功能分层理论或者冲突分层理论去分析,冲突理论与功能理论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回答有关社会分层的更多问题。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功能论 冲突论 范式 社会分层理论范式的划分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中,由于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社会的理解方面的分歧,一直存有诸如唯实论与唯名论、集体主义方法与个体主义方法、实证与理解等不同理论流派。库恩在1962 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范式”这一概念后,理论范式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理论当中。
大体来说,有关社会分层的理论范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功能论范式的分层理论,一类是冲突论范式的分层理论。功能论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阶层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存在,每一个社会都会因需要整合、协调和团结而产生社会阶层;阶层反映了社会的共享价值观,提高了社会与个人的功能;经济结构不是社会中的主要结构,权力在社会中是合法分配的,工作与报酬是合理分配的;社会的阶层结构经由社会变迁而改变。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阶层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避免;竞争、冲突和征服产生社会阶层,并因此阻碍了社会和个人的功能;经济结构是社会结构中的主要结构,权力被社会中的一少部分人所控制,工作与报酬分配是不合理的;社会阶层的改变是经由革命来完成的。如表1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考察的主要是西方古典和现代时期的社会学理论,对于当代的理论发展,鉴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本文没有考虑。
社会分层研究的功能论范式 在功能论范式的框架中,最早对社会分层进行论述的是涂尔干。他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出发,论述了社会分化和劳动分工对于社会团结的重要性。戴维斯和摩尔继承了涂尔干的生物有机体观点,认为社会分层是为了满足复杂社会系统的功能需要,并在1945 年发表了著名的“分层的一些原则”一文。(注1)帕森斯认为规范和价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主要内容,共同的价值体系为满足社会需要提供服务,因此,地位或荣誉是社会分层最重要的维度。那些最好地实践了社会的共同价值的人将在社会分层中获得高位,相应地,他们还能够获得除了地位以外的其它次级回报,例如财富。
(一) 涂尔干的功能理论 涂尔干认为,道德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涂尔干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有过一些明晰的论述。涂尔干指出,所有社会都把一些活动看得比其它的活动重要。一个社会的所有功能——法律、宗教、家庭、工作等——都根据它们被重视程度的高低安排成层级。同时,每个人的才能不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天赋。经过训练,这些不同会相应提高。涂尔干相信,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为了吸引最好的和最聪明的人,社会必须完善他们获取社会报酬的途径。(注2)
涂尔干将不平等分成外部不平等和内部不平等两种类型。外部不平等是出生的社会环境强加在个体身上的那类不平等,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这些外部不平等在机械团结或前工业社会中起支配作用。另一方面,在工业社会中,需要内部不平等:所有的外部不平等都危及有机团结的安全,换句话说,威胁工业社会的社会秩序和劳动分工的特有机能。内部不平等被看作是建立在个人才能基础上的不平等,我们习惯称之为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 。对于工业系统的特有机能,涂尔干暗指具有特定才能的人必须安排到最适合发挥他们才能的位置上。
涂尔干预想的是机会均等下的“能人统治”(meritocracy) 。在这种情形下,不平等仍将存在,但是一种建立在美德上的不平等是必需的。涂尔干的思想与许多现代功能主义者有点相似,然而考虑到他对社会中团结和道德整合高于一切的关心,他关注的重点还是不同的。他相信,内部不平等对外部不平等的支配,对于社会团结的维系是最重要的。
(二) 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理论 在功能论范式框架内,戴维斯和摩尔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在社会分层领域引发过一场持续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社会分层是满足复杂社会系统的需要,社会分层被视为确保需求满足的一种机制。
戴维斯和摩尔建议,不平等是社会确保最重要的工作由最有资格的人来担当的一种方式。在简单社会里,武士和药剂师有最高的地位;在较为复杂的社会中,工程师和医生最有价值。工作的重要性因社会系统的不同而不同。一个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可能和另一个社会毫不相干。一个毛皮动物的猎手可能对于北极社会来讲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于生活在热带的、潮湿的雨林的部落来讲则没有什么价值。然而,某些功能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重要的。这些功能包括宗教、政府统治和对于更为复杂的社会来说的技术。宗教领袖论及生死的意义——同时他们也提供人们赖以完成救赎的道德法则。正因为这一功能如此重要,所以负责宗教事务的人比普通人得到更多的奖酬。这一奖酬不一定是金钱,因为很多牧师或宗教职位的成员薪水并不高;在这种情形下,社会奖酬可能会被承认和受到尊敬。统治是另一个关键功能。统治者比被统治者拥有更大的权力。权力的加强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一种奖酬,但是他们经常在财富和声望方面也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份额。戴维斯和摩尔提到的另一个关键位置是技师。技师解决特殊领域的疑难问题,如发展军事武器、提高农业技术等。因为这类工作需要长期而严格的训练,所以社会必须提供更优厚的报酬以鞭策人们从事这种努力。(注3) (三) 帕森斯的社会分层系统功能论 帕森斯对于社会分层的关注集中于一般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分层对于社会秩序的全面维系方面。他认为,社会进化通常作为社会具有的一种内在趋势的结果,来增加他所称的社会的“适应能力”(adaptive capacity) ,包括对外界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和处理由人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引发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帕森斯把社会分层的凸现看作社会生活当中不断增加的适应能力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进化的突破”(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是带来社会进步的各种形式的一个巨大成就。(注4)
帕森斯认为社会学最主要的问题是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的问题。像戴维斯和摩尔一样,帕森斯假定社会有其自身的需要。这些需要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是社会整合。一个共同的价值系统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服务。帕森斯认为地位或者荣誉是社会分层最重要的维度,人们根据他人在社会中实践主流价值的好坏来被评价和划分社会等级,不管这些价值是什么。
为了详细说明人们在分层系统中的位置安排,帕森斯对社会上最受人尊重一直到最不受人尊重的那些角色和任务进行了等级划分,这其中也包括对主流价值系统进行细分。帕森斯首先提出一个社会系统内的四个主要功能子系统: (1) 适应环境, (2) 目标获取, (3) 整合, (4) 潜在模式维持(或简称AGIL) 。按照顺序排列,通常用以实现这些功能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制度分别是,经济、国家、法律系统或有时是宗教以及家庭、学校和文化制度。就像一个身体器官,每一种制度都为整个器官——换句话说社会的健康提供一种功能。举例来说,经济制度的功能就是从环境中汲取资源并生产人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国家或政治的任务是制定目标并提供朝向这些集体目标的方向;法律和宗教制度通过规则和道德标准有助于提供社会系统的整合;家庭和教育一类的制度通过对个体成员的训练和社会化并且为他们的个人需要提供服务来履行模式维持,以便它们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功能。
帕森斯宣称,上述几点对于理解社会分层的重要性是双重的: (1) 这些制度的不同任务引导它们强调不同的价值(或模式变量) ; (2) 社会对于四类制度的不同尊重是主要的(适应、目标获取、整合或潜在模式维持) 。在一个一种制度占据主要位置的社会里(比如说,目标获取或者政治) ,共同价值体系将最大限度地向这些制度强调的方面倾斜。因此,只有那些最好地实践了被一种或几种主要制度形塑了的价值的个体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从而获得与这一社会地位相联系的次级回报,如财富等。
社会分层研究的冲突论范式 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阶层理论为典型代表。但是,马克思与韦伯的关注点并不一致。马克思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具有决定作用。韦伯的分析是一种多元分析模式,他强调阶级(经济) 、地位(荣誉) 和党派(权力) 三位一体的分层标准,阶级是他的分析视野中的一元,而不是全部。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韦伯的理论对后来的影响更大一些。
(一)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宣称:“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注5)非常明显,阶级和阶级冲突作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概念贯穿于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对于马克思来讲,阶级和阶级冲突产生于生产方式的私有制。在基于土地和农业生产之上的封建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是地主和农奴,或者是拥有土地的封建贵族和农民。地主或者封建贵族拥有土地(生产方式) ,而农奴或农民除了他们的生产力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建立在工业生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或资本的拥有者) 和无产阶级(或者工人阶级) 。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是资本家(生产方式或工厂的拥有者) 仅向工人支付刚够维持生活甚至不能维持生活的工资这一事实,这一工资低于工人实际上生产的价值。剩余物是被资本家为了他或者她自己的利润拿走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仅仅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和供养他的花费之间的差额。对马克思来说,阶级和阶级冲突是历史的动力。统治阶级占有生产方式并且剥削其他阶级。但是,面对这种剥削,这些阶级发现,当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允许的时候,推翻统治阶级、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社会秩序对他们有利。对资本主义来言,统治阶级将被无产阶级所推翻。(注6)
(二) 韦伯的多元分层模式 韦伯没有把生产方式的拥有者(资本主义里的资产阶级) 和工人(工人阶级) 之间的冲突视为社会中唯一的、甚至有时是最重要的冲突关系。对于韦伯来说,众多各式各样的不同群体或者个人利益能够形成人类社会中的冲突关系。在韦伯看来,冲突关系的基础可以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利益类型(社会的、物质的、政治的) 。但是,其中对社会的解释更为重要的利益类型,应该是政治的或者组织的冲突和统治。然而,冲突和统治永远不会结束,只是冲突的基础或者是形式的变化而已。因此,韦伯强调了社会分层的多维层面,特别是阶级、地位和党派(或者权力) 这些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