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舞基本动作训练组合讲义.

律动舞蹈

第三单元中国民族民间舞

项目三蒙古族民间舞

能力教学目标:能够表演蒙族风格的儿童舞蹈,运用已掌握的动作素材创编蒙族儿童舞蹈及律动舞蹈,具备特教老师应具备的律动舞蹈示范、律动舞蹈创编、律动舞蹈教学能力。

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蒙族民间舞的风格及特点,熟悉蒙族民间舞的基本体态与动律,知道常用基本动作名称。

任务二蒙古族民间舞基本动作及训练组合

一、蒙古族舞蹈的“手”

1.基本手形

四指伸直并拢,大栂指向旁张开呈虎口状。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形包括掌形、空心拳、持鞭手、勒

马手等。

基本手型空心拳

2.基本手位

蒙古族舞蹈中有叉腰手,胯、胸前的按手、端手,勒马手等众多手位。

3.硬腕

硬腕也称“提压腕”,是手掌与手腕处于平直姿态时,以上提与下压的手腕动作进行手臂动作的舞动,动作中要求脆与韧的交替结合。

4.勒马手

勒马手包括单手勒马式、双手勒式、扬鞭勒马式等。

二、蒙古族舞蹈的“臂”

1.柔臂

准备拍右手直臂压腕于体侧右下方,左手直臂提腕于体侧左上方。

1一4拍由大臂与手肘部发力,左手成压腕,右手成提腕,做交替的波浪式手臂运动,动作收于右手直臂提腕于体侧右上方,左手直臂压腕于体侧左下方。

动作要领:在交替波浪式运动时,手臂动作一定遵循由肩、大臂、手肘、小臂、手腕最后延伸至指尖的运动路线;避免端肩的情况;柔臂要做得延绵不断,把握好动作的速度与力度。

单耸肩 双耸肩

2.软手(正)

准备拍 双手按掌于胸前。

1-4拍 提腕随后下压,微架起手肘,再次提压腕时,手指尖微微卷曲逐渐伸长后将双臂向体侧与肩平行展开,连续不断,保持提压腕、架肘、卷曲延伸至指尖的运动路线。

三、蒙古族舞蹈的“肩”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

1.硬肩硬肩分为单硬肩与双硬肩。

准备拍 双手拇指冲压腕叉腰,右肩向前,左肩向后。

1-2拍 双肩快速交替,左肩向前,右肩向后。

3-4拍 右肩向前,左肩向后。

动作要领: 肩部动作要快发力,幅度小,有顿挫感;避免 耸肩与手肘晃动的情况。

2.柔肩

准备拍 双手拇指冲压腕叉腰,右肩向前,左肩向后。

1-2拍 在硬肩动作的基础之上,将硬肩有顿挫感的脆转变成连绵不断的韧与柔。

动作要领: 肩部动作要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

断的波浪状。,

3.耸肩

准备拍 双手拇指冲压腕叉腰,双肩自然下垂。

1拍 右肩快速上提。

2拍 右肩快速下压。

动作要领 肩部动作小而快,慢提快放,节奏是重

拍在上。

4. 碎抖肩

准备拍 双手拇指冲压腕叉腰,双肩自然下垂。

1-8拍由双肩胛骨发力,带动肩部快速前后抖肩。

动作要领双肩要放松,强调肩部动作的小而碎,在节奏上要匀速交替抖动。

四、肩训练组合

1.舞蹈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2.训练组合《肩训练组合》

准备小八字步位,双手叉腰位,面向1点。

做法

一个8拍左耸肩,两拍一动,四次。

一个8拍右耸肩,两拍一动,四次。

一个8拍 [1-4] 右脚旁移一步,重心右脚,左旁点,双耸肩,两拍一动,两次。

[5-8] 重心移至左脚,双耸肩两次。

一个8拍 [1-4] 右脚向4点撤一步,双耸肩两次。

[5-8] 左脚向6点撤一步,双耸肩两次。

一个8拍右脚向2点方向跳并步至半蹲,笑肩。

一个8拍左脚向8点方向跳并步至半蹲,笑肩。

间奏

一个8拍右踏步原地垫步,硬肩八次。

2拍 [9-10]回至小八字位,双手叉腰。

一个8拍硬肩,两拍一动,四次。

一个8拍 [1-4] 右脚向2点方向跳并步至半蹲,硬肩四次。

[5-8]右脚后撤,左脚前虚点位,硬肩四次。

一个8拍收左脚成小八字位,硬肩四次。

一个8拍 [1-4] 左脚向8点方向跳并步至半蹲,硬肩四次。

[5-8] 左脚后撤,右脚前虚点位,硬肩四次。

结束

一个8拍面向8点右踏步位原地垫步,硬肩八次。

一个8拍 [1-6]右踏步位垫步,硬肩,逆时针方向转动。

第7拍吸左腿,双手提至头顶,低头。

第8拍落成左踏步,叉腰手,抬头,目视2点。

五、蒙古族民间舞的基本舞步

(一)基本脚位

1.自然位包括小八字步位、大八字步位。

踏步

2.踏步位

右腿直膝八字步位平站于地面;左腿屈膝于右腿后,左膝抵于右膝盖窝处,左前脚掌后点地;双腿夹紧,右腿为主力腿保持重心直立,左腿为支撑腿固定右腿重心。

3.虚位点步

以左腿为主力腿,右半脚掌可于主力腿的前和旁轻轻点地。动作时双腿可屈膝亦可直膝。

(二)基本舞步

1.平步

准备拍小八字步位,双手拇指冲压腕叉腰。

1-2拍双膝微屈,双脚脚掌交替蹭地行进。

动作要领行进时要保持体态的平稳,呼吸要与膝盖的屈伸配合。

2.垫步

垫步分为前垫步和旁垫步。

准备拍小八字步位,双手拇指冲压腕叉腰。

1拍右脚向前迈出。

嗒拍左脚快速跟上落于后踏步。

2拍右脚再次向前迈一步。

动作要领动作时要保持膝盖的弯曲状态。旁垫步的做法与前垫步的不同仅仅就是方向向。

3.马步

马步包括立掌马步、刨地马步、吸腿马步、进退马步、跑马步、跺掌马步、摇篮步、碎跺马步和滑步马步等。

李晓霞 《武术基本手型及组合动作》

陕西省西安小学 《武术基本手型及组合动作》 教学设计 2019年06月20日

《武术基本手型及组合动作》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第七章武术。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课设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根据水平二儿童的身心理特点,采取集体练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积极向上、敢于进取的精神。通过武术的学习,体验学习武术的乐趣,激发学习武术的兴趣,从而达到掌握技能、发展能力、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 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的作用和价值,知道中华武术特点需要“精、气、神”的配合。(2)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武术拳、掌、勾基本手型动作方法及组合动作,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提高快速反应和自我学习探究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武德,敢于克服困难、果断顽强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进取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点:“拳、掌、勾”手型正确,组合动作路线清晰。教学难点是动作协调、规范有力度 二、教学准备 在2018年的“名师之路”上,有三节武术课,其中两节同课异构是水平三的《少年拳第一套1-4式》,一节是水平二的《武术基本手型及组合动作》。我将三节课的内容整合出一节课,刚好,我带的是四年级学生,我就选用人

教版水平二武术单元教学,教材是以基本功、基本的动作以及基本的动作组合作为主要内容。我在上课前一周和陕西省体育名师陈拥军老师沟通上课流程,陕西省体育名师陈健老师将我上课的基本内容进行指导。我虚心接纳了两位老师的意见,又反复斟酌修改了自己的教案,把自己的想法又重新梳理了一番,该删的就删,该优化的优优化。最终确定“拳、掌、勾”手型正确,组合动作路线清晰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动作协调、规范有力度。 三、教学过程 1、准备热身前,我通过“石头剪刀布”小游戏让学生自己选位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给更多孩子选择的机会,勇于表现自己。在小组内谁站在最前面谁就是小组长。 2、搏击操热身,学生跟随老师做,直拳、勾拳、摆拳等动作,为进一步学习武术基本功打下基础; 3、以老游戏“剪刀、石头、布”分解练习弓步、马步以及弓马步变换,以“马兰开花”练习蹬腿冲拳,让学生在游戏中润物无声的学练动作; 4、基本部分:教师分解教授,学生练习; 5、6人一组展示,师生互评; 6、体能训练----马步蹲、弓箭步跳、开合跳、前前后后跳、左左右右跳练习。发展全身体能,通过30秒强化练习20秒调整呼吸,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习武精神。 7、放松练习------八段锦放松; 整堂课围绕一个主题:武术。课的开始和结束都采用武术内容,课的中间有体能,并将技术、体能融入游戏,通过游戏参与,力求达到“三赢”;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思考、总结,再合作、分享、展示、提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民族舞蹈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蹈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概况 云南蒙古族主要聚居于通海县兴蒙民族乡,部分人居住在麻栗坡 县的马街区,铁厂区和西畴县的西洒镇,牛厂坝乡、那马乡,少数人 零星散居在云南各地。 云南蒙古族是元代派驻云南的蒙古士兵和官吏的后裔,在云南落 籍已有七百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因为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其 民族特征发生了相对应的历史演变。今天的云南蒙古族在生产方式, 服饰,语言,生活习俗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与内蒙古草原蒙古族有 了很大的区别。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元亡以后,他们沦为庶民而定居云南,在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条件等方面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他们很快适合了新的环境,依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向周围的兄弟民族学习,掌握了新的生产技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取得了发展。 云南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通海县兴蒙乡,地处杞麓湖西畔,北倚 凤山,南跨红旗河,包括中村、白阁、下村、交椅湾、陶家嘴等五个 自然村。这个带原来紧挨着杞麓湖,曾称作下渔村或渔夫村。捕鱼划船,就成了蒙古族人民借以谋生的重要手段。 除捕鱼划船外,他们还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那里学会了耕作技术,历尽艰辛,把长满芦苇的湖滩开垦成了良田。 更为令人钦佩的是,发祥于草原蒙古包的云南蒙古族,经过向汉 族学习之后,竞以擅长建筑而闻名省内,在云南承建了很多的建筑物,兴蒙乡因而被誉为滇南的“建筑之乡”。 云南蒙古族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既区别于内蒙古的蒙古族,又不同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女子服饰较有特色,一般穿两件或 三件长短、颜色不同的“两叠水”或“三叠水”上衣(未婚少女穿“两 叠水”,已婚妇女穿“三叠水”),外露的领口和袖口部分镶有精美的

大班活动说课稿:少数民族

大班活动说课稿:少数民族 导读:基本部分是让幼儿认识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与 生活习惯,通过认识、巩固加深幼儿印象。可以先让幼 儿观察幻灯片,由教师的导语让幼儿尝试,进一步仔细 观察挂图,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结,由此培养 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主要从服装上尝试辨别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第一次尝试: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请幼儿说一说 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幼儿讨论。 3、出示朝鲜、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 族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 民族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二、基本部分 1、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1)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第二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蒙古族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服饰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爱好什么? (2)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 后由老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小结:蒙古族人身穿长袍,斜开衣襟,头上扎 着头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间束死带,脚穿皮靴。他们生 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主,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 包里,他们爱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欢唱歌、

民族舞教程:蒙古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教程:蒙古族民间舞蹈概况 安代顶灯顶碗舞角斗筷子舞普修尔乐舞圈舞盅子舞 云南蒙古族主要聚居于通海县兴蒙民族乡,部分人居住在麻栗坡 县的马街区,铁厂区和西畴县的西洒镇,牛厂坝乡、那马乡,少数人 零星散居在云南各地。 云南蒙古族是元代派驻云南的蒙古士兵和官吏的后裔,在云南落 籍已有七百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因为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其 民族特征发生了相对应的历史演变。今天的云南蒙古族在生产方式, 服饰,语言,生活习俗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与内蒙古草原蒙古族有 了很大的区别。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元亡以后,他们沦为庶民而定居云南,在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条件等方面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他们很快适合了新的环境,依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向周围的兄弟民族学习,掌握了新的生产技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取得了发展。 云南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通海县兴蒙乡,地处杞麓湖西畔,北倚 凤山,南跨红旗河,包括中村、白阁、下村、交椅湾、陶家嘴等五个 自然村。这个带原来紧挨着杞麓湖,曾称作下渔村或渔夫村。捕鱼划船,就成了蒙古族人民借以谋生的重要手段。 除捕鱼划船外,他们还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那里学会了耕作技术,历尽艰辛,把长满芦苇的湖滩开垦成了良田。 更为令人钦佩的是,发祥于草原蒙古包的云南蒙古族,经过向汉 族学习之后,竞以擅长建筑而闻名省内,在云南承建了很多的建筑物,兴蒙乡因而被誉为滇南的“建筑之乡”。 云南蒙古族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既区别于内蒙古的蒙古族,又不同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女子服饰较有特色,一般穿两件或

三件长短、颜色不同的“两叠水”或“三叠水”上衣(未婚少女穿“两 叠水”,已婚妇女穿“三叠水”),外露的领口和袖口部分镶有精美的 花边图案。头饰也别具风格:两股发辫交叉盘于头上翘成犄角状;戴 凤冠帽;脑后有两束红缨,称为“喜毕”。已婚少妇不戴凤冠帽,而 将一块1.5米长的青布折成近6厘米宽的包头围在头上,叫“撮务施”;头前的辫梢不再上翘而成微垂形;生过孩子后,发辫要全部盘 在头顶,用包头布蒙严,不外露头发;脑后的“喜毕”也不能再戴了。 云南蒙古族现行的语言,因为长期与当地彝族交往和通婚,吸收 了很多彝语成分。住房为木土砖石结构。丧葬是木棺土葬。婚姻实行 一夫一妻制,以前少年男女在七八岁时由父母包办订婚,至十八九岁 后再结婚。 宗教信仰比较复杂,祟奉观音、龙王、财神、土地、土主、鲁班等。其中最为崇拜的是鲁班,过鲁班节时,人们抬着鲁班的塑像游乡 串寨,舞灯唱戏,十分热闹。传说旧历四月初三,是鲁班向蒙古族匠 人旃班传授《木经书》的日子,后来又是旃班收徒弟的日子,所以称 作“建筑之乡”的兴蒙,每到这个天都要过鲁班节。此外,观音会也 是比较热闹的节日。相传旧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老母过生日,届时要举 行“地会”活动,跳虾灯、舞龙灯、打霸王鞭,欢欢喜喜“迎观音”。1979年以后,兴蒙乡经过派人去内蒙古自治区参观学习,恢复了早已 失传的民族节日——那达慕。 蒙古族进入云南,带来了他们的草原文化,对云南兄弟民族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在丽江纳西族中,至今流传着一部大型民间乐曲《崩 石细丽》(又称“白沙细乐”),其中包含三段舞蹈乐曲。这部作品相 传为“元人遗音”,是当年忽必烈革囊渡江时赠与纳西族首领阿琼阿 良的礼品。在光绪《丽江府志稿》及民国《丽江府志略》、《丽江县志》等典籍中都有类似的记载。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此曲创自民 间”(见纳西族举人李玉湛《一笑先生诗文集》卷一),虽然有待进一 步考证,但有趣的是此曲中的序曲《笃》,在北方蒙古语中也是“序曲”的意思;另一段《阿丽利吉排》(“哀伤的白云”),蒙古语意为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草原》说课稿

1《草原》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陈”等9个字,会写“草原、线条”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武术基本功图片

一、手型 (一)拳 各部位名称:拳眼、拳心、拳面、拳背、拳轮(图6-1-1)。 动作说明: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 易犯错误:拳面不平、屈腕。 纠正方法:讲解拳的攻防作用。 教法提示:先示范与讲解拳的规格、要求,再采用手型变换练习。 (二)掌 各部位名称:掌心、掌背、掌指、掌根、掌外沿(图6-l-2)。动作说明:四指伸直并拢,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 要点:掌心开展、竖指。 易犯错误:松指、掌背外凸。 纠正方法:讲解掌的攻防作用。 教法提示:同拳。 (三)勾 各部位名称:勾尖、勾顶(图6-1-3)。 动作说明:五指撮拢成勾,屈腕。 要点:屈腕。 易犯错误:松指,腕没有扣紧。 纠正方法:讲解勾手的攻防作用。

— 二、手法 (-)冲拳 预备姿势:两脚左右开立,两拳抱于腰间,拳心朝上(图6-1-4-1)。 动作说明:右拳从腰间旋臂向前猛力冲出,力达拳面,目视前方(图6-1-4-2)。 要点:挺胸、收腹、直腰、出拳快速有力,做好拧腰、顺肩、急旋前臂的动作。 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冲拳无力。

—纠正方法:强调拧腰、顺肩、急旋臂、动作快速。 (2)冲拳力点不准。 纠正方法:击靶练习。 (3)拳面不平、屈腕。 纠正方法:讲解拳在攻防中的作用及受力分析。 (4)拳从肩前冲出。 纠正方法:强调肘贴肋运行,使拳内旋冲出。 教法提示: (1)先慢做,不要用全力,注意动作的准确性,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快速有力。 (2)结合步型、步法做冲拳练习。 (三)推掌 预备姿势:同冲拳。 动作说明:右拳变掌,以掌外沿为力点向前猛力推出,目视前方(图6-1-6)。 要点:同冲拳,注意沉腕、翘掌、力达掌外沿。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同冲拳。 教法提示:同冲拳。 三、压肩 预备姿势:开步站立。 动作说明:两手抓握肋木,上体前俯并做下振压肩动作。也可以两人面对面站立,互相扶按肩部,做体前 屈的振动压肩动作;也可由助手协助做搬压肩部的练习(图6-1-8-1~3)。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要点研究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要点研究 蒙古族民间舞蹈直接表现出当地人深刻的民族信仰和生活追求,包括激烈的摔跤舞蹈等模式,这种风格绝非偶然衍生,而是蒙古族优质历史文化作用的必然结果。由此,笔者决定在深刻探索蒙古族民间舞蹈衍生背景前提下,联合丰富实践经验论证蒙古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特色,希望为日后该类文化可持续传承和发展,提供愈加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众所周知,蒙古族天性活泼乐观,对于爱情更加是无限憧憬和坚贞,这类特征透过其舞蹈风格上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至于蒙古族民间舞蹈最鲜明的风格特色,即节奏轻快明朗,而这也恰巧映射出蒙古族人民开朗的性格与雄壮的气魄。针对这部分特色内容加以深入性校验解析,对于今后蒙古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各地情感交流,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应。至于细化的研究内容将主要会在后续一一阐述。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衍生背景 蒙古族主要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之中聚居,在经历较为久远的畜牧生活之后,造就出了他们的坚强、果断、豪爽的性格特征。而蒙古族特有的民间舞蹈,经常会模仿矫健的大雁与活泼的马步等,自然也就蕴藏着热情、彪悍有力的基础性风格特色。须知各类形式的舞蹈的衍生,都是由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而文化想要得到长期传承和改良发展,就不得不依靠舞蹈这类生动、有趣的控制媒介。相比之下,蒙古族一直深受草原文化的熏陶感染基礎上,亦接受西方和汉文化同步交织化洗礼。特别是在草原骑兵引领作用之下,蒙古族舞蹈便在群众之中全面深入,这更加为日后蒙古族民间舞蹈可持续改良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特色要点 蒙古族一直热衷于歌舞,流传至今,已经转变为以横排和竖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娱乐性舞蹈,同时动作构成又不会过于繁琐,即便是一些新到访的客人亦可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并迅速融入其中。这种舞蹈风格展现形式极为丰富多元,凝聚着当地人民对草原生活以及祖国强烈的爱慕情感。至于相关细节则具体如下所示: (一)开朗愉悦的风格特色 即便是长期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奔波劳碌,但是也无法动摇蒙古族人民乐观向上的身心特征,因此一直以来当地民间舞蹈多传达出欢快的信息,几乎不太涉及任何忧伤情怀。单纯拿筷子舞为例,每逢佳节之时必然会出现,并且主要由男性演员进行单人表演。即要求舞蹈人员在保持半蹲体态的基础上,配合右手上的筷子进行身体各类部位有节奏的敲击、歌唱,力求将当地舞蹈愉悦的风格特色完整地呈现出来;再就是在侧边旋转同时双膝跪在地上,利用地面敲击塑造出激烈的

2019蒙古族民间舞蹈.doc

教学案例 蒙古族民间舞蹈------硬腕动作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 动作练习、创编简单舞姿 ———→ ———————————→

学练硬腕动作、创编舞姿上硬腕练习学习组合 ———————————————→—————→ 小结、布置作业 ———————→——————————→ 【教学过程】

讲解新课第 一 部 分 师生活动教学内容 师草原如此辽阔、美丽,蒙 古族艺术文化如此丰富多彩, 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优美的 蒙古族舞蹈吧。 一、给学生示范讲解基本手 形。 二、讲解基本手位、脚位。 师出示图片,结合画面,联 系中国古典手位、脚位介绍蒙 古族基本手位和脚位,(基本 相同)并示范、指导。 生回忆古典手位、脚位,并 学习蒙古族舞蹈手位和脚位。 延伸内容: 师强调蒙古族舞蹈中的六 个手位和六个脚位,并示范一 个上下肢配合造型,启发引导 学生创编简单的舞姿造型动 作,即手位与脚位的配合造 型。选出几个优秀的舞姿在课 堂展示。 1.基本手形:五指自然向前平伸,大拇指与四指距离分开。 2.基本手位: 叉腰位.胯前位. 斜下位 平开手.斜上手.胸前手 3.基本脚位: 小八字位.大八字位.点步位 靠步位.弓步位.大掖步位 4.舞姿创编: 将以上六个手位和六个脚位 分别组合成不同的舞姿造型。 示范动作如图:(踏步位与平开手 的配合舞姿)

设计思路 蒙古族中的手位与脚位基本雷同于中国古典舞中的个别手位和脚位,通过结合以往学过的古典舞手位、脚位,使学生能迅速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和脚位,并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创编简单的舞姿,为本课的重点不同造型上的硬腕动作做好铺垫。 四、硬腕练习师 出示图片以胯前位为例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观摩学习掌握后,再举一反三的说明其它手位上的硬腕动作并播放硬腕短句视频。 生观摩学习,练习巩固。 延伸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硬腕短句,启发引导学生将自己创编的舞姿做硬腕动作并连接。 生分组设计、对比交流1.硬腕:双手同时或交替做上下提压腕。 注:硬腕动作注意由腕部带动手掌 有弹性的提压,突出顿挫感, 切忌不要手指主动。 2.硬腕短句:硬腕动作在不同手位上完成,可以变换舞姿。 3.创编舞姿上的硬腕练习。 重难点突破: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讲解动作要领之后,一方面通过视频短句提示学生动作,另一方面是采取分组设计、相互观摩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定几个学生自己创编的舞姿上做硬腕动作练习,并将动作连接。经过练习后对比交流,教师选出典型进行课堂展示,点评动作完成情况,肯定设计成果,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巩固不同舞姿上硬腕动作。

傣族舞说课稿

傣族舞说课稿 说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 家庭的重 视,而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舞蹈教育,也在这 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与其它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对于基础教育而 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原 来的“言传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 地! 说教材 册当中的中国民间舞部分, 这一部分的内容有汉族的东北 秧歌、 云南花灯、 藏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 傣族舞蹈 等, 前面的内容我均在上几个学期上过, 那么这 次我安排的是傣 族。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 是五十六个 民族当中的一员, 傣 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 西双版纳等 地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 突出, 人民普遍爱好歌舞, 舞 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 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 头、肩膀、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 称“三道弯” 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 ,它那优美的舞姿,把人带 入诗 般的境界。 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傣族舞的体态风格, 1、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幼师教科书—舞蹈》 2、

并且灵活运用傣族的各种手形手位。 3、教学目标: ⑴通过傣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 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等。 ⑵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 断提高自身鉴赏,舞蹈表演的能力。 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动作融会贯通,学会简单的创编。 ⑷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只是做做 动作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的风格特点。这节课的重点 就放在对傣族舞基本动作的教授上,因为学生做动作往往是单纯 的模仿,有时候还模仿的不像,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要 力求使他们把动作掌握好,是这节课的 重点。 5、教学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就是要求学生们创编。这些学 生大多都是来自农村,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舞蹈基础,创编对于 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她们都是幼师生,将来很有可能 走上教学岗位,所以学会基本的舞蹈的创编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项 基本技能。 为了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抓住傣族舞的风格特点,攻克舞蹈的

简单武术基本功教案

武术基本功教案 课的设计: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演练武术得到熏陶。武术基本功练习是为以后学习武术的各种套路奠定基础,发展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但此节课内容只是学习基本手型、 步型和马步冲 拳,内容显得有些枯燥无谓。因此为了让本节课上的更生动一些, 需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

准备部分准备活动: 活动内容:慢跑 形式:集体练习 5 分 钟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要求:学生动作到 位,有力度,充分 活动身体。

2、基本步型1)弓步教授弓步队形:OOOOOOO OO O O 要点:前腿弓,后腿绷,挺腰、 O 莘塌腰;前后腿成一条直线。 O 8 O 基分O 2)马步 钟OOOOOOO OO 弓步:前腿弓,要点:膝不超过脚尖,大腿后腿绷;脚尖内扣 接近水平,挺胸,塌腰。挺胸,塌腰、沉髋; 本 教授马步队形: OOOOOOO 3)虚步OO O O 逍*O 莘 部 要点:两脚前后开立,屈膝8O 半蹲,左脚脚跟离地,脚面分O 绷平,脚尖稍内扣。挺胸,钟O 塌腰,虚实分明。OOOOOOO 4—5 OO次

1、仆步 要点: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左腿挺直平仆,脚尖里扣,全脚着地。眼向左方平视。挺胸,塌腰,沉髋。 2、歇步 要点:两腿交叉靠拢全蹲,右膝部贴近左腿外侧,臀部坐于右腿接近脚跟处。 三、游戏:石头、剪刀、布游戏一:手型猜拳。 游戏二:步型猜拳。 游戏三:手型和步型组合猜拳 掌f布、 勾-剪刀、 拳—石头 马步、仆步—布,教授仆步队形:OOOOOOO OO O O O 莘 O O O OOOOOOO 沉虞:挺腰、塌腰 教授歇步队形:OOOOOOO OO O O O 莘 O O O OOOOOOO OO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蒙古族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 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

小学体育武术基本功教案

小学体育武术基本功教案 精品文档 小学体育武术基本功教案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了“武术基本功组合”一课。,通过激趣引导、体验探究、释疑验证,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程序,采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教学组织方法有效地将感知、思维、实践活动和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努力达成本课主要学习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特点: 1、正确进行武术的教育, 学生在电视里看见的武打动作都是被加工和夸大的,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不正确的武术观念,本课通过基本功的逐步深入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武术素养,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一系列的身体练习,发展综合能力。 2、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通过创编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拓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团体协作精神。 3、尊重学生兴趣差异,学习方式多样独特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设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和兴趣差异,采用自主选择性学习、合作研究 1 / 3 精品文档

性学习、创新拓展性学习等方式,充分体现“人人受益”的体育新课程理念,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三、课的流程: 1、活跃身心阶段:通过古代故事“闻鸡起舞”的情景设置,在中国功夫的伴奏下,学生散点、自主或两人组合模仿电影中的武打动作,导入本课课题。 2、学习技能阶段:通过教师表演、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武术基本功河基本功组合的学习,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发展其能力。 3、拓展能力阶段:通过学生分组创编武术基本功组合动作的练习,进一步启迪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以致用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成功的欲望。 4、身心恢复阶段:在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师生互动翩翩起舞,乐曲、舞姿令人陶醉,达到调节身心之目的。 武术基本功教案 高二年级体育王翔 课的设计: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演练武术得到熏陶。武术基本功练习是为以后学习武术的各种套路奠定基础,发展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 2 / 3 精品文档 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但此节课内容只是学习基本手型、步型和马步冲拳,内容显得有些枯燥无谓。因此为了让本节课上的更生动一些,需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 武术基本功教学教案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 我国土地广袤,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对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无垠的大草原,他们不仅是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民族,更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时间的长河中,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民间舞蹈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将立足蒙古族文化,分析当前蒙古族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并简要对蒙古族民间舞蹈教育传承进行研究。 标签:蒙古族;民间舞蹈;教育传承;现状;研究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 1.教育过程浮于形式 蒙古族民间舞蹈曾经有过辉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化的压制,使得蒙古族民间舞蹈已经很难得到继续传承。民间舞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舞蹈的深层次教育,然而大多数教员只是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教授给学生,学生根本不能深入了解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所在,仅仅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技巧像机器一样模仿着表现出来,偏离了蒙古族民间舞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形式化的教学,让学生重复一系列技巧和动作,虽然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却忽略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性。 2.教育目标较为古板 时代已经有了跨越性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受到科技文明、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蒙古族舞蹈已经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并互相促进。然而一些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将蒙古族民间舞蹈以其古老传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虽然学习到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丰厚历史积淀,却无法将其和当代文化相融合。艺术不会过时,但传统艺术却需要和现代艺术相融合才能体现时代特色,一些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师目前还不能很好地将悠久的蒙古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与现代社会进步文化相融合,因而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传承目的。 二、针对蒙古族民间舞蹈教育传承的研究 1.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艺术教育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艺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将生活实际与教育传承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够在舞蹈中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能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真正的日常生活,让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学生的舞蹈表演中,避免学生缺乏情感表达。例如,教师在进行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向学生播放蒙古

武术必备基本功动作图解分析

武术必备基本功动作图解分析 [动作方法]并步站立。两手成掌,同时从右、向上,经头向左侧平举成立掌,右臂屈时,右掌附于左臂时内侧,上体微向左转,眼 看左掌。 [教材要点]两臂划圆,至左侧时坐腕立掌,摆臂时两肩放松,身体随之微转。 [动作方法]预备势:弓步双分掌,右腿弯曲,左腿蹬直。右腿蹬直,左腿弯曲上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掌变勾向左、向后、直臂划平弧 成反勾置于体后;右臂内旋,由后向下,沿右腿向左腿前上方撩起, 掌心斜向前上方,高与腰平;眼看前方。 [教材要点]双手摆动协调,与头和躯干动作协调一致。 [动作方法]预备势:开步站立,成双摆掌。右手成掌,自左向右、向上,经头向右划弧劈掌,使掌指向上,小指侧向右,与眉同高;左 手变掌收于左腰间;上体右转45度,右手收至腰间,掌心朝上,左 手自腰间向下、向后、向上,经头向右下盖按,屈腕横掌于右肩内侧,手心斜向前下;右手自腰间向左手背上穿出,手心朝上,同时提 左膝,上体左转45度,目视右手。 [教材要点]一劈、二按、三穿、节奏明显、上体随之转动。 [动作方法]预备势:并步站立。左脚向左钱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臂屈时使小臂内旋,掌心向上、屈时置于左上方架掌,同时前冲 右拳,上体向左扭转,目视右拳。 [教材要点]上架时拧臂(内旋)屈肘,上体尽量扭转。 [动作方法]侧对肋木站立,单手扶肋木,外侧腿脚背放至肋木上脚面绷直,压腿时上体后仰,也可两人练习。帮助 者在后托膝向上推,练习者上体同时后仰。 [教材要点]身正、腿直、挺胸、塌腰、后仰。

[动作方法]右腿屈膝全蹲,脚尖外展,开胯、左膝伸直仆平,脚尖内扣、挺膝成仆步;两手分别抓握两脚外侧,臀部向下振压,尽量 贴近地面,然后换成左仆步压腿。 [教材要点]挺胸、立腰、沉胯、侧倒。 预备式:并步站立.左脚向左侧上一步,上体左转90度;左手向 左搂手握拳,拳背朝下。上动不停,右腿前上一步成马步;左拳收至 腰间,右掌向前推击的同时、上体向左拧转90度,目视右掌。 右腿伸直,上体左转45度成左弓步,右拳变掌向下经腹前向右摆,当摆至与左掌同高时,两臂同时向上、经头向左摆至与肩同高 成立掌,右掌贴附于左肘内侧,目视左掌。 左腿屈膝,上体右转成右仆步,左手反勾,右手收至左胸前立掌,眼视右侧;上动不停,上体前俯,右手变勾,向右脚面勾搂停于右脚 外侧,眼视前下;左腿蹬直,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右臂向后摆,成反 臂勾,勾尖朝上,左勾手变掌由后经下向前撩出,掌心斜向上,高 于腰平,目视前方。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武术基本功动作图解

七年级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说教材】 1、先说教材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一方面结束了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另一方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因此,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知道蒙古灭西夏与金,掌握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了解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史实,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影像资料、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学史,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元朝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3、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说学情】 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辽宋夏金的政权更替,有了一定的背景础知识作为铺垫。而且学生处于七年级阶段,学史兴趣较浓,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开始尝试独立思考问题。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容易出现疲惫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所以,本课设计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分步性,以及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同时小组讨论,趣味答题,激发学生兴趣。 【说教法、学法】 教法:同步学案法合作学习法知识结构图法趣味答题法学法:列举归纳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 【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历史惯有的时间线索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做如下构想: 1、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齐读朝代歌引入,以朝代更迭顺序开火车,使学生明确朝代的先后顺序,明确元朝在古代史中的位置。随后,定位到这节课的背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回顾并立政权的名称及建立的民族,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与贯通。天下大事,分久必合,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说课稿

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武术基本功挂图

拳 各部位名称:拳眼、拳心、拳面、拳背、拳轮 动作说明: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 冲拳 预备姿势:两脚左右开立,两拳抱于腰间,拳心朝上 动作说明:右拳从腰间旋臂向前猛力冲出,力达拳面,目视前方要点:挺胸、收腹、直腰、 出拳快速有力,做好拧腰、 顺肩、急旋前臂的动作。 掌 各部位名称:掌心、掌背、掌指、掌根、掌外沿 动作说明:四指伸直并拢,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 要点:掌心开展、竖指。 架拳 预备姿势:同冲拳 动作说明:右拳向右上方架起,拳眼向下,目视左方 要点:松肩、肘微屈、前臂内旋,力达前臂外侧。 勾 各部位名称:勾尖、勾顶。 动作说明:五指撮拢成勾,屈腕。 要点:屈腕。 推掌 预备姿势:同冲拳 动作说明:右拳变掌,以掌外沿为力点向前猛力推出, 目视前方。 要点:同冲拳,注意沉腕、翘掌、力达掌外沿。 亮掌

预备姿势:同冲拳 动作说明:抖腕亮掌,臂成弧形举于头上,目视左方。要点:抖腕、亮掌与转头要同时完成。 前后绕环 预备姿势:开步站立,右臂上举。 动作说明:左臂前绕环,右臂后绕环。 要点:臂伸直、肩放松、划立圆,逐渐加速。 压肩 预备姿势:开步站立。 动作说明:两手抓握肋木,上体前俯并做下振压肩动作。 也可以两人面对面站立,互相扶按肩部,做体前屈的振 动压肩动作;也可由助手协助做搬压肩部的练习 要点:挺胸、塌腰,臂、腿要伸直,振幅逐步加大,压 点集中于肩部,增加外力时由小到大。 左右绕环 预备姿势:开步站立。 动作说明:两臂同时从右向左划立圆绕环。 要点:臂伸直、肩放松、划立圆,逐渐加速。 单臂绕环 预备姿势:成左弓步站立,左手按于左大腿上,右臂上 举。 动作说明:右臂由后向前绕环一周为后绕环。 要点:臂伸直、肩放松、划立圆,逐渐加速。 交叉绕环 预备姿势:开步站立,两臂上举。 动作说明:两臂分别向前、后绕环。 要点:臂伸直、肩放松、划立圆,逐渐加速。 抡拍

新教师公开课《蒙古族舞蹈》教案

一年级《蒙古族舞蹈》教案 第10周 任课教师:杨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硬臂组合动作。 2、熟练运用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 二、教学内容:蒙古族舞蹈硬腕组合动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硬腕基本动作。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蒙舞硬腕组合音乐 七、教学实施: 活动一:1、(师生问好)热身活动:跟着老师做头部运动(向前低头、向左倒头、向上仰头、向右倒头;顺时针旋转头部、逆时针旋转头部),肩部运动(向上耸肩、放肩),手臂运动(双手举高左右摆臂),双脚跳等热身动作。 2、基本功训练:腿、手、腰的软开训练。 活动二:复习上节课藏族舞蹈靠步组合。 活动三:了解蒙古族舞蹈 老师介绍:1、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是什么? 颈部后靠下颌微抬上身重心微后仰目视远方。

2、蒙古族舞蹈的手臂动作有八种?名称分别是: 硬腕柔肩硬肩耸肩绕肩抖肩柔臂软手。 3、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有哪些? 答:蒙古舞蹈共有六种手位,名称:叉腰位,胯前手,斜下手,平开手,斜上手,胸前手。 活动四:硬腕组合教学: 1、蒙古族舞蹈《硬腕手位组合》训练。 第一个动作:胯前手,1个8拍 第二个动作:平开手,1个8拍 第三个动作:右脚侧点地面,胯前手,1个8拍 第四个动作:左脚侧点地面,平开手,1个8拍 第五个动作:斜上手和斜下手,2个8拍 第六个动作:小碎步、斜上手,2个8拍 第七个动作:胸前手,1个8拍 第八个动作:右脚前点地面,平开手,1个8拍 第九个动作:后退步,胸前手,1个8拍 第十个动作:后退步,斜上手,1个8拍 第十一个动作:左右小跳步,胸前手,左右平开,4个8拍 活动五:每个动作都要让学生记住拍子数,再熟悉动作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心里默默数着拍子舞蹈。老师要边教边提示学生舞蹈动作要领。 八、教学反思: 因这节课是新教师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安排的内容简单了一些,因担心内容设计过多,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已达到。我重在让学生多进行练习以巩固已学会的动作。因我校学生是聋哑学生,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学中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形式。例如:学习新组合前,老师可以先师范一下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接着老师提问:蒙古族舞

蒙古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探析-精品文档

蒙古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探析 1、前言 蒙古族民间舞蹈来自于游牧式的蒙古族草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由于草原文化的影响,蒙古族人民性格以勇猛剽悍、刚毅质朴为主要特点,因此蒙古族民间舞也具有浑厚、豪迈和舒展等特性,舞蹈动作柔韧、刚健,以腕、肩和,马步的动作为主。蒙古族民间舞体现的是圆韵的思维表达,表达的内容与草原生活密切相关,以肩部动作丰富和形象生动的马步为主要动作特色,反应出蒙古族人民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2] 。 2、蒙古族民间舞蹈简介 2.1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发源和发展蒙古族民间舞的主要来源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蒙古族民间舞蹈同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特质形成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蒙古族民间舞。 蒙古族民间舞主要是从蒙古人民的草原生活为基础,在生活当中产生并且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对蒙古文化和性格相对固定的舞蹈表达[3-5] 。比如《木马舞》的起源就是从牧民的平常生活发展而来,成功的塑造了牧民的豪迈形象。蒙古族民间舞是不断发展的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将时代的精神与民族情感融入其中,形成特有的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新发展。蒙古族民

间舞也随着时代在发展,在现代审美中发展出时代的要求,成为能够展现蒙古族文化和符合现代审美的民族舞。 2.2 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蒙古族舞蹈是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舞蹈构成的,比如马刀舞、盅碗舞以及筷子舞等舞蹈都以节奏轻快、舞步轻盈为主要特色,表达出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在蒙古族民间舞中,男子的舞蹈主要展现的是英武与刚劲,动作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而在蒙古族民间舞的娱乐性舞蹈中,动作简单明了,并且队形以圆圈或是横排为主,以增强节日的氛围。 蒙古族舞蹈都是蒙古族人民情感上的表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表现出纯朴豪放、欢快明朗、粗犷豪放、机智果敢、典雅含蓄物种风格特质。因为蒙古族文化表达以豪迈为主,所以蒙古族舞蹈主要展现的是蒙古人民快乐积极的心和淳朴美好的感情,筷子舞就能很明显的表达出蒙古族民间舞明快的风格。同时蒙古族民间舞蹈中也展现出温柔和礼节的一面,盅碗舞的形成就是蒙古族宴会的舞蹈,表达出庄重典雅的氛围。 2.3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 蒙古族民间舞蹈是草原文化的代表,表现出明显的草原风格,舞蹈魅力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来[6] 。蒙古族民间舞硬肩硬腕是基本功,具有发力较快、瞬间静止等形态,展现出民间舞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