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王》

③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慢》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王》

①诸郎中持兵,皆殿下(列,动词)——《荆轲刺王》

②恐惧不敢自(述,动词)——《荆轲刺王》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王》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王》

②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动词,挥动)——《过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王》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①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①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③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④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

①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荆轲刺王》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③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④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⑥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荆轲刺王》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④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①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王》

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①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王》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①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荆轲刺王》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①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荆轲刺王》

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荆轲刺王》

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①以次进(名词,次序)——《荆轲刺王》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涉世家》

③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①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荆轲刺王》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捕蛇者说》

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⑥俄而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⑧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

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刿论战》

①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荆轲刺王》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荆轲刺王》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烛之武退师》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鸿门宴》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屈原列传》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①厚遗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荆轲刺王》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③至唐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王》

②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荆轲刺王》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⑥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凭箜篌引》

①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②鲁肃闻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

③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荆轲刺王》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荆轲刺王》

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2、虚词

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荆轲刺王》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王》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王》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荆轲刺王》

②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荆轲刺王》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荆轲刺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连词,表目的,来)——《荆轲刺王》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荆轲刺王》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荆轲刺王》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荆轲刺王》

⑧以故荆轲逐王(连词,因此)——《荆轲刺王》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荆轲刺王》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荆轲刺王》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荆轲刺王》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荆轲刺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荆轲刺王》

②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荆轲刺王》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荆轲刺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王》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荆轲刺王》

⑥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荆轲刺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王》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荆轲刺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荆轲刺王》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宫(应“(于)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王》

②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王》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王》

④嘉为(之)先言于王(应“于王先言”)——《荆轲刺王》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王》

(2)定语后置

①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荆轲刺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王》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王》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荆轲刺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王》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王》

4、省略句

(1)方急时,(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荆轲刺王》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荆轲刺王》

(3)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荆轲刺王》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荆轲刺王》

(5)今闻()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荆轲刺王》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荆轲刺王》(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荆轲刺王》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王》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王》

(11)嘉为(之)先言于王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王》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荆轲刺王》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王》

(14)比(于)诸侯之列——《荆轲刺王》

(15)皆(于)殿下——《荆轲刺王》

(16)而(按)法……——《荆轲刺王》

5、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荆轲刺王》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荆轲刺王》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荆轲刺王》(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荆轲刺王》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 复习资料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二、古今异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今闻购将军之首【购】 古义: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 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 终已不顾【顾】 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北蛮夷之鄙人【鄙人】 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穷】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秦王还柱而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诸郎中执兵。【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三、词类活用 【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上】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厚】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箕】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荆轲刺秦王习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同步测试 【典型例题】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 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 (è)濡染(rú)怯懦(ruò) 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 铁杵(wǔ)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 àn)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 ⑧ D. ①⑥⑧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 函通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通 (3)秦王还柱而 走 通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 (5)秦武阳色变振恐 通新 11.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学案博苑 09-23 0611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备课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5.卒起不意(卒通猝,仓猝)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4.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5.诸郎中 ..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窘,处境困难)

②图穷而匕首见(尽、完结)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④穷家富路(贫穷) ⑤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2.见 ①图穷而匕首见(露出)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拜见,会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⑤慈父见背(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3.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指身子向上起)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带领) ⑤引而不发(拉开弓) ⑥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4.顾 ①顾笑武阳(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只是,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 5.乃 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②乃今得闻教(副词,才)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是) 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词,表承接,于是、便)

荆轲刺秦王实词、虚词训练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 归纳1:一词多义 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引申义 兵 2.不得持尺兵武器 3.不及召下兵武士,士兵 穷兵黩武兵力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2.终己不顾回头看 顾 3.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4.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探望,拜访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大行不顾细谨顾念、顾及 陈恐惧不敢自陈陈述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排列、站在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 2.图穷而匕首见穷尽 穷 3.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4.穷则独善其身失意,处境困窘 穷山恶水偏僻,荒凉 顷之未发出发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发 3.发尽上指冠头发 4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乃请荆轲曰请求 2.乃复请之曰请求 请 3.丹请先遣秦武阳请允许我 4.请辞决矣请允许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 就 2.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3.瞬息而就完成

既祖,取道已经,……之后 2.荆轲既取图奉之就,便 3.左右既前,斩荆轲就,便 既 4.既来之,则安之既然 5.既至秦既然 6.郑既知亡矣已经 7.既东封郑已经 既望……之后 归纳2:“乃”、“为”、“以”、“而” 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乃令武阳为副 乃复请之曰乃朝服于是,连词 2.樊於期乃上前曰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就,副词 3.乃欲生劫之是 乃 4.乃今得闻教才,副词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副词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反而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乃以手共搏之只,仅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为之奈何做,处理动词 2.乃为装遣荆轲整理 为 3.而为留待为了,介词 4.为变徵之声发出 5.前为谢曰替,介词 皆为戮没被,介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介词 2.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来,连词 以 3.使工以药淬之用,介词 4.而乃以手共搏之用,介词 5.必得约契以投太子来,连词 今行而无信表转折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表并列 而 3.秦王还柱而走表修饰 4.图穷而匕首见表承接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侮之耻除矣表递进

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荆轲刺秦王 选自《战国策》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

荆轲刺秦王 1. (打败) 2. (占领 夺取) 3. (拜见) 4. (接近) 5. (表假设 如果) 6. (名作状,早晚) 7. (走投无路, 陷入困境) 8. 愿足下更虑之 (心意 改变) 9. (刻毒) 10. 父母宗族, (戮,杀戮 没,没收) (前者,不过,只是 后者,回头) 1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3. (好好地) 14. (把:握,抓住 揕:刺) 15. (欺侮,侵犯) 16. (名作状,用匣子) (匣子) 17. (浸湿,沾湿) 18. (忤:逆,违反 忤视: 迎着目光看) 19. (俱:一起 远:adj.作n. 远方) 20. (“决”通“诀” 诀别 辞决:辞别, 告别) 21. (赠送) 22. (方名作动,走上前) (方名作动,走上前) (名作动, 走上前) (走上前) (动词 并,列 ) (使:前者:动词,派遣;后者,名词,使者 唯:希望) 25. (n.作v.穿上朝服 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 26. ( 通“捧”捧着) (按照; ……顺序) (打开 全部 通“现”) 29. (身子向上起 举起) 30. (掷击 )

31. (受 伤) 32. (生:形作状,活生生地 劫:强迫) 33. (名作动,出行前祭路神) 34. (名作动,哭) 35. (意动,以 ……为怪,认为奇怪) 36. (使动,使……断了) 37. (使动,使……闻,禀告) 38. (身边侍臣) 39. 40. (没有来) 42… 43. ……的方法) 44. 过了一阵) 45.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 3.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 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6.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9.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10.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2.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14.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 三、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题组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通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通________,_________ (6)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______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______ (8)卒.起不意通_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还.柱而走通________,_________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________,_________ (11)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 (12)张良出,要.项伯通________,_________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________,_________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________,_________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_____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矣”句末语气词(2)“供”供给(3)“悦”高兴(4)“智”明智(5)“悦”高兴(6)“返”返回(7)“震”惧怕(8)“猝”突然(9)“环”绕(10)“彩”彩色(11)“拒”把守“纳”接纳(12)“邀”邀请(13)“背”违背(14)“早”早早地(15)“隙”隔阂,嫌怨(16)“座”座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 (1)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王》 ③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慢》 穷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王》 ①诸郎中持兵,皆殿下(列,动词)——《荆轲刺王》 ②恐惧不敢自(述,动词)——《荆轲刺王》 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王》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王》 ②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动词,挥动)——《过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论》 奉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王》 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亲 ①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王》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深 ①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王》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环绕 8.卒起不意卒——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诀——诀别 10.燕国见陵之耻陵——凌——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庭——廷——朝廷 二、古今异义 1.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涕:眼泪。 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币:礼物 6.走:跑 7.郎中:宫廷侍卫 8.左右:周围侍从。 9.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0.顾:回头看 11.于是:在这时 12.鄙人:粗鄙的人; 13.意:同意,愿意。 14.假借:宽容原谅 15.股:大腿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早晚 3.函封之用匣子 向上 樊於期乃前曰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白帽 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使以闻大王使……闻/禀告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 3.断其左股使……断/斩断 意动用法(形容词) 1.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了

2.群臣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翻译重点:是)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的原因,是……) 省略句 1.欲与(之)俱(往) 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cu突然;zu士兵;最终;死亡 被动句(翻译重点:被)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于前]毕使 2.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 3.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 4.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2.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群臣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估计,揣度) 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整理 一本课须掌握: 1、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首要人物。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悉课文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重点段落背诵赏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死别这一场面的?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在很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周全。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零”“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戮力同心的气魄。 ④井井有条。人物运动按时刻次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对话(信物:樊於期人头)对比反衬(太子丹与荆轲秦武阳与荆轲)动作(荆轲刺秦王)场面(易水送别) 荆轲刺秦王的看法: 同情弱小、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可取;企图凭借个人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不可取。 四成语 1.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 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 2.使工以药淬火(同“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荆轲刺秦王 重点句子翻译!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因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 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课文详解

《荆轲刺秦王》课文详解 导读: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②,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⑥。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⑦。夫今樊将军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⑨。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⑩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⑾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⑿!”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⒁。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⒂!”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 注释: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②〔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夺,夺取。 ④〔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对人的敬称。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请。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⑧〔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邑,封地。 ⑩〔督亢〕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说〕同“悦”,喜欢,高兴。 ⑿〔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⒀〔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 ⒂〔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⒃〔善〕副词,好好地。 ⒄〔把〕握,抓住。 ⒅〔揕(zhèn)〕刺。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 1.(荆轲)又前而为歌曰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删除此题)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状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删除此题)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兵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 争)——《扬州慢》 穷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 陈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

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 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 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奉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 上)——《荆轲刺秦王》 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