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针刺伤和锐器伤上报表

医院针刺伤和锐器伤上报表

保山昆华医院针刺伤和锐器伤上报表

当事人:发生日期:年月日发生时间:时分本人联系电话(手机):工作年限:

1.事故发生部门:;

2.本人工作部门:;

3.工作类型(职称):;

4.事故发生地点:;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病人源是否属高危人群:□血制品接受者□血友病□静脉吸毒者

□肝转氨酶升高□性病□血液透析□其他

7.是否为器械的初始用户:□是□否□未知□不适用

8.器械是否污染:□受污染□无污染□未知

9.器械的初始用途:

1.不知/不适用□

2.肌肉/皮下注射□

3.肝素封管或生理盐水冲洗□

4.静脉注射□

5.链接静脉输液器□

6.开始静脉输液和肝素封管□

7.抽取静脉血血样□

8.抽取动脉血血样□

9.获取体液或组织样品□

10.指尖/脚跟采血□ 11.缝合□ 12.切割□ 13.电凝□ 14.钻孔□ 15.输入样品和药物□ 16.放置动脉/中心导管□ 17.其他

10.损伤发生于:

1.器械使用前□

2.器械使用中□

3.多步骤使用过程中各步骤之间□

4.拆卸器械或设备□

5.准备再次使用可再用器材□

6.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帽□

7.从橡皮或其他阻体中拔出针头□

8.使用后,处理前□

9.被随意遗弃或放在废弃箱旁的锐器刺伤□ 10.将器械放入锐器收集器中时□ 11.被锐器收集器中伸出的已处理的锐器刺伤□ 12.锐器收集器被锐器穿破□ 13.处理后,被从垃圾袋或不适宜的收集器中伸出的锐器损伤□ 14.管制病人□

15.被遗留在地板、桌子、床等不适宜放置锐器处的锐器损伤□

16.其他

11.引起损伤的器械名称: 12.损伤部位:

13.损伤程度:□表面-少量出血或无出血□中度皮肤刺穿,有出血

□严重的-深度刺入/切割,大量出血□其他

14.被穿透:□单副手套□双副手套□无手套□其他

15.医护工作者的习惯用手:□惯用左手□惯用右手□其他

16.描述发生损伤的情况:

17.处理流程:□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未处理

科主任或护士长确认签字:时间:

针刺伤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正确

针刺伤得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定义: 针刺伤就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得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与出血。针刺伤与职业暴露得关系、前者描述得就是一种执业中得针扎伤害,可能不涉及传染病。比如配药时使用新开封得注射器被扎伤,不属于职业暴露,属于针刺伤。后者反之。 1、护士自身防护意 二、输液室护士针刺伤发生得原因? 识淡薄:护士在校得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从业后缓慢形成得职业防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 2、护理操作行为不规范: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就是导致针刺伤发生得因素之一。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用过得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或者将用后得尖锐针头与器械放入已经过满得收集箱,再进行严密封闭收集箱时,都有可能造成操作者被刺伤得危险。 3、护士人力资源不足: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就是常见原因,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 4、输液室特殊得环境因素:输液室患者得特点: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 5、护理对象得不合作就是导致针刺伤得危险因素之一。徒

手接受未更换新头皮针得液体时也很容易导致针刺伤。 三.防护措施 虽然完全避免事故就是不可能得,但事故与护士得操作肯定有很大关系,因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操作,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率 1、戴手套尽量在操作时戴手套,这样就避免了操作者得手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得物质接触,其目得就是双重性得,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了病人。 2、规范操作在使用器械时,始终不让指尖触及针头,同时确保没有人紧挨在操作者得前后左右,或操作者在经过得路上没有其她人;抢救病人时拿着带针头得注射器要大声提醒周围得人躲开;不要随便把器械交给其她人,严格按照标准得操作程序执行,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3、及时回收用过得注射器用过得注射器应该立即放进防刺穿、防漏得医疗垃圾收集箱中。手始终不要碰到收集箱,小心谨慎地将针头丢入容器。收集箱应该放在操作方便而又安全得地方。不要将针放入已经过满得收集箱中,相关工作完成后再脱去手套,脱掉手套后立即洗手。 4、严密观察病人得情况,衡量她们在接受治疗时得舒适程度,就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就是对自我意识很强得病人,如果操作者感到不舒服或预感到病人可能出现问题时,不要贸然操作,应该尽量寻求帮助。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分钟,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 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已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 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击队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HCV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HIVAb。 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会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如果确实要复帽可单手持针筒挑 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 直接放入锐器盒,盒内医疗废物四分三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口紧实、严密,贴上特殊标记并填写使用单位、封箱时间,作医疗废物处理。 4、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 管并使用防护用具。放弃传统的床单,使用床罩。

医院消毒供应室应急预案之欧阳歌谷创编

院消毒供应室应急预案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停水应急预案及程序 1、各种原因引起的停水,导致无法正常清洗和灭菌等工作。 2、接到停水通知,立即告知相关人员,优先处理急件、要件。 3、同时做好储水准备,保证急诊、重要器械的清洗。立即通知外科、妇产科调整手术和治疗时间。 4、突然停水,立即通知总务科,关闭水龙头,一方突然来水,造成泛水和浪费。 5、启用常规储存,立即联系、调整、组织货源,保障供给。 6、立即汇报给总务科,及时查找停水原因,尽快恢复正常供水。 7、程序: 接停水通知→做好停水准备→通知相关科室安排好工作→突然停水→通知水管维修部门→关闭水龙→启用常规储存水→汇报总务科→查找原因→供水。 二、停电应急预案及程序 1、突然停电,立即通知电工。协助查找原因,尽快恢复供电。 2、接到停电通知,立即告知相关人员,优先处理急件、要件。立即通知相关科室调整手术和治疗时间。

3、汇报给总务科,立即调整、组织可供电货源,保障供给。 4、关闭相关仪器,以防突然来电,损坏相关仪器。 5、使用应急照明设备,启用常规存储,保证正常供应。 6、程序: 6.1突然停电→通知电工→查找原因→尽快供电 6.2接到停电通知→告知相关人员→通知相关科室调整手术和治疗时间→关闭仪器→使用应急照明设备 三、火灾应急预案及程序 1、一旦发生火灾,立即报告医院总务科;根据火势情况拨打119,准确报告火灾地点、部位、目前情况。 2、初步判断着火原因,进行紧急处理。电起火,马上关闭总电源,然后使用干粉灭火器,禁用水扑火,以免触电;易燃物资着火,立即用灭火器或水扑火。 3、火势较小使用灭火器或其他方式灭火。尽快转移贵重物资。 4、平日应加强消防安全培训,易燃易爆物品有警示标示,保持安全通道畅 6、程序: 发生火灾→通知医院消防安全科→拨打119→关闭总电源→积极扑救→尽快撒出易燃物资,转移贵重物资→保证安全通道畅通 四、泛水应急预案及程序

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访记录表

表一: 血液和体液暴露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_____________; 4、暴露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涉及哪种体液: □血液□痰液□脑脊液□胸膜液□尿液 □羊水□唾液□腹膜液□呕吐物□其他 7、暴露部位为(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无损的皮肤□眼□口腔 □受损的皮肤□鼻□其他 8、血液或体液是否(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接触未保护的皮肤□渗透屏障或防护衣 □接触防护衣内侧的皮肤□渗透衣物 9、事故发生时是否穿戴保护用具(多选) □单幅手套□带侧面防护罩的眼镜□塑料围裙 □两幅手套□眼镜□实验室工作服、衣服 □防护镜□外科手术用口罩□其他实验室工作服 □护面罩□外科手术服□其他 10、暴露的原因(请详述): 11、如果为设备故障:设备名称:型号: 12、体液/血液接触时间:□<5′;□ 5′-15′;□ 15′-1h;□>1h;□其他 13、体液/血液与皮肤接触的数量:□少量(<5ml)□中量(<50ml) □大量(>50ml) 14、暴露位置: 15、描述暴露过程(不少于20字): 科主任或护士长确认签字:日期: 18、暴露源已知情况:□已检测,已知源□未能检测,已知源□未知源 19、跟踪记录: 项目首次检验第一次复检第二次复检第三次复检第四次复检

时间 结果 粘贴暴露源与暴露者的检验报告单处 20、暴露源的病原体: □乙肝□丙肝□ HIV □梅毒□其他(请详述) 21、如果暴露源HIV检测成阳性,在暴露前是否接受过以下治疗: □ AZT □ 3TC □未知□ ddC □ IDC □其他 22、在暴露之前医务工作者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 □接种过一次□二次□三次□未接种□不确定 23、咨询部门: 24、所用药物(请详述): 25、结论: 记录人签字: 表单编号:YG-B1-036-01 表二: 针刺伤和锐器伤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______________; 4、事故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_;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病人源是否属高危人群:□血制品接受者□血友病□静脉吸毒者 □肝转氨酶升高□性病□血液透析□其他 7、是否为器械的初始用户:□是□否□未知□不适用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之令狐文艳创作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令狐文艳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

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 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与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与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 2010-11-29 10:08:54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 作者:韦美爱,胡素英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摘要】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对 53 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45% 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发生在护士,发生 原因前三位是输液注射结束拔针时、 手术和抢救病人时、 在处理医用废弃物时。

锐器伤和职业暴 露后均进行紧急和进一步处理, 追踪半年, 未发现感染个案。 结论 增强职工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发生损伤和暴露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感染。 【关键词】 医务人员 锐器伤 职业暴露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 常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 我国 是肝炎的高发区,艾滋病病毒 (HIV) 的感染流行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由于医院特定的工作性质,使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国家卫生部2004

4 月发布了《医务人员艾滋 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 试行 ) 》 , 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预防 HIV 感 染的警惕性,同时对具有暴露危险的医务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增强防范意识和了解防范措施。 医院职工对职业危害越来越关注, 笔者就我院 53 例锐器伤和职业暴露调查追踪结果作如下报告。 1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

年 1 月~ 2007 年 6 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 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 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 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

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 科室年

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避免发生医疗锐器伤? 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有其他安全有效的设备可选择时尽量避免使用锐器;(2)不要回套已开封或使用后的针头,如确需回套,则使用单手回套;(3)不要弄断、打破或扭曲已开封或使用后的针头;(4)禁止手持针等锐器物随意走动;(5)不要随意丢弃使用后或已开封的针头;(6)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免徒手传递锐器;(7)使用后的锐器应及时放入耐刺的锐器盒中,到指定容量时应及时密封并更换;(8)丢弃锐器时应先检查锐器盒,确定锐器盒未装满且无针头突出;(9)帮助评估和选择可降低锐器伤危险的设备;(10)有条件时可使用安全的注射工具,如无针系统和回缩针用于静脉连接、自动毁形的注射器、预充药物的注射器、具有可包裹枕头的滑动套的注射器、针尖连接有保护套的注射器等;(11)使用锐器前掌握正确使用锐器的方法以及用后处置程序;(12)发生锐器伤后及时报告,以确保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13)向上级报告你发现的任何可能发生锐器伤的危险;(14)参加预防锐器伤的培训。 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事件应急预案 1、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 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疫苗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每日1片,并通知医务科、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等。

锐器伤处理操作流程图

针刺伤员工抽血化验,填写《医务 人员职业锐器伤登记表》 院感科紧急评估和指导 锐器无污染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毒锐器污染或可能污染乙肝、丙肝、艾滋病、 梅毒等病毒 密切观察、随访 暴露源HIV(+) 预防保健科报告疾控中心,由疾控专家负责后续治疗和随访 暴露源HBV(+)暴露源HCV(+) +) 暴露梅毒抗体阳性 1、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 进行特殊处理。 3、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 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 针和第三针乙肝疫苗。 暴露后第3月、6月、 9月和一年随访并咨 询 第3、6月随访和咨询 立即注射长效青霉素, 每周一次,连续三次。 暴露后当天检查RPR、 1月后查TPHA、RPR。 3月随访和咨询 发生锐器伤 伤口紧急处理 报告部门负责人报告院感科 院感科记录整个过程,分析原因并提出 改进措施

三、发生锐器损伤后的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院内感染专职人员,并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等。 5、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到指定医院注射乙肝疫苗或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docx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 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 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 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 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聚维酮碘或 75% 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 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 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 24 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 1 个月、3个月、 6 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 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 内抽血查HIV 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 6 个月;梅毒追踪随访 3 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 4 周、第 8 周、第 12 周及 6 个月、 12 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心导管室消毒隔离技术知识考核 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HBV、HCV、HIV等传染性疾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一)立即由()心端向()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二)立即用()清洗。 (三)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反复冲洗粘膜。 (四)用()或()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 、 )或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一)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ALT、乙肝两对半。 (二)HCV暴露后, 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HCV抗体,HCV阳性者需检测HCV-RNA证实。 (三)HIV暴露后, 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HIV抗体,如HIV、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心导管室消毒隔离技术知识考核 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HBV、HCV、HIV等传染性疾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一)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二)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三)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粘膜。 (四)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HBV、HCV或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一)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ALT、乙肝两对半。 (二)HCV暴露后, 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HCV抗体,HCV阳性者需检测HCV-RNA证实。 (三)HIV暴露后, 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HIV抗体,如HIV、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职业暴露流程

GR-02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锐器伤等导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使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处理,以降低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危险,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职业暴露定义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成立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组和专家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感染管理办负责日常的事宜。 (二)专家组 组长: 成员: 三、职责 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部署、协调指挥全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协调物资、防护物品、消毒液;督促、检查科室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2、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级别进行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3、感染管理办做好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并收集、整理、统计相关资料,督导检查临床科室职业暴露防护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

四、医务人员发生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的处理程序 (一)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 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部位的血液挤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 3、用75%酒精或0.5%安尔碘消毒伤口,必要时做包扎处理。 (二)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 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三)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须立即按照《应急处置预案》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置、上报流程执行,并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同时向感染管理办报告(不超过24小时),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上报表(见附件1)。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由感染管理办报告专家组组长(分管院长),组织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进行暴露级别的认定(见附件2)。 (四)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 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进行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抗体者,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抗体者,应采取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正在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者,应采取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继续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3、丙型肝炎病毒:可考虑注射干扰素。 4、艾滋病病毒: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 5、梅毒螺旋体暴露:实施预防性用药。 五、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锐器伤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护医院职工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经血传染性疾病,做好各种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以及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或者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以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伤事件)。 二、标准预防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 标准预防概念: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三、管理制度 1. 医院职工应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科举行的职业防护等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2. 工作期间,按规范实行标准预防措施,严格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渗透围裙、胶鞋、可能发生喷溅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 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粘膜有破损时须戴手套,脱手套后严格洗手。 4. 掌握洗手指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5. 严格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理,按本院制度实行。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须戴厚质乳胶手套,穿防护衣,胶鞋,必要时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6. 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禁止将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禁止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锐器需及时放入锐器盒。 7.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医院职工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总则①首先要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同时要禁止双手回套针帽。②护士静脉穿刺、输血、采血时应戴手套。③建立医院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对使用锐器物的目的、种类有详细记录。 1、医护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提高防护意识,如果医务人员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或在诊疗时意外刺伤皮肤或黏膜后,应立即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和血清转氨酶等,并在3~6个月复查。如该医务人员过去曾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阴性,或者不清楚,则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 IU,同时在另一部位接种1针20ug乙肝疫苗,并于其后1个月时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次和第3次各20ug乙肝疫苗。因此,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安全处理针头,用过的针头及时浸泡消毒,统一销毁。一旦针头刺伤,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2%的碘酒、75%的酒精消毒,包扎伤口。 2、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及放射线等接触,因此,工作中应注意自我防护。尤其要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规范操作,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手术中传递锐器,要严格规范动作,避免传递过程中误伤医生或自己。凡上台参加手术,均应采取皮肤黏膜的自我保护措施。必要时穿防水手术

衣,使用x光机时穿铅衣。在进行穿刺、介入性操作时,为每个病人操作完都要更换手套,在为特殊感染者实施手术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处理此类器械应穿防护衣。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在进行血管穿刺或介入性操作时应戴手套,而且接触每一个患者均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毕脱掉手套后均应洗手。 ②进行特殊感染患者手术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处理此类器械时应穿防护服。③被血液或血性液体污染的废料及其他物品,应放在无泄露、无遗失的清洁袋内密闭,运送至洗衣房消毒或清洗处理。④锐利器具和针头、刀片等用后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再安全运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⑤环氧乙烷灭菌时,应严格控制空气中环氧乙烷气体的浓度,以防引起中毒。 3、窥镜室医护人员的防护:任何一种消毒剂对人体都有一定影响和危害。工作人员在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具,如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操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戴双层手套。盛放戊二醛的水槽要加盖,房间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工作人员应戴防护眼镜。被血液或血性液体污染的废料及一次性材料,应放在无泄露、无遗失的清洁袋内密闭,运送到定点处处理。 4、其他类防护措施①麻醉废气的管理包括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及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降低麻醉废气污染。如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漏气;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特别是孕期和哺乳期妇女。②噪声预防对科室使用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如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减少异常噪声。

手卫生及应知应会内容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手卫生与应知应会内容 医院感染管理科林玉萍 2012.12.14 应知应会内容 1. 医院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 2.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3.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暴露报告与处理制度 4. 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理制度 5. 控制医院感染重要环节(无菌操作、消毒隔离、重点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6.多重耐药菌的管理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7.医疗废物管理 8.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第一节医院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2004年《中华人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法规: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 规章:2002年《消毒管理办法》 2003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004年《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 2005年《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2006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规范及标准 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003年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2003年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4年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2004年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2005年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5年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2008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2009年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臵管理规范. 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6个技术标准(强制性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2009年: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2月份资料)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包括哪些常见类型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机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物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2.常见的暴露类型为针刺伤、皮肤及粘膜暴露。 二、针刺伤和粘膜暴露后怎么进行局部紧急处理 (1)针刺伤的局部处理: 1.挤: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压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冲:用流动水进行冲洗。 3.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安尔碘或%碘伏)进行皮肤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 (2)皮肤黏膜暴露后的局部紧急处理: 1.皮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后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2.黏膜暴露(如血液飞溅到眼睛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 3.皮肤或粘膜接触HIV: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冲洗,粘膜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水冲洗10分钟以上。如有伤口,应轻轻又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压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冲洗10分钟以上,伤口用消毒液消毒。 三、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处理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及时电话报告院感染办及保健科,并尽快填写职业暴露上报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由暴露发生当事人尽快送院感染办,保健科,上报表一式三份,一份科室备档,一份上交院感办,一份上交保健科。HIV血源性职业报告处理时间;非行政时间务必12小时内报告,因药物阻断最迟不超过24小时。 2.科室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形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过程,暴露源种类和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a)由院感办进行调查指导防护措施,由保健科进一步评估,指导预防处理, 追踪检查结果,将追踪结果反馈院感办,由院感办统一进行职业暴露监

职工锐器刺伤登记表

职工锐器刺伤登记表 姓名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年龄_____职务___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 工作年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在科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伤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记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情况:HBV疫苗注射是________ 否__________ 抗----HBs 阳性__________ 阴性_________ 既往感染情况:HBV 是_________ 否_________ HCV 是_________否__________ HIV 是__________ 否___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伤器具:针头7号_______7~10号_______10号_______刀_______钉____________ 玻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伤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伤利器污染物:血__________体液___________分泌物_________排泄物_______________ 刺伤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器可能为:HIVI污染是______ 否________ HBV污染物是__________ 否___________ HCV污染是______ 否__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紧急处理:捏住伤口近心端_______ 冲洗_______ 消毒_______ 包扎______ 报告________ 预防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理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室负责人:__________ 医务部:_________ 护理部:_________ 院感科:__________

2019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X X X 医院 2019年医院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汇编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为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伤害,保护医务人员安全,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定义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 二、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 1、皮肤暴露: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眼口等粘膜用生理盐水冲洗。 2、如有伤口,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液进行消毒,包扎伤口;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三、登记与报告 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 2、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册》中详细登记,填写《医务人员

锐器伤登记表》或《医务人员其他职业暴露登记表》,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交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报告预防保健部,由预防保健部开具化验单并组织相关专家会诊。 3、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后,当事人及科室负责人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预防保健部,艾滋病专家小组及时进行评估,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四、评估及处理 评估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由相关专家决定处置方案。 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情况。 五、随访 预防保健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进行定期监测随访,化验结果交医院感染管理科保管。 随访时间: 1、乙肝接触者应即刻、3个月、6个月及1年时分别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等血清学检测。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精编版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 急处理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

医院检验科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程序

医院检验科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程序 一、目的 规定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程序,规范发生职业暴露处理原则、报告和登记流程。 二、范围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涉及处理职业暴露的有关人员。 三、职责 (一)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 (二)实验室负责人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三)实验室负责人组织实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 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 四、步骤 (一)实验时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地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二)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及时

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对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三)一般性的小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四)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五、评估暴露级别 (一)建立意外事故登记本,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二)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