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三峡》教案

第9课《三峡》教案
第9课《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雷官初中八年级:赵学海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大家知道所言何处吗?(学生发言)如今的三峡,因水电工程的修建,真的是“高峡出平湖”。那一千多年前是什么样的景致呢?今天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走进三峡,感受三峡风采。

二、目标生成

教师组织学生浏览课文,谈一谈自己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教师听取发言,相机补充、引导,形成共识。

三、新课学习

(一)教师简介本文的篇幅特点,摆出困难所在;同时,鼓励学生,增强信心

教师指名读书,师生共听;组织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强调:需要注意的字音:

阙叠嶂曦溯湍漱啸属

组织齐读,巩固字音

(二)组织自学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作好标记。

教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疑惑;相机组织解疑,强调重点字词

自非阻绝或虽良多肃久绝绝谳

教师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师用现代汉语描述三峡景物,让学生说出原文中对应的句子来(卡片)

1)(这里)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白帝城和江陵相距千里,即使骑者骏马,驾着疾风,有不如它快。

4)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5)这里山体高峻,水流清澈,花草繁茂,树木旺盛,情趣无限。

(三)揣摩读法

大家了解了课文内容,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篇课文呢?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请大家作出示范读。

教师听取发言,引导认识:不同的内容,读法不同

教师强调,学生可做笔记:

第一段:稍高昂,语速中;第二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第四段:语气低沉,语速稍慢。

另:教师提示注意节奏: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师范读课文;组织学生自读体会

(四)感悟内容

组织思考讨论:本文写了三峡那些、方面的景色?能不能概括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学生活动

教师指名发言(相机板书):

学生谈景物、特点及相关原句。

教师引导认识课文内容及结构(结合板书引导认识)

学完课文内容,老师情不自禁想用一句话概括三峡印象:

“三峡景色瑰丽,犹如一条画廊。”

请大家也用一句话说说,可以仿照老师的句式,也可以自出心裁。

(五)品味感情,背诵课文

教师讲解:本文选自《水经注》属于游记作品,综观历代游记作品,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像《水经注》这样的一部地理著作,也常常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同时又记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终使这部地理专著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教师设问:从文章的内容上,我们是否体会到了作者对三峡的情感?

教师组织学生试着融入感情朗读课文(以同桌互助形式开展)

组织男女学生赛读,学生点评。

组织背诵课文,相机组织检测。

四、深入探究

(一)写法探究

作者仅用寥寥155个字,七百里三峡景物尽收笔下。而且写得这么让人留恋。我们从中能受到哪些对写作有帮助的启示?

组织学生谈自己的见解。(观察、融情、修辞、多角度……)

教师引导认识

(二)作品影响力浅探

老师为什么给大家设计这样的作业,也是有原因的。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后世影响极大,柳宗元、李白等写山水的作品都深受其影响。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其境过清”就可以明显看出《水经注》对其产生的影响。那么,大家能否在李白的作品举出例子加以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相机指名发言、点评:《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是写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虽然形式不同,但明显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显然受这篇文章的影响,正如大家所说,诗的一、二、四句与本文第二段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诗的第三句与文章第四段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而诗中的“万重山”可于文中第一段相应。

五、心得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收获、感受、未得到满足的地方,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忙,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布置作业:用上这些观察一处景物,写一写;也可以写自己已经熟悉的景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品味语言。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页1 第 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

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页 2 第 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三峡优质课教案教程

《三峡》优质课教案 执教者:王永涛 单位: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乡初级中学

《三峡》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三峡》一文选编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6课,是本单元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之一,体现了本单元的单元特色。该文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澈明丽,秋季的凄凉肃杀。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把握文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三峡景物特点。 2.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悟,在读中赏。 2.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成长。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些特殊用法的文言词汇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导致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同时对课文中某些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朗读的指导、品析语言等重点环节,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生,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宽阔,对三峡的了解不多,因而在课前老师应提醒学生收集三峡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参与学习交流。 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学资源(PPT课件),采用现代教育

三峡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 课题:三峡(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 26日 授课班级 初二(10) 授课教师 何兰芳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2013年福州第四十中学 区级公开课教案

八上语文公开课:三峡教案

赏山水美景,品汉字文化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远安县河口乡中小学王作志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以山水之美为主题的古诗文单元,共五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周密《观潮》、张岱《湖心亭看雪》)。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三峡是本单元的第一篇。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节选部分不长,但却能体现《水经注》的艺术特点。 【课标链接】 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学情分析】 一方面,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初中生学习语文普遍害怕文言文,文言文难教难学,文言文课堂往往枯燥无味,令人昏昏欲睡。如何把学习变为快乐的探究之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增加情感体验,使之自觉爱学文言文,是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笔下的三峡山水之美,掌握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竞争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母语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文本,体会《三峡》描绘的自然美。 学习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三峡》的炼字美、结构美、语言美。 【学法指导】 朗诵法,联想法。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关于课文: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是注解《水经》的,但本身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独具风格的著作。它不但补充了我国水道情况,也记载了江河沿岸的地理古迹、景物、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等。是研究我国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3.关于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白帝城和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全长204公里,合古制700余里,是长江上风景壮美的地区之一。2010年10月26日上午9时,三峡大坝蓄水至175米,高峡平湖的美景由设想变为现实。 4.描写三峡的有关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教案

9.三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圈点勾画,学习古人写景手法;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诵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之一。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播放有关《三峡风光》片,或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3分钟) 多媒体显示: 1、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爱好游历,足迹遍布名山大川,著有《水经注》一书。 2、《水经注》:是我国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全书40卷,郦道元以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的描写了祖国名山大川,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它不仅具有地理价值,还具有

三峡郦道元(省一等奖优质课)

《三峡》教学设计(附: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学生观看影片后,教师导入: 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1.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和《水经注》的材料,教师巡视; 2.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以小字条的形式将问题记下交上来,然后到下一环节学生疏通文意的时候,再将问题交由大家讨论。 (四)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 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请大家齐读课文。 4.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教师有意识地参与一到二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①作者是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②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2.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六)课堂拓展 1.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四季风光。 2.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4.老师评价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三峡》公开课教案

《三峡》公开课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虚实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 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 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 峡》。(板书文题) 二、 自学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精讲精练》,初步理解文意。 (1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①读准字音: 阙 g 聲嶂 £ zh-cmg J 睡月 ■ 沿拗如G 素湍 C *■ 绝雳< yan ) 曙 飞锻(鈕0 ■ 长啸C TCI M V- M (zh.Li> 弓 I 哀转Czh.皿口7 ②辨明词文 通假字:略无辱处<通“缺J 空缺 哀号久绝〔通':曙S 声 音转折) 古鸟异文二主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古文: 至于超水寧陳,沿溯阴绝龙冲 清東峻茂:艮叢趣味(:真,实在7 一词參文:' 丄[克三峡七百里中(在》 冃I 直非亭午夜分C 如果》 車点;司语: 重岩睡嘻£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牢遡阻绝〔沼: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集吝■御凤〔牟奔马,衬托貝水顺流行舟之快J 事石绿淳匚素:白芭的;惴:急流;畚流溅起的雪白浪花亠 素诂、绿淳,一动 -静) 曰冶倒毕C 回清:动宾短语+回錠着清波a 倒影:动宾短语.倒映着影子) 请亲畋康:四字并列+濟,垢水;荣t 指树;峻,指山;茂躺草Q 盘孱入龜C 转十婉餐;维,悄失〉 ? *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㈠、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 整体布局的巧妙。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9课《三峡》知识点梳理》

《三峡》 一.重点字词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2.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略无:完全没有) 3.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4.不见曦月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5.至于夏水襄陵 ..(襄陵: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 6.沿溯 ..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7.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8.不以疾 ...也(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9.春冬之时,则素湍 ..绿潭(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10.回清 ..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 11.绝巘 ..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 12.飞漱 ..其间(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荣:茂盛)(良:甚,很) 14.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15.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 16.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17.空谷传响.(响:回声) 18.哀转 ..久绝(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二.通假字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良.多趣味(形容词用作副词,甚,很) 3.空谷 ..传响(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五.一词多义 1.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2.绝 ①沿溯阻绝.(动词,阻断)

《三峡》优质课教案

三峡》优质课教案 执教者:王永涛 单位: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乡初级中学

《三峡》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三峡》一文选编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 26 课,是本单元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之一,体现了本单元的单元特色。该文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澈明丽,秋季的凄凉肃杀。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把握文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三峡景物特点。 2.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悟,在读中赏。 2.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成长。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些特殊用法的文言词汇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导致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同时对课文中某些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朗读的指导、品析语言等重点环节,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生,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宽阔,对三峡的了解不多,因而在课前老师应提醒学生收集三峡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参与学习交流。 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学资源(PPT 课件),采用现代教育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9课《三峡》教案

《三峡》 教学目标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ˉˉ抓住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2、听、说、读、写能力,发挥想象和创新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美,激起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它们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让我们的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三峡)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板书《三峡》。 题解: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2、作者简介: 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 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注意节奏。 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优质课获奖教案

天水市2015年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 《三峡》 甘谷县第六中学谢金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材分析本文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 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

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读课本注解)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快速浏览课文,对照注释,把不懂的画出来。 2、放录音,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长啸(xiào) 属(zhǔ)引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5、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简单了解三峡知识。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 1、学生自由通读,选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帮助正音。黑板上补充: 阙(quē) 叠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文章意思,其他帮助纠正。黑板上补充: 自非:如果阻绝:断或:有时虽:即使良:实在肃:寂静绝:极

省公开课一等奖《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板块:朗读—品析—欣赏—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由《三峡之歌》导入 二、朗读,读出韵味。 1.听读。听录音,或听教师泛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教师提出如下字词,请学生要注意读准字音: 阙曦襄陵沿溯御素湍飞漱属引哀转 2.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结合课后练习三,解释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山崖和峰峦一层一层的。) 夏水襄陵(夏季,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 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疾风。) 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 绝山献(极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3.吟读,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特点: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梳理课文 1.分组分别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 板书: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色 2、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和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 3、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春冬: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摇曳多姿 秋:悲寂凄凉忧伤,令人伤感 4、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结合课后题) (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四、品读,读出意味。 1.品读课文,说描述性的话: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听)。"的句式说一说吗? 学生品读课文,然后发言。如: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第9课三峡 拓展阅读

第9课《三峡》拓展阅读练习 下面这篇游记与《三峡》一样,都是写的江水流过三峡的情状,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说说二者的区别。 新崩滩 江水又东,迳①巫峡,杜宇②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如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③,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④。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⑤;其翼⑥附群山,并概⑦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①迳:通“径”。②杜宇:古蜀国帝王名。③陨:倒塌,毁坏。④竦桀:高耸突出。⑤偕岭衡疑:可与衡山、九疑山相作伴。⑥翼:遮蔽。⑦概:量粮食时用的一种器具,引申为齐、平。 冬季破雾游三峡 三峡工程,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冬日阳光的伴随下,我来到三峡,游走于青山秀水之间,尽情地享受了各种风情。 重庆的奉节白帝城乃三峡之起点,到宜昌的南津关为终。从湖北宜昌坐船进峡到奉节只需一夜的行程,然后从白帝城顺流而下,便可饱览三峡的胜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逆水而游。当然也可以选择从重庆顺流而下,只是无法在白帝城停留,多了一点遗憾。 瞿塘峡虽说是三峡中最短的峡,但却以山势雄峻而出名,号称“天下雄关”。坐在船上,我们听到了雷鸣般的涛声。江水怒吼之声,让人心惊。再看两岸的山峰,像被斧头削过似的,一个个象形的景致实是逼真。最诱人的当数夔门的全景。远望仿佛从江面拔地而起,一扇天造的大门,大门里波涛汹涌,那气势绝对称得上雄伟壮观。此时,游客们除了欣赏天然美景,更多的则是进入紧张的拍摄时刻。 在两岸险要的山峰间,也还有幽深秀美的景色,这就是被急流“劈”出来的巫峡,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巫峡最值得徒步欣赏。沿途的巫山十二峰,像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在江畔。黄昏余晖下,渔船点点,满眼妩媚。 船入西陵峡,河道变窄,到了三峡中最长、最险的峡,特点是滩多水急。离开巫峡,急流打着漩带着游船向下游冲去。听说要是赶上蒙蒙细雨就更险了。此时,游客还真有些玩漂流的感觉呢。 游三峡时,经典的“小山峡”不可不去。小船贴着水面缓缓向前,漂进龙门峡。四周全被水围着,除了哗哗的水声和降雨时的雨声之外,这里静得连自己毛发的颤动声都能听到。泛黄的江水与碧清的河水,在这里交汇成一道永恒而整齐的弧线。 【我读我思】 这篇散文以游踪为序,描写了游览三峡的全过程,请说说三峡的特点。 答案 《新崩滩》 《三峡》侧重于写水流之湍急,选文则侧重于写水流之力量猛。 参考译文: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蜀王杜宇派人凿开用来疏通江水的。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像箪,有些方的像屋,像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从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加汹涌,所以叫它“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靠近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 《冬季破雾游三峡》 瞿塘峡:山势雄峻;巫峡:幽深秀美;西陵峡:滩多水急。三峡在郦道元的笔下有着雄奇险

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三峡》教学实录

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三峡》教学实录 (课前配乐播放与三峡有关的诗文图片,让学生在休息之外,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有关三峡的美景、美文,为《三峡》的课堂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郦道元。) 师:滚滚东逝的长江犹如一条艺术的长廊,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换的四季,涌动的江流,耸峙的山峦,无不激发着诗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峡吧。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请齐读。 (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在欣赏旖旎的三峡风光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 (师投影展示。) 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著《水经》作的注释,它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生齐读。) 师: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人称颂。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课文《三峡》语言的魅力。

(投影显示。) 一读课文,正字音。 师:一、三、五列的同学一起朗读从题目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四、六列的同学接读一直到课文的结尾。要求:读要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在别人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出同学朗读中的错误,读完之后,帮他指出来。 (生按要求分别朗读课文。) 师:你听出旁边同学朗读中的字音错误了吗? 生(众)没有。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让我们齐读一遍以下词句,记准字音。 (投影显示。) 读准字音,我能行!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夏水襄陵素湍绿潭绝献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齐读。) 师:字音关已过。读好文言文,还要准确把握好节奏,先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如果你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自己把握得不准,就边听老师读边在书上作批注。 (师配乐朗读全文,朗读结束时全班学生鼓掌。) 师:谢谢!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好句子的停顿。 (投影显示。)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 (生自由朗读。) 师:书声琅琅,节奏分明,停顿准确。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研究几个重点句子。 (投影显示。)

三峡优秀教案

三峡优秀教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9三峡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 优美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着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着称。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着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着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着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4)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哀转久绝(绝:消失)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第9课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出处,能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运用方法背诵文章。 2.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正字音,标停顿,再结合注释译课文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品味语言。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通过教读本文,领略自然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文言文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方法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对景物描写方法的学习是在初一第一学期,再学

本文时,需要将知识再巩固,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掌握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色彩、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减字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课文解析

《三峡》课文解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两岸山峰相连,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自:这里有“于”“在”的意思。略:无,毫无。阙(quē):通“缺”,豁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重的悬崖、叠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嶂(zhànɡ):像屏障似的高山。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夜半。曦:阳光,这里指太阳。](①作者写山,抓住了山的什么特点?) 【段析】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三峡山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交代三峡之长,说明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隐天蔽日”“不见曦月”,说明山高、山密,只能正午见日,夜半见月。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衬托山高峡窄,水流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隔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清风也没有这么快呀。)[襄:冲上。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急宣:急速传达。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 【段析】第二段以下为第二部分:写三峡水的特点。 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交通阻断,淹没山陵。真可谓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之势。这里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三峡夏水水流之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的季节,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特的柏树,悬泉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湍(tuān): 急流的水。绝:极。 (yǎn):山峰。飞漱:飞流冲荡。良:真,实在。]【段析】春冬:水退潭清,风光美丽。白色的急流映衬着青光,碧绿的水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