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2003-9-11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否定了古典主义的观点,为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凯恩斯革命”。此后一直到6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学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1937年希克斯提出的IS—LM模型精巧、简练地解释了“凯恩斯革命”的观点,这期间IS—LM模型几乎就是凯恩斯理论的同义语,没有发生多少变化,然而到了60年代后期西方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滞胀”,凯恩斯主义对此现象不能自圆其说,从此非凯恩斯主义学派向凯恩斯主义发起了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也叫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Supply side Economics)。新古典学派从理论上否定了凯恩斯主义,论证了“政策无效论”;在8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和供给理论被美英的里根政府和撤切尔政府奉为官方经济学,这些学派大有取代凯恩斯主义之势,但这些学派都由于各自理论的局限性,一经实践立即暴露了出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无效论”最早在实践面前陷入困境;80年代初货币主义在美国的实验就趋于失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使美英两国税收大量下降,财政赤字剧增。80年代后期至今,最引人注目的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ism)的重新抬头,成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学派林立、莫衷一是。本文简要地描述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和目前的状况,并就我国借鉴和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谈了一点想法。

一、凯恩斯主义的建立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cics)将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它考察和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经济问题、总因素、总体经济问题相应的各个总量、以及各个经济总量的相互作用关系等问题。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最早在1933年使用“宏观经济学”一词,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

从经济学史来看,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使用总量分析由来已久,如从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62年出版《赋税论》起已有300多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等都对宏观问题有所探讨,但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信奉萨伊定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凯恩斯正是从否定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被称为“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系统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只是在《通论》出版后,由于相互对比的需要,后人汇总新古典经济学著作的论点整理出来的。凯恩斯的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否定萨伊定律,建立“有效需求原理”。新古典经济学信奉“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这一萨伊定律,否认危机和失业;凯恩斯则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会创造供给,承认资本主义存在严重的危机和失业,主张膨胀性财政政策。

2.突破了马歇尔的利息率理论,即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供求,而资本的供求是利率的函数,凯恩斯提出利息率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理论。这样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被统一在一个理论模型中,突破了新古典经济理论中价值论与货

币论分离的“两分法”,货币不再是“中性”。

3.突破古典模型中储蓄与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通论》中最先引进“消费函数”这一概念,认为消费(从而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得出储蓄趋于与投资相等,是通过收入变化实现的。

4.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产品价格和利率有充分伸缩性,资本主义经济会自动均衡;而凯恩斯则提出货币工资刚性,认为除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会有非自愿失业。

5.反对新古典主义自由放任思想,提倡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

6.突破古典经济学的微观个量分析,代之以宏观总量分析,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

我们注意到凯恩斯所取得的“突破”打破了古典主义的自由竞争,工资、产品价格可迅速灵活调整等前提假设,凯恩斯自己认为不是从古典主义大厦的内部找出逻辑上的错误,而是从其基础上加以否定。

凯恩斯的《通论》否定了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使新的理论假设前提更加接近现实,结束了新古典经济理论面对30年代大危机而无法解释的局面,为西方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等新的政策主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后,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极大重视,甚至对凯恩斯这本书最初进行严厉批评的经济学家,都皈依于凯恩斯经济学。以后的经济学家就是在《通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由希克斯最早在1937年提出,汉森加以阅述和发挥的“希克斯—汉森模型”(即IS—LM模型),精巧、简练地解释了“凯恩斯革命”的观点。IS—LM模型加上菲利浦斯曲线,构成了最核心的内容,在理论上经济学家们的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在实践上,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和私人都很有信心地运用这些模型去分析所选择的经济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以萨缪尔逊、托宾、希克斯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一直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占统治地位,成为“主流经济学”。

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兴衰

从60年代后期,货币主义学派代表弗里德曼等人就对凯恩斯主义提出质疑,70年代的“滞胀”更是使凯恩斯主义一愁莫展,70年代中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代表卢卡斯,从理论上提出“政策无效论”,几乎判处了凯恩斯主义死刑;供给学派的主张成为里根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这三个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因为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暴露出重大的缺陷后,这些学派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1.货币学派

货币主义的创始人弗里德曼早在60年代就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诘难。他从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从长期看菲利蒲斯曲线所指出的通胀率与失业率的此消彼长将会被打破,达到自然失业率的平衡状态应建立在劳动力供求及其它微观因素上、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平均增长率。随之而来的70年代西方的“滞胀”证实了弗里德曼的观点,使货币主义格外引人注目,弗氏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基础,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国民经济活动变动的根本原因。将通货膨胀问题摆在其理论的核心地位,为制止通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按固定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投放货币,就能使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展、有效制止通货膨胀。

8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受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英政府的青睐,受到的实践检验最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践困境也最大。英国撤切尔政府按货币主义理论制定有关政策,将最高达20%以上的通胀率降到了5%左右,但却付出了高失业率和破坏生产能力的惨重代价。货币主义要控制的货币目标很难确切定义,实践上更是难以控制,现在西方各国都不得不改变了这一控制目标。货币主义提出的“自然失业率” 和“自然经济增长率”在实践中也都遇到了困难。现在弗里德曼本人也对其原来的观点加以了修正。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这一学派也是在7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贷币主义在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短期效应问题上仍无法同凯恩斯主义彻底决裂的背景下,卢卡斯通过引入穆斯提出的“理性预期”概念,并不断加以发展,到1976年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无效论”。这一论断几乎等于从理论上宣判了凯恩斯主义的死刑。理性预期学派是在以下三个基本理论前提下得出的:一是理性预期;二是市场迅速出清、物价和工资是灵活可变的;三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即可推导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由于人们预期到通货膨胀,最终使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保持不变,即“政策无效论”,其政策函义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格和工资可以适应市场供求而及时调整,可使资本主义经济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既无必要,也肯定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从提出起就似乎缺乏和远离实践基础,理论上几乎给凯恩斯主义以致使打击,但在实践面前“政策无效论”是最早陷入困境的理论。美国运用扩张财政政策导致很快的经济复苏;在英美两国广泛议论后实行的政策主张,力图使人们明确政府意图,但结果仍产生严重衰退,两方面的实践结果都说明了“政策无效论”的理论局限。但卢卡斯的理性预期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为表彰他对理性预期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做的贡献,1995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3.供给学派

这是在美国70年代形成的一个流派。理论基调是经济自由主义,相信市场作用,反对国家干预。重新搬出萨伊定律作为理论基础,强调供给和生产,其理论和政策精髓在于它的“税收政策”。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相反,供给学派强调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所得税和企业税,刺激人们多储蓄、多投资、多生产,增加商品和劳务供给,用“拉弗曲线”来强调降低税率的生产性、效率性。供给学派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是70年代末期为阻止滞胀恶化以提出政策、建议的形式直接登上政治舞台,立即为里根经济学所采纳,掀起了一场“供给革命”。

但好景不长,里根政府推行供给经济学,目的是通过增加供给提高生产率、消除“滞胀”。但推行减税却使税收降低,赤字高涨以及低储蓄率、低投资率、低生产率、高汇率,投资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但供给经济学的出现,打破了过去西方经济理论一律都从需求角度分析的局面,为宏观经济理论在政策领域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其它学派也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

总之,新自由主义学派(新保守主义)在80年代短暂辉煌后,都不同程度在实践面前暴露出了各自的局限性,要想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主流已不大可能。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复兴和学派林立

由于认为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存在缺陷,同时又对其它非凯恩斯主义理论不满,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修正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缺陷,80年代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ism)。由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失业与经济停滞再度成为困扰西方的主要问题,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又在实践面前相继失色,新凯恩斯主义的重新抬头十分引人注目,目前在美国成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学派同其它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学派一样,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从非瓦尔拉均衡着手研究,发展凯恩斯《通论》中的观点。由于“凯恩斯主义”的标签太广泛太含混,许多研究者都将这一标签贴在他们的理论上,这一派实际上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一个核心前提和观点,即经济的波动是由于市场失效、不完全的,短期内价格和工资是粘性的、市场非迅速出清的,这是60年代以前一直观点一致的关键假设前提,但由于这一假设前提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所以潜伏着致命的缺陷,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即在坚持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微观基础,补救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但同时这一学派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和理性经济人等前提和研究方法,所以许多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不能称这一学派为“新凯恩斯主义”。这一学派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1.劳动合同与工资刚性

凯恩斯本人就强调工资的迟滞,因此这些怀疑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试图捍卫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自然将研究劳动力市场作为他们的首选。弗希尔和泰勒提出了交错合同理论,即劳动力合同事先载明了名义工资额,这样在合同期内、甚至到期后受此影响,名义工资呈刚性,因此可假设劳动力市场是非出清的。加入这一点的宏观经济模型,引人之处在于他们反映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对货币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使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无效论”不能成立,另一方面名义工资刚性使货币管理当局可以控制实际工资进而控制就业。

此外,这一学派还提出了“隐性合同理论”、“厂商与工会双边垄断理论”、“效率工资假说”等来解释实际工资刚性,坚持市场非出清假设。

2.垄断竞争与产品市场价格刚性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派中的一些经济学家由于不满意仅强调名义价格刚性的模型,将注意力从劳动力市场转向了产品市场,他们做了大量工作来检验垄断竞争厂商的行为,提出了“菜单成本理论”。

所谓“菜单成本”,字面上看就是价格变动需要重新印制价格目录这些“菜单”所支出的成本。更实际更广泛来说,“菜单成本”包括通知消费者的时间费用、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减少的费用,甚至研究和确定价格如何变化所用的费用。这一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解释产品市场名义价格刚性的重要论据,由于在价格变化时会存在这种“菜单成本”,导致价格制定者在总需求变化时保持价格不变。这一学派还用企业成本加定价解释产品市场实际价格刚性。

此外,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还最新提出了“信货配给理论”,被认为可能是这一学派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领域。

新凯恩斯主义的上述观点虽然有一定发展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它学派的质疑和批评,正确与否还有待于今后实践的验证和理论的发展。

总之,还没有哪一个学派的理论能够非常系统化并对西方的经济进行恰当的说明、预测和诊治。既使像萨缪尔森等最新宣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也只能是拚凑各家所长,权充代表与主流,因此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呈现得是

学派林立的局面。凯恩斯主义内部就分成不同的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除上面提到的三个学派外还有公共选择学派、伦敦学派等许多;此外还有众多学派组成的“激进派”等等。

四、有关启示

以上简要勾勒出了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脉络和现状,由此产生了几点感想:

1.在借鉴和运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范畴时,要特别注意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和内容的明确性。

对于宏观经济理论,一方面要自成体系、逻辑内洽,更重要的是还要能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发展。并且西方的经验表明,理论最终都要归结为一定的政策主张,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借鉴和运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时候应当慎之又慎。我们在前文谈到“凯恩斯革命”是对古典理论的前提加以否定,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试图否定凯恩斯主义也是否定其部分前提和提出了新的前提假设,其实质在于以前的理论假说与实际有着更大的距离,每次重新修改“前提”则是以更加接近现实的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直到更新的理论出现。我们认为这样恰好符合人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正是因为社会和自然不断发展变化,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加深,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来解释实际。这样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我国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有很多共性的问题,加以研究学习,借鉴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了很长阶段,与我国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80年代初,照搬凯恩斯主义,鼓吹温和通货膨胀无害论,引入了许多新名词,不将不同类型的通胀内容严格定义清楚,彼此争论很热烈,用的同一名词,说的却是不同内容。再如在我国运用“滞胀”这一范畴,我们认为探讨的时候同样要将其内涵严格定义清楚,西方是指在增长停滞甚至为负数的情况下,同时伴有通胀的情况,我国在9%以上的增长速度下伴生通胀情况是否适用于“滞胀”这一概念呢?

2.借鉴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精华,系统构建我国的宏观经济基础理论。

从前文的叙述我们看到的另一个现象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学派林立,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学者现在更多注重对表面现象的“深入”研究。现在的西方理论注重研究涉及生产力的问题,但这种研究舍象掉最根本的社会经济主体“人”的差异,舍象掉不同利益集团的差异,就不可能揭示本质,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这样给我们的启示是,西方的理论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更不可能搬过来解决我们的问题,西方的宏观经济理论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方法上都有其先进性,我们应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理解和学习。更重要的,在此同时,我们同样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和优势,我们学习和研究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上,都深入地探讨了许多本质的东西,再加上我国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同时借鉴西方研究生产力的精华,构建我国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大有希望的,这样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可能不无裨益。*

【责任编辑】张世晴

【校对者】王芬吉

【参考文献】

[1]傅殷才主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魏勋等著:《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罗志如等著:《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高荣贵主编:《经济学辞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顾海良等主编译:《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7]何国华、范卫青:《新保护主义经济学的失势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载《经济学动态》95年第2期。

[8]王健:《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理论》,载《经济学动态》第6期。

[9]张建华、刘小怡:《’9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及其学术贡献》载《经济学动态》1995第12期。

[10]左大培:《卢卡斯的思想精髓》,载《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

[11]何国华:《现代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载《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期。

[12]N.Gregory Mankiw,"A quick Re-fresher Course in Macroeconomics"。

地理学名词

地理学名词 地理学思想史history of geographic thought 总结和归纳地理学各学派的概念、观点、理论、方法、学科结构等学术思想及其社会影响的历史线索,以启发未来学术创新的系统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区域地理学region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某一地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分异规律,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地理系统geographical system 地球表层中所有地理要素构成的时间、空间动态整体。可分为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二类系统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 地带性zonality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近于带状分布,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更叠现象。 自然区划physical regionalization 根据自然环境的及其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表划分为具有一定等级关系的地域系统。包括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自然景观natural landscape 景观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 土地覆被land cover 覆盖地表的自然营造物或人为建造物。 地貌学geomorphology 研究地球表面(包括大陆和海洋)形态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地貌landform 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河流阶地river terrace 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 地质构造和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 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气候学climatology 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形成和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物候学phenology 研究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各阶段因受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季节性现象及其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 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夏季一般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主要受大陆气流的影响,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干冷,夏季湿热。 水文地理学hydrogeography 研究地表各类水体性质、分布、形态特征、动态变化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 流域drainage basin 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 水系river system 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 水资源评价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对某一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供需平衡及预测其变化趋势。 生态需水ecological water nee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或生态建设要求)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它包括天然生态系统保育 与人工生态建设所必需的水量。 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研究生物有机体过去和现在的地理分布的学科。 染色体地理学chromosome geography 以细胞遗传学为背景,研究种系发生、地理分布、区系起源和演化的学科。

目录: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

书名: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 编组:教育部高教司 主编:高鸿业 版次:1996.02第1版,2007.03第4版 印次:2008.03第7次印刷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2.1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2.2 国内生产总值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2.4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2.5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司 12.6 名义GDP和实际GDP 12.7 结束语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3.1 均衡产出 13.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3.3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3.4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13.5 乘数论 13.6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3.7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13.8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3.9 结束语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4.1 投资的决定 14.2 IS曲线 14.3 利率的决定 14.5 LM曲线 14.6 IS-LM分析 14.7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4.8 结束语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5.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5.2 财政政策效果 15.3 货币政策效果 15.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5.5 结束语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6.1 经济政策目标 16.2 财政政策 16.3 货币政策 16.4 资本证券市场 16.5 金融衍生品市场 16.6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6.7 结束语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7.1 总需求模型 17.2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17.3 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17.4 古典总供给曲线 17.5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17.6 常规总供给曲线 17.7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7.8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17.9 结束语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8.1 失业的描述 18.2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8.3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8.4 通货膨胀的描述 18.5 通货膨胀的原因 18.6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8.7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8.8 结束语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19.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9.2 国际贸易组织 19.3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19.4 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 19.5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19.6 结束语 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20.1 汇率和对外贸易 20.2 国际收支的平衡 20.3 IS—LM—BP模型 20.4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20.5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从古时候的鸽子传信到如今的“瞬间交流”—移动电话通信,不可否认电话的问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存在使距离不再是沟通、交流的阻碍。不管多远,不到一分钟信息便可传入对方耳中,如此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它的魅力。从1983年贝尔发明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让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的发展之路。 关键字:电话、贝尔、发展历程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以此开创了人类的通讯革命。从有线到无线,从台式到移动电话,从仅是通话功能到如今的手机上网,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 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传递消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电报线用莫尔斯码发送电报。而电报这个通讯方式这时也刚刚问世不久,在这之前,紧急信息只能由驿马、烟火信息、鸽子或船只传送。 自从人类发明电以后,就有人想利用电来进行通信。有个叫摩尔逊的人,曾架设26根电线,代表26个字母,来传递信息。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电报机"了。但其设备庞杂,传递不远,终究没能达到实用的阶段。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世界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但是莫尔斯电报也有其缺点,就是从发报人到收报人需利用专门的电码译本经过两次翻译才能把信息传递过去,而且发报人不能立即获得收报人的反馈信息。 贝尔对莫尔斯电报的缺点作了分析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制造出一种直接传递入的语言的装置?能否把人说话的声音通过导线传到很远的地方? 他在研究一种为耳聋者使用的"可视语言的实验中,听见一个震颤声沿着电线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原是从事语音教学的教授,对人类耳朵的震动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他立即发现通过电线传递人类的声音是可行的,电话诞生了。10年之内它遍及美国,很快又传遍全世界。 电话发明至今,从工作原理到外形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化,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发展的道路。 1878年,手持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80年,贝尔电话 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 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分析

13章宏观经济问题与理论争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失业率经济增长经济周期 卢卡斯楔奥肯缺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 汇率萨伊定律凯恩斯革命 二、判断题(正确的标“T”,错误的标“F”) 1.经济学根据研究的方法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3.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作为微观经济学补充的经济学理论。() 4.在1936年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经济学上并不存在宏观经济理论。() 5.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问题是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问题。() 7.一国的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波动性。() 8.宏观经济学研究考察国民经济作为整体的功能。() 9.“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0.宏观经济学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 11.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和制约着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 12.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总产出的增长。() 13.经济增长意味着一国将来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供人们消费 14.一国稀缺资源中最容易被闲置的是劳动力资源。() 15.劳动力就是一国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成年人的总数。() 16.失业率是失业数量占就业数量的比率。() 17.一个社会总会存在失业。() 18.充分就业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 19.如果汽油或计算机的价格上升了,经济就一定经历着通货膨胀。() 20.如果平均物价水平上升一倍,那么,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一半。() 21.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演化经济地理_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_颜银根(1)

第32卷第5期2013年05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2,No.5May,2013 收稿日期:2012-09;修订日期:2013-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D004);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001)。作者简介:颜银根(1981-),男,江苏大丰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演化经济地理、区域与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理论与 政策等研究。E-mail:yyg1981@https://www.360docs.net/doc/dc13788881.html, 通讯作者:安虎森(1952-),男,朝鲜族,吉林安图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E-mail:husen@https://www.360docs.net/doc/dc13788881.html, 788-796页 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长期以来,经济学和地理学并没有太多的互动。经济学教科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发生在针尖上,没有任何空间维度;土地或者距离在主流经济学中很少被涉及到;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要么被等同看待,要么被忽略(Combes et al,2008)。而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一些描述性的概念(Jovanovic,2009)。作为两大独立的阵营,经济学和地理学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 经济学和地理学之所以没有共同的语言,是因为两者相互融合并不容易。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中缺乏空间维度,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主流经济学中,只是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V on Thunen(1826)在研究工业经济时期农作物的区位时,尝试性的将空间纳入到经济学中。然而,这一研究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们的 足够重视,直至Alonso(1964)将之发展并形成了城市经济学。但是,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过窄,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或区域的经济活动时就好像城市或区域是“漂浮的岛屿”,没有考虑城市或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Fujita et al,2005)。Hotelling(1929)的空间竞争模型是经济学中融入空间的另一尝试,然而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们只是将之看作是解释市场失灵的双寡头垄断(Combes et al,2008)。这两次尝试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放弃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范式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经济活动规模报酬不变,那么任意细小的生产单元都将相似,自给自足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商品无需流动,经济也不会出现集聚。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能够解释活动的空间集聚,但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框架下探讨这些问题并不容易,直到Dixit 等(1977)为此提供了合理的工具。 Krugman(1991)借助Samuelson(1952)的“冰山贸易成本”将空间因素融入到经济学中,由此构建 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桥梁。然而在地理学者看来, 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 颜银根1,安虎森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封475001;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互动并不明显。文中首先对经济学与地理学忽视以及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分 析。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理学则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随着演化经济学的逐渐成熟,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演化经济地理这一新兴学科逐步发展起来。文中对演化经济地理的形成、优势以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演化经济地理继承了演化经济学中的时间和历史的因素,将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加以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些重要的启示:①产业的动态化认为产业梯度转移并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②关系网络指出户籍制度放开的必要性与无效的可能;③多样性则认为单一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风险性;④再演化的政策则指出政策需要具有“连贯性”。关键词:演化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动态化;多样性;再演化doi:10.11820/dlkxjz.2013.05.010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 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 马润潮 (美国艾肯大学地理与规划系,俄亥俄州艾肯市)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 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经历了制 度转向及文化转向,进入了8O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 展,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 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应以实况为基础,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建立我们 特有的学术身份,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与主流对话,变成主流的一部分。这应是 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西方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主流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4)05—0573—09 1 前言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大变革,大幅度地影响了其理论取 向、学术观点、研究命题及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内,近2O年来经济地理更拓 展出了较多的理论,成为人文地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界之学术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9O年代以后,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界的出现, 更加强了经济地理之学术地位。以理论研究为基讽詹g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工业地理两个领域,已成为当前西方人文地理自牲流,吸引了较多的精英分子,并主导了 人文地理理论发展之方向。 反观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尚未能与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建立起令 人瞩目之互动关系。导致此现象之原因,在台湾方面主要是从事经济地理学者人数较少,在国外以英语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多之故。在大陆方面,经济地理学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1q],与西方学术界缺少交流,更谈不上学术观点之交叉。就国际视野而言,海峡两岸之经济在近年来皆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大陆的经济在国际上已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加之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理应在每一门学科上,皆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个大国,是不能在国际学术界中缺席的,包括经济地理学。从实际的工作考核层面而言,现在海峡两岸学术界皆强调学者须在有较高水平之国际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因此,我们应该对国际学术之历史及当代的动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以免走错方向、绕弯路、或去炒别人已抛弃的观念冷饭。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是一个多 维的空间,由不同的知识论哲学取向、主要的现行理论在该领域中所占的地位、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该领域的时空特性所构成。学者应知道个人在自己领域的多维空间内,已站在或应该占在什么位置。… 基于上述视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之历史演变及其近年来的 新动向提供一个较为广泛的介绍及论述,并借此机会倡导和鼓励海峡两岸的同行们走“学术国际化”的道路。我们要扩大视野,用主流理论来丰富我们的研究工作,以期早日迈向国际学术前沿,并能更上一层楼。本文第二部分先扼要介绍主流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以便了解当前主流经济学之来龙去脉。第三部分简短地评述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及“新 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并对后一名词之适当性提出一点看法。第四部分讨论新区域地理学及其“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之内涵。第五部分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与国际主流 经济地理学应有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工作应该努力的目标。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当过管会计的官员。“会”和“计”都有计量方面的含义,并奇瑞都有汇总计算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称“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两字作了具体说明,“零星之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就是说,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GDP在衡量一国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时存在着哪些不足? 答: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它等于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GDP只计算了那些在市场中存在并能够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无法反映非市场活动及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 (2)GDP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GDP水平高并代表居民生活质量高。 (3)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结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无法通过GDP 衡量。 (4)GDP没有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带来的成本,不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 2.名义GDP、实际GDP与潜在GDP这三个概念之间有哪些区别? 答:名义GDP衡量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剔除了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是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 实际GDP是指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与名义GDP相比,实际GDP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产出的变化。 潜在GDP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在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 3.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要目标是什么?宏观经济学对于产出增长的探讨有什么特点? 答:(1)在封闭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学的三大目标包括: ①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实际GDP的增长),稳定且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也显示了一国的综合国力正逐步获得提升。经济增长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在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②维持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于维持一个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减少了一个市场化国家以货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时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物价的不稳定通常是与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GDP-Z-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P374页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会计算均衡收入) 一,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公式:y = c + i = E

宏观经济学分析报告题与简答题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分析题 第二章 1.分析下列每组两种行为对GDP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企业为总经理购买一辆汽车和企业支付给总经理另外一份收入让他为自己购买一辆汽车 (2)你决定去购买一辆中国车,而不是一辆美国车 (1)前者使投资增加,后者使消费增加 2.如果政府雇用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以前得到相当于10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1000美元工资,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并加以解释。 根据等式C+I+G+NX=Y=C+S+TA-TR ①C、I、NX TR 进而使得G增加了TR GDP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②TR TA C、S C+S+TA-TR变成了C+S+TA GDP也变大了。 Tr 平均收益S供给C成本 3.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美国G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1)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2)布什总统买了一所新房子。 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3)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4)美国人杰尼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5)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的工厂。 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净出口增加。 4.下面是一些伤脑筋的问题,你能否说明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的膳食 (b)购买的一块土地 (c)购买的一幅齐白石的绘画真品 (d)海尔集团公司设在欧洲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没有参与市场交易,不计入GDP 。 b.购买一块土地,由于土地不是统计当期新创造出来的产值,因此,也不计入GDP 。 c.由于绘画真品不是在统计当期生产的,因此不计入GDP。 d.公司设在英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应计入英国的GDP,同时也应计入中国的GNP,而不是中国的GDP 。 5.考虑下列每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实际GDP。 1)佛罗里达的飓风迫使迪斯尼乐园停业一个月。 降低,实际生产服务减少 2)新的、更容易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增加了农民的收成。 增加,实际物品增加 3)工会和经理之间对抗的加剧引发了一场罢工。降低 4)全国企业经历着需求减少,这使企业解雇工人。降低 5)更多的高中生辍学从事剪草坪的工作。 增加,未来可能降低 6)全国的父亲减少工作周数,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孩子在一起。 实际GDP降低,可测GDP降低,不可测GDP增加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2007.11

已经给出答题要点,要分析清楚 关于国民收入的衡量: 假设一个妇女嫁给了她的男仆。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丈夫继续像以前一样照顾她,而且她也继续像以前一样养活他(但是作为丈夫而不是雇员)。结婚如何影响GDP? GDP将下降 GDP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它没有包括所有的商品和服务 结婚之前、结婚以后对GDP计量的不同 将下列交易归入美国四个支出部分之一: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 (1)波音公司向本国空军出售一架飞机。 (2)波音公司向法国空军出售一架飞机。 (3)波音公司向本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 (4)波音公司向法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 (5)波音公司向阿米拉·艾尔哈特(美国最早的飞行员)出售一架飞机。 (6)波音公司制造了一架下一年出售的飞机。 (1)政府购买;(2)净出口;(3)投资;(4)净出口;(5)消费;(6)投资。 在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1968年竞选总统时的一篇演讲中,他对GDP讲了以下一段话: (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出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们有关美国人的一切,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以作为美国人而骄傲。 肯尼迪的话对吗?如果对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关注GDP? 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GDP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统计指标,它忽略了很多对社会福利水平相关的因素,比如环境污染、居民健康、家计劳务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因素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他们的GDP已经足够大,更有理由来考虑如何改善其他指标的问题。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即提高GDP。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社会财富来进一步考虑社会福利水平问题。 经济增长: 1983年美国的《总统经济报告》有下面这样一段话:“把较大比例的国民产出用于投资将有助于迅速恢复生产率增长,并提高生活水平。”你同意这种主张吗?请解释。 不同意。根据索洛模型可以知道,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把较大比例的国民产出用于投资,会在短期内提高人均资本,从而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即生产率的增长。当经济达到稳定状态之后,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投资率有无关系。 生活水平是指人均消费水平,投资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均消费就高,要看人均资本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当人均资本高于黄金规则水平时,在人均资本低于黄金水平时,人均消费水平如何。 所以,上述结论是不一定成立的。 经济的初始稳态资本存量高于黄金率水平,政策制定者要达到黄金率水平该如何调整?这种调整会对投资、消费、稳态产出产生什么影响?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是以生态学的理念来考察创新系统而形成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创新系统”的“生态学隐喻”;它的提出和兴起,既是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使然,也是全球创新实践的共同选择。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掀起了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潮和持续关注,但从“演化”的视角来审视区域或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域。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生物进化视角揭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功能及其演化的一般模式和动力机制;参照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分析逻辑,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要素E-关系R-功能F三维模型(ERF模型),并以上海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为例,从构成要素(创新物种)、网络联系(创新网络)、系统功能(创新功能)等三个层面,探讨其演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模式;同时,设计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演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化状况进行综合测度;最后,从政府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推动上海创新生态系统良性演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全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梳理阐释了生态系统、演化经济地理学、自组织理论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发展脉络及其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详细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结构模型及其主要功能。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创新主体(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复杂的知识、技术、文化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大小和特定结构的功能复合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发展驱动和文化引领等功能,一般由知识生产群落(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也包括一些具有知识生产功能的企业研究机构)、知识应用群落(主要是各类企业)、知识扩散群落(主要是指各类服务机构和组织)和创新环境要素(经济、政策、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构成。第二,基于“演化”的基本要义,分析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协同性、路径依赖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一般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或再生期等几个阶段。演化过程和路径通常受到不同因素和多种动力的共同作用。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 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 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 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 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 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 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 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 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 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 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17.讨论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发展特点。定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出现的新研究视角与研 究方向;其主要标志是“文化及制度转向”,即从原来单纯注重经济要素转向研究社会文化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18.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 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19.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 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