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增长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增长方式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一、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结果,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知识应该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另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学习生物学知识。

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将以家庭酿酒创设情境作为主线,组织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与讨论,建构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两种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释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实现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这两种增长方式,是本章的重难点内容之一。在学习了种群的特征的基础上,本节课的学习实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也为后续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

2)教学难点:环境容纳量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上,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种群的增长方式有了一个大概的感知,但未曾深入剖析其本质。而且前面种群的特征的学习更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性的铺垫,本节课的学习将主要体现为一个同化的过程。从认知特征上,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在经过了必修1、2的学

习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更是逐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遵循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创设具体的实例情境,组织学生以合作小组展开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知识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区别比较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

2、能够读懂“J”和“S”型曲线中隐含的信息

3、举例说明环境容纳量

【能力目标】

1、尝试建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

2、通过分析J”和“S”型曲线,提高解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学习种群的增长方式,感受团队合作的愉悦

2、通过运用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解释一些生活实际问题,逐步树立学以致用的观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七、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创设家庭酿酒的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比较分析突出重点在画出两种增长方式的曲线基础上,组织学生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种群的增长方式。

角色扮演突破难点通过扮演三种不同的角色,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深化理解环境容纳量,有效落实难点。

课堂小结深化主题在课堂的最后,组织学生区别比较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以达到知识强化和巩固的目的。

【第二课时】

(呈现S型增长)

九、板书设计

4.2.2 种群的增长方式

十、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以家庭酿酒为主线创设情境,并与现实生活进行普遍的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用教材教”的教育思想。

2、本节课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至于如何提高开展合作小组时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